纣王曹操阵容搭配
大家好,我是小编,今天我来给大家讲解一下关于纣王曹操阵容搭配的问题。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我将这个问题进行了归纳整理,现在就一起来看看吧。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这是万年不变的定律,而一个国家的兴衰,由不同层次的人影响,有的领导者可以收拢人心,从而达到目的,而有的领导者却不能知人善用,从而导致其叛变,成为对手!
所以,"奸臣"这一词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都是摒弃的存在!
但《三国》中的曹操却不这么想,手下拥有多名武将,而且每一位都是非常骁勇善战,救曹操于水火之中。其中有一位被曹操称为"奸臣"的武将,不但不会嫌弃,而且非常的爱护,珍惜。这人就是——典韦!
说起典韦,队伍曹操的爱护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而且此人英勇善战,难逢敌手,也是曹操最信任的一员大将。当初张绣叛变,围城之际,命令手下偷走典韦的武器,目的是为了限制典韦。可是尽管没有武器,典韦照样也是用拳头杀出了一条血路,救曹操于水火!
可是天妒英才,典韦最终为了保护曹操,还是死于他之手,被曹操赞颂为“古之恶来”。曹操对于典韦可谓是爱到了极致,每次路过其墓地时,都会用最尊贵的祭祀用品,可见曹操对于这一人才的惋惜以及誓死保护自己的赞赏!
可是,为什么曹操要用"奸臣"来描述典韦呢?
其实,恶来对于他来说,就是忠臣的意思!历史记载,恶来力大无穷,堪比兕兽、犀牛、狗熊和老虎,战斗起来自然是骁勇无比的,是一名优秀的武将。
恶来(封神榜里人物)是飞廉之子,父子二人都效力于殷纣,在"姬发"攻占朝歌之时,并不是叛变,而是拼命守护商朝,可谓是一家忠臣。恶来在商朝岌岌可危之时,也没有放弃这个他一直守护的国家,没有投降于周,没有卖国求荣,但最终却死于国事。
相反,那些个大家都熟知的忠臣微子,有的叛变,有的卖国。与平常所说的忠臣完全是两个方向。(恶来没有“弃暗投明”投奔周武王,反而成了“助纣为虐”商纣王的奸臣。)但曹操看人向来不看表面,他发现了恶来的最终想法,认为恶来才是心目中武将的典范,所以将“古之恶来”这项荣誉授给自己最宠爱的武将典韦。?
曹操一生最欣赏的4大武将都是谁呢?
曹操一生最欣赏的4大武将:典韦榜上有名,第一无人能替代!?
东汉末年,群雄争霸,诸侯并起。在这历史大潮中,涌现出不少英雄豪杰,而其中最为著名的人便是曹操,作为一统北方的枭雄,他的麾下可谓是猛将多如雨,谋士遍地走,而真正能够得到他欣赏的人武将不多,仅有四人。典韦榜上有名。第一名无人可以替代。
曹操欣赏的第四位武将便是张辽,张辽原本是吕布麾下的武人,吕布兵败被杀后,张辽投靠了曹操,曹操十分欣赏张辽,认为张辽的实力不在吕布之下,而张辽的表现确实也没让人失望,在大大小小的战役中出生入死,为魏国的基业打下了大片疆土。不仅如此,曹操死后,已经是中老年人的张辽依旧实力强劲,在逍遥津大战孙权,在极大劣势的情况下逆风翻盘,打得孙权抱头鼠窜,还差一点就娶了孙权的性命,由此可见,曹操欣赏张辽不是没有原因的。
第三位便是典韦,典韦被曹操称之为“古之恶来”,恶来是商纣王的大臣,飞廉之子,其身强力壮,能行常人不行之事,力大无穷,有搏杀熊虎之勇,曹操称典韦为恶来,其实就是在夸奖典韦的实力惊人,而典韦的表现也没有让曹操失望,多次帮助曹操赢得胜局,只可惜在宛城之战,典韦为了掩护曹操逃走,身中数箭力战而亡。
第二位让曹操欣赏的人却不在曹操的手下做事,这个人就是关羽。当年关羽和刘备等人在战场中走散,关羽被曹操军队所擒,曹操不仅没有杀关羽,反而是将关羽作为上宾好吃好喝供着。曹操欣赏关羽很久了,一直想要把关羽从刘备的手中挖过来,后来更是将吕布的赤兔马送给关羽,以此笼络关羽的心。即便如此,关羽始终遵从着本心,忠肝义胆一心向着刘备,这让曹操十分心痛惋惜。关羽战死后,孙权派人将关羽的头颅送给曹操,曹操得知后大哭一场,并命工匠用上好的檀木为关羽雕塑一个身体并厚葬。
第一位让曹操欣赏的武将则没有人能够代替,那就是许褚,许褚被曹操称之为“吾之樊哙”,前有樊哙护刘邦,今有许褚护曹操,许褚的地位其实就相当于曹操的贴身侍卫,曹操是一个疑心病很重的人,能够让曹操放心的武将,普天之下恐怕只有许褚一人。
被万箭穿心,曹操麾下虎将典韦为何死得这么惨?
在演义里,典韦是被曹操誉为“古之恶来”的猛将,恶来是谁?那是纣王的猛将,和父亲飞廉都以勇力出名。在《三国志》里,典韦也是使一双八十斤大戟的勇猛之将。
他的勇猛从早年的经历就能看出来。有一次为别人报仇,典韦等候在人家门口,门一开,典韦冲上去杀掉对方及其妻子,然后拿出佩刀和大戟,步行离开。这个时候,几百人追来,但无人敢近前。
几百人不敢追一个人,只敢远远看着,场面想想就惊世骇俗,这真的是以一当百了。
跟了曹操以后,典韦就开始大展手脚了。濮阳大战时,曹操与吕布军鏖战,双飞从早到晚,旗鼓相当。眼见如此,典韦带数十个死士,身披两件重铠甲,不用盾牌,只带长矛撩戟(类似投枪,可以投出去伤人)。
此时四面激战,典韦领头往前冲,吕布军弓弩乱发,箭如雨下,典韦手持十余支小戟,冒着箭雨冲到对方五步之内,不断用撩戟投向吕布军,无不应手而倒。
典韦喜欢用大双戟与长刀,一双大戟重八十斤,关公的82斤青龙刀是虚构的,典韦的这八十斤大戟却货真价实,军中都说:“帐下壮士有典君,提一双戟八十斤。”曹操让典韦带领数百亲兵,护卫自己大帐,典韦忠心不二。如果曹操后来知道张绣会降而复反,自己的爱将也因此阵亡,相信曹操一定会把张绣切了。
张绣反,袭曹操,曹操带轻骑离去。典韦为护卫曹操的安全,挡在曹操大帐门前奋战,张绣军竟不能进,只能绕过去从其他门进去。典韦双手用戟,每击一戟,便摧断十几支矛。身边亲兵都已战死,典韦也受十几处伤,双方肉搏,典韦挟两个敌兵击杀对方,无人敢近前。
虽然典韦及部下无不以一当十,殊死力战。然而终究敌众我寡,张绣军越来越多,典韦继续往前冲,无奈伤重,创口迸裂,血流一地,瞋目大骂而死。
在那个时代,很多出身不高的人都有字,但典韦却没有,想来典韦出身很低。典韦一生,兵不过数百,位也只校尉,但他战死护主,忠诚无二,虽然他的死很可惜,但却在史书上留下了灿烂的一页。
三国之枭雄曹操分析拜托了各位 谢谢
曹操这个人在历史上的名声不太好,客气的说法叫奸雄,不客气的说法叫奸贼,但是鲁迅先生说,曹操其实是一个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然不是曹操一党,但非常佩服他。鲁迅先生可以说是近代以来第一个为曹操翻案的人,这样一来对曹操就有了三种评价——英雄、奸雄、奸贼,那么哪一个评价是准确的呢? 但是当我们弄清楚曹操的历史形象的时候,我们又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这个历史形象它也不是那么好弄清楚的。比方说,民间都说曹操奸,很多人不喜欢曹操。苏东坡就讲到,在北宋的时候,民间有很多讲史的,就是说书的,说三国,一说到刘备失败,听众就痛哭流涕;一说到曹操失败了,大家拍手称快。那么说明至少在北宋的时候,曹操就是一个不讨人喜欢的人。那么曹操为什么不讨人喜欢呢?他又干了些什么不讨人喜欢的事呢?那么也无非是三条: 一个是曹操这个人为人奸诈。但是这个不能算数,因为兵不厌诈嘛,打仗的人总是要诈它一诈的,不过你说敌人你就说他是奸诈狡猾,说自己就叫足智多谋,实际上一回事,兵不厌诈。第二件事情呢说他篡汉。这个事情跟我们没有关系,这个王朝的皇帝为什么一定要姓刘呢,为什么就不能姓曹呢?说这个姓曹的代替姓刘的就是奸,这个说不过去。那么最为民间所不满意的是曹操说了这样一句话:宁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所以一个人宁肯自己对不起普天下的人,也不能让天下的人对不起自己,这个人就太坏了,所以老百姓讨厌曹操。那么我们就要搞清楚这个事情是事实,还是不是事实;如果不是事实,那岂不是一桩冤案吗;如果是冤案的话,我们岂不是就该给曹操平反吗。那么这个事情史书上的记载是矛盾的,大体上是这样一个故事:就是曹操因为董卓要迫害他,曹操从京城里逃出来,路过了他一个老朋友家,这个老朋友的名字叫吕伯奢,曹操到吕伯奢家里的时候吕伯奢本人不在,于是就发生了曹操杀吕伯奢一家的惨案。 这个故事有三个版本。第一个版本说的是吕伯奢不在,吕伯奢的儿子和吕伯奢家里的那些客人看见曹操带着钱财很多,起了歹心,要抢劫曹操,而且拉走了他的马,这个时候曹操起来拔出剑来把这些人杀了。这个叫做正当防卫。这个故事记载在什么史书里面?在《魏书》里,《魏书》是他们魏国人写的史书,所以也不一定靠得住,因为曹操是他们的太祖啊,那他们可能要给曹操打一个圆场,这个也很难讲。 那么第二个记载是说,曹操住在吕伯奢家里面听见吕伯奢的孩子在那弄锅碗瓢盆,有声音,曹操自己又是受董卓通缉追拿的罪犯,他起了疑心,“疑其图己”,把吕伯奢一家杀了。这个叫做误杀。第三个版本,差不太多,也是说曹操怀疑吕伯奢的家里人要害自己,然后把他们一家都杀了。杀了以后,曹操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我们现在来看第三种情况,就算我们相信曹操是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人,也说了那句话,看看是个什么样的场景。是曹操怀疑这些人要害自己,当然这个疑心太重了一点,太过分了,然后把他一家人杀了。杀了以后发现是误杀,然后凄怆曰,“凄怆”这两个字很重要,就是杀错了人,然后,唉,他也是很难过的,算了算了,宁肯我辜负别人,不可以别人辜负我啊。我们体察一下这个语境,曹操说这个话是一种自我安慰、自我排解,所以很勉强地为自己的错误行为做了一个辩护。而到了《三国演义》里面他变成了理直气壮,而且把“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前面加了天下两个字,这个就大不一样了。曹操当时说这个话只是就事论事,虽然我错了,我错杀了人家我对不起人家,我现在也没有办法,我现在走投无路,也只好是宁肯我对不起人家,不要让人家对不起我了。这里面应该说他还保留了一部分善意在里面,而到了《三国演义》变成理直气壮说我对不起天下人,不可以天下人对不起我,那就是一个大大的奸贼。 所以曹操的奸险歹毒这一点,应该说是有疑问的。但是即便如此,《三国演义》的毛批还说了这样的话,他说什么呢,他说“此亦孟德之过人处也”。他说即便是这样,这也是曹操比一般人不一样的、超过我们的地方!他说为什么呢,他说如果换了别人一定说,宁肯天下人都对不起我,不可以我对不起天下人的。他说换了别人都会这样说,但是实际上怎么样呢?实际上他们干的就是曹操的勾当,只有曹操一个人坦率地说出了这个话。那么也就是毛批认为,曹操虽然奸诈,但是奸诈里面也有坦诚,他至少敢把奸诈的话公开地说出来,他是真小人,不是伪君子。所以他说这是曹操超过其他人的地方,因为这个世界上伪君子实在是太多了。奸诈当中有真诚,恰恰是曹操性格的一个特征。曹操这个人是奸诈的,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但是他也有坦诚的一面,甚至有可爱的一面。我们就来看看曹曹性格当中矛盾的地方。 先说曹操的奸诈,最能体现曹操这个人奸诈的例子,是在他和袁绍战争中发生的一件事。我们知道三国时期有三大战役,第一次战役就是曹袁官渡之战,第二战役是曹孙赤壁之战,第三大战役是孙刘彝陵之战。曹操就是在官渡之战以后奠定了他的历史地位,这场战争打得非常地艰苦,非常地艰巨。当时两军对峙相持不下,而曹军军粮已经不多了,我们知道打仗拼什么?除了拼勇敢、拼武器、拼实力以外,很重要的是拼粮饷,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没有粮食这个仗是打不下去的,曹操这个时候实际上是快要断粮了,一筹莫展。这个时候袁绍阵营里面有一个谋士叫做许攸的突然来投奔曹操,曹操听说这个消息以后大喜过望,“跣足而出”。什么叫跣足呢?就是光着脚,那么曹操这个时候跣足而出迎接许攸是什么原因,什么意思,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叫做来不及穿鞋,可能在洗脚在干什么,一听说许攸来了光着脚就往外跑,大喜过望;第二种可能是表示尊敬,因为古礼光脚是尊敬。我们知道曹操后来地位很高了以后,汉献帝给了曹操一个特殊待遇,叫做带剑鞋履上殿,叫“剑履上殿”,剑就是带剑,你可以佩着剑去见皇帝,履就是穿鞋,这说明一般的人是不能穿鞋见皇帝的。能不能穿袜子呢,看地位,地位高的人可以“袜而登席”,穿着袜子走到席位上,地位再低一点一定要光脚。所以光脚可能是表示尊重。这个曹操光着脚冲出去以后怎么样呢?抚掌而笑,摸着手掌哈哈大笑,说哎呀呀呀,子远你来了,“吾事济矣”,我的事情就好办了,然后把许攸请到军帐里坐下。许攸就问了,说曹公,你的情况怎么样啊,“军粮尚有几何”,还有多少军粮啊?曹操说呵呵呵,这个我的军粮很充足啊,足够用一年的。许攸说,错了,重讲。曹操说,半年。许攸说又错了,见到老朋友都不说老实话,说实话吧,再给你一次机会。曹操说,哎呀这个,不好意思,刚才开玩笑,实话告诉你,只够一个月。接着曹操说了一句刘邦最爱说的话,“为之奈何”,怎么办吧?许攸说: “公孤军独守,外无救援,而粮谷已尽,此危机之日也。”说你带着一支军队,孤军深入,粮草已经没有了,这是非常危险的,怎么办呢?我告诉你,在某某地方袁绍藏了一批粮食,有一条什么样的小路你可以过去,你赶紧率轻骑到那个地方焚其粮草,不出三日,袁军必乱。曹操说太好了,然后自己亲自率领五千骑兵,连夜抄小路过去,换上袁军的服装,碰上沿路的岗哨说是袁公让我们来干什么什么事的,冲到袁营。袁营一看,来了曹军烧粮食,当然也拼死奋战,当时情况非常地紧张。曹操左右的人跑过来说,曹公,敌人来了。曹操说,慌什么?敌人到我背后以后再说这话,上。然后把袁绍的粮草全部烧光,从而扭转了这个局势。所以曹操的这个性格里面确实有奸诈的一面,但是我觉得他这种奸诈某种意义上也是逼出来的。那样一个险恶的环境,他如果事事都说老实话,这还能够克敌制胜吗?他不能不撒谎啊,他甚至养成撒谎的习惯了。 曹操这个人从小就奸猾。曹操的家庭出身是不太好的,史书上的说法说他是相国曹参之后,这是胡说,为什么呢?因为曹操的父亲叫曹嵩,曹嵩是什么人呢?是太监曹滕的养子,太监是不生孩子的,曹嵩是养子而非生子,那么我们即便考证出曹腾的祖上是西汉初年的相国曹参,跟曹操有什么关系?而且在东汉末年我们知道,“乱国者宦官也”,那么一个宦官的养子的儿子,在当时的上流社会是没有地位的,人家是看不起的,认为这是一个孽种。所以曹操的出身是不好的。 当然家境很好,因为他的这个养祖父和他的父亲都在朝廷中做官,家境好,而出身门第应该说不好。曹操小时候受的教育也不好,曹操后来有一首诗回忆自己的童年,“既无三徙教,不闻过庭语”。什么叫“三徙教”呢?三徙教就是大家都熟悉的孟母择邻的故事......
曹操为何能让如此多贤能异士任他为用?
在古代,一个军阀想要成功,必须要有足够的人才。尤其在三国这样的乱世,更是得人才者得天下。曹操能成为三国第一霸主,与他的善于用人有着莫大的关系。而曹操的用人,有一个爱好,就是喜欢把自己招募的人比作古代的人才。
典韦是曹操的爱将,作战非常英勇。曹操称赞他说:“这真是上古时期的恶来啊!”
恶来是谁呢?恶来是商纣王手下的一员勇将,据说是秦朝皇帝的祖先。他助纣为虐,所以后来武王伐纣成功后,就把恶来杀了。和典韦并列的,就是许褚了。典韦死后,许褚接班成了曹操的贴身保镖。许褚和典韦一样,都是属于那种粗犷的汉子,膀阔腰圆,力大无穷的。
同样符合这个特征的,就是刘邦的重要将领——樊哙。樊哙可以说是刘邦的救命恩人了,在鸿门宴上全力维护刘邦的安全。曹操评价许褚时也说:“此吾樊哙也。”
徐晃是从杨奉手下离开,加入曹操阵营的。
在关羽围困樊城、于禁被俘、庞德被斩的情况下,徐晃临危受命前往救援。虽然和关羽是老朋友,但是徐晃不徇私情,对手下人说:“得关羽首级者,封万户侯。”
最后在徐晃的进攻和后方被偷袭的情况下,关羽惨败。因此,曹操也是评价徐晃:“有周亚夫之风”。周亚夫,是汉景帝时期的名将。治军严格,公私分明,平定了七国之乱。把徐晃和他比较,也是相当看中徐晃了。
荀彧是曹操最重要的谋士,在曹操最艰难的时期给出了自己最有力的帮助。但是,荀彧最开始不是曹操的手下人,而是袁绍的上宾。但是荀彧并不肯为袁绍效力,于是逃离冀州投奔了曹操。曹操和荀彧聊天时,发现此人特别有才。因此大声感叹:“吾之子房也!”
某些伙伴不要笑,子房是汉初名臣张良的字。张良对于刘邦创建大汉朝的意义,相信懂历史的人全都知道。曹操用张良比喻荀彧,可见曹操多么重视荀彧。
张郃最初也是袁绍的部下,也是河北相当有名的将领。可是袁绍不会用人,最后张郃被迫投降曹操。曹操听说张郃投诚,喜出望外,说道:“昔子胥不早寤,自使身危,岂若微子去殷、韩信归汉邪?”
韩信大家都熟悉,没有他,绝对没有刘邦的汉朝。微子是商纣王的哥哥,商纣王荒*无道,微子多次劝谏,他都不听从。微子不远助纣为虐,因此逃进山林。
武王伐纣后,微子被武王分封,成了宋国的开国君主。
牧野之战
牧野之战爆发的背景及过程历史影响
以前读书的时候,说起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争,标准答案选项里面一定会有项楚霸王的巨鹿之战和曹操的官渡之战,但要说史上第一场以少胜多的战争,那必须是周武王的牧野之战。
周武王仅仅用5万人就干翻了商纣王的17万,有些史料说是70万,但就算是17万,也足够牛逼了,虽说这场战争商纣王的奴隶士兵临战倒戈,军队不战自溃,但成王败寇,赢了就是赢了,输了就是输了!
这场战争是决战,直接导致了商纣王自杀,商朝灭亡。
客观地说,商纣王这个人是很有能力的,个人能力也超强,他上位后平定了周边很多不稳定势力,毛泽东在评价他的时候都说:其实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统一东南、把东夷和平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
只不过这位能人经受了穷兵黩武的透支和“酒池肉林”的荒唐之举之后,社会和阶级矛盾激增,商朝已是风雨飘摇摇摇欲坠,终于,一方诸侯周文王兵变了。到了牧野之战时,周文王已经崩逝,儿子周武王即位扛起了大旗。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前朝夏桀就是这样被一方诸侯商汤讨伐而灭国的,过了一千多年后,隋朝的隋炀帝也是这样被灭国的,有趣的是周武王还是商纣王的姑表弟,这跟隋炀帝和李渊的关系如出一辙。
这也证明了一个道理: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人无道别说其他人了,就连自家亲戚都不会放过你。
在周武王发动牧野之战的时候,其实他是没多少胜算的,也是兵行险着,走了一步险棋,直接攻打帝都朝歌。小伙伴可能会问了,商朝自盘庚之后帝都不都是殷吗?怎么跑出来一个朝歌了?
这是因为商纣王即位后把殷都扩大到沫邑,大修离宫别馆,称为朝歌。朝歌非常繁华,比商朝任何一个时期都繁华,有诗为证:
朝歌夜弦五十里,八百诸侯朝灵山。
帝都朝歌当时兵力空虚,大部分兵力都用在对东南夷的作战中去了,而且当时已经胜利,大部分兵力已经回师勤王了,战机转瞬即逝,兵贵神速,周武王当机立断大举进攻朝歌,想打闪电战速战速决,否则一旦勤王军队回都,必定吃不了兜着走。
战争除了兵力、谋略以外,也是要讲运气的,可谓“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周武王运气不错,在牧野决战中,商纣王临时组成的奴隶军队阵前倒戈,结局当然是大败。商纣王只好退回朝歌城内,周武王当然要追着打啊,往死里打,时间不多了,一定要在勤王部队回城前结束战斗。
商纣王见大势已去,不甘心被捕受辱,便到后宫换了一身镶有珠宝的好衣服,在鹿台投火自尽(登鹿台,衣其宝玉衣,赴火而死),看到这段历史的时候,我很疑惑,为什么在那样兵荒马乱之时他还要穿着珠宝衣服才赴死的呢?这跟历代亡国之君不太像啊,是什么心理?
其实这时候虽然商纣王已死,但商朝残余势力还是很猛的,战争还远没有结束,商朝也还没到灭亡的地步。后来周武王兵分四路,向东南方进发,征讨商朝残余势力,战线拉得很长,经过两个月后,主要战争才终于结束,这时候周武王才在商朝建立祭室,向列祖列宗告捷,祭室的地点就选在牧野,正是这个地方,奠定了后面周朝八百年的历史。
《三国演义》曹操手下最能打的武将是谁?
在《三国演义》中,曹魏阵营中最能打的武将是许禇。
大家都知道,曹魏军中,武艺最高强的是两个人:典韦和许禇。其他诸将都与二人有着层次上的差距。
做为猛将来说,能打还是不能打,有几个方面非常重要:力量、武艺、暗器、勇气、应变力和战绩。咱们就分别从这几个方面对两人来进行一些比较。
一、力量
典韦的力气很大,它的兵器是一双大戟,重达八十斤,仅次于关羽的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其他各将的兵器重量都达不到这个层次。由于力大无穷,典韦被曹操称之为“古之恶来”,恶来,就是纣王手下一员猛士,以力大闻名于世。
有一次,曹操的中军大纛旗在狂风中摇摇欲倒,典韦冲过去,独臂擎住,力扶大旗不倒。这样的膂力真是惊人。
而许禇的力量也绝不亚于典韦。他能够“双手掣二牛尾,倒行百余步”,把两头牛拖走了,简直太吓人了。典韦和许禇力量的比较,两人旗鼓相当。
二、武艺
典韦和许禇是有过直接对战的,这是在《三国演义》的第一十二回中。
回目:陶恭祖三让徐州曹孟德大战吕布
曹操与黄巾军将领何仪作战,何仪兵败逃到葛陂,被许禇擒住。典韦追来要人,与许禇发生冲突,两人大战,“从辰至午,不分胜负”。稍加歇息后,许禇又来搦战,典韦再次应战,“直战到黄昏,各因马乏暂止”。
从辰时开打,大约就是早上八九点钟,一直打到日暮时分。不分胜负,难知高下。比较典韦和许禇两人的马上功夫,平分秋色。
三、暗器
典韦有一项绝技――小飞戟。典韦背后背着数十把飞戟,可以远远掷出去杀伤敌人,百发百中。典韦曾经靠着这项独门绝技,在濮阳城一战中,击退吕布手下众兵将的追击,救下了曹操。
而许禇也有自己独特的暗器功夫――飞石。许禇靠着这手独门功夫保境安民,打败过前来抢掠的贼寇,“亲自飞石击之,无不中者,寇乃退去”。不知道为什么,许禇加入曹军阵营后,就再没有使用过这招“飞石神功”。典韦和许禇若比较暗器功夫,两人也难分上下。
四、勇气
典韦是素有勇名,濮阳城外飞戟拒敌,城内在大火中步战救曹操突出重围,宛城一战,更是舍命拼死断后,以至于壮烈牺牲。他以忠诚和勇敢闻名于世。
而许禇也是非常勇敢的猛将。渭水滨一战,背着曹操跃入江中小船,马鞍挡箭,两腿摇橹,保护曹操逃出生天。更有冬日里裸衣战马超的壮举,为曹魏大军挽回了颜面。合淝之战,独扛东吴两员猛将――韩当和周泰的夹击,力保曹操的安全。典韦与许禇的勇气对比,不分高下。
五、战场应变力
这一点上,许禇真比典韦要略强。他们都有舍生救主的壮举,但典韦总是在战场上与曹操分离,不象许禇总是紧紧与曹操在一起,护卫更加得力。
许禇还是比典韦要更聪明些,他不但获得了救主之功,还保障了自己的安全,明白怎样才能活得更久。
六、战绩
从战绩上分析,许禇可要比典韦要强得太多。当然这也与典韦过早牺牲,没有更多机会发挥能力有很大关系。但许禇一生中经历过的阵仗和取得的成绩确实要远远超过典韦。
典韦一生中从来没有杀死过一个有名有姓的敌将。而我们来看看许禇的战绩表:
1.何仪 ―― 被许禇生擒
2.典韦 ―― 从辰时到黄昏,大战数阵,不分胜负
3.李封 ―― 被许禇两合斩杀
4.吕布 ―― 与许禇大战二十合,不分胜负,曹军随即六将围殴
5.李暹 ―― 褚许禇一刀砍死
6.李别 ―― 惊落马下,被许禇斩杀
7.徐晃 ―― 与许禇大战五十余合,不分胜负
8.张先 ―― 被许禇三合斩杀
9.泰山四寇 ―― 许禇独战孙观、吴敦、尹礼、昌豨四寇,四将抵敌不住,各自败走
10.高览 ―― 回合数不明,应为平手
11.袁绍军十数将 ―― 被许禇力斩十数将
12.赵云 ―― 与许禇大战三十合,不分胜败
13.尹楷 ―― 被许禇一刀劈杀
14.许攸@―― 被许禇一剑斩杀
15.张飞 ―― 许禇骑无鞍马与张辽、徐晃夹攻张飞,被张飞打跑
16.马超 ―― 许禇与之连战三阵,共二百三十余合,不分胜负
17.韩当、周泰――大战三十回合,击退
18.庞德 ―― 五十合不胜负,诈败
19.杨昂、杨任―― 许禇击败两将联手
20.张卫 ―― 被许禇斩杀
21.张飞――醉后不敌,被张飞一矛挑中肩膀
许禇的战斗质量相当高,总共21,场,斩杀和擒拿敌将共计8人,确实非常厉害。与许禇对战过的有以下名将:吕布、关羽、张飞、赵云、徐晃、高览、马超、庞德、周泰、韩当……与如此众多的猛将交锋,许禇全身而退,也算是非常的了不起了。
以此分析,我认为许禇是曹魏阵营中最能打的是许禇。
好了,今天关于纣王曹操阵容搭配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对纣王曹操阵容搭配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希望这个话题纣王曹操阵容搭配的解答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