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侯点将录武将阵容搭配(三国名将录最强阵容)

常连安(1899——1966年),原名常安,早年曾入“富连成”科班学戏,与马连良、于连泉同科,萧长华赐艺名为“常连安”(“富连成”科班创办于1904年,最初名为“喜连成”,社长为叶春善。资方为吉林富商牛子厚,1911年,牛家因家族分争家产,无法兼顾“喜连成”科班,经科班教师苏雨卿介绍,1912年开始,由北京外馆财主沈崑接任资方,改名为“富连成”),出科后因“倒仓”,无法登台唱戏,以教戏为生,并向民间艺人学会了变戏法、唱【十不闲】、【莲花落】,长期在口外一带撂地演出,后来和长子“小蘑菇”到天津演出,因常宝堃拜张寿臣为师,张寿臣觉得父子在一起演出,常连安没有师承,会对他的演出有影响,便代师收徒,常连安得以拜在焦德海的门下(当时焦德海尚未去世,按道理师父健在是不可以代师收徒,估计寿老提前也征得了焦德海的同意),解放后常连安加入天津市曲艺团,便以表演单口相声为主了(据说中央台还有他和张寿臣合说的对口相声,可惜无缘听到),现存的常连安的影视资料是他1942年带着宝霆、宝华拍的电影《花田八错》(可惜我没看到过)。

诸侯点将录武将阵容搭配(三国名将录最强阵容)插图

常连安(正中)与他的四位公子

常连安对相声的最大贡献有两点,一是他培养了他众多的儿孙从事相声艺术,他的儿子宝堃、宝霖、宝霆、宝华、宝庆、宝丰,孙子贵田、贵升、贵德,重孙常亮都是相声界的一路诸侯,成为相声界显赫有名的“常氏家族”,在相声界这种地位是绝无仅有的,在整个曲艺界里恐怕也只有西河大鼓的郝家能与之相提并论;第二点就是他于1940年创办了著名的相声演出场所——启明茶社,遍约相声名家在此献艺,培养了一大批相声观众和相声演员(苏文茂这一批年轻演员都是在启明茶社锻炼出来的),解放后从艺的李文华和马季当初都是启明茶社的忠实粉丝,北京的启明茶社和孙少林在山东济南创办的晨光茶社以“南晨北启”的名号被载入相声史册,从而名垂青史(“启明茶社”并非专演相声,也有其他的一些曲艺形式,如陈荣启的评书、谢芮芝的单弦都在那演出过)。

诸侯点将录武将阵容搭配(三国名将录最强阵容)插图1

常连安(正中)与他的四位公子

常连安因为早年过着江湖艺人漂泊不定的生活,所以他掌握了很多门类的艺术形式(如【十不闲】、【莲花落】、太平歌词、山东快书等等,现在网上还可以听到他演唱的太平歌词《饽饽阵》的录音,能够体现出吉坪三一派太平歌词的特点来),1957年天津第一届曲艺杂技汇演,他便表演了戏法《罗圈当当》(现在电台还保留了他在这次演出里领唱的【十不闲】),上世纪60年代,他还在魔术专场中表演了许多民间戏法,引起了各方的好评(按老艺人王殿英的观点,戏法和魔术是两个艺术形式,戏法靠的是“包袱”来吸引观众,而魔术则不必用“包袱”,老艺人中马国良、王殿英都是戏法演员,而陈亚华、陈亚南昆仲则是魔术演员),前不久他的四子常宝华在一个电视节目里还表演了小戏法,能够体现出一点家学渊源来(据说常连安还唱过山东快书,有节目单保存下来)。

说到常连安的相声,就不能不提他表演的与京剧有关的一些段子,比如《文昭关》、《空城计》、《武松打虎》(这三段也是侯宝林的代表作),因为常连安是正式科班出身,所以他对戏曲舞台的门道一清二楚,表演起这样的段子来得心应手,而且显得真实可信,他在《文昭关》中所演唱的四句【西皮快板】是典型的“富连成”科班的唱法,跟侯宝林演唱的并不相同,除了艺术性之外,还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诸侯点将录武将阵容搭配(三国名将录最强阵容)插图2

常连安晚年以表演单口相声为主,他保留至今的大多数录音都是单口相声,有些节目他和刘宝瑞都表演,常连安最有名的一个节目就是《山东斗法》,刘宝瑞也留下了这段录音。相比之下,常的精炼、刘的细腻,各有特色,但如果从相声的源流上来说,还是刘宝瑞的更胜一筹,因为这段《山东斗法》原本是《解学士》的结尾,从刘宝瑞的表演中能够反映出老路中单口相声那种细腻严谨的特点,而常连安的版本表现这点就不足了,不过如果作为独立的段子来欣赏,常连安这段还是相当可观,特别是山东话学的惟妙惟肖。

常连安的另外一个优点就是他在建国后上演了一批创编型单口相声,这在他这一个年龄层的老艺人来说是很难得的,他留下的《黄半仙》、《大闹县衙门》都可圈可点,与刘宝瑞的表演各有千秋,特别是《追车》,既是歌颂型、又是现代题材的段子,表演难度相当大,但是常连安演的还是很火爆的,可见他的单口还是具有相当的水平的。

诸侯点将录武将阵容搭配(三国名将录最强阵容)插图3

第一排右起:郭荣启、常连安、张寿臣、马三立

附:常宝霖

常宝霖(1924——2000年),是常连安的二儿子,艺名“二蘑菇”,师从侯一尘,幼年时由父亲为其捧哏,并和父、兄灌制过许多老唱片,解放后,1956年调到甘肃工作,因此天津保留的相声资料并不多,除了早年那些老唱片之外,有他和全长保合说的《报菜名》,还有众多“蘑菇”和苏文茂演的《酒令》,听起来还是很不错的,但只是有小蘑菇在前,二蘑菇一生未能大红大紫,这是很可惜的。

注:常连安对相声的最大贡献就是创办了启明茶社,为相声演出增添了一个市场,自然是“立地太岁”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