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平调乐队阵容搭配(大平调经典唱段伴奏)

成武县大平调剧团演出现场
大平调本名“平调”,属梆子声腔系统。因比山东梆子、河南豫剧、河北梆子的音调低,故称平调,据今已有500多年历史,20世纪50年代通称“大平调”。该剧种主要流行于苏、鲁、豫、皖、冀五省及周边地区。
大平调的表演艺术风格粗犷豪放,在黄河两岸广大地区有着很大影响,深受广大观众喜爱。形成了以滑县为中心的“西路平”、以濮阳为中心的“东路平”、以菏泽为中心的“河东平”,构成了具有不同风格的三大区域流派。2011年,国务院将“成武县大平调”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剧团过往
成武县大平调剧团成立于20世纪30年代初期,1948年归属成武县人民政府,取名“新艺剧社”,1955年更名为“成武县大平调团”,属国营,1963年建制被撤消。
剧团业绩辉煌,老一辈表演艺术家邵丙玉、马明銮、牛广轩、王盛云等演出的《明末十八义》《杀齐王》《探井》等剧目叫响苏、鲁、豫、皖、冀广大地区。知名大平调老艺人牛印河(艺名大银娃),在1954年和1956年山东省第一、第二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主演《铡美案》《白玉杯》,分别获最佳表演奖和老艺人奖,两奖项被《中国戏曲志·山东卷》收录。老艺人马明銮、郭天祥口述的传统剧目《白莲花》《无头案》《双龙剑》等剧目被编入《山东地方戏曲传统剧目汇编》一书中。
1980年,经成武县主管部门批准,开办了大平调艺校,经过3年的规范教学,择优录用了60多名学员,重建了行当齐全的民营职业团体——成武县大平调剧团。
1995年,牛现争任团长,马德良任业务团长,新建的成武县大平调剧团焕发出勃勃的生机。剧团班子锐意进取,与时俱进,对大平调的唱腔、音乐、表演、舞美等进行了改革创新,广泛吸纳了兄弟剧种精华,提升了演艺水平。全团演职员精诚团结,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本着“剧团演好戏,让群众看好戏”的原则,使整个团队成为了成武县文艺团队中的翘首。
取得的成绩
2002年6月,成武县大平调剧团参加菏泽市委、市政府举办的大型文艺调演,演出的现代戏《摔饭罐》荣获团体一等奖,闫美荣、程秀梅获优秀表演奖;2007年,参加山东省农民艺术节,演岀的现代戏《信贷姻缘》获铜奖;2010年,参加山东省地方戏优秀中青年演员大奖赛,马德良、张玉霞、牛艳霞分别获二、三等奖。
2013年,由菏泽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渮泽市华夏文化促进会、菏泽市广播电视台主办,成武县大平调剧团承办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武县大平调剧目展演”在菏泽大剧院举行,专场演出了大平调优秀经典传统剧目《反徐州》,菏泽市委、市政府、菏泽军分区领导、戏曲专家及广大观众观看了演出,深受好评。
2015年,在菏泽市首届民营剧团文艺调演中,该团表演了传统戏《下河东》,剧团获综合奖,乐队获伴奏奖,演员马德良、贾崇雨、李远立、宋秀芹获优秀表演奖。《菏泽日报》《齐鲁晩报》《山东新闻周刊》等媒体对剧团做了专题报道。成武县电视台、菏泽市电视台还录制了专题节目播出,山东电视台农科频道录制了节目并播出7天。
该团现有演职人员38人,以打造菏泽市一流的民营剧团为目标,行当齐全,设备先进,阵容整齐,富有活力,常年活跃在城乡舞台上,正以崭新的面貌、一流的服务展现在广大观众面前。每年500余场的演出,丰富了城乡文化生活,为构建新时代“和谐成武”“文化成武”作出应有的贡献。
送戏下乡
成武县大平调剧团按照成武县文化和旅游局的安排,开展送戏下乡活动。5年来,走遍了成武县的6个乡镇300多个行政村,演出600多场,观众达300万人次。在大田集镇杨道固村演出时,每天观众达万余人。观众还编了顺口溜:“四大扇、尖子号,好听还是大平调。”在汶上集镇牛双楼村演出,观众场场爆满,村民牛广奎说:“不睡觉,不吃饭,也要听大平调唱一段。”可见大平调扎根沃土,服务群众,在群众心中的地位之高,深受广大村民的欢迎。
政府部门的支持
多年来,成武县文化和旅游局把非遗保护、传承、发展和创新工作放在首位。成武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汪雁征亲自挂帅,副局长张娣主管,非遗保护中心主任孔令义亲自抓。在政策、资金上支持,艺术上指导,生活上关心。局领导长期深入剧团演出的村庄,了解演出情况,现场指导工作,及时解决资金和剧团演岀所遇到的困难,让剧团全体演职人员深受鼓舞,倍感温暖。
为提高大平调剧团的专业素质和艺术水准,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意识,在县文化和旅游局的组织策划下,2017年成功举办了成武县大平调研讨会。邀请了山东省艺术研究所戏剧权威专家马建中、胡玉平,菏泽市戏曲专家及东明县、牡丹区大平调剧团同仁,大平调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何西良等参会,专家、老师对平调剧种的历史渊源和现状进行了探讨分析,对今后的传承、发展、创新出谋划策。马建中给演员作了大量艺术指导,胡玉平就“大平调剧种要走自己的路,保持自己独特的表演艺术风格”等主题作了精彩的发言,他强调“老腔要创新、创新不离根”。此次会议规格高、研究深、影响大,是菏泽市有史以来举办首次大平调研讨会,对今后大平调剧种的传承、发展指明了切实可行的方向。
传承、发展、创新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成武县文化和旅游局为大平调构建了切实有效的传承体系,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抓好抓实,严格遵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对成武县大平调剧团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同时,剧团也不辱使命,本着“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根”原则,对于大平调剧种濒临失传的传统剧目、曲牌、锣鼓经进行了抢救性的挖掘和整理。挖掘、整理了曲牌《大桃红》《小游场》《换孝牌》《对打瓶》《四字开门》等十余首;锣鼓经《大开台》《水底鱼》《三不照》等20余段;经典传统剧目《大金川》《闫家滩》《九节庙》《李炳下江南》《胭脂配》《双风山》《赵匡胤下河东》等十余部剧目已编撰成册。
在成武县文化和旅游局扶持下,投资37万元创作了反腐倡廉、大义灭亲的历史故事剧《弟兄》,投资60多万元改编、复排了《大金川》《闫家滩》等剧目,并录制了影像光盘存档。录制了本团业务团长马徳良的《大平调精品唱腔选辑》。
为让几百年来倾注了历代大平调老艺人智慧与心血的剧目和表演特技重现舞台,剧团改编、整理、复排演出了30多本大平调传统戏。业务团长马徳良还传承并教授了《下河东》中的“绕花锏”、《李炳下江南》中的“三换胡”等经典的大平调表演特技。
为培养大平调剧种接班人,2014年,剧团招收了10多名学员随团学艺,现都已成才。宋志翔、连丁两名学员担任了多部戏的主角。
该团与山东省菏泽艺术学校合作代培学员,与山东沃鲁特科技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关系,取得了双赢的良好效果。
戏曲艺术传承和发展的前提基础是人才,根本和关键也是人才。要传承发展就必须保住剧团、留住演员。为使有着500多年历史的大平调剧种传承下去,团长牛超个人出资为剧团演职人员买了养老保险,给演职员工吃下了“定心丸”,解决了大家的后顾之忧。成武县大平调剧团是菏泽市唯一一家被批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民营剧团,也是菏泽市唯一一家给演职员工买养老保险的民营剧团。
本文刊载于《文化月刊》2月号,作者:牛现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