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大战动画片(KV444444444重坦动画)

《军武次位面》作者:太白

坦克发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二战中被发扬光大。对于坦克分几代的问题,各国都有不同的标准。比如西方标准认为,坦克已经发展到了第4代。第1代坦克指的是二战后诞生的一系列坦克,包括美国M48、M60,德国的“豹”1,英国的“百夫长”、“酋长”。第2代坦克则指的是美国M1A1,德国“豹”2和英国“挑战者”。第3代坦克则包括德国“豹”2A5,美国M1A2。第4代坦克则是目前各国研发的重点。

坦克大战动画片(KV444444444重坦动画)插图

▲“豹”2A6,图片来源:网络

不过按照苏/俄标准,坦克是以时间阶段作为划分标准的。1920年到1945年之间为第1代坦克,1946年到1960年为第2代坦克,1961年到1980年为第3代坦克,1981年以后为第4代坦克。而目前各国正在致力于研发的则是第5代坦克。当然,还有一种划分方法,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诞生的坦克为第1代坦克,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坦克为2代坦克,二战结束至今各国发展的坦克为第3代坦克,而第4代坦克则正在研发中。

由此可见,各国对坦克代数划分的标准不尽相同。但是坦克自1916年诞生至今,已经走过了长达107年的历史。坦克在这百年历史中所表现出来的时代特点,倒还是非常直观和明显的。其实,不管坦克的代数究竟应当如何划分,坦克的诞生,本质上是为了解决人类在战场上的作战需求。而在不同的时代,坦克所要面对的环境也不相同,由此而提出的解决方案自然也就不同。如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坦克的主要作用是能够抵御对方的机枪射击,最好还能够跨越战场上的泥泞,利用冲击力撕破对方的铁丝网。

坦克大战动画片(KV444444444重坦动画)插图1

▲“马克”I型坦克,图片来源:网络

最后,坦克还要能够携带大口径的火炮和大量的机枪,打击对方的碉堡和士兵。这样一来,战争实践就使得各国坦克设计师们初步确立了坦克设计的基本准则:即防护性、机动性、火力。这3大要素,也成了当时评价一款坦克的最重要标准,甚至后来它们也贯穿了整个坦克发展史。我们甚至可以说,人类坦克的发展历史,就是在围绕着这3大要素不断进行优化设计并追求最完美和最优解的过程。

如果说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如何坦克的发展奠定了一套评价标准,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坦克设计和发展最大的贡献,就是在残酷的战争中,各国的设计师们受迫于“坦克对决”的压力,而提出了许多非常经典的解决方案。这些解决方案中,既包括了一些奇思妙想,也包括了一些血与火的教训,当然还有一些构想则因为受到了当时的技术限制而无法实现。这些经典的解决方案被不同的国家掌握,并且对各国的坦克发展都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以至于日后的技术进步,某种程度上也能被看做是使用新技术对这些解决方法的完善。新技术应用下设计和生产的现代坦克,终究没能够脱离这些经典解决方案的框架,这可能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对人类坦克发展最大的贡献之一了。

坦克大战动画片(KV444444444重坦动画)插图2

▲“虎”式坦克,图片来源:网络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早期德国对坦克的运用最为成功。德国的坦克被编入坦克师,坦克师中除了坦克之外,还包含步兵、炮兵、反坦克兵、侦察兵、防空兵、工兵等多种单位。当时坦克的主要任务是三个:坦克以排为单位单独突破防线、步坦协同突破防线、或者在步兵打开防线缺口后进一步扩大进攻。坦克在战场上面对的主要威胁,就是对方的坦克和反坦克武器。二战后期,坦克要想在战场上获得优势,就需要拥有威力巨大且精度很高的火炮。而为了不被对方的坦克炮和反坦克火炮击穿,自身就需要拥有强大的防护能力。

穿甲能力可以通过加长加速炮管实现,而防弹能力则能够通过铸造炮塔和跳弹外形实现。所以沿着“甲弹对抗”的思路发展下去,二战后期各个主要参战国的坦克都开始向着炮管更粗、防护力度更强的方向发展。二战后期,轻型坦克、中型坦克基本上已经被放弃,能在战场上称王称霸的,主要是拥有上述特点的重型坦克。到了二战快结束的时候,各个国家都把这种“思维”发展到了巅峰。不管是德国的“鼠”式超重型坦克,E系列坦克,还是苏联的IS-3、IS-4、IS-7,美国的T-30、T-34(跟苏联的T-34坦克毫无关系),体现的都是一个“炮粗甲厚”。

坦克大战动画片(KV444444444重坦动画)插图3

▲IS-3坦克,图片来源:网络

二战结束之后,各个国家的坦克设计师们也迅速回归了“理智”。他们重新回到了火力、机动、防护3大原则的平衡问题上,并最终选定了各项数据最为均衡的中型坦克作为下一代坦克发展和研发的主要方向。至此,中型坦克也重新换了一个名字,这就是我们熟悉的“主战坦克”。

苏联在二战中损失了2700多万人,用血和泪换来的坦克发展经验,不是能够说放弃就放弃的。二战中,苏联已经感受到了铸造炮塔和倾斜装甲给坦克防护力提升所带来的好处。因此在发展主战坦克时,苏联人仍然没有放弃这些宝贵的经验。只是后来的T-54/55系列坦克的炮塔也换了一个名字,即“卵形炮塔”。而不管是车体前部采用的倾斜装甲,还是用低矮的车身设计来降低被弹面积,以及将更多的装甲设计在车体正面而非把它们均衡分布在车体四周,这些经验无不来自于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实战经验。

坦克大战动画片(KV444444444重坦动画)插图4

▲T-55坦克,图片来源:网络

按照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评价标准来说,T-54/55系列坦克不过是一款中型坦克,但由于采用了新的技术和十分合理的布局,其“3大指标”已经超过了二战时期最优秀的重坦。当然苏联人还继承了一个经验,那就是“数量优于质量”。苏联的T系列坦克直到后来也一直有放弃过这个设计准则。毕竟,当年的苏联正是靠着大规模量产T-34中型坦克才击败了不可一世的纳粹军队。冷战中,苏联设想的与北约集团决战的方式,就是用“钢铁洪流”一路冲击到西欧的海边。所以对于当年的苏联来说,坦克的舒适度和单车的作战能力,根本不是考虑的重点。造价低、产量大、加满油跑得远、能大规模集群突击,这才是苏联坦克的正确运用方式。此时的T-54/55,已经算是把二战时代所有坦克设计探索的经验发挥到了极致,下一代坦克要想发展,就需要打开新的突破口。

坦克大战动画片(KV444444444重坦动画)插图5

▲T-62坦克,图片来源:网络

这一次,引领时代的是苏联人。正所谓“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在矛与盾的斗争中,率先升级火炮显然才是最优的选项。上世纪50年代末,苏联开始研T-54/55主战坦克的后继者。1961年,T-62主战坦克开始批量生产,而它浑身上下最大的亮点,就是使用了一门2A20型115毫米滑膛炮。尽管它的口径不如很多前辈,但是它开创性的使用了“稳定尾翼脱壳穿甲弹”。在坦克炮口径缩小的情况下,这种炮弹却为T-62提供了更强的穿甲能力。随着苏联已经开发出了滑膛炮+稳定尾翼脱壳穿甲弹组合,西方国家也开始跟进。既然双方都有信心击穿对方的坦克,那么就到了该提升防护力的时候了。而这一次引领时代风潮的,还是苏联人。

坦克大战动画片(KV444444444重坦动画)插图6

▲T-72坦克的复合装甲,图片来源:网络

从T-64和T-72开始,苏联的坦克首次开始使用复合装甲。苏联人在复合装甲中,加入了大量陶瓷和橡胶来抵御破甲弹的金属射流。而西方也开始采用“乔巴姆复合装甲”和“贫铀装甲”来强化防护,一时之间也把坦克的“防护力”推到了顶级。至此,坦克已经发展成为一种高防护力,高速度和高攻击能力的战场工具。与此同时,西方的坦克设计师们在3大属性达到了顶峰之后,也开始希望将坦克纳入到现代网络信息作战体系中,并由此带来了一波坦克的信息化改革。

不过就在各国都以为已经找到了下一代坦克发展的主要方向时,坦克的对手却在悄然发生着变化。现在坦克的对手已经不再是敌方坦克了,而是已经变成了满天飞翔的无人机和人手一个的反坦克导弹。现代坦克面对着越来越多的非传统威胁,这也让坦克的发展再次陷入了困境,甚至“坦克无用”这种在过去绝对不可能出现的言论,也已经变成了一部分人的坚定信仰。

坦克大战动画片(KV444444444重坦动画)插图7

▲被摧毁的俄军坦克,图片来源:网络

尽管各国研究了不少爆炸反应装甲和坦克主动防御系统,来增强坦克应对这些非传统威胁的能力。但从俄乌战争中俄罗斯对坦克大规模坦克应用中我们其实已经可以看出,现代化的坦克在面对这些新的威胁时,其实早就已经力变得不从心了。乌克兰是最适合大规模使用坦克的战场,然而俄军却能打成这样,实在让人感觉有些出乎意料。当然了,锅也不能全甩给俄军,或许现代坦克仍然是撕破对方防线不可替代的工具,但坦克作用的衰落,已经是明显可以看到的趋势了。

坦克大战动画片(KV444444444重坦动画)插图8

▲99A坦克,图片来源:网络

毕竟遭到大规模损失的不只有俄罗斯的坦克,还有那些曾经不断被神话的西方坦克。如果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坦克发展的蛮荒时代,各路大神尽显神通,坦克的外形设计也是不尽相同,但这个时代,最终还是确定了坦克的3大评价标准的话。那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围绕着“甲弹对抗”和“坦克对决”,坦克设计师们逐渐摸索出了倾斜装甲、跳弹外形、大口径火炮、数量大于质量、铸造炮塔等等宝贵经验,这些经验很多我们依然能够在现代坦克身上看到。冷战中,在苏联人的率先创新之下,坦克的发展经历了火力和防护力的两次质的提升。

至于下一代的坦克应该如何发展,或许各国还没有一个终极的定论,但3大原则几乎是永远不会变的。同时,围绕着坦克所进行的信息化、数字化以及对应对非传统威胁的能力提升自然也必不可少。至于谁会引领下一代坦克的发展,甚至再次实现技术上的质的突破,我们也就只能拭目以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