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不死阵容(问道玩什么角色最吃香)
“谷神不死”,人若长生,须先养神。这是河上公的解释。
他说:谷,养也。人能养神则不死也。神,谓五脏之神也。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肾藏精,脾藏志,五“藏”尽伤,则五神去矣。
张道陵则把“谷”理解为“欲”:精结为神,欲令神不死,当结精自守。又把“玄牝”理解为大地,“体性安,女像之,故不掔。男欲结精,心当像地似女,勿为事先。”
张道陵之后的道教人物多沿着这个路线解读《道德经》。
道教解读的《道德经》不对吗?不能说不对,只能说作为宗教,他只能那么解释,不然就难成教经教义,也难为炼养提供理论指导。
你若说那不是老子思想,人家会正告你:这是太上老君的训示,当然不是老子思想,老子只是太上老君81化身之一哦。
也是。所谓“道不同,不相与谋”,不是吗?各行其道,莫管是非。
玄门之外的人总想要否定之。朱元璋早年当和尚,登基后读《道德经》,用之甚获益:“若皓月之沉澄渊,镜中之睹实象”,玄冥之远,奥义之深,未可以年可得之。就觉得必须说出真相,不能胡解乱用。所以他说:“斯经乃万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师,臣民之极宝,非金丹之术也。”
朱元璋也够霸道的,他自己当和尚,改行当了皇帝,还要剥夺别人的修 仙自由。
其实,要说对老子思想研究最深入持久的群体,要数两宋理学家队伍了,可以说,两宋是中国思想文化最发达的时期之一,现在许多文人都希望生活在两宋,因为要论文人的地位之高,那真的是无有出其右者的。
宋代文人研究儒学,但也不限于儒学,为了光复东汉两晋以来“儒门淡薄”的不利局面,儒学家们开启了历史上最为轰烈、贯穿整个两宋的儒学复兴运动。这场复兴运动的主要内容就是引道入儒,化佛入儒,完善儒家道学。
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等人虽是大儒,并且虽有门户之见,但必须承认,他们对道德经的解读,很多都是很到位的。
比如“谷神不死”,二程接受了老子这一“生生之意”,程朱理学的朱熹,同样认为“谷神不死”是“至妙之理,有生生之意焉,程子所取老氏之说也”,认为程颐“生生之意”就源于老子。而他朱熹对“谷神不死”的解释,则毫无玄幻之意。
他说:“谷只是虚而能受,神谓无所不应”,所谓“‘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有一物之不受,则虚而屈矣;有一物之不应,是动而不能出矣”,“牝只是木孔承笋,能受的物事。如今门闩谓之牡,镮则谓牝;锁管便是牝,锁须便是牡。雌雄谓之牝牡,可见。玄者,谓是至妙的牝,不是那一样的牝。”
南宋最后一位大儒、理学家林希逸则指出:道德经之所以难懂,道教的荒诞是一个方面,同时,“吾儒又指以异端”,道教的神化助推,和“吾儒”将其视为异端邪说的指责,终于导致老子之学难以理解。
他说:“谷”,就是一个“虚”字,这是老子之道的特性,并非道教所解的“养”、“欲”之意。“谷神者,虚中之因应者也。言人之神自虚中而出,故常存而不死,玄远而无极者也。牝,虚而不实者也。此二字只形容一个虚字。”
然而就这个“虚物”,用之,则不需勤劳也。他同时指出:“此章虽可以为养生之用,而本意实不专主是也”。
#微头条首发挑战赛##老子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