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帝国韩信阵容搭配
您好,很高兴能为您介绍一下我的帝国韩信阵容搭配的相关问题。我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您带来一些启示和帮助。
韩信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母,主要靠钓鱼换钱维持生活,经常受一位靠漂洗丝棉老妇人的 施舍,屡屡遭到周围人的歧视和冷遇。一次,一群恶少当众羞辱韩信。有一个屠夫对韩信说:你虽然长得又高又大,喜欢带刀配剑,其实你胆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话,你敢用你的配剑来刺我吗?如果不敢,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
韩信自知形只影单,硬拼肯定吃亏。于是,当着许多围观人的面,从那个屠夫的裤裆下钻了过去。史书上称“胯下之辱”。
韩信“胯下之辱”启示:人要学会忍耐,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如果韩信当时如果受不了胯下之辱 那么他就不会保住性命,更不会成为后来的一代战神!正是因为韩信忍了这份屈辱,所以他才能成功。
扩展资料: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前196年),汉族,淮阴(原江苏省淮阴县,今淮安市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兵家四圣之一,汉初三杰之一,中国军事思想“兵权谋家”的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神帅”。
秦末参加反秦斗争投奔项梁、项羽,却得不到任用。不得已转投刘邦,经夏侯婴推荐拜治粟都尉,后经萧何保举拜为大将,而韩信也为刘邦制定了汉中对策。
刘邦彭城兵败后,韩信先破楚军于京、索之间,后又平定了魏国。之后请命北伐拿下代国,在刘邦派人收取其精兵后背水一战击败赵国,同时派人降服了燕国。之后派兵支援刘邦以及清除项羽派往赵国的楚骑兵,平定剩下的赵国城邑。
刘邦成皋兵败后夺去韩信兵马命其拿下齐国,之后韩信攻下临淄,并在潍水全歼龙且率领援齐的二十万楚军。韩信开始进攻楚国,项羽被迫与刘邦签订鸿沟协议。刘邦听从张良、陈平的计策撕毁鸿沟协议追击项羽反被项羽击败。汉五年,韩信会师垓下,围歼楚军,项羽自刎。
项羽死后解除兵权,徙为楚王,后被人诬告谋反而贬为淮阴侯。后吕后与萧何合谋,将其骗入长乐宫中,斩于钟室,夷其三族。
“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作为统帅,他擒魏、取代、破赵、胁燕、东击齐,南灭楚垓下,名闻海内,威震天下;作为军事理论家,他与张良整理兵书、序次兵法,并著有《韩信》兵法三篇 。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韩信胯下之辱
韩信为何会落得身死的下场,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韩信其实是咎由自取!
一直以来,韩信的遭遇都被认为是刘邦过河拆桥的强有力证据。韩信作为西汉开国功臣,汉初三杰之一,战功赫赫。在被刘邦登台拜将之后,先是练兵定制,为刘邦训练出一支足以反攻中原的大军,为刘邦争霸天下打下了基础。
而在楚汉相争期间,韩信一直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他先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击败章邯,帮助刘邦还定三秦。后又领兵东进,“木罂缻渡军”奇袭安邑,平定魏地,破魏国,虏魏豹;背水一战诛成安君,活捉赵王歇。
之后一路向东,平赵、降燕、定齐,并在灭齐一战中,以断河计大破楚军二十万,项羽麾下第一战将龙且战死。最后韩信与刘邦、彭越于垓下合围楚军,项羽四面楚歌,自刎乌江,刘邦自此赢得了楚汉之争,问鼎天下。
单从军事角度而言,韩信之功劳,无人可比。用其谋士蒯通的话讲,那就是“功无二于天下”。
足下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下井陉,诛成安君之罪,以令于赵,胁燕定齐,南摧楚人之兵数十万众,遂斩龙且,西乡以报,此所谓功无二于天下,略不出出者也——《汉书》
然而这样一位对汉朝有着开国之功的大功臣,最终却是没能得到善终。他先是被刘邦一贬再贬,后又被吕雉诛杀于长乐宫钟室,三族被夷。
单从韩信的功劳和结局来看,就是一个典型的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刘邦也因此背上了一个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坏名声。但事实上,刘邦并没有那么坏,当初跟着他一起打天下的都还过得不错,比如张良、萧何、曹参等等,甚至于背叛他的卢绾,刘邦都还善待其家眷。
所以,关于韩信的结局,还需要从他自身找原因。
古来为臣者,“忠诚”都是最重要的,至于能力这些特质,那都得放在后面。所谓忠诚,那就是要绝对的听话和服从,时刻以主子的利益为先。显然韩信并不是这样的人,他是一个首先从自我出发的人,优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然后才是刘邦。
比如说,当初韩信背水一战击破赵军,接着平定赵地,降服燕国,名动天下。此时他做了一件非常值得玩味的事情,就是让刘邦立张耳为赵王,以稳定刚刚打下的赵国。
“乃遣使报汉,因请立张耳为赵王,以镇服其国。汉王许之,乃立张耳为赵王。”《史记》
这件事表面上看没什么问题,张耳本就是当初跟着武臣一起光复赵国的元老,项羽分封诸侯的时候,他也是被封为常山王,属于赵地诸王之一。而且张耳和刘邦有旧,他当这个赵王合情合理。
然而,为张耳请封这件事,不该韩信来干。毕竟刘邦才是老大,韩信只需要报功,如何封杀赏部下,那是刘邦自己的事儿,韩信此举无疑是僭越了。
至于韩信为什么要这么做,有可能是他确实不懂这方面的人情世故。但更大的可能性是在为自己争取利益。因为在破赵一战中,他韩信才是主将,功劳比张耳之高不低。那么既然张耳都被封了赵王,他韩信的封杀赏难道还会差?
类似的讨价还价,还有一个“假齐王”事件,其中韩信的表现更加露骨。话说韩信在平定齐国之后,就派使者找到汉王刘邦,请求刘邦封他为代理齐王,以此来名正言顺的统治齐国,稳定局势。
四年,遂皆降平齐。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原为假王便。”《史记》
当时刘邦正在荥阳被项羽大军围困,韩信作为属下,第一件事不是商讨如何帮刘邦解决困境,而是向刘邦讨要封赏。着很明显就是在和刘邦讨价还价,刘邦当时很生气,但是没有办法。他和项羽正处在一个焦灼的对峙局面,自己如果不答应韩信,万一韩信坐山观虎斗,或者倒向项羽一方,那么自己可就是万劫不复了。于是他只能答应韩信,而且还封了他真齐王。
当然,围绕着“假齐王”事件,韩信还给刘邦带来了诸多的负面印象。比如在韩信攻打齐国之前,刘邦帐下谋士郦食其已经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服齐王归汉。韩信可以调转大军,来帮刘邦对付项羽。可是韩信却并没有理会郦食其和齐王的盟约,自顾发兵攻打齐国。虽说齐国最终拿下来了,但郦食其也因此被齐王烹杀,而刘邦更是因此背上了一个背信弃义的名声。
总而言之,韩信让刘邦丢了面子,更感到了威胁,刘邦对他早就不满意了。只不过,当时正值楚汉相争之际,刘邦需要韩信,只能暂时妥协。等到楚汉战争结束,天下平定,刘邦自然就会开始收拾韩信。
当然,最开始刘邦并没有想要杀掉韩信,他只不过是拿掉了韩信的兵权,将其囚于长安城。但是,这并不代表刘邦就彻底放下了对韩信的忌惮。从楚汉战争中韩信的表现就可以看得出来,他的眼中没有忠诚可言,其之所以为刘邦效力,动力完全来自于加官进爵。
换句话讲,他就是一个打工的,拿多少钱,办多少事儿。项羽不给他升职加薪,他就跳槽;刘邦起初也不重视他,他也想跳槽。后来升职加薪了,又觉得刘邦给的待遇不够,想要更好的待遇,那就以离职相威胁。对于老板来讲,这种员工始终是不靠谱的,一旦某一天,自己给的待遇,再也无法满足他的期望,那么他依然会跳槽。
所以,对于刘邦来讲,韩信始终是一个威胁。他不是不想杀韩信,只是没有借口罢了。恰好后来陈豨反叛给了刘邦杀韩信的借口,不管韩信有没有真的参与进来,只要他和陈豨曾经有联系也就够了。
大家总是在怪刘邦忘恩负义,却忽略了韩信的卑劣手段。原本韩信想要建功立业,封侯拜相的想法是没错的,但是他不该用这样的手段去要挟刘邦。
关于这一点,司马光对韩信评价得很好:
夫乘时以徼利者,市井之志也;?酬功而报德者,士君子之心也。信以市井之志利其身,而以士君子之心望于人,不亦难哉!”
大致意思就是你韩信既然用了市井小人的手段为自己谋利,又凭什么去要求别人对你君子相报呢?
当然了,这倒不是韩信的人品有问题,而是他的观念太落伍了。如果是在春秋战国时代,像韩信这种做法,再正常不过。形如商鞅、苏秦、吴起等等这些人,他们没有太多的家国观念束缚,想的就是要为自己牟利。当我做出了贡献,那就应该得到封赏,最终裂土封王,成为一代诸侯。
但是到了刘邦这里,时代已经变了,在秦始皇的开启了帝国之路后,帝王们需要的就只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耿介诚臣,而不是韩信这种以功业为筹码,和皇帝讨价还价的打工仔了。
参考文献:《史记》、《汉书》、《资治通鉴》
有什么关于韩信,汉朝历史的书,还有关于外国比较有名的帝王的书,比如拿破仑,亚历山大的,推荐下
关于韩信的主要有
《史记·淮阴侯列传》by司马迁
《我本将心托明月》by二十六夜雪
《兵仙:楚汉风云中的韩信》by 李肖肖
《楚亡:从项羽到韩信》by李开元
除史记外,第二三本文风幽默,第四本实地考察了那些地方,地理部分比较出彩,总体感觉略淡。
关于汉朝的主要有
如果要正史的话就看《史记》、《汉武帝传》,《汉书》,《后汉书》,《资治通鉴》。
《那时汉朝》,手法与《明朝那些事儿》相似,从大汉建国到结束,参考史书。
关于拿破仑的主要有
《拿破仑全传》(上,下)
《拿破仑全传》(上,中,下)
《拿破仑外传》主要讲的是他的感情经历。
《拿破仑轶事》
《我与拿破仑》此书还拍成了**《拿破仑情史》
《回忆拿破仑》拿破仑的秘书所写。
《拿破仑传》
《拿破仑法典》。
《拿破仑文集》(上,下)
《拿破仑》这是今天市面上最流行的一部拿破仑传记了
《拿破仑大传》
《拿破仑传》
《拿破仑死亡之谜》
《拿破仑流放日记》
《拿破仑时代》如果研究历史,是必须要读的作品。
《拿破仑帝国》
《拿破仑日记》有的并不是他所写,只是别人的记述。
《拿破仑时代》法国历史学家对皇帝的评价,分析。现在中学历史课本还有节选自上面的文段。
关于亚历山大的有
《亚历山大大帝传》、《亚历山大远征记》、《希腊罗马名人传之亚历山大篇》、《亚历山大的将道与治道》。
韩信为什么早期不建立自己的帝国呢?
韩信是秦末汉初杰出的军事家,他打仗不按套路出牌,常常出奇制胜,是楚汉战争中功劳最大的战将,为刘邦立下了赫赫战功。但功高并不盖主的韩信还是被刘邦诱捕和拘禁了起来,最后被吕后杀害了。从古到今为韩信鸣不平的人不胜枚举,甚至很多人认为韩信在前期打败项羽,兵锋最盛的时候应该起兵反刘邦。说不定能为自己争取一个更好的结局。
但是我认为韩信是一个悲情英雄,他的死不可避免。
首先在项羽失败以后,如果韩信趁乱起兵,取代项羽,做新一代霸王可以吗?那肯定是不行的,韩信虽然能打,比项羽还是差一点吧。项羽失败了,难道韩信就能成功?我们用一个比喻分析一下楚汉战争:项羽好比是楚汉战争中的狮子,没有谁能单挑打败他。最后打败他的是刘邦带领的狼群,而韩信是狼群中最凶猛的一匹狼。项羽一头狮子打不赢狼群,韩信一匹最强壮的狼就能打赢狼群吗?所以韩信不能反,反了就是死路一条。
楚汉战争以后,韩信并没有谋反的举动,那么刘邦放过他,刘、韩二人相安无事,可以吗?情理上是可以的,但形势发展不允许。因为韩信是一个异姓王,刘邦一定会消灭他。
秦灭六国以后,中国进入帝国时代,帝国时代以郡县为地方管理体系,“王”这一个春秋战国时期的“邦国式”爵位根本就不应该存在,“王”是挑战中央权威,分裂国家,最大的隐患。异姓王是如此,同姓王也是如此。只不过异性王分裂国家的动因会更大,同姓王分裂国家的动因会更小一点,过程也会慢一点。
同姓王造反的动因会稍慢一点,并不代表同姓王不会造反,自汉以后,同姓王造反不胜枚举,也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王”这一邦国时代的遗留产物,封而建国,具有很强的分裂性。自秦以后中国已经是一个大一统国家,国家的“统”和“王”的“分”格格不入。为此,汉朝以后中国历代王朝为了解决“王”这个政治麻烦,费尽了心思。从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分化藩王权力,到明太祖规定将领死后才可以封王,到清朝把王变成一个荣誉称号,只给待遇,不给实权。中国花了整整2000年时间,才彻底解决藩王造反的问题。
就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而言,“王”做为一个荣誉称号,享受一定的经济待遇,并没有什么大问题,但“王”如果作为一个实权组织存在,弊害就非常多了.
所以韩信之死不是因为他做错了什么,而是他处在的位置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韩信只有一条路可以选择,那就是向范蠡那样,急流勇退,退而保其身。
请全面的介绍一下韩信这个人,真实非传奇
韩信(?—前196年),淮阴(今江苏省淮阴西南)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统帅和军事理论家。
韩信出身平民,性格放纵而不拘礼节。未被推选为官吏,又无经商谋生之道,常常依靠别人糊口度日,许多人都讨厌他。韩信的母亲死后,穷得无钱来办丧事,然而他却寻找又高又宽敞的坟地,要让那坟地四周可安顿得下一万家。
韩信在下乡南昌亭长家吃闲饭,几个月后,引起亭长妻子的不满,前一大早就烧好饭,在床上就把饭吃了。等到吃饭时间韩信去了,就不为他准备饭食。韩信看出他们的用意,一怒之下同亭长绝交而去。
韩信在城下钓鱼时,有许多老妇在冲洗丝絮,其中一人见韩信饿得可怜,就给他饭吃,一连几十天都是这样,直到漂洗完毕。韩信对这位老大娘表示:“吾必有以重报母。”(《史记·淮阴侯列传》)。老妇很生气,斥责韩信:“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史记·淮阴侯列传》)意思是说大丈夫不能自食其力,我只是可怜你才给你吃食,难道是希图报答吗?
淮阴屠户中有个年轻人想侮辱韩信,说:“虽长大,好带刀剑,怯耳。”(《汉书·韩信传》)并当众侮辱他说:“能死,刺我;不能,出胯下。”(《汉书·韩信传》)韩信注视了对方良久,慢慢低下身来,从他的胯裆下爬厂出去。街上的人都耻笑韩信,认为他是个怯懦之人。
陈胜、吴广起义后,项梁也渡过淮河北上,韩信此时带着宝剑投奔了项梁,留在部队,默默无闻。项梁败死后,又归属项羽,项羽让他做郎中。韩信多次给项羽献计,项羽不予采纳。刘邦入蜀后,韩信离楚归汉,做管理仓库的小官,依然不被人所知。后来韩信坐法当斩,同案的十三人都已处斩,就要轮到韩信了,韩信举目仰视,看到了滕公夏侯婴,说:“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史记·淮阴侯列传》)夏侯婴觉得此人话语不同凡响,看他相貌威武,就放了他,同他交谈,很欣赏他,于是进言汉王。汉王让封韩信一个管理粮饷的官职,没有发现他与众不同的地方。
韩信多次同萧何交谈,萧何也十分赏识他。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实为排挤到汉中),从长安到达南郑,就有数十位将领逃亡。韩信估计萧何等人多次在刘邦面前举荐过自己而汉王不用,也逃走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走,来不及向刘邦报告便去追赶韩信。军中有人向汉王报告“丞相何亡。”(《史记·淮阴侯列传》)刘邦大怒,如失左右手。过了一两天,萧何前来进见,刘邦且怒且喜,骂到萧何为何逃跑,萧何说他不敢逃跑,他只是去追逃亡的韩信。刘邦又骂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萧何说:“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史记·淮阴侯列传》)刘邦表示自己也想向东发展,绝非甘居汉中,定要取天下。萧何说:“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史记·淮阴侯列传》)刘邦看在萧何的情面上同意让韩信为将,但萧何坚持要再加以重用,刘邦表示可以让他做为大将。于是刘邦想把韩信召来任命他。萧何说:“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史记·淮阴侯列传》)刘邦同意了萧何的要求。
诸将听说后,都很高兴,人人觉得有机会被选拜大将了。等到拜大将时,竟是韩信,全军皆感惊讶。
韩信拜将后,刘邦问韩信有何定国安邦的良策。韩信问:“同您东向而争天下的不是项羽吗?那大王自己估计一下,论兵力的英勇、强悍、精良,同项羽比谁高谁下?”刘邦沉默良久,认为不如项王。韩信再拜,赞同地说:“不仅大王,就连我也觉得您不如项王。可是我曾经事奉过项王,请让我谈谈项王的为人。项王一声怒喝,千人会吓碍胆战腿软,可是他不能放手任用贤将,这只算匹夫之勇。项王待人恭敬慈爱,语言温和,人有疾病,同情落泪,把自己的饮食分给他们。可是等到部下有功应当封爵时,他把官印的棱角都磨光滑了也舍不得给人家,这是妇人之仁。项王虽然独霸天下而使诸侯称臣,可是却不居关中而都彭城,又违背义帝的约定,把自己的亲信和偏爱的人封为王,诸侯对此忿忿不平。诸侯见项王驱逐义帝于江南,也都回去驱逐他们原来的君王而自立为王了。凡是项羽军队经过的地方,无不遭蹂躏残害,所以天下人怨恨他,百姓只是在他的*威下勉强屈服。名义上虽为天下的领袖,实质上已失去民心,所以他的强大会很快变成衰弱的!现在大王如能反其道而行之,任用天下武勇之人,何愁敌人不被诛灭!把天下的土地分封给功臣,何愁他们不臣服!率领英勇的一心想打回老家去的士兵,何愁敌人不被打散!况且三秦的封王章邯、董翳、司马欣本为秦将,率领秦国弟子已有数年,战死和逃亡的人不计其数,又欺骗他们的部下和将领投降了项羽,至新安,项羽用欺诈的手段坑杀秦降卒二十余万人,唯独章邯、董翳、司马欣得脱,秦人对这三人恨之入骨。现在项羽以武力强封这三人为王,秦国百姓都不拥戴他们。您入武关时,秋毫不犯,废除秦苛酷刑法,与秦民约法三章,秦国百姓无不想拥戴你在关中为王。根据当初诸侯的约定,大王理当在关中称王,关中的百姓都知晓。可大王失掉应有的封爵而被安排在汉中做王,秦地百姓无不怨恨项王。现在大王起兵向东,攻三秦的属地,只要号令一声即可收服。
刘邦听后大喜,自以为得信晚。对韩信言听计从,部署诸将准备出击。韩信的这番议论,实际上为刘邦制定了东征以夺天下的方略。
汉元年(前206年)八月,被封汉王的刘邦乘项羽进攻齐地(今山东大部)田荣之机,决计出南郑(汉都,今陕西汉中市东)袭占关中(指函谷关以西地区),东向与项羽争天下,楚汉战争爆发。刘邦拜韩信为大将,以曹参、樊哙为先锋,利用秦岭栈道(又名“阁道”、“复道”、“栈阁”。古代在今川、陕、甘、滇诸省境内峭岩陡壁上凿孔架桥连阁而成的一种道路,是当时西南地区的重要交通要道)已被汉军烧毁,三秦王松懈麻痹之机,采取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派樊哙、周勃率军万余大张声势地抢修栈道,吸引三秦王的注意力,自己则亲率军队潜出故道,翻越秦岭,袭击陈仓(项羽所封雍王章邯属地)。章邯从废丘(雍都,今陕西兴平东南)仓促率军驰援陈仓,被汉军击败,逃至废丘、好峙(今陕西乾县东),汉军分路追击,在壤东(今陕西武功东南)、好峙两地再败雍军,进围章邯残部于废丘。尔后,连续作战,分兵略地,迅速占领关中大部,平定三秦之地,取得对楚的初战胜利。
汉二年(前205年),汉军出关,收服魏王豹、河南王申阳、韩王郑昌,殷王司马印降汉。联合齐王田荣、赵王歇共同击楚。四月至彭城,汉军大败而还。韩信复收溃败之军与汉王在荥阳会师,阻击楚追兵,大败楚军于京、索之间,使汉军得以重振旗鼓。
汉王兵败彭城之时,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叛汉降楚,齐王田荣和赵王歇也反叛并与楚媾和。六月魏王豹以探母病为由回到封国后,就封锁了河关,切断汉军退路,叛汉与楚约和。汉王派郦生说服魏豹不成,八月任命韩信为左丞相率兵击魏。魏王把重兵布守在蒲坂,封锁河关(黄河渡口临晋关后改名蒲津关)。韩信故意多设疑兵,陈列船只假意要渡河关,而伏兵却从夏阳以木盆、木桶代船渡河,袭击魏都安邑。魏王豹大惊,引兵迎击韩信,韩信大胜,虏魏王豹,平定了魏国,改魏为河东郡。
刘邦采纳韩信“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汉书·韩信传》),对楚实施战略包围的建议,在坚持对楚正面作战的同时,给韩信增兵3万,命其率军东进,开辟北方战场。汉王派张耳与韩信一起引兵东击赵王歇,北击代王陈余,活捉代相夏说,破代。即以俘获之精兵,补充在荥阳对楚作战的刘邦军,支援正面战场作战。
韩信、张耳统兵几万欲过太行山井陉口进攻赵国。赵王与成安君陈余陈兵二十万在井陉口抗击汉军。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韩信渡西河、掳魏王、擒夏说、血洗阏与。现又有张耳加盟,乘胜欲下赵国,军队锐不可当。可是我听说:‘千里运粮,士卒就有挨饿的危险;到吃饭时才去打柴做饭,军队就不会餐餐吃饱!这井陉口,车不可并行,骑兵不可列队,行军数百里,其粮草必落在后面,希望您暂拨给我三万奇兵,我从小路截断汉军辎重粮草;您深挖护营壕沟,加高兵营围墙而待。汉军前不得战,退不得回,我的部队断绝汉军后路,荒野无食可掠,不出十日,韩信,张耳的头颅就可悬在您的旗下。希望您考虑采纳我的计谋,否则定被他俩擒获。”
成安君陈余是一个书生,认为正义之师不用奇谋诡计,所以表示反对说:“兵法上讲,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包围它,一倍于敌人的兵力就与之交战。韩信虽号称数万人,其实不过数千人,千里迢迢来奔袭我们,土兵早已疲惫之极,我们却避而不击,若更强大的敌人前来,我们将如何对付?诸侯一定会认为我们胆怯,会轻易地攻打我们。”最终没听李左车的计策。
韩信派人暗中探听,得知李左车的计策没被采纳,非常高兴。大胆引兵前来,离井陉口三十里驻扎下来,半夜选二千轻骑兵,人持一面红旗,从小路来到山坡上伪装隐蔽起来,窥视赵军,并且告诫将士:赵军见我军出击,一定倾巢而出,你们就乘机迅速冲入赵军营地,拔掉赵国旗帜,插上汉军红旗。同时命令副将传令大家:“今天打败赵军之后会餐。”将士们谁都不相信,只好假意称是。韩信又召集将领们分析认为,赵军已先占据了有利的地势,他们在未见到汉军大将旗鼓之前,定会担心我们遇到阻险而退兵,是不肯轻易发兵攻打我们的。于是韩信派一万人为先头部队,背靠河水摆开阵势,赵军见汉军摆出只有前进而无退路的绝阵,都大笑不已。天刚亮,韩信打起了大将军的旗号和仪仗鼓吹,击鼓进军井陉口。赵军果出营迎击,大战良久,韩信、张耳弃鼓旗,佯装打败,退到河边的军阵之中。赵军见状,果然倾巢而出追逐韩信、张耳,争夺汉丢下的旗鼓。韩信、张耳退人河边阵地,水上军迎战赵军,各个拼死作战,赵军无法把他们打败。这时韩信所派的二千轻骑兵,等赵军倾巢而出追击汉军,争夺战利品的时候,立即冲入赵军营垒,拔掉赵军旗帜,竖起二千面汉军的红旗。赵军久战不胜,想退回营垒,却见营中遍是汉军红旗,大惊失色,认为汉军已经把赵王及其将领全部俘虏了,于是阵势大乱,四散奔走逃告。赵将虽斩数人,竭力阻止,却不见成效。这时汉军两面夹击,大破赵军,在泜水(今河北省魏河)斩杀成安君陈余,活捉了赵王歇。
韩信又下令军中不许杀李左车,有能擒者赏千金。不久,擒获广武君,韩信亲自上前松绑,请广武君面东而坐,自己执弟子之礼。
韩信大获全胜,诸将前来祝贺,问到:“兵法上说,布阵应是‘右背山陵,左对水泽’,如今将军却背水为阵,还说破赵军之后会餐,当时我们不服,然而取胜了,这是什么战术?”韩信说:“此在兵法,顾诸君弗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投之亡地而后存’乎?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经所谓‘驱市人而战之’也,其势非置死地,人人自为战;今即予生地,皆走,宁尚得而用之乎!”(《汉书·韩信传》)诸将听了都自叹不如,更加佩服韩信的用兵之术了。
然后韩信向李左车请教攻燕(燕王臧荼,都蓟,今北京)、伐齐之事。广武君辞谢说:“我听说,败军之将不可言勇,亡国之臣不敢语政。现在我是败军之将,亡国的俘虏,哪里有资格同你谈论国家大事?”韩信说:“我听说百里奚在虞国时,虞国灭亡,在秦国而秦国称霸,这不是因为他在虞国时愚蠢,在秦国时聪敏,而是在于国君是否重用他,是否采纳他的意见。假使成安君陈余听了你的计策,那我韩信现在已成了阶下囚了。我是诚心向你求教,请你不要推辞。”广武君说:“我听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所以说即使是犯人的话,圣人也可以有选择地采纳。不过恐怕我所献的计策不一定值得采用,但我仍愿献上我的愚见。成安君虽有百战百胜之计,可一招失算,军败鄗下,身死泜水。现在将军涉西河,虏魏王豹,擒夏说于阏与,一举攻下井陉口,在不到一上午的时间就打垮赵二十万大军,诛杀成安君,名闻海内,威震天下。使敌国百姓放下农具,停止工作,吃好的,穿好的,专心倾听您下令进军的消息,这些是的长处。然而将士疲惫,实际情形是难以用兵。现在将军要率领疲惫劳苦的士卒,停顿在燕国坚守着的城池之下,想战又恐怕拖得太久,力量耗尽而不能攻克,实情暴露,而弱燕不肯降服,齐国也必然固守边境以图自强。燕、齐相持不下,那么刘邦和项羽的胜负也就分不出来。这是将军的短处。我认为‘北攻燕、东伐齐’的计策是失策。善于用兵的人常用己之长击他人之短。将军不如按兵不动,休整士卒,安定赵地,抚恤遗孤,日日牛酒犒赏将士,摆出攻打燕国的态势。而后遣辩士去游说燕国,把自己的优势充分显示在燕国而前,燕一定不敢不听从您。燕降服后再派辩士以燕已降汉说齐,齐必从风而服,即使有再聪明的人也不知道该怎样替齐国谋划了。像这样,天下的大事就好办了。用兵之道,本来就有先声夺人,再动实际的策略。”
韩信听从广武君的计策,派使者去燕,燕听到消息立即投降。韩信又请求立张耳为赵王,镇抚赵国,刘邦同意,就封张耳为赵王。
此时,楚多次派兵渡黄河击赵,赵王张耳和韩信往来救援,行军中安定了许多赵国城池,并发兵支援刘邦。当时楚国正在荥阳围困刘邦,刘邦逃跑到宛、叶间,收服英布同入成皋,楚又急忙围攻成皋。汉三年六月,汉王出成皋向东渡过黄河,单独与夏侯婴跑到了修武的张耳军中,一大早自称汉使人赵军营。张耳、韩信还没起床,刘邦径直进其卧室,夺取了他们的印信兵符,召集诸侯,调动了诸侯的位置。等张耳、韩信起床后才得知汉王来过,不禁大惊失色。汉王夺了两人的军队,命令张耳备守赵地,任命韩信为赵相国。收集没有调到荥阳的赵兵去攻打齐国。
韩信引兵东进击齐,未到平原渡口,得知郦食其已说齐归汉。韩信想停止,范阳辩士蒯通劝韩信说:“将军奉诏攻打齐国,而汉王只不过派密使说服齐国归顺,难道有诏令叫您停止进攻吗?况且郦生不过是个说客,凭三寸之舌就降服齐国七十多个城邑,将军统帅几万人马,一年多时间才攻占赵五十多个城邑,一个将军反倒不如一个儒生的功劳吗?”韩信听从蒯通说法,率兵渡河击齐。这时齐国已决计降汉,对汉军的戒备松懈,韩信乘机袭击了齐驻守历下的军队,一直打到临淄。齐王田广惊恐,认为是郦食其出卖了自己,便把他煮死了。齐王逃到高密后,派人向楚求救。
当韩信袭破临淄时,项羽闻讯遣龙且率二十万兵马与齐王田广合力抗汉。有人前来向龙且献计:汉军远征作战,所向披靡,而齐,楚本土作战兵易涣散,不如深沟高垒,以守为攻。招抚已沦陷城邑,使知齐王存,楚来救,这必定使汉军得不到粮食,会不战自败。龙且轻视韩信,又急求战功,不用此计,率兵与韩信军隔潍水东西(今山东境内的潍河)摆开阵势。韩信连夜派人做了一万多条袋子,盛满沙土,壅塞潍河上流。率一半军队涉水进击龙且之阵,龙且出兵迎击,韩信佯装败退,龙且以为韩信怯弱,率军渡江进击。这时韩信命人决开壅塞潍河的沙囊,河水奔流而至,龙且的军队大半没有渡过去。韩信挥军猛烈截杀,杀死龙且。东岸齐、楚联军见西岸军被歼,四处逃散。韩信率军急渡水追击至城阳,楚兵皆被俘虏。齐王田广逃走不久被杀。汉四年(前203年)齐地全部平定。
韩信一连灭魏、徇赵、胁燕、定齐,齐国平定之后,他派人向刘邦上书说:“齐国狡诈多变,是个反复无常的国家,南边又与楚国相邻,如不设立一个代理王来统治,局势将不会安定。我希望做代理齐王,这样对形势有利。”当时,项羽正把刘邦紧紧围困在荥阳,情势危急,看了韩信上书内容,刘邦十分恼怒,大骂韩信不救荥阳之急竟想自立为王。张良、陈平暗中踩刘邦的脚,凑近他的耳朵说:“汉军处境不利,怎么能禁止韩信称王呢?不如就此机会立他为王,好好善待他,使他自守一方,否则可能发生变乱。”刘邦经提醒也明白过来,改口骂道:“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史记·淮阴侯列传》)于是派张良前去立韩信为齐王,征调他的部队攻打楚军。
齐国失利,龙且战死,使项羽非常恐慌。派盱台人武涉前去游说韩信反汉与楚联合,三分天下称王齐地。韩信谢绝说:“我奉事项王多年,官不过是个郎中,位不过执戟之士。我的话没人听,我的计谋没人用,所以才离楚归汉。汉王刘邦授我上将军印,让我率数万之众,脱衣给我穿,分饮食给我吃,而且对我言听计从,所以我才有今天的成就。汉王如此亲近、信任我,我背叛他不会有好结果的。我至死不叛汉,请替我辞谢项王的美意。”
武涉游说失败后,齐人蒯通知道天下大局举足轻重的关键在韩信手中,于是用相人术劝说韩信,认为他虽居臣子之位,却有震主之功,名高天下,所以很危险。终于说动韩信,但韩信犹豫而不忍背叛刘邦,又自以为功劳大,刘邦不会来夺取自己的齐国,于是没有听从蒯通的计谋。
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刘邦乘项羽无备,楚军饥疲,突然对楚军发动战略追击。约韩信从齐地(今山东),彭越从梁地(今河南东北部)南下合围楚军。五年十月(汉初承秦制,十月为岁首),韩信、彭越未能如期南下。刘邦追击楚军至固陵(今河南淮阳西北),楚军反击,刘邦大败而归。
为调动韩信、彭越,刘邦听从张良之谋,划陈(今河南淮阳)以东至海广大地区为齐王韩信封地;封彭越为梁王,划睢阳(今河南商丘)以北至谷城(今山东东阿南),为其封地。由韩信指挥此战。韩、彭遂率兵攻楚;韩信从齐地南下,占领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和今苏北、皖北、豫东等广大地区,兵锋直指楚军侧背,彭越亦从梁地西进。汉将刘贾会同九江王英布自下城父(今安徽亳县城父集)北上;刘邦则率部出固陵东进、汉军形成从南、北、西三面合围楚军之势,项羽被迫向垓下(今安徽灵璧南,一说今河南淮阳、鹿邑间)退兵。
五年十二月,刘邦、韩信、刘贾、彭越、英布等各路汉军约计40万人与10万楚军于垓下展开决战。汉军以韩信率军居中,将军孔熙为左翼、陈贺为右翼,刘邦率部跟进,将军周勃断后。韩信挥军进攻失利,引兵后退,命左、右翼军继续攻击。楚军迎战不利,韩信再挥军反击。楚军大败,退入壁垒坚守,被汉军重重包围。楚军屡战不胜,兵疲食尽。韩信命汉军士卒夜唱楚歌,歌云:“人心都向楚,天下已属刘;韩信屯垓下,要斩霸王头”致使楚军士卒思乡厌战,军心瓦解,韩信乘势进攻,楚军大败,十万军队被全歼,项羽逃至东城自刭而死。刘邦于是还至定陶,驰入韩信军中,收夺了他的兵权,后改封韩信为楚王,都下邳(今江苏邳县东)。
韩信到楚国后,召见当年给他饭吃的漂母,赏赐她千金。轮到下乡南昌亭长时,只赏他一百钱,并说:“你是个小人,做好事有始无终。”又召见曾经侮辱自己,让他从胯裆下爬过去的少年,封他为中尉,并且告诉诸将说:“这是位壮士,当他侮辱我时,我难道不能杀了他吗?杀了他也不会扬名,所以就忍了下来,这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项羽兵败后,他的逃亡将领钟离昧因素来与韩信关系很好,就投奔了韩信。刘邦记恨钟离昧,听说他在楚国,就下令楚王逮捕他。那时韩信初到楚国,到各县乡邑巡察进出都派军队戒严。汉六年(前201年)有人告韩信谋反。刘邦用陈平的计策,说天子要出外巡视会见诸侯,通知诸侯到陈地相会,说:“我要游览云梦泽。”其实是想要袭击韩信,韩信却不知道。刘邦将到楚国时,韩信打算起兵谋反,但又认为自己无罪;想去谒见刘邦,又怕被擒。这时有人向韩信建议:“杀了钟离昧去谒见汉高祖,高祖必定高兴,也就不用担心祸患了。”于是韩信把此事与钟离昧商议,钟离昧说:“刘邦之所以不攻打楚国,是因为我在你这里,如果想逮捕我去讨好刘邦,我今天死,随后亡的定是你韩信。看来你也不是位德行高尚的人。”结果钟离昧自杀而亡。韩信持钟离昧首级去陈谒见刘邦。刘邦令武士把韩信捆绑起来,放在随从皇帝后面的副车上。韩信说:“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亨!”(《史记·淮阴侯列传》)高祖说:“有人告你谋反。”就给韩信戴上械具。回到洛阳,赦免了韩信的罪过,改封他为淮阴侯。
韩信被贬为淮阴侯之后,深知高祖刘邦畏惧他的才能,所以从此常常装病不参加朝见或跟随出行。韩信由此日益怨恨,在家中闷闷不乐。对于和绛侯周勃、颖阳侯灌婴等处在同等地位感到羞耻。一次韩信去拜访樊哙,樊哙行跪拜礼恭迎恭送,并说:“大王竟肯光临臣下家门,真是臣下的光耀。”韩信出门后,笑道:“我这辈子居然同樊哙等同列!”
高祖刘邦高兴时常同韩信闲谈将领们才能的高下,刘邦问:“如我能将几何?”韩信说:“陛下不过能将十万。”刘邦问:“于君何如?”韩信说:“臣多多而益善耳。”刘邦笑着说:“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韩信说:“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言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在被软禁的时间里与张良一起整理了先秦以来的兵书,共得一百八十二家,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兵书整理,为我国军事学术研究奠定了科学的基础。同时还收集、补订了军中律法。著有兵法三篇,已佚。
韩信部将陈豨被封为巨鹿郡郡守,前来向韩信辞行。韩信辞去左右,拉着陈豨的手仰天长叹道:“你可以同我说知心话吗?我有话想同你讲。”陈豨表示一切听从将军的命令。韩信说:“你所管辖的地方,是屯聚天下精兵的地方,而你又是陛下亲信宠爱的臣子,若有人说你谋反,陛下一定不相信;如果再有人告你谋反,陛下就会产生怀疑;如果第三次有人告你谋反,陛下定会大怒而亲率军队征讨。我为你在京城做内应,就可图谋天下了。”陈豨平素就了解韩信的才能,相信他的计谋,表示一切听从韩信的指示。
汉十年(前197年),陈豨果然谋反。刘邦亲自率兵前去征讨,韩信称病不随高祖出征,暗地里派人到陈豨处联络,要陈豨只管起兵,自己定从京城策应。韩信与家臣谋划:可以在夜里假传诏旨,赦放那些在官府中的囚徒和官奴,然后率领他们去袭击吕后和太子。部署已定,只等陈豨方面的消息。这时韩信的一位门客得罪了韩信,韩信囚禁了他并准备杀他。那位门客的弟弟就向吕后密告韩信要谋反的情况。吕后打算把韩信召来,又恐怕韩信的党羽不肯就范,于是与相国萧何商议,假装有人从皇上那里来,说陈豨已被杀死,诸侯群臣都前来进宫朝贺。萧相国欺骗韩信道:“虽然您有病,还是要勉强朝贺一下。”韩信入朝进贺,吕后派武士把韩信捆缚起来,在长乐宫中的钟室里斩杀了他,并被诛灭三族。韩信临斩时说:“吾不用蒯通计,反为女子所诈,岂非天哉!”(《汉书·韩信传》)
点评:韩信熟谙兵法,自言用兵“多多益善”,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军事典故: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背水为营,拔帜易帜,半渡而击,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其用兵之道,为历代兵家所推崇。作为军事家,韩信是继孙武、白起之后,最为卓越的将领,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灵活用兵,是中国战争史上最善于灵活用兵的将领,其指挥的井陉之战、潍水之战都是战争史上的杰作;作为战略家,他在拜将时的言论,成为楚汉战争胜利的根本方略;作为统帅,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率军出陈仓、定三秦、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作为军事理论家,他与张良整兵书,并著有兵法三篇。但人无完人,韩信在政治上犯有严重的失误,几次关键时刻都优柔寡断,最终死于妇人之手,后人评价韩信“成败一萧何,生死两妇人”,实无虚言。㎜文字
有关韩信的诗:
《韩信庙》 作者:刘禹锡
将略兵机命世雄,苍黄钟室叹良弓。遂令后代登坛者,每一寻思怕立功。
韩信和诸葛亮谁更厉害?
个人觉得诸葛亮更厉害些,或许有人会说诸葛亮六次北伐没有成功,所以不懂军事,韩信被后人称为兵仙,所以韩信比较厉害,然而我并不这样觉得,排除三国演义,从正史的角度来看,我觉得诸葛亮比韩信更加可怕,具体分析如下:
韩信背水一战,暗度陈仓,四面楚歌打的非常的漂亮,分析一下对手的形式,项羽实行封王制,又暴政,失民心,诸侯也不完全依附项羽,所以刘邦是占有天时这一条件优势,另外韩信在前方打的时候,后面还有萧何,张良辅佐,对手除了项羽没有一个拿的出手的名将,所以韩信的奇谋能成功,很多王侯都直接归附刘邦,然而奇谋是有风险的,如果遇到会用兵的人,奇谋就很难实现了。刘邦得人心,项羽失民心,所以韩信辅佐刘邦一统天下,是拥有绝对的天时与人和优势。
然而分析诸葛亮,魏国经历三代君主,个个君主都不是等闲之辈,把魏国治理的很强大,人才辈出,顺民心,所以魏国占有天时。魏国占据北方,拥有骑兵,拥有精锐部队,拥有坚固的城池,魏国占有地利,军事力量强,物力资源充足等优势。
反观蜀国,刘备夷陵惨败,精锐部队全军覆没,之后人才迅速凋零,诸葛亮用了闭关锁国政策,把蜀国治理的非常好,培训士兵,经过三年,蜀国可以抽出兵力平定后方,诸葛亮只用几个月就搞定了,然后还有能力挥师北伐。按照当时的形式,北伐根本就没有成功的机会,蜀国根本不具备天时地利人和任何一个条件。又加上兵力远远比不上魏国,粮草跟不上,人才也跟不上,这样的北伐如果能成功?如果诸葛亮成功了,那诸葛亮就真的不是人了,不吃败仗诸葛亮就已经是神人了。
那么诸葛亮在北伐中,有胜也有败,但是对手都是用兵高手,并非像韩信对手那样,拥有优势兵力,却不会带兵打仗。然而诸葛亮北伐打出了,斩王双,败曹真,败张颌,败郭淮,杀张颌,败司马懿,败贾诩,败费曜。其中贾诩是曹操五大谋士之一,张颌,曹真,郭淮,司马懿都是当世名将,都被诸葛亮一人打败,韩信白起打败的名将也不过一人而已,诸葛亮创造了历史上一人同时打败众多当世名将的记录,有兴趣可以去了解何为名将。
下面来看看诸葛亮更奇葩的战绩。司马懿在三国算得上是一流的军事家,司马懿的军事才能在现代也被很多人称赞,特别是灭孟达,杀公孙渊,这操作简直就是大神级别的操作,丝毫不差韩信的背水一战,然而这样用兵一流的军事家,在诸葛亮面前,加上郭淮,张颌,贾诩,魏平,费曜众多人的辅佐,拥有绝对的兵力优势,却被诸葛亮打出了破甲三千甲首,损失张颌,真是惨败呀。
破甲三千甲首算什么,这个根本无法与韩信的背水一战相比,但是诸葛亮面对司马懿,打的司马懿畏蜀如畏虎,千里请战,当缩头乌龟。在中国历史上把一个拥有绝对兵力优势的一流用兵高手打当缩头乌龟,历史上恐怕也只有诸葛亮能做到了。这个还不算什么,还有更厉害的呢?
司马懿打不赢诸葛亮,就跟诸葛亮耗粮食,等待诸葛亮退兵,然而诸葛亮却病死了,这下司马懿高兴的不得了,终于可以直起腰了,帅大军直追蜀军,可没有想到,诸葛亮留下退敌遗计,姜维把诸葛亮准备好的木像推出来,司马懿一见诸葛亮还活着,真是撒腿就跑,帅十万大军奔跑数千里,还问左右我头在否,这下司马懿丢脸丢大了,死诸葛惊走活仲达十万大军。大家不要以为这个是小说里面的情节,这是历史上真正发生过的事情《晋书》《汉晋春秋》《资治通鉴》里面都有记载。
诸葛亮在历史上真正做到了一人敌十万大军,而且还是一死人,吓退的还是一流用兵高手,中国军事家司马懿。历史上军事家过招的本来就少,还能打的对手听到名字就怕的,历史上只有诸葛亮一人做到了。司马懿的军事才能都让后人赞叹,那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得有多高呀,无从得知。
所以诸葛亮和韩信在用兵上都是高手,诸葛亮的战绩虽然没有韩信出色,但是诸葛亮的用兵过程真是令人佩服,能打的对手司马懿感叹“真乃天下奇才”,司马懿儿子感叹,身边没有一个大臣能比得上诸葛亮,打的司马懿孙子,因为诸葛亮军事才能突出追封武兴王。中国历史上打的对手心服口服的都少,更别说打的敌人三代心服口服,这样的事迹也只能发生在诸葛亮身上了。所以个人觉得诸葛亮,在军事方面比韩信强,因为诸葛亮的用兵过程比韩信可怕的多,令对手听到名单都直冒冷汗,韩信做不到这一点。
引用钱穆先生的一句话对诸葛亮总结:一诸葛,足以使三国照耀后世,一诸葛如两汉!
非常高兴能与大家分享这些有关“我的帝国韩信阵容搭配”的信息。在今天的讨论中,我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这个主题。感谢大家的参与和聆听,希望这些信息能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