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与征服蒙恬阵容搭配
大家好,今天我来为大家揭开“文明与征服蒙恬阵容搭配”的神秘面纱。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整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吧。
南征百越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消灭六国,完成了统一中原的大业之后,就着手制定北讨匈奴、南平百越的战略。经过一系列的准备,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命大将屠睢和赵佗率50万大军,发动了征服岭南越族的战争。秦军兵分五路,经广西北部的越城岭、湖南南部的九嶷山以及江西南康和余干等地,向今天两广地区的越族进军。其中,攻占番禺的这支秦军最为迅速。他们经九嶷要塞,顺北江而下,直达珠江三角洲地区,并占领了番禺。而进攻今广西地区越族人的两支大军,越人由于熟悉地形,善于爬山涉水,夜间偷袭秦军,扰得秦军苦不堪言。越人一度获胜,秦军粮道被断,供给不足,主帅之一的屠睢也被杀害。由于粮食匮乏、主帅被杀、数十万的秦军伤亡,使战争陷入了对峙阶段,前后相持达三年之久。
为了扭转兵力不足、粮草供给的困难局面,公元前217年,秦始皇命监御 秦始皇画像史史禄在今广西兴安县境内开凿沟通湘水和漓水的灵渠。由于灵渠总长仅34公里,工程的劳动量不大,秦军很快就完成了。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珠江水系,秦军的粮饷能够络绎不绝地运到岭南,为秦始皇完成岭南的统一大业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命任嚣和赵佗再次进攻百越各部族。秦军势如破竹,很快击溃了今广西等地的西瓯族和今越南中、北部的雒越族的反抗,整个岭南地区从此划入了秦朝的版图。
为了保持岭南的稳定,秦始皇命进军岭南的将士留守当地“屯戍”。另外,还从中原向岭南地区大批移民。留守的将士和移民,除少数与中原移民女子结婚外,其余多娶越女为妻。他们为岭南地区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农业、手工业技术,为岭南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秦平岭南的战争是秦始皇统一中国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历史上第一次正式将岭南纳入了中国的版图,使越族正式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它对促进汉越民族的融合及岭南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北击匈奴
秦始皇三十三年至三十四年(公元前214年—前213年),秦始皇遣将军蒙恬率军北击匈奴的一次大规模进攻战。
战国时期,居住在中国北部的匈奴,已经进入奴隶制社会。占有今内蒙古、宁夏一带的广大草原地区。当时,中原各国忙于征战,无暇北顾,匈奴经常袭掠与其接壤的秦、赵、燕三国北部边地。秦始皇兼并六国后,为解除匈奴对秦的威胁,命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三十三年春,蒙恬统主力军从上郡(郡治肤施,今陕西榆林市南)北出长城攻其东;杨翁子率偏师由肖关(今宁夏固原东南)出长城攻其西。匈奴败逃。秦遂取河南地(今内蒙古乌加河以南及伊克昭盟地)。沿河置44县,移民垦守。因匈奴不断来攻,次年秋,秦始皇复命蒙恬军又北渡黄河,取高阙(今内蒙古狼山中部计兰山口),攻占阳山(今内蒙古乌加河北的狼山、阴山)、北假(今乌加河以南夹山带河地区)。匈奴不敌,向北迁徙。为巩固河南地区,秦置九原郡(郡治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北)。为防止匈奴南下,蒙恬奉命征发大量民工在燕、赵、秦长城基础上,修筑了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对巩固秦北部边地发挥了重要作用。秦朝反击匈奴的胜利,是对匈奴贵族侵扰势力第一次最沉重的打击。 匈奴单于“头曼不胜秦”,被迫“北徙”十余年。
故汉初著名政论家贾谊称其“郤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桑弘羊也说:经蒙恬反击之后,“匈奴势慴,不敢南面而望十余年”。这场反击战,解除了匈奴奴隶主贵族的侵扰与破坏,“悉收河南地”,使今河套内外,大河南北的广大地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摆脱了兵祸的灾难。
开发北疆
同时,朝廷又徙去大批刑徒,“实之初县”。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进一步增加了徙边的人数。除谪徙刑徒外,还鼓励一般民众移居边地。如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一次就从内地徙民三万家至北河、榆中定居,凡是去了的,均“拜爵一级”。这些迁去的民众与刑徒,一面屯垦,一面戍边,对于开发北方边地,充实武备,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对于我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促进这些边远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保护包括匈奴人民在内的各族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是有积极意义的。
开拓西南
秦始皇兼并六国后,为开拓西南,由于西南各族人民和内地有着长期的交往,决定打通西南。始皇派常頞通西南夷。常頞以其交通受阻,乃发众开凿了一条从今四川宜宾通往云南滇池一带的栈道,因“其处险阨”,“道广才五尺”,故名五尺道。栈道开通后,大秦朝的势力直接抵达且兰、夜郎、邛都、昆明等地,并在这里设官“置吏”,建立了行政机构。与此同时,秦又经蜀郡,加强了与邛都、筰、冉者的联系,并使之纳入了郡县制的行政系统。故汉司马相如曰:“邛、筰、冉者,近蜀,道亦易通,秦时常通为郡县,至汉兴而罢。”从此,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不仅密切了与内地的关系,而且成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一部分。
修筑长城
秦灭六国之后,即开始北筑长城。
可是大规模的徭役多数是出于当时的形势所迫。
当时中原刚统一,各地原来的贵族势力还很强,若不保持中央各地之间的交通和联系,国家随时会处于再次分裂的局面,所以必须尽快改善中央到各地及秦长城(5张)其他各郡、县之间的交通和联系,因此须尽快建设道路。
由于多年的战争,原各国的农业设施受到相当大的破坏,或因战争而年久失修;在统一后必须尽快恢复农业生产;因此花相当大的人力来疏通河道,修复水渠,对水路交通和农业灌溉都有利,是很有必要的。
修建长城,是为了保护北部边境人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其目的也是为了减少人民的负担;由于匈奴是游牧民族,其骑兵活动范围很大,没有长城的话,要很多军队来防守,这会给人民增加很大的负担。秦始皇修长城不是他开创的,他只是把原来秦国,赵国和燕国北边原有的长城连接起来,而史书上却把修长城造成的苦难全归罪于秦始皇,这是不符合事实的。
原来各国之间都有一些长城,但北方的长城不完整;统一后他下令把原来国之间的长城拆除,再把原来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长城连接起来,以防止北方匈奴的南侵。
关于白登之围和秦始皇一统六国
首先我要说明一点,汉朝初期有两位韩信,一位是跟随刘邦以十面埋伏击败项羽的大将军韩信,即后来被吕雉秘密处死的淮阴侯;一位则是秦末随刘邦项羽起义的其余八路诸侯中韩王的儿子,乃是当年战国时期被秦所灭的韩国的王室后裔,也叫韩信,汉朝以后历代史学家为了将他同淮阴侯韩信区分开来,将他称作韩王信。历史上败于匈奴之手的是韩王信,并不是韩信。韩王信被匈奴击败,投降了匈奴,并和匈奴军队一起攻打汉朝。当时汉高祖刘邦为了抵御匈奴,也为了讨伐韩王信,才率领三十二万汉军北击匈奴,却被匈奴冒顿单于率领四十万骑军围困在白登山长达七天七夜,这才是白登之围的由来。
其次我要说明一点,汉高祖时期的军力、汉武帝时期的军力和冒顿单于的匈奴军应当是相差无几,而秦初的军力应比上面的都要略强一点。
为什么这样说,楼上的几位兄弟都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那就是自战国以来到秦朝建立,这段时间中原位置靠近北疆的各诸侯国,都在常年与匈奴争战,并且都常常将匈奴打的溃不成军,最典型的就是秦、赵、燕三国。
赵国是瓜分晋国的韩赵魏三国中最靠近北疆的诸侯国,常年与匈奴作战,所以赵国的军力在诸侯国中一直是很强大的,也是少有的在战国时期能和秦国抗衡的国家。历史上有名的“胡服骑射”,就是赵武灵王在多年与匈奴斗争中,根据匈奴骑兵的作战方式对本方军队做出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军事改革,就是从那以后,中原各国争战由以前的以车战为主,慢慢变成了以后来的骑战为主。
至于秦国,覆灭六国的名将王翦在秦统一中国前就是在北方领兵与匈奴作战,秦统一以后,也依旧和匈奴在常年争战,秦朝大将蒙恬,曾奉命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却匈奴七百余里,使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后又镇守北疆十多年,匈奴人闻其名而色变。
至于燕国,燕国是当时战国七雄中最弱小的一个诸侯国,然而即使是如此弱小的一个诸侯国,也能常常将匈奴打的大败而逃,燕国与齐国乃是世代的仇敌,然而齐国曾为春秋五霸之一的大国,战国时期甚至还和秦国各位东帝与西帝,实力强劲,燕国与齐国交接,能与之数百年争战相持,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燕国军力常年受北方匈奴磨砺而精锐非常。
虽然当时匈奴远不是各诸侯国对手,但当时的匈奴在草原上分为很多部落,尚未统一,秦、赵、燕等国击败这个匈奴部落,不久后又会迁来一个新的部落,实在是烦不胜烦,况且诸侯国的中心从来都是放在中原各国争霸的中心上的,北方的匈奴对他们来说只是皮肤之疾,故而秦、赵、燕三国都在自己国土的北方筑起了防范匈奴的长城,守住北方就不管了,这就是闻名的秦长城、赵长城、燕长城。后来秦统一后,草原匈奴依旧纷乱无比,大将蒙恬将原燕长城、赵长城、秦长城连在一起,铸成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万里长城。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对匈奴尚且有如此巨大优势,至秦统一六国后,秦军无一不是曾争战六国的强将精兵,历经沙场磨砺,军力自然要更胜一筹,况且秦朝初期天下一统,书同文、车同轨、钱同制,中央集权空前加强,秦始皇又大修驿道,这样一来军事上的动员能力是异常迅速而高效的。汉武帝打击匈奴之前为何要做出如此多的改革?就是要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使全国的劲儿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来击败匈奴,文景两朝的休养生息为他积蓄了强大的国力,他接着景帝削藩后颁布推恩令,一方面是为了消弱诸侯王叛乱的危险,增强中央的权利,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自己在与匈奴打起大决战时不被国家内部的问题绊住脚,不被国家内部的事情分开神。
汉武帝时期集中了全国的一切力量方才击败匈奴,而秦朝破而后立,历经战国纷争后统一,初期也是强盛的大一统局面;汉武帝时汉朝已经经历高祖、文帝、景帝三朝,建国已有七十余年,军队的战斗力经这么多年后势必会有所下降,比如景帝时七国叛乱前,景帝视察朝廷驻扎在灞上的禁军,老弱疲师,毫无战斗力,让景帝当时削藩的信心几乎动摇,直到去了细柳营看到周亚夫的军队,发现强盛之风还在,方才心安。由此可见,汉武帝时期的军队,绝不如秦朝初期的秦军武风强悍,此为结论一。
那么我前面又为什么说汉高祖时期的军队和汉武帝时期的军力会相差无几呢?因为汉高祖时期虽然军力强盛,但多为步军,汉高祖时期是没有大量骑兵的,骑马的基本上都是将领,这就是为什么汉高祖率三十余万开国之初的精锐大军,不能击败匈奴四十万大军,除了人数略有劣势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冒顿单于率领的四十万大军全部都是骑军!骑军永远比步军强,所以刘邦败给冒顿是很正常的。而武帝时期,却组建了十数万精锐的骑军,汉武帝与伊稚斜单于率领的十几万匈奴骑兵在漠北进行大会战时,靠的就是这十万骑军,靠的也只是这十万骑军。汉武帝当时总共征发了全国约有四十万军队,参战的却只有这十万骑军,其余三十万步卒、民夫,全部作为后勤保障部队给这十万骑军提供粮草和补给!汉武帝为什么不用步军,一方面是打匈奴骑军使用步军并无太大作用,因为茫茫大漠和草原上骑军具有无比强大的机动性,另一方面就是汉建国七十余年来步军已经不复当年建国初期的彪悍了。故而汉武帝时期的军队,步军不如汉高祖时期的步军,但却拥有汉高祖远远不能比的骑军,这只骑军强大到能以压倒性的优势击败匈奴十几万精锐骑军,所以综合起来汉高祖时期的军力应该与汉武帝时期的军力大致相当,此为结论二。
那么问题又来了。有人或许会问,从汉高祖到汉武帝时期,汉朝步军的战斗力会下降,难道从冒顿时期到伊稚斜时期,匈奴军力的战斗力不会下降吗?答案当时是会下降,但下降必定有限,因为匈奴是游牧民族,常年狩猎,四处漂流,他们的四季迁徙就如同常年练军,不像步军常年驻守一地,慢慢疲化。还有,匈奴自冒顿时期虽得到统一一,却只是统一了匈奴,在草原上除了匈奴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游牧民族,匈奴与这些民族、部落之间也常年争战,能使匈奴骑军保持长久的彪盛,比如大月氏,就与匈奴是世仇,多年与匈奴争斗,到了伊稚斜时期才被彻底击败,远迁西域。所以匈奴军队从冒顿到伊稚斜时期即使军力有所下降,但也不多。汉武帝时期的汉朝军队能轻易击败伊稚斜时期的匈奴军队,那么就能与冒顿时期的匈奴军队一决高下,而冒顿时期的四十万匈奴骑军对阵汉高祖时期的三十万汉军步卒,也只能做到围困,而不能将其彻底击败,汉武帝又拥有汉高祖所没有的十数万精锐骑军,那么汉武帝时期的军力毫无疑问是与冒顿时期匈奴的军力旗鼓相当。而之前我已经议论了汉高祖时期的军力与汉武帝时期的军力相当,那么由此可以论证:汉高祖、汉武帝和冒顿单于时期三方的军力应相差无几,至于为何汉高祖会败给冒顿,这就是兵种的劣势,即骑军>步军,此为结论三。
结论一已经说到,汉武帝时军队武风不如秦初,因为秦初军队皆为百战之兵,武帝军队皆为承平之军。那么可能你又要问了,武帝拥有新建的强大骑兵,那么我要告诉你的是,秦一样拥有强大的骑兵,而且远远多于武帝的十万骑兵,秦始皇遣大将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那三十万大军,就是精锐的骑军,所以综合起来,即秦初的军力要强于汉武帝时期的军力,此为结论四。
综合结论三和结论四,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秦初的秦军,要强于冒顿时期的匈奴军。
然而虽然秦初秦军强于冒顿单于时期的匈奴军,如果秦朝仅仅只是派遣王翦或者白起这样的大将领着数万乃至十数万军队去攻打匈奴,或许能打败,但想如同汉武帝那样一战而几乎灭之是不可能的。为什么?汉武帝能重创匈奴,是因为自汉高祖以后就开始修养生息,积蓄国力与民力,最后积历经汉文、汉景、汉武总共三朝的准备方才做到这一点,秦若想一劳永逸地解决匈奴这个麻烦,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就轻徭薄赋、简政养民,先回复七国争战一来中原被损耗的国力,到秦二世时,一方面积蓄养民,一方面也要开始着手巩固中央集权,加强国家的凝聚力。待国富民腴、军强马盛,海内无豪强诸侯之乱,海外仅匈奴一敌之时,就可以遣大将,发大军,北征匈奴了。否则,秦始皇刚统一六国后就想去灭匈奴,那么秦国暴政未改,国民仍苦,势必会加速农民起义的步伐,加快秦国灭亡的进程。
长城是什么时候修建的?
最早的长城是楚国建的,叫做方城。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或敌国,开始营建长城,随后,齐、燕、魏、赵、 秦等国基于相同的目的也开始修筑自己的长城。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派著名大将蒙恬北伐匈奴,把各国长城连起来,西起临姚,东至辽东,绵延万余里,遂称万里长城。
附:中国长城
1987年12月长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中国的长城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它始建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秦朝统一中国之后联成万里长城。汉、明两代又曾大规模修筑。其工程之浩繁,气势之雄伟,堪称世界奇迹。岁月流逝,物是人非,如今当您登上昔日长城的遗址,不仅能目睹逶迤于群山峻岭之中的长城雄姿,还能领略到中华民族创造历史的大智大勇。
长城位于中国北部,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全长约6,700公里,通称万里长城。
长城的修建持续了两千多年,根据历史记载,从公元前七世纪楚国筑“方城”开始,至明代(1368-1644年)共有20多个诸侯国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其中秦、汉、明三个朝代长城的长度都超过了5千公里。如果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加起来,总长度超过了5万公里; 如果把修建长城的砖石土方筑一道1米厚、5米高的大墙,这道墙可以环绕地球一周有余。
长城的主体工程是绵延万里的高大城墙,大都建在山岭最高处,沿着山脊把蜿蜒无尽的山势勾画出清晰的轮廓,塑造出奔腾飞跃、气势磅礴的巨龙,从而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在万里城墙上,分布着百座雄关、隘口,成千上万座敌台、烽火台,打破了城墙的单调感,使高低起伏的地形更显得雄奇险峻,充满巨大的艺术魅力。
各地的长城景观中,北京八达岭长城建筑得特别坚固,保存也最完好,是观赏长城的最好地方。此外还有金山岭长城、慕田峪长城、司马台长城、古北口长城等。天津黄崖关长城、河北山海关、甘肃嘉峪关也都是著名的长城游览胜地。
中国万里长城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冷兵器战争时代的国家军事性防御工程,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和智慧,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
根据历史记载,从战国以来,有20多个诸侯国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最早是楚国,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或敌国,开始营建长城,随后,齐、燕、魏、赵、 秦等国基于相同的目的也开始修筑自己的长城。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派著名大将蒙恬北伐匈奴,把各国长城连起来,西起临姚,东至辽东,绵延万余里,遂称万里长城,这就是“万里长城”名字的由来。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主要是明长城。
秦长城只有遗迹残存。秦始皇为了修筑长城动用了30万人,创造了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长城的修建客观上起到了防止匈奴南侵,保护中原经济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孙中山先生曾评价:“始皇虽无道,而长城之有功于后世,实上大禹治水等”。
汉代继续对长城进行修建。从文帝到宣帝,修成了一条西起大宛贰师城,东至黑龙江北岸,全长近一万公里,古丝绸之路有一半的路程就沿着这条长城,是历史上最长的长城。 到了明代,为了防御鞑靼、瓦刺族的侵扰,从没间断过长城的修建,从洪武至万历,其间经过20次大规模的修建,筑起了一条西起甘肃的嘉峪关,东到辽东虎山,全长6350公里的边墙。(但据报道,1990年一个徒步走完长城全长的中国人的计步器显示的是6700公里。)
长城有极高的旅游观光价值和历史文化意义。现在经过精心开发修复,山海关、居庸关八达岭、司马台、慕田峪、嘉峪关等处已成为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 蹬高远眺,凭古怀幽,古战场的金戈铁马似乎就在眼前。如今,长城与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斗兽场,意大利的比萨斜塔等同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丰碑和智慧结晶,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血脉相承和民族精神。
为何秦朝被灭时却没有支援呢
为何秦朝被灭时却没有支援呢
秦统一六国后,迅速发动了征服南越的战争。据《淮南子·人间训》记载,秦征服南越所调动的军队达到了惊人的五十万之众。公元前214年,秦正式攻占今广东、广西及越南北部地区,在此设置南海、桂林、象郡。然而仅仅八年之后,秦帝国即宣告灭亡。在公元前209年至公元前206年长达三年的战乱中,戍守岭南的五十万秦军竟然坐视秦朝灭亡而无动于衷,这又是为什么呢?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知道秦王朝为什么要征服南越。
在完成中原统一后,秦王朝的大规模对外用兵有两次,一次是蒙恬将兵三十万北击匈奴,另一次就是征伐南越。早在秦统一六国之前,匈奴骑兵就时常威胁着秦、燕、赵的北部边境,赵国甚至常年在北部长城一线布防十余万军队以防御匈奴南侵。出击匈奴,可以彻底解决匈奴对关中地区的威胁。
然而与匈奴相比,南越当时尚处于新石器时代后期,对中原的威胁极为有限,秦用于出击百越的兵力不仅远远超过北击匈奴所用,甚至战争时间还要早于北击匈奴的时间。早在公元前218年,秦将屠雎即率五路秦军攻击南越。两年之后,蒙恬才领军收复河套。为什么秦王朝对南越的重视甚至超过对匈奴的重视?
普天之下皆王土。始皇以法家治国,“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理念,让秦始皇把南进北击无限扩大疆域作为自己的使命也就不难理解了。同时,征伐南越有着战略上的优势。
彼时,六十万秦军刚刚完成对楚国的征服,今湖南、福建等地尽归秦土,对南越已经形成了战略上的钳形攻势,顺势南下收复南越也就在情理之中了。然而相比北击匈奴的顺利,第一次征南战争却以秦军的大败告终,连秦军的统帅屠雎也战死了。史载,南越土著“与禽兽处”也“莫肯为秦虏”。
这不得不让秦始皇重新调整征服南越的战略:稳扎稳打,攻心为上,移民实边,长期驻守。公元前214年,任嚣、赵佗统军第二次南征,秦发诸尝逋亡人、赘婿、商贾随军,不仅为秦军建立了稳定的军事据点,也在很大程度了开发了岭南地区,使得秦军顺利攻占该地,设置三郡。直至四年后秦始皇病死沙丘,秦征伐南越的五十万军队都未见北归。史书没有记载秦王朝为什么没有召回这部门秦军。
不过很显然,这应该是得到秦始皇的允许的,甚至我们可以大胆推测,为了彻底征服南越之地,始皇可能有特殊诏命给任嚣、赵佗,以防秦军一旦撤离,百越族重新占领三郡,导致数十万阵亡秦军的献血白流。
这一点,从任嚣病故前对赵佗的嘱咐可以窥见一二。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作为南越地区最高统帅的任嚣在弥留之际嘱咐龙川令赵佗“休息其民,姑待诸侯之变。”
如果最高统帅统帅有意置身之外的话,那么,五十万普通的秦军是否有北上救援的主观愿望呢?毕竟戍守岭南的秦军主要来源于王翦伐楚时的六十万人,可以说,多数是秦人,他们难道会眼睁睁看着秦国灭亡吗?或许他们的父母妻儿还在中原等待他们归来,他们会坐视家园毁灭吗?出乎意料的是,这五十万秦军面对中原大乱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平静。
除少数“长吏”被赵佗以违犯秦法的罪名处死外,普通秦军士兵并未出现逃亡和哗变,反而是听从赵佗调遣,在广西兴安筑起秦城,并沿广西三江至广东南雄一线布防,闭关自守。这条防线直至吕后时期依然坚不可摧,阻挡着汉军南下的脚步。
特殊使命。面对中原大乱,岭南秦军的异常表现,让我们不得不猜测其中的缘由。一种可能是在执行某种使命;第二种可能是赵佗想要割据称王。我们先来分析第二种可能。赵佗在秦王朝灭亡后确实闭关称王,甚至一度称帝。
不过,赵佗的表现却并不像一个野心家。赵佗所控制的地域仅限于三郡,人口和经济远不及中原地区,如果赵佗有意坐视秦朝灭亡然后割据一方的话,那在中原内乱时,手握五十万雄兵的赵佗就应该北上争抢地盘,至少动员秦军北上可以顺理成章的打着平叛的旗号,毕竟,项羽鼎盛时兵也不过四十余万。
赵佗非但没有出兵,甚至在汉王朝完成统一后向汉称臣。是赵佗没有实力北上吗?显然不是。吕后时,汉王朝与南越关系恶化,汉军一度南下征讨,赵佗也自封帝号。这次冲突汉军非但没有占到任何便宜,反倒是南越军队北上攻入了长沙国境内。
连夜郎、同师等周边国家也摄于南越的强盛,遣使称臣。汉文帝继位后,赵佗随即去帝号再次向汉称臣。赵佗的举动似乎在告诉我们他只满足于南越三郡,而不想与中原抗争。那现在我们来分析第一种可能,赵佗以及岭南秦军是在执行某种特殊使命,即:让长期游离于中原文明之外的南越地区彻底并入华夏。
这虽然是一种猜测,但也不乏佐证。秦末中原大乱之际,桂林、象郡境内的百越部族趁机反叛,建国独立。如后蜀王子建立了“西瓯骆裸国”,脱离秦朝控制。南越秦军在完成北境布防后,迅速南下平定了此次叛乱。如果当时岭南秦军主力北上回援,那辛苦打下的岭南三郡可能就会重新脱离中原文明。
回归中原。自公元前214年五十万秦军停驻岭南,直到汉武帝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年)统帅赵佗去世,这支秦军及其后裔既经历了秦末大乱,也经历了汉初的多次诸侯内战。他们本有无数次的机会北上,却都安心戍守在南越。虽然坐视了秦王朝的灭亡,却在客观上加速了南越三郡并入华夏的进程。或许,他们以及他们的统帅赵佗真的是在执行某种使命吧。我们已无从印证。
公元前113年,南越国第四代君主赵兴向汉王朝请求“内属”,自此,南越彻底并入华夏。
秦始皇和凯撒大帝相比,谁更厉害?
说到秦始皇,我们都知道这是中国第一个皇帝。但是说到欧洲的凯撒大帝,罗马时期的凯撒我们可能不懂历史的人不太了解;不可否认,秦始皇和凯撒大帝都是出色的君王。但总是有人把西方的凯撒大帝和我们国家的秦始皇相提并论,下面我们就客观的来说一下这两个古时候东西方的君王谁更出色?
首先要更正一点,凯撒大帝和秦始皇在历史上不是同一时期的人物。秦始皇嬴政是前259年——前210年。凯撒:公元前102年7月12日,公元前44年3月15日。按照时期对应表来说秦始皇比凯撒要早一些,而且凯撒大帝时期属于中国的西汉时期。
用我们中国人的传统礼仪宾客为主,就来先讲讲外国友人凯撒大帝;先来说说凯撒文学作品,《内战记》、《高卢战记》、《亚历山大亚战记》、《阿非利加战记》、《西班牙战记》、《赫库利斯功勋》、《俄狄浦斯》反观秦始皇这边没有任何拿出手的作品,而且还做了一件焚书坑儒、坑术士事情。所以论文才凯撒胜利。
论军事凯撒的军队班底和战争结果主要靠他个人的军事能力,秦始皇统一六国,可以说是在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秦始皇的祖辈们给他留下了强大的国力和一批可用的人才。论个人军事能力凯撒更强,但是按照统一角度,两个人持平。
再从两个人的死因和选择继承人来看,秦始皇死的算是比较正常得病而死。死后还有兵马俑相伴;反观凯撒大帝,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他是被人刺杀而死。死时58岁(也说56岁),但是他死后也被供奉为神明,也算是告慰他在天之灵吧。但是他们俩选择的继承人,一个是屋大维(罗马帝国第一个元首),一个是秦二世(被灭国)。这两个人相比就不用过多介绍了,这样纵向对比还是凯撒胜利。
可以说凯撒一生都在为罗马帝国做贡献,也是罗马帝国的奠基者,为罗马帝国打下了基础。甚至有些历史学家都将凯撒当成罗马帝国的第一位皇帝。虽然秦国二世就亡,但是秦国的制度影响了中国两千余年。
所以我认为凯撒大帝和秦始皇对比,凯撒大帝更胜一筹。这也许是个人魅力所在吧,哪怕是放到现在,两个人都是普通人,凯撒也可以写写作品。秦始皇也许就是个路人甲。
关于黄河的资料
河流黄河(Yellow River)——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黄河,中国的母亲河。若把祖国比作昂首挺立的雄鸡,黄河便是雄鸡心脏的动脉。黄河流程达5464千米,流域面积达到752442平方公里,上千条支流与溪川犹如无数毛细血管,源源不断地为祖国大地输送着活力与生机。
[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发源地: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曲是黄河的源头,海拔4675米,平均流量 1774.5 立方米/秒,在青海省,注入渤海。上、中游分界点:山西河口;中、下游分界点:河南旧孟津。黄河的入海口河宽1500米,一般为500米,较窄处只有300米,水深一般为2.5米,有的地方深度只有1.2~1.3米。
[编辑本段]自然特征
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长河,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干流贯穿九个省、自治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年径流量574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度79米。但水量不及珠江大,沿途汇集有35条主要支流,较大的支流在上游,有湟水、洮河,在中游有清水河、汾河、渭河、沁河,下游有伊河、洛河。两岸缺乏湖泊,黄河下游流域面积很小,流入黄河的河流很少。
黄河
[编辑本段]地理环境
从河源至贵德多系山岭及草地高原,属青藏高原,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山峰超过4000米,源头河谷地海拔4200米;贵德自孟津江段是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为吕梁西坡,南为渭河谷地,北与鄂尔多斯高原相接,西至兰州谷地;黄土高原海拔一般在1000~1300米,地形起伏不平,坡陡沟深,沟壑地面坡度15~20度,沟谷面积占40~50%,沟道密度3~5公里/平方公里,切割深度100米以上;孟津以下进入地势低平的华北平原,海拔不超过50米,进入下游后河道平坦,平均比降只有0.12%,水流变缓,泥沙大量淤积,河床高出地面4~5米;由于黄河多次改道,地面冲积出扇状的古河床和古自然堤,成为缓岗与洼地相间分布的倾斜平原,洼地比较开阔平展。
[编辑本段]流域概况
黄河从源头到内蒙古自治托克托县区河口镇为上游,河长3472千米;河口镇至河南郑州桃花峪间为中游,河长1206千米;桃花峪以下为下游,河长786千米。(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种说法,这里采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划分方案)黄河横贯中国东西,流域东西长1900千米,南北宽1100千米,总面积达752443平方千米。
黄河,像一头脊背穹起、昂首欲跃的雄狮,从青藏高原越过青、甘两省的崇山峻岭;横跨宁夏、内蒙古的河套平原;奔腾于晋、陕之间的高山深谷之中;破“龙门”而出,在西岳华山脚下调头东去,横穿华北平原,急奔渤海之滨。它流经9个省、区,汇集了40多条主要支流和1000多条溪川,行程5464公里,流域面积达75万多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长河。全流域年平均降水400毫米左右,而黄河平均年径流总量仅574亿立方米,在中国河流中居第八位。流域内,连同下游豫、鲁沿河地区共有2亿多亩耕地,1亿左右人口。
黄河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立方米,流域平均年径流深77毫米,流域人均水量593立方米,耕地亩均水量324立方米。
黄河中游河段流经黄土高原地区,因水土流失,支流带入大量泥沙,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最大年输沙量达39.1亿吨(1933年),最高含沙量920千克/立方米(1977年)。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亿吨,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
主要支流
黄河主要支流有白河、黑河、湟水、祖厉河、清水河、大黑河、窟野河、无定河、汾河、渭河、洛河、沁河、大汶河等。
其中渭河为黄河的最大支流。
主要的湖泊
有扎陵湖、鄂陵湖、乌梁素海、东平湖。
干流峡谷
黄河干流上的峡谷共有30处,位于上游河段的28处,位于中游段流的2处,下游河段流经华北平原,没有峡谷分布。干流峡谷段累计长1707千米,占干流全长的31.2%。
今天关于“文明与征服蒙恬阵容搭配”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文明与征服蒙恬阵容搭配”,并从我的答案中找到一些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