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江湖少林不灭金身阵容(烟雨江湖四女阵容开荒怎么样啊)
赵国是“三卿分晋”建立的国家,与秦国都属于商朝老臣飞廉(蜚廉)的后裔。飞廉的长子恶来的后裔秦非子开创秦国,飞廉的次子季胜的后裔造父受周穆王封于赵城(今山西洪洞),是赵氏始祖。造父的十二世孙赵衰在晋文公时“五贤臣”之一,娶了晋文公的女儿,开创了“晋国六卿”中的“赵卿”。赵衰的儿子赵盾是晋国第一位权臣,做过晋国正卿(执政大夫),儿子娶了晋成公的女儿。赵衰、赵盾的子孙赵襄子赵毋恤,则在公元前453年联合魏桓子魏驹、韩康子韩虎灭掉智伯瑶并瓜分晋国,晋国已经名存实亡,赵魏韩“三卿”实际建国。
1、传位风波
“三卿分晋”时实力最雄厚的是赵国,但雄才大略的赵襄子赵毋恤却在公元前425年病逝,而且因为“传位风波”造成赵国长期内耗。
当年赵简子赵鞅“废嫡立庶”,废掉嫡长子赵伯鲁而传位才能出众的庶子赵毋恤,让赵毋恤心里不安。其实赵毋恤忘了先祖赵衰也曾“废嫡立庶”,让赵盾的母亲叔隗取代晋文公的女儿姬氏成为嫡妻,这才有赵盾取代赵同、赵括、赵婴齐成为嫡子。赵毋恤如果“将错就错”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当然能保障赵家内部团结。问题是他竟然以哥哥赵伯鲁的儿子赵周为赵国储君。赵周早逝,赵毋恤完全可以让自己的儿子为储君,结果赵毋恤竟然以赵周的儿子赵浣为储君。赵衰传位给赵盾还是赵同,都是传给自己的儿子。赵鞅传位给赵毋恤还是赵伯鲁,也都是传给自己的儿子。但赵毋恤传位给侄子赵周甚至侄孙赵浣,这就越过了自己的儿子乃至赵伯鲁的儿子,必然引起纷争。
赵毋恤病逝后,他年幼的侄孙赵浣显然不是他年长的儿子赵嘉的对手,赵嘉在代地(今山西大同与河北蔚县一带)自立为赵国国君,史称赵桓子。赵嘉只是驱逐侄子赵浣,而不是田午那样弑杀,还是有他的道德底线。但赵嘉的道德底线为他带来了麻烦,一年后赵嘉病逝,留下的幼子被杀,赵浣复辟为赵国国君,史称赵献子。赵毋恤好心办坏事,造成儿子与侄孙争位,造成儿子早死孙子被杀,造成赵国发展缓慢,被旁边的魏国赶超。
公元前409年,赵献子病逝,儿子赵籍继位,这就是后来的赵烈侯。公元前408年,中山武公趁三晋忙于开疆拓土之际,对赵国腹地发动迅猛的攻势。赵籍不得不向魏国求救,魏国同意出兵支援赵国一致对外,但是要赵国割让智地(今山西省永济市西北、蒲州古城东南、临猗县南部一带)作为回报。在人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赵国有求于魏国只好同意。公元前407年,魏国国君魏斯认为消灭中山国的时机成熟,便向赵国借道。赵籍与众臣商议后,同意魏氏对中山国的攻打。赵国的本来的想法是让魏氏与中山相互厮杀,自己从中取利。没想到魏国太生猛,大将乐羊、太子魏击直接灭亡了中山国独吞其地,魏击还被封为中山君。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承认魏、韩、赵三国的诸侯地位,赵籍摇身一变从晋国的卿大夫变成赵侯,史称赵烈侯。公元前400年,赵烈侯赵籍去世,太子赵章年幼,只好先传位给弟弟即赵武侯,等到赵章成年再传给赵章。赵武侯当然是个好人,在位13年没有废黜侄子赵章改立儿子为太子,但公元前387年赵武侯病逝就再次引发“传位风波”。赵武侯病逝后传位给太子赵章即赵敬侯,但赵武侯的儿子公子朝认为自己有权力继承父亲的国君之位,与赵敬侯展开“君位争夺战”。
公子朝的实力当然不如名正言顺继位赵敬侯,公子朝“争位”失败后逃亡魏国。魏国与赵国属于“三晋”联盟的盟友,此时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赐给公子朝一块封邑让他在魏国“养老”,或者把他作为“叛徒”交给赵肃侯处置。问题是魏武侯不知道哪根经抽,竟然在公元前386年出兵协助赵朝袭击赵国的首都邯郸(今河北邯郸),这不是摆明了“坑”盟友?
2、赵魏失和
公元前386年,赵肃侯平定了公子朝叛乱,击退了魏国“干涉军”。从公元前425年赵襄子赵毋恤病逝以来的“传位风波”终于告一段落,赵国这才重新发展起来。问题是此时赵国已经混乱了40年,这就使得赵国在“三晋”的远不如魏国,只能跟着魏国才能抗击齐国、秦国等传统强国。但赵国一旦恢复了元气,它就不愿意继续扮演魏国的“小弟”,“三晋”联盟一旦因为赵魏失和,则联盟破裂乃至反目成仇也是时间问题。
这是“三晋”还是抱团取暖,毕竟面临着共同的敌人。
公元前385年,赵国军队在灵丘与齐国军队交战,赵肃侯只好求救于“带头大哥”魏国,此时赵国更需要“集体防御”。
公元前384年,齐国试图收复被赵国侵占多年的失地廪丘,赵肃侯联合魏武侯“群殴”齐军。赵国认为自己的国力恢复不错,就想要摆脱魏国的束缚独立发展。此前赵肃侯把首都从中牟(今河南鹤壁)迁到邯郸,本就是为了争霸中原。
公元前383年,赵敬侯攻打魏国的附属国卫国,这是公然向魏国挑衅,也是报几年前魏国支持公子朝叛乱之仇。卫慎公不能抵挡,急忙向魏武侯求救。魏武侯本就是“超级打架王”,没有与赵肃侯客气,直接出兵在兔台(今河南清丰西南)干净利索击败赵国军队。魏武侯以为赵肃侯兵败后后消停,结果赵国铁着心要进攻卫国。
公元前382年,赵敬侯在卫国附近修筑刚平城(今河南清丰县西南),决定对卫国再次出手。魏武侯联合齐侯剡共同抵挡赵军,卫慎公仗着有魏国与齐国撑腰,甚至出兵攻取赵国的刚平,一直打到赵国故都中牟(今河南鹤壁西)城下,夺取了赵国河东的大片土地。赵国与魏国、齐国、卫国的矛盾升级,魏国大有联合齐国、卫国消灭赵国之势。
公元前381年,赵国出兵反击侵略到本土的卫军,魏武侯立即派军队大举攻打赵国。赵敬侯知道自己不是魏国的对手,只好派遣使臣向楚国求救。楚悼王派“战神”吴起率军救援魏国,吴起提出“围魏救赵”直接出兵攻打魏国后方威胁其首都安邑。楚军连战皆胜,魏国腹背受敌节节失利。赵敬侯乘机反攻,夺取魏国棘蒲邑(今河北魏县南),不久又占领了黄城(今河南内黄西)。魏武侯终于明白自己“扛不住”赵楚等强国的“群殴”,只好放下架子向赵敬侯求和。赵敬侯也知道魏国虽然战败,那主要是因为楚国而不是因为赵国,何况楚悼王薨逝楚军班师回国,赵国“单挑”不是魏国的对手,也就欣然接受魏国的求和。
3、赵魏反目
公元前380年,齐侯田剡攻打燕国,攻占桑丘(今河北徐水西南),燕简公向赵敬侯求救。赵国深知自己“单挑”很难是齐国的对手,立即向刚刚握手言和的魏国求助,赵魏韩再次“组团”反击齐国,连续击败齐国军队。三晋联军攻入齐国本土,直至灵丘(今山东高唐南),方才退兵。
这一年中山国复国,成为赵国的心腹之患,赵国被迫抽调军队进攻中山国。魏国也是奇怪,竟然跟着赵国去进攻中山国,难道不知道中山国在赵国背后发展越快越能牵制赵国军队南下争霸中原吗?
公元前377年,赵国进攻中山,屡战屡败只好作罢。公元前376年,赵敬侯与魏武侯、韩哀侯共同将晋靖公废黜为平民,正式灭掉晋国,瓜分晋国的残余领地。这一年,赵敬侯派兵攻打中山国,再次失败。看来中山国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如果魏国能够暗中支持中山国牵制赵国,甚至在赵国每次出兵中山国时联合卫国进攻赵国,则赵国哪里能腾出手来南下?
公元前375年,赵敬侯病逝,儿子赵种即赵成侯继位,推行比父亲赵敬侯更积极的南下争霸政策。公元前374年,赵成侯平定了公子胜争夺君位的叛乱,巩固了政权。自从赵毋恤不传位给儿子而是传位给侄孙埋下赵国继承人纠纷的祸根,赵国频繁产生“夺位”内战。
公元前372年,赵成侯继承父亲赵敬侯遗志南下,趁着卫国军队跟着魏国军队在攻打齐国,趁虚而入连下卫国73个城邑。魏武侯再次出兵进攻赵国,在赵国的蔺(今山西离石)击败赵国军队。
公元前370年,不可一世的魏武侯突然死去,没有指定继承人,这就引起公子罃(即后来的魏惠王)与公子缓“继承人内战”。赵成侯立即与韩懿侯联合出兵“干涉”,击败公子罃的军队甚至把公子罃包围在魏国首都安邑。
公元前369年,赵成侯与韩懿侯因为如何处置魏国发生争执,先后从魏国撤军,公子罃终于起死回生继位为魏侯并杀掉公子缓。魏侯罃很快出兵报复赵国与韩国,第二年魏军在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击败韩国军队,在怀(今河南武陟西南)击败赵国军队。
在三晋联盟破裂的时候,西方的秦国和东方的齐国强大起来。赵国面临着齐国的进攻,魏国面临着秦国的进攻,赵国与魏国不得不再次握手言和,共同对付强大的外敌。
4、赵魏弥合
公元前364年,秦国经过秦献公变法发展起来,开始攻打魏国试图收复河西之地,赵成侯派兵到石阿援救魏国。公元前363年,秦国攻打魏国的少梁城,赵成侯再度派兵援救魏国。
公元前362年,赵国再次与魏国内讧,魏军在浍地击败赵、韩联军,占领皮牢。赵国军队明显不是魏国军队的对手,但魏侯罃也知道此时还不能与赵国完全翻脸,毕竟魏国还不具备灭亡赵国的实力。
公元前361年,魏国为了联络赵国,把榆次(今山西榆次)和阳邑(今山西榆次县南太谷东阳邑村)两地送给赵国,赵国给魏国泫氏(今山西高平)以相交换。
公元前360年,赵国联合魏国共同进攻齐国,毕竟对赵国威胁最大的是齐国,就像对魏国威胁最大的是秦国。两国需要和平,这才能获得生存机会。
公元前359年,赵国联合韩、魏二国瓜分晋国仅剩的土地,将端氏封给晋君。此前“三晋”忙着对外扩张,都忘了晋国国君还有“历史遗产”,晋国在晋静公被废后还是留了一些城邑给晋君,此时也开始“吃绝户”了。
公元前358年,赵成侯与魏侯罃在葛孽(在今河北肥乡县西南)会盟,两国恩恩怨怨多年,也需要调整一下双边关系。赵国国力在逐步发展,虽然距离魏国还有一定的差距。
公元前356年,赵成侯与齐国、宋国在平陆会盟,与燕国在阿地会盟。赵国背着魏国与齐国、宋国、燕国会盟,其实还是想从魏国眼皮底下夺取卫国。随后赵国与魏国举行了“首脑会议”,魏侯罃与赵成侯相会于赵国的鄗(今河北柏乡县北),但双方只是保持着表明的友好。这一年鲁、宋、卫、韩四国国君都到大梁来朝见魏侯罃,魏国旁边的赵国却没有派使臣过来,赵成侯更是不见踪影,这说明赵国骨子里已经对魏国有深深的敌意。
公元前355年,魏国贡献给赵国建筑良材荣椽,赵成侯用这些良木来修建檀台。魏国的本意是让赵国修筑精美的宫殿耗费人力物力,甚至让赵成侯安于享乐。赵成侯却把檀台作为大会群臣的行宫,激发自己争霸天下的雄心壮志。
5、围魏救赵
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魏国的盟国卫国,夺取了漆及富丘两地(均在今河南省长垣县)。赵国从公元前383年以来念念不忘进攻卫国,每次都导致魏国出兵干涉。“三晋”联盟的崩溃固然有魏国骄横跋扈的责任,但主要还是赵国,明知卫国是魏国的附庸还屡屡出兵入侵。
赵国入侵魏国,毫无悬念引起魏国出兵干涉。魏侯鎣派出大将庞涓率军救援,庞涓看到赵军主力远在魏国,立即趁虚而入直奔腹地并包围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赵国危在旦夕。如果魏国就此“停手”或者割占一些赵国领土,战争也会局限在“三晋”内部。但这次魏侯鎣不知道哪根筋抽,竟然想要一劳永逸击败赵国,拒不从邯郸撤军。这就迫使赵国不得不周边强国请求救援。公元前381年魏武侯进攻赵国曾招致楚国出兵救援赵国,这次赵国岂能不向楚国等国求助?而且秦国早就对魏国战略的河西之地耿耿于怀,岂能不趁火打劫?
秦孝公趁魏军主力出击之机,派军队偷袭魏国,进攻魏河西长城重要据点元里(今陕西省澄城县南),大败魏军,歼灭守军七千人,并占领少梁。秦孝公命公孙壮率军攻打韩国,包围焦城(今河南省三门峡市西),但没有攻克,占领上枳、安陵(今河南省鄢陵县北)、山氏(今河南省新郑市东北)并筑城,插入魏、韩两国交界地区。
公元前353年,赵国派使者向齐、楚两国求救。齐侯田因齐召集大臣们商议,邹忌反对救援,认为应该让赵国与魏国继续内耗。这样才能进一步削弱“三晋”的实力,避免“三晋”再次抱团后威胁齐国。段干朋则认为齐国应该救援赵国,一旦坐视魏国灭亡赵国或者严重削弱赵国,则魏国实力进一步膨胀,齐国更难抗衡魏国。段干木还建议兵分两路,一路南下攻打襄陵(今河南省睢县)来疲劳魏军,另一路趁魏军攻破邯郸后救援赵国,这样既救援了赵国,又同时削弱了魏、赵两国。
齐侯田因齐采纳了段干木的建议,一路齐军围攻魏国的襄陵,一路由田忌、孙膑率领救援赵国。此时魏军主力已攻破赵国首都邯郸,庞涓率军8万到达茬丘(今山东省茬平境内),随后收复卫国。齐国方面田忌、孙膑率军8万到达齐、魏两国边境地区。田忌想要直接与魏军主力交战,但被孙膑阻止。
孙膑认为魏国长期攻打赵国,主力消耗于外,老弱疲惫于内,国内防务空虚,应当采用批亢捣虚战术,直捣魏国首都大梁迫使魏国撤军。魏国一撤军,赵国自然得救。
孙膑救援赵国,与庞涓救援魏国基本都是同一方略,不愧为同一个师父教的。只是赵国只需要面对一个超一流国家魏国与一个三流国家魏国,而魏国则要面对两个一流国家赵国与齐国,还有背后的楚国甚至秦国,同样的战术必然不同的效果。
齐军与宋国景敌、卫国公孙仓所率部队会合,围攻魏国的襄陵(今河南省睢县)。 此时魏军主力已攻破赵国首都邯郸,但在桂陵之战被前来救援赵国的齐国军队击败。楚宣王也派大将景舍率兵救援赵国,夺取了魏国睢水、濊水之间的土地。
公元前352年,秦孝公趁魏国国内空虚之机,任命公孙鞅为大良造,率兵长驱直入,包围魏国并占领魏国旧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魏惠王急忙派军队在上郡要地固阳(即定阳,今陕西省延安市东)以东修建崤山长城(东南起崤山,西北至黄河),以阻止秦军的进攻。魏惠王调用韩国的军队击败包围襄陵的齐、宋、卫联军,齐国被迫请楚国大将景舍出面调停,各国休战。
公元前351年,魏惠王与赵成侯在漳河边结盟,撤出赵国首都邯郸。魏国陆续与各国和谈后,约在此时齐国将庞涓释放,使其回魏再度为将。魏侯鎣稳定了中原局势,立即集中兵力西进,夺回安邑并包围固阳。秦孝公一看“好汉不吃眼前亏”,知道秦国尚不是魏国对手,急忙与魏国“和好”。
公元前350年,魏侯鎣在彤地(今陕西省华县西南)与秦孝公会盟修好,缓和了两国紧张的关系。此战秦国失利,也促使秦国举行第二次“商鞅变法”。
这次赵国进攻卫国,引发赵国、齐国、楚国、秦国“群殴”魏国。魏国在韩国的支持下最终凭借雄厚的实力,最终挽回了败局,保持着“天下第一强国”的金身。但这次“群殴”也表明无论是齐国、秦国、楚国这些“老牌列强”还是赵国这样的“新兴强国”,都不能容忍魏国的继续强大,魏国如果不能寻求“外交突围”,则这种“群殴”必然会再次到来。孙膑的围魏救赵战术,并不比庞涓的围赵救卫战术高明多少,但魏国是“单挑”赵国,齐国却是联合赵国、秦国、楚国“群殴”魏国,这才是孙膑得手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