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生幻想楚汉阵容搭配(双生幻想后期最强阵容)
本文摘自:冯锡单的博客【新浪】
张令涛与胡若佛是连坛长期合作的黄金搭档,他们的作品常常是张令涛打稿,胡若佛勾描,两人在创作中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其作品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风靡一时。
张令涛生于1903年,胡若佛生于1908年,两人都是浙江人,都曾就读于上海美专,绘画基础扎实。上世纪30年代初,张、胡先后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任职,共同参与主编《儿童画报》并开始插图及连环画的合作,先后创作了《班超》、《梁红玉》、《梁山伯与祝英台》、《梁红玉击鼓讨金》以及《卖油郎与花魁女》、《武松与潘金莲》、《西厢记》、《孟姜女万里寻夫》、《夏完淳》等多部连环画。他们精心创作,精诚合作,艺术风格日趋融合并逐渐形成,为连坛内外所瞩目。
新中国成立后,张令涛与胡若佛成为自由职业者,从此开始了长期的连环画合作,绘制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连环画,尤擅古装人物。因为有了解放前所积累的经验,因此创作起来信手拈来,神情兼备。创作的内容涉及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妖魔鬼怪、市井百姓,诸多兼善,无所不能。许多连环画被读者熟读于心,如上美版的《红楼梦》、《东周列国故事》、《楚汉之争》、《西汉演义》、《三国演义》、《西游记》,津美版的《聊斋》,人美版的《杨家将》等经典套书以及《女娲补天》、《昆仑奴》、《硃痕记》、《红楼二尤》、《双生赶船》、《猎虎记》等大量单本连环画。此外还绘制了不少革命题材的连环画作品。
上世纪50年代初,上海三民图书公司计划将《红楼梦》改编成连环画,广邀高手,对原著进行改编和绘制。张令涛、胡若佛被委以重任,创作了其中的6册,几乎占二分之一。在创作中,张令涛、胡若佛为了能较好地突出原著的精神,做了两种绘法尝试。原先在合作时一般先商讨好作品的构图,再由张令涛起草人物造型,之后由胡若佛进行勾线,而胡若佛平时的用笔有两种:一种是钢笔,一种是毛笔。在《红楼梦》创作中,到底是用钢笔还是毛笔进行勾线,他们进行了一番探讨。最后,张令涛建议胡若佛先用钢笔画一本《刘姥姥进大观园》,接着再用毛笔勾勒《鸳鸯抗婚》,然后两者进行比较,结果毛笔的勾线比钢笔更能充分体现原作的神韵。从此,胡若佛便摒弃钢笔勾线的画法,一直使用毛笔绘画。他们秉承严肃认真的创作原则,对人物形象和道具布景等均予以细致入微的刻画,大观园中的亭台楼阁、奇花异草、鱼虫鸟兽乃至金银古玩、盆景字画等无不生动地跃然纸上,神采灵动、妩媚多姿、淡雅秀美、神形兼备、自得天趣的红楼女儿形象更是深深地印在读者心中。连环画《红楼梦》问世后,读者赞口不绝,这部作品的创作,可以说是张令涛、胡若佛绘画史上的转折点,奠定了他们鲜明的艺术风格。
如果说《红楼梦》的创作是张令涛、胡若佛合作历程中的一块“里程碑”,那么,《杨家将》创作中的艺术形象的塑造,则标志着他们几近达到艺术造诣的顶峰。连环画《杨家将》从杨业归宋开始,展示出一幕幕杨家与辽国君臣以及潘家父子文武较量的情节。他们以传统的笔墨功底,吸收戏剧上的人物塑造手法并加以生活化的感染,鲜活地塑造了英勇无畏、可歌可泣的杨家父子形象。在这部作品的众多人物中,杨七郎的形象尤为鲜明和突出。张令涛、胡若佛除了表现杨七郎性格耿直果敢的一面,也不忘刻画他任性、独断的一面,因而人物形象更显生动与真实。除了人物的成功塑造外,在画面背景及道具的处理上,也有淋漓尽致的发挥。他们在战马的描绘上做足了文章,充分利用战马的各种动态,如腾、跃、飞、跑、奔、纵、跳等动作烘托出人物在特定场境中的各种情绪,使战争的氛围尤显浓烈且有深蕴,取得较好的艺术效果。看到这些不同的战马情态,我们仿佛如闻厮杀之声,身受强烈的艺术感染。在背景的处理上,也颇费心思:为了体现汴梁的繁华景象,张令涛、胡若佛在宽敞洁净的长街上装点奇屈苍老的古树、宝塔和经营不同买卖的店铺、小商贩,贴切地描写了宋代发达的城市商业面貌。当杨业在遭受奸党排斥而犹豫为难时,他背后的屏风上,出现一轮明月和一枝寒梅;当杨业在前无援兵,背临大敌而准备自尽明志时,李陵碑旁一株饱经风霜的古松,含蓄地揭示了主人公的品格。在借景抒情的同时,他们细节的处理上更是让人叫绝。以背景中的太阳为例:杨家将旗开得胜后,背景是日出东方,霞光万丈;当杨业父子历经激战,人倦马乏之时,背景则是残阳西下,落日余晖;而当杨业被困两狼山,兵尽粮绝之时,背景又变成了夕阳陨落,日暮西山。山光、水色、夕阳交替变化,意境幽远,不同的画面处理让读者回味无穷。
诚然,张、胡在不同作品的人物塑造中也存在瑕疵,如人物造型雷同,有许多人物有“似曾相识”的感觉。然而瑕不掩瑜,他们留个读者的印象,更多的则是熟练流畅的传统技法、精心刻画的人物造型以及华丽多彩的画面、独树一帜的画风。
上世纪80年代,张、胡两人先后谢世。斯人虽去,作品不朽。他们的连环画作品永远留在了连迷的心中,成为大家心中不朽的经典,被不断再版。而他们的创作风格更是被诸多后来的创作者所效仿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