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之战蜀汉阵容装备搭配

最近有些忙碌,今天终于有时间和大家聊一聊“襄樊之战蜀汉阵容装备搭配”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领域还比较陌生,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而写的,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襄樊之战蜀汉阵容装备搭配插图

军事是政治的延续,战争都是有政治目的,三国时期关羽发动的襄樊之战从一开始,就显得扑朔迷离,史书没有记载襄樊之战是谁命令发动的,也没有记载襄樊之战的目的,但从逻辑上来分析,发动一场规模浩大的战争,不是关羽这个军区司令有权力发动的,更像是刘备的命令。

关羽有假节钺也不代表他有决策权,假节钺只是代理君王行使权力,行使的不是决策权,而是上战场打仗的权力,代表君主处罚不听从命令的将士的权力,发动战争的决策权永远都掌握在君主手中,除非君王是傀儡,权臣才有可能有决策权,这是基本的逻辑。

再回过头来看襄樊之战,这场战争一定是刘备命令发动的,尽管史书没有明文记载,从相关记载能看出,关羽发动的这场襄樊之战早在汉中之战还在进行之中,就已经开始沿着汉水水陆并进了,直到汉中之战结束的两个月后,关羽的军队才推进到襄樊前线。

刘备命令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有两个原因:

一、策应汉中之战,减轻汉中之战的压力。

由刘备在217年发动的汉中之战,持续了2年之久,并且达到了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地步,整个益州为了打赢汉中之战,已经精疲力尽了,需要关羽在荆州方向牵制曹魏,以策应汉中之战,同时减轻汉中之战的压力。

只要关羽在襄樊发动战争,那么曹魏就得分兵迎战,对曹魏来说,襄樊的地位比汉中重要多了,如果二选一的话,曹魏一定弃汉中选襄樊,那刘备就能达到政治目的。

二、打通汉水流域,形成蜀汉前线的战略大通道

汉中之战刘备打赢了,占领了汉水的上游,紧随其后,刘备命令刘封与孟达攻占上庸三郡,同样胜利占领了,看地图就会发现,上庸三郡位于汉水中游,然后关羽就开始攻打襄樊了,再看地图就会发现,襄阳与樊城在汉水流域的中下游。

也就是说刘备只要拿下襄樊之后,整个汉水流域就归属刘备集团,汉水能做什么?在古代,水路运输是最便捷、最经济的运输方式,刘备拿下襄樊的政治目的就是为了打通汉水,只要打通了汉水,将来刘备北伐中原时,就可以利用汉水运兵运粮,就能实现隆中对战略规划,统一天下也未尝不可。

所以,不要小看刘备及其政权,打通汉水在当时来看,是配合隆中对战略最好的辅助战略,也是刘备为了发动北伐中原的大战略所做的准备,虽然益州经历了2年战争完全失去进攻能力,但只要关羽拿下襄樊,对于刘备集团来说,仍然是战略上巨大的胜利。

尽管这么做有风险,但刘备还是决定发动战争,虽然发动战争的决策是刘备下的,但是在战争中如何打仗却是关羽的权力,当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时,起初进展神速,仅仅一个月时间,关羽就打出了威震华夏的战绩。

关羽首先击败了襄阳太守吕常与征南将军曹仁的军队,襄阳太守吕常是地方郡县兵,因为靠近边境,所以成为关羽的攻击对象,征南将军曹仁相当于曹魏的边防军,曹仁相当于是襄樊军区的司令,同样被关羽击败,只能与汝南太守满宠一起龟缩在樊城内。

正因为曹魏的郡县兵与边防兵都被关羽打败了,所以曹操命令于禁率领七军三万余人前来救援,关羽利用暴雨汉水猛涨的机会,生擒了左将军于禁的七军三万余人以及立义将军庞德及其部下,于禁、庞德可是曹魏两大名将。

于禁是五子良将中官职最高的,还跟关羽一样有假节钺的权力,他所率领的七军三万余人可是曹魏精锐的中央军,是首都地区的卫戌部队,于禁一败,就动摇了曹魏在中原地区的根基,这个时候曹操率领中央军的主力还在从长安到洛阳的路上,等于是曹魏中原门户大开,于禁及七军三万余人被俘虏后送到了南郡江陵城关押。

庞德所率领的军队应该是一支在城外策应曹仁的军队,因为他不属于于禁的七军,庞德是一员猛将,曾经在战场上亲手杀死郭援,并在襄樊之战中用箭射中了关羽的前额,但还是败在关羽手中,因为不愿意投降而被关羽所杀。

战争进行到这一步,关羽占据了大好的局面,为何仍然攻不下襄阳城与樊城呢?有三个原因:

1、地理原因。

襄阳城在汉水南岸,樊城在汉水北岸,两城互为犄角,关羽想要攻打城池,首先得有水军,这个没有问题,其实得有攻城武器,这个关羽肯定也有准备,但是襄阳与樊城靠近汉水,两城的护城河非常宽,尤其是襄阳城,三面环水,攻城武器无法依靠水军运输并攻城。

再一个襄阳与樊城非常近,互为犄角,攻襄阳,樊城会有反击,攻樊城,襄阳会有反击,同时攻襄阳与樊城,关羽要严重分兵,事实上关羽在襄樊之战中分兵非常严重,一部分包围襄阳城,一部分包围樊城,还有一部分要面对樊城以前曹魏的援军,兵力分散,攻击力就不强。

2、攻城难度比较大

攻城战是战争中难度最大,后来的蒙古攻宋之战光打襄阳城就打了六年,当时的蒙古军战斗力正值巅峰,但是攻襄阳城依然花了六年,关羽攻打襄阳与樊城总共才打了几个月时间,没有这么容易打的。

三国时期的攻城战,很少有成功的,比如南郡之战周瑜攻江陵城,打了一年多,还是曹仁主动撤退的,再比如诸葛亮北伐时,数万大军攻打一个郝昭数千兵力镇守的陈仓城,20多天没有攻下,都显示出攻城的难度。

3、关羽兵力不够,也缺乏支援

关羽直到襄樊之战结束,也没能攻下襄阳城或者樊城,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曹魏方面援军源源不断地涌到前线,而关羽却没有一兵一卒的支援,关羽的数万荆州军已经战斗几个月了,没有休整,没有支援,有句话叫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差不多就是关羽当前军队的状态了。

整个襄樊之战差不多半年的时间中,益州的刘备没有给予关羽任何支援,事实也没有能力支援了,益州正处于休养生息当中,打仗打的就是人、钱、粮,刘备的这些东西都消耗在了汉中战场,拿不出来,所以只能任凭关羽发挥了。

那么关羽有没有办法拿下樊城?如果拿下樊城,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关羽能迅速击败于禁和庞德已经是一个奇迹,都让曹操产生迁都的念头了,说明曹操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威胁,这绝不是说说而已,关羽差一点就打开了进入中原的大门,只要拿下樊城,襄阳同样守不住,也一样会被关羽攻下。

如果关羽拿下了襄阳与樊城,这等于在中原地区插入了一个钉子,获取了隆中对战略中绝佳的进攻点,同时还打通了整个汉水流域,刘备一旦控制了整个汉水流域,就具备了进攻中原的能力与实力。

接下来等到天下有变时,关羽就能进军许都与洛阳,襄樊可是华北平原的南部边缘地区,再往北就是一马平川,蜀军占据襄樊后,曹魏的中原地区永无宁日,关羽只要骑上马,率领一支骑兵,只需要几天的时间就冲到许都抢掠汉献帝,或者冲到洛阳,占领曹魏的核心区域,这对曹魏来说将是极大的威胁。

对于曹魏来说,肯定要做两件事:

1)迁都,避免襄樊对许都的威胁

关羽还没占领襄樊的时候,曹操就想迁都了,他一定是想迁都到邺城,洛阳都不安全,只能迁到河南与河北交界处的邺城了,这样就能建立防线,阻止关羽北上袭扰许都。

2)倾国之力夺取襄樊

曹操是不能容忍关羽在自己的家门口打下根据地的,一定会倾全国之力攻打关羽的,从襄樊之战的经历也能看出来,于禁和庞德失败后,徐晃被曹操派出来攻打关羽,除此之外,张辽也从合肥前线调往襄樊,同时曹操本人也率领的魏军中央军精锐守在了洛阳与许都之间的摩陂,默默注视前线的战况,以随时调整战略战术。

战争打到这个地步,其实已经注定了关羽的失败,关羽俘虏了于禁七军三万人已经是奇迹了,曹魏还没有遇到过如此严重的失败,关羽以荆州三郡的兵力对抗曹操北方八州的实力,更是奇迹中的奇迹了,连续作战几个月的关羽已经不具备夺取樊城的实力了,因为曹魏不断派援军参与作战,而关羽只能依靠已经疲惫不堪连续作战几个月的荆州军。

所以,以当前的情况来看,关羽无法攻下樊城,没有办法了,当前关羽最好的办法就是集中兵力攻下襄阳,占据汉水南岸的襄阳城,然后放弃北岸的樊城,以水军阻隔汉水北岸的魏军,双方以汉水为界南北分治,这样就能保留威震华夏的部分战果,同时也能防备孙权在后方的偷袭。

但是关羽明显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仍然想要攻取樊城,所以才导致了最终的失败,如果关羽放弃樊城,占据襄阳,这样至少关羽不会失去荆州和自己的生命。

谁知道三国时期关羽发动的襄樊战役的真实情况?(非三国演义)

魏国总兵力不足6万(其中3万被汉水所淹),关羽的总兵力为5万。

一、魏国的参战兵力

在襄樊之战中,魏国投入的兵力有三部分:曹仁部(含庞德、吕常),于禁部,徐晃部。现在逐一分析其兵力。

1、于禁七军的兵力

于禁所领的七军,在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后,因原曹仁兵力太少,故赶来援助,这部分兵力较为明确。

据《华阳国志》记载:

魏王遣左将军于禁督七军三万人救樊,汉水暴长,皆为羽所获。

可见,于禁的七军共三万人。

有人对此疑问,他们总觉得,七军被大水淹掉以后,仅关羽就俘虏了三万人,按说于禁原来的兵力超过三万吧?

其实不然。

第一,于禁军被水淹之前,在樊城外围与关羽有所战斗,战况并不激烈,且有庞德部支持,兵力没有损失,反而极可能将关羽军消灭了部分。史载庞德曾用箭射中了关羽的额部,看来,关羽在这些零星的战斗中是吃了亏的。

第二,水淹七军之时,汉水溢出河道,倾泄在樊城周围的战场。照道理,关羽是水陆联合作战,关羽步骑军必屯军在汉水不远,而于禁屯在较为远离汉水处。当水势到达于禁军营时,必然变缓。好比用“水龙头”往大池中注水,虽然“龙头”处水势汹涌,但池中水的水位却是缓慢升高的。因此缘故,于禁的三万兵都来得及逃生。他们对周围地形比较熟悉,水位上涨时,纷纷跑到周围的高地上避水了,只会有极少数兵意外死亡。

当然,粮食啊,辎重啊什么的,绝大多数都被水淹掉了。

第三,天亮时,关羽用水军来攻,因为于禁军都在高地上避水,没有抵抗能力,于禁下令投降了。只有极少数如庞德尚在顽抗。登高战死的,显然是属极少数。

如果将两个“极少数”(淹毙+登高战死)忽略不计,则于禁的援军正如《华阳国志》所记载:

魏王遣左将军于禁督七军“三万”人救樊,汉水暴长,“皆”为羽所获。(引号为本人所加)

2、曹仁部兵力

曹仁屯樊的兵力有一个基本的参考数据。

据《三国志 曹仁传》记载:

仁人马数千人守城,城不没者数板。

曹仁部在樊城才几千人,根据三国志的用语习惯,可能仅两三千人,最多不超过五千人。

属于曹仁部的兵力,另外尚有:襄阳城内吕常所率的兵力、及在樊城外与于禁部联合作战的庞德部兵力。这两部分兵力推测起来也不会多。

三部分兵力总和,以一万人计算比较合理。

有一种论点,为了树立关羽的“高大”形象,硬说曹仁原来的兵可能不止一万,这一万兵是被关羽打败之后剩下的。“关迷”们为了证明曹仁兵力宠大,搬出《武帝纪》中的“初,曹仁讨关羽”的记载,硬说曹仁原本打算进攻江陵,因此必然曾有一支宠大的军队。

这种论点是极其荒谬的。

第一、当时魏国并无进攻江陵的战略

曹仁部屯樊城的阶段,魏国在东线连年与东吴作战,后来又在汉中与刘备作战,兵力已经吃紧了,再加上魏国内部不断出现叛乱(仅《曹仁传》记载,就有苏伯、田银,侯音等部的叛乱。此外如魏讽、孙狼的叛乱也在此期间),短时期内不可能有进攻江陵的打算。须知,要进攻江陵,就要打算消灭整个关羽集团,这显然属于重大的军事行动,在当时的那种情况下,是不能轻意发动的。

第二、《武帝纪》中的所谓“讨关羽”,并非指进攻江陵,仅有“抗击关羽”之意。

先看史料《三国志 武帝纪》:

(218年)冬十月,宛守将侯音等反,执南阳太守,劫略吏民,保宛。初,曹仁讨关羽,屯樊城,是月使仁围宛。

再对照一下《三国志 曹仁传》的记载:

复以仁行征南将军,假节,屯樊,镇荆州。侯音以宛叛,略傍县众数千人,仁率诸军攻破音,斩其首,还屯樊,即拜征南将军。

对照《武帝纪》与《曹仁传》可知,所谓“曹仁讨关羽”,指的仅仅是曹仁镇守在荆州,抗击关羽的进攻(或骚扰)而已。

《三国志》是以魏为正统的,有多处是这样使用“讨”字。譬如,后来诸葛亮北伐魏国,魏国抗击诸葛亮的入侵,用的词汇就是“讨亮”。这里的“讨亮”,并不是指发动兵力进攻蜀国的诸葛亮军,不过就是抗击诸葛亮入侵而已。

另外两个例子,

《于禁传》:建安二十四年,太祖在长安,使曹仁讨关羽於樊,又遣禁助仁。

《徐晃传》:复遣晃助曹仁讨关羽,屯宛。

这两处,都把曹仁在樊城抗击关羽,称为“讨关羽”。

第三、曹仁在樊城所屯的兵力,本来就很少。

前面引用《曹仁传》:

仁人马数千人守城,城不没者数板。羽乘船临城,围数重,外内断绝,粮食欲尽,救兵不至。

曹仁仅几千人的兵力,没打多少时间就“粮食欲尽”了,可见原本粮食就不多。因此,樊城之前不可能屯有宠大的军队。再说,樊城是个小城,也无法屯集太多的军队。

3、徐晃部的兵力

徐晃的军队,史料记载有两部分。

一部分是“复遣晃助曹仁讨关羽,屯宛”,这部分兵力大多临时征集的新兵(《徐晃传》“晃所将多新卒”),人数少,战力差,所以曹操明令“须兵马集至,乃俱前”(《徐晃传》)。

第二部分是曹操陆续派遣的殷署、朱盖等凡十二营,每营以千计,约一万二千。

这两部分兵力总和,以1.5~1.8万计算较为合理。

总和以上三部分兵力,襄樊战役中,魏国参战兵力为:

曹仁部(含庞德、吕常军)一万,于禁部三万,徐晃部不足两万,合计五六万兵力(其中被大水淹掉三万兵)。

二、蜀国的参战部队

关羽进攻襄樊的兵力可分为二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期进攻襄樊的兵力,第二部分是水淹七军之后,关羽又抽调的后续兵力。两部分兵力的数量,史无明载,分析如下。

1,首先估计一下荆州地区的总兵力

刘表时期荆州兵力为十万以上,关羽所督荆州少了北部,后来又失去了东部,但荆州北部的兵力如刘备部、刘琦部都归了刘备。东吴夺荆州东部时,215年,关羽一次就出动三万部队,荆州地区总兵力自然比这个要多出许多。

参考一下,刘备死时,蜀国兵不满五万,但七年以后,仅靠一个益州,兵力就暴长到13 万之多。荆州有良好的基础,刘备刘琦赤壁战前就有两万兵,后有刘表的“降曹军”在赤壁之战后溃散,有数万兵源可以利用,且荆南四郡被战争破坏极少,可大量征兵,前后有近十年的时间,恢复到十万不成问题。

考虑到被刘备、诸葛亮先后带走了约四万,算下来,219年关羽在荆州有近六万人,是很合理的。

此外,215年刘备从蜀中来争荆州时,带了五万兵,是否全部带回去了,史无明载,或许留了部分兵给关羽了也是有可能的。

总之,219年荆州全境的兵力以6万计算,是个客观的估计。

2,关羽第一波进攻襄樊的兵力

这部分兵力,至少有三万多。依据是:

第一,魏国派了三万兵来援助防守。

用兵的规律,处于防守时,有以逸待劳、后勤便利等优势,其用兵数量一般少于来犯的进攻兵力。如果关羽兵势不大,就不必派三万兵来援助,须知当时魏国刚刚在汉中失利,兵力并不富裕啊。(当时的魏国并不知道来进攻的关羽,竟然还被后人封为“武圣人”啊,呵呵)

譬如,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兵力浩大,魏军也只派了五万兵(根据诸葛亮所称,这个五万兵少于诸葛亮的兵力)。

第二,关羽远出主动进攻襄樊这类坚固设防的城市,且明知魏国会迅速增派步骑来援,如果没有三万以上的兵力,纯粹就是找打。

3,关羽第二波增援的兵力

由于东吴假装与关羽友好,使关羽丧失警惕。为了攻取樊城、襄阳,关羽不断地调拨荆州守军开往襄樊前线。

事见《三国志 吕蒙传》:

羽果信之,稍撤兵以赴樊。

此处,“稍撤兵”,用现代汉语来说就是“逐渐撤兵”之意。

这部分兵力不会很少,估计应有一两万人。依据如下:

第一,荆州后方的兵力几乎被抽空,使傅、糜不战而降。

虽然傅、糜两人对关羽很不满,但也不会因此就要主动背叛刘备。何况,关羽进攻襄樊以后,还委二人以重任,可见,关羽与傅、糜二人的关系也并没到水火不容的程度。如果荆州的兵力充足可堪一战,他们是不会轻易投降的。三国时,有几千人守城,就很难迅速攻下,这种战例很多。因此,关羽撤兵以后,荆州全境兵力以一万为上限(但是呈分散配置)。

作个减法,荆州总兵力近六万(以6万计),第一波带走了三万多(以3.5万计),最后剩下的最多一万(以1万计),可见,第二波兵力有一两万人(以1.5万计)。

第二,《吴书》大记特记了吕蒙、陆逊是如何欺骗关羽的。

《三国志 吕蒙传》:

蒙上疏曰:“羽讨樊而多留备兵,必恐蒙图其后故也。蒙常有病,乞分士众还建业,以治疾为名。羽闻之,必撤备兵,尽赴襄阳。大军浮江,昼夜驰上,袭其空虚,则南郡可下,而羽可禽也。”遂称病笃,权乃露檄召蒙还,阴与图计。羽果信之,稍撤兵以赴樊。

《三国志 陆逊传》有大量篇幅记载此事:

吕蒙称疾诣建业,逊往见之,谓曰:……(此处略去几百字)羽览逊书,有谦下自托之意,意大安,无复所嫌。逊具启形状,陈其可禽之要。

可见,吕蒙、陆逊对关羽的忽悠,效果很显著。使关羽把原本守卫老家的兵力的很大部分,都分批撤到襄樊前线去了。

这部分兵力,以“一两万人”计算,显然是恰当的。如果这部分兵力太少,《三国志》就没有必要大书特书东吴如何如何定巧计欺骗关羽了。

第三,关羽能同时包围襄阳和樊城两座城,还要分出水军控制汉水,没有充足的兵力(四万以上)是难以办到的。

关羽围城并不是全靠大水的帮助,水退之后关羽继续围城,直至被徐晃击败才撤樊城围。

第四,关羽的兵力,第一波3.5万、第一、二波总发兵以五万为下限。但考虑到关羽经作战损失、徐晃打击、东吴攻心之后,竟然全军溃散,因此估计关羽前后用于进攻襄樊的兵力不会多于五万。

总和关羽第一波第二波攻襄樊的兵力,蜀国参加襄樊战役的总兵力,约五万。

总结全文,襄樊之战魏、蜀两国参加兵力如下:

魏国总兵力不足6万(其中三万被汉水所淹),关羽的总兵力为5万。

为何说襄樊之战关羽的败亡是刘备的主要责任呢?

吴蜀魏三国蜀汉显然是实力最弱的,刘备称帝之时天下十三州之中他只占有益州一州之地,不如孙权的两个半州(扬州、交州和半个荆州),更是远不如坐拥九个半州的曹魏,不过以继承汉室大统自居的刘备并非全无壮大的机会,甚至还一度有一统天下的曙光,可是这一切都因为刘备一个错误之举而荡然无存,今天就来说一说刘备一生最大的昏招:不仅害死关羽,也错失了统一天下的唯一机会。

三分天下有其一,刘备这一切来之不易,前期颠沛流离的刘备一直到201年投靠荆州牧刘表之后才算是稳定了下来,但也仅此而已;208年的赤壁之战给了他莫大的机会,刘备趁曹操大败和孙权分心于南郡和合肥的战事无暇分身之际,以刘表之子刘琦的名义拿下了荆南四郡,从此拥有了一块稳定的地盘,其后入川拿下益州和汉中以及东三郡,一时之间刘备的实力达到了顶峰。

不过刘备的辉煌没能持续多久,先是襄樊之战关羽败亡丢失了荆州,然后夷陵之战大败一下子被打回了原形,蜀汉实力一落千丈。

或许有人会把责任怪在关羽头上,认为他一不应该发动襄樊之战,二因为自己的骄傲和小觑江东诸将导致荆州落入东吴之手,从表面来看确实如此,因为如果不是关羽战败导致荆州丢失,后面东三郡得而复失、刘备伐吴大败而归损兵折将无数的灾难性后果也就不会发生,事实上这个锅不应该关羽来背,那么谁才是蜀汉由盛而衰的罪魁祸首?不是关羽,恰恰是刘备自己,因为这一切的根源都在于刘备刚刚拿下汉中就自立为汉中王,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就此分析一下。

219年5月刘备拿下汉中,7月就自立为汉中王,此举至少有三大弊端:

第一,两汉以来臣子罕有公爵和王爵,曹操进爵魏公都惹来很多非议,连荀彧都明确反对,一旦臣子晋封为公爵或王爵,其实就是僭越之举,刘备之前打的旗号一直是匡扶汉室,汉献帝尚在刘备却突然称王,至少在天下人心目中是大大的失分。

第二,动摇了孙刘结盟共抗曹操的基础:孙权和刘备结盟有一个大前提那就是两人地位平等,而他们的共同敌人曹操则是乱臣贼子,现在刘备突然不声不响称王了,曹操是魏王、刘备是汉中王,唯独孙权和他们地位不对等,这为孙刘双方结盟蒙上了一层阴影,或许襄樊之战孙权向曹操称臣就有这个原因在内。

第三,前两个不利后果还好,最要命的是这第三个弊端,那就是正因为刘备的称王才导致襄樊之战提前爆发,为什么这么说?

刘备称王之前是东汉朝廷册封的左将军,称王之后封了关羽、马超、张飞、黄忠四人为前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和后将军,前左右后属于四方将军,也只有刘备称王之后才有资格分封,不仅如此刘备还授予了关羽假节钺的特权。

有些观点认为襄樊之战是关羽擅自发动的,这种可能性其实不大,如此大规模的一场战役不是关羽一个人所能决定的,即使他有假节钺也不行,最大的可能是刘备进位汉中王之后,想要再接再厉用另外一场大胜来为自己称王增添光环,环顾周边,孙权是盟友,曹操主力刚刚遭遇汉中之败,滞留关中未归,只有关羽提兵北上攻取襄樊才最现实。

诸葛亮《隆中对》提出:?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兵分两路北伐中原是蜀汉的既定国策,所以襄樊之战迟早要打,但绝不是这边汉中之战刚刚结束就马上发动,因为益州兵团刚刚经历近两年的恶战,士卒疲惫正是需要休养生息的时候,无法有效的策应关羽的军事行动,兵分两路成了关羽的单兵军事行动,如果不是刘备急于称王,襄樊之战不可能就这么仓促之间发动。

刘备称王和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息息相关,不过历史却和他开了一个玩笑,刘备称王七八个月之后,他一生的劲敌曹操病逝于洛阳,如果当初刘备不急于称王,而是一边休养生息,一边为北伐做准备,等到曹操病逝这个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到来后再称王,这个时候派出人员和兵马加强关羽荆州兵团的实力,同时派出得力大将前往东三郡统领刘封和孟达然后兵分三路:一路由关羽北上襄樊,一路兵马出东三郡东入曹魏的襄阳郡和南乡郡配合关羽作战,一路则由刘备亲率益州主力兵团出汉中攻陇右或关中。

襄樊之战前,刘备拥有一个半州十余万兵马,麾下兵强马壮正是其一生实力最巅峰之时,诸葛亮《隆中对》的核心就是益州和荆州同时出兵北伐,其先提条件是?天下有变?,曹操之死为?天下有变?提供了契机,曹操病逝之际,蜀汉一方黄忠和法正仍在,五虎上将加上魏延、孟达、刘封等人以及荆州兵团阵容堪称豪华,反观曹魏一方,曹操刚死正是其动荡和衰弱之时,此消彼长之下刘备三路出兵很可能会打曹丕一个措手不及。

乐观的估计包括襄阳郡、南乡郡和南阳郡在内的荆州北部将落入关羽之手,甚至凉州和关中之地也有可能被刘备拿下。

如此一来,刘备将拥有益州、凉州、大半个荆州、包括关中在内的部分司隶州之地,真正拥有了角逐天下的实力和统一天下的机会,《隆中对》的最终目的:?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也将有实现的可能。

七八个月的时间差使得刘备错失了统一天下最好也是唯一的机会,迫不及待的称王使得襄樊之战提前发生,从而导致了关羽战败被杀,不仅害死了关羽也使得荆州落入东吴之手,从此局势一发而不可收拾,蜀汉再也没有机会雄起了。

刘备最强盛时期能征善战能带多少兵马

刘备最强盛的时候有15万兵马。

在正史中,刘备真正的兵力并不足五万。在后世的一些史料中记载,公元263年时期,蜀国全国一共不到三十万户,也就是不到一百万人。那么根据10比1的征兵比列,蜀国最多也就只有10万兵员,要是再多的话,是根本养不起那么多人的。

而要说起蜀国的巅峰时期,自然数是刘备占据益州和荆州之时了。天下九州,蜀国占据两州之地。公元219年,刘备击败了曹操大军,当时的蜀地皆在刘备手中。

而在《三国志》中记载,关羽在发动襄樊之战时,带走了三万精兵。而当时的东吴还对荆州虎视眈眈,所以为了保住荆州,关羽至少会留下一万人防守。也就是说,关羽镇守的荆州有5万人。

荆州的五万人再加上刘备在益州的10万人,巅峰时期的蜀国,可以组织起15万人左右的大军。不过巅峰的蜀国还没有维持多久,关羽就在麦城兵败身亡,荆州等地也被东吴占领。

而到了刘备开展夷陵之战时,动员的兵力只有五万人,因为蜀国各地还需要留兵力镇守。但是不幸的是夷陵之战蜀国也败了,最终蜀国在灭亡时只有不到五万人的兵力和益州一州之地了。

当然,三国时期蜀地本就是偏远之地,而人口最为密集的中原,都在魏国手中。据《三国志》记载,巅峰时的魏国有100万户,大约400万左右的人口,可以轻轻松松的组织起几十万大军。也许这也是为何吴蜀两国联手抗魏,但是依旧打不过曹魏的原因吧。

扩展资料:

蜀汉国力:

蜀国是刘备在一众支持者的扶持下建立起来的。既然它能和魏国、东吴形成鼎力之势,那么本身蜀国的实力一定不会弱到哪里去。

至于为什么会有蜀国是最弱的说法,其实是因为蜀国国土有成都和汉中两大平原,然而这两大平原加起来还没有一个关中平原那么大。而当时的魏国,地盘之大,可不止一个关中平原,相当于六个关中平原那么大。所以听起来蜀国似乎确实很弱。

我们在《三国演义》里可以看到刘备身边有很多能人将士,桃园三结义的关羽、张飞,赵云等,智谋过人的诸葛亮,甚至还有很多因为他汉室后裔的身份而追随的高人。

可以说刘备身边在人才方面绝对不输其他国家。即便小说有些人物有虚构有的成分,但不可否认的是,但是刘备的身边的确是能人环绕。

据史籍记载,刘备的蜀国国力最强盛的时候人口有将近一百万人。这些人即便有妇孺老幼,无法参军,但是其余的青壮年参军的话,也是一股十分强大的兵力。

再加上当时的蜀国有荆州和关中平原两处屏障。这两个地方都是易守难攻的地方,在抵抗敌军这一方面,还是很有优势的。再加上诸葛亮的聪明才智,一些奇特的机关武器。

蜀国国力最强盛的时候有多厉害,可以说是一股不容小觑的势力。当然天下的形势变化多端,蜀国的实力从刘备去世后,也是开始变得一落千丈了。这时候,纵使有再多的能人异士,也是回天无术。

百度百科-蜀汉

如果你是关羽,有5万荆州兵,怎么打襄樊之战,进而进军中原?

襄樊之战关羽失败的真正原因不是曹魏太强大,而是东吴孙权的背盟偷袭,导致关羽后方尽失,5万荆州军人心涣散,大部分投降了东吴,最终关羽几乎成了光杆司令,败走麦城,才会轻易被东吴军队俘虏杀害。关羽想要北伐中原取得胜利,最根本的保证就是:要保证后方荆州的稳定,也就是要防备东吴的偷袭。只要能防备东吴,关羽在襄樊前线就没有后顾之忧,就能安心攻打中原,即使关羽战败,只要后方稳定,退回来就行了,不至于赔了性命又丢了城池。

所以防备东吴偷袭,也就成了关羽北伐的重中之重,与其一心一意的防备东吴,不如换一种角度想问题,就是联合东吴共同北伐襄樊,如果能联合东吴一起北伐襄樊,那么东吴断然不会偷袭荆州。事实上,关羽独自北伐襄樊的时候,孙权曾经请求关羽共同出兵,可是被关羽拒绝了,孙权还曾经想让自己的儿子娶关羽的女儿,与关羽结成政治联姻,关羽还是拒绝了。虽然关羽的武力,智谋超群,但是政治水平还是差了一点,另外关羽的性格也过于高傲,即使不同意与孙权做儿女亲家,也用不着当面拒绝,总能想别的法子拖下去,多少要给孙权留些面子,直接了当的拒绝让孙权下不了台面,会对关羽北伐襄樊的军事行动产生抵触,最终孙权暗地里与曹操联合,搞掉了关羽,夺回了荆州三郡,这是关羽的政治失败。

话说回来,如果关羽能够假意答应孙权的儿女亲家要求,同时也答应与孙权一起出兵攻打襄樊,那么在政治上,关羽至少不会孤立,至少在表面上,关羽能与孙权达成一种政治和谐。如果关羽能与孙权商议好一起出兵攻打襄樊,那么绝对不用担心后方孙权会偷袭荆州,因为两军既然共同出兵,荆州就成为双方共同的后方,孙权也犯不着偷袭荆州而让自已的军队置身险地。关羽本身有5万荆州军,如果孙权方面也出兵5万,双方集合10万大军共同攻打襄樊,那么情况就会完全不一样,10万大军不用担心后方,没有后顾之忧,完全围攻襄阳与樊城,曹仁和吕常是守不住城池的。

双方可以水陆并进,先切断汉水南岸的襄阳与汉水北岸的樊城之间的联系,然后再派出大军围攻城池,由于兵力雄厚,没有后顾之忧,即使于禁、庞德的七军,也一样敌不过关羽的水淹七军,就算是徐晃来了,也照样打不过,到时候襄阳和樊城已经被关羽和孙权的联军拿下来了。曹操为了应付关羽的北伐襄樊,其实已经用上了大半个曹魏的军队,于禁的七军三万多人覆没后,曹操又让徐晃率领十二营的人马救援樊城,同时张辽也在率军前往襄樊,另外曹操本部也率领魏军主力到达中原地区,视战争情况,随时会投入战争。

曹军除于禁外,徐晃还有三万人,张辽手下人数不多,最多不过三千人,曹操率领的离力至少有七八万人,再加上樊城的曹仁,襄阳的吕常,曹军在襄樊前线至少有12万人,还有源源不断开到前线的曹军陆续到来。襄樊地区是中原的门户,曹操不能放弃,一旦失去襄樊, 中原就失去了屏障,所以曹操一定会坚守,但是关羽能威震华夏,现在又没有后顾之忧,还能有雄厚的盟友,襄樊之战曹军虽有人数上的优势,但是仍然守不住。襄阳在汉水南岸,关羽和孙权的联军有水军优势,又有制水权,襄阳不用打,就会完全失败,陷入孤立,只要用水面封锁+陆路围城,襄阳不攻自破。

襄阳好打,但樊城就不好打了,樊城在汉水北岸,可以利用汉水灌城,只要关羽的兵力雄厚,攻进樊城是不成问题的,所以结果很可能就是关羽与孙权的联军占领了襄阳和樊城,而曹魏军队则退守于宛城。宛城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南阳市,从宛城到洛阳有250公里,从宛城到许昌有200公里,可以这么说,宛城就是中原最后一道屏障,如果曹魏失了宛城,中原地区将永无宁日,这里已经接近了中原的核心地区。关羽可以像他在历史上威震华夏的那样,联合曹魏境内的一切反动势力,共同反对曹魏,同时在拿下襄樊稍作休整之后,再次与孙权兵分两路,孙权攻许昌,关羽主攻洛阳,这样就能增大曹操应对的压力。

与此同时,关羽密信刘备,请刘备从汉中出兵北上攻打关中,让曹魏的边境彻底乱起来,曹魏的边境一乱,很快就会影响中原地区的战局,兵败如山倒,这样关羽北伐中原的希望就能成功。不过,话又说回来,关羽即使联合了孙权,就会面临一个权力分配和地盘划分的问题,这就是历史上的蜀汉与东吴合谋瓜分曹魏地盘的提前上演。

好了,关于“襄樊之战蜀汉阵容装备搭配”的讨论到此结束。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襄樊之战蜀汉阵容装备搭配”,并从我的解答中获得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