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武咸鱼之王阵容搭配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谈谈我对“魏武咸鱼之王阵容搭配”的一些看法。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分类,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吧。
战国时期,魏国就像一战二战期间的德国,被列强环绕,地缘政治决定了魏国和德国必须自强 而自强又必须打败甚至征服四面的强国,但实际上国家实力又达不到,战争一扩大到灭国之战就肯定被围攻。这就使魏国和德国走上了自强、进攻、破敌、被逆转,灭亡的地缘政治局面。地处中央地段在自己实力强悍时先灭掉一处敌人,让自己有时间发展力量,然后再一一干掉其他对手,不然等对手发展起来自己会被慢慢耗死。魏国就是这样自己玩死自己,仗着自己前期实力强悍不为以后做准备,结果自己实力虚弱时被四面耗死。
魏国四战之地,说明可以肆意进攻周遭诸国,也可以被周遭诸国群攻。三家分晋初期,三国联盟,暴打周遭诸国。但是,比较三国都有自己打算,所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三国受外力威胁,尚可团结一心,但是依然不会长久。魏灭中山,赵国咋想。和老猫枕咸鱼啥区别 ? 在就是,秦国并没有那么弱到,可以轻易被魏国亡国。秦国立国于宗周,百余年与戎狄苦战,国君被戎狄所杀,都没一团散沙,泯灭 历史 。
魏国可以压缩秦国生存空间,但是秦国可以另辟天地。后期,秦夺魏国西部领土,魏国得宋故地。三家分晋时,魏国在中原的势力范围不大,只有河内从温县到邺城一段狭长的走廊,但魏国硬生生地杀出重围,从宋郑韩楚手中拿掉了河南上千里的土地,使中原地区硬生生地出现了一个大型诸侯国,在那个大争之世不得不说是个奇迹。魏国迁都大梁,就会同时面临赵齐楚秦四强,很难成功。
魏文侯时期,魏国的策略是集三晋之力共进退,东和齐,南御楚,西攻秦。非常成功,使魏国成为三晋之首,制霸诸侯。只是后来到魏惠王时期,称霸已久,自信心极度膨胀,想吞并赵韩而不得使三晋离心,有四面出击到处树敌,才使得魏国霸业功亏一篑。这里还要提一下庞涓,这位虽然不如吴起孙膑,但是眼光还是不错的,极力主张只西进攻秦。
魏国要发展,在当时就是西扩,就像魏文侯和吴起的目标,无奈魏文侯很快病死,吴起被魏武侯和大臣忌惮,只得外逃,魏国军力开始下降。即便这样,魏国争飞地将目标东移,不但没趁机灭秦,反而留给秦国养精蓄锐的机会,逐渐取代魏国蚕食各国诸侯领地,甚至直接灭国。关中之地不但肥沃,且地理位置显著,魏国策略失误,终导致还是秦国掌控了该地。
魏安釐王和信陵君死后,魏国垮台。秦军打穿魏地,从此楚魏和燕赵被东郡秦国隔开,六国合纵已经被彻底扰乱。鄗代之战后燕赵开始在河北平原大打出手,秦始皇灵活运用连横手段,让两国相互杀伤,同时吞并魏国河内,彻底清除赵在邯郸周围的防线。不断胁迫魏国攻楚,使楚国向东转移以致无力干涉中原。此时楚国内部也陷入内乱,导致纵方实力严重下滑。
魏国吞并秦国完全是有这个势力,如若魏国真的在像魏文侯这种贤明的君主领导下,秦国灭亡是要不了多久。可惜的是魏国继承人一代不如一代,更加上臣子也是私利心重,所以不可能团结一致。最后其他诸侯国也怕成为魏国的下一个目标,自然也会出来阻止,事实证明魏国不能成功,秦国同样按照魏国的步伐,最后完成了统一事业。
曹操一石三鸟之计,临死前不除掉司马懿是因为什么目的?
说到三国时期曹魏大老板,也就是曹操,或许让无数人一下子便想到了一句话,“宁教我负天下人 休教天下人负我”,此话乃是曹操所讲。曹操这句话虽然已经说了将近2000年了,但是从他的这句话语之中,依然能够体会到曹操当时的心胸、及魄力。非帝即王的霸气,简直要甩刘备好几条街。
曹操此话,大有顺他者昌逆他者亡的意思,只要是阻止他称王称霸的人,他曹操都会除掉。但是曹操,生平却并没有真正做到如他所说的这样,“只要有人对他、或者对他所创基业有危害,便拔之!”曹操对此人却改变了想法,这个人就是司马懿。
公元219年末,刚刚打完汉中之战、历经襄樊之战的曹操,算是彻底的累了。后来于公元220年,正月曹操便去世了。在曹操临死前的大半年里,曹操对于自己王位的继承人也都是精挑细选,最后确定在曹植与曹丕之间,选择更加符合条件的曹丕来继承自己的位置。
对于曹植,曹操也会对他进行严格的测试,如果不合适,将会立马被淘汰。《三国志》记载:太祖以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欲遣救仁,植醉不能受命,於是悔而罢之。这段历史记录说的就是,当年关羽北伐时,曹操打算让曹植去救援曹仁,以此来断定曹植的军事能力如何,是不是只会纸上谈兵?但结果却是曹植酗酒误事,后来曹操也就只有放弃曹植,而把王位交给曹丕。
为了让曹丕不再有后顾之忧,曹操还在临死之前把曹植手下的第一谋士杨修给处死。当时,曹操带着杨修去参加汉中之战,为的其实就是抓住杨修的把柄,好趁机除掉他。在汉中之战爆发前,杨修因为私自猜测曹操兵意而被处死。在三国历史上被称之为“鸡肋”事件,这里的这个鸡肋,其实有两重意思,其一是汉中这块土地,其二也是指杨修这个人。
《后汉书》,脩独曰:“夫鸡肋,食之则无所得,弃之则如可惜,公归计决矣。”遂因事杀之。可以从这段记载之中发现,杨修这个人除了有才之外,他的情商确实不怎么样,不会包装自己。而且喜欢耍点小聪明,然而最终杨修也死在了自己多嘴,妄自猜测主帅军事行动的事情之上。
总体来说,杨修死得特别的不值得。如果,没有“鸡肋事件”,想必曹操也会找到其他办法来惩治杨修的罪。总之,只要是与曹植相关的谋士,皆会被受到处罚,或者是整治。
与杨修相比起来,司马懿就要幸运太多了。司马懿的才能,早就被曹操发现,甚至司马懿还成为曹操所顾忌者。说到这里,想必很多朋友也知道一个典故叫,“三马食槽”,这个典故说的也就是他司马三父子,如果不及时处理,那么曹操辛辛苦苦一辈子打下来的江山,就有可能会被这三匹马给慢慢侵吞了。
况且,司马懿心底藏有巨大志向,外表也是一副狼顾之相,这让曹操很是顾忌。《晋书·宣帝纪》:帝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魏武察帝有雄豪志。发现司马懿并非和一般的谋士,如贾诩、郭嘉一样。为此,曹操还专门在私下对儿子说曹丕说,要小心司马懿,这个人不简单。如果关系处理得不好,很可能会窃取我曹家的基业。
在《晋书·宣帝纪》有这样的记载,操谓太子丕曰:“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此乃是曹操最后的顾虑,司马懿相比杨修来说,他的威胁要大得多。如果,控制得不好,很有可能一切的努力都会被司马懿给窃取。但是从曹操发现司马懿这个人不简单之后,至少也有5年的时间可以找机会除掉他,但是直到公元220年正月,曹操都没有动司马懿?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曹操临死前为何不除掉司马懿?这其实是曹操一石三鸟之计,曹操到底是打的什么算盘呢?说出来,能让你大开眼界,曹操在三国时期算是最大的成功者。他如果说想要除掉某个人,或许就是一句话的事情。
然而,为何曹操把自带狼顾之相,随时会让曹操不安的司马懿给留下来了呢?答案绝非表面的那么简单,曹操其实在内心或许估算了千次、万次。之所以,留下司马懿,其实是曹操策划多年的阴谋。同时,也是曹操此生对司马懿所施的一石三鸟之计,到底是哪三计?说出来让人不得不服!
其一,曹操利用司马懿高级士族的身份,帮助子孙打通自己身份的不利标签。
曹操临死之前,对帐下诸多文武说道:“假若天命在孤,孤愿为周文王”,曹操这句话的意思也很浅显,表明他这辈子是没打算称王了。如果,天下大势归曹魏,就让他儿子做天子。(指曹丕),但在此时,曹魏集团内部大概也可以分三个派系。
其一,便是曹操自家人。例如:曹仁、曹洪、曹真、曹休、夏侯尚等人。其二便是外姓大将,例如:五子良将,张辽、徐晃等。其三,便是庞大的士族体系,如:颖川士族,邓志才、荀彧、荀攸、陈群等人。
除开上述派系之外,便是原来东汉王朝的官僚势力。例如:杨彪、孔融、甚至是汉献帝等人。当然,这部分人的生杀大权后来都掌握在曹操手中了,但是他们的势力仍然不能小视,而且曹操也希望通过他们的努力,让自己集团内部更加和谐。
而司马懿呢?他的身份是高级士族、而且又是一号人才,因此只要把控住他,也就算是得到了天下士人的支持。同时,天下士人也会改变当初对曹操“宦官之后”的不雅观的称号、标签。
只有真正除掉自己子孙不利的标签之后,曹氏子孙,才会真正走上帝王之道,尊享天下人的支持与爱戴。再加上,此时司马懿已经跟随曹丕将近12年之久,如果得到司马懿的亲自支持(曹丕称帝), 相信会说服天下所有的士族。当然后来,曹操亲自指定的托孤大臣包括:陈群、司马懿、贾诩、曹洪。除了这个曹洪之外,其他三人也都是士族出身。
因此,可以看出,得士族支持者得天下。当然,这也是曹操一直想要做的。他对士族,需要有两面性,例如像对杨修这样,放荡的人就要杀。像司马懿、贾诩、陈群这样,用心做实事的人就要重用。
总之,第一个原因曹操就是希望留下司马懿这员大将,帮助曹丕尽快上位,尽得天下士人的支持、帮助。
其二,想彻底用尽司马懿之才,希望司马懿为曹魏的天下尽忠。
关于这第二点,相信不用多说。曹操打了一辈子的仗,他深知世事多变,他偌大的曹魏天下,就需要“权变”的人来操刀,而司马懿这个人,思路非常清晰,而且谋略也是,稳、准、狠!如果,把他用好,就相当于是一把利刃,可以劈金斩石!
那么,曹操是如何知道司马懿这个人的谋略远大?计谋稳准狠的呢?很简单,公元215年,也就是曹操去世前的5年,当时曹操攻占了汉中。正打算回军许昌,这个时候司马懿就建议,应该对刘备的成都进行猛烈攻击,如此便可以弥补当时放走刘备的遗憾了。
《晋书·宣帝纪》:“刘备以诈力虏刘璋,蜀人未附而远争江陵,此机不可失也。这便是当时,司马懿劝告曹操应该进攻刘备的相关记载。曹操当时大笑对司马懿道,如果进取成都那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况且我们现在已经取了汉中,再打下去士兵们会累,对于我而言也是太过贪心之举。
其实,曹操当时是非常想接受司马懿的战略的。只不过,当时曹魏后方不稳,极有可能发生变故,因而才决定暂时放弃攻伐刘备。曹操的这一想法在西蜀顶尖谋士法正那里得到了验证,《三国志》:正说先主曰:“曹操一举而降张鲁,定汉中,不因此势以图巴、蜀,而留夏侯渊、张郃屯守,身遽北还,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将内有忧逼故耳。通过这段历史资料的显示,就足以证明,曹操当时虽然是地盘大,人口多,但是治理地盘,管理人口同样需要很多时间。有些时候,一口是吃不了一个大胖子的。
再者,在关羽北伐之时,曹操吓得差点迁都。在这个紧要关头,又是他司马懿站了出来,对曹操提出建议。声称,孙权必看不惯关羽做大,只要此时与孙权腹背夹击关羽,同时许权以重利,相信一定会打败关羽。曹操,然之。果然,最终在襄樊打散了关羽的大军。
从这两次经历来看,曹操他是认定了司马懿这个人的谋略与才能。虽然其忠诚度得不到确切的肯定,但是只要此人效力于曹魏,那么他就是一匹黑马。再者,此时东吴尚有、陆逊、孙权等人。而西蜀,更有,诸葛亮、刘巴、刘备等人。如果单靠曹丕,根本玩不过、孙、刘。
如果,想要保住曹魏江山,那必须得依靠司马懿。依靠他的权、仰仗他的谋,还有他入木三分的识人之术。这些技能,曹丕他跟司马懿相比起来都太显稚嫩…
后来,司马懿帮助曹魏抵抗诸葛亮北伐,而且又平定辽东,可以说司马懿正一步一步走进曹操所布置的陷阱之中…
其三,最大限度地剥削司马懿的有生利用价值。
说到这第三的一点,也很简单,用曹操的话来说就是只要有一个像曹丕一样的主公在,那么司马懿就不敢乱来!说白了,曹操就是想白白地剥削司马懿的有生利用价值,一来司马懿毕竟也老大不小了。
其次,司马懿在有生之年,都在尽忠职守辅佐曹丕,不敢有丝毫的懈怠。这对于曹操来说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劳动力,只要把司马懿稳住,那就可以用其人、用其谋,这一点曹操在位期间是如此。当然,在去世之前,同样如此。因为整个曹魏都需要像司马懿这样的人来辅佐。
总之,曹操是想最大限度地剥削司马懿的有生利用价值。直到他死,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曹丕寿命很短,而曹睿同样不是长寿的君主,后来也就导致司马懿咸鱼翻身,最终窃夺了曹魏的政权。
倘若,曹丕、曹睿,任意一人稍微长命一点,司马懿也就无所作为了…
曹操临死前为何不除掉司马懿?这其实是曹操一石三鸟之计,真高明
说到三国时期曹魏大老板,也就是曹操,或许让无数人一下子便想到了一句话, “宁教我负天下人 休教天下人负我” ,此话乃是曹操所讲。曹操这句话虽然已经说了将近2000年了,但是从他的这句话语之中,依然能够体会到曹操当时的心胸、及魄力。非帝即王的霸气,简直要甩刘备好几条街。
曹操此话,大有 顺他者昌逆他者亡 的意思,只要是阻止他称王称霸的人,他曹操都会除掉。但是曹操,生平却并没有真正做到如他所说的这样, “只要有人对他、或者对他所创基业有危害,便拔之!” 曹操对此人却改变了想法,这个人就是司马懿。
公元219年末,刚刚打完汉中之战、历经襄樊之战的曹操,算是彻底的累了。后来于公元220年,正月曹操便去世了。在曹操临死前的大半年里,曹操对于自己王位的继承人也都是精挑细选,最后确定在曹植与曹丕之间,选择更加符合条件的曹丕来继承自己的位置。
对于曹植,曹操也会对他进行严格的测试,如果不合适,将会立马被淘汰。 《三国志》记载:太祖以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欲遣救仁,植醉不能受命,於是悔而罢之。 这段 历史 记录说的就是,当年关羽北伐时,曹操打算让曹植去救援曹仁,以此来断定曹植的军事能力如何,是不是只会纸上谈兵?但结果却是曹植酗酒误事,后来曹操也就只有放弃曹植,而把王位交给曹丕。
为了让曹丕不再有后顾之忧,曹操还在临死之前把曹植手下的第一谋士杨修给处死。当时,曹操带着杨修去参加汉中之战,为的其实就是抓住杨修的把柄,好趁机除掉他。在汉中之战爆发前,杨修因为私自猜测曹操兵意而被处死。在三国 历史 上被称之为“鸡肋”事件,这里的这个鸡肋,其实有两重意思,其一是汉中这块土地,其二也是指杨修这个人。
《后汉书》,脩独曰:“夫鸡肋,食之则无所得,弃之则如可惜,公归计决矣。”遂因事杀之。 可以从这段记载之中发现,杨修这个人除了有才之外,他的情商确实不怎么样,不会包装自己。而且喜欢耍点小聪明,然而最终杨修也死在了自己多嘴,妄自猜测主帅军事行动的事情之上。
总体来说,杨修死得特别的不值得。如果,没有“鸡肋事件”,想必曹操也会找到其他办法来惩治杨修的罪。总之,只要是与曹植相关的谋士,皆会被受到处罚,或者是整治。
与杨修相比起来,司马懿就要幸运太多了。司马懿的才能,早就被曹操发现,甚至司马懿还成为曹操所顾忌者。说到这里,想必很多朋友也知道一个典故叫, “三马食槽” ,这个典故说的也就是他司马三父子,如果不及时处理,那么曹操辛辛苦苦一辈子打下来的江山,就有可能会被这三匹马给慢慢侵吞了。
况且,司马懿心底藏有巨大志向,外表也是一副狼顾之相,这让曹操很是顾忌。 《晋书·宣帝纪》:帝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魏武察帝有雄豪志。 发现司马懿并非和一般的谋士,如贾诩、郭嘉一样。为此,曹操还专门在私下对儿子说曹丕说,要小心司马懿,这个人不简单。如果关系处理得不好,很可能会窃取我曹家的基业。
在《晋书·宣帝纪》有这样的记载,操谓太子丕曰:“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 此乃是曹操最后的顾虑,司马懿相比杨修来说,他的威胁要大得多。如果,控制得不好,很有可能一切的努力都会被司马懿给窃取。但是从曹操发现司马懿这个人不简单之后,至少也有5年的时间可以找机会除掉他,但是直到公元220年正月,曹操都没有动司马懿?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曹操临死前为何不除掉司马懿?这其实是曹操一石三鸟之计,曹操到底是打的什么算盘呢?说出来,能让你大开眼界,曹操在三国时期算是最大的成功者。他如果说想要除掉某个人,或许就是一句话的事情。
然而,为何曹操把自带狼顾之相,随时会让曹操不安的司马懿给留下来了呢?答案绝非表面的那么简单,曹操其实在内心或许估算了千次、万次。之所以,留下司马懿,其实是曹操策划多年的阴谋。同时,也是曹操此生对司马懿所施的 一石三鸟之计 ,到底是哪三计?说出来让人不得不服!
其一,曹操利用司马懿高级士族的身份,帮助子孙打通自己身份的不利标签。
曹操临死之前,对帐下诸多文武说道: “假若天命在孤,孤愿为周文王” ,曹操这句话的意思也很浅显,表明他这辈子是没打算称王了。如果,天下大势归曹魏,就让他儿子做天子。(指曹丕),但在此时,曹魏集团内部大概也可以分三个派系。
其一,便是曹操自家人。例如:曹仁、曹洪、曹真、曹休、夏侯尚等人。其二便是外姓大将,例如:五子良将,张辽、徐晃等。其三,便是庞大的士族体系,如:颖川士族,邓志才、荀彧、荀攸、陈群等人。
除开上述派系之外,便是原来东汉王朝的官僚势力。例如:杨彪、孔融、甚至是汉献帝等人。当然,这部分人的生杀大权后来都掌握在曹操手中了,但是他们的势力仍然不能小视,而且曹操也希望通过他们的努力,让自己集团内部更加和谐。
而司马懿呢?他的身份是高级士族、而且又是一号人才,因此只要把控住他,也就算是得到了天下士人的支持。同时,天下士人也会改变当初对曹操 “宦官之后” 的不雅观的称号、标签。
只有真正除掉自己子孙不利的标签之后,曹氏子孙,才会真正走上帝王之道,尊享天下人的支持与爱戴。再加上,此时司马懿已经跟随曹丕将近12年之久,如果得到司马懿的亲自支持(曹丕称帝), 相信会说服天下所有的士族。当然后来,曹操亲自指定的托孤大臣包括: 陈群、司马懿、贾诩、曹洪 。除了这个曹洪之外,其他三人也都是士族出身。
因此,可以看出,得士族支持者得天下。当然,这也是曹操一直想要做的。他对士族,需要有两面性,例如像对杨修这样,放荡的人就要杀。像司马懿、贾诩、陈群这样,用心做实事的人就要重用。
总之,第一个原因曹操就是希望留下司马懿这员大将,帮助曹丕尽快上位,尽得天下士人的支持、帮助。
其二,想彻底用尽司马懿之才,希望司马懿为曹魏的天下尽忠。
关于这第二点,相信不用多说。曹操打了一辈子的仗,他深知世事多变,他偌大的曹魏天下,就需要 “权变” 的人来操刀,而司马懿这个人,思路非常清晰,而且谋略也是,稳、准、狠!如果,把他用好,就相当于是一把利刃,可以劈金斩石!
那么,曹操是如何知道司马懿这个人的谋略远大?计谋稳准狠的呢?很简单,公元215年,也就是曹操去世前的5年,当时曹操攻占了汉中。正打算回军许昌,这个时候司马懿就建议,应该对刘备的成都进行猛烈攻击,如此便可以弥补当时放走刘备的遗憾了。
《晋书·宣帝纪》:“刘备以诈力虏刘璋,蜀人未附而远争江陵,此机不可失也。 这便是当时,司马懿劝告曹操应该进攻刘备的相关记载。曹操当时大笑对司马懿道,如果进取成都那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况且我们现在已经取了汉中,再打下去士兵们会累,对于我而言也是太过贪心之举。
其实,曹操当时是非常想接受司马懿的战略的。只不过,当时曹魏后方不稳,极有可能发生变故,因而才决定暂时放弃攻伐刘备。曹操的这一想法在西蜀顶尖谋士法正那里得到了验证, 《三国志》:正说先主曰:“曹操一举而降张鲁,定汉中,不因此势以图巴、蜀,而留夏侯渊、张郃屯守,身遽北还,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将内有忧逼故耳。 通过这段 历史 资料的显示,就足以证明,曹操当时虽然是地盘大,人口多,但是治理地盘,管理人口同样需要很多时间。有些时候,一口是吃不了一个大胖子的。
再者,在关羽北伐之时,曹操吓得差点迁都。在这个紧要关头,又是他司马懿站了出来,对曹操提出建议。声称,孙权必看不惯关羽做大,只要此时与孙权腹背夹击关羽,同时许权以重利,相信一定会打败关羽。曹操,然之。果然,最终在襄樊打散了关羽的大军。
从这两次经历来看,曹操他是认定了司马懿这个人的谋略与才能。虽然其忠诚度得不到确切的肯定,但是只要此人效力于曹魏,那么他就是一匹黑马。再者,此时东吴尚有、陆逊、孙权等人。而西蜀,更有,诸葛亮、刘巴、刘备等人。如果单靠曹丕,根本玩不过、孙、刘。
如果,想要保住曹魏江山,那必须得依靠司马懿。依靠他的权、仰仗他的谋,还有他入木三分的识人之术。这些技能,曹丕他跟司马懿相比起来都太显稚嫩…
后来,司马懿帮助曹魏抵抗诸葛亮北伐,而且又平定辽东,可以说司马懿正一步一步走进曹操所布置的陷阱之中…
其三,最大限度地剥削司马懿的有生利用价值。
说到这第三的一点,也很简单,用曹操的话来说就是只要有一个像曹丕一样的主公在,那么司马懿就不敢乱来!说白了,曹操就是想白白地剥削司马懿的有生利用价值,一来司马懿毕竟也老大不小了。
其次,司马懿在有生之年,都在尽忠职守辅佐曹丕,不敢有丝毫的懈怠。这对于曹操来说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劳动力,只要把司马懿稳住,那就可以用其人、用其谋,这一点曹操在位期间是如此。当然,在去世之前,同样如此。因为整个曹魏都需要像司马懿这样的人来辅佐。
总之,曹操是想 最大限度地剥削司马懿的有生利用价值。 直到他死,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曹丕寿命很短,而曹睿同样不是长寿的君主,后来也就导致司马懿咸鱼翻身,最终窃夺了曹魏的政权。
倘若,曹丕、曹睿,任意一人稍微长命一点,司马懿也就无所作为了…
好了,今天关于“魏武咸鱼之王阵容搭配”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魏武咸鱼之王阵容搭配”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