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孤儿阵容(火山的女儿探险阵容)

作者:李魏

这个春节,领衔贺岁档的科幻电影“爆款”《流浪地球》和《疯狂外星人》,让人们看到国产科幻小说不可限量的“钱途”与前景。在这场“科幻主义”狂欢中,国产科幻界最大的IP刘慈欣和他的小说原著,不仅前无古人地拯救了中国电影市场,也让诸多科幻新锐力量和读者看到了希望。

火星孤儿阵容(火山的女儿探险阵容)插图

刘洋新作《火星孤儿》。

借科幻春节之东风,日前,人民文学社发布己亥年第一本新书——物理学博士、科幻作家刘洋的新作——长篇科幻小说《火星孤儿》,刚刚兴奋走出影院的科幻小说迷们,已在忙着为这部未来的大银幕IP物色全新的明星出演阵容了。科幻小说的春天正在到来。

平凡高中校园生活开启的硬科幻

外星文明悄然降临,世界崩塌在即,人类必须做出回应——最后的希望竟是一群中国高中生……这是在南方科技大学任教的物理学博士刘洋的长篇科幻处女作《火星孤儿》的故事框架。

今年是刘洋从事科幻文学创作的第七个年头,虽然此前并未尝试过长篇小说的创作,他却已被看作是继承了刘慈欣、克拉克等硬科幻大师风格的中国新锐科幻作家的代表。

《火星孤儿》是刘洋投入精力巨大的一部作品,他透露这部小说的创作历时超过两年。此前,刘洋有在一所中学担任高中物理老师的履历,而《火星孤儿》所讲述的,正是一群高中生的故事。当然在小说中,那是一所前所未有的“另类”学校——一所名叫“近腾”的全封闭学校,有号称最科学的管理方法、最好的学习氛围,还有全国最优秀的教学名师,施行的是监狱式管理,提升学生成绩的方法是电击、水浸、感官的剥夺……故事的开端充斥着每一个走过高考者似曾相识的令人不寒而栗的气氛,以至于每个读到这里的读者都会被那种浓烈而压抑的青春味儿给呛到。

这也让这部作品被看作是借科幻外壳,对应试教育进行的批判与反思,其中蕴含着每个人都不得不经历的惨烈青春。复旦大学教授、著名科幻小说评论家严锋则认为,这些都仅仅是作品的一个引子。对于这一源于校园生活的不那么科幻的开场,严教授赞赏有加,将之媲美刘慈欣的名作《乡村教师》,称“两部作品都是从最平凡的角度展开,进而上升到宇宙尺度的奇观,如此巨大的跨越在普通的文学作品中是很难达到的。”

据说,正是基于这样的开场,刘洋最初为这部小说设想的书名是《高考纪事》,后来就连他自己都感觉这个书名太不科幻而最终做出了修改。《火星孤儿》,刘洋对修改后的书名很满意,认为它“既暗示了小说中外星文明所困的位置,同时也隐喻了人类的困境。”

在科幻的套路里开启的新脑洞

刘洋告诉记者,小说《火星孤儿》的核心设定,其实来自一个十分简单的想法:如果教材上的知识全是刻意编造的,世界会怎么样?学生们会发现吗?他试图以科幻小说的方式,传达科学教育的最基本理念:培养科学方法论和质疑精神。

所以,在幻想文学作家江南看来,《火星孤儿》其实是一本写给青少年的科幻小说,“刘洋笔下的宇宙静默如谜又暗潮汹涌,少年势单力薄却执着反抗。这群少年可以千里逃亡,可以横跨宇宙,可以在废墟中重建文明……”他们成为人类守候的希望。

在这一过程中,作为与《流浪地球》同为技术流的硬科幻,刘洋更加注重的,则是刘慈欣此前坚持的“科幻作品的核心——创意”,作品的架构与展开都应以创意为支撑。刘洋认同这种模式,认为自己的作品也是以新鲜的点子为驱动的。

然而,科幻发展到今天,似乎已穷尽了各种可能,很难翻出新花样,就像《火星孤儿》里古河调侃的那样:“都是些俗套的点子——生化病毒、人工智能、电脑网络、黑洞虫洞、时间旅行——到最后,你甚至发现连这些都只是一层皮,里面装的其实是个蹩脚的爱情故事。”

不过,刘洋的《火星孤儿》还是为读者打开了新的脑洞。关于外星人的形态、宇宙社会学、星际文明交流这些老套的话题,小说都做出了别开生面的演绎。这当然也是基于坚实的物理科学支撑。严峰称赞整部作品:“热烈而冷静,奇妙而缜密,呈现出硬科幻的厚重的分量与质感。”

有科幻迷对比《火星孤儿》和《流浪地球》的“脑洞”创意,两者有一个共同的创意点——流浪。在《火星孤儿》的结尾,因着不可逃避的宿命,外星人选择在群星间行走,细一品,还真跟《流浪地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科学与文学交织的人文思考

刘洋从事科幻创作的梦想,最早可追溯到小学阅读《科幻世界》所激发的兴趣,至今他都不曾忘记阅读《巴比伦塔》《异域》《塌缩》这些经典科幻小说时的震撼和激动,而因为所读的科幻小说多偏向于物理学,高考的时候他填报的专业也都是物理专业,甚至在读硕士时还选修过科幻写作课程。

在刘洋看来,科幻小说正是科学与文学交织的产物,其中既涉及各种前沿科学理论,也融汇了人类对自身、未来和宇宙的深刻思考,而物理学的知识背景,始终是他创作的科学支撑。

此前,刘洋自认为最满意的作品《单孔衍射》,是一部基于量子物理学理论的小说,其间表达的,则是对现实社会的观照。在科学与文学的交织中,传达自己的人文思考,这一点,正是刘洋在创作中始终追求的目标。

在2018年末举行的一次全国科幻论坛上,刘洋曾明确表达了他所认为的科学与科幻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如今科学已远远走在了科幻的前面,“科幻已经很难像过去那样,对科学有所启迪,现在是科学在引领着科幻的创作发展。”

同样,对于科幻与现实的关系,刘洋也有自己的态度:“科幻从超越的角度反映现实,有一些后现代主义的意味。科幻小说通过创作科幻的场景,曲线反映现实问题,《火星孤儿》正是这样的表达。而另一方面,科幻小说也有着预见功能,对现代科技发展所产生后果有一定的预见性,用以警醒世人,有关人工智能(AI)的科幻创作就体现了这方面的现实意义。”

据悉,去年入职南科大的刘洋也把他的科幻理念运用到了教学实践中,他曾在物理专业课上向学生们抛出了匪夷所思的科幻问题,“人类的飞行器有史以来第一次飞到了某个星球背面,并发现了一个拖拉机,结果发生了什么?”在刘洋看来,兼具科学与文学特质的科幻创作,必将带来超越科学和文学本身的民族想象力与创造力,这一点毋庸置疑。(李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