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诗人最强阵容搭配
非常感谢大家对大唐诗人最强阵容搭配问题集合的贡献。我会努力给出简明扼要的回答,并根据需要提供一些具体实例来支持我的观点,希望这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思路。
据说唐代有名有姓可查考的诗人共有2500多位,著名的诗人,应该不下百位。
比如诗坛三大耀眼巨星: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中国人都知道。
先说说李白最崇拜的诗人吧,那就是孟浩然。
李白刚出道时,老孟已名满天下。
李白一见孟浩然,立刻献上彩虹屁: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老孟要去扬州,李白依依不舍,给他送别。
《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孟浩然那个感动啊,关心起李白的终身大事,亲自给李白当媒婆。
李白第一任老婆许氏,就是孟浩然介绍的。
孟浩然的诗《春晓》、《宿建德江》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我们都背过。
他还有一首拍马屁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说白了就是想做官却找不到门路,希望丞相张九龄能提携一下。
脸皮够厚的。
可惜他一辈子也没做过什么大官。
这可是李白的伯乐和恩人啊。
是他向唐玄宗举荐了大才子李白,李白42岁被李隆基一纸诏书宣至长安。
李白对他也很感激,写诗道:
“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
贺知章是武则天年间的浙江籍状元。
他写过《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他一辈子位居高官,告老还乡时,李隆基亲自送别,并写诗相赠。
与贺知章同岁。
陈子昂是个富二代,但绝不是你想象中的吃喝玩乐、提笼架鸟、垮掉的富二代。
人家是有理想、有抱负、有才华的优秀青年。
他的《登幽州台歌》写尽了千古的沧桑和寂寞。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唐朝是李姓天下。
诗人中也有著名的三李组合:李白、李贺、李商隐。
李白(约701~762年)
李贺(790~817年)
李商隐(约813年~858年)
李贺被称作“诗鬼”,年仅27岁就去世了。
他的父亲叫李晋肃,晋肃与“进士”谐音,为避父亲名讳,他没有参加科考,郁郁而终。
比较精彩的诗句有——
“黑云压城城欲摧 ”
“天若有情天亦老 ”
“雄鸡一声天下白 "
他和贾岛差不多,属于苦吟诗人。
李商隐,真正的文采斐然。
老前辈白居易是他的骨灰粉,曾经开玩笑说:“我死了就投胎做你儿子。”
其实白居易比他大41岁,都算是李商隐爷爷辈了。
李商隐擅长写情诗,尤其是《无题》,字字珠玑。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
“芳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
“恨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
他也是我最喜欢的诗人之一。
坊间传说,他是李白的情敌。
说他俩因为玉真公主而争风吃醋,关系不和。
两人的诗集里,从没有互相来往应酬之作。
王维被称作“诗佛”,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苏轼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人闲桂花落,月静春山空。”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李白、杜甫与高适曾经三人行,游山玩水,喝酒作诗。
后来李白因李磷叛乱而被牵连入狱,向高适求救,高适没有搭理他。
高适和杜甫走得更近些。
公元761年正月初七,高适写了首诗《人日寄杜二拾遗》赠杜甫,杜甫激动的老泪纵横。
高适,擅长边塞诗。
最有名的是《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7 王昌龄 (698~757年)
他和李白、高适、王之涣、王维、孟浩然、岑参等人,交情都不错。
李白写过《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这首诗好美啊,尤其后两句。心都融化了。
王昌龄贬官时,路过襄阳,便去找孟浩然喝酒。
老孟背上长了毒疮,快要好了,一见故人来访,得意忘形。
和老王开怀畅饮,喝啤酒吃海鲜,结果疾发而逝。
王昌龄也擅长边塞诗,与高适、王之涣齐名,当时人称“七绝圣手”。
他的《从军行》慷慨激昂: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安史之乱时,他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很多人都读过元稹情深义重的诗句。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感觉挺痴情的一个人,实际是渣男,特别渣。
他和白居易是铁哥们,连自己始乱终弃的初恋往事都写诗告诉了老白。
《莺莺传》是他的自传。
他睡了莺莺又踹了她,另攀高枝,娶了上司京兆尹韦夏卿的女儿韦丛。
韦氏去世没一年,他又结识了女诗人薛涛,与她郎情妾意,甜似蜜。
这段相差11岁的姐弟恋仅维持了三个月,元稹调离四川,就把薛涛忘得一干二净,另娶了美娇娘。
十个才子九个渣。
又一个眠花宿柳的渣男。
这家伙是个官n代+富n代。
他祖父杜佑,官至宰相。
父亲杜从郁,太子司议郎,正六品。
他风流成性,到处嫖娼宿妓,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他花钱大手大脚,典型的纨绔子弟,扬州妓女们都认识这个阔少。
他的好朋友李商隐都看不下去了,写诗劝讽道:“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唯有杜司勋。”
才华嘛,他真的有。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销二乔。”
他比白居易小31岁,听说两人关系不好。
白居易生前写过《不致仕》,疑讥讽杜牧的祖父杜佑。
虽然两人都和李商隐是朋友,但两个人从无交集,更无唱和之作。
他的散文成就大于诗词。
最好的一首诗是《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莫名的苍凉感。
他比较百搭,和韩愈称为“韩柳”,
和刘禹锡称作“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称作“王孟韦柳”。
韩愈也是散文更好些。
我们都学过他的《马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他的诗,印象最深的是~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被贬的心情总是凄凉啊。
从小就聪明伶俐,15岁时被唐玄宗招进宫中,做贴身侍卫。
他的《滁州西涧》像一幅烟雨水墨图。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还有另一首写雨的小诗,清新脱俗。
“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
他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
世人也称之“诗豪”。
他曾经在杜牧的爷爷杜佑慕府供职,深得杜佑器重。
杜佑做宰相之后,提拔了刘禹锡。
刘禹锡的《竹枝词》《乌衣巷》尤为精彩。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花间词派的开山鼻祖,与李商隐齐名,谓之“温李”。
长相奇丑,丑如钟馗,有人戏称“温钟馗”。
他丑的吓人,被主考官赶出了科举考场。
这个主考官和孔子一样,以貌取人。
但温庭筠机敏过人,写诗倚马可待,又叫“温八叉”,叉手就吟成一韵,八韵一篇。
他还和唐朝四才女之一鱼幼薇有过绯闻。
欣赏一下他的一诗、一词:
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最美的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鸡叫了,天朦胧地亮了,微蓝的天空还挂着半轮残月,早起的客人忙着赶路,青石板小桥上凝着一层寒霜,留下行人一串依稀的脚印。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人生就是一次次漫长的等待。
过尽千帆,望断天涯,而那个人,始终没有出现。
诗人太多,不再一一列举。
盛世大唐,文人辈出,群星荟萃,诗传千古,留给后人无尽的遐想与赞叹。
那么,你最喜欢谁又了解谁呢?
盛唐时代诗人介绍
似风,似梦?似一江春水,似一树桃花?是那遥远的长安古城里在夕阳下敲起的一声声暮鼓,还是胭脂点染下的美人脸颊?抑或是吴道子在宣纸上流畅的线条,太白口中吐纳的月光?还是玉环轻舞霓裳时足尖的晨露? 以下是盛唐时代诗人介绍,欢迎阅读。
NO1、王 勃(650~675),绛州龙门(山西河津)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为四杰之首,被誉为诗杰。积极开拓诗歌的表现领域,从题材内容到格律形式都有新的探索,显露了新的独特风貌。文名甚高,对近体诗有所建树,为唐诗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蜀中九日。
NO2、杨 炯(650~692),弘农华阴(陕西)人。人称“杨盈川”,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反对宫体诗风,主张“骨气”“刚健”的文风。以边塞征战诗著名,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 风格雄健豪放,气势轩昂,很有气魄。张说谓“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突破齐梁“宫体”诗风为特色,在诗歌的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代表作:从军行、出塞。
NO3、卢照邻(632~695),幽州范阳(河北省涿州)人。自号幽忧子,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杨炯誉之人间才杰。擅长诗歌骈文,尤擅七言歌行,意境清迥。对推动七古的发展有贡献。代表作:长安古意、咏史四首、紫骝马。
NO4、骆宾王(638~?),婺州义乌(浙江义乌)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内容广泛,格调高远,多感叹个人遭遇,抨击社会现实之作。代表作:咏鹅、易水送别。
NO5、李 峤(约645~约714),赵州赞皇(河北)人。与同乡苏味道齐名,合称苏李,与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并称文章四友。宫廷诗人,诗多咏物。代表作:风。
NO6、沈佺期(约656~713),相州内黄(河南内黄)人。与宋之问并称沈宋,律诗之祖。重视平仄、声律的协调,对偶句式的工整。完成了五七言律诗的定型,确立了律诗的形式,在声律方面有重要贡献。明确划开了古体诗和近体诗的界限。代表作:邙山。
NO7、宋之问(约656~712),汾州(山西汾阳)人。人称宋学士,与沈佺期并称沈宋,律诗鼻祖。尤善五言诗。重视平仄、声律的协调,对偶句式的工整。为文赋诗,讲求比兴,属对精密,点划入微,完成了五七言律诗的定型,确立了律诗的形式,在声律方面有重要贡献。明确划开了古体诗和近体诗的`界限。代表作:渡汉江、度大庾岭。
NO8、陈子昂(661~702),梓州射洪县(四川射洪)人。被誉为诗骨。提倡“汉魏风骨”,以复古为革新。所作《感遇诗》和边塞诗,内容丰富,刚健朴质,现实性很强,实践了他的理论主张。以鲜明的创造革新精神,扫荡齐梁余风,开启了一代新风。代表作:登幽州台歌。
NO9、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属江苏)人。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春江花月夜》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来抒写真挚感人的离别情绪和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婉转悠扬,完全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脍炙人口,号称“孤篇压全唐”的名诗,被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具有非同凡响的崇高地位和悠悠不尽之深远影响。把大唐引进诗歌朝代的,也许正是张若虚与他的《春江花月夜》。代表作:春江花月夜。
NO10、张 说(667~730),原籍范阳(河北涿县),世居河东(山西永济),徙家洛阳。封燕国公,与苏頲齐名,被称为燕许大手笔。为文俊丽,用思精密,朝廷大手笔,皆特承中旨撰述,天下词人,咸讽诵之,当时无人能及,一生著作宏富。被誉为开元名相,一代文宗。代表作:蜀道后期。
NO11、苏 頲(670~727),京兆武功(陕西武功)人。时称小许公,文笔很好,与张说齐名,被称为燕许大手笔。代表作:汾上惊秋。
NO12、贺知章(659~744),越州永兴(浙江萧山)人。人称四明狂客,贺季真,诗狂。其诗富于感情,不拘一格,清新自然。代表作:咏柳、回乡偶书。
NO13、张九龄(673~740),韶州曲江(广东韶关)人。才华出众,直言敢谏,有名贤相。代表作:照镜见白发、感遇、望月怀远。
NO14、王 湾(?~750),洛阳人。《次北固山下》一诗写景如画,意境开阔,对仗工丽,寓情于景,景中含理,格调壮美,妙绝千古,颇受推重。预示了盛唐诗歌健康发展的前景,在当时及后世受到普遍重视。代表作:次北固山下(江南意)。
NO15、王 翰(687?~735),晋阳(太原)人。与王之涣、王昌龄被后人誉为边塞三王。擅长绝句,尤擅描写边塞生活。诗多古体,苍凉奔放。代表作:凉州词。
NO16、王之涣(688~742),并州(太原)人。与高适、王昌龄齐名,与王翰、王昌龄被称为边塞三王。以描写西北边疆风光著称,其诗气势磅礴,音韵优美。绝句成就很高,惜流传的作品很少,但篇篇堪称佳品。代表作:登鹳雀楼、凉州词。
NO17、王昌龄(698~约757),太原人,一说京兆长安(陕西西安)人。世称王江宁,绝句与李白齐名,被誉为七绝圣手、诗家天子。与高适、王之涣齐名,与王翰、王之涣被称为边塞三王。擅长七言绝句,尤善描写边塞风光和妇女心理。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绝句驰名,为唐人绝句的绝顶人物之一。代表作:芙蓉楼送辛渐、从军行、出塞、闺怨。
NO18、孟浩然(689~740),襄阳(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又称孟山人,与王维并称王孟。擅长五言诗,描写山水风景的作品很有名。山水田园诗为主要题材,诗作清幽闲雅,清新恬淡,平易自然,情景交融,在白描中蕴藏着深厚的情感,颇受世人推崇。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对当时和后世的山水田园诗创作具有深远而广泛的影响。代表作:春晓、过故人庄、临洞庭上张丞相、秋登兰山寄张五、夏日南亭怀辛大。
NO19、王 维(701~761),原籍祁(山西祁县),后迁蒲州(山西永济)。名字合之为维摩诘,世称王摩诘、王右丞,当代诗匠,逝后诗佛。与孟浩然并称王孟。
NO诗歌古、律、绝众体兼长,古诗从大处着墨,近体诗则不求辞藻华美,淡淡数笔,却形象生动,意味深长。作品主要是山水诗,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刻画细致,变化多彩。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语言含蓄,清新明快,句式、节奏富于变化,音韵响亮、和谐,具有音乐美。五言或七言绝句,感情真挚,语言明朗自然,不用雕饰,具有淳朴深厚之美,可与李白、王昌龄的绝句比美,代表了盛唐绝句的最高成就。
NO为盛唐山水隐逸诗派代表。通音律、工书画,亦官亦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风格。山水诗的成就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对中国古典诗歌有突出贡献。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诗篇千百年来广为传诵。代表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元二使安西、使至塞上、鹿柴、鸟鸣涧、山居秋暝、汉江临眺、终南别业。
NO20、李 白(701~762),祖籍陇西成纪(甘肃秦安),生于碎叶(今吉尔吉斯共和国,唐属安西都护府),五岁移居绵州昌隆(四川江油)青莲乡。号青莲居士,人称李太白、谪仙人,被誉为诗仙、诗侠,与杜甫并称李杜。
NO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追求理想,向往光明,抨击时弊,揭露奸佞,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内容十分广阔。各种题材和主题的抒写,各种形式和语言的运用都能随心速所欲,挥洒自如。形象鲜明,富有感染力,于豪迈奔放的热烈抒情中,蕴含着一种雄伟俊逸之气,于瑰丽绚烂的色彩里,给人以清新自然的感觉。
NO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浪漫色彩浓厚,为历代诗人所少有,是屈原之后浪漫主义诗歌的新的高峰。对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代表作:古朗月行、静夜思、独坐敬亭山、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登金陵凤凰台、渡荆门送别、关山月、行路难、将进酒、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梦游天姥吟留别。
NO21、杜 甫(712~770),祖籍襄阳,生于巩(河南巩县)。人称诗圣,世称杜工部,自称少陵野老、杜陵野客,别号少陵,与李白并称李杜。
NO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思想深厚,境界广阔。以艺术上以丰富多彩著称,有时雄浑奔放,有时沉郁悲凉,有时辞藻富丽,有时平易质朴。他的五七言古诗在叙事中夹杂议论,把重大事件和抒情写景交织在一起,为后来白居易等人提倡的新乐府运动开了先河,他的五七言律诗注重声律对仗,着力锤炼,更臻成熟,视为典范。
NO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多反映民间疾苦,忧国忧民,饱含爱国激情,具有高度的人民性,被称为“诗史”,对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代表作:望岳、春望、绝句、佳人、前出塞、兵车行、咏怀古迹、旅夜书怀、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江南逢李龟年、天宝末怀李白、咏怀古迹。
NO22、崔 颢(704~754),汴州(河南开封)人。善诗,与王维齐名。早期多写闺情,流于纤艳,后历边塞,诗风变为雄浑奔放,格调高雅。《黄鹤楼》一诗天造地设,一气贯注,文华空阔,潇洒清丽,诗句高响入云,文气一贯到底,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李白赞不绝口。代表作:黄鹤楼。
NO23、高 适(702~765),河北沧州人。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气势雄浑,笔力雄健,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感情真挚,富有浪漫主义特色。尤擅七言歌行。是边塞诗的代表作家、****。代表作:别董大。
NO24、岑 参(715~770),祖籍南阳,荆州江陵(湖北江陵)人。世称岑嘉州,与高适并称高岑。长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想象丰富,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色彩浓烈,变化多姿,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边塞诗人中最杰出的代表者之一。代表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NO25、张 继(约715~约779),襄州(湖北襄阳)人。其诗“事理双切”,“比兴深矣”,“不雕而自饰,丰姿清迥,有道者风。”不但“有道者风”,也颇有“禅味”,并无一般仕宦者的官僚习气,不逢迎权贵。仅《枫桥夜泊》一首,已使其名留千古,而“寒山寺”也拜其所赐,成为远近驰名的游览胜地。代表作:枫桥夜泊。
NO26、常 建(708~765),长安(西安)人。其诗多写山水田园,间有边塞之作。为山水田园诗人。代表作:题破山寺后禅院。
NO27、刘长卿(709~790?),河间(河北河间)人。擅长写五言诗,被称为“五言长城”。以山水诗见称,含蓄温和,清雅洗练,自成一家。代表作:逢雪宿芙蓉山。
NO28、韦应物(737~792),长安(西安)人。人称韦苏州或韦左司。山水田园诗派诗人,歌咏隐逸,有渊明风度,并称陶韦,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其山水诗景致优美,感受深细,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而《西塞山》景象壮阔,则显示韦诗雄豪的一面。长于描写自然风景,善用白描手法。“真而不朴,华而不绮;高雅闲淡,自成一家。”白居易:今之秉笔者谁能及之?苏东坡:乐天长短三千首,却爱韦郎五字诗。代表作:滁州西涧、西塞山、寄李儋元锡、送汾城王主簿。
NO29、张志和(730?~810?),婺州金华(浙江金华)人。号烟波钓徒、玄真子,浪迹先生。工诗词,《渔歌子》(一称《渔父》)五首为早期文人词名作,“西塞山前白鹭飞”一阕尤传诵人口。代表作:渔歌子。
NO30、卢 纶(748~800),河中蒲(山西永济)人。大历十才子之首。诗风雄壮,以军旅诗雄放豪迈著称。代表作:塞下曲。
NO31、耿 湋(734?~787后),河东(山西永济)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其诗以清淡质朴见长,朴素无华而风格自然,对人民深表同情,是那一时期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颇有名气。代表作:太原送许侍御出幕归东都。
NO32、孟 郊(751~814),湖州武康(浙江德清)人。人称寒酸孟夫子、诗囚,与韩愈并称,与贾岛齐名。郊寒岛瘦。代表作:游子吟。
NO33、贾 岛(779~819),范阳(河北涿县)人。人称苦吟诗人、诗奴,与孟郊齐名。郊寒岛瘦,注重雕琢,刻意求工。代表作:寻隐者不遇。
NO34、韩 愈(768~824),河阳(河南孟县)人。世称韩文公、韩昌黎,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柳宗元齐名、与孟郊并称。倡导古文运动,主张文道合一,在文章内容上提倡言之有物,在形式上提倡散文,反对骈文。代表作:早春呈水部员外郎。
NO35、柳宗元(773~819),河东解(山西运城)人。世称柳河东、柳柳州。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齐名。山水诗意境深沉,情致委婉。幽峭明净,风骨凛然。代表作:江雪。
NO36、王 建(767~830),颍川(河南许昌)人。乐府诗与张籍齐名,被称为张王乐府,和元稹、白居易等相呼应。擅长乐府、歌行宫词。代表作:新嫁娘、早发汾南。
NO37、张 籍(768~830?),原籍吴郡(苏州),少时侨居和州乌江(安徽和县乌江镇)。世称“张水郎”或“张司业”。乐府诗与王建齐名,被称为张王乐府。其诗现实性强,语言通俗生动。代表作:野老歌。
NO38、李 绅(772~846),润州无锡(江苏无锡)人。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为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其诗反映当时农民的辛劳和痛苦生活,对农民遭受的苦难生活表示同情、哀怜。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代表作:悯农。
NO39、白居易(772~846),原籍太原,后迁下邽(陕西渭南),生于河南新郑,童年在宿州符离度过。号香山居士,又号嗫嚅翁、醉吟先生,世称诗魔、诗王、白傅、白文公。与元稹并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NO倡导新乐府运动,继承杜甫的现实主义传统而加以发展革新。其诗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明白晓畅,摇曳多姿,通俗易懂,以俗为雅,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以讽喻诗为主调,以关心民生疾苦、针砭时政得失为其长。晚年闲适诗,潇洒旷达。
NO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存诗3000多首,首屈一指。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声名远播朝鲜和日本。代表作:赋得古原草送别、暮江吟、钱塘湖春行、观刈麦、长恨歌、琵琶行。
NO40、刘禹锡(772~842),洛阳人。被誉为诗豪,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风格清新,语言生动,笔锋犀利,自然沉稳,格律精确,善用比兴寄托手法,为时人推崇。政治讽刺诗,观点鲜明,风格刚健爽朗,讽刺辛辣有力。《竹枝词》富有民歌风味,开朗流畅,具有鲜明特色。代表作:乌衣巷、望洞庭、浪淘沙、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石头城、竹枝词。
NO41、元 稹(779~831),洛阳(河南洛阳)人。与白居易共同发起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辞浅意哀,仿佛孤凤悲吟,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其诗学杜而能变杜,并于平浅明快中呈现丽绝华美,色彩浓烈,铺叙曲折,细节刻画真切动人,比兴手法富于情趣。在诗歌形式上,是“次韵相酬”的创始者。代表作:菊花、离思五首、遣悲怀三首。
NO42、胡令能(785~826),隐居圃田(河南中牟)。人称“胡钉铰”。语言浅显而构思精巧,生活情趣很浓,生动传神,精妙超凡,不愧为仙家所赠之诗。代表作:小儿垂钓、喜韩少府见访。
NO43、李 贺(790~816),洛州福昌(河南宜阳)人。与李白、李商隐被称为唐诗三李,人称诗鬼。善于熔铸辞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在语言形象上精思独造,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境,具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形成独特的浪漫主义风格。代表作:雁门太守行、南园诗。
NO44、杜 牧(803~约852),京兆万年(西安)人。人称杜紫薇,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诗歌英气勃发,清朗流丽,简洁明快,尤擅七绝。七律七绝在艺术技巧上有独特的贡献。代表作:清明、山行、泊秦淮、赤壁、赠别、江南春。
NO45、李商隐(813~858),怀州河内(河南沁阳)人,后迁居山西永济。号玉溪生、樊南生,与温庭筠并称温李,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与李白、李贺并称唐诗三李。擅长律、绝,想象丰富,富于文采,构思精密,形象优美,情致婉曲,多有清词丽句,具有独特风格。常用含蓄手法,把深厚的感情细致而又曲折的表现出来,耐人回味,能引起人们不少联想,感悟力强。七律七绝在艺术技巧上有独特的贡献。自开一派诗风,其诗令人百思而百得。绝句和律诗有着极高的造诣。代表作:夜雨寄北、无题、锦瑟、乐游原。
NO46、温庭筠(812~870),太原祁(山西祁县)人,人称温八叉,与李商隐并称温李、长于乐府,辞藻华丽。多恻艳之词,温柔含蕴,写情委婉,读之令人感伤。第一位大量写词的文人,花间派的开创者。代表作:侠客行、西洲曲。
NO47、曹 邺(816~875),桂州阳朔(广西桂林阳朔)人。与晚唐著名诗人刘驾、聂夷中、于濆、邵谒、苏拯齐名,而以曹邺才颖最佳。擅长作诗,尤以五言古诗见称。诗作反映社会现实,体恤民疾,针砭时弊,也有一些山水佳篇。写下不少千古名诗。代表作:官仓鼠。
NO48、薛 能(817?~880?),汾州(山西汾阳)人。诗多寄送赠答、游历登临之作,“能僻于诗,日赋一章”,“诗古赋纵横,令人畏后生”。代表作:怀汾上旧居。
NO49、罗 隐(833~910),余杭(浙江余杭)人。自号江东生。诗和文章都很出众,为时人所推崇,一些诗句成为经典名言。代表作:蜂。
NO50、聂夷中(837~?),河东(永济)人。以田家诗为生民疾苦呼吁,为世所重。代表作:咏田家。
NO51、杜荀鹤(846~907),池州(安徽太平)人。语言通俗,宫词很有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末的社会动乱和阶级矛盾。代表作:再经胡城县。
NO52、司空图(837~908),祖籍临淮(安徽泗县东南),幼迁河中虞乡(山西永济)。自号知非子,又号耐辱居士。诗作恬淡有味,吸收禅悟理论,融入诗意,影响深远。成就主要在诗论,《二十四诗品》为不朽之作。代表作:塞上、有感。
唐朝诗人中“高质量的男性”是谁?
唐朝两千六百位诗人,几乎囊括了帝国顶尖的青年才俊,用太宗李世民的话说就是“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
他们有的是大唐的流量担当,有的是跨界的宗师,还有的是辅佐君王的宰辅重臣。
如果按照颜值气质、出身学历、能力人脉等“最高质量男性”的标准来看,谁能获此殊荣呢?
有人说这把交椅应该给李白坐。
李白长的到是很帅气,尤其是眼睛很大,和老虎能有一拼,“眸子炯然,哆如饿虎”。
臭美的李白喜欢打扮,他平日里最爱穿紫色的袍子,和小马哥的黑风衣的作用一样,都是耍帅打造自我人设的道具。
李白的才华自然不用说了,他是上天赐予给我华夏的谪仙人,但要是提到李白的学历,他会捂着脸找地缝钻进去。
因为他一辈子都没有参考过科举考试,这其中有家庭成分和户籍的原因,在学历这方面李白显然不符合“最高质量男性”的范畴。
还有人建议把王勃也请出来参加评选。
的确王勃是有资格挑战“最高质量男性”的荣誉称号的。
王勃的出身好,他的爷爷是唐初著名大诗人王绩,就是写出名篇《野望》的那位,被称为是唐诗的五律创始人,他的叔爷爷是隋末唐初名震天下的大儒王通。
20岁的王勃在幽肃科的考试中一举中第,成了沛王的高级秘书兼伴读,拿着高工资,有专车接送;
27岁的王勃写下了千古第一骈文《滕王阁序》,当之无愧的成为了“初唐四杰”的扛把子。
按理说王勃入选大唐“最高质量的男性”应该没有异议,但王勃犯下了一个致命的错误—杀人。
在虢州参军任上,王勃为了哥们儿义气帮人平事儿,私藏了朝廷的钦犯,后来因为害怕又亲手把犯人给杀了,自己成为了阶下囚。
这个犯罪污点彻底让王勃落选“最高质量男性”
那么这两千多名诗人中到底有谁可以胜任“最高质量男性”呢?
他就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诗佛”王维。
先来看看王维的逆天颜值
《集异记》精准的描绘了王维的长相:“妙年洁白,风姿郁美,立於前行。”
皮肤白净,没有青春痘,身姿挺拔胸肌鼓鼓的,往那儿一站就有玉树临风的强大气场,粉丝们一见到,受不了的会高呼一句“我的天呐”,然后晕死过去。
这就是“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的生动诠释。
不知道王维知不知道一千年以后,出了一种护肤品叫“郁美净”,名字就是化用了《集异记》里夸赞王维的话。
那天,王维和“画圣”吴道子一起在大慈恩寺的墙壁上画壁画,粉丝们知道消息后围起了人墙,不管是纹身大汉,还是平康坊接客的姑娘们,都把脖子伸的长长的,想亲眼见见传说中“如秋水芙蕖,倚风自笑”的王维。
这种摩肩接踵为了看一个人脸的大场面,在唐朝之前只发生过一次。
《世说新语》中记载:“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
潘岳就是潘安,因为长的好看,在大街上的时候被**们手拉手的拦住,还在他乘坐的马车上扔了很多水果烟酒。
粉丝们高涨的热情为我们直接创造了一个知名的成语:貌似潘安。
无可挑剔的颜值在给王维带来巨大流量的同时,还让王维轻松的获取了功名。
该说说王维的学历了
大家都知道隋唐科举制中的最高学历是“状元”,在两千多名唐朝诗人中状元及第的凤毛麟角,属于濒临灭绝的稀有动物。
除了贺知章、贾至之外,只有王维获此殊荣,同时他也是最年轻的状元,彼时还不到二十岁,同时代的李白还在四川为了吃麻辣锅还是鸳鸯锅而纠结、杜甫还是“一日上树能千回”的熊孩子。
和王维关系不错的歧王(就是杜甫诗里写的“岐王府里寻常见”的那位),得知王维要参加科举考试,提前为他铺好了进入官场的红毯,让王维准备好自己最拿手的诗文和琴曲去拜见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
在皇帝面前说话分量很重的玉真公主,见到王维以后马上不淡定了,这哪儿是人间的男人啊,这简直是从画里走出来的美少男,本宫今天开眼了。玉真公主强装平静,让王维快快献艺。
王维当场弹奏名曲《郁轮袍》,又递上了自己的诗作,玉真公主的手开始微微的颤抖,原来自己近期一直吟诵的诗篇正是眼前的王维所作,终于见到本尊了。
得知王维是为了科举功名的事儿而来,玉真公主马上表态:状元就是你的了,我要你...不,是大唐需要你这样的人才。
一边的歧王小声提醒玉真公主,之前您已经答应宰相张九龄了,让他的弟弟张九皋中状元的...
玉真公主朝歧王翻了个白眼,一副“我说了算”的样子。
王维用颜值开路,用才华敲锣打鼓,终于换来了登第的无限荣光。
王维的才艺也很过硬
写诗自然不用赘述。
王维的第一份工作是太乐丞,主管宫廷的音乐舞蹈等活动,后来在工作中因为犯了皇家的避讳(王维组织同事们观看舞黄狮的表演,**是皇家的御用颜色,只有皇帝才能观看),被皇帝贬为了济州司仓参军。
王维的音乐天赋是祖传的,他的爷爷曾做过协律郎,大概相当于中央音乐剧团的团长。
最能证明王维音乐才华的一个小故事是:
王维在友人家里看到了《按乐图》,只看了一眼画中人物的乐器和神态,就告诉友人这是《霓裳羽衣曲》的第三叠第一拍。
这好比看《三国志》的时候看到某句话,能直接说出来是出自哪一章节哪一页,这就是艺术造诣的最高境界—化境。
王维还是书画大家,我们都听说过苏轼评价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里的画主要指的是壁画,王维在壁画领域和吴道子平分秋色,在安史之乱中凭借绘画的高超技艺,换来了宰相崔圆的出手相救,成为了为数不多的身陷囹圄还能全身而退的官员。
人生有涯,虽然老天爷赏给了王维音乐、绘画、诗歌方面的金饭碗,虽然王维可以随意的选择一条路发展下去成为泰山北斗,但太多的天赋也是一种负担,因为这意味着只要选择了一条路,就要放弃其他的。
在这些天赋之外,王维还必须遵照“学而优则仕”的道统,选择文人最蹩脚最不自在的路—当官。
王维的能力很出众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二百多名大臣被安禄山俘虏。王维吃药准备把自己的嗓子弄哑,拒绝做安禄山的伪官,但听说安禄山把拒绝演出的乐工雷海青杀了,并且直接把不配合跳舞的大象碎尸万段,王维只能暂时从了安禄山。
虽然表面屈从了叛军,但是王维“一颗红心两手准备”,他分析和预判敌我双方的形势,认为朝廷早晚会成功镇压安史叛军的,到了那时候,他们这些投敌的大臣们估计都得吃不了兜着走,接受朝廷的惩罚的。
王维写了一首表明自己忠诚不贰的《凝碧池》: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僚何日更朝天。
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写就之后让好友裴迪设法带了出去,有朝一日大唐的军队杀回来了有这首诗至少可以保我不死...
果然在大唐军队收复两都以后,其它的大臣都以“六等罪”遭受了重罚甚至丧命,只有王维受到了严重的口头警告,官阶还是从五品上的太子中允。
就问你这波操作6不6?
这就是对人事超强的预判能力,王维不仅能预判而且还能做出正确的布局,巧妙的将个人的身家性命最大限度的保护起来。谁说文人没有政治头脑呢,王维要是在疆场上准是战术战略的高手。
王维还真的去过边疆,在公元736年的时候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代表朝廷慰问边疆的将士们,在大漠的日子里他和名将崔希逸成为了好兄弟。
每当有向朝廷表奏的战报文件,王维都亲自把关帮崔希逸润色,不忘给崔希逸美言几句。
好兄弟都是互相成就的,崔希逸直接让王维在自己的幕府里当判官,陪着王维一起考察前线布防、察访军情,给足了面子。
此外王维还和前面说的歧王李范和宁王李宪二位亲王关系很好,还和佛教的一些大德高僧相处的很融洽,其中包括净觉禅师(唐中宗韦皇后的弟弟)...
无论在朝廷、军队,还是宗教,王维都交友广泛,并且和交往对象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不正是王维个人魅力和能力的最好证明吗。
作为大唐“最高质量的男性”,王维知道怎么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天赋,合理的配置人脉资源,时刻对未来有着清晰的规划和布局。
他不吵不闹,不慌不忙,把人生际遇中的所有苦厄都当做一种必要的历练,即使临终的时候给弟弟王缙写绝笔信,还在劝说亲朋好友要爱惜身体,要拜佛修心。
大唐“边塞诗人”很疯狂,最具代表性的人有哪些,最终都客死他乡了?
大唐的“边塞诗人”可以说是很疯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有三人,分别是高适、王昌龄、王之涣。这三人除了都是边塞诗人以外,还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最终的结局都是客死异乡了,不得不令人唏嘘感叹。
唐朝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最为鼎盛的一个朝代了,但即使是在唐朝边塞的一些战事,也是无法避免的,唐朝也会经常和一些少数民族进行战斗。但是因为国家的强大,使得一些诗人也敢于前往边关,领略一下大漠风光和保卫边疆战士的风采,毕竟是我们国家更加强大。而这些诗人当中又以高适、王昌龄、王之涣最具有代表性,他们很多的诗文被广为传颂,成为了传世佳作。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馀年。丈夫贫践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这首便是高适的《别董大二首》,从这首诗中我们就能感觉到,大漠的悲凉以及边关将士的刚毅。要知道守卫边疆不光是军人的责任,也是全天下所有人的责任。这些诗人就如同我们现在的明星,他们不断歌颂的边疆战士,诉说边疆的辛苦,也让很多百姓们了解了边疆的不容易,这才使得全天下的百姓都愿意出自己的一份力来保卫边疆。
但既然是边塞本来就是军人的战场,这一些文人去了那边肯定是很辛苦的。第一吃住条件肯定无法与家乡相比,第二那边随时有可能再起战事,可以说是非常危险的,最终这三人陆陆续续都死在了边疆。
盛唐,那个伟大的诗人朋友圈的作者是谁
公元719年,大唐开元七年,是一个平静的年头。
这一年里,唯一值得一记的事,似乎就是五月发生了一次日食。在一番象征性的厉行节约、清理诉讼后,皇帝唐玄宗百无聊赖,在朋友圈里刷了条微信——“今年无事”。
要真是无事才怪。
其实,在这一年的诗歌圈子里,发生了许多将会震动天下的大事。
在广西,有一个官宦人家的女孩儿出生了,后来叫做杨玉环。
在湖南,有一座壮观的大楼修好了,主持工程的是大文豪张说,这座大楼后来定名岳阳楼。
在河南,一个七岁的孩子开始尝试作诗,他的作文题目是凤凰,他叫做杜甫……
当然,此刻的诗歌江湖,还轮不到杜甫亮相。就在他咿咿呀呀念诗的时候,一个白衣飘飘的少年走来了。他摸了摸杜甫的头:
“你还小,先不忙出场。这诗的盛世,且先让我来开启吧。”
二
这一年,在繁华的京城长安,有一场名叫“大唐好声音”的娱乐节目正在隆重上演。
导师席上,四个大腕评委一字排开,正襟危坐。鉴于这个阵容实在太豪华了,我不得不说一下他们的名字:
NO1,叫做玉真公主李持盈。她是大唐文艺女青年俱乐部名誉主席,有说法称她是整个唐王朝霸气排前三的公主。什么?排第一的是谁?当然是此时已经挂了的太平公主。
NO2,叫做岐王李范,大唐诗歌俱乐部名誉主席。没错,就是后来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的那个岐王。他喜欢和诗人们混,常在家里搞文学party。他的豪宅也很有品位,据说是“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环境优雅如斯。
NO3,是老同志张说,著名大笔杆子,大唐诗歌俱乐部主席。人家6年前就封了公爵,把唐朝重要的大官几乎当了个遍,大名鼎鼎的岳阳楼就是他老人家这一年修好的。
NO4,是大文豪张九龄,宰相后备人选,兼任大唐诗歌俱乐部常务副主席。当时虽然官不大,但是岗位很重要,在组织部专门管考试选人,你说要命不要命。
选秀节目正进入高潮。掌声中,一个年轻英俊的选手上台了,他叫做张九皋,人送外号“才子”,不但诗写得好,还有一个很硬的后台:导师张九龄的亲弟弟。
张九皋闪耀登台,毫不怯场,开始朗声吟诗:“摩擦摩擦是魔鬼的步伐……”
他不愧是才子,果然字正腔圆、声气优美。就听“砰”“砰”连响,导师们纷纷转身,不住鼓掌。玉真公主拍着桌子激动地承诺:“太有才了!我保送你当第一名!”
后面的选手心都凉了,这还比个什么啊?他们纷纷要求退赛。
“让我来!”忽然间,一个19岁的白衣少年站了出来。他分开众人,大踏步走向舞台,手里提着一把梨形的美丽乐器——琵琶。
少年走上台,才拨响了第一个音,玉真公主已耸然动容。
要知道,那时候的琵琶只有四个音位,远没有现在表现力强,但那又怎样呢?少年一曲弹完,玉真公主已激动得站起来:
“这……这是什么曲子!居然比摩擦摩擦还好听!”
旁边的导师岐王捻须微笑:“此乃《郁轮袍》也!”
“那他会写诗吗?”公主追问。
岐王淡淡地说:“也写过那么几首,比如什么‘红豆生南国’之类啊……”
公主激动得脸都变形了。她再不犹豫,一拍桌子,说出了改变少年命运的话:I want you!
这个少年,叫做王维。
有了公主当后台,王维顺利拿了京兆府试的头名,两年后又一鼓作气中了进士。不管他后来如何命运沉浮,王维已经堪称是少年得志的典型。
顺便说一句,那个被王维黑掉的才子张九皋,后来虽然也当了大官,但在文坛上一辈子都没抬起头来。
直到很多年以后,他的第N代重孙子里才终于出了一个猛人,拿到了“大元好声音”的冠军,算是给先人争了口气。那位孙子的代表作,就是那一首“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他的名字叫张养浩。
话说,王维在春风得意之下,激动地更新了一条朋友圈:“都来吧,长安有戏!”
后来的故事证明,这真是一条很错误的消息。
三
当王维在帝都出人头地的时候,同龄人李白还在不务正业,玩剑、玩神仙术、玩纵横术,什么都玩。
手机忽然响起,李白看到了王维的更新,却只傲然笑了笑:得意什么?你上大学还要考试,看我将来考都不考,直接保送。
他依然东游西逛。在四川,他走访司马相如的琴台,写下了不少诗赋,和这位800年前的大才子较劲。
在江陵,他还写文章把自己比作一种骄傲的巨鸟——大鹏。这个比喻后来被他沿用了终生。
27岁那年,李白游逛到了襄阳,认识了当地大名鼎鼎的一个猛人——不是郭靖,是孟浩然。
孟浩然比李白大12岁。一说起这个人,我们总想到恬淡、洒脱,然而当时的孟浩然未必那么超脱。他有心事。
或许有那么一次,他和李白闷声不响地喝了很多酒,忍不住说:“兄弟,告诉你个事儿——我有个朋友刚刚考上了。”
“是谁?是王维么?”
“不是。如果是他,我心里倒也平衡了。是王昌龄。”孟浩然叹息着说,“他是个苦哈哈出身,小时候干过农活的,现在都成秘书省校书郎了。我好歹还是个书香门第,却……唉!”
他看着李白,眼里射出热切的光:“兄弟,我也想试一试,去趟长安。我觉得自己有戏。”
李白举杯祝福:“大哥,你一定行的。”
两人依依惜别。青年李白满怀惆怅,为敬爱的兄长孟浩然送行。请记住这次送别的时间和地点——开元十六年三月,黄鹤楼,因为那一首绝美无匹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那年冬天,孟浩然带着一颗雄心,向长安进发了。
飞舞的雪花中,他形单影只,但却踌躇满志,长吟道:“洛川方罢雪,嵩嶂有残云”“聊题一时兴,因寄卢征君”,诗歌中充满信心。
到了长安已是早春。考完后他感觉不错,更觉得大有希望。发布成绩那天,孟浩然兴冲冲跑到网吧,登录官网去查成绩。
网速很慢。他刷了又刷,成绩终于出来了——400分,落第。
我也不知道他为什么考不上。那些年里,有多少诗人及第啊,王昌龄、崔颢、储光羲、刘长卿、颜真卿、李颀……但这个长长的名单里,容不下孟浩然。
愤懑,痛苦,失望……孟浩然滞留在苦雨的京城,觉得没脸面回家乡。他在这段日子里写的诗,总让我不忍卒读。
唯一的安慰,来自于王维。实在苦闷的时候,孟浩然就拉王维喝酒。
顺便说一句,两人当时大概还预料不到他们未来竟会齐名,被并尊为“王孟”。要知道,当时和王维齐名的可是崔颢,就是那个写出“昔人已乘黄鹤去”的家伙。
王维宽慰孟浩然:“放宽心回家吧,去痛饮田家的酒,去读些有趣的书,何必为功名所困呢!”
孟浩然淡淡一笑,把杯中酒一饮而尽,给王维留下了一首诗,作为最后的告别:
“当权者谁肯真正提携我?
知音在这世间实在稀微。
我应该独守着这份寂寞,
关上柴门与这人世隔离。”
吟罢,他放下酒杯,飘然而去,留下王维喃喃自语:“又是我埋单……”
四
孟浩然飘然远去了。在朋友圈的另一边,李白的活动越发频繁。
他没有鲁莽地直奔京城。李白还年轻,还有时间。他的策略是——先取外围。
他结交了五花八门的朋友,有前辈大腕贺知章,有当朝权贵玉真公主、崔宗之、韩朝宗,还有一些搞不清楚来历的怪人,比如一位号称是“相门之子”的岑勋,以及一个神神道道的隐士元丹丘。
这两人可大大沾了李白的光。他俩生前籍籍无名,却因为稀里糊涂地被李白写了一笔,从此名留千古、妇孺皆知——“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天宝元年秋,李白积攒的人脉起作用了。在朋友的推荐下,他被唐玄宗召唤入京,供奉翰林。
他一度受到超高规格的待遇。据说皇帝“御手调羹以饭之”,几乎要亲自给他喂饭——要知道,目前我还没见任何资料证明唐玄宗给杨贵妃喂过饭。
李白十分开心,写了不少诗炫耀,这其中还隐藏着一段八卦——他念念不忘地冲着一个女人发牢骚:“绿茶啊绿茶,你过去嫌弃我,现在我牛叉了,你后悔了吧?”
据说这个女人是他的第二任妻子,姓刘。李白曾说她“*昏”,看来诗仙也曾有过一段被深深刺伤的感情。
然而,缺乏官场工作经验的文人,在帝都很难呆下去。李白也一样。因为权贵们的谗言,他很快被玄宗嫌弃了,被买断工龄,遭到了体面的解雇。
我们未必就要为他伤心——这一年他虽然失业,却收获了两样更珍贵的东西——友谊和爱情。
他遇到了一位姓宗的姑娘,有了第三次婚姻。两人后来患难相依,成就了一段完满姻缘。此外,他的微信朋友圈里还多了两个人——杜甫和高适。
这三个大龄青年相遇时,混得都不太好。李白刚刚下岗;杜甫还在苦苦找门路求职;高适虽然出身于大名鼎鼎的“渤海高氏”,早年却种过庄稼,没少吃苦,跑到长安考试又落第,到四十岁仍然没个着落,是标准的“四零五零人员”。
朋友圈里,王维还能时不时刷个屏,给名声臭大街的宰相李林甫写马屁诗,夸奖李林甫文章好、谋略高,而李、杜、高三个层次实在太低,压根就够不着李林甫,想点赞都不好意思。
这三个无业老男孩,在大梁、宋中一带痛饮狂歌,骑马打猎,“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
如果没有今后发生的事,这将是多么完美的一段友谊。
五
光阴似箭。渐渐地,在盛唐诗人的朋友圈里,一些年长的大V纷纷故去了。
张说去了,张九龄去了,贺知章去了,孟浩然去了。他们留下伟大的“海上生明月”“春风似剪刀”“波撼岳阳城”,而那些未竟的诗歌事业,将由更卓越的后继者完成。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叛军从东北滚滚而来。大唐分裂成好几个政治集团,几个诗人也被战争和政治的巨浪抛到四面八方。
他们分道扬镳了:高适投奔了老皇帝玄宗,杜甫投奔了新皇帝肃宗,李白投奔了永王李璘,王维则被迫加入伪军,变成了“唐奸”。
当时叛军正到处抓人。他们先抓住了一个,喝问:“你叫什么?”
“报告长官……我叫杜甫……”
“呸!是个屌丝。滚吧!”
杜甫就这样跑了。他一路狂奔到新唐肃宗面前,蓬头垢面,破鞋洞里露着脚丫子,让人心酸。年轻的皇帝一看他这凄惨样儿,大为感动:惨成这样都来投奔我啊?忠诚!立刻封了他一个官儿——左拾遗。
话说叛军继续抓人,很快又抓到一个:“站住!你叫什么?”
“报告长官,我叫王维……”
“哟呵!大官儿!大诗人!别让他跑了!”
那些放掉了杜甫的叛军,把王维当宝贝押回了洛阳,逼着他当官。被逼无奈之下,王维只好当了个叛军的官儿“给事中”。这也难怪,人家宰相陈希烈都当了伪军的中书令呢。
这时候的李白,本来应该最幸福的一个,好端端在庐山隐居,游个仙人洞什么的就完了。偏偏他是个热血老男孩,不愿辜负了这个时代,一心想杀敌报国。
恰巧庐山接近另一个政治集团——永王李璘的势力范围。李璘拉起了一支部队,正想搞创业上市呢,几次派人来庐山猎头,邀李白加入团队。
李白以为杀敌报国的机会到了,豪情满怀,高调宣布加盟。你加盟也就算了,还一口气白纸黑字地写了十首《永王东巡歌》。
然后……他们一起打败了叛军?错。正确答案是,李璘马上就被亲哥哥唐肃宗李亨给灭掉了。
大唐公司只有一家,你李璘搞什么创业,闹什么上市?
更讽刺的是,代表朝廷来攻打李白老板永王的那位大人物、新上任的淮南节度使,居然是老朋友——高适。
几年不见,高适发达了。靠着在政治上的敏锐眼光,高适先投奔玄宗,又辅佐肃宗,一路升官,做到了节度使。
在崩溃的永王队伍中,李白显得非常刺眼。谁让你是大文豪来着?
作为逆贼、叛乱分子,李白彷徨无地,只好自首,被投入监狱。
而另一位错误比李白更严重的大诗人——王维,反而没事了。面对这个“唐奸”,肃宗正打算砍了他,然而王维急中生智,大喊一声:“冤枉啊!我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啊!”
“证据呢?”唐肃宗板着脸问。
王维哆嗦着从怀里摸出一张发黄的纸来,上面有两句旧诗,是他当“唐奸”的时候偷偷写的。
这两句诗是:“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
肃宗反复读了几遍,气儿顿时消了:“讨厌,不早说。”
就这样,投靠敌人的“唐奸”王维平稳过关,而投靠肃宗亲弟弟的李白则要坐牢甚至杀头,这是否印证了一个道理:人们对于竞争者的仇恨,往往甚于对反对者?
难怪在那首著名的《上留田行》里,李白感叹说:“尺布之谣,塞耳不能听。”
什么叫“尺布之谣”?那是汉朝的一首歌谣:“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
六
监狱中的李白痛苦不堪,只能用诗歌抒写满腔悲愤。
“我的血和泪啊,坠在地上徒然化为泥土;那冰冷的监狱啊,即使到了春天,也生不出半根草来。”
他想起了老朋友高适,写信向他求救。这首泣血的求援诗,叫做《送张秀才遏高中丞》。
在这首诗里,李白豁出去了。他大大赞颂高适的功绩,把他吹成是一个安邦定国、经天纬地的英雄,最后含蓄地提醒高适:我们曾经是朋友。
信的结果是石沉大海。
幸亏他还有夫人宗氏和一帮朋友。靠着他们的努力奔走,李白没有杀头,被判了个流放。高适自始至终一声也没出。
过去的那个老男孩高适已经远去,如今的他是一个成熟老练的政客。对于李白这样一个被打上政治错误标签的人,他作出了理智的选择。
和李白不同,此时的杜甫则度过了人生中最体面、最美好的一段时光。
他和王维、岑参等一殿为臣,有了一个共同的小圈子。大家经常写诗刷朋友圈,互相点赞。
特别是那一次关于“早朝大明宫”的著名唱和,把小圈子的快乐氛围推向了高潮。找出这几首诗一对比就能发现,王维的诗大开大阖、辞藻华丽,而杜甫作为新加入圈子的成员,他的诗明显多了几分小心,着意恭维。
这个其乐融融的小圈子,是盛唐诗人朋友圈最后的回光返照。自此之后,他们再也没有过这样愉快的相聚了。
很快地,圈子里的骨干成员杜甫、贾至、严武等接连得罪皇帝被贬,朋友星散,杜甫也日渐穷困潦倒。
七
一般人都关注杜甫晚年的贫困,其实在精神上,他承受的痛苦更重、更深。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他不断接到一个又一个朋友的死讯:
761年王维离世;762年李白故去;763年,和他交情深厚的房琯辞世;764年轮到了画家郑虔和诗人苏源明,而后者甚至是饿死的;接着死去的是好朋友高适、严武、韦之晋……
他想念朋友们,用颤抖的手,写下了心中的悲伤:
“郑公粉绘随长夜,曹霸丹青已白头。天下何曾有山水,人间不解重骅骝。”
这诗貌似是写给郑虔的,但又何尝不是对那凋零的朋友们的哀哀挽歌。
770年,在飘荡于湘江的一叶小舟上,杜甫又收到了老友岑参故去的消息。他闭上双眼,任由泪水流淌。在手机的朋友圈里,唯有他自己的头像还亮着了。
是年冬天,孤独的杜甫在舟上死去了,终年59岁。盛唐诗人朋友圈,至此终于彻底停止了更新。
对于这个朋友圈,我实在找不到一首合适的唐诗来总结,万幸想起了《水浒传》结尾的一首诗:“天罡尽已归天界,地煞还应入地中。千古为神皆庙食,万年青史播英雄。”
这些朋友们,相互间的关系纠结复杂。和我等俗人一样,他们有一见如故,也有久别重逢;有点赞之交,也有死生契阔;有贫贱时的知遇,也有富贵后的相忘。
然而他们又和我们不同。这个朋友圈里的每一位,都像座座耸立云天的高山,他们的才华就像汩汩清流,沿着各自的路线狂奔。
他们互相之间是友爱也好、疏远也好、隔膜也好、仇恨也罢,都不重要了。他们的诗情都化作滔滔江河,汇入了伟大诗国的碧海中。
大唐诗人名字考(2) 初唐四杰,王杨卢骆。这个排名,原本指他们的文章成就,与诗歌水平并不相关。以诗歌论,四杰之中最出色者当属王勃。
?王勃,字子安。“勃”的意思是兴起、兴盛,“安”的意思是安宁、安定。
?先兴盛而后安定,是一个完满的顺序。推想起来,在成人礼上为王勃取字的时候,之所以选择这个“安”字,怕是也有意教他收敛一下恃才的狂傲吧。
?杨炯,字令明。《说文》炯、光也。《苍颉篇》炯,明也。聪敏博学,文采出众。
?卢照邻,字升之。“照邻”一词的意思很难确考。傅亮《为宋公修张良庙教》有“张子房道亚黄中,照邻殆庶,风云玄感,蔚为帝师”,所有这些话都是在高度赞美汉代开国名臣张良。据《文选》六臣注,其中“照邻殆庶”一句是说张良的行迹可以与孔门高足颜回“照明以为邻近”,也就是交相辉映、足以并驾齐驱的意思。
?骆宾王,字观光。名与字皆出自《周易·观卦》的爻辞“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这一句直译过来,大意是说观看一国之风光,利于做国王的宾客。
?“观光”一词,现在已经是“旅游”的同义语,而在应用《周易》的周代,一国的使者到另一国出访,接待人员总会带他四处转转,领略本国的风土人情,是谓观光。所以观光是一种政治行为,是只有“王者之宾”即国宾才有资格去做的事情。
?名宾王,字观光,这样的名与字蕴含了长辈对骆宾王的仕途期许,而骆宾王这一生却从不曾真正地“观光”过。
好了,关于“大唐诗人最强阵容搭配”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大唐诗人最强阵容搭配”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