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译配音阵容(配音演员表)
说到我国的译制片厂,我想大家首先想到的,一定会是上译厂和长译厂。
但其实很多朋友所不知道的是,北影也曾有译制部。而且也曾译制配音过一些经典作品,如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等。
可是为何一直以来,北京电影译制厂,都不如上译厂和长译厂有名?好像是一个“小透明”一般的存在?而且大家对北影译制部翻译配音的作品,也大多并不熟悉?
要讨论这个问题,恐怕要从北影译制部的诞生,开始说起。
上译厂和长译厂的起步都比较早。而北译厂则在70年代中期才开始起步。
我国最早成立的译制片组,是东北电影制片厂(后来的长影厂)的翻版组。于1948年的秋天,就开始组建,首任组长是袁乃晨。他带领大家在从无到有的情况下,翻译配音了新中国的第一部译制片《普通一兵》。
紧接着在1949年,上海电影制片厂也开始筹建译制片组,并于1950年译制出了第一部外国影片《团的儿子》。
此后,这两个译制片组不断积累创作经验,又不断进行技术革新,配音队伍也日益壮大,因此很快就成为了我国译制片的两大招牌。
1957年,上海电影译制厂成立。而长春电影译制厂则于1985年3月才成立,首任厂长是著名演员陈汝斌。在这之前,长影厂曾于1957年建立译制片处,但随后在1958年6月,又复称译制片组,并不断被划归到演员剧团、科教片室、综合片室等部门。一直到1985年,才成立长影译制厂。不过在1987年4月,又改称了译制片分厂。
而北影厂的译制片部门,则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才成立。这个时候,上译和长译,显然在广大观众中,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另外,除了上译和长译之外,八一电影制片厂也于1969年,就开始组建团队,译制外国影片。阵容还很强大,像《打击侵略者》的导演华纯、《英雄坦克手》的导演李昴,以及著名演员李炎、张勇手等,都是其中的配音演员。
不过八一厂当时主要为一些“内参片”进行译制配音,像《翠堤春晓》、《山本五十六》等,并未公开上映。所以大部分观众对八一厂的译制水平并不熟悉。
然而,不管怎么说,1973年,北影厂开始创作译制外国影片的时候,我国的译制片市场已经形成了被上译、长译、八一厂所“包揽”的局势。在这样的情况下,北译要想从中“分一杯羹”,也并不容易。
而当时我国的电影发展状况是,银幕被“八大样板戏”所占领,观众看不到新的故事片,电影创作人员也无戏可拍。这时北影厂接到了任务,一个是将经典影片《南征北战》进行重拍,一个是为一些外国影片进行翻译和配音。就这样,在缺乏经验和设备的不利条件下,北影厂开创起了译制片事业。
他们首先译制的一部影片,是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导演是凌子风和马尔路,配音演员全都是北影厂演员剧团的演员,如鲁非、雷明、侯冠群、胡晓光、葛存壮、李连生、韩廷奇、毕鉴昌、于蓝、关长珠、俞平、李百万、王炳彧、劳力等。凌子风和马尔路也亲自上阵,分别为辛德勒和谢德担任配音。
其中还出现了一个演员为好几个角色配音的情况,比如雷明为吉斯和汪施道夫担任了配音,关长珠则为游击队员斯特里、德国党卫军少尉阿克瓦里斯和德国国防军中校哈根担任了配音。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于1973年在我国上映后,盛况空前。这部电影凭借火爆的情节、激烈的战争场面、生动的人物形象,而受到无数中国影迷的喜爱。
但这部电影的配音,并没像上译和长译的作品那样,得到观众的普遍认可。尽管它的配音演员,大多都是大家所熟悉的电影明星。
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当时的设备还很简陋,而演员们又都不是专业配音演员,声音的辨识度不高,配音技巧也有待完善,所以存在瑕疵,也情有可原。
不过有一说一,我觉得其中有几位演员的表现,还是非常不错的,像于蓝、雷明、关长珠等。
紧接着北影译制片部又为几部越南电影如《山村女教师》、《小火车站》、罗马尼亚电影《我过去的朋友》、《爆炸》、《沸腾的生活》、墨西哥电影《玛丽娅》、《姆拉托》等进行了翻译和配音。导演由潘文展、张铮、张桂兰等担任,参与配音的演员有方辉、邱丽莉、谭天谦、关长珠、吴素琴、劳力、霍庄、于绍康、凌元、俞立文、彭铭燕、莽一萍、朱玉荣、李长乐等。
但这些影片要么没怎么上映,要么上映后也并没产生太大的水花,所以也未能给大家留下太深的印象。
不过另外一部南斯拉夫电影《桥》,却令我们记忆犹新。
这部电影由张铮担任译制导演,鲁非、侯冠群、关长珠、谭天谦、李连生、雷明、吴素琴、王炳彧、劳力、方辉等担任主要配音演员。
和在《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为“瓦尔特”担任配音一样,这次鲁非依然挑大梁,为男主角“老虎”配音。
可能有网友会问,为何每次都是鲁非?
据后来鲁非回忆说,主要是《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译制导演凌子风对他非常欣赏,认为他是个会演戏的好演员。两人在《红旗谱》中有过合作,鲁非饰演贾湘农时的表演,给凌子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鲁非因为为“瓦尔特”担任配音,而在70年代中期红极一时。大家叫不出他本人的名字,都叫他“瓦尔特”,这令他倍感自豪。张铮在担任《桥》的译制导演时,便也选择了鲁非,担任了主配。
但鲁非的配音效果,对于广大配音爱好者来说,却褒贬不一。我想可能最主要的原因,是鲁非没有找到最佳的配音演员特有的状态吧。或者说,他没有形成独特的配音风格。因为他无论嗓音条件,还是表演技巧,其实都属上乘。
不过《桥》这部电影中的几段配音,还是令我们时常想起,如李连生为班比诺的配音,他清澈的嗓音很适合这类角色。而班比诺倒下时,他最后发出的那一声的呼喊,是怎样的撕心裂肺?还有为霍夫曼配音的谭天谦,他的“洋范儿”很足,嗓音条件也不错。另外为叶琳娜担任配音的吴素琴,声音可塑性很强,也较好地刻画了人物性格。
但那时候,北译的作品确实不多,风格也不明显,所以给大家产生了一种“不如上译和长译”的错觉。
甚至有网友提出设想,如果是上译厂担任配音,比如乔榛为瓦尔特配音、邱岳峰为谢德配音、童自荣为吉斯配音、刘广宁为阿兹拉配音、丁建华为米尔娜配音等,那效果一定会更加不一样。
当时北译的作品的确与上译和长译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不过这种状况在80年代末,得到了一些改变。尤其是著名配音演员张桂兰的加盟,使得北译也有了一张自己的“名片”。
这位曾经在《五朵金花》、《刘三姐》、《闪闪的红星》、《阿信》等作品中,为杨丽坤、黄婉秋、祝新运、田中裕子等明星担任配音的演员,在北译担任了译制片导演,同时为多部作品担任配音。她的声音为等《桔梗花》、《美女与狮子》、《无处藏身》、《天使在人间》影片“锦上添花”。
尤其是进入90年代之后,在上译和长译等都因为面临改制而日渐衰落的情况下,北译借助自己的优势,译制了一批外国涌入的大片,如《泰坦尼克号》等,使其大有后来居上之势。
2003年,中国电影集团公司成立之后,在北京电影洗印录像技术厂成立了译制中心,北影厂的译制片业务就交由该译制中心完成。2011年,中国电影股份公司成立后,原“北京电影制片厂”撤销,“北京电影洗印录像技术厂”也改制为了分公司。2012年,正式挂名“北京电影译制厂”。
但这个“北译厂”实际上并不像之前的上译和长译那样,有固定的专业创作团队。制作班底和八一厂的译制部门一样,也是采用聘用制,临时招聘其他艺术团体的演员或一些自由职业者,参与其中。像大家熟悉的译制导演廖菁、张伟、张云明、邓小鸥等,都是如此。而配音演员,也基本上都是“临时工”。
那么这种情况的特点,是操作比较简单,但管理就容易松散,也很难像上译或长译那样,打造出一个品牌来。
其实北译这些年译制的经典大片有很多,像《特洛伊》、《金刚》、《阿凡达》等。但却没有培养出一批能让大家叫得出口的配音明星,更没有出现像邱岳峰、李梓、向隽殊、陈汝斌、尚华、毕克、童自荣、乔榛、刘广宁、丁建华、张桂兰等这样的配音大师,也是遗憾。
那么从1973年北译译制《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到现在,51年的时间过去了,曾在北译担任过配音演员们的近况如何呢?
鲁非曾在《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沸腾的生活》等译制片担任主配。后来主要从事影视表演工作,又出演了《血,总是热的》、《新星》、《T省的84·85年》、《大决战》系列等作品。2019年12月10日去世,享年89岁。
张桂兰曾经为《我过去是朋友》、《爆炸》、《阿信》、《桔梗花》、《太空冒险》等担任配音,是北译最著名的配音明星。不过她早在2001年7月7日,就已经去世了。
雷明也曾是北译的主要配音演员,曾在《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冰雪之门》等影片中担任配音。主演过《黑三角》、《特高课在行动》、《西游记》、《黑洞》等影视剧。2010年4月23日因病去世。
谭天谦是著名老戏骨曹翠芬的丈夫,他长得相貌英俊,但主要从事配音工作,曾为《桥》、《玛丽娅》、《沸腾的生活》、《战地情》、《痛苦的选择》、《天使在人间》等多部作品担任配音。如今80岁。
朱玉荣作为北影厂演员也主要从事配音工作。曾为《姆拉托》、《冰雪之门》、《沸腾的生活》、《战地情》、《桔梗花》、《阿姆斯特丹的水鬼》等电影担任配音,还担任了《太空险航》、《天堂窃情》、《无处藏身》、《美女与狮子》等影片的译制导演,如今79岁。
李连生也曾是北译的主要配音演员之一,曾为《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大象音乐会》等多部译制片担任配音,还参演《甜蜜的事业》、《神秘的大佛》、《海囚》、《夕照街》等多部电影,如今81岁。
张云明虽本是八一厂演员,但后来主要从事配音工作,也为北译的众多作品担任过配音,代表作有《办公室的故事》、《春天里的十七个瞬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乱世佳人》、《卡萨布兰卡》等,后来成为译制片导演,执导了《珍珠港》、《加勒比海盗1.2.3》、《钢铁侠1.2》、《阿凡达》等作品。
另外曾为北译担任过配音的演员于蓝、葛存壮、于绍康、王炳彧、吴素琴、凌元、俞立文、方辉等,均已去世。劳力今年93岁。
说起北译的作品和配音演员,虽不如上译和长译那么有名,但也同样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记忆。尤其是《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和《桥》,至今都是我们经常回味的作品。“啊朋友再见”的歌声,也时常响起在外面的耳边。#长文创作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