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阵容搭配推荐最新战法(岳飞之血战中原)
在宋金两朝的对峙期间,赵构与岳飞之间爆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矛盾。赵构一心想要与金国议和,以求短暂的和平,而岳飞则誓要报仇雪恨,收复失地。这一分歧导致了宋室内忧外患,形势一度岌岌可危。赵构是否真的不支持岳飞北伐?岳家军北伐是否取得了辉煌战绩?亦或这只是一个被夸大的传说?
宋金矛盾的根源
自从1127年被迫南渡后,宋室便无时无刻不在想方设法重新夺回中原失地。可谓是积怨已久之时,终有一番血雨腥风的硝烟战火。
唐朝开国将领窦建德的后裔完颜阿骨打,在1115年建立了辽国的一个分支——金朝。在仅仅22年后的1137年,金朝军队攻陷了宋朝都城开封,俘虏了宋高宗皇帝。这被称为"靖康之耻",成为宋朝无法磨灭的民族创伤。
次年,在秦桧的主导下,宋高宗在绍兴八年与金国签订了臭名昭著的"天眷议和"条约。根据条约,宋室割让黄河以北16个州县给金国,每年还要巨额赔款。这无疑是对宋室的重创。
金国本意也是通过这个条约达到"宋必德我"的效果,巩固两国的和平。但很快,金人发现宋军并未信守条约,反而继续加固防线准备开战。金人勃然大怒,认为自己白白割让了领土却没得到宋人的"德",于是在绍兴十年直接撕毁了和约。
此时,宋金间的矛盾已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双方陷入了旷日持久的战争,上至朝廷,下至军营,皆有割据分崩之势。宋室内部对如何应对金国进攻出现了严重分歧,其矛盾的导火索正是赵构与岳飞的决裂。
赵构与岳飞的决裂
自从金人撕毁"天眷议和"条约后,朝野上下对于应对之策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大多数人都主张趁热打铁,一举击溃金军。但作为宰相的赵构却心存幽畏,坚持以议和求得暂时的和平。
身为宋室开国功臣赵桓的后裔,赵构在朝中确实声望很高。可是他性情慈善,对于持久的战火实在是望而生畏。在他看来,继续征战只会加重朝廷的赋税负担,更会白白牺牲千万无辜平民的生命。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当时最著名的宋将领岳飞。作为抗金名将之后,岳飞从小就怀着报国雪耻的抱负。他誓要收复燕云十六州,重新夺回宋室的中原根基。对于金国的无理入侵,岳飞毫无妥协余地,坚持痛打落水狗,绝不姑息。
双方的分歧在"天眷议和"后的几年里愈演愈烈。一方面,赵构为了维护和平,不断上奏朝廷,极力反对岳飞的北伐计划。另一方面,岳飞也通过连番上书力陈北伐的必要性,直斥赵构为贼将,鼓吹和平是在自绝于民。
1140年5月,金人终于彻底撕毁了"天眷议和",发动了全线进攻。完颜兀术麾下的金军分五路南下,直扑中原腹地。此时宋军的局面相当被动,节节败退。面对金军的锐不可当,赵构更加惶惶不安,坚持要求重新与之议和。
与此同时,岳飞则奋勇反击,多次阻击金军。他在襄阳集结重兵,准备发起会师进攻。此时,赵构禀报宋高宗,严令岳飞不可擅自行动。否则一旦引战失利,岳飞将被治以重罪。
面对宋高宗的明确命令,岳飞却根本置之不理。后来他更是上书讽刺宋高宗"欲得天下宁,不如杀掉不肯从命的将领",公然挑衅朝廷的权威。宋高宗大怒,一度想处斩岳飞,只是最终被秦桧劝阻暂缓了下来。
从此,赵构与岳飞的矛盾彻底激化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赵构坚持和平,岳飞力主报复。这场内耗无疑极大消耗了宋军的战斗力,为日后的惨败埋下了伏笔。
岳家军北伐的准备
尽管赵构一再阻挠,但岳飞对于收复中原的决心从未动摇。为了全力应对金国的入侵,他在襄阳城密集集结了大批军马,准备发起反攻。
岳飞麾下的主力部队被称为"岳家军",由训练有素的精锐骑兵组成。这支军队作战勇猛,战法独特,曾多次击溃金军。而这一次,岳家军的最终目标是直指金国的腹心——黄龙府。
为此,岳飞在首府襄阳城筹组了三路主力军。第一路由亲信朱俊所领,计8000骑兵;第二路由岳飞得力干将文正所领,计1万骑兵;第三路则由岳飞亲自统帅,兵力最为雄厚,达2万人。
与此同时,为了扰乱金军的步伐,岳飞又遣派了多路游击队在金军身后骚扰,切断其粮草供应线。此外,他还暗中联络了一众宿将并循循善诱,号召他们皆在暗中策应岳家军的行动。
就在岳飞正暗地里运作之时,金军已开始大举南侵。面对金军的猛烈攻势,宋军节节败退,战局一度陷入胶着。正当朝野黯然失色之际,岳飞的副将李若虚却突然传出了一个虚假的命令——岳飞已获宋高宗旨意,可发兵北征。
这个离间的计策奏效了,金军为之慌张,连忙调遣大军围剿岳家军。而岳飞趁此机会,于1141年2月迅速分兵三路,开拔中原。此舆图布之策,颇有用兵之妙。
日夜兼程,岳家军的三路主力在两个月内接连攻克了洛阳、开封、邓州等要地。最先到达黄龙府附近的,是岳飞直率麾下的主力军队。他们于4月抵达宋金交界,并在那里修筑了坚固的营垒,准备随时开战。
此时金军亦调遣了10余万大军集结于黄龙府一线,双方陷入了旷日持久、你来我往的对峙和小规模冲突之中。一场决定性的会战,就在黄龙府这片熟悉的土地上拉开了序幕。
血战黄龙府
1142年春,岳家军与金军在黄龙府遭遇了一场决定性的会战。这场战役被史书称为"黄龙府之战",成为岳飞声名远播的关键一役。
当时金军主力已调遣10余万大军集结于黄龙府城外。完颜阿骨打亲自统帅大军,誓要一举剿灭岳家军。相比之下,岳飞的兵力虽然精锐,但终究仅有3万馀人。
面对金军的压倒性兵力优势,岳飞毫不畏惧。在作战会议上,他决定采取主动出击的战略。他将3万兵马分为三路,其中亲率重兵1.6万人为主力军,直捣黄龙府城下;而侧翼则由朱俊和文正分别率领8000骑兵和1万骑兵迂回包抄。
1142年4月27日清晨,岳家军开始了进攻。岳飞亲率主力军急步冲击黄龙府城外的金军阵营。金军居高临下,向岳军猛力射箭。一时之间,箭雨遮天蔽日,场面极其残酷。
就在金军得意之时,双翼包抄的岳军骑兵却于此时发起了猛烈的进攻。金军阵型登时遭到冲击,防线出现空缺,岳飞乘势亲率主力军乘虚而入,直扑金军主帅大营所在。
双方为夺那一座大营旗号展开了血战,双方阵亡无数。岳飞连斩两员金将,生擒二人;亲军阵前尸横遍地,血流成渠。对金军而言,阻击战已然失利,他们仓皇撤退,准备在黄龙府城下作最后一搏。
岳飞胜机在握,当机立断,决定步步紧逼,不给金军喘息的机会。他亲率骑兵团团围住了黄龙府城,与金军形成了你死我活的狭路相逢之局。双方杀声震天响,刀光剑影之下无数士卒赴汤蹈火,宛如生入黄泉。
就在形势胶着之时,岳家军却遭遇了一记沉重的打击。岳飞的副将文正突然遭金军奇袭,身中重伤。更令人痛心的是,他临终前竟将全军的部署和密码泄露给了金军,从此金军再无后顾之忧,全力发起了反攻。
岳飞大军节节败退,连夜仓皇撤离黄龙府。此役虽最后以战平告终,却是岳家军北伐以来伤亡最惨重的一仗。
最终的胜负与结局
黄龙府之战虽然没有分出胜负,但却极大消耗了双方的力量。在此之后,宋金两军进入了一种相持阶段,双方你来我往,争夺各处据点,但均未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岳家军在黄龙府一役伤亡惨重,加之文正的背叛,实力大受削弱。然而岳飞并未就此罢手,反而卷土重来,重新整顿军心。他从各路招募了大批新兵,并将部队拆分为轻骑兵和重骑兵两路,互为犄角,以摆脱之前的困局。
金军方面,也在频频调集大军前来阻击。两军之间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溃不成阵的会战。到了1142年岁暮,双方的决战已从黄龙府一带转移到了汴梁城附近。
正当双方激战正酣之时,金军突然传来了一个坏消息:完颜阿骨打在家中病重,随时可能归天。这使得金军将领们忽然有了退却的想法,生怕阿骨打暴毙后军心涣散。
就在金军有所动摇之际,岳飞则发现了这一破绽。他决定乘胜追击,彻底将金军赶出中原。于是他率军直扑汴梁城,迅速将城池包围重重,与金军遭遇了一场你死我活的决战。
彼时的汴梁城附近尸横遍野,战火燃遍城墙。双方为夺城池激战数月,两败俱伤。岳飞虽率先攻入内城,但很快就遭到了反扑。两军在城内进行了惨烈的白刃格斗,谁也无法取得决定性优势。
就在双方陷入胶着之际,宋室内部却突然传来坏消息:赵构上奏,严令岳飞班师回朝。宋高宗竟被赵构等人所说服,终于相信北伐实在太过勉强,应当立刻收兵息局。
面对朝廷的命令,岳飞虽然颇有不满,但也只能勉强遵从。于是他率残部离开了汴梁,宋金双方也就此停止了长达四年之久的决战。最终的结果是:宋金两军均无法取得决定性胜利,战争陷入了长期僵持的局面。
面对两败俱伤的现状,赵构等御史大臣似乎暂时扳回了一城。他们认为继续作战无异于自杀,因而仍力主议和。而岳飞虽已离开前线,但仍未放弃夺回中原的决心,誓要卷土重来,扭转颓势。由此,双方的矛盾更加白热化,宋室前景也就更加扑朔迷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