霸业吕姬阵容搭配(霸业神吕姬厉害吗知乎)
春秋三小霸之齐僖公用会盟和联姻平定争战
前言: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自相攻伐,战乱不断。而齐国在僖公的率领下,却能保持和平稳定。僖公善于运用会盟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拉拢其他国家联合起来对付敌人。他也擅长利用政治联姻,通过女儿的婚事结交盟友。在位33年间,僖公先后数十次主持召开会盟,有“会盟第一人”之称。正是靠着联盟求和,僖公使齐国安然度过了战火纷飞的春秋初期,为日后齐桓公的霸业打下坚实基础。
聪明的小王子
公元前731年,齐国发生了一次重要的王室大婚。当时的国君齐前庄公已是年近古稀之年,他对自己的王位继承人非常满意——那就是儿子僖公。僖公生得标致,而且自小就机灵聪慧,深得老臣子们的喜爱。
“臣听国中老人说,小时候的僖公大人,就已经颇有远见卓识了。”左国侍郎向前庄公禀报道,“他不仅勤奋好学,经常向老师请教国家大事;还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种种现象,从中悟出人生哲理。大王您能留给齐国一个这般英明神武的王储,实在是齐国的福分啊!”
前庄公听了大喜过望,哈哈大笑:“好儿子!老夫就知道,将来齐国一定会在他的手里更上层楼!”
当日,众臣官员都前来给僖公贺婚。新娘是前736年,前庄公从邻国鲁国求来的夫人吕姬。出身名门望族的吕姬,不仅才色兼备,而且擅长社交应酬,深得前庄公的宠爱。如今,吕姬终于等来了自己的大喜之日。
“恭喜夫人,恭喜夫人!”众臣恭贺吕姬,“公主果然是人中龙凤,您和僖公大人真是天作之合啊!”
吕姬羞涩低头,面上一抹淡淡红晕:“谢谢各位臣服的馈赠和祝福,实在是吕姬的荣幸。臣妾定会努力扶持夫君,尽自己微薄之力为齐国出力。”
喜宴上的僖公也心潮澎湃,他端详着自己的新娘,暗暗下定决心:我一定会接过父王的遗志,以仁政和明君之道治理齐国,使百姓安居乐业、国泰民安!
抱负万千的年轻国君
时光荏苒,转眼间又过去了十年。公元前721年,前庄公驾崩,僖公正式继承王位,成为齐国新一代国君。
当日举国哀悼,民众们都前来吊唁前任国君,向新君致以最诚挚的问候与期盼。
“愿陛下能如前庄公一样,长寿又贤明!”
“我们齐国百姓,期待陛下能光大齐国,让我们过上更幸福的生活!”
僖公面带哀痛,一一接受百姓的谒见。当走过父王灵前时,他再也控制不住内心的悲伤,放声大哭起来。
“父王,您去得也太早了!”僖公边哭边说,“儿子始终不能到您的境界,还请父王在天之灵保佑儿子,让儿子不负您的期望,好好治理齐国!”
旁边的群臣也被悲痛的气氛感染,纷纷拭泪。大家看得出来,新君对先王的思念之深,必定会为齐国万民造福的。
登基大典过后,僖公开始规划自己的施政蓝图。他决定先从国内开始,稳定民心,使国泰民安;然后才能有余力对外,通过聪明的外交手段,使齐国在战国诸侯之中占有一席之地,甚至成为一个强国。
“大王,您说的很有道理。”左仆射赞同地点点头,“不过,我们周边强敌环伺,内政与外交要同时推进才能保障齐国安全。臣建议陛下同时运用会盟和联姻两手,迅速筹集战略盟友,这也会大大增强齐国实力。”
“好!就照仆射所言办吧。”僖公眼睛一亮,他早有此意,左仆射的提议正中下怀,“本王先前便有与郑国展开联盟的想法,你速速去郑国探听探听,看郑国国君庄公是否有意与我国联姻通好。”
左仆射立刻派人前往郑国,展开第一场联姻行动。
巧嫁女,广结良缘
当时的郑国,正是国君庄公称霸一方的鼎盛时期。但是庄公刚刚平定国内叛乱,对外开疆扩土的雄心还未实施。如果齐国能与之建立良好关系,无疑能减少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很快,左仆射的使者带回了一个好消息:郑庄公对与齐国通婚也颇感兴趣,他的长子子忽更是一表人才,正是最好的夫婿人选。
闻听此言,僖公喜出望外。他第二女儿文姜才貌出众,正该许配给一国之主。当即定下联姻大典,欲将文姜嫁与郑国太子子忽。
然而让僖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子忽居然拒绝了这门姻缘。
“不想依靠外力啊......”子忽解释道,“我相信自己的实力,不需要借助大国之力。”
消息传来,僖公勃然大怒。左仆射也皱起了眉头:“太子的回复似乎有些无礼!这岂不是在拒绝我国的好意吗?”
僖公沉吟片刻,说:“或许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太子的用意——他自信心强,不愿依靠他国。这对一个未来君主而言,也许不是件坏事。不过,拒绝我国好意确实有些过分,我们必须给郑国一个教训!”
于是,僖公开始联合鲁国,一起对郑国施加外交压力。最终,郑庄公出面干预,太子子忽只得让步,重新考虑这门婚事。
就在双方讨论婚期之时,北方游牧部族突然大举南侵,直指齐国腹地。局势危急,僖公急忙向郑国求援。子忽带兵驰援,力战数日大败北狄,解了齐国之围。
僖公对子忽刮目相看,欲将另一名女儿许配给他。然而子忽仍坚持己见,再次婉言谢绝了这桩姻缘。
“臣不过是遵命出战,并无过人之处,不敢接受如此殊荣。”子忽谦虚地说。
僖公这次没有责怪,反而更加欣赏子忽的气节。或许缘分还未到,日后自有天定。
橘生淮南则为橘,女儿嫁到哪里都会活得好的。僖公决定将文姜改嫁给另一个盟友——鲁国国君桓公。
次年,鲁桓公亲自来迎,文姜含泪离开故国,开始了在鲁国的嫁妇生活。虽然不再是太子妃,但她仍受到桓公的宠爱,生儿育女,日子过得并不错。
而随后的岁月证明,这桩姻缘对两国关系确实大有裨益。自文姜入赘鲁国后,齐鲁两国结下不解之缘,桓公对僖公亦如兄弟般亲密,从未激怒过他。
用女儿的幸福和姻缘作为稳固关系的工具,僖公运用自如,这成为他外交策略的一大特色。
会盟第一人
在拉拢小国建立联盟的同时,僖公更擅长以会盟的方式团结强国。
公元前715年,郑国与宋国、卫国发生外交纠纷,三国关系一触即发。为避免无谓战争,僖公主动介入调停。
“各位王室之间开战,实在令人扼腕。”僖公坦诚地说,“不如我们找个场所,坐下来好好谈一谈,化干戈为玉帛,这不是对所有国家都有利吗?”
在僖公的积极斡旋下,三国最终在温地会面,瓦屋结盟,化解了彼此间的嫌隙。
“多亏了僖公您的精心安排,我们三国终于重归于好。”郑庄公赞赏地拍了拍僖公的肩膀。
宋国国君也热情地说:“僖公果真人中龙凤,有您当中间调解,我们这些难兄难弟也总算能修复关系了!”
僖公谦虚地摇摇头,说自己不过尽了一点心力。但他清楚,通过这次会盟,自己的威望又提高了一个台阶。
之后十余年间,僖公先后主持了数十次诸侯国之间的会盟。在他的调解下,齐鲁、齐郑、郑宋、郑卫等关系全都维持和睦。僖公也因此获得“会盟第一人”的美誉。
“说起会盟的艺术,恐怕已经无人能超越僖公您了。”鲁国大夫向僖公恭维道,“您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让敌对诸侯不刀兵相见,实在太不容易了!”
僖公笑了笑,兀自端起了酒杯:“能够促成各国和睦相处,ale稍尽绵薄之力,其乐融融是臣的心愿。”
联盟求和,固国基业
晚年的僖公渐感力衰,他意识到自己的寿命已经不长了。
公元前698年,为给自己的事业画上一个圆满句号,他发动了对仇敌纪国的最后一次征伐。
“大王,我军已经准备停当,请下令出兵吧!”左仆射恭敬地请示道。
僖公沉吟片刻,目光坚定:“好!即刻出兵!本王与纪国不共戴天,定会将他们斩草除根!”
说罢,他亲自披挂上阵,带领齐国大军杀向纪国边境。
然而,战事的进程并不顺利。鲁国国君为了自己的姻亲纪国,联合郑军来援。僖公苦战多日,终因寡不敌众而败走。
“大王,我们的军队已是强弩之末,请您珍重自己的身体!”左仆射劝僖公退兵。
僖公心有不甘,但也明白继续勉强损兵折将已无意义。他重重点了点头,命令全军撤退。
此战失败,成为僖公心头一块疙瘩。他沉痛地意识到,自己终此一生,都没能为先祖报仇雪恨。
当年,僖公的高祖父齐哀公在周天子处遭遇陷害,被纪国国君构陷致死。自那时起,消灭纪国就成了齐国历代国君的心愿。如今,僖公作为齐哀公的八世孙,也未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不免遗憾。
然而更多的,是对儿子的殷殷嘱托。
“儿啊,你一定要为父亲完成未竟的事业!”僖公握着太子诸儿的手,眼神坚定,“我这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未能灭掉纪国报父辈之仇。作为我的儿子,这责任就交给你了!”
诸儿紧握父亲的手,眼泪止不住地滚落:“父王,儿子一定不负您嘱托,定会为您报仇雪恨。
岁月不饶人,公元前699年冬,僖公因病去世,享年72岁。
诸侯们闻讯后,纷纷前来吊唁,哀悼这位春秋第一明君。
“哎,僖公他去也!”郑庄公痛心疾首,“他一生最擅长调停纷争,如今却阻止不了生命的结束。寡人没能在他生前再见他一面,当真遗憾!”
“僖公治国爱民,春秋第一圣君啊!”宋国国君也流下了悲痛的泪水,“他为我们诸侯联盟图强,现在却先我们而去,怎不叫人扼腕!”
诸侯们举国痛惜,百姓们也都前来哭别。僖公的丧仪持续了整整一个月,殡车绵延百里,送行者数以万计,场面盛大凄惨,充分显示出百姓对他的爱戴与不舍。
丧仪结束后,太子诸儿正式继位为齐国新君,是为闵公。他牢记父亲的嘱托,决心报仇雪恨。
第二年,闵公联合几个小国,大举攻打纪国。这一次,他们终于如愿以偿,将纪国攻灭。先人遗志得到了圆满完成,也为僖公报了九世冤屈。
结语:
僖公一生以会盟著称,被后人誉为“会盟第一人”。他善用软实力拉拢人心,使齐国在战乱频仍的春秋时代保持稳定。他为日后齐国称霸奠定了基础,功不可没。春秋史书将他与郑庄公、楚武王并列为“春秋三小霸”,可见一斑。
虽然僖公在位时间不算太长,但他运用明智,深得人心,将一个长治久安、富庶繁荣的齐国留给了子孙后代。如今想来,僖公的一生,实在是不虚此生,留下了璀璨的一页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