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女武神阵容搭配图表(裂隙30层女武神打法)
为了您更好的阅读互动体验,为了您及时看到更多内容,点个“关注”,我们每天为您更新精彩资讯!
编辑:欧尼说一说
军事强国的地位从来都是通过装备的先进性来彰显的。在冷战的背景下,美苏两国为了在军事实力上占据优势,可谓是不遗余力。
高超音速轰炸机就是当时美国为了在战略打击能力上取得绝对优势而研发的尖端武器。
抱着对苏联进行快速精确打击的战略需求,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打造出了一款性能骇人的战略轰炸机——XB-70"女武神"。
这架外形设计前卫、线条流畅的轰炸机,最高时速可达3马赫,载弹量高达14枚核弹头。它的出现无疑让苏联的防空系统极为头疼。可以说,女武神是美国当时最值得骄傲的王牌武器。
尽管美国在研发这款飞行器时投入了大量财力物力,甚至拥有两架原型机,但最终女武神还是未能像当年计划的那样大规模服役。
当时只生产了两架原型机,而后这个项目就无疾而终了。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款被寄予厚望的尖端装备夭折?其失败的教训又有什么值得我们反思?
要解开这个谜团,不得不从冷战的大背景说起。作为当时世界上两个最强大的军事国家,美国和苏联在军备竞赛上可谓是不遗余力。
尤其在空中力量的较量上,双方更是使出了浑身解数。当时美国为了压制苏联,一直渴望拥有一支战略打击能力强大的空中兵力。因此研发高超音速远程战略轰炸机理所应当成为美国的重中之重。
女武神的前身便是这样一个研发项目。上世纪50年代末,苏联研制出了当时速度最快的米格-25高超音速截击机,时速可达3马赫左右,这无疑对美国现有的轰炸机构成了巨大威胁。
为了确保打击能力,1955年,美国正式立项研发3马赫的高超音速轰炸机项目。经过近十年的努力,1964年,XB-70女武神首次试飞,最高时速达到3马赫,创下了当时的飞行速度纪录。
让人惊叹的是,为了突破当时的技术瓶颈,女武神的研发团队别出心裁,采用了多项大胆设计。首先就是动力方面,它采用了6台发动机。
为了应对高超音速飞行带来的过热问题,设计团队采用了两层钢板中间夹蜂窝结构的方式,利用物理换热原理解决隔热难题。这无疑耗费了极大的科研投入。
另一个惊人之处是,尽管只生产了两架原型机,但其制造费用却高达7.5亿美元。相比之下,当年一艘小鹰级航母的造价只有2亿多美元。可以说,女武神项目的耗资完全可以用来建造3艘航母了。
美国当年是何等重视这款超音速战略武器。它被寄予了对抗苏联的厚望。在陆基导弹还未普及的年代,像女武神这样的远程空中打击能力无疑是极为宝贵的。加上它惊人的喷气推力和航程,一旦大量服役,简直就是美国摆平苏联的可靠选择。
首先是开发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事故严重打击了美国对这个项目的信心。1960年,一架U-2高空侦察机在苏联领空被击落,这让美国对发展高空飞行器的热情大减。
更为致命的是,1966年,两架XB-70原型机在飞行表演时发生了相撞事故,一架机毁,这无疑是当头一棒,直接动摇了美国继续下去的决心。
防空导弹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高空高速飞行器的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美国意识到,在导弹网罗天空的情况下,继续投资高风险的高空作战平台或许已经没有必要。
女武神本身的一些性能指标也没能达到美国当初的预期。例如航程只有8000公里,载弹量仅11吨,这在当时来说都是一些短板。而且能实现3马赫的高速只是其极限性能,正常飞行速度也只有2.5马赫左右。
最重要的是,女武神项目的投资太过昂贵,单单两架原型机就耗资7.5亿美元,远高于制造3艘航母的成本。在这种高投入低回报的情况下,美国很难对它有足够的信心和决心。
因此,在1969年试飞后,这个被寄予厚望的项目就此终止。不过女武神所开拓的一些技术并未就此被遗忘,比如后来的B-1轰炸机机身造型就参考了它的设计。
女武神的失败为当时美国军方敲响了警钟:在军备发展道路上,不应该固步自封,而要与时俱进。一味追求极限性能固然是探索科技发展的必经之路,但同时也要权衡投入产出的合理性。更重要的是要紧跟时代步伐,根据形势变化调整发展思路。
反观苏联的图-160这样的高超音速轰炸机获得成功并最终服役,也许就是因为它更好地平衡了机动性和作战效率。所以女武神虽然技术领先,但功能设计上却有不合理之处。这也许就是它夭折的根源所在。
即便女武神的研发最终告吹,它所凝聚的科技成果和技术探索精神并没有就此消失。相反,它为后来更多先进飞行器的诞生贡献了宝贵经验。
就像任何科技发展的过程中,失败往往也是促进进步的重要动力。正如同流行科幻作家阿西莫夫所言:"只要我们不停地尝试,不停地探索,不停地走出新路,人类就永远无法被打败。"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