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乐高手阵容(琴平民玩家阵容)
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祁琦 通讯员 苏昊陈
近日,深圳音乐厅“国乐当潮”音乐节拉开帷幕,古韵新弹、古诗新唱,在传承传统国乐的同时引进新作名家,各项活动均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和不小的讨论热度。据悉,这是深圳音乐厅连续第三年举办“国乐当潮”音乐节,将继续围绕国乐共计推出十余场活动,观众将在这一个月的活动中深度感受国乐的魅力。
上海知名国乐品牌、被誉为“中国最美民族乐团”的上海民族乐团以《国乐咏中华》音乐会率先拉开了2023年深圳音乐厅“国乐当潮”音乐节的序幕。这场于9月26日举办的音乐会,在短短一场音乐会内浓缩了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精华,整场音乐会节目编排创新独特,数十种少数民族乐器轮番上场,争奇斗艳,燃爆现场,许多年轻观众评论“瞬间爱上国乐”。
十月,“国乐当潮”音乐节继续掀起新高潮,神仙阵容不容错过。10月14日,“中国笛王”张维良将重磅登台深圳音乐厅。作为国际乐坛上极具特色的中国音乐文化符号,从艺已五十载的张维良大师最擅长用国际化语言创作中国民乐。当晚,张维良大师的国乐新编将民乐的传统与未来相连,必定让现场观众惊艳。
10月22日,“筝坛圣手”王中山将鼎力加盟音乐节。这位中国古筝界的“天花板”级领袖人物,将在一场音乐会中展示流派纷呈的古筝清韵,潮州弦诗、客家音乐、浙派筝曲、京剧音乐、蒙古民歌等融合了大江南北不同民俗的多个流派的筝曲将从大师的指尖与琴弦的触碰中迸发。
此外,张维良、王中山两位大师也将举办多场讲座,与乐迷共谈国乐之美。
△张维良
△王中山
行云流水,张维良演绎传统民乐的融合新编
有着“中国笛王”、“笛箫圣手”美誉的民乐大师张维良在传统音乐演奏家中的地位是难以撼动的,他不仅是中国笛箫音乐的代言人,有着深厚的传统音乐造诣,也是跨界音乐与跨文化交流的标志性人物之一,更是国际公认的诠释现代笛箫埙音乐的权威演奏家。
从艺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不断尝试用现代化、多元化和国际化的语言去表达传统音乐的魅力,最早发起并实践了“新民乐”这一理念,提倡将西方音乐元素、现当代作曲技法与传统的笛箫音乐进行融合,为传统民乐加上“国际听觉”。
张维良曾与多位国际知名作曲家和演奏家合作创作了一系列新颖作品,如郭文景《竹枝词》、陈其钢《三笑》、乔伊·霍夫曼《水的光影》,让具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国笛箫埙音乐成功走向国际;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其为大型团体表演《自然》的作曲、配器以及笛箫演奏,通过电子音乐与笛子的配合,让中国竹笛惊艳世界。
10月14日的深圳音乐会,张维良将与广陵派古琴传人成红雨、青年笛箫演奏家李芝含、青年钢琴家金月姣一同带来独奏、合奏等不同乐器的不同组合形式,将东方的古老乐器笛箫埙与西方音乐融合,奏响“东西两琴与笛箫埙的对话”,呈现“背靠传统,面向未来”的国乐多元音乐会。
其中,与音乐会主题同名的作品《行云流水》是张维良根据广东音乐名家邵铁鸿的《流水行云》创作的一首竹笛独奏曲,既饱含着空灵悠远的意境,又蕴含了创作者豁达的心境,对演奏者的技艺及其对律动的把控都要求颇高;而《夕阳箫鼓》则是张维良根据琵琶原曲进行巧妙编创的一首作品,优雅的格调中充满了内在的激情,情韵之中层次分明;令人期待的还有《相逢》《顶嘴》这两首作品,张维良在创作中加入了爵士乐的元素,让传统的声音有了不一样的律动;当然,经典的埙独奏《楚歌》、琴箫合奏《梅花三弄》等作品依然葆有传统民乐的质朴音色,音乐响起便带人回溯于灿烂的历史长河中,感受延绵千年的文脉气息。
于张维良而言,笛子代表着一种“蒸蒸日上的气韵”,“我们不仅要去传播既有的音乐,更要不断思考让音乐‘活着’的方法,这样中国音乐才能声声入耳”,希望通过这次巡演能够让观众触碰中国传统音乐的深处,感受多元交汇的国乐新编。
10月15日,张维良还将在“美丽星期天”的舞台上带来“笛箫传天籁”音乐大讲堂,讲述千年前的丝竹雅乐到现如今还散发着灿烂魅力的故事。
筝途岁月,王中山一展“九派”风采
作为近年来在筝界、民乐界乃至音乐界备受瞩目的人物,有“筝坛圣手”之称的古筝演奏家王中山将于10月21日带来不同派别的古筝名曲以及自己的创编作品,展现古筝多彩魅力和博大精深。
自古以来,古筝演奏历经千年时间与各地民俗融合之后,形成了如今“茫茫九派流中国”的多样局面;近几十年里,无论是演奏形式还是器乐制作都有了新的尝试与成就,古筝也因此焕发出新的生机。不同流派的古筝及作品百花齐放,为这件中国传统乐器的传承增添了许多丰富的元素,更为古筝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源源不绝的动力。
而这其中,王中山以“为我国古筝艺术水平不断提高贡献自己毕生的智慧和精力”为人生理想,积极投身于古筝艺术在国内的发展与推广,做出了重大的贡献。1986年,他曾以其全新的高难度技法演奏《打虎上山》,因而轰动了中国首届古筝学术交流会。如今,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器乐系并留校任教的他,无论是技法、创作还是培养人才等各个方面的出色表现,都堪称是“国内当代古筝艺术的开拓者和领路人”。他不断开创新的演奏技法,开发和发展了多指摇和左手摇指,从“三指摇”到“左右开弓”,一直刷新着古筝演奏的难度上限。
在创作方面,王中山更是广泛吸纳各类音乐创作题材,在保持传统民族音乐特点的基础上,将西方现代作曲手法注入其中,打破了以往单一的旋律与弦法。
在此次深圳的演出中,王中山携手笛箫演奏家黄佳庆、钢琴演奏家计璐以及青年打击乐演奏家郑瑀,演奏潮州弦诗《福德词》、客家音乐《昭君怨》、浙派筝曲《林冲夜奔》、山东大板《美女思乡》、河南音乐《大起板》等来自大江南北不同流派的古筝作品,以及改编自现代京剧样板戏《智取威虎山》的作品《打虎上山》与古筝版蒙古民歌《祝酒歌》,更有王中山的原创作品《云起时》《春风吟》。风格各异的韵律在王中山的指尖流转,游刃有余的拢捻轻弹展现出举重若轻的弹奏技巧和飘逸洒脱的“王者风范”。
如今,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已经不言而喻,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深圳音乐厅“国乐当潮”音乐节将继续以源源不断的的巧思创意和别出心裁的跨界编排,给予传统文化、传统器乐演奏一种全新的演绎方式,在一方舞台上呈现前所未有的融合与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