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朝廷阵容搭配(甘宁凌统阵容搭配)
在公元1426年,有一个叫做朱高煦的汉王,他举起了重达150公斤的大缸,并行动自如,显示出了极度的威风。然而这引起了他哥哥朱瞻基的不满。于是,朱瞻基将朱高煦放入缸内,并在其上堆积木炭生火烤他。同时,朱瞻基也将其他九位儿子,也就是他的堂弟们全部处死。历史记载道:“那口缸重约三百斤,但朱高煦能轻易扛起它,就像扛着玩物一样。我们在缸上堆积如山的木炭,木炭燃烧后,火焰炽热,铜器熔化,最终导致朱高煦的死亡。他的九个兄弟也遭遇了同样的命运。”
汉王发起的“靖难之争”最终以失败收场。朱高煦虽然曾渴望延续其父朱棣的壮丽辉煌,然而他的尝试并不成功,结果反而导致了全家的悲惨结局,连孩子们也被其侄子剿灭。在单纯考虑军事层面的角度来看,朱高煦的战斗还是有很大的胜算。要不是有杨荣和夏原吉的干扰,胜负可能还是未知数。总之,朱高煦的这场战役最终以失败告终,全家人也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朱棣的次子朱高煦,出身于一个军事世家,他的母亲徐皇后、外公徐达以及舅舅徐辉祖都是英勇善战的将领。朱高煦身强体壮,但性格倔强,不易被约束。他并不服从兄长朱高炽的领导,对父亲朱棣也有所不满。然而,他十分敬畏祖父朱元璋,曾在南京因行为不端受到过祖父的训斥。早年的朱高煦性情较为温和,容易受教。
在1399年,朱棣发起了靖难之役。当时,由于朱允炆的用人不当,这场战役充满了危险和挑战。在多次的战斗中,朱棣都险些被敌人包围,甚至差点在战场上丧命。这些战役包括济南之战、东昌之战、夹河之战、小河之战、灵璧之战和浦口之战等。在这些危急的时刻,朱高煦总是能够救出朱棣,使燕军能够化险为夷,转败为胜,或者顺利撤退。可以说,朱高煦的英勇表现对于朱棣的胜利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在“靖难之战”期间,朱棣对朱高煦说,他年纪大了,世子身体又不好,需要他多出力。这番话让朱高煦觉得有机会继承皇位。然而,战争结束后,朱棣真的登上了皇位,却选了朱高炽为太子,这让朱高煦非常失望。简言之,朱棣曾用话激励朱高煦奋勇杀敌,让他误以为能继承皇位。但最后结果出乎意料,朱高煦对此感到不满。
论军事功绩、威望影响力、能力与体力等各方面,朱高煦在众多皇子中脱颖而出,在各个维度上都领先于朱高炽。他凭什么甘心让自己的哥哥做太子?因此,朱棣选择为了平衡情况,给予了朱高煦一个王位封号并让其前往云南定居。不过,朱高煦心系家人,以思念父母为理由,选择留在南京与家人团聚。这一举动让朱棣对他产生了孝顺的印象,并称赞他孝心可嘉。这样的安排既满足了安抚朱高煦的目的,又让他得以与家人团聚。因此,虽然朱高煦在多方面表现出色,但因种种原因,他并未成为太子。这样的处理方式也平衡了家族的权力关系。
朱棣安排了其他任务给朱高煦,因为他没有去云南。他命令朱高煦前往大宁守卫,以防范蒙古的入侵。过了一段时间,朱棣决定让朱高煦去青州就任封地,但他再次拒绝了。朱高煦的坚定态度得到了功臣丘福和驸马王宁的支持,他渴望成为太子,而不是仅仅做一个藩王。虽然朱棣对此感到不满,但他也感到无可奈何。
在1424年,当朱棣在回京途中病逝后,他的儿子朱高炽继承了皇位。然而,朱高煦对此表示反对,并开始准备起兵反抗。不到一年的时间,朱高炽也因病去世。随后,朱瞻基从南京返回燕京,顺利继承了皇位。到了1426年,朱高煦仿效其先祖朱棣的做法,以“清君侧”为借口发动了名为“汉王版靖难之役”的起义,选择在乐安起兵。
从军事观点来看,朱高煦在“靖难之役”中,其成功的机率相当高。如果不是有杨荣和夏原吉的助力,或许朱瞻基会步朱允炆的后尘。一开始听到乐安传来的汉王起兵的消息,朱瞻基并未轻信。但当事实被证实后,他内心充满了恐惧和不确定性,对能否取胜没有信心。简而言之,朱高煦的军事才能强大,若非他人相助,朱瞻基可能面临险境。
朱高煦将军以勇猛著称,他的部下有一大批英勇的士兵,许多明军将领都是与他并肩作战的“老朋友”。如果他能连续取得胜利,那么“靖难”的胜利或许就在眼前。在朱瞻基的阵营中,只有张辅将军可以与朱高煦一较高下。然而,其他将领相比之下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尽管如此,朱瞻基对张辅的信任度并不高,否则他不会那么快就剥夺了张辅的兵权。
汉王发起了“靖难之战”,为了指挥这场战役,决定任命一位资深将领作为统帅。这位将领是阳武侯薛禄,他已经将近七十岁,是除了张辅之外,唯一能够勉强胜任挂帅之职的武将。朱瞻基决定让他挂帅出征。得知薛禄将担任统帅,朱高煦非常自信,他设宴款待了所有的将领。他相信,有薛禄的领导,击败对手并不是难事。他期待着这场战役的胜利。
在“靖难之役”时期,燕王殿下朱高煦与薛禄共同参与战斗,彼此配合默契。薛禄虽然不是特别出色,但也是一位普通的战士。根据历史记载,朱高煦听说薛禄等将领领兵,非常兴奋,认为他们容易对付。对于朱高煦来说,薛禄的地位和李景隆相似,可以轻松应对。另外,朱瞻基的部下没有顶尖的大将,这对他来说并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总之,在战争中,朱高煦与薛禄一起战斗过,相互了解。虽然薛禄没有特别突出的表现,但仍然是一位值得信赖的战士。朱高煦认为对付他就像对付其他普通敌人一样容易。同时,他也不惧怕朱瞻基手下的将领,因为他的军事才能足以应对任何挑战。
朱高煦有自信,这是有原因的。确实,朱瞻基身边缺少能征善战的人。当听说要出征乐安与汉王交战时,众将士都显得十分紧张、害怕。夏原吉看透了这种情况,并借鉴了李景隆的失败教训来告诫朱瞻基。据史书记载:“难道你们没有看到李景隆的往事吗?我昨天看到派遣的将士们一听到命令就面露难色,由此可知他们临阵时的表现了。”大家都对此次出征充满了担忧,对于朱瞻基的团队而言,形势严峻,能够打的将领不足。
将领们内心充满忧虑,即使还未出征也感到压力巨大。一旦开战,他们可能更难以承受。同时,这些将领过去与朱高煦共同战斗过,关系紧密。如果战事不顺,他们可能会转而支持朱高煦,甚至可能倒戈相向。历史上,在朱棣的“靖难之役”中,就曾有大量南军将领倒戈投奔。尤其是那些曾跟随朱棣征战的将士,他们的动向更是让人担忧。因此,需要格外警惕可能出现的背叛和变化。
张将军辅战功卓著,他声称只需两万精兵就能捉拿汉王,并打算将此功献给陛下。然而,朱瞻基考虑到局势不稳,委婉地回绝了张辅的提议。因为如果张辅倒戈相向,朱高煦就可能轻易获胜。他亲自出征的风险太大,且没有十足的把握。据史书记载,当时皇帝曾深夜召集大臣商议此事,杨荣首先建议皇帝亲自出征,但皇帝对此颇感犹豫。
杨荣,明初时期被誉为“三杨”之首,拥有很高的智慧和谋略。他特别擅长处理边疆事务,并且对军事方面有着深厚的了解。在某次,朱棣出征后身体不适,不幸在返回途中离世。而杨荣非常机智地没有公开这一消息。他将朱棣的遗体安置在特定的容器中,每天按时送去食物,然后连夜赶回燕京。他巧妙地维护了朝廷的稳定,并拥戴朱高炽顺利继位。这一行为体现了他的智谋和胆略。
杨荣强烈建议皇帝亲自出征,但朱瞻基犹豫不决,内心矛盾。这源于皇帝对朱高煦的忌惮,担心无法战胜自己的二叔。事实上,朱瞻基缺乏实战经验,虽然曾随朱棣到漠北历练,但从未亲自统领过军队,更别提身先士卒了。这一情况让皇帝在是否御驾亲征的问题上陷入了两难境地。
对张辅的信任度不高,他手下的勇将寥寥无几,而且令人担忧的是他们可能会与汉王联手。同时,自己也没有足够的信心亲自出征。这样的局势非常棘手。如果朱高煦此时没有固守乐安,而是选择出兵突袭燕京或南京,那么汉王发起的“靖难之役”将会呈现出另一种局面,最终胜负还难以预料。
朱瞻基在面临决策时感到犹豫,而朱高煦也尚未做好充分准备,胜败难以预料。然而,杨荣和夏原吉两位智者的出现,却改变了整个局势。杨荣竭力劝说皇帝亲自出征,这令朱瞻基感到很为难。他考虑过派将领出征,但仍然举棋不定。与此同时,夏原吉则以历史上的李景隆为例,鼓励朱瞻基勇敢一搏。他建议朱瞻基以君王的气场压阵,这样才能在战场上占据优势,最终一战定乾坤。这两位能人的劝说,最终让局势出现了转机。虽然胜负仍未可知,但他们的建议给了朱瞻基和朱高煦新的思考方向和信心。在他们的努力下,或许能够扭转战局,取得最终的胜利。
在1400年左右,当时的皇帝建文帝采纳了齐泰和黄子澄的建议,派遣李景隆统领六十万大军进行北伐。然而,结果却大败而归,为朱棣的逆袭创造了机会。那场26年前的战斗,至今仍让人记忆犹新。杨荣和夏原吉等老臣,对此次战事印象深刻。如今,朱瞻基的军队面临困境,许多大将的缺位,让军心摇摆不定。这时候唯有皇帝亲自上阵,才可能重新鼓舞士兵们的士气,挽救局势,才有希望再次取得胜利。这种情况,让大家不由得想起历史上的那一场败仗,也是时过境迁。不过当年的事情也告诉人们,只有在皇帝亲自出马的情况下,才能稳住军队的军心。
在公元1004年,萧太后与辽圣宗率领的20万骑兵大军向南进军,他们势如破竹,一路行进至黄河岸边,京师开封面临着严重的威胁。此时,寇准坚定地提出自己的意见,他极力劝说宋真宗亲自出征,前往澶州指挥军队。宋军士气大振,他们英勇奋战,最终射杀了辽军的前锋将领萧挞凛。面对这样的形势,萧太后和辽圣宗选择了议和,并率军撤退。这一事件使得宋军获得了暂时的和平与安宁。
杨荣和夏原吉进行了劝诫,朱瞻基鼓起勇气,亲自率领军队出征,目标直指乐安。据史书记载:“兵贵神速,迅速卷起甲胄奔赴战场,这就是所谓的先发制人。杨荣的策略很好,皇帝决定采取行动。”趁着朱高煦还未准备就绪,朱瞻基果断出击,使得对方措手不及。原本汉王的将士还想抵抗,但听说可以获得朝廷赦免后,便纷纷选择投降,朱高煦的败局已经无法挽回了。
杨荣和夏原吉成功扭转了局面,使得朱高煦发起的“靖难之役”迅速被平息。相比之下,如果朱瞻基派薛禄去作战却遭遇了困难,赵王朱高燧可能会响应并举兵支持,而那些有经验的将领们也可能持观望态度,这样局势就变得难以预料了。如果齐泰和黄子澄具备像杨荣和夏原吉这样的能力,那么即使朱允炆亲自指挥,也能成功击败朱棣。简单来说,关键人物的智慧和决策在战争的胜败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推荐的书籍:《明史》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