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草原1632(霸业从草原开始小说)

中国的地理环境太特殊了,地理课本告诉我们400毫米等降水线以南是农耕区,而400毫米等降水线以北是游牧区。相对于中原地区,北面蒙古高原和西面青藏高原是游牧区,这两个高原又是独立的大地理单元,彻底把中国和其他国家隔离开了,封锁在了欧亚大陆的最东边,导致中国不知道世界有多大,古人以为中国是其他国家的中心位置,就像西方宗教里地心说。

在海洋时代来临之前,中国的主要威胁来自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比如匈奴,突厥,契丹,他们知道想占领统治农耕地区很难,所以多以骚扰、抢劫为主。

汉经历文帝景帝休养生息,北边草原上的匈奴却在慢慢壮大自己势力范围,先后击败东边的东胡和河西走廊的大月氏,从西、北两面对汉形成军事压制,汉朝和匈奴和平相处66年没有发生大规模军事冲突。

汉武帝登基后,汉匈之间军事摩擦越来越频发,匈奴得了汉朝“公主”和财宝还在边境烧杀抢掠,让年轻气盛的汉武帝忍无可忍,就想杀杀匈奴的威风。他心里也没有底能不能靠汉军打败嚣张的匈奴,他的曾祖刘邦在匈奴面前吃过亏,这几十年汉人从上到下都忌惮匈奴。

刘彻希望找个帮手,和他一起对付匈奴。听投诚的匈奴人说在西边有个大月氏国,被匈奴人击败后逃到西边了,武帝听后非常兴奋说,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啊,可以联络大月氏人东西夹击匈奴。

于是汉武帝派遣张骞西去联络大月氏,张骞这一去就是13年,从长安往西走经过千里河西走廊,再往西走是遍布数十个国家的西域。又翻越葱岭在中亚转了一圈,感叹这个世界太大了,中国以为的天下,不过是拼图上一个角而已。张骞成为有历史记载地理大发现第一人。

西域生活一群吐火罗人,他们属于印欧语系的白种人,2003年在小河遗址发掘楼兰美女,黄头发,蓝眼睛,高鼻梁,跟现在的欧洲白人同种同源,干旱的气候环境尸体保存完好。

这群白种人在4 5000年前就开始向东迁徙,2 3000多年前到了河西走廊,以种族入侵的方式定居下来,吐火罗人还在西域建立了库车、龟兹、玉田等国家。

13年之后,张骞历经千辛万苦破衣烂衫回到了长安,把沿途所见所闻告诉汉武帝,汉武帝意识到征服匈奴的关键便是这条河西走廊。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之间的唯一通道,最窄处只有几公里,这就属于易守难攻的兵家必争之地。要穿越千里的河西走廊才能进入西域,继续向西翻越帕米尔高原,才算走出东亚地理的封闭圈,和其他文明国家交流。

而失去河西走廊中原王朝战略上处于被动,游牧民族的骑兵毫无顾忌进入关中劫掠。如果只想守住长城,往往连长城都守不住的,想守住长城一线必须征服蒙古高原,想征服蒙古高原,必须占领河西走廊,而想永久地占领河西走廊,必须占领西域。战略上对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形成C型包围圈。

雄才大略汉武帝决定打通河西走廊,把西域纳入汉帝国版图。在公元前121年任命霍去病为骠骑将军,一年两次扫荡河西走廊的匈奴部落,匈奴的浑邪王和休屠王看着来去如风的汉军,心想这样下去不死在汉军刀下,也会被大单于治死罪,干脆带四万匈奴人投降了汉朝。

汉武帝在河西走廊陆续设立了四个郡,这四个郡的名字都很好听的寓意。酒泉郡以城下有泉,泉水若酒而命名,张掖郡张中国之掖断匈奴之臂,敦煌郡即盛大辉煌之意,武威郡,彰显汉军武功军威,

为了永久把河西走廊纳入汉朝版图,汉武帝动员了八万人移民到了河西走廊,把游牧区变成了农牧混合区,也正是从汉武帝以后,河西走廊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彻底断掉匈奴的一臂。

完全占领河西走廊后,战略上处于进攻态势的汉军,在公元前119年卫青和霍去病各自率领五万骑兵深入漠北匈奴王庭,全歼匈奴单于主力部队,霍去病则饮马瀚海,封狼居婿。但这不代表可以高枕无忧了。匈奴的威胁还没有彻底解除,被汉军打败匈奴有一部分投降,有一部分选择西迁。西域虽大,但都是在绿洲上建的城邦小国,可能被西迁匈奴人逐一征服。

要想走出欧亚大陆的地理封锁,光有河西走廊是不够的,必须征服天山南北的西域才行,如果汉军不能控制西域,就不能和欧亚大陆的其他文明交流。西方也不知道东方有一个强大的汉帝国。

彻底解决北边匈奴威胁后,公元前104年,汉武帝任命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同时派6000名匈奴骑兵和数万名恶少年出敦煌征伐有汗血宝马的大宛国。但第一次出师不利,路过西域各国都坚守城门不给粮食,攻打玉城还损兵折将,只能带兵折回,还给汉武帝上书,没粮兵又少,根本就打不过,要不就算了吧?

汉武帝都被气的吐血了,你连大宛国都打不下来,其他西域的国家还不看我们笑话?那还怎么征服他们?要是不能征服西域的话,就要重新面对匈奴威胁。要汗血宝马只是借口,征服西域才是最终目标,这些话又我不能明说。

汉武帝不在隐藏他真实的意图了,命令封锁玉门关,敢踏入玉门关一步者斩,一年后,在敦煌集结了六万多人,三万匹马,牛十万头,除此之外,在河西走廊还部署了18万部队,随时准备支援。

李广利的军队和物资得到补充后,重新出发了,西域国家看到了一眼望不到边的雄兵,直接吓蒙了,为了保住肩上吃饭的家伙,开城门迎王师,所到小国献粮草。有几个不开眼的国王,轮台和玉城不服,攻下杀了主战派。

三万汉军到大宛城,对不投降的大宛城断水粮围困40多天,城里的贵族受不了了,赶紧把国王给杀了,送上国王人头和汗血宝马和李广利议和,李广利又册立了亲汉的新国王,既然目的已经达到了,带着3000多匹汗血宝马返回来敦煌。这次远征打通了西域,也打通了丝绸之路。

通过四年的血战,无数战士出了玉门关就再也没有回来,但是却换来了汉朝战略空间的扩张,正式的融入了世界的进程中。而继续西迁的匈奴人顺着亚欧腹地来到东欧平原,他们到来成为欧洲贵族的梦魇。

在此后的2000年里,河西走廊一次又一次的决定了中国的命运,唐朝把河西走廊作为前进基地,反复虐杀蒙古高原上反叛的突厥人,青藏高原统一的吐蕃,想把势力扩张四川、甘肃。控制西域、河西走廊的唐军牵制吐蕃。他们不能集中力量东进,如果唐朝没有河西走廊,也没有收复西域,那么会同时面对强大的突厥和吐蕃联合夹击,也不可能造就强大的唐帝国。

北宋自始至终都没有收复河西走廊,北宋在收复幽云十六州败与辽国,西夏趁机在河西走廊建国,宋军连势力最弱西夏都不能征服,被辽国和西夏联手欺负了很多年。

后来的蒙古崛起,陆续灭了金国、西夏、西辽、吐蕃和大理,形成了以蒙古部族为核心,其他部族紧紧团结在蒙古的周围,对南宋朝形成了c型包围圈,这种地缘战略对南宋来说是解不开的死局,战略上的失败,使整个国家都被蒙古包围了,部队再能打又能坚持多久呢?宋亡是迟早的事。

明朝也是亡于游牧民族的c型包围圈,出身农民的朱元璋,眼光始终有限,骨子里对农耕土地渴望,明长城就是沿着400毫米降水线修建的,说是防御工事,其实是固步自封,丰衣足食一心过着自己小日子,到了明宣宗朱瞻基连大航海时代也结束了。彻底和世界其他文明断绝了交流,也就失去了汉唐开拓进取和远大战略眼光。

自从土木堡之变以后,明朝开始战略收缩,长城外的蒙古族却重新控制西域和青藏高原,到万历初年满清崛起,1632年收复了莫南蒙古皇太极加冕为蒙古大汗,1636年征服藏区固始汗做了满清附庸,又一次形成了对明朝的C型包围圈。元和清入驻中原之前,都先控制了两大高原,对农耕文明区形成战略大包围,他们只能被动防守,最终被灭国。

前一段时间,美国造谣中国在新疆实行种族灭绝,被国务委员王毅外长怼回去了,盎格鲁撒克逊人就是搅屎棍,他们并不会真正关心新疆人民生命安全,而是通过长年累月挑拨离间,抹黑造谣,把蒙藏疆给分离出去,一旦中国失去了战略进攻的姿态,失去蒙藏疆将会是什么结果呢?

如果没有新疆和西藏和内蒙古毫无疑问,首都北京处在边境线上,有多危险这不用说了吧,东北三省,陕西和四川都是国境线了,位于河西走廊的甘肃也就保不住了。

如果真的成这样了,她们就可

崛起草原1632(霸业从草原开始小说)插图

以明目张胆地在蒙藏疆培养敌对势力,在西边陆地形成一个c型包围圈,在太平洋西海岸通过岛链封锁建立海上c型包围圈,把中国困在长城以内,美国就可以高枕无忧了,这种地缘战略比宋朝还差,起码宋朝的海上运输是安全通畅的,所以呢,蒙疆藏是绝对不能碰丢的。

我看到过这样一个选择题,问国家强大基础是什么?A经济,B教育,C国防,D有广袤的国土面积。我想你应该知道这个答案了吧。

大清建立后,经康雍乾三朝,清朝领土推到了极致,东到大海,北到贝加尔湖,西到巴尔喀什湖帕米尔高原,南到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清朝的疆域囊括了两大高原和西域,面积1300万平方公里,是名副其实庞大帝国。

这样的地缘战略如果不出意外,它的国祚延续会超过前期任何一个王朝,自以为天朝上国的大清为什么完了呢?因为大清敌人从海上来了!海洋时代来临了。

两大高原加农耕的地理环境演变,我国想摆脱地理的制约,还得以河西走廊为战略支点,向西走,再加上东部的海洋路线,这两条腿都要走稳。从国家战略层面来说,不但要提防美国海上的封锁,还要突破欧亚大陆的地理格局。北边有俄罗斯,南边有印度,我们只能从中部向西突破。打破地理上的封锁。

2021年美国从阿富汗撤军,在中亚斯坦国修建铁路,以及这两天热点新闻沙特和伊朗和解,都是我们在不断打破地缘格局。挤压美国在中东势力范围,为中国提高更广阔安全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