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君刘备搭配阵容

谢谢大家给我提供关于仁君刘备搭配阵容的问题集合。我将从不同的角度回答每个问题,并提供一些相关资源和参考资料,以便大家进一步学习和了解。

仁君刘备搭配阵容插图

刘备形象

刘备作为《三国演义》里面最重要的角色之一,在其中占了很大的分量,那么刘备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呢?在这其中罗贯中又有着怎么样的心理寄托呢?

刘备画像

首先第一个肯定的就是刘备在其中是一个仁德待人的“仁义王者”的形象,在那种混乱动荡的年代,相比起那些个残暴血腥的军阀来说,刘备深知仁德的重要性,他一心想着恢复汉室,拯救天下苍生,对他来说手下民众的生活好坏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刘备才得以在那个乱世之中混的风生水起。早在担任平原相的时候刘备就成功的折服了一个前来刺杀自己的刺客,之后在逃离荆州的时候,成千上万的百姓宁可离乡背井也要跟着他走,可见刘备的仁德受到了百姓们的认可。

再来刘备是一个真诚待人的人,他知道人才才是成大事的根本,所以对于那些有才的人非常的敬重,因此徐庶、诸葛亮、赵云等等都被刘备的真诚所打动。其中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更是亲密无间,几乎是到了密不可分的程度。在后来攻取益州后刘备不计前嫌,任用当时死命阻拦自己入益州的黄权,这样唯才是举的态度也彻底打动了益州当地的人才,让刘备手下的人个个都对他感恩戴德,几乎没有背叛刘备的,而且也是因为他的真诚,所以在早期刘备狼狈逃窜的时候,这些个手下也不曾有过一丝怨言。

再来刘备也是一个重感情的人,这既是他的有点也是他的缺陷,重感情让他得到了很多老人的爱戴,但是也是因此让他的手下缺少新生力量,没有新鲜血液,最后后继无人。总的来说刘备的人物形象是一个经典的仁君形象,但是也有着小小的缺陷并不算完美。

刘备以德服人

自古以来有力者可以争天下,有德者可以服天下人,刘备的争霸之路是崎岖不平的,因为他实力不足,不能用实力横扫天下,不能如同曹操一般虎视天下,刘备能做的也就只有以德服人。

刘备的影视形象

刘备虽然才干不足,能力一般,但是他的德行是受到无数人肯定的,虽然在演义之中,刘备的德已经到了近乎虚伪的程度,但是在当时却是没有多少人不称赞他的,也是因为他的德名,他走到哪儿都受到当地诸侯的礼遇,比如他前去投奔袁绍的时候袁绍就曾亲自迎接他,给他厚待,到了曹操的手下,曹操都对他非常重视,曾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可见就连曹操都敬佩刘备的仁德。

刘备的一生留下了不少“仁德”的故事,其中最经典的就是他折服刺客的故事,据说刘备曾经和叫做刘平的有些恩怨,刘平非常看不起刘备,对于自己位居刘备之下非常不甘心,就找了一个刺客去刺杀刘备,结果刘备傻乎乎的还善待那个刺客,刺客都不忍心杀这么仁厚的人,所以就把别人要刺杀他的事情告诉了刘备然后飘然离去。还有一个求田问舍的故事,据说刘备曾经和许汜一起在刘表那儿评论天下豪杰,他们谈到陈登的时候许汜就说这人只是个豪横无礼,于是刘备就问他是什么事情呢?许汜就将自己曾经受到陈登无视的事情说了一遍。刘备感叹道:您有着名士之名,现在天下大乱,正是希望你这样的人来拯救苍生,但是你走到哪都忙着买地买房,这正是陈登最看不起的样子,他又怎么会礼遇你呢?

刘备定都

在公元221年的时候刘备正式宣告称帝,建立了蜀国,并且定都成都,开始了蜀国短暂的帝国生涯,那么刘备为什么选择定都成都,而不是荆州那种更加方便的地方呢?

蜀国故都成都

首先需要了解的是刘备称帝时候的境况,当时已经过了刘备最鼎盛的时候,关羽已死,荆州已失,真正掌握在刘备手中的其实只有益州一州之地,而益州在汉朝十三州里面并不算最繁华的,虽然挺大的,但是因为政治经济中心一直就不在这边,所以在人口,人才等方面比起中原一带要差了不少,而成都作为唯一的大城市也是最适合做首都的。

或许有的人会说成都地处偏僻在运输粮草出兵等方面都不方面,为什么不早早的选择荆州的南郡等地作为首都呢?其实这是不成立的,上文已经说了刘备称帝的时候,荆州已经被孙权打下了,而在那之前刘备因为是新取了益州,必须要稳住益州的人心,需要他亲自坐镇,而他派了关羽去镇守荆州也算是对于荆州的领地非常重视了,但是谁知道关羽居然会败得这么快这么惨,不只是自己死了就连荆州的几个郡也都丢了,让刘备只能偏安西蜀,失去了争霸天下的资本。

再来成都作为都城也算是有着一定的优势,一来可以稳定益州的民心,二来蜀地一向是易守难攻,粮草等产量也算是不错,所以定都成都也算是不错,并不能说是刘备的选择出了错误,只能说刘备的运气差了一点。

刘备称王

在公元的219年,随着将近两年的汉中之争的结束,刘备算是基本上完成了他横跨荆益的战略目的,基本上拥有了一争天下的资本。

汉中王刘备

在平定汉中之后的秋天,刘备手下的一干文臣武将 *** 请汉献帝里刘备为汉中王,在这篇表文中,一开始就例举了历史上的几个“安微定倾”的例子,并且将曹操斥为惑乱天下的贼子,和董卓并列,之后又大大夸奖了刘备,称赞他是汉室的忠臣,然后又担心可能会发生类似赵高杀二世的惨案,再加上刘备刚刚大破曹操,所以请求汉献帝封刘备为汉中王。但是有趣的是,这篇表文的署名中带头的不是诸葛亮,反而是马超和益州的一些旧臣,这是为了表明对于益州势力的安抚,并且展现了刘备会对所有手下一视同仁的胸怀。

之后刘备又上书称自己称王是受到了群臣的逼迫,并不是本意,但还是因为国家危难之际,他只好顺着众人的心思,表达了自己一定尽忠于汉室会尽心帮助献帝扫清寰宇、复兴汉室的伟大愿望。自此,蜀汉的政权算是基本建立起来了,同时刘备大封手下群臣,封了五虎将,其中还发生了一个小故事,据说是刘备要封黄忠为将军,和关羽等人齐名,手下群臣害怕关羽心中不服,但是刘备派了费诗前去授命,果然虽然关羽非常不悦不肯接受,但是费诗一番口舌,最后还是劝服了关羽。

然而巧合的是,在刘备称王之后的第二年,手下的不少能臣良将就去世了,比如黄忠、法正、关羽、张飞等人,这也对于蜀汉政权产生了巨大的打击。

刘备东征

刘备可以说是三国诸侯之中波折最多的了,好不容易到了晚年占据了益州和荆州大部分,但是却因为盟友的叛变导致荆州尽失、关羽阵亡,对于当时的蜀汉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打击,让刘备从坐拥大半个荆州,天下可期变成了只能困守蜀地,而且跟了他大半辈子的关羽也一战身亡,这对于刘备的事业、情感都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因此他选择了东征。

刘备东征惨败

在历史上很多人都说刘备东征是不合适的,但是其实刘备东征却是必须要做的,一来当时西蜀和东吴是盟军一起对抗曹魏,但是在这个时候东吴的背叛,给刘备阵营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刘备一向是讲究仁义,出了这么一回事就意味着和双方的联盟已经是不可能继续下去的了,所以刘备东征打东吴也算是比较正常的。再来也有着感情上的因素,刘备和关羽的感情一直很好,两人相交数十年,关羽的死对于当时年事已高的刘备来说可以说是一个精神上的巨大伤害,刘备的愤怒也是理所当然的。

而且刘备东征其实也是出于利益上的需求,失去荆州之后,刘备的势力一下成为了三国之中最弱的了,只能够守在西川之地,可以说荆州这个兵家必争之地对于刘备势力的意义是非常巨大的,只有有了荆州刘备才有争天下的资本,所以说这次东征也是刘备争夺天下所必须的。再者这也是刘备内部势力所渴望的,虽然有一部分老人是不希望刘备攻打东吴,但是很多荆州益州的势力都非常渴望夺回荆州,这也是刘备势力内部的需求。所以说其实刘备这次东征是势在必行的。

刘备的一生

如果说有人要我给刘备的一生做个总结,我会告诉他们刘备的一生是感人的,有一句古话这么说“20岁都三国,曹操最厉害;40岁读三国,司马懿最厉害;到了60岁再读三国,刘备最厉害。”前面两个人或许很多人都会赞同,但是不少人对于最后一段却是有着不解,毕竟刘备虽然能臣名将不少,但是最后蜀国被灭,而且在才能上也不算卓越,怎么会得到这样的评价呢?这就和上文说的刘备的一生是感人的不可分割了。

刘备的影视形象

纵观刘备的一生,你会发现他的大半生都在东奔西走,都是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直到48岁的时候都没有占据一片土地,都没有基业,但是即使如此,刘备依旧雄心不死,有着争霸天下的壮志,这怎么能让人不动容?要知道那个年代可不是现代,60多岁已经算是高龄了,刘备的状态就相当于现在一个人奋斗了大半辈子知道6,70了还没有什么产业,然后还敢豪言壮语说要干掉腾讯,超越马云,面对这样的人,试问谁不会心生敬佩?

刘备的一生虽然一直都是在逃跑,失败成了他人生的主旋律,但是很奇怪的是无论他到哪,哪儿的人都对他非常敬佩,即使不去他账下为官也对他推崇备至。而且刘备能够信任人,在那种动荡的年代,人心浮动的时候,试问换了你去你能坚持相信自己的手下人,能够毫无保留的信任别人吗?刘备能。试问你能逢人便说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即使遭到别人的白眼也一直不动摇,就这样流传后世千百年吗?刘备能。试问你能够在失败了无数次,屡次游走在生死边缘,差点失去自己的小命之后依旧“初心不改”不放弃自己的梦想吗?刘备能。试问这样的人不是英雄还有谁是?

你觉得刘备是个怎样的人(要举例子)

刘备是一个英雄,更是一位枭雄;然而他不是奸雄。

1、

首先,刘备被塑造成一个温文尔雅的形象,但是其实刘备也是很有勇气,并且从一开始就给人天下枭雄的气势。

刘备小时候在自己家旁边的树下边游戏,那棵树很大,“童童如车盖”,远远望去就像天子出行时的车盖。刘备那时说:“我为天子,当乘些车盖。”(《三国演义》、《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从这里可以看出刘备的少年豪杰。刘备的这种愿望在很多场合直接显露。而且,这个故事无论是演义还是正史都给与充分渲染,可以认为是真实的。

还有一个例子,我们知道刘备的儿子起名叫刘禅,他还收了一个养子——刘封。观察一下这两个人的名字,一个“封”一个“禅”的。连起来是“封禅”。封禅是一种仪式,古代封禅是皇帝在泰山脚下举行的一种礼节,这里却被拆成两个字放在刘备的儿子上,这一点很值得注意。最起码说明了刘备称帝的愿望。大概是当时迫于舆论,把这种愿望藏了起来。

以上可见刘备的野心与豪杰的本色,他并不是一个与世无争的人。相反,他的心中一直有更强大的欲望。

另外,怒鞭督邮也可以体现其性格的粗野一面。注意怒鞭督邮不是张飞所为,《三国演义》为了体现刘备“仁君”的形象,把怒鞭督邮的主人公改成了张飞。我这样说是有依据的,见于《三国志·蜀书·先主传》:“……督邮以公事到县,先主求谒,不通,直入缚督邮,杖二百……”。

可以看出刘备生猛的一面。人家只是不想理刘备,刘备就和别人干了起来,可见他的血气方刚。

2、

而且刘备总是被当成一个仁人,但其实他的很多次仁义都是装出来的。刘备在长坂坡逃亡时带上了10万百姓一起出逃,结果半路上就被曹军追上了。刘备显然并不是想让这些百姓真正和自己逃走,因为这样的话,粮马辎重、人们扶老携幼,根本不可能逃得有多快,弄不好自己都不一定跑得掉。刘备被曹军追上时,就弃百姓于不顾,顾自逃走了。当然那些追随刘皇叔的百姓的结果如何,就不言而喻了。这一点也证明。

在223年刘备永安托孤时,刘备曾经对诸葛亮说,如果刘禅无德无才的话,让诸葛亮代替刘禅继承蜀国皇帝。其实自古皇位就是“家天下”的,哪里还有这种事呢?刘禅毕竟是自己的儿子,在刘备心中的地位绝对远胜于诸葛亮。这句话听听就是妄语。所以看上去的仁义天下的外表,其实有很多潜台词。这句话其实暗示了要诸葛亮用心辅佐,不得越位,是一句用心良苦的警告——果不其然,诸葛亮叩首说不敢,“臣必尽肱股之力”什么的。可见刘备的心机之深,在最后一刻有施展了策略,想为儿子的江山打下保障。因为刘备深知刘禅没有政治斗争经验,算计不过诸葛亮等老臣。从耍这些机谋来看,他一点不像个仁义的人。

而且刘备很会哭。他的哭多是倾注了感情;比如在关羽罹难后的哭,那是几天几夜停不住的,诸葛亮都劝不动。但有些哭,却是为了另一番目的。诸如送别徐庶等。在鲁肃去向刘备讨要荆州时,刘备大哭一场,装出“若还了荆州,何处安身”的样子,其实就是向孙权装可怜,让鲁肃和孙权无可奈何。迫于压力,把要回荆州的时间又后延了一段时日。其实这只是缓兵之计罢了。所以有成语“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当然从我们现在的角度看,这种策略未必高明。

可以看出刘备的仁义其实有些是不得已而装的,这里充分显示了他的心灵谋略。

不仅使自己得到了名声,而且赢得了实利。在哭的本事上,刘备也挣得了别人的同情。

3、

而且刚才提到,刘备看上去憨厚,其实他的权谋、策略一点也不弱于曹操等人。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曹刘的“煮酒论英雄”。曹操说天下英雄只有咱俩的时候,一道惊雷劈来,让刘备吓掉了筷子。其实堂堂男子汉大丈夫怕什么雷呢?要说刘备怕曹操,这是比较可信的。因为曹操知道自己的能力。这里刘备故意让雷吓掉了筷子,足见其计谋,让曹操放下对自己的怀疑。

另外,刘备栖身陶谦门下时,陶谦想把徐州让给刘备。刘备是连连让了3次,最后才“勉强接受”。当陶谦一死,刘备便同意充任徐州牧。这次刘备名声远扬,他的品德开始广为传颂。这件事情,本身好像并没有什么不对劲的,顶多体现了刘备的谦逊。但是其实陶谦一死,刘备自己的威信就高了起来;而在陶谦在世之时,徐州的人民是爱戴陶谦胜过刘备的。这里两下一权衡,足见刘备的智慧。他知道要等待时机。况且如果过早地接受,将会为自己树立大批敌人;曹操当时因为自己的父亲曹嵩在陶谦的地界被杀,盛怒之下攻打陶谦。如果刘备过早地揽下了徐州,与自己十分不利。

4、

刘备的计谋还体现在他的用人、识人、求人、以及拉拢人心上。其实说拉拢人心难听了些,但这是刘备的必要手段。刘备的凝聚人心的策略,同样很高明。

最典型的莫过于长坂坡的“摔阿斗”事件了。赵云出生入死,平安地把阿斗送到了刘备眼前,然而刘备却把阿斗扔在地上,说什么为了你,险些折损我一员大将。其实在刘备的心中,江山大业的继承者肯定比一位将军重要,结论是,刘备这样做是装出来的。但是这时的刘备为了体现自己的胸怀,也顾不得了。这出戏在外人看来,就成了刘备无私、爱将的写照。果然赵云俯首在地说什么“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又加深了刘备和赵云的感情,而且留下了一段佳话。所以刘备集团中,尽管有不服管教、叛变的人,但赵云对刘备是真正绝对忠心的,所以后世评判赵云是典型的愚忠。撇开这点不谈,刘备的凝聚人才的策略,确实高。这件事例,也等于说是教育了众军,产生的影响不可估量。

再说说刘备的三顾茅庐。这个事件一向被人们传为美谈。可以体现刘备对贤士的仰慕之情。这一点本无可争议,但是“三顾茅庐”只是刘备招揽贤士手段的一种。而且诸葛亮被召进了刘备阵营之后,一开始的官职并不高。

还有一件事,即刘备对马谡的评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这句话也印证了马谡街亭的惨败。事实上,马谡是参谋人才,不适宜担当主将之重任。这里也可见刘备的识人之明。也许这句对马谡的评价并不中肯,但起码证明刘备在看人上比诸葛亮看得远。

说到诸葛亮,就得再说到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为了访求到贤士,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终于达成了目的。而当时的曹操和孙权,未必注意到了卧龙凤雏和司马徽先生“卧龙凤雏,得一人者得天下”的话;而刘备因为很好地招到了徐庶,得以得到诸葛亮。从这里看,刘备挖掘人才的技术也是非常之高,他注意到了别人忽略的人才。

5、

当然,刘备也并不总是那么有权谋,他也是性情中人,即,也是一个“人”。在关张遇害后,他不顾所有大臣的反对,发动对吴国的战争,这一幕也是具有几分悲情的。我们知道最后刘备惨败而病死;从他发动这场战争来看,就可以看出他性情的一面。肩挑天下重担,却脑子没有想到,头一发热,就破坏同盟;他力排众议为兄弟报仇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感情用事”。这里再用一个贬义词,因为发动夷陵之战本身就造成了很大的后果。从这里来看,刘备的个性更加鲜明。他有很多自身克服不了的弱点,也就是这些弱点,铸成了他的失败。这一点,也充分体现了刘备性格中真实的一面。永安托孤,为一代枭雄的人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也为他枭雄的本色增添了几分悲情。这也让一位枭雄变得更加真实。

以上是刘备作为枭雄的根据。然而我个人认为,他是枭雄,但不是奸雄。

1、

枭雄和奸雄有什么区别呢?无非是奸雄的语气和感情更加强烈一些,说得更加“难听”了一些。但是刘备确实是以天下为己任,并且尽力复兴刘汉王朝,这一点不是说说的事,因为这意味着担起天下的重任,而事实上刘备确实也这么做了。刘备无时不刻不在盼望着为兴复汉室出力。比如在刘表帐下没事干时,一次就说自己因为很久没有骑马,“髀肉复生”,感叹人生没有实现的理想。这一次是刘备真实的感情流露。

从这一点上来看,我们不得不说刘备是一位仁者。曹操被称为奸雄,似乎是因为他在历史中从来没有表露出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观点,并且他感情流露时的一些名言,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什么的,体现了他黑暗的一面(当然评为“奸雄”是对曹操心里的最好表达了。)

而刘备的这种体现并不强烈,他的很多的行为,都看上去是为了天下着想,他的几乎每一步行动,都留下一处美谈。

比如第三次说到三顾茅庐(没办法,太经典了),现在我们给解释成刘备求贤若渴的感情,不是嘛,刘备还说自己“如鱼得水”;摔阿斗,现在我们的看法是刘备很无私,能团结手下;即使是煮酒论英雄,我们也会论之以他的权宜之策,是机智的体现。总之这些形象,刘备都不坏。也许他是把自己内心中的类似曹操的那种野心想法藏了起来,即,它有豪杰本质中的“奸雄”一面,但这一点我们还是不得而知。所以就这些形象来看,刘备不能成为奸雄。

而且再说到夷陵之战,可以体现刘备起码在一些场合比较真实。这里是有正史认可的。也就是刘备“情长误国”,但是却不费心地遮掩自己的缺点。这一点,顶多像一个枭雄。曹操倒是在费尽心机谋划策略,虽然他也有霸王豪杰的一面,但是在印象中,他“奸雄”的形象还是更为突出。把关于曹刘的正史(是直接的史实而并非推论)放着一比,就知道谁更是奸雄了。

每个人的行为都有一定的动机,不能说有不一样的动机就“奸诈”。从掌握的历史证据来看,剔除感性猜测的成分,刘备可谓“枭雄”;离“奸雄”还差了一步。

2、

从他仁义的外表(不管是不是装的),豪情的性格,天下为己任的悯人之胸怀来看,刘备又可谓英雄。刘备一开始就是从征讨黄巾军的叛乱起家的,从这里一开始,他的仁义、正义的外表就开始显露。古今大家、甚至曾经刘备的敌人都给了刘备很高的评价,如曹操的“煮酒论英雄”中曾经说过天下英雄只你我二人之类的话。另有南宋词人辛弃疾的词句“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郎就是刘备。

而且从刘备白手起家而最终有一份天下来看,刘备还是很了不起的。起码符合了他“乱世枭雄”的身份。陈寿曾经评论道: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气焉。”就史实而论,这句话还是公正的。刘备确实是英雄。

这就是我的看法。至于易中天先生怎么看,不在我考虑的范围在内。见仁见智吧。这些是我的观点,是以“我”的身份回答的。?

对于先生看其为“奸雄”的观点:

1、“我乃汉室宗亲”:失考。但是在那种豪杰并起的时代,为自己树立权威是很有必要的。这是生存的手段,可以理解吧,为什么要说刘备在这一点就很奸诈呢?

2、三让徐州:避免为自己树敌的最佳方法,如果我是刘备,我也不会去要徐州。可能当时的刘备没有料到接受徐州的后果,而是真正的谦逊。煮酒论英雄:避免怀疑,保全性命的最佳策略。事实上刘备真的害怕曹操,故用计策;而不是怕雷。白门楼除吕布。可以说明刘备的性格。从这里开始,刘备开始在行事上变得好像很狡诈了,但是一件事情,不能贯穿刘备的一生。为了除去未来的敌人,值得这么做。

3、吞并刘璋:拿到根据地的方法。为了生存。毕竟自己众望所归,刘璋又不及刘备。当然为了名正言顺,刘备肯定还要弄一堆解释,不用去管他。

4、摔阿斗:增强了将领凝聚力,但是说“奸雄”还是不恰当。这里仅仅是一种策略。

5、嘱孔明:为稳固江山,刘备不会那么问一问吗?毕竟自己打下的基业,希望长久。一个快死的人,还是不要去那么深究了。

可能从具体事例上来看,刘备在一些事情上体现了他“枭雄”的一面;但是“枭雄”不是“奸雄”,无论是正史还是演义,都比较肯定刘备的为人。如果说刘备的“枭雄”形象有倾向的话,那就是倾向“英雄”而非“奸雄”。?

另外,这种事例有的出自《三国演义》,有的出自正史,已经不知道了。所以一些人物的形象,我们判断要小心。?

补充:如果刘备也算是奸雄的话,孙权、袁绍等豪杰也可以成为奸雄了。刘备也是一方豪杰,为什么因为他发展壮大自己的手段就说明他是奸雄呢?我知道奸雄并非贬义,但是要说刘备是奸雄还差一些。大家公认的奸雄其实是曹操,因为在许多的史料和传述中曹操都给人奸雄形象;而刘备的奸雄形象还不明确,我们是根据事实做出的一些感性的推论。所以有必要降一级为枭雄。从东汉末年群雄争霸的形势看,刘备能得一席天下,足以说明了他的枭雄。

仁德君主刘备,免疫控制尽情输出

 刘备被定位为战士,自身的综合能力非常强,拥有多种突进手段和极佳的收割能力,开启大招后获得免疫控制的护盾,陷阵杀敌易如反掌。下面为大家带来刘备的详细进阶打法解析。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英雄定位:战士

 特长:突进/收割

  技能干货解读

 被动:强化霰 弹

 1、只有中央的两颗弹丸能够触发装备效果。所以刘备不能只是站桩输出,而是通过更多的灵活走位,来保证中央弹丸的命中率。

 2、刘备的弹丸命中敌方英雄能够提高自身的双抗,在线上消耗占据大优势。

 3、贴脸输出才能爆发出普攻的`最高伤害。

 一技能:双重射击

 1、这是刘备的主要输出技能,实战中可先预存一层技能效果。二技能贴脸打出一技能被动效果后,再次开启已冷却完毕的一技能,打出一套四连发。

 2、释放一技能后,增加的移速效果,使得刘备更具操作性,提高了自身的追杀和撤退能力。

 二技能:身先士卒

 1、刘备全新的位移控制技能,是一个快速接近目标的神技,同样也可灵活选择用于逃生。

 2、撞击英雄造成击退效果并减少技能cd,可用来打断一些英雄的技能。如王昭君大招、橘右京大招等,但在释放时,要注意绕开兵线。

 3、值得注意的是该技能不能穿墙,但留人能力不错,再配合一技能的使用,更是令敌人防不胜防。

 三技能:以德服人

 1、大招能够在被控的情况下使用,并赐予刘备一个免疫控制的护盾。

 2、在护盾存在期间,尽可能打出更多的输出,来使得护盾变得更加强大,为刘备的贴脸输出提供安全保障。

 3、刘备也可以残血诱敌深入,再开启大招将其反杀。

  常规搭配

 六神装:影忍之足、泣血之刃、冰痕之握、破甲弓、魔女斗篷、纯净苍穹

 铭文推荐:红色异变、绿色鹰眼、蓝色狩猎

 召唤师技能推荐:闪现

  实战解析

 对线技巧

 这里给大家介绍的是刘备上单打法,由于刘备可以通过普攻命中敌方英雄来增强自身的双抗,所以他的抗压能力是不可小觑的。刘备在前期的技能和装备都还不完善,不建议过早地贴脸输出,主要打法还是以补兵发育为主。四级后的刘备,就有着过人的作战能力了,即使在上路面对着两个人,在队友的支援下可以迅速扭转战局。

 刘备近距离伤害非常高,可是一旦被对手拉开距离之后伤害就会明显不足,无法快速收割残血的目标。此时可以通过闪现继续靠近敌人进行输出,可以让敌方真正感受到刘备的强大压制力。此外,刘备可以快速收掉暴君和主宰。所以一旦有进攻暴君或者主宰的机会,就要迅速配合队友下手,为全队增益,获得等级和经济的领先。

 打团技巧

 团战时,刘备不能作为第一位冲锋。即使开启大招后刘备有这着强硬的身板以及过人的续航能力,但也会很容易被集火瞬间击杀。

 刘备绕后,切敌方输出位的方法比较稳,但一定要抓住切入时机,可以在团战爆发前,躲在草丛里伺机而定。待团战爆发后,刘备可以预存一层技能效果,迅速绕后找准c位,利用二技能突进到敌方后排。贴脸打出一技能被动效果后,再次开启已冷却完毕的一技能,打出一套四连发。这样一番攻击下来,敌方脆皮非死即残。接下来队友们将会拥有良好的进攻机会,敌人也会因失去主力,而无力应战,团战便轻松拿下。值得注意的是,刘备的大招不用急着开,应选择在被控制的情况下使用。

 团战胜利后,要刘备可以选择拆塔或者击杀暴君和主宰,迅速扩大优势,同时也要找准时机,一波解决!

 刘备的爆发伤害很高,但留人能力不强,切忌孤军奋战,多与队友合作方可定夺得胜利。希望大家早日练好这位集输出与生存能力与一身的刘备,然后轻轻松松上王者!

刘备到底是不是一个仁君?

其实刘备想要成就一番事业,仁义是最后一条路也是适合他的路,首先他有汉室血统,其次当时天下想要有所成就,像他这样实力不强的势力得到百姓支持是最好的路,我觉得仁义更多是他一种手段,为了他心中大业的手段,有了强大的势力后,刘备和其他君主差不多,都是以统治为第一目标

被称为仁君的刘备,为何曾多次弃妻而逃?

刘备为何会丢下老婆,自己逃跑了呢?这就得从两个方面来说一说了。

一客观方面

刘备不是敌人的对手,让别人打的落荒而逃,哪里还能顾得上自己的老婆啊!虽然说心里肯定也会想起自己的老婆,但是现实却不允许他再带上老婆一起逃跑,所以也只能自己先跑了。

二主观方面

对于刘备这种野心雄厚的人来说,老婆在眼里根本就算不上什么,在自己眼里只有权势,地位,金钱等等。有钱有势了还怕找不到老婆吗?由此可见,在当时的历史上,女人的地位都是很低的。

不仅仅是刘备,就连刘备的祖先刘邦,在被项羽打败之后,为了自己能保住性命,竟然都能把自己的儿子从马车上让下去,这到底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啊!刘帮扔下了自己的儿子,又被樊哙给还了回来,经过了几次的颠簸,刘邦也是终于开窍了,同意带着儿子一起逃跑了。

这也就有了后来的,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如果你要是把他给炖了,那也只不过是分我一碗汤的事。然而刘邦的老婆也在旁边看着,要是项羽把刘邦的老婆也给炖了,估计刘邦也会说,我老婆就是你老婆,记得分我一碗汤啊!

笔者还是认为,最为一个人,就应该有一颗善良的心。不管是刘备还是刘邦,他们扔下了自己最亲的人自己逃命了。这也是迫不得已,他们可能想的是,如果要是带上了老婆,只会拖累了自己,最终两人都得死,自己一个人跑的还还有活下去的机会,所以说能跑一个是一个,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在刘备打仗的这几十年以来,吃过的败仗也不少,但是也并不是每次都扔下老婆自己逃命的,能带上还是尽量带的。赵云也是刘备专门安排来保护老婆孩子安全的。由此可见刘备还是挺重视自己老婆的。

虽然说刘备有过扔下老婆自己逃跑,但刘备也并不是次次都扔下老婆自己逃跑。

今天的讨论已经涵盖了“仁君刘备搭配阵容”的各个方面。我希望您能够从中获得所需的信息,并利用这些知识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果。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讨论,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