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苏的魔女若伦阵容(梦魇回廊阵容推荐最新)

十一真:

诚正元晦,忠信居仁。范缜辟佛,吕璹讼神。

【注】朱熹:北宋徽州婺源人,徙居建阳考亭,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遯翁、沧洲病叟,别称紫阳、云谷老人。朱松子。宋高宗绍兴十八年进士,为同安主簿。孝宗淳熙中,知南康军,改提举浙东茶盐公事。时浙东大饥,乃单车按行境内,救荒革弊。光宗时历知漳州,任秘阁修撰等。宁宗初,以焕章阁待制提举南京鸿庆宫。庆元二年,落职罢祠。卒后追谥文。受业于李侗,得程颢、程颐之传,兼采周敦颐、张载等人学说,集北宋以来理学之大成。主持白鹿洞、岳麓书院,讲学五十余年,弟子众多。其学派被称为闽学,或考亭学派、程朱学派。曾被韩侂胄视为伪学,加以禁止。

《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八·道学三·朱熹传》:“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是行也,有要之于路,以为‘正心诚意’之论上所厌闻,戒勿以为言。熹曰:‘吾平生所学,惟此四字,岂可隐默以欺吾君乎?’”

胡居仁:明江西馀干人,字叔心,号敬斋。吴与弼门人。绝意仕进。其学以主忠信为先,以求放心为要。筑室山中,四方来学者甚众。后主白鹿书院。万历中追谥文敬。

《明史·列传第一百七十·儒林一·胡居仁传》:“其学以主忠信为先,以求放心为要,操而勿失,莫大乎敬,因以敬名其斋。”

范缜(音轸):南朝梁南乡舞阴人,字子真。少孤贫。师刘。博通经术,尤精《三礼》。起家齐宁蛮主簿。为竟陵王萧子良宾客。子良崇信佛教,缜盛称无佛。著《神灭论》,主张“形谢则神灭”。子良集众僧与辩,不能屈。齐武帝永明中,曾出使北魏和亲,与从弟范云等皆著名邻国。入梁,官至国子博士。梁武帝崇信佛教,曾亲撰《敕答臣下神灭论》,并集王公朝贵六十余人驳斥其《神灭论》,缜终不屈。

辟(音屁):驳斥。

《南史·列传第四十七·范缜传》:“尝侍子良,子良精信释教,而缜盛称无佛。子良问曰:‘君不信因果,何得富贵贫贱?’缜答曰:‘人生如树花同发,随风而堕,自有拂帘幌坠于茵席之上,自有关篱墙落于粪溷之中。坠茵席者,殿下是也;落粪溷者,下官是也。贵贱虽复殊途,因果竟在何处?’子良不能屈,然深怪之。退论其理,著《神灭论》。以为:‘神即形也,形即神也,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是则形称其质,神言其用,形之与神,不得相异。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刀,形之于用,犹刀之于利。利之名非刀也。刀之名非利也,然而舍利无刀,舍刀无利。未闻刀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此论出,朝野喧哗。子良集僧难之而不能屈。”

吕璹(音孰):北宋泉州晋江人,字季玉。吕惠卿父。宋仁宗景祐元年进士。为漳浦令,教民焚燎而耕。通判宣州,击侬智高,有功,擢开封府司录。鞫中人史志聪役卫卒伐木事,志聪以谪去。官终光禄卿。

讼:争论。

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八神仙鬼怪·虎伏罪媪之子复苏》:“仁宗时,光禄卿吕璹,少为漳州漳浦令,为政得人心。邑人为立生祠。方在邑时,民有死于虎,者。璹哀之,于其死处施一阱,守其旁闩:‘害民者速陷此中。’明日,阱有虎陷焉。时又有邑媪之子,戏于陈将军庙,盗其所供之果。出门,而媪子仆于阶下而死。媪哭之甚哀,听者恻然。璹因以文讼于庙,引盗宗庙酒食律罪当黥。而将军人臣,宜处以等杀,则盗食供果盖不当死。且蠢愚者,法所宜赦,不废公直也。文既焚,而媪子复苏。”

状元崇嘏,学士若莘。箸锡宋璟,袍赐全斌。

【注】黄崇嘏(音谷):五代时前蜀女子。常扮男装,游历两川。孟知祥时周庠权知邛州,崇嘏因事下狱,上诗周庠,得召见,祗对详敏,随命释放。雅善琴弈,妙书画。庠荐摄司户参军,胥吏畏服,案牍一清。庠重其英明,美其风采,欲以女妻之,乃献诗一章,有“幕府若容为坦腹,愿天速变作男儿”句,召问之,故黄使君女也。

《太平广记·卷三百六十七·妖怪九·人妖·黄崇嘏》:“王蜀有伪相周庠者,初在邛南幕中,留司府事。时临邛县送失火人黄崇嘏,才下狱,便贡诗一章曰:‘偶离幽隐住临邛,行止坚贞比涧松。何事政清如水镜,绊他野鹤向深笼。’周览诗,遂召见。称乡贡进士,年三十许,祗对详敏。即命释放。后数日,献歌。周极奇之,召于学院与诸生侄相伴。善棋琴,妙书画。翌日,荐摄府司户参军。颇有三语之称,胥吏畏伏,案牍丽明。周既重其英聪,又美其风采。在任将逾一载,遂欲以女妻之。崇嘏又袖封状谢,仍贡诗一篇曰:‘一辞拾翠碧江涯,贫守蓬茅但赋诗。自服蓝衫居扳椽,永抛鸾镜画蛾眉。立身卓尔青松操,挺志铿然白璧姿。幕府若容为坦腹,愿天速变作男儿。’周览诗,惊骇不已,遂召见诘问。乃黄使君之女,幼失覆荫,唯与老奶同居,元未从人。周益仰贞洁,郡内咸皆叹异。旋乞罢,归临邛之旧隐,竟莫知存亡焉。(出《玉溪编事》)”

蒋一葵(明)《尧山堂外纪·卷四十·五代(前后蜀)·黄崇嘏》:“黄崇嘏初伪作男子,以诗谒蜀相周庠,庠首荐之,屡摄府椽吏,事明敏,胥徒畏服。庠爱其才,欲妻以女,崇嘏以诗献云:‘一辞拾翠碧江湄,贫守蓬茅但赋诗。自服蓝衫居郡椽,永抛鸾镜画蛾眉。立身卓尔青松操,挺志坚然白璧姿。幕府若容为坦腹,愿天速变作男儿。’庠得诗大惊,问之,乃知黄使君女,原未从人,与老妪同居云。”

杨慎(明)《升庵诗话·卷一·女状元》:“女状元,王蜀黄崇嘏也。崇嘏,临邛人。作诗上蜀相周庠,庠首荐之,屡摄府县,吏事精敏,胥徒畏服。庠欲妻以女,嘏以诗辞之曰:‘一辞拾翠碧江湄,贫守蓬茅但赋诗。自服蓝衫居郡掾,未抛鸾镜画蛾眉。立身卓尔青松操,挺志坚然白璧姿。幕府若容为坦腹,愿天速变作男儿。’庠大惊,具述本末,乃嫁之。传奇有《女状元春桃记》,盖黄氏也。”

《女状元春桃记》,亦《春桃记》,此剧今无传本。

冯梦龙(明)《喻世明言·第二十八卷·李秀卿义结黄贞女》:“又有一个女子,姓黄名崇嘏,是西蜀临邛人氏。生成聪明俊雅,诗赋俱通,父母双亡,亦无亲族。时宰相周庠镇蜀,崇嘏假扮做秀才,将平日所作诗卷呈上。周庠一见,篇篇道好,字字称奇,乃荐为郡掾。吏事精敏,地方凡有疑狱,累年不决者,一经崇嘏剖断,无不洞然。屡摄府县之事,到处便有声名,胥徒畏服,士民感仰。周庠首荐于朝,言其才可大用,欲妻之以女,央太守作媒,崇嘏只微笑不签。周庠乘他进见,自述其意。崇嘏索纸笔,作诗一首献上。诗曰:‘一辞拾翠碧江湄,贫守蓬茅但赋诗。自服蓝袍居郡掾,永抛鸾镜画娥眉。立身卓尔青松躁,挺志坚然白璧姿。幕府若教为坦腹,愿天速变作男儿。’庠见诗大惊,叩其本末,方知果然是女子。因将女作男,事关风化,不好声张其事,教他辞去郡掾隐于郭外,乃于郡中择士人嫁之。后来士人亦举进士及第,位致通显,崇嘏累封夫人。据如今搬演《春桃记》传奇,说黄崇嘏中过女状元,此是增藻之词。”

徐渭(明)著有杂剧《女状元辞凰得凤》,此剧写黄崇嘏女扮男装,考中状元,并在审理案件中表现出惊人才能的故事。

宋若莘:名或作若华。唐贝州清阳人。宋庭芬长女。姐妹五人皆善属文,不尚纷华之饰,又不愿婚嫁,欲以学名家。其居长,诲诸妹如严师。尝著《女论语》十篇。唐德宗贞元中,召五人入宫,呼为学士。以其总领秘禁图籍。唐宪宗元和末卒。

《旧唐书·列传第二·后妃下·女学士尚宫宋氏》:“女学士、尚宫宋氏者,名若昭,贝州清阳人。父庭芬,世为儒学,至庭芬有词藻。生五女,皆聪惠,庭芬始教以经艺,既而课为诗赋,年未及笄,皆能属文。长曰若莘,次曰若昭、若伦、若宪、若荀。若莘、若昭文尤淡丽,性复贞素闲雅,不尚纷华之饰。尝白父母,誓不从人,愿以艺学扬名显亲。若莘教诲四妹,有如严师。著《女论语》十篇,其言模仿《论语》,以韦逞母宣文君宋氏代仲尼,以曹大家等代颜、闵,其间问答,悉以妇道所尚。若昭注解,皆有理致。贞元四年,昭义节度使李抱真表荐以闻。德宗俱召入宫,试以诗赋,兼问经史中大义,深加赏叹。德宗能诗,与侍臣唱和相属,亦令若莘姊妹应制。每进御,无不称善。嘉其节概不群,不以宫妾遇之,呼为学士先生。”

锡:通“赐”。给予;赐给。

宋璟:唐邢州南和人。唐高宗调露中,登进士第。工文辞。武则天时,累除左台御史中丞。居官鲠直,为则天所重。唐睿宗复立,以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力制外戚、公主干政,革除选举流弊,选贤任才。忤太平公主,贬楚州刺史。唐玄宗开元初,拜刑部尚书。开元四年,继姚崇为相,宽赋役、省刑罚,善于守法持正。开元贤相,史称姚、宋。后罢知政事,历京兆留守,以左丞相致仕。卒谥文贞。

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卷上·赐箸表直》:“宋璟为宰相,朝野人心归美焉。时春御宴,帝以所用金箸令内臣赐璟。虽受所赐,莫知其由,未敢陈谢。帝曰:‘所赐之物,非赐汝金。盖赐卿之箸,表卿之直也。’璟遂下殿拜谢。”

《宋史·列传第十四·王全斌传》:“全斌之入蜀也,适属冬暮,京城大雪,太祖设毡帷于讲武殿,衣紫貂裘帽以视事,忽谓左右曰:‘我被服若此,体尚觉寒,念西征将冲犯霜雪,何以堪处!’即解裘帽,遣中黄门驰赐全斌,仍谕诸将,以不遍及也。全斌拜赐感泣。”

诙谐郑綮,质讷刘均。撰书皇后,争矢贵嫔。

【注】郑綮(音启):唐荥阳人,字蕴武。第进士。历监察御史、庐州刺史。召为右散骑常侍,往往条摘失政。唐昭宗时以礼部侍郎同平章事。善以诗谣托讽,语多诙谐,时号“郑五歇后体”。以太子少保致仕。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八·郑綮传》:“綮本善诗,其语多俳谐,故使落调,世共号‘郑五歇后体’。”

质讷:质实木讷。

刘均:应为“刘昆”。“昆”在“十三元韵”。东汉陈留东昏人,字桓公。汉平帝时,受《施氏易》于沛人戴宾。王莽时,教授弟子五百余人。东汉光武帝建武五年,举孝廉,不行,教授于江陵。帝闻之,除为江陵令,迁弘农太守,累擢为光禄勋。汉光武询以在任时叩头求雨救火灾,虎负子渡河等异事,对以偶然耳。以老乞休,以千石禄终其身。

《后汉书·儒林列传第六十九·刘昆传》:“先是,崤、黾驿道多虎灾,行旅不通。昆为政三年,仁化大行,虎皆负子度河。帝闻而异之。二十二年,征代杜林为光禄勋。诏问昆曰:‘前在江陵,反风灭火,后守弘农,虎北度河,行何德政而致是事?’昆对曰:‘偶然耳。’左右皆笑其质讷。帝叹曰:‘此乃长者之言也。’”

皇后:长孙皇后。

《旧唐书·列传第一·后妃上·太宗文德皇后长孙氏》:“后尝撰古妇人善事,勒成十卷,名曰《女则》,自为之序。又著论驳汉明德马皇后,以为不能抑退外戚,令其当朝贵盛,乃戒其龙马水车,此乃开其祸源而防其末事耳。且戒主守者曰:‘此吾以自防闲耳。妇人著述无条贯,不欲至尊见之,慎勿言。’崩后,宫司以闻,太宗览而增恸,以示近臣曰:‘皇后此书,足可垂于后代。我岂不达天命而不能割情乎!以其每能规谏,补朕之阙,今不复闻善言,是内失一良佐,以此令人哀耳!’”

《晋书·列传第一·后妃上·胡贵嫔》:“然芳最蒙爱幸,殆有专房之宠焉,侍御服饰亚于皇后。帝尝与之摴蒱,争矢,遂伤上指。帝怒曰:‘此固将种也!’芳对曰:‘北伐公孙,西距诸葛,非将种而何?’帝甚有惭色。”

三语为掾,一字拔人。袖绐掩鼻,段乐沉身。

【注】掾(音苑):

《世说新语·文学》:“阮宣子有令闻,太尉王夷甫见而问曰:‘老、庄与圣教同异?’对曰:‘将无同?’太尉善其言,辟之为掾。世谓“三语掾”。卫玠嘲之曰:‘一言可辟,何假于三?’宣子曰:‘苟是天下人望,亦可无言而辟,复何假一?’遂相与为友。”

《晋书·列传第十九·阮籍传附孙阮瞻传》:“见司徒王戎,戎问曰:‘圣人贵名教,老庄明自然,其旨同异?’瞻曰:‘将无同。’戎咨嗟良久,即命辟之。时人谓之‘三语掾’。太尉王衍亦雅重之。”

《太平御览·职官部·卷七·太尉掾》:“《卫玠别传》曰:玠,字叔宝。陈留阮千里有令闻,当年太尉王君见而问曰:‘老庄与圣教同异?’阮曰:‘将无同。’太尉善其言而辟之为掾,世号曰‘三语掾。’君见而嘲之曰:‘一言可辟,何假三?’阮曰:‘苟是天下民望,可无言而辟,复何假于一言!’”

《晋书·列传四十七·蔡谟传》:“初,克未仕时,河内山简尝与琅邪王衍书曰:‘蔡子尼今之正人。’衍以书示众曰:‘山子以一字拔人,然未易可称。’后衍闻克在选官,曰:‘山子正人之言,验于今矣。’”(蔡克,字子尼,蔡谟之父)

郑袖:战国时人。楚怀王宠姬。初,魏王遗美人于怀王,袖善待之以示无妒。阴教美人见王时以手掩鼻。王问之于袖,袖以“恶王之臭”对,王乃劓美人鼻,宠袖。后王欲张仪求美女,袖恐,乃贿仪多金。仪以“遍行天下,未尝见有如此之美者”对,而作罢。后张仪拘于楚,将被杀,仪贿袖,袖为之请,乃释仪归。一说即南后。

绐(音代):欺诈,哄骗。《玉篇》:“绐,疑也,欺也。”

《韩非子·内储说下六微》:荆王所爱妾有郑袖者。荆王新得美女,郑袖因教之曰:“王甚喜人之掩口也,为近王,必掩口。”美女入见,近王,因掩口。王问其故,郑袖曰:“此固言恶王之臭。”及王与郑袖、美女三人坐,袖因先诫御者曰:“王适有言,必亟听从王言。”美女前,近王甚,数掩口。王悖然怒曰:“劓之。”御因揄刀而劓美人。

  一曰:魏王遗荆王美人,荆王甚悦之。夫人郑袖知王悦爱之也,亦悦爱之,甚于王,衣服玩好择其所欲为之。王曰:“夫人知我爱新人也,其悦爱之甚于寡人,此孝子所以养亲,忠臣之所以事君也。”夫人知王之不以己为妒也,因为新人曰:“王甚悦爱子,然恶子之鼻,子见王,常掩鼻,则王长幸子矣。”于是新人从之,每见王,常掩鼻。王谓夫人曰:“新人见寡人常掩鼻,何也?“对曰:“不知也。”王强问之,对曰:“顷尝言恶闻王臭。”王怒曰:“劓之。”夫人先诫御者曰:“王适有言,必可从命。”御者因揄刀而劓美人。

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十四·诺皋记上》:“妒妇津,相传言,晋大始中,刘伯玉妻段氏,字光明,性妒忌。伯玉常于妻前诵《洛神赋》,语其妻曰:‘娶妇得如此,吾无憾焉。’明光曰:‘君何以水神善而欲轻我?吾死,何愁不为水神。’其夜乃自沉而死。死后七日,托梦语伯玉曰:‘君本愿神,吾今得为神也。’伯玉寤而觉之,遂终身不复渡水。有妇人渡此津者,皆坏衣枉妆,然后敢济,不尔风波暴发。丑妇虽妆饬而渡,其神亦不妒也。妇人渡河无风浪者,以为己丑,不致水神怒。丑妇讳之,无不皆自毁形容,以塞嗤笑也。故齐人语曰:‘欲求好妇,立在津口。妇立水旁,好丑自彰。’”

老媪投牒,小吏污茵。霍光无术,赵普不纯。

【注】投牒:呈递诉状。

《资治通鉴·唐纪十八·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中之下·上元二年乙亥》:“刘仁轨、戴志德更日受牒诉,仁轨常以美言许之,至德必据理难诘,未尝与夺,实有冤结者,密为奏辨。由是时誉皆归仁轨。或问其故,至德曰:‘威福者人主之柄,人臣安得盗取之!’上闻,深重之。有老妪欲诣仁轨陈牒,误诣至德,至德览之未终,妪曰:‘本谓是解事仆射,乃不解事仆射邪!归我牒!’至德笑而授之。时人称其长者。”

茵:车垫子。

《汉书·魏相丙吉传第四十四》:“吉驭吏耆酒,数逋荡,尝从吉出,醉呕丞相车上。西曹主吏白欲斥之,吉曰:‘以醉饱之失去士,使此人将复何所容?西曹地忍之,此不过污丞相车茵耳。’遂不去也。”

《汉书·霍光金日磾传第三十八·赞》:“然光不学亡术,暗于大理,阴妻邪谋,立女为后,湛溺淫溢之欲,以增颠覆之祸,死财三年,宗族诛夷,哀哉!”

张舜民《花墁录》:“赵韩王,两京起第,外门皆柴荆,不设正寝,(阙)三间小厅,事堂中位七间左右,分子舍三间。南北各七位,与堂相差。每位东西庑凿二井,后园亭榭制作雄丽,见之使人竦然。厅事有倚子一隻,样制古朴,保坐分列,自韩王安排,至今不易。太祖幸洛,初见柴荆,既而观堂筵,以及后圃,哂之曰:‘此老子终是不纯!’堂中犹有雷,时酒如胶漆,以水参之,芳烈倍常,饮之皆醉。初,河南府岁课,修内木植。或不前俾,有司督按,乃曰:‘为赵普修宅买木所分。’既而有旨,修赵普宅了上供。”

荐侄蒙正,举子曹彬。书诵骂鬼,记撰搜神。

【注】吕蒙正:宋河南人,字圣功。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进士第一。历著作郎、翰林学士,参知政事。端拱元年,拜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平章事。淳化二年罢为吏部尚书。四年,复相。至道初,出判河南府。宋真宗咸平四年,第三次入相。六年罢。授太子太师,封莱国公,改许国公。有重望,直言敢谏。能知人,识重富弼,荐侄夷简,后俱成名相。卒谥文穆。

《宋史·列传第二十四·吕蒙正传》:“大中祥符而后,上朝永熙陵,封泰山,祠后土,过洛,两幸其第,锡赉有加。上谓蒙正曰:‘卿诸子孰可用?’对曰:‘诸子皆不足用。有侄夷简,任颍州推官,宰相才也。’夷简由是见知于上。”

曹彬:北宋真定灵寿人,字国华。五代后汉乾德中为成德军牙将。仕后周历河中都监,迁引进使。入宋迁客省使,以军功改左神武将军,俄兼枢密承旨。宋太祖乾德二年伐蜀,为都监,下峡中郡县,清介廉谨,所至悦服。后又从征太原。开宝七年,任昇州西南路行营马步军战榷都部署,征南唐,克金陵,不妄杀一人。师还,拜枢密使、检校太尉、忠武军节度使。宋太宗即位,加同平章事。雍熙三年,与潘美等北伐契丹,连下州县,后为耶律休哥所败,退至岐沟关兵溃。责授右骁卫上将军。宋真宗即位,复检校太师、同平章事,召拜枢密使。卒谥武惠。

《宋史·列传第十七·曹彬传》:“咸平二年,被疾。上趣驾临问,手为和药,仍赐白金万两。问以后事,对曰:‘臣无事可言。臣二子材器可取,臣若内举,皆堪为将。’上问其优劣,对曰:‘璨不如玮。’”

王延寿《梦赋·序》:“臣弱冠尝夜寝,见鬼物与臣战,遂得东方朔与臣作《骂鬼》之书,臣遂作赋一篇叙梦。后人梦者,读诵以却鬼,数数有验,臣不敢蔽。”

《晋书·列传第五十二·干宝传》:“又宝兄尝病气绝,积日不冷,后遂悟,云见天地间鬼神事,如梦觉,不自知死。宝以此遂撰集古今神祇灵异人物变化。名为《搜神记》,凡三十卷。以示刘惔,惔曰:‘卿可谓鬼之董狐。’”

简当祖禹,精博景珍。裹巾辱吏,赐绢羞臣。

【注】简当:简约得当。

范祖禹:宋成都华阳人,字淳甫,一字梦得。范镇从孙。宋仁宗嘉祐八年进士。从司马光修《资治通鉴》,书成,除秘书省正字。宋哲宗立,除著作佐郎,充修《神宗实录》检讨官,历给事中、翰林学士。宋哲宗亲政,出知陕州。绍圣初,言者论其所修《实录》诋斥神宗,附会司马光变更新法,贬武安军节度副使、昭州别驾,永州安置。卒谥正献。

李廌《师友谈记》:“东坡先生尝谓某曰:‘范淳夫讲书,为今经筵讲官第一。言简而当,无一冗字,无一长语,义理明白,而成文粲然,乃得讲书三昧也。’”

精博:精深博大。

李琰之:北魏陇西狄道人,字景珍,小字默蠡。少有盛名,时号神童。通经史百家,尝自许既精且博。初为彭城王元勰行台参军,兼著作佐郎,修撰国史。孝庄帝时累官卫将军、荆州刺史,兼尚书左仆射、三荆二郢大行台。在州好射猎。孝武帝初,官至兼侍中、车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仪同三司。卒谥文简。

《魏书·列传第七十·李琰之传》:“琰之少机警,善谈,经史百家无所不览,朝廷疑事多所访质。每云:‘崔博而不精,刘精而不博;我既精且博,学兼二子。’谓崔光、刘芳也。论者许其博,未许其精。”

封演《封氏闻见记·卷九·奇政》:“李封为延陵令。吏人有罪,不加杖罚,但令裹碧头巾以辱之。随所犯轻重,以日数为等级,日满乃释。吴人著此服,出人州乡,以为大耻,皆相劝励,无敢僭违。赋税常先诸县,去官,竟不捶一人。”

王谠《唐语林·卷一·政事上》:“李封为延陵令,吏人有罪,不加杖罚,但令裹碧头巾以辱之。随所犯轻重,以日数为等级,日满乃释。吴人著此服出入,州乡以为大耻,皆相劝励无敢犯,赋税常先诸县。既去官,竟不捶一人。”

《资治通鉴·唐纪八·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上之上·贞观元年丁亥》:“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曰:‘顺德果能有益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赐绢数十匹。大理少卿胡演曰:‘顺德枉法受财,罪不可赦,奈何复赐之绢?’上曰:‘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

澹泉进履,子敬赠囷。颜峻建第,杨玢让邻。

【注】郑晓:明浙江海盐人,字窒甫,号淡泉。嘉靖二年进士。授职方主事。日阅故牍,尽知天下阨塞及士马虚实强弱之数。为尚书金献民撰《九边图志》。累官兵部右侍郎,兼副都御史,总督漕运。造船筑城,练兵将,御倭于通州、海门等处,有功。极言武健之徒,苦无出路,加入倭寇之状,建议广行搜罗,使有出身之阶。改右都御史,协助戎务。寻升刑部尚书。屡忤严嵩,落职归。通经术,熟悉掌故。

周晖(明)《金陵琐事·卷一·布鞋》:“李远庵居官极清苦,常俸之外,一毫不取。即门生故吏,不敢以一物馈之。郑澹泉,乃公得意门生也。宦南京数年,岁时只寒温而已。一日,侍坐最久,有一布鞋在袖,逡巡不敢出。远庵问袖中何物,郑曰:‘晓之妻手制一布鞋,送老师。’远庵遂取而着之。生平受人物,仅此而已。”

郑瑄(明)《昨非庵日纂》:“国朝李远庵,居官清苦,常俸外不取一毫。郑淡泉乃公得意门生也,宦南京数年,岁时只寒温而已。一旦侍坐最久,有一布鞋在袖,逡巡不敢出。庵问袖中何物,郑曰晓之妻,手制一布鞋遂老师。远庵遂取而着之。生平受人物,仅此而已。”(未查到哪一卷)

鲁肃:三国吴临淮东城人,字子敬。初依袁术,后率部属从周瑜东渡归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军南下,诸将议欲迎降,肃与瑜力主连刘拒曹,拜赞军校尉,助周瑜破曹军于赤壁。瑜卒,任奋武校尉,代领其众,继续与蜀和好。初住江陵,后屯陆口,众至万余,官至横江将军。为人方严,治军令行禁止。好读书,能属文。

囷:圆形的谷仓。

《三国志·吴志·周瑜鲁肃吕蒙传第九·鲁肃传》:“周瑜为居巢长,将数百人故过候肃,并求资粮。肃家有两囷米,各三千斛,肃乃指一囷与周瑜,瑜益知其奇也,遂相亲结,定侨、札之分。”

颜竣:南朝宋琅邪临沂人,字士逊。颜延之之子。初为太学博士。后为刘骏(孝武帝)主簿,甚被嘉遇。宋文帝元嘉末,太子刘劭弑帝,刘骏起兵讨之,竣任总内外,断决军机,起草檄书。孝武帝即位,累迁侍中、吏部尚书,封建城县侯。力主不禁铸钱。自以藩朝旧臣,每极陈得失,谏争恳切,无所回避。帝不悦,出为东扬州刺史。后被谮告免官。及孝武帝大明三年,竟陵王刘诞谋反,因诬竣通谋,赐死。

《南史·列传第二十四·颜延之传》:“竣既贵重,权倾一朝。凡所资供,延之一无所受,器服不改,宅宇如旧,常乘羸牛车,逢竣卤簿,即屏住道侧。又好骑马遨游里巷,遇知旧辄据鞍索酒,得必倾尽,欣然自得。尝语竣曰:‘平生不喜见要人,今不幸见汝。’见竣起宅,谓曰:‘善为之,无令后人笑汝拙也。’”(颜竣,颜延之之子)

订正:此处《龙文鞭影》作“峻”,《宋书》、《南史》均作“竣”,当以《宋书》《南史》为正。

杨玢:五代时虢州弘农人,字靖夫。杨虞卿曾孙。仕前蜀王建,依附宰相张格,累官礼部尚书。光天元年,王衍嗣位,格贬茂州,玢亦坐贬荥经尉。乾德中,迁太常少卿。咸康元年,进吏部尚书。前蜀亡,归后唐,任给事中,充集贤殿学士。后以年老,授工部尚书致仕,退居长安故居。

阮阅《诗话总龟·卷一·讽谕门》:“杨玢靖夫,虞卿之曾孙也。仕伪蜀、王建至显官,随王衍归后唐,以老,得工部尚书致仕,归长安。旧居多为邻里侵占,子弟欲诣府诉其事,以状白玢。玢批纸尾云:‘四邻侵我我从伊,毕竟须思未有时。试上含元殿基望,秋风禾黍正离离。’子弟不复敢言。(《杨文公谈苑》)”

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三十六·诗歌赋咏三·杨玢》:“杨玢靖恭,虞卿之曾孙也。仕前伪蜀王建,至显官,随王衍归后唐,以老,得工部尚书,致仕,归长安。旧居多为邻里侵占,子弟欲诣府诉其事,以状白玢,玢批纸尾云:‘四邻侵我我从伊,毕竟须思未有时。试上含元殿基望,秋风秋草正离离。’子弟不敢复言。”

洪迈《容斋五笔·卷第七(十四则)·盛衰不可常》:“国初时,工部尚书杨玢长安旧居,多为邻里侵占,子弟欲以状诉其事,玢批纸尾,有‘试上含元基上望,秋风秋草正离离’之句。”

张光祖(元)《言行龟鉴·卷四·家道门》:“杨尚书玢致仕归长安,旧居为邻里侵占,子弟欲诣府诉其事,以状白玢,玢批状尾云:‘四邻欺我我从伊,毕竟须思未有时。试上含元殿基望,西风秋草正离离。’子弟不敢复言。”

刺称触触,图唤真真。思称巧丙,性笑迂辛。

【注】刺:讽刺。

触触生:北周熊安生避大官讳的阿谀自称。《北史·列传第七十·儒林下·熊安生》:“将通名,见徐之才、和士开二人相对,以 徐之才讳‘雄’,和士开讳‘安’,乃称‘触触生’,群公哂之。”

《太平广记·卷二百八十六·幻术三·画工》:“唐进士赵颜,于画工处得一软障,图一妇人甚丽。颜谓画工曰:‘世无其人也,如何令生?某愿纳为妻。’画工曰:‘余神画也,此亦有名,曰‘真真’。呼其名百日,昼夜不歇,即必应之。应则以百家彩灰酒灌之,必活。’颜如其言,遂呼之百日,昼夜不止。乃应曰:‘喏’。急以百家彩灰酒灌,遂活。下步言笑,饮食如常。曰:‘谢君召妾,妾愿事箕帚。’终岁,生一儿,儿年两岁,友人曰:‘此妖也,必与君为患!余有神剑,可斩之。’其夕,乃遗颜剑。剑才及颜室。真真乃泣曰:‘妾南岳地仙也,无何为人画妾之形,君又呼妾名,既不夺君愿。君今疑妾,妾不可住。’言旋,携其子却上软障,呕出先所饮百家彩灰酒。睹其障,唯添一孩子,皆是画焉。(出《闻奇录》)”

杜荀鹤《松窗杂记》:唐进士赵颜于画工处得一软障,图一妇人甚丽。颜谓画工曰:“世无其人也。如可令生,余愿纳为妻。”画工曰:“余神画也。此亦有名,曰真真。呼其名百日,昼夜不歇,即必应之。应则以百家彩灰酒灌之,必活。”颜如其言,遂呼之百日 ,昼夜不止。乃应曰“诺”。急以百家彩灰酒灌之,遂活。下步言笑,饮食如常。曰:“谢君召妾,妾愿事箕帚。”终岁,生一儿。儿年两岁,友人曰:“此妖也,必与君为患!余有神剑,可斩之。”其夕,乃遗颜剑,剑才及颜室,真真乃泣曰:“妾,南岳地仙也。无何为人画妾之形,君又呼妾名,既不夺君愿。君今疑妾,妾不可住。”言讫,携其子,却上软障,呕出先所饮百家彩灰酒。睹其障,为添一孩子,皆是画焉。(未查到出处)

后因以“真真”泛指美人。

《宋史·列传第二百二十一·方技下·僧怀丙》:“僧怀丙,真定人。巧思出天性,非学所能至也。”

迂辛:唐代辛立度,性迂,时人以此称之。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笑劝迂辛 酒,闲吟短李诗。”自注:“辛大立度性迂嗜酒,李十二绅形短能诗,故当时有迂辛、短李之号。”

蕃王举手,县尉回身。鼓棹张禹,投杯李纶。

【注】蕃王:封建王朝分封的侯王。蕃,通“藩”。

《汉书·景十三王传第二十三·长沙定王发》:“长沙定王发,母唐姬,故程姬侍者。景帝召程姬,程姬有所避,不愿进,而饰侍者唐儿使夜进。上醉,不知,以为程姬而幸之,遂有身。已乃觉非程姬也。及生子,因名曰发。以孝景前二年立。以其母微无宠,故王卑湿贫国。”颜师古注引应劭注:“景帝后二年诸王来朝,有诏更前称寿歌舞。定王但张袖小举手,左右笑其拙。上怪问之,对曰:‘臣国小地狭,不足回旋。’帝乃以武陵、零陵、桂阳益焉。”

裴启《语林》:“商则任廪丘尉,性廉洁,县令、丞多贪。因宴会舞,令、丞舞皆动手,尉则回身而已。令问其故,则曰:‘长官动手,赞府亦动手,尉更动手,百姓何容活耶?’人皆大笑,嘲曰:‘令、丞俱动手,县尉止回身。’”

鼓棹:划桨。

张禹:东汉赵国襄国(今河北邢台)人,字伯达。汉明帝时举孝廉。章帝建初中,拜扬州刺史。元和二年,转兖州刺史。后迁下邳相。因徐县蒲阳坡多良田,乃开水门,通引灌溉,得熟田千余顷,劝课吏民耕种。邻郡贫者归之千余户,室庐相属,其下成市。汉和帝时,入为大司农,拜太尉。延平元年迁太傅,录尚书事。每朝见,与三公绝席,以示优宠。建言将广成、上林苑囿空地假贫民,邓太后纳之。汉安帝永初元年,以定策功封安乡侯,更拜太尉。后策免。卒于家。

《后汉书·邓张徐张胡列传第三十四·张禹传》:“当过江行部,中土人皆以江有子胥之神,难于济涉。禹将度,吏固请不听。禹厉言曰:‘子胥如有灵,知吾志在理察枉讼,岂危我哉?’遂鼓楫而过。”

彭大翼(明)《山堂肆考·卷九十六·清白相励》:“宋李纶提举广东常平,适伯兄维守恩平,酌别江滨,兄弟相励以清白。纶临江矢言曰:‘傥负君民,有如此水!’遂投杯于江,杯停不没者久之,观者惊叹!民歌曰:‘石门之水清且清,晋吏一防千古荣。争如李公投杯盟,江流汹汹杯停停。’”

唾图妃子,饮鸩夫人。赐绢胡质,却布黎淳。

【注】孔平仲《续世说·卷六·巧艺》:“齐刘瑱妹为鄱阳王妃,伉俪甚笃,王为明帝所诛,妃追伤遂成蛔疾。有陈郡殷旧善画,瑱令画王形像,并图王所宠姬共照镜状,如欲偶寝,以示妃。唾之,因骂云:故宜早死。由此病愈。”

张鷟《朝野佥载·卷三》:初,兵部尚书任瑰敕赐宫女二人,皆国色。妻妒,烂二女头发秃尽。太宗闻之,令上宫赍金壶瓶酒赐之,云:“饮之立死。瑰三品,合置姬媵。尔后不妒,不须饮;若妒,即饮之。”柳氏拜敕讫,曰:“妾与瑰结发夫妻,俱出微贱,更相辅翼,遂致荣官。瑰今多内嬖,诚不如死。”饮尽而卧,然实非鸩也,至夜半睡醒。帝谓瑰曰:“其性如此,朕亦当畏之。”因诏二女令别宅安置。

刘餗《隋唐嘉话·卷中》:初,兵部尚书任瑰敕赐宫女二人,皆国色。妻妒,烂二女头发秃尽。太宗闻之,令上宫赍金壶瓶酒赐之,云:“饮之立死。瑰三品,合置姬媵。尔后不妒,不须饮;若妒,即饮之。”柳氏拜敕讫,曰:“妾与瑰结发夫妻,俱出微贱,更相辅翼,遂致荣官。瑰今多内嬖,诚不如死。”饮尽而卧,然实非鸩也,至夜半睡醒。帝谓瑰曰:“其性如此,朕亦当畏之。”因诏二女令别宅安置。

胡质:三国魏楚国寿春人,字文德。少知名于江淮间,仕州郡。曹操召为顿丘令,入为丞相属。魏文帝黄初中,徙吏部郎,为常山太守,迁任东莞,在郡九年,有惠政。迁荆州刺史,加振威将军,封关内侯。迁征东将军,假节都督青、徐诸军事。广农积谷,通渠道,利舟楫,海边无事。卒后家无余财,追进封阳陵亭侯,谥贞。

《晋书·列传第六十·良吏·胡威传》:“父质,以忠清著称,少与乡人蒋济、朱绩俱知名于江淮间,仕魏至征东将军、荆州刺史。威早厉志尚。质之为荆州也,威自京都定省,家贫,无车马僮仆,自驱驴单行。每至客舍,躬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侣进道。既至,见父,停厩中十余日。告归,父赐绢一匹为装。威曰:‘大人清高,不审于何得此绢?’质曰:‘是吾俸禄之余,以为汝粮耳。’威受之,辞归。”

黎淳:字太朴,号朴庵,学者称为朴庵先生。今湖南华容人。景泰七,乡试中举,翌年中进士,殿试点为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参与撰修《大明一统志》。成化元年,宪宗(朱见深)即位,黎淳担任为皇帝讲解经史的职官,一年后,升任太子宫中的左谕德,负责对皇太子的讽谏规劝。成化二年,修成《睿皇帝(英宗朱祁镇)实录》,升左庶子。十三年,修成《续资治通鉴纳目》,升任掌管太子东宫内外事务的少詹事。次年升为吏部左侍郎。弘治元年,调升南京工部尚书,旋又改任礼部尚书。四年,以年老多病,辞官回乡。五年,孝宗(朱祐樘)下诏进黎淳为一品阶荣禄大夫。明孝宗弘治五年病逝,终年64岁。朝廷赐祭葬,谥“文僖”。世称黎文僖。

焦竑(明)《玉堂丛语·卷之五·廉介》:“黎文僖淳性耿介,门生尹华亭以云布寄淳,不受,责之曰:‘古之为令,拔葵艺麻;今之为令,织布添花。吾不用妖服也!’”

民争杜衍,盗降耿纯。

【注】杜衍:宋越州山阴人,字世昌。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进士。历仕州郡,以善辨狱闻。治政不以威刑督吏,人惮其清整。宋仁宗特召为御史中丞,兼判吏部流内铨,改知审官院,治事明敏,属吏不能为奸利。庆历三年任枢密使,次年拜同平章事,支持范仲淹、富弼所施新政。为相百日而罢,出知兖州。以太子少师致仕。封祁国公。卒谥正献。

欧阳修《杜衍传》:“始居平遥,尝以吏事适他州,而县民争讼者皆不肯决,以待公归。知乾州未满岁,安抚使察其治行,以公权知凤翔府,二邦之民争于界上,一曰‘此我公也,汝夺之’,一曰‘今我公也,汝何有焉’?”

张岱(明)《夜航船·选举部·郡守·二邦争守》:“宋杜衍知乾州,未期,安抚使察其治行,以公权凤翔。二邦之民争于界上,一曰:‘此我公也,汝夺之!’一曰:‘今我公也,汝何有焉?’”

耿纯:新莽末巨鹿宋子(今河北赵县东北)人,字伯山。家世巨鹿大姓。曾任纳言士。新莽败,投奔更始部将李轶,任骑都尉,安集赵、魏。及刘秀镇抚河北,率宗族宾客二千余人归附,任前将军,封耿乡侯。先后从刘秀诛灭王郎、镇压铜马、赤眉等部农民军。刘秀称帝后,自请拜东郡太守,定封东光侯。卒于官。明帝时图画功臣,列为云台二十八将之一。

《后汉书·任李万邳刘耿列传第十一·耿纯传》:“八年,东郡、济阴盗贼群起,遣大司空李通、横野大将军王常击之。帝以纯威信著于卫地,遣使拜太中大夫,使与大兵会东郡。东郡闻纯入界,盗贼九千余人皆诣纯降,大兵不战而还。玺书复以为东郡太守,吏民悦服。”

下一篇:《龙文鞭影二集》(上卷):十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