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圆坟阵容(圆坟需要怎么弄)


冯运宝 文

人类自原始社会以来,就相信人死后有灵魂存在,所以,当自家亲人死后,将悼念活动与“超度亡灵”结合起来,举办一定的仪式料理丧事,以慰亡者之灵。中华民族的丧葬习俗,大致因各自的宗教信仰而异。在旧社会的汉民族地区,儒、释、道三教并行。儒家虽不信鬼神,但也祭奠死者,孔夫子少时就曾当过吹鼓手替人办丧事;佛教信徒为死者做“焰火”;道家则为亡人做道场,称之“做斋”。总之,无论何种丧葬习俗都表达了活着的人对逝去的亲人的哀悼和怀念,并期望通过一定的宗教礼仪将其亡灵超度到另一个世界。这种用宗教迷信活动办理丧事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当阳冯姓聚居在当阳沮水中游南岸,旧地名“沙溪河”。族人并不信奉专一的宗教,而办理亲人丧葬还是要请道士来做道场的。这道士也并不信道教,只是从事这类职业罢了。为死者做道场的形式和规模,因各家的经济状况不同而大相悬殊。贫家一般只请一至三个道士为死人“封殓开路”后即下葬;中等之家在举行封殓开路后还行“座夜”,即一日一夜的小斋;而富豪之家就要为其亡亲做大斋了。大斋又分三天三夜和七天七夜两种时日和规模,有的富家“宁可空虚地上,以求安慰地下”,不惜变卖田产牲畜,也要大肆操办,铺张浪费十分惊人。

旧时,族人遵照祖辈土葬习俗,木棺封殓尸体,挖墓坑下棺,封土堆坟,各葬其房族祖茔地。大致说来要经过以下几个步程:

第一程序烧“落气纸”。俗说“阴阳间隔一张纸”,老人断气后,立即在他脸上盖上一张火纸,也叫“钱纸”,表示他已离开阳世入阴世了。随后,亲子女端来一口旧铁锅放在尸床前,跪下点燃一张一张钱纸放进铁锅聚烧。钱纸事先已打上一排排方孔钱刻印,烧下的纸灰冷却后装进小布袋,以后放进棺材。亲子女烧落气纸时边烧边哭,情感很是悲切。

农村圆坟阵容(圆坟需要怎么弄)插图

第二步程收殓穿衣,传告亲友。人死后不久,尸体即变僵硬,所以应及早穿戴寿衣。一般是请贫穷的孤寡老人前来收殓,洗澡穿衣。先将四肢拉直,脱去原装,以布巾浸热水擦拭三番,然后,套上新装穿上。收殓完毕,赠送一些钱给收殓者,并送几件死者生前衣物,留他就餐一顿。另一方面,速派人四处传信众亲友前来吊丧,和遗体告别。

第三步,入棺。待亲友们先后到来瞻罢遗容,女人们号淘哭丧一阵后,即行入棺。旧时六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备有木棺,当然也有临时购买的。高质量的为楠木,其次是柏木、杉木和松木之类。先将棺材用高长凳搁在厅堂中央,头厢朝大门,众亲友抬尸入棺,仰身直肢式放下,另外放一些死者遗物后即上棺盖。不过此时棺盖与棺厢暂时不合缝,用一根木杠横撬着留一隙,做一个半生不熟的面饼放于头缝正中,称之“搭口粑粑”。

第四步,开路封殓。人死后即派人请道士前来开路封殓。不过,尸体入棺前道士先生不会进丧家门,似乎为道者规矩。道士先来三人,为死者起灵牌位,裁制“引路幡”和画符贴。待纸轿(或纸糊的马)购回后,即锣鼓开响,鞭炮齐鸣,由其中一道士披法衣戴道帽,手执引路幡和“点子”高诵“开路经”。主祭者站在棺头前灵牌桌下正中,锣鼓手座在两旁,死者子女立于主祭道士身后,不时随道士向死者鞠躬叩首。主祭道士即以引路幡指向棺盖口,示为“引魂出棺”,随即转身出门外指向轿(或马上)上,再念念有词,点火烧轿。是为“祭轿”或“祭马”,送死者灵魂西去。(轿前轿后有纸人二,是为轿夫;马前也有纸马夫一)送走了“灵魂”,马上将棺盖抽杠合缝,扔去搭口粑粑。再用白纸条糊封四周棺盖子缝隙,开路封殓即告结束。

第五步,送棺下葬。开路封殓后即时下葬,是大多数贫家举办的丧葬礼仪,富裕之门还有仪程,后文再叙。过去,谁家死了老人,其亲子(或女)首先就要在村里向邻人报丧,并随即请定抬棺人,跪下相告请,俗称“胳膝上埋老子娘”。一般是请八个男人,四条杠绳抬棺。八人到齐后,先到茔地按道士指定处挖墓坑,称为“刻井”。墓坑深约一米,周边略大于棺材,事毕回丧家用餐,丧家给每人发一白布巾戴在头部,是为“孝巾”。

当然,其他亲友也披麻戴孝更完备。一等道士开路封殓结束,八人一齐用手将尸棺抬出门外,放于倒置的两条高板凳上,套好绳缆木杠,道士以“摔火罐”为号。鞭炮一响,八人齐声吆喝抬上肩,亲子女手捧灵牌在前面引路,送葬的亲友随后,徐步向墓地进发。抬棺人边走边间歇齐声发出一阵“罗罗-呜”的高呼,此呼唤声与丧门女子的哭声逐渐相隔遥远离去,永别了,逝去的亲人啊!

农村圆坟阵容(圆坟需要怎么弄)插图1

到了坑前,将尸棺下坑放妥后,由其亲子女首先捧一把土撒向棺盖,并迅速从棺上由足至首部踏奔而过,随即抬棺人一齐铲土掩棺,直至垒起一座圆锥形小土堆,然后由一人执杠爬上坟顶在周边打出八条杠痕.大家回丧家用餐。亲子女将死者灵牌捧回家,在家神一旁设灵桌供奉,并点上一盏油灯,守灵三日夜。自此以后,丧家每日三餐用饭前,必先盛一碗饭莱(或酒)于餐桌上首,搁置筷子于碗上。言请亡亲先就餐,约等一分钟后,家人方可一齐用膳。

下葬后的第三日举行“圆坟”礼仪。这天,所有亲戚都购买香纸鞭炮来丧家聚会,将纸钱封包成一个个“钱包”,写上收钱人(死者)的姓名和寄钱人(子孙或亲友)的姓名,如同活人的汇款单,钱包袱数量相当可观。大家午餐后,一齐将纸钱送到新坟前,堆垒成塔形,点火焚化。女人们还要哭上一阵子,然后回家。男人们得留下,取土“培坟”,将新坟加高加大,在死人足下一头作一小土堆,送上碗、筷和瓦罐之类的餐具,老年死者还要插上“岁条”,形似券顶门。此小土堆也备作今后逢节日给亡者烧香化纸之处。另外,圆坟后还要在坟顶栽上一兜芭芒草,以示岁岁长青。

农村圆坟阵容(圆坟需要怎么弄)插图2

此后的一段时间,家人就要记住按期为亡灵“烧七”了,即每过七日就得敬烧一次纸钱。迷信传说,新故亡人每过七日要回家向亲人索取一次阴途的路费。烧七的时日一般于开路封殓的当天始,由道士先生拟出“七单”,粘贴于墙壁备忘,一直烧到七七四十九日作罢。其中特别强调讲究的是烧“五七”的那天,传说是亡灵在阴司“受审”之日,这天必又是众亲到齐,加倍地焚香化纸;富裕之家还要请道土来做道场,为死者魂灵“解罪”。五七那天还得购一座纸糊篾扎的“灵屋”供上灵桌,请进灵牌位,备亡灵在家留住三年。以后每遇春节、清明和“月半”节(即农历七月十五日中元节),都照例要给亡者烧纸钱纪念。到死者亡期一周年时,又得约请众亲友前来,举行周年祭祀,富家也有请道士来打鼓做斋的。

逝者亡期三年满,就要举行“出灵”仪式,这是丧家最后一次聚亲祭奠死者。是日纸钱封成的包袱成堆垒积,午餐盛宴过后,大家将纸钱和灵屋牌位一齐带上送到坟前,集中点火焚烧,送亡灵“归天”。自此以后,新亡人即成为旧亡人,家中停止“叫饭”,祭祀活动也逐渐淡化。

开头提到的一些富裕之家为亡亲举办“座夜”和做斋大祭祀一事,只是特殊现象,一般人家办不起,也没有必要。简单地说,“座夜”即为一日一夜道场。人死入棺后的当天,请来五、六位道士,举行开路封殓仪式后暂时不出葬,晚饭后堂上灯火通明,家人和亲友守棺不眠;道士们两班轮换着在灵桌前跪诵经文,击点子敲木鱼,还举行“送十王”礼仪,以示为亡人做斋解罪。直到次日天明,全体人员稍作休息,早餐后再由道士执引路幡念一番经文,即令抬棺出葬。

特富之家为亡亲摆道场举办大斋,其形式和规模十分繁华隆重。1946年春,本村屏墙湾富家冯运贵(字玉林)为其亡母宋氏举办了一次大斋。时值天气凉爽,丧家停放尸棺七日夜,将远近道士十余人请来,会同拟出内容和程序,联合举办。届时,道士们尽倾其所知所能,使出了浑身解数,在场外先后演绎出了“接送十王”、“八仙过海”、“沉香救母”等节目;在室内堂上还举行了“破血茹词”和“念血茹经”仪式。

在场外以“八仙过海”阵容声势最大,场上摆放着一排排方桌长凳,一条条彩绸犹如海浪随风荡漾,道士们全副妆点披挂上阵,各执引幡和法器,在主祭者指挥下,桌上桌下相互追逐舞蹈,口中念念有词,围观者甚众。在堂上以“破血茹词”最催人泪下。夜深之后,众道士带领死者亲属齐跪于灵台前,地上摆一大木盆盛满“血水”(以红松木水代替)。主祭道士诵念经文声带哭腔,哀哀戚戚,一字一板地随着木鱼鼓点,声声道出了儿女们自呱呱坠地到长大成年的全过程中,母亲为哺育他们所付出的历历辛酸。情感所牵,堂上一片哭泣,观者无不落泪。诵完经文即令众亲喝“血水”,替亡亲解罪。给每人递上一小碗喝下,据说那松木水苦涩难咽,但大家一想起母亲养儿养女的苦楚,还是要勉强吞下去的。这次大道场挥资巨大,使得丧家卖掉了一份田庄,从此,家境也每况愈下了。

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在他的《龙冈阡表》中写道:“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提倡对双亲在生前尽孝道,好好供养,而死后简葬为是。人死如灯灭,一切回归自然,不必在葬礼上多讲究。现今全社会推行火葬,既经济又卫生,可以说是再好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