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态环境阵容(紧蝎阵容详解)

拟态环境:在被大众媒体牵着鼻子走的时代,我们该如何应对?

首先,在讨论拟态环境与拟态环境的环境化这个复杂的传播学理论之前,我们来回顾一下“幸存者偏差”这个概念。

“幸存者偏差”理论提出这样的观点:通常人们只关注那些被大家广泛关注的东西,忽略了其中被鲜为关注而漏掉的部分,导致理解与实际情况出现了偏差。简单来说,你看到的,只是别人想让你看到的。而你看不到的,才是这个世界本来的样子。

那,什么是拟态环境?用数学的角度来说,每一个存在幸存者偏差心理的人都是一个样本,那由多个样本组成的总体,就是拟态环境。在这个集合中,每一个样本还将继续传播自己的意志和思想,这就构成了拟态环境的环境化。

很多人说过“儿女的人生就是父母人生的翻版”、“子女的婚姻会和父母的婚姻相似”这样的话,特别是身边的老一辈人,所以他们讲究婚姻要“门当户对”。这个观念听起来有点宿命论的意思,但这其实就是一种很自然的心理模仿,也不无道理。就此,我们称之它为拟态环境内涵的重要延伸:“心理环境”。

拟态环境作为一种象征性环境,不可能将现实世界原原本本地还原给受众,其在对受众的认知产生影响时,除了媒介环境的影响外,心理环境其实才是本质。

亚里士多德告诉我们:“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也的确如此,我们从启蒙时期开始,受到父母、老师及身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对世界产生认知,建立了一套属于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体系。但我们往往忽略了一点:学习可以以模仿开始,但绝对不可以以模仿结束。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大爆炸的年代,大众媒体仿佛一个万花筒般的存在,使人眼花缭乱。我们的大脑每天要接收海量的碎片化信息,处于极度麻木状态,从而局限了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不知不觉被这些媒体化的信息牵着鼻子走了,自己却浑然不知。“车子、票子、房子、妹子”就像是大众媒体强行喂众多年轻人喝下的毒鸡汤,可现在这仿佛成了所有现代人追寻的目标。久了,丧失了思考的能力,也放弃了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如此往复,没有尽头。

近几年有媒体报道:中国回归传统纸质图书或将成为潮流。在这样的信息化时代中,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提升自己的内在素养,提高对外界信息的甄别能力,让自己明事理,辨是非,知冷热。这样长时间的积累,大家有了更强的辩证思考能力,就可以从根本上打破拟态环境的闭环结构,看到更清楚的世界,看清更本真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