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出现的病毒有什么症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治疗方法)

最近,“手足口病”进入高发季!这种既湿又热的气候和环境,最适合肠道病毒生存。别慌!清远市妇幼保健院发布了相关科普知识,帮助家长正确认识手足口病,让孩子跟病毒说“拜拜”!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皮疹、溃疡。绝大多数手足口病患儿预后良好,但是重症患儿则可能会引发脑炎、心肌炎、肺水肿等并发症,甚至个别危重症可能危及生命。其中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本病的传染源。主要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急性传播,包括空气飞沫、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物品等日常接触传播。手足口病潜伏期一般为2—10天,平均3—5天,病程一般为7—10天。

得了手足口病有什么症状呢?

多数患儿以发热,口腔黏膜出现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为主要临床表现,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个别病例可无皮疹或表现为大疱样改变。

口腔疱疹最多见于舌头和颊黏膜,其次为唇齿侧和硬腭,口周也会出现。开始时为红色斑片,继而发展为水泡,在2—5天左右水泡会破裂,形成溃疡,这时孩子会说咽喉疼痛或者拒绝吃东西。

皮疹或黏膜疹通常在1—2周内消退,部分患儿有指甲脱落、手掌和足底脱屑。

有少数患者的病情会快速恶化,累及脑部、肺部和心脏出现严重并发症,如脑炎、脑干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肺水肿、肺出血、心肺功能衰竭等。

如何识别重症?

1.体温38.5℃以上,持续不退4小时以上;

2.不吃不喝,呕吐,哭闹不安;

3.精神不好,昏睡、烦躁、易惊,手脚身体抖动、惊跳、无力、瘫痪,双眼凝视(翻白眼、斗鸡眼等);

4.呼吸急促、忽快忽慢、深大呼吸等呼吸改变;

5.面色苍白、发灰、发紫、出冷汗,手脚发凉或出现花纹。

所以,孩子一旦出现以上重症表现,家长要特别留意,赶紧就医!

得了手足口病家长应怎么处理?

遇到手足口病,家长不要惊慌,手足口病绝大多数是普通型,属于自限性疾病。所以,我们做好对症处理,缓解宝宝不适后,等待疾病消退就行了。而对于有重症手足口病发展趋势儿童,应立即送医院。

儿童患有手足口病后应居家隔离,体温高于 38.5℃,或者因发热感觉到很不舒服,可以服用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儿童常用退烧药。帮助缓解发热带来的不适。

皮肤护理

患普通手足口病,皮疹一般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对孩子没啥影响,所以不用特殊处理。如果孩子觉得皮疹瘙痒,可以涂抹炉甘石洗剂(破了不要涂抹)。然后给孩子穿宽松、柔软的衣物,勤剪指甲避免抓破皮疹。

注意皮肤清洁,家里保持通风,尽量与家里其他小朋友隔离。

饮食护理

饮食以清淡为主,孩子口腔疱疹在发病2—5天后会破裂形成溃疡,这时孩子会觉得嘴巴疼痛,尤其是吃东西的时候。可以给宝宝吃偏凉一些的食品,要选择软糯的食品,如奶、粥、粉面等,硬的、干的、膨化的食品就不要给宝宝吃了,否则越吃越疼。味道上以不刺激的食品为主,过于酸的、辣的食品不能吃。

尽量保证水分摄入,防止脱水。发热会消耗较多水分,而且孩子可能会因为嘴巴痛而不想吃东西,这种情况一旦水分摄入不足,既可能影响退热,还可能导致脱水。所以,保证充分的水分摄入,是非常重要的。

怎样预防手足口病?

1.关注儿童体温变化并时常查看口腔、手及足底等部位是否有皮疹,发现有类似症状后,要采取立即送诊、居家观察等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2.保持居家、教室等场所卫生,居家、教室等场所要经常通风换气。

3.定期对玩具、儿童个人卫生用具(水杯、毛巾等)、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减少感染机会。

4.应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做到勤洗手,不喝生水,不食生、冷、不洁的食物等。

5.在流行季节和地区尽量少到拥挤、不通风的公共场所,尽量避免到消毒不到位的游乐场所玩耍。

6.托幼机构和学校做好晨午检工作,如出现手足口病病例,应及时隔离,家长应给予理解与配合,防止手足口病的传播。

7.主动接种EV71疫苗,为尽早获得免疫保护,建议满6月龄儿童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程序。

南方+记者 黄剑琴 贺欢

通讯员 清远市妇幼保健院

近期出现的病毒有什么症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治疗方法)插图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近期出现的病毒有什么症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治疗方法)插图1

【作者】 黄剑琴;贺欢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