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圣遗物阵容搭配(原神水龙圣遗物推荐)

龙圣遗物阵容搭配(原神水龙圣遗物推荐)插图

试论明太祖朱元璋生地祖陵到底在哪里连载之(16)

赵汗青·杨山岭

一、引文

为了宿州民间传说六百年的历史神话不致湮灭,我们将所写的《对明太祖朱元璋本是安徽省宿州市符离集人的考证》(下称《考证》)散放社会询征意见。将《考证》发到网上,很快产生了影响。有支持的、有反对的;有说你们知道明光市为什么叫明光吗?教科书都说明祖陵在凤阳,如果不知道,请你们去学学历史;如果知道,请你们把网上的那篇考证抽下来……。对方话不多,可在我们心里堆个疙瘩;语不重,却如针锥刺髓;余音袅袅,却堵得我们喘不出气来。我们原本想法是将多年积累的素材传递给社会,给地方政府和地方文化人可信、可用的线索,因为我们知道,挖掘明太祖朱元璋身世历史特别是太祖在宿州符离的十七年艰难生存之生命轨迹,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况且将史实布公宣世,绝不是我们一介草民能够胜任完成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 “自觉”地停止对明太祖朱元璋身世的考索,但是,网上的留言让我们堆在心里的疙瘩,非但不能顺随日时的消逝而淡忘消化,反闹腾得我们寝食不安,再加上读了我们《考证》的许多文化学者和朋友们总是催促我们继续深入,诚恳地要我们把论证的东西“坐住”。他们的热望催促,最后发展到笔者不好意思再听他们善意地提起朱元璋的地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又继续写下这篇“作文”。江郎才尽时,江郎自然是知道的,况且那《考证》本来就是我们勉力而为之的事,再写,是要呕血的了。但是,我们还是又写了一些东西出来,目的是清楚的:依史典正史。我们要让世人知道。

说太祖诞生在今明光山二郎庙,是野史作崇,是四百年前的盱眙县地方上层抱养的“孩子”,是伪史;朱元璋是今安徽宿州人,经史有载,是任何人都没法推撼的历史事实,是文字历史一直在委屈宿地人。 经数月的努力,当这篇“作文”临近完成时,我们长长地舒了一口郁压在心底的闷气,似乎我们儿时崇拜的神龙皇帝已经回到生养他的宿州符离。然而,心下却怎么也涌不出丁点的喜悦之情,思忖许久,终于明白,压抑自己的不是网上的反对声,而是我们怎么也驱逐不去宿州无辜的先祖被元朝军兵血洗杀戮十八年的悲惨场景,怎么也平抑不了文史权威机构不依史典正说明太祖朱元璋是宿州农民的儿子,却说其籍在凤阳,硬生生剥夺了宿州数代人以明太祖朱元璋为同乡的骄傲!历史本来就有二重性,内含真实和假象;历史本来就是后人对其二重性的分析和理解,当如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第一》所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此说,是对历史学识深层次认识的理解。对明太祖朱元璋杀亲灭友设迷实为保祖的心意不能理解,是一层薄纸蒙万千智者不能识龙根所系本宿北符离山村的根本处。

《考证》文成上网后,欲觅求反派的真知酌见,不意却得到太多的赞扬。明太祖朱元璋籍在今安徽省宿州市符离集的地方,本着历史事实,我们何功之有?首说此事实并镂刻入卷书传世的是江苏省泗洪县政府干部蒋中健先生及他的大作《明代第一陵》;首先把宿地民间传说六百年,朱洪武生世艰难的地方神话录写成文字播说的是安徽省宿州市符离镇政府的干部李胜田先生,以及他的大作《酸甜苦辣》,我们哪里有什么可值得褒奖的先见之明?我不能贪天之功。我们是做出些许文字——我们只是摘抄来经史记载,对二位先生作文不足部分作些补充;我们年岁较他们轻些,勘访得他们因种种原因没有见听得更多的神话传说和经六百年风雨冲刷,至今尚未完全湮没的珍贵地表遗物。从骨子里说,我们只做了些许一个朱元璋的同乡后嗣能做的点滴;只遗憾为了应酬生活,动笔晚了许多年月,让太祖在冥冥中又暗自得意些年头,让他的后世子嗣多错拜了几年他自己臆设的空坟;只苦了宿州的孩子们,他们中有多少个断没有类我们少幼时便在心胸底下装上神龙皇帝本是我们的老乡的神气,缺少了多少类我们少壮时饱有的汉龙天子驱逐“鞑子”的豪气,没有了多少朱元璋疼惜贫贱乡民的爱怜之情!于此,我们仰慕造一方神圣之地四百年的某地的莫名官老爷,他(们)的过人胆识,让古之某地,让近现代的某地万千孩子有依地、倚“祖”张扬的傲强!我们动笔写这些文字的动机是简单的:缘自挚爱生养我们的这一方神奇的故土;我们不忍自己少小时即被地方民传神话铭刻在胸臆的自家神龙屈伏他乡,不能魂归故里;我们固执地企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乡的后世子孙有倚祖张扬的高傲。当然,骨子里更怕流传宿地六百年的神话因类我们特别是类我们的上一代人诸如清水村朱学信、朱继铎、李同华等老人自然离去而湮没消亡。为此,我们利用自己的可能,作了些许努力,仅此而已。

我们自然知道,个人感情和个人道德代替不了历史的真实,就像圣明的朱元璋调侃他籍在“濠之钟离”,群臣于洪武七年借答禄上奏直言 驳证说明太祖家世是自己杜撰的神话,没法相信;动辄杀人的永乐皇帝诏示全国,对太祖认定的身世历史只能“惟求之于言而不深究其实 甚非”,是他自己的后世子孙嘉靖皇帝朱厚熜明反此规,首先御批说“祖在句容”是太祖编说的谎话。他放纵民间私乘,公开播说各自臆断朱家皇室的历史,让太祖生世祖籍产生许多歧异;史学先贤吴晗先生借写《朱元璋传》戏谑太祖是一种无聊,今天的史学大师毛佩琦先生就在《百家讲坛》和他的《明朝十七帝》中颂扬朱元璋伟大圣贤……。

历史,就是历史,谁人也随意涂抹不得,更改不得,就像上海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中国史学会理事葛剑雄先生在他的《历史学是什么》里说的,“真实的历史依然是历史学家永恒的追求,因为离开了真实,史学就没有任何价值,就不成其为科学。”葛剑雄先生说, “对历史真实的追求就是一个不断修正错误的过程。” “史学家在探索的过程中很可能作出了错误的判断,或者误信了虚假的史料,或者受到相关学科的制约,因而会背离真实,甚至可能倒退。但一旦发现了,就应该毫不犹豫地回到正确的方向。”《历史是什么》P129

被涂改的历史,总要还原其本来的面目,就像原来诞生在宿北山林深处“红山垭子”的朱洪武被移地三百里,诬说其诞生在明光山之二郎庙,再生的神话能欺世四百年,终有被揭示造假的一天。十七年艰难逃生的明太祖总被历史一笔带过,神说他在钟离太平乡放牛,宿地民传六百年的朱洪武神奇逃生原生神话却完全填补了历史简册上镂刻文字的短缺。 朱元璋自坐胎母腹就遭元军捉拿,他仓惶逃生十七年,令人扼腕感叹的是,自明初就对明太祖朱元璋生世祖籍悬疑不决的历史纷争,没经过任何学术辩争,就被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始的文史权威工具书明注释说在今安徽凤阳,拒不承认宿州是太祖家乡,误导国人六十年。 依典史纠错,框正历史,应该是匹夫有责的。

但是,正史是需要时日和证据的,于此,我们认为,大家要学宿地人对明太祖朱元璋身世被三朝政府错定的坦荡和包容,要学宿地人能耐得住任何煎熬的品性,不学那总沉不住气的黄海清先生,“掌掴”了清史大师闫崇年。以无知和鲁莽试图张扬自己的大汉族主义,那是愚蠢的。大汉族主义和崇尚满清统治思想的碰撞,应该是文字文化的碰撞和交流,最后达到交融的结果,而不应该是铁硬的巴掌和柔皱的老脸的撞击,而后导致司法的介入,两败俱伤,各自心底留下至死不忘的伤疼和耻辱。要批评闫崇年的偏袒不公,能使用的应该是学识和推撼不动的历史经典证据,而不是粗野的“掌掴”。当自己对史学尚处于无知状态时,要耐得住煎熬,更需要的是潜心学习,一如我们今天用粗糙的文字去面对某人的电话“挑衅”,不把明光山二郎庙生下朱元璋的来龙去脉梳理清楚,不在卷帙浩繁的文献资料里找寻出相关的证据材料,用有据的事理去说明问题,非但不能让更多类如拨打电话来的某人明理认帐,反会招惹更多的“非礼”——某地也并非没有“黄海清”式的“大汉族主义者”。今安徽明光地方,查至宋元,不见其地有名;大明三百年,其地无名;延至满清,在嘉庆朝其地方被冠之“明光镇”——能佐证笔者此说的有国家史地权威工具书《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历史地图集》是中华史地图绘的重典,它的前身是清代有集舆地之学大成的杨守敬绘制的《历代舆地图》。这套八册图本的地图集始自原始社会,一直绘制到满清王朝分省治地,是 1954年由吴晗和范文渊为首,上海复旦大学谭其骧负责,参编人员逾百,历时三十年定稿,于 1982 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主持下,由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南京大学历史系等多家史地研究府院审补修订,由国家地图出版社就原版补修制成的,是目前国内唯一的史地地图权威版图。从细审视版图,取明万历十年即公元 1582 年的《明·南京(南直隶)·凤阳 府》版图,在今嘉山县即安徽省明光市地域,没有任何地域名称标示是地。溯至元至顺元年即公元 1330 年的《河南江北行省》版图,该方地域只见湖洼河汊绘标是地,显见其地原本不毛。下翻到第八册明标 清时期的《嘉庆二十五年安徽省》版图,在该方地域标有“明光镇” 三字示地有名。清嘉庆二十五年,应该是公元 1820 年。有史料说盱眙县立碑造神说此地“明光”是在明万历三十年,即是公元 1602 年,该地 200 年后才得名是地,理应说“明光”地来之不易。图示说明,今明光市地方在清嘉庆二十五年即公元 1820 年之前,该方地域尚是一片空白,是属不毛。上海师范大学的历史系教授吴强华在他的《大明王朝之谜》里也有文字证说,“安徽省有明光市和明光镇,地名便是来源于此”。即“万历三十年(公元 1602 年)曾在此立碑,上书跃龙岗,残碑至今仍在。据说朱元璋生下来时,红光耀天,映红了整个庙宇和附近的山,红光闪现了几天,人们都很诧异。朱元璋称帝后,就将那片山命名为明光山”。《大明王朝之谜》P2

明万历三十年方立碑于无名山之岗,后此岗有名“跃龙岗”,庙之近河处捞出一块红布,便得名“红罗港”。自明万历三十年即公元 1602 年起造“生龙圣 地”,直到清嘉庆二十五年即公元 1820 年才有地域之名“明光镇”,200多年的漫长转化,可见造假也是挺艰难的。首先要有人不怕朱家皇帝杀他的脑袋,灭他九族,还要熬二百年运作耐等才能“转正”,这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由自己编造的神话生在钟离,二百五十年后被移地荒山破庙的事实真相,只是这神话,不是距今四百年前的盱眙县高智商的吏民编造的原生神话,他们是摘借出自明嘉靖朝的稗官野闻。这些大智大勇的人们,为了一方无名地域的繁荣昌盛,借野史张扬造势,让不毛之地有四百年兴旺神圣,并成为永远不能湮没的一方历史,成就千百万人的地望光荣,这可是没有掺假的历史。

作者:赵汗青,名先杰,配字汗青,男、汉族,安徽宿州人,祖籍淮北,资深媒体人、文史作家、文化学者、博士。1992年起:先后任安徽经济报宿州记者站站长、美国麓鹿出版社华文版副总编、《中国新闻杂志》副总编辑。
已出版20万字军事历史小说《垓下之战》等九部作品。
宿州市党史研究员、市侨联常委、宿州市白居易研究会会长

作者:杨山岭,男,安徽宿州市符离人,文化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