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平秦剧团演员阵容介绍(兴平市人民剧团演出费)

陕西省戏曲剧院的名须生郭育民是陕西蒲城县人,舅舅是著名须生老艺人车云亭先生。车云亭先生是西安市大车家巷人,是民国期间驰名西安、渭南一带的著名秦腔须生表演艺术家,他在西安三意社、西安正俗社、蒲城维新社、蒲城培风社、蒲城竟化社等名戏班搭班演戏。尤其在三意社分社风波后,毅然入社,力助社长苏育民复兴,成为美谈。解放后车云亭在韩城剧团作教练。车云亭主工须生,以红生戏驰名,跟名须生张云亭齐名。

郭育民是车云亭的外甥,家境清贫,为了谋求生路就跟舅舅车云亭先生学秦腔艺术,主工须生。

民国二十三年(1934),杨虎城部旅长孙辅城将军在蒲城县创建秦腔培风社,除了吸纳蒲城老戏班维新社大部分艺人外,还邀请西安易俗社唐虎臣、张秀民等人前来担任教练。同时还招收了一批学生,后来出名的有生角任培民、解培亢、解培智、刘培文、姜培忠等,旦角有许会风、李春风、何可风、石筱风等。

车云亭受邀在培风社演戏,教练,他就把郭育民也带入了培风社,插班学艺,只是郭育民还是车云亭的私人徒弟,不算培风社的正式学生,所以他的名字就不带培风社须生的字号:生角净角带“培”字,旦角带“风”字。

郭育民出科后就随舅舅游走江湖,期间入赘陕西三原县。

咸阳益民社名须生彭易国是泾阳县云阳镇人,他在泾阳清俗社班主李青云、贾志明翁婿等人的支持下,民国三十四年(1945)在泾阳县创办秦腔戏班民声社,这就是陕西泾阳县人民剧团的前身。车云亭、郭育民甥舅也应邀入民声社演戏。

在民声社,郭育民曾同秦腔名流刘毓中、刘易平、李正敏、孟遏云、余巧云、任哲中、肖鸿斌、殷守中等人合作演出,技艺见识大涨。

不久,郭育民又到贾志明主持的三原明正社演戏。明正社是当时闻名西北的大戏班,各界名流纷纷前来搭班演戏,王正秦、何振中、李正敏、刘毓中、王安民、秦鸿德、赵云峰、杨宝喜(大麻子)、韩启民、李步林、崔晓钟、刘易平、孟遏云、闫更平、何瑞秦、华启明、高登云、张建民、魏正风、高符中、高致中、王玉琴、苏蕊娥、宁秀云、肖若兰、任哲中等名流。

此时的郭育民已经是明正社的台柱演员了。

1952年,明正社在西安演戏,被西北戏曲研究院接收,同咸阳文工团合并组建西北戏剧实验剧团。

1956年,西北大区撤销。西北戏剧实验剧团并入新成立的陕西省戏曲剧团,为一团。同时调西北名流李正敏、刘易平、田德年、杨金凤、苏蕊娥等人加入,声名一时大震,给剧院赢得了大名。

在明正社、实验剧团、戏曲剧院,郭育中都是核心艺人之一。剧届评其“步稳、声沉、威容”。他表演正规稳健,唱腔苍劲厚实,以关公戏最为驰名,代表剧目有《困土山》《斩颜良》《挑袍》等戏,他同名须生阎更平同时出演《鱼腹山》《烈火扬州》等戏,也平分秋色。他还经常给李正敏配演《别窑》《杀庙》等生角,也以精湛驰名。郭育民还精通武场,活跃于锣鼓场面。他还热心穿衣,西北各地到戏曲剧院学习、进修,大都受过他的指点。

再说一位郭育民。

郭育民(1915~1987)西安莲湖区早慈巷人,幼失双亲,孑然孤身。1930年,入西安三意社学习秦腔艺术,主工正旦。出科后能演《断桥》、《走雪》、《白玉带》、《香山还愿》、《河湾洗衣》等戏,也颇有一些名气。不久因为失音,无法登台演出,只得离开三意社,游走于永正社、西秦社、新汉社等处,郁郁不能得志。但是,他热爱秦腔艺术之心从不稍减。随着对剧届了解的丰富,他决定自组戏班,一展志向。

1948年,郭育民在西安创立秦腔秦声剧社。因为他在剧届良好的人脉,这个剧社一时名流汇集,名旦李正敏、何振中、孟遏云、董化清、马振华、肖若兰、张彩香、查俊清、贾秀芳等,名须生刘毓中、刘易平、阎国斌、刘秉国、乔新贤、王景民、杨景成、赵云峰、康正绪、李正斌、黄金花、焦晓春,文武小生有刘正平、陈正俊、张正亭、杜建兰(女)、解新民等,名净申正坤、张振中、张健民、陈西秦等,名丑晋福长、杨保喜(俗称大麻子)、靖正铭、魏正风等都经常来秦声社搭班儿或打泡。秦声社先在桥梓口泾阳会馆演出,后移居盐店街五省会馆,有时还兵分两路,同时演于西关露天剧场。

1950年,郭育民率秦声社应邀为晋南物资交流会助兴,受到热烈欢迎。晋南当地有许多民国十八年(1929)关中遭年饥馑时逃荒过去的关中人,难舍乡音秦腔。一时间万荣、临晋、猗氏、霍州、平陆、永济各县争相挽留。这样秦腔秦声社就留驻河东了。先后易名“虞乡县人民剧团”、“解虞县人民剧团”、“运城县秦腔剧团”,郭育民历任团长。

剧团异地离身,虽然有当地各界的热情支持,毕竟非常艰难。首先演员存续就很困难,为此,1951年,郭育民在西安附近招收了40多名学生,在西安北郊予以培训,这些学生名字都带一个“秦”字,以志不忘故乡。这些学生有贺秦儒、刘秦民、王秦泉、宋秦刚、李秦亭、吴秦安、赵秦周、南秦让、南秦秀、张秦俭、张秦江、陈秦科、郭秦兰、宋秦兰、王秦玲、李秦花、王秦珍、郭秦中、刘秦侠(又名刘淑琴)等。1952年,这些学生被带到了河东,形成剧团新生部。剧团以陈正俊为副团长,负责日常事务,耀月明为专职编导,教练有老艺人曹安民,岑毓民等人。此后剧团还陆续招收了一百多名学生,出名的有花旦杨玉凤、韩玲珍,武丑周建平、小生李长生、王建成、李亚琴、杨秦华,须生白喜学,青衣关凤云,鼓师杨英武,小生杨秦华等。剧团还在当地招收了一些学生,著名的有女须生张芸玲(临猗人)、花旦扆彩铃(解县人)、李月爱(闻喜人)、青衣张晋萍(榆次人)、唢呐笛子双吹的李建民(永济人)等。

这些学生大部分留守本团的,也有许多离团远走各地的,如青海军区秦剧团赵秦兰、天水郭兰芳、户县王秀珍、新疆张亚兰、兴平南秦秀、平凉韩玲珍等。

1958年,剧团在运城办起了“戏剧公社”,下设农场、鞋帽厂、戏校等,郭育民任公社副主任。

这个剧团在“文革”期间被强行解散。郭育民虽有不甘,却也无可奈何。后来他也想恢复,奈何时去运倒,曲终人散。

本文参阅了杨文颍老师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