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入川的阵容怎么搭配
好久不见了,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刘备入川的阵容怎么搭配”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领域还不太熟悉,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准备的,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其中的奥秘吧。
汉中之战打了两年多,刘曹双方都投入了巨大的战力,事实上这是一场消耗战,刘备的胜利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后勤比曹操靠谱的多,而且曹操占领区又频出二五仔,刘备才得取胜。
一、武将方面。
刘备方面的张飞、赵云、黄忠和马超一帮顶级将领全部出战,还有吴兰、陈式、雷同等副将相随,可谓是倾一国之最佳战力与曹操在汉中决一死战。
向刘备建议进攻汉中的人是黄权,此人原本是益州牧刘璋的主薄,刘璋与刘备反目成仇之后,黄权归顺刘备,此人虽在三国中不太显眼,但他却是汉中之战的第一把推手。我一直觉得黄权是有大智慧的人,他后来在吴蜀之战中被迫降魏,竟也不卑不亢,最后在魏国混到了车骑将军寿终正寝,在乱世中降来降去还能混到这个结果,实属不易。
在战争初期,曹操是具有压倒性的优势的,曹洪趁张飞未至而斩杀吴兰,刘备派陈式去攻打马鸣阁道,准备从北侧包围曹军,但被徐晃发现意图并击败陈式。
战役进行到第二年,刘备还在跟夏候渊对持,在狭窄的金牛道上刘备进不得,夏候渊也不可能退,要不是刘备渡过汉水,冒险翻米仓山,再登定军山,他能不能摸到汉中平原的边都是问题。
刘备自登上定军山开始,整个战役的优势才开始向刘备方倾斜,定军山这个位置太好了,登山扎营的刘备惊喜的发现,他们已经成功的出现在曹军的背后,之前在金牛道上堵路的夏候渊也感到后背发凉,以高打低,很快曹军就被拦腰截断,夏候渊也被黄忠斩杀。
当刘备乘胜追击,将战线推至汉水北岸之后,此时的曹军已经陷入完全被动状态。
而战争打到这一地步的时候,曹操本人才出现在汉中之战的战场上,有时候我就很服曹操,他会给人一种莫名的自信,一个人坐镇许都,一个人在汉中折腾,简直就是高下立现,不怪现在备黑这么多,实在是可黑的地方太多了。
曹操一来,刘备马上退守定军山,由主动进攻状态,转为骚扰对方粮道后勤的消耗战,这也是后来备黑说,你备赢了汉中之战,全靠会苟!但是,刘备如果不是退回定军山,可能就被曹操干掉了,因为曹操来到汉中之后,马上让徐晃去断蜀军粮道,所以消耗战不是一个人发起的,是双方共同的选择。
那为什么曹操输了?难道曹操打不起消耗战?
曹操要把武都总共6万户百姓,约30多万人,迁徙到扶风和天水一带,把汉中西的8万多百姓迁到洛阳,总行程超过1000公里。
关于曹操为何要迁民,说法大概有两种:
1、在三国人口是最重要的资源,没人说啥也白瞎,曹操一看仗打成这样,不想打了,准备把人要迁走,留给刘备一个没人的汉中,让他玩去吧。占了也白占,还得派人来守,累不死他。
2、汉中太敏感了,刘备想要,东吴也想要,自己再掺和一脚没必要,不如把人迁走,然后回到许都看吴蜀大乱斗,岂不乐哉?
篇幅有限,只能说在武将方面刘备已经倾巢而出了,如果这波被团灭,蜀国还有谁能带兵?但是曹操就算把这些人搭进去,后备武将储备绝对比刘备强,这对于刘备是生死之战,对于曹操来说可未必,毕竟曹操的修养生息的政策推行的相当不错,比刘备情况好太多了。
二、后勤方面。
消耗战开始,曹军的供应线,从河东、长安再到汉中,行程1500余里,这个数据跟蜀国差不多,问题就出在,承担军需消耗的河东根本负担不起曹操的实际需求,他要迁走的四十万百姓也是要吃饭的,不管饭饿死了,岂不是白费蜡,再加上曹操来带的十万援军,曹操以汉中之战中的实际军需只新增就有50万。
而刘备方面,坐镇军需的是诸葛亮,诸葛亮打仗不一流,但是在保证后勤和治国方面,绝对是顶级玩家,凡诸葛亮负后面军需调配的,从来不掉链子。
所以说,有人说刘备不重要诸葛亮,其实不准确,只是他知道再没有人可以像诸葛亮一样让他没有后顾之忧。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吃不饱饭,还打毛线的仗。
诸葛亮为了确保后勤保障不掉链子,积极的联络蜀地名士,争取到了蜀人的支持,当时的蜀部从事杨洪诸葛亮表示,刘备的存亡就是蜀之存亡,蜀之存亡即蜀人家之存亡,如汉中败则无蜀,无蜀则无家,则蜀人该全员参战。
诸葛亮一看这兄弟是个明白人,马上奏任他为蜀郡太守,果然杨洪砸锅卖铁筹措粮草,全力助战,再加上刘备在抵达定军山前,就命令高翔扎在阳平关外,死守金牛道。曹操派曹真去袭击金牛粮道,然而曹真没办法翻越走马岭,这一局限于让他无法完成包抄,也就无法断绝粮道,而曹操的后勤供应日渐艰难,不得不退出汉中。
刘备攻取益州时为何只带魏延和黄忠俩员降将?
诚邀,如题。刘备攻取益州时为何只带魏延和黄忠呢?我觉得有以下两点原因。
首先,刘备得让刘璋安心
虽说刘备是江湖上鼎鼎有名的仁义之君,虽说是刘璋主动请刘备入蜀抵抗张鲁,但是人心隔肚皮,刘璋对刘备多少还是不放心的,担心引狼入室。刘备也深知这一点,所以刘备入川的阵容绝对不能太强,否则刘璋会起疑心,这是第一个原因。
其次,东吴和曹魏的压力
自从孙权刘备争夺荆州以来,特别是周瑜死后,孙刘两家的矛盾其实已经很严重了,只不过碍于曹魏的压力,孙刘暂时妥协,所以刘备很担心孙权或者北边的曹操会趁他入川后袭取荆州,荆州一旦有个闪失,那他数万大军可就无家可归了,所以刘备将关张赵留在荆州抵御孙权曹操,并令诸葛亮统一指挥,以保证后方的稳定,这就是第二个原因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刘备带黄忠、魏延入川,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的。
一、给新人机会
庞统、黄忠、魏延,都是新投奔刘备的。可以说还没什么功劳,需要给这些新人一些机会。
而黄忠、魏延的实力也不弱。老将黄忠在长沙和关羽打的不相上下,后来也是入围五虎将军;魏延是刘备亲手提拔的青年将领,本身实力不俗,在襄阳和大将文聘打的难解难分,后期更是为数不多的能和张郃战平的人才,但是现在毕竟还年轻,需要机会锻炼!
二、刘备阵营也分派别
比如关羽、张飞并不怎么买诸葛亮的账,对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也颇有微词。诸葛亮第一次派兵,尚需刘备的剑印震慑。往后派兵,都有刘备在场。所以在关张的使用上,诸葛亮并不得心应手。
诸葛亮必须找一个嫡系,这人是谁呢?不用说大家都知道就是赵云。赵云比关张加入的晚一些,功劳比不上关张,而且人品也没得说,两人的合作也非常的愉快。所以诸葛亮派兵往往都是赵云做先锋,外出办事都是赵云保驾护航。
同理庞统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虽和诸葛亮有竞争关系,但不能撬行,除了关张赵之外,黄忠、魏延的实力也不俗,更重要的是两人都需要战功,都需要这次机会,所以合作上不存在问题。
三、后方同样重要
打西川固然重要,防御荆州也同样重要,甚至重要性还在攻打西川之上。曹操虽败,实力尚存,随时都有可能南下报仇。后方得留下得力干将(能打)防守。最放心的是谁呢?肯定是关张赵这些出生入死的老兄弟。
还有一点,只偷偷告诉看到这的条友,那就是蜀汉二代有些青黄不接。趁这两年安稳,还不抓紧生几个,抓紧培养。二代中,张苞、关兴的培养是成功的,应该归功于这几年的培育。
综上,这就是刘备带黄忠魏延入川的原因了。
从建安十六年(211年)刘备入蜀到建安十九年(214年)劝降刘璋,领益州牧,一共用了3年时间,经过以下3个阶段:
1.刘璋邀请刘备入蜀共击张鲁。
2.张松事败,刘备攻西川,令赵云、张飞等猛将入蜀。
3.收服马超,占领成都。
题主所说的只带魏延和黄忠是在第一个阶段。当时刘备入蜀,是因为受到刘璋和法正的邀请,而法正也劝刘备趁机拿下益州!
所以刘备初次入蜀是借帮忙为由,实则以试探为主 ,了解刘璋军政民心,看能否收为己用!找机会能否直接拿下益州,没必要带上很多人。 所以他“北至葭萌,驻军不前,厚树恩德以收众心” 。因此这是刘备只带魏延和黄忠,的 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 :当时刘备只占有荆州四郡,民心还不稳,而魏延和黄忠本是荆州人士,有根基更有军士相随,如若让这两位留在荆州,把其他武将喊来,那么荆州是很危险的!魏延和黄忠随时有可能因别人的劝说而领兵自立反叛。此时把魏延和黄忠两位降将 以及庞统 带在身边,既能 表示自己对他们的信任,并施以恩德,增进感情;同时也能削弱荆州本地的军队实力 !
第三个原因 :此时的 荆州仍是刘备实力最重要的大本营,益州随时都可以取,而荆州不容有失 。所以刘备的大部队仍然留在荆州,同时跟随自己多年的张飞,关羽、赵云也驻扎荆州, 稳定民兴,联合孙权 。荆州与曹魏接壤,刚曹操大败,很有可能再派军袭击复仇。 巩固城池,恢复生产,建立完善的边境防御体系 ,也是当时刘备最需要做的一件事!所以大军不动,只带魏延和黄忠两位!
第四个原因 : 培养荆州武将的能力和势力,制衡元老派的实力。 刘备率降将入蜀,抗击张鲁,一上来委以重任,当做心腹,定会让他们感恩戴德。而且当时刘备的武将大多是一直跟随刘备元老一系和新加入的荆州系。这两者之间必须要坐好合理的制衡,元老一派太多,容易功高盖主,不易管控,刘备如果入蜀之后,也需要荆州一脉冲淡元老派的力量。 黄忠、魏延和庞统此时入蜀,既能先在蜀地培植势力和亲信,又能制衡元老一派 ,一石二鸟!
第五个原因: 很简单咯!魏延黄忠本来就是猛将,由他们二人领兵,刘备当然也放心啦!
自曹操赤壁大败后,刘备趁势夺取荆州南四郡,有了自己的地盘,但是仍有许多隐患。再按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思想,得了荆州后就应该盘算益州了。
若此时就进攻益州的话不仅出师无名,而且荆州方面还立足未稳。碰巧此时张鲁兵犯益州,在张松法正的设计下,刘璋邀刘备入川以抗击张鲁。
进入正题,为何刘备西取西川,随军军师是刚加入的庞统,武将方面也选择刚投降的黄忠魏延,而并非是关羽、张飞、赵云及诸葛亮等人
当然刘备这样安排自然有其道理,刘备从摆地摊到当上皇帝,说明有他的过人之处,而在有人方面刘备还是不错的。我们再看刘备攻取西川时为何如此安排:
首先,刘备是受邀入川,是去帮忙的,不管刘备心中怎么盘算,总之你不能带很多兵马,关张赵等人名声在外,如果带他们可能会引起益州方面的注意和怀疑。反观黄忠魏延等人当时的影响力还不大,名气肯定不如关羽张飞等人。他们和刘备同去不会那么引人注意。
第二,如果要留下关羽张飞的话,以此二人的情况,估计也只有诸葛亮的话他们可能会听,想要他们听庞统安排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关羽张飞留下的话,那诸葛亮也必须留下。况且荆州方面除了大将镇守之外,也需要一位统管全局的谋臣,就是诸葛亮了。
第三,荆州刚刚经历大战,局面复杂尚未稳定,曹孙刘三方势力交错。此时周瑜已死,继任的鲁肃和诸葛亮关系很好,而且政治思想一致(就是孙刘联合抗曹)留诸葛亮在荆州的话刘备也放心
第四,此行西川前途未卜,能否拿下西川还是个未知数,所以荆州作为大后方和刘备好不容易才得到的地盘,轮重要性荆州要大于还没有到手的西川
第五,就是给新人以建功立业的机会,不仅魏延黄忠需要这样的机会,庞统同样需要这样的机会以证明自己的能力不在诸葛亮之下
其实这样的安排非常恰当,可惜庞统战死,刘备和刘璋已经兵戎相见,刘璋竟又向张鲁求援派来猛将马超,于是刘备只有调诸葛亮和张飞赵云率主力西进,独留关羽一人守荆州(后面的情况大家就知道了吧,关羽在荆州一人独大,直到最后丢了荆州)
刘备在入川时,关羽、张飞、赵云和诸葛亮等核心班底都留在荆州,只有魏延和黄忠两位刚刚归降不久的将领跟随。刘备这样做,明显是故意为之,其目的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刘备入川,明面上是帮助刘璋收复汉中,但实际上是想趁机夺取益州。但刘备的真实想法,显然不能让刘璋知道,甚至而言,最好能够让刘璋没有丝毫的怀疑。在这种背景下,刘备将自己的核心班底全部留在荆州,只带黄忠和魏延两位降将,自然很容易迷惑刘璋。
因为如果刘备真有夺取益州的想法,那他完全可以趁此机会将主力部队全部带入西川,但刘备却没有这种做,这足以让刘璋相信刘备的诚意。更重要的是,因为刘备的核心班底都留在荆州,刘备即便真想夺取益州,凭他手上的这支偏师,基本上也是很难成功的。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刘备的这种做法,足以消除刘璋对他的戒心。
第二,刘备入川时只带魏延和黄忠两位降将,也是为了防止孙权背后捅刀子。刘备夺取益州,如果不成功,大不了再退回荆州。但问题是,如果刘备在夺取益州的关键时刻,孙权突然在背后来一刀,那刘备的下场,恐怕不会比后来的关二爷好多少。正因为如此,刘备才将自己的军事主力和核心班底留在荆州镇守,这样他的后方才有安全感。
第三,刘备能够顺利入川,也是在张松和法正等人的积极筹划下才实现的,而现在张松和法正等人的角度上来看,他们显然也不希望刘备将他的核心班底带进益州。一切是显而易见的,如果刘备不带自己的核心班底入川,那他想夺取并控制益州,就必须全力依靠张松和法正等益州本土力量,这样事成之后,张松和法正等人的地位自然要上升一大截。
在这种背景下,他们肯定也会积极劝说刘备将核心班底留在荆州,而刘备为了得到益州本土力量的支持,也会选择接受他们的建议。但可惜的是,后来的结果却是刘备率领黄忠魏延等人折腾了一年多,也没有折腾出个结果,反而还把军师庞统给搭进去了。没办法,最后刘备只能让自己的核心班底和军事主力大举入川,这才总算把益州给平定。
刘备取益州,攻打西川,随行的武将中只有魏延和黄忠,文臣中还有庞统,之所以这样安排,这里面大有文章。
对于喜欢研究三国的人应该知道, 刘备之所以要取西川,主要是因为诸葛亮在《隆中对》中的构想,以荆州和益州为根据地,发展自己的势力,等待合适的时机可以分兵进军中原,恢复汉室,成就霸业 。
至于我们仁义的刘皇叔攻打西川,进取益州之时,只带魏延,黄忠两位降将,还是出于以下考虑,同时也受限于当时的时局。
时局影响:赤壁之战以后,曹操兵败北撤,此时身在汉中的张鲁却打起了益州的主意,举兵侵犯益州,与此同时曹操也有图谋益州之心。 在益州的张鲁困于当时局势,无奈之下,在张松和法正的运作下,邀请刘备入川一起抗击张鲁和曹操 。因此,刘备不能带过多兵马,以及关羽,张飞这种猛将, 黄忠、魏延等人在益州不知名,带他们去更能解除刘璋的忧虑,消除益州刘璋的怀疑 。
对荆州局势的考虑:孙刘两家刚经历过赤壁之战的洗礼,尽管暂时大仗打不起来,但是荆州局势不稳定,东吴一直向刘备索要荆州,而 荆州又是刘备施展《隆中对》重要战略部署之地,切不可轻易易主。同时,时局的形势要求留下关羽、张飞,然而关羽素有傲气,张飞性格暴躁,唯有诸葛孔明能镇得住二人 。荆州此时的战略意义要远大于益州,不可有任何闪失,关羽、张飞、诸葛亮就这样留下来了。
对人才培养与晋升的考虑:关羽,张飞,诸葛亮已经在前期的战争及赤壁之战中证实了自己的能力,且得到了有效的锻炼。但对于 刚刚加入刘备势力集团的黄忠、魏延、庞统,则急需在新的集团势力中建功立业,证明自己的实力。荆州给不了这三个人证明自己的机会,相反益州却是一个施展自我才能的一个大战场 ,况且取西川的计划也是庞统给刘备全盘设计的,理应庞统来一起和刘备取西川,攻打益州,而如黄忠,魏延更需要在一场大战中取得胜利,建立军功,赢得新主公的信任与欣赏。
首先要说明下,不仅有他两人,重要的还有不是降将的军师庞统,所以说降将不是关键。
一、赤壁之战后,曹操率军进取汉中,刘璋甚是恐慌,毕竟汉中失,益州将无屏障,于是张松建议刘璋邀请了刘备入川,让其攻打张鲁,防卫益州。
所以 刘备是来帮刘璋的,表面上是过来帮忙的,如果把关羽、张飞等大将全部带上,岂不是会让刘璋怀疑自己么? 让刘璋觉得自己是取益州的,而不是帮守益州。而让魏延和黄忠去就不一样了,他们当时的名气还是没那么大的,不会让刘璋有这个顾虑。
二、 刘备是个好老板,他喜欢给新人机会 。魏延和黄忠都是刚投靠他不久,当然庞统也是,他想给这些人立军功的机会,让这些人觉得自己就是识他们的那个伯乐。除此之外, 也可以培养新人,培养他们的能力,给他们证明自己的机会, 魏延从一小将到镇守汉中的边疆大将,刘备对他的栽培很重要。
纵观刘备用人就可以看出,他不是只有这一次这样用人。比如他取成都时,也是用了新将马超。伐吴东征时,用的也多为蜀中将领。
三、当时的荆州已经饱和了,所有重要的岗位上都有人了。 荆州当时算是刘备入蜀的大后方,但又处于险地,魏吴虎视眈眈,诸葛亮和关羽、张飞等大将都是在很重要的岗位上,肯定是脱不开身 ,毕竟老巢更重要。老巢如果有什么闪失,刘备就算玩完了。而当时的魏延和黄忠在荆州并没有什么要职,让他们继续呆在荆州干没有意义的事,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而且当时的刘备入蜀,更多是一种刺探的味道 ,他不需要带很有名的大将。刺探到了如果可行,再调关张赵等人前来也是不迟的,主力先留守老巢荆州才是重要。后来到了正式开战,不还是把诸葛亮、张飞等大将调来了么,因为大概刺探到可以打了。
所以取益州,刚开始只带了魏延、黄忠这些人,是考虑到这些因素在里面的。
魏延是“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
黄忠是“自葭萌受任,还攻刘璋,忠常先登陷阵,勇毅冠三军。益州既定,拜为讨虏将军。”
刘备去益州并不是一上来就做出攻打刘璋的姿态,他名义上是帮助刘璋平定张鲁之乱。
不过刘备到后还没打张鲁却收买人心,真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刘备最初入蜀时肯定不能大张旗鼓的派嫡系入川,原因有四:
一、防止曹操和孙权来犯
二、诸葛亮、关羽等更可靠
三、刘备更信任诸葛亮、关羽等
四、免得刘璋起疑
第三点和第四点尤为关键。对于北方来犯这种可能,刘备陷入两难,由于人手不足,要么由原有人马慢慢打西川(打的确实艰苦,雒城打了将近一年,庞统死于雒城城下),要么荆州来兵,尽量速战速决,索性来个长痛不如短痛。
前者是长痛,后者是短危,蜀汉掌权者选择后者。
刘备还是比较器重这两个人,这两人也是将才。让他们立功也会叫其心依附,而且避免荆州将领的勾结,采取嫡系治荆的方针,就像后来荆人治蜀一样。
刘备动身时主要带了魏延、黄忠两员大将,同行的还有谋士庞统,另外尚有数万步兵。这个阵容,可以说丝毫不弱,而且这还只是动身之初,等刘备与刘璋开战后,诸葛亮、张飞、赵云也都领兵前去支援。那么,刘备最初为何只带魏延和黄忠呢?
第一,荆州新得,尚需固守
赤壁之战后,刘备占据了荆州的部分地区,并借机发展壮大。但是,荆州毕竟是新得之地,而且北方尚有曹操留守军队。此时虽然看中了益州,但毕竟攥在手里的最为重要,总不能把主力全部调走,给人以可乘之机。
第二,刘璋求助,刘备是客
刘备能深入益州,源于刘璋的邀请。因为张鲁和曹操对益州蠢蠢欲动,刘璋觉得自己难守益州,于是打算请刘备前来助阵。而当时法正率四千人前来迎接刘备,刘备才趁机动身前往。如果带兵过多,也难免会引发刘璋的警惕。
第三,文有庞统,武有黄忠、魏延,可谓实力强劲
庞统与诸葛亮齐名,这尽人皆知;老将黄忠可谓当世名将,而魏延也正值壮年,都是刘备集团中的悍将;此外,刘备尚有随行的步卒数万。如此阵营,对付刘璋可谓戳戳有余。
以上三点是刘备排兵布阵的主要原因,而且,如果遇到阻力,完全可以再调诸葛亮等人前去相助,不必着急把自己的家底儿都拿出来。
首先因为刘备把厉害的人都就在荆州了,荆州是大本营不容有失,魏延并不是降将而是一直跟着刘备,从小卒一步步成长成为独挡一面的将领,刘备致死都非常欣赏魏延。
其次带魏延黄忠还有庞统,也是因为锻炼新人,这些人没有资本和功绩,迫切需要建功立业。
刘备那么多猛将,张飞和赵云都在,为何没能生擒张任呢?
蜀中有壮士,川人尚忠节。
益州张从事,少自有胆略。
胸中兼智勇,浩气知正邪。
但为制侵陵,何惜此腔血?
安能事二主,屈生延苟且。
为昭天下义,视死如离别!
刘备率领大军西入川蜀,收取益州,是他此生最大的得意之笔。但在这次漫长的征途中,他遭遇到了一个劲敌的强力阻击,这个劲敌就是张任。
割据川蜀的刘璋被其他枭雄们评价为?黯弱?,但这可并不代表川蜀集团就没有才能出众的人物了,实际上这片地方还是人才济济的,主要问题还是刘璋的决策失误,如果他能够听取麾下忠臣勇将们的谏言,以刘备那点实力,想取而代之,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张任就是这样的一个非常有能力的人才,他品行高洁,忠直刚正,善于领兵作战,在将士们心目中威望很高。大家可以注意到,张任的官职是?从事?,并不算很高。刘备攻下涪水关,刘璋下令?刘璝、泠苞、张任、邓贤点五万大军,星夜往守雒县,以拒刘备?,张任虽然官职不是最高,也并非军中主将(主帅是刘循),但大家都以他为首,听从他的指挥布署,说明在大家心目中都非常认可张任的军事才能,心甘情愿地服从他的指挥和调遣。
有一个细节,泠苞在战斗中曾经被俘假意投降,但他回来后却不承认,说是?被我杀了十余人,夺得马匹逃回?,泠苞不敢在张任面前坦白实情,那是因为他对张任品行的敬畏,羞于启齿。
刘备入川前后历时一年,他身边猛将众多,当时张飞、赵云、黄忠、魏延都在左右,
张飞曾经生擒过2员敌将:徐州城外擒刘岱,巴郡擒严颜;赵云生擒过4名敌将:桂阳擒陈应,雒城擒吴懿,南征擒孟优,凤鸣山擒韩瑶;黄忠生擒过1名敌将:定军山擒夏侯尚;魏延的生擒战绩也很惊人:涪江坝擒泠苞,益州界口与王平、张翼合力擒鄂焕,锦带山谷擒孟获。
既然刘备麾下的这几位将领都有着非常出色的擒将能力,那为什么就没有谁能够在两军阵前将张任生擒活捉呢?
但大家必须要注意到,刘备麾下这些猛将们所擒拿的敌将们大多数武艺平平,战斗力都不强。其中武力值算得上比较强悍的有两个:一个是严颜,一个是鄂焕。这两位都号称?有万夫不当之勇?。张飞擒严颜是设下埋伏,严颜在包围圈中心神大乱,惊慌失措,判断失准,失手被擒;而鄂焕是被魏延诱入包围圈,与王平、张翼三将合力将其擒住。
那么,张任的武艺如何呢?咱们来看一下张任的五次武力展现:
1.涪水关大宴,魏延筳前舞剑,欲行刺刘璋,张任拔剑而起,拔剑对舞,抵住魏延,遮护主君;
2.张任追击刘备,直杀到涪城,?幸得左边刘封,右边关平?率兵杀出,合力击退了张任;
3.刘备兵围雒城,张任出城反击,直冲中军,刘备?敌不住张任?,落荒而逃;
4.张任追击刘备,张飞赶到拦住交锋,?战到十余合?,严颜率兵到来,张任退走;
5.张任出城再战张飞,?战不十余合?,张任诈败?绕城而走?,张飞追击,陷入伏击圈,遭到前后夹击。
从张任的厮杀表现来看,武艺肯定在严颜之上,他的武力值下限是马岱,上限接近于乐进、凌统。这样强悍的实力,要想擒拿住他谈何容易?
阵前厮杀,擒拿敌将的难度肯定要比斩杀之要大得多,要么双方实力相差巨大(赵云擒吴懿),要么以多胜少(魏延、王平、张翼合力擒鄂焕,东吴众兵将擒关平),要么有辅助设备(马岱设绊马索擒祝融夫人,周仓水中擒庞德)。而且对方必须警惕性不高,缺乏防备思想,心理素质也比较差。
张任不存在这个问题,虽然他的武力值肯定低于张飞、赵云,甚至也不如黄忠、魏延,但实力差距还没有大到能在战斗中被走马活擒的地步。张任能够在落凤坡设伏射死庞统,雒城反击几乎生擒刘备,说明他的智谋深长,心思缜密,岂能轻易上当?
雒城之战,张任巧妙利用地形,准确把握战机,突然发动反击,直奔刘备中军,黄忠、魏延被战阵隔开,急切间不能相救,刘备惊慌失措之下匹马落荒而走,差点被张任成功实施一次?斩首行动?。这场战斗策划之精彩绝伦与张辽?威震逍遥津?之战有异曲同工之妙。像张任这样智勇双全的帅才,哪能在交锋中被敌将轻易捉住。
金雁桥一战,诸葛亮设计擒张任,用了多少兵将呢?咱们来检点一下,?魏延引一千枪手伏于左?,?黄忠引一千刀手伏于右?,?张翼德引一千军?伏于山东小路,?赵云伏于金雁桥北?,?玄德军在左,严颜军在右?,而诸葛亮则亲自?引张任过桥?。几乎是全军出动了,就这个阵容之强悍,不要擒张任了,连吕布都跑不掉。
张任被擒,坚执不降,刘备、诸葛亮劝说,但张任说了这么一句话,断绝了自己的活路:?今日便降,久后也不降!?随后被推出辕门斩首。
要说张任是刘备西取川蜀所遭遇到最强的劲敌,但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张任其实是刘备集团最大的损失。征战天下,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勇将易得,而帅才更加难求,像张任这样忠诚刚直、品质优秀、文武兼资的统帅之才更是可遇而不可得。如果能够留存下来,那是足以独当一面的栋梁之材,决不亚于关羽、姜维。
刘备在西征途中斩杀了两个战俘:一个是泠苞,另一个就是张任。泠苞是假意投降,实则准备扒开涪江大坝,给刘备来个?水淹七军?,如果不是彭羕及时报信,刘备大军就都变成汪洋中的鱼鳖了。刘备深恨之,斩之以泄愤。张任在落凤坡伏击射杀?凤雏?庞统,又在雒城反击战中两次几乎干掉刘备。对张任如何处理,不是个谋略问题,其实是个器量问题。
刘备一生的敌人――曹操,此人不简单,在这方面真比刘备强。大家记得,宛城之战张绣收拾得曹操有多么惨?夜半时分,逼得曹操从香暖的怀抱中仓皇鼠窜,裤衩子都没来得及穿,赤足在夜暮下的原野中狂奔,长子曹昂乱箭穿身,侄儿曹安民身首异处,麾下武艺最高强的第一爱将典韦血沃辕门,曹操也身中数箭,狼狈不堪,损失之惨重简直撕心裂肺,痛断肝肠。但后来张绣请降,曹操仍然不咎既往,待之甚厚。刘备、孙权能做得到吗?刘备可能饶过马忠?孙权可肯放过黄祖?
这就是器量,这就是格局。人胸怀多大器量、心有多大格局,就能够成就多大的事业。无论曹操品质有多少恶劣,但就凭这一点,只要曹操活在世上,任凭你吴蜀联盟,任凭你孙刘联手,也绝对不是曹操的对手,这就是真正的差距。
三国演义中蜀国拥有强大阵容为什么还是不能恢复汉室?
其实根本原因就是实力,首先地域上的力量对比,蜀国仅有一州之地,而曹魏据十州,以一对十完全处于下风!把蜀国灭亡怪到刘禅头上是不公允的,在诸葛亮死前,刘禅是处处听听诸葛亮的。诸葛亮死后,刘禅又以后让蒋琬、费祎、姜维等人掌权,应该说用人无误,这些人也称得是恪忠职守,然而综合国力还是差距太大,特别是经济实力!为什么蜀国多次北伐无功,打下来的地盘也需要被逼放弃,因为他们实在收不住新领土!诸葛亮、姜维的北伐其实就是以攻为守,赌上国家命运的博弈,他们和魏国打消耗战无非是不明智的,最后果然蜀国被拖垮了! 需要指出的是,蜀国所谓的人才阵容强盛是片面的!由于受三国演义、三国评书及戏剧的影响,大家普遍有同情蜀国,仇视另外两国的情绪。其实,论人才,蜀国非但阵容不强盛,比起另外两国,还处于下风!最直接的论据是,蜀国无大将之才。也许你会称蜀国有五虎大将,其实没有五虎大将,只有前后左右四将军。关羽败亡后,蜀国能称得上大将之才只有马超和诸葛亮,可惜诸葛亮要分身政务,马超受到刘备老部下的排挤,不久郁郁而死,张飞、黄忠虽然勇猛,但是个人性格上的冒进情绪日后都害了他们!至于赵云,很遗憾,历史上他的地位就和典韦、许褚差不多,是个侍卫队长,杂号将军。中期几乎无大将之才,文官做大将军,所以才有了廖化为先锋的说法(按正常推论,这个时候的廖化75岁以上了)。后期是的大将只有姜维,可惜独木难支!论将才,蜀国比之另外两国差距不小!论文官,蜀国和魏国、吴国其实也相差不大,除了诸葛亮一支独秀之外,庞统战死,法正早亡,夷陵又赔上了马良,街亭又折损了马谡。 恢复汉室只是个梦,当时的情况是汉室已经土崩瓦解,非人力可为。诸葛亮等其实就是和时势命运相抗争,怎么会不失败呢!所以他才会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感叹!比如说姜维的复国之计失败,原因就是统一的大势所趋,根本上来说,刘家的汉室天下已经极度腐朽,失去了民心,虽然诸葛亮等人(包括鲁肃)都提出隆中对或类似的战略计划,但是他们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历史的潮流是不可逆转的。而决定历史潮流的,就是民心!并非总是他们想象的民心思汉,东汉末年,黄巾大乱,朝廷腐败,卖官鬻爵,百姓民不聊生。这样的日子谁会向往呢?!过多看重个人因素,企图以一己之力对抗大势,终究是难逃失败的命运! 最后平反一下刘禅,他并非不争气,他只是个平庸的人,能有什么办法?荣华富贵的日子惯了,讨厌繁琐的政事可以理解。复兴汉室,诸葛亮尚且做不到,他又能如何?当时的情况换了谁也扭转不了!顾得了生前,管不了身后啊!蜀国阵容初期是很强大,但这些人才并非土生土长的,而是刘备征战半生网罗的,岁月无情,老成凋零,日后人才问题就是个很好的证明!
今天关于“刘备入川的阵容怎么搭配”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刘备入川的阵容怎么搭配”,并从我的答案中找到一些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