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总统阵容(总统制国家有几个)
在1912年1月1日,孙中山被推举为中华民国首任临时大总统,他在位的时间只有44天,同样也是知名度最高的民国总统。
除了孙中山外,蒋介石也是一个被熟知的总统,他是第七位;除了他们二人之外,还有6位知名度并不算特别高的总统,分别是袁世凯、黎元洪、曹锟、徐世昌、冯国璋和李宗仁。
袁世凯
最初的时候,袁世凯是跟着清廷混的,那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袁世凯被安排去主持新军定武军演练。
这支部队也算是清廷努力的见证,当时朝廷效仿德国编制组建了一支近代军队,袁世凯到来后立马对军队规模进行了扩张,这支队伍也具备了3万人左右的规模。
军事上有了影响力之后,袁世凯便开始了政治投机行为。
由于获得了慈禧太后的支持,使得他在台面上的影响力越来越高,可没想到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李鸿章提出的“东南互保”也使得袁世凯这支部队没有参与战争。
手下的部队没有减员,就代表着他手中的权力越来越大,并在1905年靠着这支队伍当上了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
投机行为的前提自然是敏锐的观察力,这一点袁世凯是具备的,特别是在慈禧太后去世后,他直观地感受到时代恐怕要发生大变化了,于是私底下也不断想着如何用手中的权力换回一些利益。
果然,清王朝派遣袁世凯以湖广总督的身份去镇压全国各地的革命。
革命党人见到袁世凯的态度,也认为他是可以争取的对象,可那个时候袁世凯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同时给自己留个后手。
当时孙中山提出的一些关于清王朝成员的优待政策其实并没有被袁世凯传达过去,为了革命的胜利,孙中山只得被迫承认:只要袁世凯能让清廷皇帝退位,那么民国总统就能让袁世凯来当。
他不仅收买裕隆太后的亲信,另一边还不断捏造谣言,甚至动用了自己手中的军权恐吓,这才使得裕隆太后退位。
可以说,辛亥革命是无数仁人志士的努力,最后最大的赢家竟然成为了袁世凯。
不过,袁世凯“总统”的知名度要低于他“皇帝”的名分,他在感受到权力带来的无限快乐后,就对皇帝的宝座蠢蠢欲动了,这也成为他此生最大的败笔,因为开了历史的倒车。
1916年3月10日,江苏将军冯国璋和其他5个省的地方将领通电全国公开反对帝制,就连他一手提拔起来的各地心腹也对他满是批评,因此在当了83天皇帝后,袁世凯选择退位,帝制就这么彻底在中华大地上消失了。
也正因为袁世凯这么一折腾,全国的军阀混战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事情。
黎元洪
黎元洪这个人比较神奇,因为他似乎在那个时代是个非常抢手的存在,孙中山、袁世凯、清政府都曾想将他收入麾下。
其实,黎元洪当年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捡回一条命后,便投入了张之洞的门下,由于学习成绩好、人也机灵等原因,他很快受到了张之洞的信任,后来他一直都没有离开湖北,辛亥革命爆发之前,他也一直在参加各种新军训练课程,无形之中将自己与新军的力量挂钩。
新军的人心中也自有一把尺子,黎元洪不与腐败分子同流合污,也从来不克扣军人的粮饷,并且尊重读书人和学生,在大家的眼中,他就是一个有着先进思想的前辈。
可黎元洪从没有说过自己的站队思想,也不去表明自己的意图;孙中山想要让他发挥作用的理由也很简单:利用黎元洪在新军中的地位为革命烧一把火。
在他的任命下,黎元洪成为了中华民国临时副总统。
有了这样的地位,他只需等一个历史时机就足够了:1916年袁世凯去世后的第二天,黎元洪就被推举为大总统,虽然他地位高但却有名无实,权力还是在段祺瑞的手里,由此也引发了府院之争。
冯国璋
在清朝即将走向覆灭的时候,北洋六镇的军权都在那些曾赶赴日本的留学生手中,没有一镇的军权在冯国璋手里,而他手里控制的力量是在1911年才组建起来的禁卫军,这支部队的兵力大概在12000人左右。
当袁世凯当选为大总统的时候,冯国璋还是在管理着禁卫军,后来他作为袁世凯的心腹之一,也出任江苏都督坐镇东南。
这个时候,冯国璋早已不再是那个落魄少年,而是功成名就的“诸侯”,袁世凯还将自己的家庭教师嫁给了他。
1914年冯国璋举行婚礼的时候阵容还是相当强大的,袁克定也代表父亲前去主持婚礼,不过,那个家庭教师袁砥也算是袁世凯安插在冯国璋身边的一个亲信,时刻关注着后者的一举一动。
在袁世凯死后,黎元洪先当上了傀儡总统,那会国会便选举冯国璋为副总统。
他对副总统这个职务的兴趣始终不大,心里总想着江南那片富庶的土地,所以就拖着不愿意前去上任,一直到黎元洪下台后,其他人推着冯国璋当上了代理大总统。
在民国时期,实力永远是决定话语权的根本,冯国璋上台后也发现直系和皖系已经打得不可开交,特别是在皖系势力不断扩大后,他也选择在1918年10约下台,结束了短暂的总统生涯。
徐世昌
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再到后来的二次革命,徐世昌都在历史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他的成功之路,也与袁世凯密不可分。
24岁的时候他还在担任怀宁县知事治理文牍,在遇到袁世凯后可谓是“一见倾心”,谈吐之间也展露出自己的雄心壮志和满腹经纶,因此袁世凯从心底里也认定了他是个人才。
后来徐世昌去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袁世凯也给了物质上的帮助,果不其然徐世昌就中了进士。
可清末时期连皇权都无法稳固了,就更不用提这些官僚的俸禄了,他的生活也过得极为清苦,不过那时的他也在等待一个能成功的机会,这个机会依旧是袁世凯。
袁世凯征得了徐世昌同意后,便在1897年让徐世昌担任新式陆军稽查全军参谋军务营房处帮办,在小站那2年,徐世昌也迎来了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一段经历。
他不仅能帮助袁世凯处理各种小事,同样还能为袁世凯运筹帷幄,因此袁世凯就把他当成个智囊来用。
这一文一武再加上段祺瑞、冯国璋等人的共同努力,使得小站也出现了辉煌奇迹。
后来,在短短5到6年的时间,徐世昌从一个穷翰林扶摇直上一路升迁至钦差大臣,这样的升官速度放在整个清朝历史中都是极为罕见的,当然,这背后离不开袁世凯的倾力相助。
这一段时期,徐世昌看中了袁世凯的志向、袁世凯认可徐世昌的才气,两人属于互为所需。
不过变化还是发生在1915年,由于袁世凯称帝,徐世昌也有着不同的看法:帝制不符合人心,要出大问题。
可袁世凯想当皇帝可不是一天两天了,到此时他们俩的关系才开始出现破裂的情况。
原本他就打算一直这么置身事外的,可机遇却再一次找上门来。
当段祺瑞与冯国璋的较量陷入僵局的时候,国会通过选举的方式将他选为总统,此前他本人压根都没想到这种情况可能发生,当然,他的“没有底气”也很正常,不久后的直奉大战中,曹锟所领导的直系获得胜利,徐世昌也不得不黯然离场。
曹锟
1885年李鸿章创办“北洋武备学堂”的时候,第一期只招收百余人,曹锟也凭借关系顺利当上了首届学生,并在1894年随部赶赴朝鲜参战。
后来混到袁世凯的部队后,他凭借着做过生意养成的机灵劲,把小聪明全都用在打理军中的人情世故上,很快就在军中展露头角。
当时正是袁世凯得势的时候,曹锟没法攀上袁世凯,就想着从他身边人下手。
当他听说袁世凯叔祖父有个拜把子兄弟名为曹克忠,此人很有权势,于是他便准备好厚礼前去拜谒,常言道“礼多不见怪”,曹克忠就收下了,还和曹锟谈天说地。
曹锟早有准备,两人的谈话也很有共鸣,于是曹克忠就安排自己的姨太太去袁世凯那为曹锟说了几句好话,由此袁世凯便知道了曹锟这号人。
这辈子,曹锟做了两件错事。
其一是支持袁世凯称帝;当时北洋的诸多元老都反对袁世凯称帝行为,但曹锟币一样,他觉得这是个能巴结袁世凯的好机会,可他只看到了利益,并没有看到袁世凯成功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所以,只要袁世凯死后,曹锟必将成为人人得而诛之的对象。
好在曹锟最后躲过了这一劫,很快他就办了第二件错事。
其二则是当总统;从目标来看曹锟的想法并不能说是错误,但他为了当总统却把此前商人的那套给全部搬出来了,通过贿选的方式而上位,弄得众人啼笑皆非,由于他有枪又有钱,还是在总统的位置上待了一段时间的。
李宗仁
李宗仁这个总统其实是蒋介石的“障眼法”,在淮海战役还在激烈进行的时候,蒋介石这里就看出情况不妙,于是提前做好布局,还几乎把国库都给搬空了。
到了李宗仁上台后,政府的开支、民众生活等几乎都是毫无着落,只能靠着发行“金圆券”来安定民生,最终连美国都不愿意出手相助,李宗仁也找不到任何能解决问题的方式。
而且,就连国民政府内部的各种事情李宗仁都有很多不知情的,完全是已经下野的蒋介石在操纵,各级官员都要听蒋介石的命令,这更是让李宗仁彻底体会了一把当傀儡的滋味。
就连下发命令的时候,各部门的负责人都是明面上表示接受,实际上按照蒋介石的吩咐来,因此这位最后的总统下达的命令更多则是一纸空文。
就在他担任傀儡总统期间,1949年11月桂系军阀遭到解放军重创,他也只好流亡海外,在外度过了心情郁闷的16年后选择在1965年回国。
参考资料
曹锟当总统却被时代周刊看扁,解读闹剧背后的北洋角力 北晚在线冯巩家族彪悍背景大起底 总统后代政商通吃 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