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级阵容翻拍(三国志战略版嘟嘟队阵容)
当下的国产剧,
“大女主剧”一抓一大把,
但真正的女性剧,少之又少。
直到,它来了——
《不完美的她》
说它是“年度最值得期待的国产剧”,不过分。
根据豆瓣9.4分的日剧《母亲》改编,原版剧本过硬。
本土化后的剧本以母爱为切入点,聚焦家暴和女性,社会性和现实性够强。
周迅、惠英红、赵雅芝、黄觉、金士杰主演,演员阵容堪称顶级。
剧集播出过半,豆瓣评分7分。
对比日版的9.4分和韩版的8.6分,差得不止一点半点。
要想通过后面10集完成口碑逆袭,恐怕不太可能。
除此之外,还有网友发现剧中的部分台词完全照搬英剧《公关》。
至此,《不完美的她》在“毁经典”之外,又加了一条“抄袭”之罪。
是观众对国产翻拍剧太苛刻了吗?
未必。
但也不能因此就完全否定这部剧。
01
国产大女主戏,大多是女性向的爱情剧或家庭伦理剧。
女性本身的需求没有被重视,重中之重依然是男女主或一女N男的感情戏。
《不完美的她》却是一部实打实的女性剧。
家庭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而母亲是一个家庭的重中之重。
海报上有三个人,林绪之(周迅 饰)、钟惠(赵雅芝 饰)、袁玲(惠英红 饰),她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母亲。
她们之外,剧里还有两个母亲——穆莲生的母亲穆静,未婚怀孕的林亦之。
《不完美的她》通过她们的故事,诠释了母亲的定义,展现了做母亲的艰辛,让我们看到婚姻对女性、家庭对子女的影响。
钟惠是林绪之的亲生母亲,为了替女儿顶罪,她抛弃了女儿,坐了15年的牢。
从此,女儿不止是她的牵挂,更是她无法偿还的债。
袁玲是林绪之的养母,在领养林绪之前,她肚子里的孩子流产了。
或许因为这个原因,她给林绪之的爱远超过对两个亲生女儿的爱。
对林绪之来说,被母亲抛弃这件事影响了她的一生。
她常常穿黑衣戴墨镜,说话略迟钝,不喜欢接电话。
她没有身份认同,不知道如何去爱和被爱,把被抛弃归结于自己的错。
对人疏离的她,连面对养母和朋友的拥抱,都要下意识躲避。
与此同时,林绪之的妹妹林亦之,面对男友的犹犹豫豫,不知道该不该打胎。
和林绪之一家的遭遇不同,穆静的经历诠释了一个单亲母亲的艰辛和崩溃。
穆静的丈夫因病而亡,留下穆静和女儿穆莲生。
为了养女儿,穆静一个人打两份工,完全没有了自己的时间。
过度的劳累彻底击垮了她,很久没有被爱的她渴望着被爱,不管那是什么爱。
遇到尚武后,她开始觉得女儿是累赘。
她看着尚武虐待女儿却不敢制止,她唯一能为女儿做的就是让女儿出去玩会儿。
直到,林绪之“诱拐”了穆莲生,并成为了她的“母亲”,两个人开始相互治愈。
定义母亲和孩子的,与其说是血缘,不如说是爱。
纵观这几个家庭的残缺或不幸,都和男性有关。
袁玲的丈夫嫌妻子生不出男孩,
穆静的恋人尚武以虐待穆莲生为乐,
钟惠的丈夫李泽不止家暴还是个十足的变态。
由此,婚姻对家庭的影响,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可见一斑。
这部剧的社会性价值不能被忽视。
但一部剧的好坏不能只用社会意义来衡量。
02
《不完美的她》不是一部烂剧。
换句话说,它不乏看点。
这部剧片头的设置可谓惊艳。
各个省的地图被缓缓展现,每到一个省就用一个红点代表一个女性被家暴的真实案例。
山川河流的轮廓像是凹凸不平的伤疤,让人触目惊心。
主题上,它有野心。
在家暴和母亲的话题外,《不完美的她》展现了多个热门的社会议题。
以田放为代表的自媒体,追逐热点,不关心内容真假,只关心文章点击率。
与其说是在通过文字伸张正义,不如说是煽动情绪引导舆论。
以长川生物为代表的医药公司,为了利益罔顾人命,涉嫌传销造假。
以蒋国栋为代表的妈宝男,什么都听妈妈的,什么都靠家里的。
面对怀孕的女友,他前一秒还信誓旦旦,后一秒就变得犹犹豫豫。
演技上,它有亮点。
毕竟是周迅、惠英红、赵雅芝、金士杰,一举一动都是戏。
在林绪之心里,有一个长不大的孩童,怀揣不安和恐惧。
周迅演出了林绪之外表的疏离和内心的脆弱,一双眼睛一双手透露着她内心的秘密。
独自把三个女儿抚养大,同时还要打理公司的袁玲是“女强人”,但面对女儿时她又有温柔流露。
惠英红把袁玲的外冷内热表现得淋漓尽致。
钟惠身患绝症,内心藏着太多不能说的秘密,丈夫李泽是她的痛,女儿林绪之是她的光。
赵雅芝表现出了一个母亲的隐忍和愧疚。
小莲生虽没有芦田爱菜灵动,但哭起来却让人心碎。
但是,题材好,演技好,并不是一部剧集质量的最大保障。
03
是翻拍就有比较,有比较就有高下。
为什么日版高达9.4分,国产翻拍版在顶级阵容加持下只有7分?
差距主要在剧本上。
翻拍剧一般都会做本土化改编,《不完美的她》对原版的改动尤其大。
这部剧缩减了林绪之和穆莲生“母女”线的篇幅,加进了悬疑线,多线并行。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尚武跟踪警察,警察追踪田放,田放跟踪林绪之,李泽“渔翁得利”的戏码。
过于混乱又不合逻辑的多线叙事不仅没有增强悬疑感,反而很容易让观众分神,理不清头绪。
除此之外,剧集在角色设定、剧情进展和台词上都多多少少显得极其不自然。
先看人设。
原版中,奈绪喜欢研究鸟,是一名小学老师,怜南是她的学生,所以她对怜南格外关注。
做母亲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刚开始她不知道怜南的鞋码,没有觉察到怜南发烧,不知道怜南的喜好,是一个“不合格”的母亲。
这种角色设定和细节设计让她和怜南的羁绊显得格外生动自然,也更为动情。
《不完美的她》中,
林绪之在闺蜜公司当安全技术员,三天两头去大连寻找自己的妈妈,甚至发了寻人启事。
12集看下来,除了黑进公众号后台扭转制药公司的公关危机之外,她基本没上过班。
身为黑客的林绪之,查闺蜜男友的电脑,查尚武的电脑,查公共场合的监控,黑公众号后台,三两下搞到制药公司的绝密资料,
可谓无所不能。
“诱拐”莲生后,她和莲生之间的互动乏善可陈。
黑客,上班随意,不用为生计发愁……林绪之的人设从一开始就是悬浮的。
相比之下,穆莲生的人设则是半途崩塌的。
穆莲生,没有父亲,长期被母亲的男友虐待,所以她一直很乖很懂事。
但有一次,林绪之让她不要跟陌生人说话,
一来小小年纪的她确实该有戒心,二来两个人的身份本就敏感,
林绪之的行为再正常不过。
没想到,穆莲生开始大吵大闹,
“我不想回酒店,我不想自己玩”。
然后就一个人跑了出去,根本不管林绪之会不会找到自己。
还有一次,莲生没有跟林绪之打招呼留纸条,就自己跑出餐厅去追气球。
原版中,奈绪让怜南自己呆在商店中。
商店关门后,因为害怕妈妈找不到自己,怜南给奈绪留了张纸条。
当奈绪问怜南为什么不在商店门口等时,怜南回答说,
“小孩子一个人的话会被巡警先生问话吧。”
想当年,影妹看到这一段,对懂事的怜南真是心疼到爆哭。
为了制造冲突,而让人设崩塌,编剧的这种行为可谓愚蠢。
人设悬浮,剧情自然显得不接地气。
相比原版的水到渠成,《不完美的她》多是用巧合和矛盾推动剧情。
换句话说,它过分追求戏剧性,显得不切实际,很难引发情感共鸣。
林绪之和莲生的多次相遇都是巧合。
就连林绪之救莲生,也是全凭巧合。
好巧不巧,莲生家外面刚好有个梯子,
梯子的高度刚好到莲生家,莲生家的窗户刚好没有防盗窗。
不早不晚,林绪之救莲生时,放在微波炉里的碗引发了爆炸。
这种巧合在剧里无处不在。
莲生在大连失踪,住在北京胡同里的钟惠却在门缝里收到了莲生的寻人启事,还是公众号发文打印出来那种。
不知道这“寻人启事”要印多少份,才能从大连发到北京,还能精确到钟惠家。
原版里粗心婆婆得知此事,是因为她有收集报纸的习惯,从报纸上看到了新闻。
田放见谁都要卖惨编故事,好巧不巧,不论是林绪之闺蜜高山还是医院医生,都相信了他编的故事。
高山甚至不找林绪之确认,就把林绪之的电话给了田放,要知道她还是做安保工作的哦。
尚武从大连一路追踪到北京,每次重要消息出现的现场,都可见尚武偷听的身影。
可能尚武是顺风耳,外加行走的跟踪器吧。
这种种的巧合,让电视剧的戏剧性增加了,但也让故事的共情力减弱了。
而日剧《母亲》之所以高分,正在于它强大的共情力,接地气的日常和动人的细节。
和角色、剧情一样悬浮的,还有台词。
剧中人物的台词,不是符合身份的口语,
而是偏向于文绉绉的书面语,精确到小数点后5位那种。
如此一来,变态的尚武变成了一个混蛋文青,孤僻林绪之变成了喜欢独白的文青本青,就连小小的莲生都成了“文豪”。
7岁的女孩,再如何早熟,再如何聪慧,真的会说出“斩除”噩梦吗?
翻拍无罪,为何国产翻拍剧频频遭遇滑铁卢?
原因说到底出在好编剧的匮乏上。
就像很多网友所说,《不完美的她》印证了曹保平的那句话。
“我不觉得中国会有梅丽尔·斯特里普,因为你首先得有斯特里普能拿到的剧本。”
同样是大房子,给人的感觉一个悬浮一个日常
由于剧本(从角色到剧情再到台词)的缺陷,
纵使题材再如何有意义,纵使演技再如何出神入化,
都改变不了《不完美的她》的半部好剧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