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之龙起荆襄(汉末荆襄四大家族)
偶尔有些朋友看了我的文后,会问“你想表达什么”?
可能他们都习惯了从小到大的作文教育,老师说什么文章都要有“中心思想”。然后遇到我这种主要是整理史料,穷举可能性的写法就不会看了。但其实有大量的历史爱好者,包括专业学者都在做基础的材料整理工作,而不是一定要做史论。
诸葛亮躬耕地问题的主要参与者是南阳、襄阳的爱好者,双方一般都是在做“证明题”,先确定结论再找证据,而且只使用对自己有利的材料,当然会显得每文都“主题鲜明”。
而我作为四川人,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家乡情结,不会先入为主,所以一直在做“求解题”,相信大部分第三地的诸葛亮爱好者也会是如此吧?
只要一天没收集到足够的材料,我就不会有结论,就算做了结论,后面几年几十年也随时可能更改。
今天还是进行一个解题步骤,看看《全唐诗》里的南阳用法。这事儿跟汉代诸葛亮躬耕地没有必然关系,只是唐代“南阳文化”的一个分支。
1.先看南阳指唐人籍贯或职位时的用法。
《故程将军妻南阳郡夫人樊氏挽歌》孙逖“国风犹在咏,江汉近南阳。”
《故南阳夫人樊氏挽歌》王维“石窌恩荣重”。
《卖药人处得南阳朱山人书》皇甫冉。
《送张仆射朝见毕归镇》权德舆“东方连帅南阳公,文武吉甫如古风。”
《此日足可惜赠张籍》韩愈“仆射南阳公,宅我睢水阳。”
《清东曲》孟郊“南阳公首词。”
南阳公可能指南阳县侯,比如唐代来济、杜正伦等。
《南阳小将张彦硖口镇税人场射虎歌》白居易。
《江南道中怀茅山广文南阳博士三首》皮日休“遥想高人卧草堂。”
《南阳润卿将归雷平因而有赠》皮日休。
《南阳广文欲于荆襄卜居因而有赠》皮日休。
《初冬偶作寄南阳润卿》皮日休。
《奉和鲁望寄南阳广文次韵》皮日休。
《寄怀南阳润卿》皮日休“鹿门山下捕鱼郎,今向江南作渴羌。”
《和袭美江南道中怀茅山广文南阳博士三首次韵》陆龟蒙。
《和袭美赠南阳润卿将归雷平》陆龟蒙。
《南阳广文欲于荆襄卜居,袭美有赠,代酬次韵》陆龟蒙“鹿门聊拟并云窗。”
《和袭美初冬偶作寄南阳润卿次韵》陆龟蒙。
《南阳广文博士还雷平后寄》陆龟蒙。
《和袭美寄怀南阳润卿》陆龟蒙。
张贲,字润卿,南阳人,广文馆博士,常与陆龟蒙和皮日休在吴中游玩,所以上面十二首都是讲他。两首诗提到襄阳的鹿门山,主要是皮日休曾在鹿门山隐居,号鹿门子。
唐代设南阳郡的时间较短,以上的“南阳”主要指南阳县,也就是今南阳主城区。
有一条比较特殊的,是写汉代南阳人。
《成南阳墓》权德舆“枯荄没古基,驳藓蔽丰碑。向晚微风起,如闻坐啸时。”
成南阳应该指东汉的成瑨(?~166年),《后汉书》“汝南太守范孟博,南阳宗资主画诺。南阳太守岑公孝,弘农成瑨但坐啸。”都是说正牌太守很清闲只管坐啸,手下太能干就像实际的太守。这里南阳当然指郡。
2.比较明显是使用历史典故或为了对仗需要,不一定指唐代南阳县。
《赋得春风扇微和》陈九流“迟迟散南阳,袅袅逐东风。”纯对仗,可能指南方的阳光。
《奉和圣制途次旧居应制》苏颋“东陆行春典,南阳即旧居。”,第一句用“青道曰东陆”的典故,第二句可能用光武的典,并且对仗。
《嘲飞卿七首》段成式“燕支山色重能轻,南阳水泽斗分明。”燕支山在甘肃,与南阳水对仗。
《龙门应制》宋之问“洛阳花柳此时浓,下辇登高望河洛。东城宫阙拟昭回,南阳沟塍殊绮错。林下天香七宝台。”虽然这里南阳与东城对仗,但诗中多数地点围绕着龙门,所以也算一半的实地。
《永泰公主挽歌二首》吴兢“舜华徂北渚,宸思结南阳……三川谋远日,八水宅连冈。”这里南阳与北渚对仗,此诗写女性,应该不是引用诸葛亮结庐典故。
《喜达行在所三首》杜甫“西忆岐阳信……司隶章初睹,南阳气已新。”指苏伯阿望气,刘秀典故。
《咏古二首有所寄》刘禹锡“寂寥照镜台,遗基古南阳。真人昔来游……”白水真人还是刘秀典故。
《题广昌馆(在随州枣阳县南)》韩愈“白水龙飞已几春,偶逢遗迹问耕人。丘坟发掘当官路,何处南阳有近亲。”“龙”和“耕”让人想到诸葛亮,但白水就是刘秀典故了。
《南阳》皮日休“昆阳王气已萧疏,依旧山河捧帝居。”昆阳和帝居显然指刘秀典故。
《代孔明哭先主》李山甫“忆昔南阳顾草庐……西陵那忍送宫车。九疑山下频惆怅……”用孔明典故,全国各地都有提到。
《筹笔驿》罗隐“抛掷南阳为主忧”。筹笔驿在四川广元,所以这里是用典,非实到南阳。
《寄隐者》韩偓“渭滨晦迹南阳卧”。《感兴》李中“渔休渭水兴周日,龙起南阳相蜀时。”这两首都同时用到了姜太公渭水钓鱼的典故,所以南阳也是用典。
《中夏昼卧》刘兼“不及南阳一卧龙。”
《咏史诗·南阳》汪遵“陆困泥蟠未适从,岂妨耕稼隐高踪。若非先主垂三顾,谁识茅庐一卧龙。”(汪遵六十首咏史诗没有一首是实地,都是用典。)
《咏史诗·南阳》胡曾“世乱英雄百战馀,孔明方此乐耕锄。蜀王不自垂三顾,争得先生出旧庐。”这首以前说过了,名字有争议,有称诗名隆中的。看胡曾的150首咏史诗,应该不会全是实景,既有《荆山》《汉江》《檀溪》《高阳池》《岘山》这么多襄阳诗,又有《颍川》《江夏》这种同属汉郡的诗,很难判断这首讲三顾的诗原本是指哪个位置。个人认为,绝大多数时代,隆中属于襄阳文化圈而非南阳文化圈,所以假如诗名真是南阳的话,不会指襄阳城西二十里,而是指唐南阳县。
白居易 《咏史》“先生晦迹卧山林,三顾那逢圣主寻。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看不到实地探访的证据。
《武侯庙(庙在白帝西郊)》杜甫“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明确不在南阳创作。
《寄杜拾遗》任华“如今避地锦城隅……南阳葛亮为友朋,东山谢安作邻里。”东山谢安也是典故。
《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李白“赤伏起颓运,卧龙得孔明。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武侯立岷蜀,壮志吞咸京。”读书时有感而作,而且不止一处地名,视为用典。
《题崔山人别业》储光羲“南阳隐居者,筑室丹溪源。山鸡鸣菌阁,水雾入衡门。东岭或舒啸,北窗时讨论。封君渭阳竹,逸士汉阴园。何必崆峒上,独为尧所尊。”这一首比较特殊,虽然后面用了许多典故,但不代表第一句也是典故,可能是唐代这位崔山人(也见于李白诗)隐居在南阳。
3.地名或方位本身带“南阳”的,比较明显指唐代南阳县境。
《南阳道中作》张九龄“登郢属岁阴,及宛懵所适。复闻东汉主,遗此南都迹。不识邓公树,犹传阴后石。”
《南阳道中作》窦巩“东风雨洗顺阳川”。
《南阳道中》许浑“月斜孤馆傍村行,野店高低带古城……荒草连天风动地,不知谁学武侯耕。”
《途中作》杜牧“绿树南阳道,千峰势远随。”《村行》杜牧“春半南阳西,柔桑过村坞。”
《晚憩南阳旅馆》刘希夷。
《送襄垣王君归南阳别墅》韩翃“双兔坡东千室吏,三鸦水上一归人。”
《忆崔郎中宗之游南阳遗吾孔子琴,抚之潸然感旧》李白“昔在南阳城,唯餐独山蕨。忆与崔宗之,白水弄素月。时过菊潭上……”
《过南阳》韩愈“南阳郭门外,桑下麦青青。”郭即是城郭。
《田家杂兴八首》储光羲“去家行卖畚,留滞南阳郭……忽见梁将军,乘车出宛洛。”这首很特殊,虽然可以当诗人亲身经历来讲,但又像是同时使用了王猛、刘秀、梁冀等典故。
《人日登南阳驿门亭子,怀汉川诸友》孟浩然“异县殊风物”。襄阳孟浩然去异县南阳串门。
《春送从叔游襄阳》李颀“春衣采洲路,夜饮南阳城。客梦岘山晓,渔歌江水清。”这首比较特殊,同时出现南阳和襄阳,二者之前很难一天之内到达,有些文章可做,我就不妄断了。
4.结合了时事,比较明显指唐南阳县。
《赠宣城赵太守悦》李白“忆在南阳时,始承国士恩。公为柱下史,脱绣归田园”。
《南阳送客》李白。
《送李九贬南阳》钱起。
《适荆州途次南阳赠何明府》皇甫冉。
《送浑邓州》权德舆“年少守南阳……想君行县处,露冕菊潭香。”
《冬夜举公房送崔秀才归南阳》杨衡“南阳三顾地,幸偶价千金。”这一首很重要,诗名显然指南阳县的同时,诗中点明了南阳三顾地,这位诗人确实认可三顾在唐南阳县境。
《关试前送进士姚潜下第归南阳》曹邺。
《再经南阳》郑谷。
《秋夕书怀》刘兼“南阳卧久无人问”。这首不确定是指诗人自己,还是忆孔明。
《南阳见柳》崔橹“武安城下一吟诗。”唐代武安在今河北邯郸,不确定此诗意义。
《留别王司马嵩》李白“余亦南阳子,时为梁甫吟。”用典的同时,似在强调自己也身在南阳县。
5.加上了唐南阳县的实景,指向更确定。
《游南阳白水登石激作》李白“朝涉白水源”。
《游南阳清泠泉》李白。
李白的《南都行》描述的范围包括了汉代南阳郡,甚至可能超出了郡境,让人怀疑李白是否亲游过南阳县。但这两首实景诗加上前面的“昔在南阳城”等,可以帮助理解李白其他诗中的南阳,个人觉得李白是认可诸葛亮躬耕南阳县。
当然,唐代诗人的理解,对于汉末诸葛亮真实的躬耕地考据,意义不大。毕竟把诸葛亮与襄阳隆中联系在一起的唐诗同样很多。
我整理这些,只是想看看唐人的想法,挖一挖躬耕地说法的演变过程,了解“南阳诸葛庐”的文化背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