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许攸阵容搭配

现在,请允许我来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周瑜许攸阵容搭配的相关知识,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关于周瑜许攸阵容搭配的讨论,我们开始吧。

周瑜许攸阵容搭配插图

不算。三国志战略版里,橙卡包含:孙权、曹操,刘备,诸葛亮,赵云,吕布,关羽,张飞,周瑜、陆逊,太史慈,马超,典韦,许褚,乐进、司马懿,张辽,庞统,孙尚香、贾诩,郝昭,鲁肃、姜维,周泰,袁术,陆抗。不含许攸

三国最厉害的十大谋士

三国最厉害的十大谋士是诸葛亮、司马懿、庞统、郭嘉、荀彧、周瑜、鲁肃、许攸、陈宫和黄权。

1、诸葛亮

诸葛亮号称“卧龙”,才智超群,是刘备三顾茅庐才请出山的蜀国军师,后期诸葛亮入蜀之后,先后为刘备打下了荆州,徐州等地,在刘备集团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徐庶还曾经诸葛亮为“凤凰”,来夸赞他的才智。

2、司马懿

诸葛亮北伐时,司马懿手中有五倍于诸葛亮的兵力,十倍于诸葛亮的粮草,却一直被诸葛亮压着打,只能被动防守,根本不敢主动出击。马谡失街亭那是曹真和张郃的功劳,跟司马懿无关。

3、庞统

人人皆知,庞统相貌丑陋,曾经经过鲁肃的介绍,拜访孙权,但孙权连面都没见,就将其拒之门外,吴国也因此错失了一位谋士。之后,庞统拜刘备为主,帮助刘备夺取西川,自己却命丧落凤坡。

4、郭嘉

郭嘉,字奉孝,近来被一些人捧上神坛。郭嘉少年时就足智多谋,早期曾经投靠过袁绍。但郭嘉看出袁绍无能,成不了大事。后来由荀彧的举荐,郭嘉投靠了曹操。官渡之战前,袁绍送信羞辱曹操,郭嘉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论,大大鼓舞了曹操的斗志。

5、荀彧

荀彧对曹操来说有多重要,就像诸葛亮对刘备来说有多重要。没有荀彧,曹操就不可能顺利的统一北方。荀彧出身名门,少时便被誉为“王佐之才”,曾经在袁绍麾下任职。荀彧看出袁绍难成大器后,毅然投靠了一无所有的曹操。

6、周瑜

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实奇才也","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21岁起随孙策奔赴战场平定江东,后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任,周瑜将兵赴丧,以中护军的身份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

7、鲁肃

鲁肃投奔孙权后,为其提出鼎足江东的战略规划,因此得到孙权的赏识。当曹操率大军南下,孙权部下多主降,而鲁肃与周瑜力排众议,坚决主战。结果,孙、刘联军大败曹军于赤壁,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

8、许攸

袁绍帐下谋士,官渡之军事用词,请慎用其家人因犯法而被收捕,许攸因此背袁投曹,并为曹操设下偷袭袁绍军屯粮之所乌巢的计策,袁绍因此而大败于官渡。

9、陈宫

陈宫本来跟曹操是旧相识,但他看不惯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的做事风格,离开曹操后投奔了吕布。吕布在陈宫的辅佐下,击败过曹操,也击败过刘备。陈宫先后帮吕布夺得兖州和徐州。

10、黄权

益州牧刘璋召的主簿,熟知川中军事,民生、财政,为人忠厚,真诚,具有大丈夫风范,后归降刘备,帮助治理益州。

三国志战略版袁绍周瑜甘宁那个强

3选一的话就选“甘宁”

还有其他可选的人物

第四档42人:鲜有上场机会,写作“黑科技”读作“战功宝宝”

魏12人:王双、徐晃、张合、曹仁、邓艾、典韦、钟会、许诸、庞德、于禁、王元姬、荀攸

蜀6人:严颜、张姬、马云禄、陈到、徐庶、王平

吴5人:陆抗、黄盖、孙策、孙坚、吕蒙

群19人:高览、木鹿、陈宫、田丰、李儒、高顺、祝融、颜良、公孙瓒、文丑、华雄、董卓、孟获、吕琦玲、马腾、袁绍、许攸、邹氏、董白

王元姬、孙坚、祝融、许攸、董白、颜良是最近黑科技的常客。因“幸存者偏差”的缘故,几张逆天战报闹得风风雨雨,然而大部分时间还是战功宝宝,得到与投入的战法质量不成比的收益。特别是新武将董白与新更新武将祝融两个辅助将,一个反击流,一个治疗+武力属性,前者是满宠的下下位平替,后者与蔡姬存在价值冲突。

第三档17人:在特定队伍出场,时而起到特殊作用

魏5人:张春华、乐进、夏侯惇、sp郭嘉、曹纯

蜀5人:sp诸葛亮、张苞、关兴、马超、黄忠

吴1人:周瑜

群6人:于吉、貂蝉、华佗、袁术、蔡文姬、兀突骨

随着战法“千里走单骑”得到越来越多玩家认同,关兴张苞北伐组合有望升档,千里真正拯救的其实是关兴吧?

张春华和夏侯惇最近也有显著表现。女王盾在平民中广受好评,夏侯盾也因为新战法“众计万动”强度提升,高端局开始有它一席之地。

第二档27人:重要武将,战场熟面孔

魏6人:贾诩、夏侯渊、郝昭、张辽、郭嘉、程昱

蜀9人:庞统、诸葛亮、魏延、刘备、赵云、张飞、关羽、黄月英、法正

吴7人:孙权、孙尚香、凌统、甘宁、sp吕蒙、sp周瑜、程普

群5人:张角、左慈、sp袁绍、sp朱儁、沮授

第二档变化并不大。其中夏侯渊因为渊骑的爆火,有上升第一档的趋势。

三势法正进一步普及,法正+张角的组合得到广大玩家的认同。

孙权掉档,非武将强度原因,而是环境导致。

第一档10人:核心,作用难以替代

魏3人:曹操、满宠、司马懿

蜀2人:关银屏、姜维

吴4人:陆逊、鲁肃、太史慈、周泰

群1人:吕布

吕布、曹操、太史、周泰等依然在第一档,鲁肃+暂避+援助体系继续火热。

关妹和姜维上升,前者是因为王师信符给蜀枪带来新变化、后者是得益于信符对蜀弓的明显加强以及汉中盾的强势表现。

太尉盾三人同时上榜,该队上至大佬下至平民,已经达到有则必用的程度。

三国第一胸怀大志的卑鄙小人

三国时代胸怀大志的英雄不在少数,如曹操、刘备、周瑜、诸葛亮等人。卑鄙小人也有不少,如贾诩、张松等人。

但是,三国时代有这么一个奇葩,他本身是卑鄙小人,但却同时胸怀大志。

他早年就爱耍阴谋诡计,后来的所作所为改变了历史进程,最后却被整死,悲剧收场。

这个人是谁呢?

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许攸。

读过《三国演义》的朋友对于许攸这个名字肯定不会陌生。

此君就是在官渡之战的关键时刻,背叛袁绍投靠曹操,将袁军军粮屯在乌巢的消息告诉曹操的那个人。

许攸此人出身应该不低,早年与袁绍、曹操三个人是发小,光着 *** 长大。

后来他跟随袁绍,做了军师。

许攸有一定的谋略,但却未能被袁绍完全信任。

当时河北内部分为几大集团,其中审配为代表的荆州派和汝南派南阳派不和,袁绍放任他们相互倾轧,终于导致矛盾激化。而许攸就是汝南、南阳派的人物,被冀州派打压。

官渡之战时,许攸向袁绍献计,劝其绕过官渡,偷袭许昌,但被袁绍拒绝。

许攸心怀不满,正巧此时,审配将许攸在邺城的家属逮捕,判定其有罪,这更加导致许攸怀恨在心。

最终,许攸背叛袁绍,秘密投靠曹操。

接下来,就是那段著名的故事:许攸向曹操献计,偷袭乌巢军粮,曹操当机立断,亲率部队进攻。袁绍大军粮草被毁,军心大乱,曹操全线出击,大获全胜,决定北方命运的官渡之战以曹操以弱胜强而告终。

可以说,没有许攸,曹操很难赢袁绍。

叛徒许攸,改变了历史进程。

许攸帮助曹操成就大功,但是此人结局却很讽刺。

许攸自恃功高,便不把曹军众将放在眼中,口出狂言,最后,许攸被曹操借故铲除,结束了他令人唏嘘而荒唐的一生。

曹操为何杀许攸?很多人认为是许攸自己作死。但其实,曹操并非不能容人的君主,郭嘉也是一个放荡不羁的人,不遵守法度,被人举报,曹操却为他开脱。

那么为什么曹操能容郭嘉,却不能容许攸呢?

原因在于:曹操早就知道许攸这个人是个阴谋家!

许攸早年曾有一次阴谋废帝的计划!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顷之,冀州刺史王芬、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连结豪杰,谋废灵帝,立合肥侯,以告太祖,太祖拒之。

这里的南阳许攸指的就是此许攸,而太祖就是曹操。

这个记载是说,早年许攸曾与王芬、周旌等人密谋废汉灵帝,并曾与曹操联络,但被曹操拒绝。

这件事后来被人揭发,以失败告知,王芬自杀,许攸逃亡。

曹操早年便与许攸交好,肯定知道许攸的为人,他杀许攸,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知道许攸阴险,难以控制,这才干脆杀掉,以除后患。要知道,如许攸这样的人,今天能因为一点小事背叛袁绍,谁知道他明天会不会因为一件小事被背叛曹操呢?留这样一个人在身边,无异于一颗定时炸弹。

卑鄙小人不可怕,可怕的是这类胸怀大志的卑鄙小人。

最后我们要说一下,《三国演义》说是许褚杀死的许攸,其实不是,下令除掉许攸的就是曹操本人,曹操杀许攸用的是正儿八经的军令,而不是妄杀。

三国志许攸最强阵容搭配

在三国志中,许攸可以搭配多种阵容,其中比较强大的包括以下几种:

许攸+孙权+周瑜

这个阵容中,许攸的技能可以对敌方全体造成伤害并附加一个负面效果,降低敌方的防御力。同时,许攸的被动技能可以提升自身的攻击力和暴击率,使得他的输出能力非常强大。孙权和周瑜则可以提供强大的控制效果和辅助效果,使得整个队伍的控制能力和输出能力都非常强大。

许攸+曹操+郭嘉

这个阵容中,许攸可以担任主要的输出角色,他的技能可以对敌方全体造成伤害,同时还有机会附加一个负面效果,降低敌方的攻击力和暴击率。曹操则可以提供强大的辅助效果,提升队伍的整体攻击力和防御力,同时还有机会对敌方全体造成伤害。郭嘉则可以提供强大的控制效果,使得敌方无法动弹。

许攸+刘备+张飞

这个阵容中,许攸的技能可以提升自身的攻击力和暴击率,使得他的输出能力非常强大。刘备则可以提供强大的辅助效果,提升队伍的整体攻击力和防御力,同时还有机会对敌方全体造成伤害。张飞则可以担任肉盾角色,吸收敌方的伤害,同时还有机会对敌方全体造成伤害。

总的来说,许攸是一个非常强大的武将,可以搭配多种阵容,无论是输出、控制还是辅助都可以胜任。以上列举的阵容仅供参考,玩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游戏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阵容。

周瑜比诸葛亮气量大多了,为什么却被诸葛亮气死了

公瑾并不是气死的,相反,他是一个心胸开阔的人。周公瑾与曹魏争夺江陵时,亲自带兵出征,中了曹子孝(曹仁)的毒箭,但他不顾箭伤与自己的安危,拼死为东吴夺下江陵,不久后毒性发作而死。并且真实历史上的公瑾,也是一个很忠心的人,曹操曾想拉拢他去曹魏,但他还是决定留在东吴为孙伯符做事。

并且,《三国演义》是一本小说,并不是正史,里面有大量虚构的成分。想要了解历史,就不应该通过小说来了解。而且,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他是偏向蜀国的,他将孔明写的过于神话了。因为作者支持蜀汉,所以在他的笔下,不免将曹魏与东吴塑造成了反派,也有许多历史人物,是被他故意写成反派了。

而且,诸葛孔明,并没有小说中的那么厉害。他的八卦阵、流马、诸葛连弩,很多发明都是受其妻黄月英想法的启发而发明的,他并没有借过东风。另外,真实历史上,还有很多谋士与他不相上下,就如郭嘉,周瑜,荀彧,荀攸,许攸,庞统,贾诩等等。

所以,公瑾并没有嫉妒,也不是气死的,相反,他是一个英雄,为了江陵,为了仲谋,为了这东吴的天下而壮烈牺牲的英雄。

对周瑜的疑问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从文学意义上看只是一部小说,并不是历史记载。

罗贯中为了表现蜀汉众人的形象高大,故意编造和歪曲东吴及曹魏的人物形象。诸葛亮和赵云是最好的两个例子,而周瑜就被他牺牲了,为了承托诸葛亮的智谋罢了。

吴国联

摘 要:周瑜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塑造的一个成功的艺术形象,又是三国时期实有其人的吴国重要辅臣。罗贯中出于拥刘的写作宗旨,在其笔下的周瑜身上,虽显露出许多才气、勇气,但更多的是“小气”。因此,在谈周瑜才气、勇气的同时,必须透过小说中周瑜“小气”的现象去考证其源由,以还周瑜的本来面目———大器。

关键词:三国演义;三国志;周瑜;小气;大器

=========================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所正面歌颂的英雄是刘备,以及帮助刘备建立蜀国政权的丞相诸葛亮和其他的众多文臣武将。而魏、吴两国的人物,哪怕有再大功勋或再大的才能,也只是乱臣贼子、无能之辈。周瑜在《三国演义》中只是个衬托性的人物,是作者为了更好地歌颂诸葛亮这个正面人物而刻意塑造的艺术形象。在书中有关的故事情节中,可以隐约地看出他的一些才气和勇气,而更多地看到的则是他的气量狭小———“小气”。因此,只有在了解《三国演义》作者写作宗旨的基础上,透过“小气”的现象去考证其源由,才能还周瑜的本来面目———大器。

一、周瑜的“小气”形象

周瑜的“小气”主要贯穿在围绕赤壁之战,以及战后的“借荆州”、“取荆州”所展开的诸多情节之中,即表现在周瑜与诸葛亮两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中。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为了突出他的智慧、稳重、大度,罗贯中处处刻画出周瑜的急躁、“小气”。早在赤壁之战前,曹操的大军压境,欲扫平刘备、孙权等占据南方的军事势力,刘备自知绝非是曹操的对手,而派诸葛亮去东吴作说客,动员孙权联合抗曹之时,周瑜与诸葛亮首次交往就显示了这一点。《三国演义》第四十四回“孙权决计破曹操”一节中写到:周瑜从鄱阳湖回柴桑,向孙权陈说“战”与“降”的利害关系,认为已尽释孙权之心疑。但当周瑜问计于诸葛亮时,诸葛亮却说孙权“心尚未稳”,周瑜于是“复入见孙权”,结果证实诸葛亮的猜度是对的,由此周瑜即生杀亮之心,最初显示出了他的小气。紧接着周瑜又设下让诸葛亮“黑夜往聚铁山断粮道”一计,欲借曹操之手除掉诸葛亮。当诸葛亮向鲁肃揭穿周瑜的计谋, 并以“吾水战、步战、马战、车战,各尽其妙,何愁绩不成,非比江东公与周郎辈止一能也”之言相激时,周瑜大怒,欲“自引一万马军,往聚铁山断操粮道。”为了反击诸葛亮的一句话, 竟置自己之地位和责任于不顾,欲与人家赌输赢。当鲁肃又一次把诸葛亮对此事的看法向周瑜作了陈述后,瑜更是摇首顿足曰:“此人见识胜吾十倍, 今不除之, 后必为我国之祸”。[1 ]此举不但显露出周瑜容不下贤能之才的小气,也暴露了周瑜遇事急躁的性格。

在赤壁大战的紧张筹备中,周瑜还是放不下对诸葛亮的嫉妒之心、陷害之意。这主要表现在历史上并无实事、完全由作者虚构的“草船借箭”和“借东风”两个情节中。先是周瑜以军中兵器不足为由,要求诸葛亮在10 日之中造出10 万枝箭,同时又“分付军匠人等,教他故意迟延,凡应用物件,都不与齐备。”[2 ]企图再次借曹操之手除去诸葛亮。但没有想到诸葛亮凭自己的智慧仅在3 天中就轻易地从曹操处“借” 得10 万枝箭,破了周瑜之计。此计不成,周瑜本该吸取教训,与诸葛亮共商计策,联手抗曹,然而当诸葛亮去探视病中的周瑜,并讲出其病因,随后主动请缨,筑坛祭得东风时,周瑜的难容别人之才的“小气”又一次勃发,派出丁奉、徐盛二将去截杀之。可见周瑜的“小气”———欲杀亮之心愈演愈烈。身为三军统帅,面临着曹操几十万大军的压境,竟不顾敌强我弱、急需调动各方力量共同对敌的实际情况,却嫉贤妒能, 一味地谋害忠良,实在是令人不可思议!

赤壁大战后期,曹军既败,孙、刘两集团又围绕以荆州为中心的地盘归属开展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而演义出“三气周瑜”的故事,又进一步表现出周瑜的“小气”。《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孔明一气周公瑾”中周瑜在收复南郡时,中了曹军一箭,医者曰:“此箭头上有毒,急切不能痊可。若怒气冲激,其疮复发。”按常理周瑜应当懂得自己作为主要军事指挥者的重要性,完全应该谨遵医嘱,无论遇到多大的变故,处于再大的逆境之中都应保持冷静,平心静气地保护好身体,以稳定三军将士的情绪,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但正当吴军打败曹军,周瑜将率部队收复南郡之时,南郡却意外地被诸葛亮所袭,周瑜大怒,忘记了医者之嘱,又一次显出周瑜的胸襟狭小———“小气”。随后,当探马陆续报来荆州、襄阳又皆被诸葛亮用计占领的消息时,周瑜更是怒气填膺,大叫一声,金疮迸裂。这是诸葛亮用计“借荆州”,言“借”实是“夺”,事情确实令人气愤,但战争中,一城一池的得失,决不能说明整个战争的胜负,荆州、南郡、襄阳三城虽被刘备占领,但这丝毫无损于吴国的力量,而且虽被人占,却还有一个“借”的名份存在,在有条件的时候还可以“取”回,更何况为了对付北方强大的敌人,还有必要继续加强孙刘的联盟。因此,周瑜远不必、也不可为之动怒,而应以政治手段、外交手段加以解决。

《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孔明二气周公瑾”中周瑜为“取荆州”,鼓动孙权用嫁妹之计将刘备赚往东吴而谋杀之,继而夺取荆州,但不想此计被诸葛亮再次识破,便将计就计让刘备与吴侯之妹成了亲。当岁末年终,玄德依孔明之计携夫人几经周折离开东吴时,周瑜亲自带兵追赶,却被云长、黄忠、魏延等将追得无路可走, “急急下得船时,岸上军士齐声大叫曰:‘周郎妙计安天下,陪了夫人又折兵!’瑜怒曰:‘可再登岸决一死战!’黄盖、韩当力阻。瑜自思曰:‘吾计不成,有何面目去见吴侯!’大叫一声,金疮迸裂。”[3 ] 又是“金疮迸裂”,周郎“小气”得可以! 接着,第五十六回“孔明三气周公瑾”中写周瑜以诸葛亮提出的:取西川后即还荆州的条件为由,自领兵去攻打西川,欲乘刘备出城劳军之时一举杀之。但不想又被诸葛亮识破了“假途灭虢”之计,并派关羽、张飞、魏延、黄忠将周瑜四面包围,周瑜又是在马上大叫一声,箭疮复裂,坠于马下。周瑜被左右急救回船后,又听到军士传说:“玄德、孔明在前山顶上饮酒作乐。”更是恨得咬牙切齿。这时,小说写道:“(周瑜) 长叹一声,唤左右取纸笔作书上吴侯。乃聚众将曰:‘吾非不欲尽忠报国,奈天命已绝矣。汝等善事吴侯,共成大业。’言讫,昏绝。徐徐又醒,仰天长叹曰:‘既生瑜,何生亮!’ 连叫数声而亡,寿三十六岁。”周瑜,一代英才终因小气而过早地结束了不该结束的一生!

除上述这些重要情节之外,在整部《三国演义》中,凡涉及到周瑜之处,罗贯中无不牢牢地把握自己的写作宗旨,突出周瑜的“小气”。如在对周瑜与诸葛亮共事交往的整个过程中,处处以周瑜的心胸狭隘、嫉贤妒能来映衬诸葛亮的目光远大、顾全大局。罗贯中通过对这些情节的描写,刻画出了周瑜这一形象的勇气有余而度量不足———小气。

二、周瑜“小气”的缘由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演义性的小说,其情节的表现必然要受史学界对后汉三国时期历史研究的影响。由于自晋朝以来对魏、蜀、吴三国(特别是魏、蜀两国) 谁为正统、谁为僭国一直分为两派。如晋朝史学家陈寿、唐代的许多史学家及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皆尊魏为正统,而东晋的习凿齿在其《汉晋春秋》、南宋朱熹在其《资治通鉴》中则都持以蜀汉为正统的观点。《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生活在元末明初,因长期受外族统治者之歧视与压迫,在思想上必然会与当时的极大多数的文人学士一样向往在正统之主统治下的政治上的独立、经济上的富裕、言论上的自由,故而在写《三国演义》这部名著时,自然会选取“蜀汉正统”观,因为蜀主刘备姓刘,是与汉高祖刘邦一脉相承的正统之主。

出于以上的思想基础,罗贯中在塑造三国的人物形象时,必然会有凡勇者、能者都在蜀国之偏向。如同样在三国时期起着重要作用的智者、猛将,像许攸、荀 、司马懿、许褚等,因为辅助曹操,故不是不得志者就是野心家或匹夫;张昭、鲁肃等,因为辅助孙权,就成了腐儒或毫无主见、只能在诸葛亮与周瑜之间传个话的“奔走者”;即使是诸葛亮的朋友、被水镜先生称为有“王佐之才”的徐庶,也因为去刘投曹, 最后也只能终无所为、虚度一生。周瑜在小说中的命运当然也不会例外了!

周瑜在《三国演义》中之所以成为一个“小气”的人物,其缘由亦在于作者为了突出诸葛亮的“大器”而让他起一种映衬作用。罗贯中为了塑造诸葛亮的形象,在描写众多的、只要与诸葛亮有关的人物时,都不忘让之起到一种衬托作用, 其中最重要的有曹操、司马懿和周瑜三个人物。

曹操是众所周知的阴险、狡诈而又有着野心大志的枭雄,因此他对诸葛亮的衬托是一种正衬。它主要表现在为人的品质和性格特征上,罗贯中不惜使用大量的笔墨刻画曹操与诸葛亮相对立的为人和性格,以起到突出诸葛亮这一正面形象的作用。正如毛宗岗在《三国演义》第一百零四回的首评中指出的:诸葛亮尽忠而曹操谋篡;诸葛亮为公而曹操为私;诸葛亮不为子孙计而曹操为子孙计。毛氏的评论从总体上点出了曹操与诸葛亮两人不同的性格特征,这就是以曹操的“奸相”形象衬托出诸葛亮“贤相”的形象。

司马懿是继曹操之后曹魏阵营中的一位具有军事才能、深通谋略,有很强的忍耐力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司马懿还与诸葛亮一样办事十分谨慎。怎样来区别两人身上都具有的“谨慎”的品质?《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诸葛亮巧设空城计一段情节,就以司马懿谨小慎微、犹豫不决的“谨慎”,衬托出诸葛亮的出乎常人的胆略和智谋前提下的谨慎。还有, 书中更多的是通过司马懿的善用兵、有惊人的忍耐力,但又屡败于诸葛亮的情节来映衬诸葛亮比其更完美的形象。周瑜对诸葛亮的映衬与曹操、司马懿的映衬又有所不同。因为周瑜不是像曹操、司马懿那样的敌对人物,而是同一阵营中的盟友,所以这种映衬是一种反衬,主要是以周瑜的“小气”反衬出诸葛亮的“大器”。

周瑜的最初出场是在《三国演义》第十五回。当孙策领兵回江南准备起事的途中,遇到周瑜,瑜即表示愿协助孙策打天下,并向孙策推荐了江南名士张昭和张 。但罗贯中对周瑜的描写就此住笔,按下不表,直至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一节中,诸葛亮正式出场,并担任了刘备的军师,隔23 回书之后重写周瑜:周瑜劝阻孙权送子入朝为人质;孙权任周瑜为大都督;周瑜带兵伐黄祖。在其后的各章节中才花重笔以对比的手法同时刻画周瑜与诸葛亮两个人物形象。在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从一开始就是把周瑜作为诸葛亮的陪衬人物来描写的写作意图,在被衬的人物诸葛亮未正式出场之前,即使为历史事件按顺序发展的需要,对周瑜也只是以简笔略为提及而己。

周瑜对诸葛亮的映衬,主要是通过两人的军事才能的对比和性格特征的刻画来实现的。在军事才能上,作者首先通过曹操在与袁绍、袁术、张绣、吕布等军阀的交战中的所向无敌、屡战屡胜来突出曹操的军事指挥才能;接着又通过对赤壁之战情节的展开,渲染了周瑜运筹帷幄,连设妙计,终以3 万兵马大败曹操的83 万大军,创下了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说明了周瑜的指挥才能比曹操又胜一筹;在赤壁大战的组织、准备过程中,周瑜的种种计策,使曹操屡次上当,但哪一计策也瞒不过诸葛亮,而在大战之后围绕以南郡、荆州为中心的地盘的争夺中,周瑜更是屡败于诸葛亮之手, 直至被诸葛亮气死,又进一步地说明了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又大大超过周瑜。这就以胜于曹操的周瑜反衬出更胜一筹的诸葛亮。

在性格特征上,罗贯中同样地将周瑜和诸葛亮两个人物对照起来描写,并将周瑜写成心胸狭隘、意气用事、目光短浅、不顾全大局的人物。这主要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 一是器量狭小、嫉贤妒能。《三国演义》自第四十三回到第四十八回中,着重描写赤壁大战的战前准备。为了建立和巩固孙刘联盟,诸葛亮作为刘备的代表与周瑜共事于东吴, 罗贯中使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这一时期周瑜嫉贤妒能,描写了周瑜多次以诸葛亮的才智高于自己、日后会对东吴不利为由欲杀之;而诸葛亮虽对周瑜的聚铁山断粮道、限期造10 万枝箭、美人计等计策一一识破并化解之,但他始终以大局为重,一再忍让周瑜,以一个长者的大度巩固了孙刘联盟,为最后取得赤壁大战的胜利创造了前提条件。罗贯中巧妙地用周瑜的这种“小气”反衬出诸葛亮仁厚、大度和目光远大的形象。

二是冲动急躁、意气用事。在赤壁大战,打与不打,即抗曹还是降曹尚未最后决定之时,诸葛亮为了坚定周瑜抗曹的决心,抓住周瑜的心理特点,以曹操造铜雀台,欲置“二乔”其上之言来激怒周瑜,果然使周瑜勃然大怒,当场表示“望孔明助一臂之力,同破曹贼。”周瑜不顾事实真象,仅凭诸葛亮一番话就被激起满腔怒火,这一情节既揭示出周瑜“冲动急躁” 的性格,又说明周瑜抗曹的决心完全是出于一己之私(怕老婆被人抢走) 。其后的聚铁山截粮一节中周瑜又因诸葛亮的“江东辈不会水战”一语,便气得要亲自引兵出战。特别是赤壁大战后终被诸葛亮三气而死的诸多情节,都说明了这一点。罗贯中以周瑜的这种小气的性格特征反衬出诸葛亮老成稳重、胸有成竹和高瞻远瞩、具有大家气度的性格特征。总之,罗贯中通过人物性格的刻画,把历史上宽容大度、目光远大的周瑜描写成心胸狭窄难以容人、遇事急躁、不顾全大局的人物形象,其目的就是为了对诸葛亮这一正面人物的衬托———以“小气”反衬“大器”。在中外的文学史上,把历史上实有的人物进行与本来面目相反的文学创作,以及将不同的人物形象进行对照性的描写,以达到用某一形象来映衬另一人物形象的写作目的的手法,并非自罗贯中开始,但是在长篇小说中将这种手法运用得如此炉火纯青的,恐怕很少有人超过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经罗贯中对周瑜与诸葛亮的艺术处理,确实起到了一种明显的效果,即给读者留下一种印象:由于周瑜心胸狭小———小气,必然导致其嫉贤妒能、目光短浅,如果没有诸葛亮的宽宏大量和目光远大、顾全大局,始终把巩固孙刘联盟共拒曹操看作当时的重中之重, 则孙刘联盟完全有可能破裂,也就不可能有赤壁大战的辉煌战绩,甚至后汉三国鼎立的历史都有可能改写。这样,周瑜的映衬作用就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三、还周瑜的真实面目———大器

据陈寿的《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记载,历史上的周瑜是个很“有姿貌”的青年将领。在其年纪很轻时就辅助孙策指挥过多次战斗,屡建战功,显示出自己的才能。孙策去世后,周瑜辅佐孙权建功立业,更显出了他的雄才大略。真实的周瑜是个宽宏大度、不计个人恩怨、处处以大局为重的人,因此受到朝中文武官员的敬重。只是与程普有过一段时间的关系紧张,但据《江表传》记载其责任完全在于程普方面:“普颇以年长,数陵侮瑜。瑜折节容下,终不与校。普后自敬服而亲重之,乃告人曰:‘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时人以其谦让服人如此。”[4 ]可见周瑜的容人、大度是得到当时人们的公认的。周瑜的这种美德也正是他年纪轻轻就为三军之帅,深得大小将领(特别是像程普、黄盖等年龄比他大、资格比他老的将官) 的信服、尊重的原因之一。这一史实,直接说明了周瑜绝非罗贯中笔下的“小气”之辈。其实,我们只要认真地去读一些诸如《三国志》的史书, 甚至只要以思考分析而不是盲从的态度去细读作为文艺作品的《三国演义》,都会发现很多诸如上述足以推翻周瑜“小气”的情节、证据的。

首先,周瑜是个政治家,有着远大的政治眼光。这着重表现在他始终把帮助孙策、孙权建立帝业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上。《三国演义》第十五回写到孙策脱离袁术回江南以求发展的途中恰遇周瑜,瑜当即表态:“某愿施犬马之力,共图大事”,初露其政治抱负,择定了自己一生的政治道路。在其后劝鲁肃不要听刘子扬之言投郑宝,而极力荐其出仕孙权集团的一番话中更显示了这一点,周瑜对鲁肃说:“昔马援答光武云‘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今主人亲贤贵士..承运代刘氏者,必兴于东南..”[5 ]说明了周瑜认定跟着孙氏兄弟必能成就一番大的事业。在其后的实际行动中也可以看出周瑜始终为自己认定的这一目标而努力奋斗着。当曹操率大军南下,江东大臣纷纷发出投降之议时,周瑜旗帜鲜明地予以反驳:“此迂儒之见也!”接着有一段《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中基本相同的劝孙权抗曹的言语:曹操虽托名汉相,实为汉贼。将军以神武雄才仗父兄余业,据于江东,兵精粮足,正当横行天下,为国家除残去暴。这番壮语既为东吴的前途指明了方向,也为东吴君臣抗击曹操大军坚定了信心,激励了士气,更显示了周瑜的政治信念。试想一个有着如此政治抱负和远大政治目光的政治家,又怎会是一个心胸狭窄、不顾联刘抗曹的大局、时时想谋杀诸葛亮、最终又被诸葛亮屡次戏耍直至“三气”而死的人呢?

其次,周瑜是个军事家,有着超人的勇气和组织才能。这主要表现在赤壁之战的整个过程中。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时并不想突出周瑜的才能、大度、功绩,因而虚构出“借箭”和“借东风”两个情节,企图给读者一个诸葛亮也是赤壁大战的指挥者,甚至是主要建功者的印象,并编造出一系列周瑜谋杀诸葛亮的细节,以说明周瑜的“小气”,贬低周瑜的形象。但只要我们略加思考,就会发现问题:倘删去这些虚构的情节,那么在整个赤壁大战的筹划、指挥的功绩中,留给诸葛亮的又所剩几何呢?

相反,却会发现周瑜在这场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请看:战前,面对曹操的几十万大军,东吴君臣一片混乱,当周瑜自鄱阳湖回柴桑时,先是张昭、顾雍等一帮文臣来访,欲让周瑜劝孙权降操,瑜曰:“吾亦欲降久矣。公等请回”,先给投降派吃了一颗定心丸;少倾,程普、黄盖等一伙武将来访,欲让周瑜说服孙权抗曹,瑜曰:“吾正欲与曹操决战,安肯投降”,劝众将自回,又稳定了主战派的情绪;又未几,诸葛谨、吕范等一班文臣来陈述投降的理由,周瑜笑曰:“瑜自有主张,来日同至府下定议”;忽又报吕蒙、甘宁等一班人来见,众人更是当着周瑜之面争议不休,或曰降者,或曰战者,瑜曰: “不必多言,来日都到府中公议。”周瑜的从容不迫,甚至能压住内心的火气去接待各种人物,其间所表现出的耐性、沉劲、气度与容人之量是何等的宽宏、博大。如此雅量,又岂能说是意气用事、为人“小气”!

在赤壁大战的组织、指挥过程中,周瑜从与黄盖共同谋划设计到指使阚泽献书、庞统授计,直至三江口纵火,环环相扣,运筹帷幄,指挥若定,无不显出大将的风度,又岂是“小气”者所能及!

再次,我们从《三国志》、《三国演义》所记载、描写的一些具体细节中,从一些人物的对话中,也能看出周瑜并不“小气”。《三国志·周瑜传》裴注(江表传) 与《三国演义》中都有一段关于蒋干到来时,周瑜一方面公开揭露了蒋干的来意: “子翼良苦,远涉江湖为曹氏作说客邪?”并向其表明自己的心迹, “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行计从,祸福共之,假使苏、张更生,郦叟复出,犹抚其背而折其辞,岂足下幼生所能移乎?”另一方面,非但未加害蒋干,更以同窗契友的厚礼待之。及“干还,称瑜雅量高致, 非言辞所间。”接着, 《江表传》中又写了另一件事:“刘备之自京还也,权乘飞云大船,与张昭、秦松、鲁肃等十余人共追送之,大宴会叙别。昭、肃等先出,权独与备留语,因言次,叹瑜曰:‘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6 ]一个“雅量高致”、一个“器量广大”,足以说明周瑜在不同人的心目中皆非庸俗小气之辈。特别令人注意的是《三国演义》第四十四回中的一个情节:周瑜陆续送走了来访的文臣武将后,晚上又接待了鲁肃和诸葛亮,而诸葛亮为了激怒周瑜,有意与主战的鲁肃发生争吵,说了许多其实是挖苦周瑜的言辞,并说出曹操欲得“二乔”的一段话,引得周瑜大怒,终于激起了抗曹的豪气。这一情节,无论是罗贯中的写作用意,还是一般读者的理解,大约都是周瑜心胸狭隘———小气,被诸葛亮用计所激。但是,我们如果不带任何观点和偏见,且联系上下文去细读这段文字,就会产生另一种看法:周瑜在见到诸葛亮之前,对“战”或“降”无疑早已胸有成竹, 且这所成之“竹”是“战”而不是“降”,只是深知自己的文臣武将见解远不如诸葛亮,故迫切想获知诸葛亮的见解与计划。为了达到目的,周瑜又一次耐住性子,用“沉”引出诸葛亮的挖苦、智激之辞,终于从中受到教益。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认为,于此并非“诸葛亮智激周瑜”,而是周瑜在智激诸葛亮!

从诸多的周瑜遇事不乱、审时度势、从容不迫、宽厚待人的情节分析,小说中所写的周瑜的“小气”只能说是作者故意之作,是属“三分虚构”中的事。吴、蜀两国互相争霸、互相残杀虽为大势所趋,是早晚之事,但周瑜在世时,正是敌强彼弱、必须结成巩固的孙刘联盟才能抵御北方的劲敌曹操的时期,作为一代英明的三军统帅,周瑜十分清楚当时的形势,他在治国大略上坚持不降曹而使东吴独立自主的方针;在用人上,团结文臣武将中的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外交上,坚持了联刘抗曹的路线;特别是与诸葛亮的个人关系上,纵观赤壁大战前后的一段史实,两人并非“才和才角又难容”,而是“智与智逢宜必合”,[7 ]两人相持相扶,共修吴蜀之好。历史真实中“大器”的周瑜其人,在《三国演义》中则成了“小气”的形象。这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实在是周瑜的一大不幸,因为一个在三国时代起过重大的历史作用的英雄,在罗贯中的笔下、在其后几百年来广大读者的眼中,竟成了一个不顾全大局、胸襟狭隘的“小人”,倘周瑜地下有知,只怕真要气得“金疮迸裂”了;但从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而言,周瑜在《三国演义》这部不朽的作品中起到了一个具有自己特色的、为了突出诸葛亮这个正面人物而存在的艺术形象的作用,尽管是配角、是陪衬,但凭周瑜的气量,当能“弦歌知雅意”,体谅罗秀才的一番良苦用心的。嗟乎! 一代英才,活着为促成三国鼎立之势的形成作出了不朽的业绩,死后更为繁荣中国的文学之色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好了,今天关于周瑜许攸阵容搭配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对周瑜许攸阵容搭配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希望这个话题周瑜许攸阵容搭配的解答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