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虎上将最强阵容搭配图片

好久不见了,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龙虎上将最强阵容搭配图片”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领域还不太了解,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准备的,让我们一看看吧。

龙虎上将最强阵容搭配图片插图

水浒传里谁最厉害?

108人的武艺参差不齐,哪几个最英雄?答曰:卢花张关林鲁武!

卢俊义“棍棒天下第一”,但他却不是水浒中的吕布,吕布虽然是三国第一将,但是并不比关张赵马黄高出多少,屡屡同对手大战数十合,乃至百余合而不分胜负(记得有一场战张飞就有一百合);卢俊义是施公刻意塑造出的鹤立鸡群的人物,很难见到他和某某大战五六十合不分胜负的情景,巨牛逼的人物往往三二十合内莫名其妙地就被他K了或擒了。一合擒了史文恭着实令人觉得恐怖。照一般推理,作为员外的他不应该比林冲关胜这样的职业武官强;但人家就是牛逼——用金庸武侠作比较,就是萧峰一类人物,同样学最基本的少林丐帮武学,萧峰天生异禀,不论什么武功到了手中就是威力大增,属于上天特别眷恋的那一类人物。

花荣好枪配神箭,当仁不让的顶级武将。但是冲阵和单挑却不是最强,可能和八骠骑等人一个档次,及不上关林。所以虽然施公擡爱,没有让花荣败过,但也没有安排他单挑强敌。

张清日不移影,飞石连打梁山15员大将,只此一役就足以奠定其超一流武力地位。连林冲这等机警的人,在躲过前两石子之后,也吃他第三石子。鲁智深毕生唯一一次阵前受伤,也是拜他张清所赐。这两个一等一的角色,毕生的唯一一次亏,都是吃他手底。但张清与花荣等其他精于弓箭流矢的马将一样,步下及单挑平常,最后在征方腊时步战中挂了。

其余四人:关林鲁武的武艺却为何高于梁山众人?且听在下为你胡乱道来。传统的武评方法从书中的字面意思出发,细致到每个字的功夫来考证武力。在下却喜欢倾向于揣摩作者施公本来的意图,当然这种揣摩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所以有些臆测的意味。不过武评本来就是好玩的,兴之所至,随便写写,当不得真的,呵呵。

喝彩声都归鲁智深

以前在下看过一些关于鲁智深的评论,对大和尚的品格都赞誉有加,但是对其武艺却有不恭之辞,说什么“不如五虎将”云云,令在下心里很是不爽。出此言论者估计多半是三国迷,以评论三国武力的习惯来看待水浒好汉,对水浒读得不透,对好汉的武力吃得不准。

大和尚打过很多架,只有一次不小心被张清的飞石坑了一下,除此就没有吃过一次亏。他先后同几个厉害的角色打过:十数合斗史进,史进暗暗喝彩:好个莽和尚!四十合斗杨志不分胜负,杨志心里惊叹:手段高,俺只刚刚抵的住。四五十合斗呼延灼不分胜负,呼延灼心中喝彩:哪里来的和尚,好武艺!就连和南国元帅邓元觉的那场龙虎斗也引得敌方观战将领赞叹不已:果然名不虚传,不曾折了半点便宜给国师。

鲁智深的这几场厮杀没有分出胜负,因为对手也是一等一的好汉,施公并不想拂了那几位的脸面,都是自己的亲儿子啊!但是鲁智深的每一次出战都引来对手的单方面的喝彩,而偏偏见不到鲁智深给予对手的喝彩,这岂是偶然的?施公的赞扬每次只给予了鲁智深,字里行间所透露的资讯相当明显,那就是:花和尚的武艺比对手高出少许!而且在厮杀后的补言赘语中不难窥见对手武力的高低:邓元觉和鲁智深基本上半斤八两。呼延灼的喝彩含有很大的惊诧:这个小地方哪里来的这个大高手?他的武艺比起老鲁肯定是只低不高,而且他下马来步斗恐怕就虾米了。杨志的喝彩则完全是一副躲过一难的惊悸之语,“刚刚抵的住”!好象声音都在发抖,武艺谁高谁低一眼看出。而史进呢,施公甚至没有给予他同老鲁打上珐十回合的“资格”,其武艺恐怕差了不是一点两点。

不少读者受央视《水浒转》影响,认为鲁智深失于粗糙,所以大相国寺吃了林冲一记棍棒。但是那是电视剧特意突出林冲,实际书中并无林鲁交手一节,鲁智深禅杖精奇,不亚于林冲的枪棒和蛇矛。

石宝的刀法有“不亚于关胜”一说,邓元觉的排位还在石宝之上,那条50余斤的......

水浒传中谁的武功最高强?

按原著中意思,武功最厉害的当数玉麒麟卢俊义。当年攻打曾头市,无人能打的过史文恭,只有卢俊义最后轻而易举地拿下他。且书中有个“生铁佛”,武功虽比鲁智深稍差,但也是非常高强,却被卢俊义在重伤之中一枪打败。(这段情节非原著内容,乃袁阔成《时迁大闹天外楼》中的描述)

林冲身为八十万禁军教头,武功高强,但也只能排在第二集团之首,武功似乎与关胜相当,比起呼延灼,鲁智深等人稍强。

武松虽勇猛无比,恐怕也与鲁智深相当,智取二龙山之时,武松假意与鲁智深动手,鲁也想乘机试试他的武功,二人战了个旗鼓相当。且武松在夜走蜈蚣岭时,差点不是“飞蜈蚣”吴千的对手,最后还是靠运气才打败吴千。

水浒传里,谁最猛

1李助

王庆手下,(卢俊义)杀散中军羽翼军兵,径来捉王庆,却遇了金剑先生李助。那李助有剑术,一把剑如掣电般舞将来。卢俊义抵当不住。

2卢俊义

擒史文恭;胜耶律四将;胜孙安;擒卞祥;枪挑厉天闰

"丈二钢枪无敌手,身骑快马腾云,人材武艺两超群!"

活捉盖世武林高手史文恭,卢俊义一战扬名。史文恭射死晁盖,刺伤秦明,使梁山其他好汉大为失色,而卢俊义神速生擒此敌,震撼群雄。

征辽之战中,卢俊义大显神威,独自跃马挺枪与大辽四员猛将酣战一个时辰,最后枪挑耶律宗霖,吓跑耶律宗雷、耶律宗电和耶律宗云。紧接着,卢俊义又将一伙约有一千多人的辽兵杀得四散奔逃。此"壮举"在整部《水浒》中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是卢俊义武力发挥的颠峰,也是卢俊义傲视"水浒群雄"的最大资本!

宋江说他是“一身好武艺,棍棒天下无对”

3方杰:

方腊的侄子,常用的兵器是一柄方天画戟,有万夫不当之勇。他年纪后生,精神一撮,一枝戟使得精熟,与秦明连斗了三十余合,不分胜败。最后一戟将霹雳火耸下马去,使秦明死于非命。在最后一战中,方杰战关胜不过十数合,宋江又遣花荣出阵,双战方杰。方杰力敌二将的夹攻,全无惧怯。李应、朱仝又骤马出阵,并力追杀。见四将来夹攻,方杰这才拨转马头败走。真有吕布风范。

4兀颜光:

辽国的兵马都统军,相当于高太尉了,不过他同时还是第一员上将,稳居北国第一人。结局是被关胜、花荣、张清合力击杀。一个水浒里的刀法第一人再加上两个暗器祖师,是谁也躲不过的。再说这个败仗完全是因为宋江那边得到了玄女暗示,用五行相克之法破了阵,兀颜光怕抑?拢?肀哂置挥邪锸郑?挪以馍焙Α?

5 王寅

歙州大战,他败中求胜,设计坑杀掉了梁山的圣水将军单廷圭、神火将军魏定国。城破之时,他单枪匹马往外突围,枪起马到,马踩挡道的李云;石勇截住厮杀,数回合之内就枉送了性命。王寅又奋勇力敌孙立、黄信、邹渊、邹润四将,并无惧怯。直至又加上豹子头林冲,五人合力才将王尚书乱戳杀死。由此可见王尚书武功之高堪称方腊帐下之翘楚也。

6 史文恭

他第一次出场时,弯弓插箭,手提方天画戟,骑照夜玉狮子。大凡古典小说里面使方天画戟的人物,绝大多数都是有万夫不挡之勇,也就梁山的吕方郭盛比较废一点。兀颜光就是介绍说用枪,临阵用了方天画戟。史文恭的随身惯用兵器是方天画戟。暗示了一下史文恭的武艺高强。他对敌的是梁山最有实力的“五虎将”之一的秦明。结果二十回合见分晓,秦明力怯往回败走了。

秦明绰号“霹雳火”,手舞狼牙棒,(使狼牙棒的都是有力量的人),本应该比任何人都有自信心,居然力弱而怯,可想而知在短短二十回合中他对史文恭的手段惊怖到了何等的程度。史文恭仗着马快追上去一枪把秦明刺下了马,要不是宋江阵上一大帮人冲出来救,再补一枪秦明肯定就死了。整部水浒传,秦明这种级数的猛将正面单挑败得如此干脆,这是唯一的一次。

7 卞祥

《水浒传》中晋王田虎旗下头号大将,使开山斧,与九纹龙史进交手三十回合不分胜负,后花荣挺枪来刺,又力敌史进花荣二人丝毫不占下风,后为玉麒麟卢俊义所败。征讨楚王王庆时,王庆旗下猛将酆泰击斩大将山士奇,卞祥出马一枪便料理了酆泰。《荡寇志》中吴用曾言:我军中能敌卞祥者,唯卢员外一人耳。

8 栾廷玉

金圣叹说,《水浒传》“每到人才极盛处,便忽然失落一人。”他举出的例子,有王进、被孙二娘害死的头陀,以及铁棒栾廷玉。

“此人有万夫不当之勇”,如此了得,似乎应该扮演曾头市......

水浒传里谁最厉害

列了50个厉害的,先排个座次,慢慢再灌50个坑,呵呵。

都是百回本的人物,百二回的有点乱,王庆田虎那边牛人太多,而且经常前后强弱

不一。像卢俊义>>卞祥>>酆泰>>山士奇=林冲,那卢俊义和林冲岂不是天地之差了?

按照个人认为的高低排列,不过里面排除了一些应该很厉害但是没有怎么正常出手

就挂了或者失踪的人,比如王进、苏定、曾升、丘岳、周昂、耶律得重等。

给了个百分制的评分,前面的是正常的器械格斗值,后面是特技附加值,妖术不计

。因为百二回里面有个李助可以耍得卢俊义招架不住,所以这里最高也就98了。

数值差10以上基本属于正常交手30回合能分胜负的差距。

具体理由慢慢附上另文,座次如下:

兀颜光 98 2

卢俊义 98

武松 98

史文恭 97

项元镇 96

阿里奇 95

关胜 95

石宝 94 5

张开 94

呼延灼 93

韩存保 93

贺重宝 93

鲁智深 92

邓元觉 92

孙立 91

林冲 91

王焕 91

李成 90

闻达 90

刘赟 90

栾廷玉 89 3

方杰 89

董平 89

杨志 88

王文德 88

厉天闰 87

王寅 87

徐宁 86 2

秦明 86

索超 86

花荣 85 12

祝彪 85

兀颜延寿 85

郑彪 84 6

曾涂 83

钱展鹏 83

扈三娘 82 5

答里孛 82

李应 81 5

祝龙 81

耶律国珍 81

耶律国宝 81

燕青 80 8

李逵 80

琼妖纳延 80

史进 79

朱仝 79

张清 75 20

杜微 75 15

庞万春 75 10

--

武艺排名之第一:兀颜光

兀颜光是辽国的兵马都统军,相当于高太尉了,不过他同时还是第一员上将,看看

书里的描写:

这兀颜光都统军,正是辽国第一员上将,十八般武艺,无有不通,兵书战策,尽皆

熟闲。年方三十五六,堂堂一表,凛凛一躯,八尺有余身材,面白唇红,须黄眼碧,威

仪猛勇。上阵时,仗条浑铁点钢枪,杀到浓处,不时掣出腰间铁简,使的铮铮有声,端

的是有万夫不当之勇。

还没打过能吹嘘这么多字,兀颜光也是少有的几位之一了。想想大宋朝在水浒传里

勇将无数,北辽素来彪悍,第一上将岂是浪得虚名?单凭他稳居北国第一人,而南方却

没有公认第一人的现实来看,就应该是他兀颜光武力最高。何况他的副手,不以刀法而

以妖法见长的贺重宝都能在刀法上让关胜自认平手。

这段文字还没有提到兀颜光最难缠的地方,就是他的三重铠甲刀枪不入:“贴里一

层连环铜铁铠,中间一重海兽皮甲,外面方是锁子黄金甲。”这样一来,把他塑造成了

无敌的boss形象。

可惜真正出阵,兀颜光却是死得很惨,被关胜、花荣、张清合力击杀了。一个水浒

里的刀法第一人再加上两个暗器祖师,是谁也躲不过的。再说这个败仗完全是因为宋江

那边得到了玄女暗示,用五行相克之法破了阵,兀颜光慌乱之下,身边又没有帮手,才

惨遭杀害。

武艺排名之第二:卢俊义

马步军中推第一,天罡数内为尊,

上天降下恶星辰。

眼珠如点漆,面部似镌银。

丈二钢枪无敌手,身骑快马腾云,

人材武艺两超群。

梁山卢俊义,河北玉麒麟。

这篇临江仙赞的就是梁山的二当家、第一条好汉卢俊义。从全书看,卢的武艺不比

任何人差,从来不打败仗。宋江提到要请他,目的就是非他无人能擒史文恭。虽然捉住

史文恭沾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光,但其他参加的战斗也都是对战重量级人物,足够说明他

的实......

水浒传中谁的枪法最强

《水浒传》并没有明确其故事人物中,谁的枪法最强,但从小说的内容可以知道有几个人的枪法不一般。一个是林冲,八十万禁军教头中的枪棒教头,惯于使枪。另一个是徐宁,绰号“金枪将”。再有就是董平,也是以枪为兵器,枪法很高。

水浒传中谁最厉害?

庐俊义

水浒传里谁的下场最好?

下场最好的应该是混江龙李俊,诈病脱离了梁山队伍,后来和童威童猛一起出海,做了暹罗国国王。

浪子燕青,有皇帝亲笔的免罪丹书,担了一担金银,归隐求闲自在去了。

扑天雕李应,辞官回家做富翁去了。

鲁智深,单捉方腊,看破红尘在六合寺圆寂,算是善终。

孙立孙新顾大嫂乐和,一家人都活下来了,非常幸运,如果解珍解宝也能活下来,就完美了。

另外柴进,戴宗,朱仝,呼延灼,公孙胜等等,结局也都不错。

水浒传里谁最厉害,水浒传谁最厉害排名

列了50个厉害的,先排个座次,慢慢再灌50个坑,呵呵。

都是百回本的人物,百二回的有点乱,王庆田虎那边牛人太多,而且经常前后强弱

不一。像卢俊义>>卞祥>>酆泰>>山士奇=林冲,那卢俊义和林冲岂不是天地之差了?

按照个人认为的高低排列,不过里面排除了一些应该很厉害但是没有怎么正常出手

就挂了或者失踪的人,比如王进、苏定、曾升、丘岳、周昂、耶律得重等。

给了个百分制的评分,前面的是正常的器械格斗值,后面是特技附加值,妖术不计

。因为百二回里面有个李助可以耍得卢俊义招架不住,所以这里最高也就98了。

数值差10以上基本属于正常交手30回合能分胜负的差距。

具体理由慢慢附上另文,座次如下:

兀颜光 98 2

卢俊义 98

武松 98

史文恭 97

项元镇 96

阿里奇 95

关胜 95

石宝 94 5

张开 94

呼延灼 93

韩存保 93

贺重宝 93

鲁智深 92

邓元觉 92

孙立 91

林冲 91

王焕 91

李成 90

闻达 90

刘赟 90

栾廷玉 89 3

方杰 89

董平 89

杨志 88

王文德 88

厉天闰 87

王寅 87

徐宁 86 2

秦明 86

索超 86

花荣 85 12

祝彪 85

兀颜延寿 85

郑彪 84 6

曾涂 83

钱展鹏 83

扈三娘 82 5

答里孛 82

李应 81 5

祝龙 81

耶律国珍 81

耶律国宝 81

燕青 80 8

李逵 80

琼妖纳延 80

史进 79

朱仝 79

张清 75 20

杜微 75 15

庞万春 75 10

--

武艺排名之第一:兀颜光

兀颜光是辽国的兵马都统军,相当于高太尉了,不过他同时还是第一员上将,看看

书里的描写:

这兀颜光都统军,正是辽国第一员上将,十八般武艺,无有不通,兵书战策,尽皆

熟闲。年方三十五六,堂堂一表,凛凛一躯,八尺有余身材,面白唇红,须黄眼碧,威

仪猛勇。上阵时,仗条浑铁点钢枪,杀到浓处,不时掣出腰间铁简,使的铮铮有声,端

的是有万夫不当之勇。

还没打过能吹嘘这么多字,兀颜光也是少有的几位之一了。想想大宋朝在水浒传里

勇将无数,北辽素来彪悍,第一上将岂是浪得虚名?单凭他稳居北国第一人,而南方却

没有公认第一人的现实来看,就应该是他兀颜光武力最高。何况他的副手,不以刀法而

以妖法见长的贺重宝都能在刀法上让关胜自认平手。

这段文字还没有提到兀颜光最难缠的地方,就是他的三重铠甲刀枪不入:“贴里一

层连环铜铁铠,中间一重海兽皮甲,外面方是锁子黄金甲。”这样一来,把他塑造成了

无敌的boss形象。

可惜真正出阵,兀颜光却是死得很惨,被关胜、花荣、张清合力击杀了。一个水浒

里的刀法第一人再加上两个暗器祖师,是谁也躲不过的。再说这个败仗完全是因为宋江

那边得到了玄女暗示,用五行相克之法破了阵,兀颜光慌乱之下,身边又没有帮手,才

惨遭杀害。

武艺排名之第二:卢俊义

马步军中推第一,天罡数内为尊,

上天降下恶星辰。

眼珠如点漆,面部似镌银。

丈二钢枪无敌手,身骑快马腾云,

人材武艺两超群。

梁山卢俊义,河北玉麒麟。

这篇临江仙赞的就是梁山的二当家、第一条好汉卢俊义。从全书看,卢的武艺不比

任何人差,从来不打败仗。宋江提到要请他,目的就是非他无人能擒史文恭。虽然捉住

史文恭沾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光,但其他参加的战斗也都是对战重量级人物,足够说明他

的实......

《水浒传》108将谁功夫最好?

1.卢俊义

书中明说“枪棒天下第一”。数合活捉飞龙大将酆美,活捉卞祥、贺从龙,杀死司行方、厉天闰,独自击败耶律四子。纵观水浒,卢俊义当之无愧第一高手。

2.林冲、关胜

林冲在水浒中颇具传奇色彩,一部水浒未曾见他败过。

关胜不敌林冲、秦明二人联手,只能说明关胜林冲武力相当,再加一个秦明,当然是"堪堪将败",但毕竟也"转灯般厮杀"了一阵,书中五虎间二打一仅此一例,虽败尤荣!

3.秦明、呼延灼、鲁智深

4.董平、花荣

董平有“万夫不当之勇”的赞语,整部书中获此评语的人并不多,外号“董一撞”可见其攻(冲)击力之强;败高俅、战童贯、征大辽、平田虎、灭王庆、剿方腊时,董平多为前部先锋或主将之人选, 没有高超的武力,岂能如此?

花荣箭枪双绝,观其一生未尝一败,是众多水浒迷心目中的顶级武将,他的得意战例有:四五十合平秦明;二十余合令彭屺力怯;以一敌二力敌悍将董澄及其偏将沈骥,箭杀董澄。

5.杨志、武松

6.孙立、徐宁

7.索超、李应

8.吕方、史进

9.刘唐、穆弘、张清、雷横、黄信、郝思文、韩滔、彭岐、石秀、杨雄

水浒传谁最厉害

楼上的回答 都不对 我告诉你吧 是 周侗 也就是 卢俊义 林冲 史文恭的师傅 新水浒把他和指真长老写成一个人了 按新水浒的说他还是鲁智深的师傅 他还指点过武松拳脚 教给了他杀手鐗 鸳鸯脚 水浒里厉害的人都是他徒弟。 岳飞是也他的关门弟子 周侗,陕西人,少年习武相传为三国姜维的传人,后拜少林派武师谭正芳为师,得少林武术真传,且文武全才。成年后得到当时地位显赫的包拯赏识,进入军中为军官,后担任京师御拳馆教师。御拳馆有天地人三席,周侗为“天”字教师,地位最尊,和朝中名将宗泽交好,谭正芳最小的徒弟,后来梁山好汉病尉迟孙立就是得周侗引荐给宗泽,担任了登州兵马都监。他还有一个师弟,就是祝家庄的武术教师栾廷玉,后来孙立就是利用了这层关系打入祝家庄内部。 因为在朝政上主张抗辽抗金,周侗政治上不得意,因此专心武学,确立了官派正规武术的若干套路,如五步十三枪戳脚,发展自少林的翻子拳,以及周侗棍等。他悉心传授武功,在御拳馆期间正式收徒二人,一个是玉麒麟卢俊义,一个是豹子头林冲,卢俊义广有田产,不作官,林冲则继承了周侗的地位,继续担任宋军中的八十万禁军教头。 期间周侗还有一个记名徒弟,就是武松。武松打虎后,县令孙国卿为了巴结权贵,派武松送虎骨膏到京师给高官,武松滞留京师,结识周侗。周认为武松力大,但是拳术上缺少修为,因此加以指点,可惜二人交往时间太短,仅两个月武松就拜别周侗回乡,此后再未得相见。武松在拳术武术上的不足,在此后多次暴露,比如斗杀西门庆,拳打蒋门神,都曾经吃过亏。但是他跟随周侗入御拳馆游历,大长见识,因此西门庆在狮子楼摆出金猫捕鼠的凶险步子,武松虽然不知破法,却识得厉害。同时,周侗传授武松的鸳鸯腿,也是武松的杀手鐗。这一手奇特的武功被武松传授给了好友金眼彪施恩,也成了施恩的看家功夫。

sp关羽是五虎枪还是龙虎枪啊

五虎枪。

从搭档看五虎枪是二爷+三弟的组合,张飞和SP关羽组合伤害稳定覆盖前4和后4,战法搭配好了在中间转换时还有联动爆发。从缘分看Sp关羽收益最大,五虎上将的缘分给全队加10点武力和统率,武力可以提升水淹七军第三次后军神的触发几率,10点虽然很少,但是军神触发率的加成只有准备回合加的武力才会有效,最关键的还是主将加8%会心暴击几率。因此sp关羽是五虎枪。

京剧戏服的颜色搭配有什么讲究?

京剧服装的服色来源于中国封建社会的衣着服色,主要是以明朝社会的服色为基础演变而来。由于京剧的服装具有高度的符号性特征,京剧的服色也就成了体现剧中人物性格的渠道之一。 早期京剧服装主要有"上下五色"之分,"上五色"是指红、黄、黑、绿、白;"下五色"是指蓝、粉、紫、秋香、皎月。由于**属于皇家专用色,因此一般人物不能随便使用。 体现服色特色最为明显的服装是男蟒和男靠。旧戏班形容服装规模整齐通常会说有"十蟒十靠",就是指有十种颜色的蟒和靠,可以开很大规模的戏。由于京剧服色与剧中人物性格的密切关系,所以在给什么样的人穿什么服色的服装上,是有一套严格的规定的。 以长靠为例,红靠一般都是给正面人物或者英武之人穿用。比如《战太平》之花云,《小商河》之杨再兴,《金雁桥》之张任,《诛仙阵》之韦陀等等,以体现剧中人的英气。 由于**属于皇家专用色,所以一般人物所用的黄靠都不是明**,杏**如《定军山》之黄忠,《李陵碑》之杨继业,《珠帘寨》之李克用等等,为体现老年武将老当益壮的性格;穿黄靠的还有一种性格的人是暴躁武将,如《战宛城》之典韦,《四平山》之宇文成都,《挑华车》之兀术,《瘟癀阵》之杨戬等等,由于赵匡胤是开国皇帝,所以后来在《龙虎斗》中扎明黄靠。 黑色靠一般都是给性格粗鲁莽撞之人准备的,比如《长坂坡》之张飞,《金沙滩》之杨七郎,《牛头山》之牛皋等等。《霸王别姬》中的项羽扎黑色软靠(没有靠旗),但是由于霸王的特殊身份,所以一般霸王的靠都要特制。 绿色靠一般都是勾红色脸谱的人物穿,比如《古城会》之关羽(软靠),《铁笼山》之姜维,《大名府》之关胜等等,都是忠勇之士,同样,关羽的绿靠一般也是要特制的,俗称"老爷靠"。最早的《挑华车》之高宠也勾红色三块瓦脸谱,所以高宠也有扎绿靠的扮相 白色靠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比如年轻英俊的武将,如《银空山》的高嗣继,《长坂坡》的赵云,《两将军》的马超等等,还有一种人物是所谓的"儒将",比如,《长坂坡》的张辽,《镇潭州》的岳飞,《武昭关》之伍子胥等等,还有一些老年武将,比如《凤鸣关》之赵云,《定军山》之严颜、《百凉楼》之吴祯,《绝燕令》的定燕平等等。 "上五色"一般为剧中主演所用,"下五色"则为剧中较次要的角色用,所以扎蓝靠的一般都为次要的武将如《战宛城》之夏侯惇、《取金陵》俞通海等等。戏班中还有"猛烈亲王扎蓝靠"的谚诀,所以《挑华车》之高宠既可以扎绿靠,也可以扎蓝靠。 粉色属于小生专用色,粉靠也是小生应工的人物所用。比如《回荆州》之周瑜,《棋盘山》之薛丁山,《佘赛花》之杨继业等等。倘若戏班中没有粉靠的话,那就可以用白靠代替。 紫靠则为勇猛的武将所用,比如《失街亭》之张郃、《贾家楼》之唐璧、《夺太仓》之常遇春等等。 秋香和皎月是两种比较特殊的颜色,秋香是介于草绿和橄榄绿之间的绿色,皎月是湖蓝和正蓝之间的蓝色。秋香一般为老年人物的专用色,秋香色的靠很少,如果同剧中有其他人物必须穿杏黄靠的时候,而后台只有一身杏黄靠的时候。那么年老的人物可以扎秋香靠,比如《李陵碑》之杨继业,新编戏《官渡之战》的袁绍、《对花枪》的罗艺也扎秋香靠。同样,皎月靠也是在同一出戏中有小生已经扎了粉靠的时候,为了区分,可以扎皎月靠。但是《金沙滩》一剧中,杨四郎必须扎皎月靠,杨八郎必须扎粉靠。 随着京剧服色的不断发展,靠的颜色也逐渐增多,但是新增的颜色在使用上,也基本是在原有服色的基础上细化而已。 京剧服装服色浅谈(二)蟒袍服色(上) 作者:涉川 蟒袍在京剧舞台上属于常用服装,男蟒主要是剧中的王侯将相等高级官员所穿,女蟒(包括老旦蟒)是剧中的后妃、诰命夫人所穿,还有一种旗蟒,是少数民族妇女所穿的。蟒的服装形式主要脱胎于明代高级官员的官服,上面的图案一般都为龙,在古代有"五足为龙,四足为蟒"的说法,所以将这种服装统称为"蟒"。 蟒袍的主要色彩和长靠基本一样,也分上五色和下五色,但是略有区别。服色的主要特性也是表示人物的性格和身份,同时注重整体的舞台美观。 使用范围最广的是红蟒,按刺绣图案可基本分为红行龙蟒和红团龙蟒两大类,行龙蟒一般为花脸所用,剧中的宰相(尤其是奸臣)一般均穿红蟒,如《杨家将》的潘洪、《长坂坡》的曹操、《宇宙锋》的赵高、《逍遥津》的司马师等等,均属此列。 团龙蟒主要为老生所用,剧中的英雄武将,如《战太平》的花云;不能称为皇帝的番王诸侯,如《珠帘寨》的李克用、《定军山》的刘备;所谓的"娇客",如《四郎探母》的杨延辉,《打金枝》的郭暧、《铡美案》的陈世美;还有位列宰相而比较年轻的,如《赠绨袍》的范雎穿红蟒。在《天官赐福》中,天官也穿红蟒。 黄蟒一般均为明**,为帝王所专用,剧中的皇帝在表演处理政事的时候,一般都穿黄蟒。如《打龙袍》的宋真宗、《上天台》的刘秀等等。帝王中也有穿红蟒的,但是可穿红蟒的人物一般都属于不应该做皇帝的,比如《沙桥饯别》的李世民、《大登殿》的薛平贵、《贺后骂殿》的赵光义等等,这类角色也可以穿黄蟒。但是未必所有的帝王都可以穿红蟒。 绿蟒也是老生常用的服色,剧中任武职的文官一般都穿绿蟒,比如《大保国》的杨波(兵部侍郎)、《审头刺汤》的陆炳(锦衣卫指挥)等等,也属于常用服色。旧时舞台上一般在开正戏前都有跳财神的活动,财神也是绿蟒的,如果剧中的二路唱工老生饰演的角色为官员时,如《洪羊洞》的八贤王、《战樊城》的伍尚等一般都穿绿蟒。 剧中人为所谓"儒将"的,如《辕门斩子》的杨延昭、《镇潭州》的岳飞等等人物穿白蟒,以体现他的文质彬彬,还有就是《白帝城》中的赵云等等英俊武将。包括担任职位较高的将领,如周瑜等等也是如此。白蟒还有一种意义是指挂孝,如《哭灵牌》中的刘备,理论上讲《大·探·二》中的李艳妃、杨波、徐彦昭都可以穿白蟒,因为是国丧期间,但是不能三个人同时穿。《别宫祭江》的孙尚香也穿白女蟒。此外,一般正直而年高的高级官员,如《探阴山》的包拯,《秦香莲》的王延龄,《贺后骂殿》的杨继业也穿白蟒。 老生在舞台上很少有穿黑蟒的,黑蟒主要为花脸使用,都是性格刚毅、勇猛的人物。比如《秦香莲》的包拯、《回荆州》的张飞、《霸王别姬》的项羽等等。一般在舞台上扎黑靠的人物在着便装的时候就穿黑蟒。 基本上同一个人物扎靠和穿蟒的服色是一样的。但是由于蟒没有杏**的,所以扎杏黄靠的人物或者穿白蟒,如《杨家将》的杨继业,或者穿香色蟒,如《定军山》的黄忠等等。 京剧服装服色浅谈(三)蟒袍服色(下) 作者:涉川 在传统戏中主角一般不穿下五色的蟒,除了戴白胡子的所谓"老头戏",如《龙凤呈祥》的乔玄按传统定制应穿秋香色蟒。紫色的蟒一般为猛将所穿,如《失街亭》中的张郃,扎紫靠,斜紫蟒。紫老生蟒很少用,只有谭富英先生在《龙凤呈祥》中饰演刘备时曾穿用。蓝色蟒也基本很少用,解放后中国京剧院改编《九江口》,由袁世海饰演张定边,根据张定边的耿直、忠义的性格设计位穿蓝蟒。 粉蟒为小生专用,以体现小生的潇洒英武,如周瑜、吕布等等少年将帅。倘若没有粉蟒,可以用白蟒代替。 秋香色的蟒主要是给年高的官员穿用,比如王延龄、王允等等都可以穿用。 皎月色的蟒用途和粉色蟒一样,都为小生专用色,皎月色可衬托出剧中人的儒雅气质。姜妙香先生在代表剧目《玉门关》中饰演班超时曾穿皎月色蟒。 老旦蟒主要是上年纪的诰命夫人穿用,基本为秋香色,如佘太君、王宝钏之母等等,一般需同时佩戴朝珠。 由于剧中人物性格身份的交叉性,所以同一人物在不同流派、不同演员饰演同一角色时,根据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可能在服色的穿用上会有不同的取舍。比如《龙凤阁》中的杨波,按官职(兵部侍郎)来说可穿绿蟒,按守孝来说可穿白蟒,徐延昭属于武职,可穿紫蟒,性格耿直忠义,可穿蓝蟒,同样守孝来说也可以穿白蟒。演员可自由选择,但是有一点就是必须从剧中人物出发,否则就失去了服装服色的符号性。 蟒作为官员的正式官服,还有一种服装叫"开氅",颜色使用和蟒基本一样,但是是作为非正式场合穿用的。两者的区别在于蟒是大襟,而开氅是斜襟。同时穿开氅不用佩戴玉带。另外开氅开一场着穿,行话叫"撕着",如《拜山》中的窦尔敦。开氅的适用范围也比蟒稍广,如《琼林宴》的葛登云,属于退休官员,告老员外,也可以穿开氅。如果后台没有开氅,除了无官职人以外,都可以用蟒代替。 早期京剧的服装颜色比较严格的遵循上五色和下五色的定制,随着京剧剧目的不断增多和一些演员富有锐意创新精神。服装的服色也开始有了突破。马连良先生在京剧的服饰改革上倾注了很大的心血。设计了很多的新服装。比如《胭脂宝褶》中永乐帝所穿的箭蟒,就突破的原有的蟒的形制,将箭衣的特点融在其中,丰富了舞台形象。同时,由于马先生善于演"衰派戏",所以在老年男性形象的塑造上,也创造出了浅咖啡色、豆沙灰、深枣红色、深湖蓝色等与传统颜色不一样的蟒。用于它所塑造的乔玄、蒯彻、王延龄等角色身上,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舞台风格。当然,这些颜色的运用也是以丰富舞台色彩为前提的,虽然和传统的色彩具有强烈的符号性相比存在差距,但是可以与和他颜色相近,适用舞台形象相同的颜色互相套用,如豆沙灰可等同于秋香色等等。 由于蟒是在舞台上使用范围较广的服装,所以在形制、颜色的搭配上,不同流派和不同演员都或多或少的有自己的理解和创新,如果想真正理清脉络,需要耐心观摩大量的剧目,不断丰富和积累经验,才能有较全面的认识。

汉中之战,刘备出动四位五虎上将,曹操出动几位一流名将?

曹刘争天下,龙虎会汉中

猛士乘盛气,汉王大略宏。

志岂在偏安?得蜀复望陇。

女运男子战,勉力求全功。

狭路勇者胜,一举定三分!

汉中之战是三分时代的定鼎之战,此战过后,刘备军事集团夺得汉中,政权稳固,曹、刘、孙三方势力的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这场战役对于刘备集团来说非常重要,汉中的得失关乎其存亡,没有汉中地区做为前沿阵地和缓冲地带,将始终笼罩在曹操势力强大的军事压力之下,难以安眠,防御所需要付出的代价也极其高昂,所以将曹操势力驱逐出汉中地区,是刘备集团战略目标的重中之重。

为了获取这场战役的胜利,刘备集团几乎押上所有的老本, “男子当战,女子当运” ,倾尽全力向前线进行兵力和物质上的输送补充。而在点兵派将中,最能打的猛将都集中在了这个方向。五虎上将中除了坐镇荆州的大将关羽之外,张飞、赵云、马超、黄忠这几位 “超级猛将” 悉数上阵,魏延、刘封、孟达等也加入战团,益州归附的那些个比较能打的战将也都派上了前线,比如严颜、吴兰、雷铜等,甚至连法正这样的谋士在关键时刻也要冲到第一线。

那么,汉中地区如此重要,雄才大略的曹操当然也心如明镜,为了这场战役,曹军方面又有哪些强兵猛将出现在战场上呢? 咱们就来检点一下。

一、曹洪(弱一流)

马超兵至下辨,派副将吴兰率前锋部队向前哨探,正遇到曹洪亲自引兵到来。吴兰欲退,但他麾下的牙将任夔认为应该 “挫其锐气” ,先给曹军来个下马威,于是任夔 “骤马挺枪搦曹洪战” ,曹洪挥刀出阵, “交锋三合,斩夔于马下”

虽然曹洪在潼关之战时候为了救护曹操,曾经力战马超 “四五十合” 气力不加,但当时马超已经历三场战斗,并追击曹操很长一段距离,体力上有一定损耗。而曹洪是搏命抵挡,所以将他的武力值归为 “弱一流”

二、张郃(中一流)

在汉中之战中,张郃出战的次数比较多。他率先向刘备控制区发起进攻,遭到了猛将张飞的强力反击。张郃先后在阆中、宕渠、瓦口关多处与张飞进行厮杀,还斩杀了张飞的副将雷铜。但张郃屡次被张飞击退,损失惨重。

张郃撤退以后,又率一部分兵力攻击葭萌关,再与老将黄忠、严颜对抗,再次被击退。米仓山之战,又与徐晃联手,困住了黄忠、张著,再与赵云对峙。

三、夏侯渊(中一流)

夏侯渊是曹操宗亲中少有的智勇兼备的将才,曹操对他寄予了很大的期望,平定张鲁后,让夏侯渊率领一支精锐部队镇守在军事重地定军山, “虎步关右”

在汉中之战中,夏侯渊生擒过黄忠的部将陈式,还曾与黄忠阵前交锋 “二十合” 。后来在对山下遭到黄忠突袭, “连头带肩,砍为两段” ,壮烈牺牲。

四、庞德(强一流)

庞德原是西凉马腾麾下的猛将,随马超参加过反叛曹操的战役, “素有勇名” 。后来在南郑关为张鲁作战时被曹操收降。夏侯渊殒命定军山后,曹操亲率大军来援,庞德随军出征。

庞德作战风格极其悍勇,在阳平关之战中与魏延进行了一场厮杀。魏延诈败后悄悄从树林后迂回到曹操附近,一箭重伤曹操,庞德赶到, “奋力向前,战退魏延” ,护卫曹操脱险。

五、徐晃(强一流)

徐晃的战斗力大家都很清楚,他是能够与虎痴许褚 “刀斧相交,战五十余合不分胜负” 的猛将,实力尚在张郃、夏侯渊之上,与庞德相当。

徐晃在汉中争夺中出场次比较多,在汉水南岸背水列阵对抗赵云和黄忠,被打了个落花流水;在五界山和阳平关外两次击败过刘封;米仓山与张郃联手困住老将黄忠和张著,但在遭遇赵云后,怯惧而不敢战。

六、许褚(超级猛将)

自典韦在宛城断后壮烈牺牲后,许褚就成为曹军阵营中唯一的超级猛将。曹操率主力部队支援汉中,许褚也随行出征。

许褚只参加过一场厮杀,他奉命到褒斜道上接应运输粮草的队伍,却不幸在醉酒状态下遇到了老克星张飞,许褚因酒醉 “敌不住张飞” ,被张飞一矛挑中肩膊,身受重伤,从此再也没有在战场上出现过。

七、曹彰(强一流)

曹彰是曹魏阵营后辈中最有能力的年轻人,自小就喜欢舞刀弄枪,能 “手格猛兽” ,作战风格悍勇,常常 “披坚执锐” ,冲锋在第一线上,被曹操称为 “黄须儿”

曹操在汉中战役中屡屡受挫,曹彰率铁骑前来支援。阳平关一战,曹彰 “不三合” 杀得刘封大败而逃,又 “战不数合” 一戟将马超副将吴兰刺于马下。他出色的表现甚至还在徐晃之上。

八、文聘(弱一流)

文聘原是荆州刘表麾下大将,曹操南征时归附到曹军帐下。魏延打开襄阳城门欲迎刘备进入,文聘杀出来阻止魏延,两将在城下交战, “从巳至未” ,魏延折尽兵卒后只身逃走。能与魏延交锋一段时间不败,文聘的武艺也算相当不错了。

在汉中之战中,文聘始终没有在战场上参加过厮杀,但他在米仓山参与过围堵黄忠的战斗,赵云来救,一枪挑杀文聘的部将慕容烈,但文聘仍然没有出手。虽然文聘屡屡避战,但深受曹操信重和提拔,真是会混。

九、夏侯惇(强一流)

曹操率大军来至汉中,夏侯惇被任命为前部先锋随军出征。弟弟夏侯渊战死了,当哥哥的当然有为兄弟报仇雪恨的责任。右眼未盲时的夏侯惇武艺在弟弟夏侯渊之上,作战风格勇猛坚韧,属于 “强一流” 猛将。右眼中箭失明后,夏侯惇的攻击力有所下降,再无斩获。

但在汉中之战中,夏侯惇却始终没有表现出仇深似海的情绪,从未在战场上与敌人厮杀,反而听信杨修关于 “鸡肋” 的鬼话,命部下打点行装,准备撤退,被曹操得知,勃然大怒,一顿臭骂,还差点宰了他。

最后咱们整理一下汉中争夺战中曹魏阵营陆续投入到战场上的猛将们:

超级猛将1名:许褚

强一流猛将4名:庞德、徐晃、曹彰、夏侯惇

中一流猛将2名:张郃、夏侯渊

弱一流猛将2名:曹洪、文聘

此外出现过其他一些曹将还有: 夏侯德、夏侯尚、韩浩、王平、慕容烈、焦炳等人 。曹魏阵营这个整体阵容还是蛮强大的,足以与蜀汉四虎、魏延、刘封等人相抗,实力上有过之而无不及。

汉中之战,是刘备与曹操的总决战,两位老总亲自督阵,全程持续惨斗两年之久。

刘备阵营中,关羽作为五虎大将之首,因率领马良、关平、廖化等镇守荆州而缺席;曹操阵营中,张辽作为五子良将中能力最强者,因率领李典、乐进等镇守合淝而缺席。

刘备压上了全部家底,出动了张飞、黄忠、赵云、马超,以及魏延、刘封、雷铜、吴兰等,势在必得。曹操这两年间内忧外患,对于汉中之战,与其说是后知后觉,倒不如说是有心无力。在汉中之战的尾声中,曹操最终弃掉了鸡肋,铩羽而归;刘备虽然惨胜,但领土得以大肆扩张。

该战中,曹操出动了哪几位名将呢?表现分别如何呢? 历史 是枯燥而木纳的,演义却是艺术而欢快的,且大框架与史实相符。咱们抛开 历史 ,以演义的角度,畅谈一番。

1.曹洪

曹洪按照曹操的指示,率兵五万,前来支援夏侯渊、张郃。曹洪驻扎在南郑,与定军山的夏侯渊成掎角之势,与下辨的马超遥相对敌。

马超派副将吴兰出击,曹洪亲自迎战,吴兰心怯,准备退军。任夔认为这样示弱,回去后无法向马超交代,就自告奋勇去和曹洪厮杀。曹洪与任夔单挑三合,一刀将其斩于马下。

曹洪的武力不容小觑,曾经以拖刀计斩杀了何曼(截天夜叉),还曾经力抗马超四五十合。客观估计,曹洪属于一流武将。但曹洪比较暴躁易怒,此前镇守潼关时,只坚守了九日,就被马超冲开城门,最终溃逃,差点被曹操斩首。

2.张郃

张郃在曹洪面前请命,要去攻取巴西;曹洪认为不可,说张飞镇守巴西,非比等闲。张郃一反常态地胆气暴涨,声称“ 人皆怕张飞,吾视之如小儿耳! ”然后扬言要生擒张飞,还主动立下了军令状。

巴西之战,张郃连续败北,宕渠寨、蒙头寨、荡石寨全部失守,三万人马最终遭全歼。张郃被张飞杀到丢盔弃甲、爬山翻草而逃。但张郃的表现也非常可圈可点了,不但以回马枪斩杀了雷铜(张飞副将),还与张飞单挑三次,在夜间截营时,甚至与张飞大战近五十合,只是因为后军大乱,这才慌忙撤军。

张郃步行逃回南郑后,张郃被曹洪问罪,要斩首示众。郭淮劝阻,对曹洪说,张郃深受魏王器重和爱戴,不宜斩杀,现今正是用人之际,应当让他戴罪立功。曹洪认为有理,就分拨五千人马,让张郃前去攻打葭萌关。

张郃在葭萌关遇到了黄忠,嘲笑对方年老,但是与之单挑20合之后,因后军异动,迅速撤退,随即被击溃。此后,张郃与徐晃合力困住了黄忠,但是又被赵云吓退。

3.夏侯渊

曹洪、张郃战事吃紧后,夏侯尚、韩浩率军赶来支援,但随即被黄忠以诈败之计击溃。韩浩被黄忠一合斩杀,夏侯尚被黄忠一合生擒。夏侯渊也不是吃素的,在混战中,一合生擒了陈式(黄忠部将)。在双方交换人质时,黄忠一箭射穿了夏侯尚的后心,把夏侯渊气到嗷嗷大骂。定军山一战,黄忠按照法正的计策,占对山以逸待劳,一举将夏侯渊斩杀。

夏侯渊是曹操的西凉之屏蔽,也是曹魏军团在汉中会战的定心丸。夏侯渊之死,令汉中震动。

曹操听闻夏侯渊战死,这才想起了神卜管辂的卦辞,后悔不已。曹操恨透了黄忠,终于坐不住了,于是亲统诸将及大军,来定军山与夏侯渊报仇。

4.徐晃

黄忠斩杀夏侯渊之后,又去拦截曹军粮道。徐晃赶到时,张郃正在与黄忠混战;徐晃冲过去,二人将黄忠围困在垓心,难以突围。赵云突然赶来接应,接连刺死了慕容烈、焦炳(文聘部将),然后甩开枪法,像开挂一般,“ 若舞梨花;遍体纷纷,如飘瑞雪 ”。徐晃可能是受到了张郃的感染(张郃有恐云症),竟然也心惊胆战,不战而退。

汉水之战,是赵云大放光彩的时刻,不仅先后刺死两将,先后救出黄忠、张著,还用空营计以寡胜众,让徐晃、张郃两次不敢应战,令曹军士气大受打击。

此期间,王平(徐晃部将)受到徐晃的打压和猜忌,愤怒之下投靠了赵云;徐晃接连收到打击,收拾败军归队。

在五界山决战时,刘备与曹操会面,双方破口大骂。刘封出战,徐晃出击,迅速将刘封杀败。徐晃的武力,可与许褚力抗五十合,击败刘封,简直是小菜一碟。

5.许褚

曹操退守阳平关后,听闻张飞要去拦截粮道,问谁敢力敌张飞,许褚应声而出。许褚带三千铁骑,赶到屯粮之处,解粮官拍马奉迎道,若不是虎侯来此相助,恐怕粮草到不了阳平关了。许褚大喜,当即喝了个痛快,然后乘醉意,催促运粮而行。

解粮官建议道,现在天色已晚,前途山势险恶,听说附近有张飞出没,切不可大意,应当整顿后,明天一早出发。许褚大怒道,“ 吾有万夫之勇,岂惧他人哉!

于是横刀纵马,醉驾而行。刚走不到二里,张飞爆喝一声杀出,许褚酒醉不能力战,被张飞一矛戳中肩膀,翻身落马,幸亏被身后的骑从死命救走。至于那几十车粮食,全被张飞美滋滋地运走了。此战过后,许褚基本被废了,反正没上过战场。

6.曹彰

黄须儿曹彰,膂力过人,自小善于骑射,能够手格猛兽,常常以卫青、霍去病为人生楷模。

曹操在连番败阵后,已经丧失了斗志,甚至有点骑虎难下,进退两难。曹彰到来后,曹操重拾信心。曹操见曹彰千里援助,大喜道,“ 黄须儿远来,破刘备在即日矣!

斜谷界口,曹操率曹彰要与刘备决一雌雄。阵前,曹彰三合速败刘封,并且一戟刺死吴兰。曹军获取了小胜,在斜谷扎住了脚跟。

7.夏侯惇

曹彰纵然勇猛,但实在难以挽回局面,曹操已经萌生退意,但是恐怕刘备耻笑,犹豫不决。

此时的夏侯惇,左眼瞎了整整20年了,武力值早就衰退到二流武将,甚至更低。夏侯惇以前是个亡命之徒,敢于挑战吕布、挑衅关羽,但此时他早就远离战场十余年了,现在负责只负责后勤总管、夜传军令。夏侯惇在搞出了“鸡肋”乌龙事件后,差点被曹操斩首示众,最终被狠训了一顿作罢,但自作聪明的杨修可就惨了,当了曹操的出气筒。

8.庞德

曹操斩杀杨修后,准备做最后一搏。斜谷之战,庞德出马,与魏延酣战多时。魏延的诈败能力无人可及,只见他再次诈败,并且走位风骚,忽然杀到曹操面前,仰射一箭,正中山顶上的曹操面部。曹操人中洞穿,门牙折掉两颗,翻身落马。庞德救主心切,奋力厮杀,将魏延战退。

此后,曹操厚葬了杨修,班师回家。

除上述八位名将外,以及上文中提到了郭淮、夏侯尚、韩浩、王平外,曹魏集团参战的还有文聘、曹休等,但表现比较一般,不再赘述。

双方集团,谁的表现最为突出呢?

曹魏集团中,当属张郃!

张郃虽然被张飞杀到惨败,但毕竟对手太强大了,输了也不算太丢人。夏侯渊战死后,郭淮强烈保举张郃,接替夏侯渊的位置,收拾残局。郭淮真是慧眼识英才,那个局面下,也只有张郃才具备这个才能,曹洪根本不行;而张郃也对得起郭淮的推荐,从容调度、撤退,将损失降低到最小。

蜀汉集团中,张飞、黄忠、赵云的表现,均十分出彩。论战斗力表现,张飞9.5分,黄忠9.2分,赵云8.5;但论功劳,黄忠9.9分,张飞9.5分,赵云8.2分。

马超,归顺刘备集团后,基本被雪藏了!汉中之战,马超几乎全程打酱油,甚至根本没有兵权!

魏延的能力和功劳,不可忽视,一点不亚于赵云;可以说,正是魏延那一箭,坚定了曹操回家的决心!

曹操退兵后,刘备踌躇满志,当年就进位为汉中王,汉中太守一职,留给了魏延。

刘备大会群臣,问魏延道:“委任你这个重任,有何感想?”魏延朗声答道:“ 如果曹操举倾国之力前来,我请求为大王挡住他!如果是大将率十万大军前来,我请求为大王吞并了他。

刘备欣喜得意,诸将赞叹钦服!魏延镇守汉中二十年,稳如磐石!

曹操:你真敢与我交战?

刘备:你以为我在虚张声势吗?

看到这一幕的时候,泪腺完全绷不住有没有?刘备熬了二十多年,终于有了跟曹操一决高下的资本。汉中之战,成为了曹刘之间,最为精彩的一次交锋。

这场大战中,双方boss,几乎出动了所有精锐马仔。刘老板这边,出动了张飞、马超、黄忠、赵云等人,号称五虎上将中的四位。

曹老板这边也不遑多让,打手们一个个咬牙切齿,恨不得立刻把刘备的大耳朵切下来卤了吃。 那么曹老板这边,到底出动了哪些名将呢?这些名将在汉中之战的表现如何?

一、夏侯渊,西路军统帅!

早先曹操把张鲁摁在山里胖揍了一顿以后,就把汉中之地交给了自己的族兄弟夏侯渊来执掌。这地方山川险阻,曹老板来了一次以后,就不想再来第二次了。

但是你别说汉中之地,还至关重要,就算再累,也得派人镇守。估计夏侯渊没少得罪曹老板,结果被派了这么一个苦差事。

不管怎么说,夏侯渊负责镇守这里,好歹也是封疆大吏了,号称西路军的最高统帅。无论是地位还是权势,都是其他将领无法比拟的。

但是刘老板也刚刚吃下了益州,身边的军事法正告诉他,不拿下汉中,这益州也守不住。于是刘老板马不停蹄地带着一票马仔来抢夺汉中。

夏侯渊当时带领张郃、徐晃,跟刘备集团相抗衡,可见压力有多大。所以他赶忙向曹老板求救,曹老板是真的怕了汉中的地形,压根就不想去。但是不去也说不过去,毕竟夏侯渊是集团元老。

结果张郃在刘备的猛攻之下掉链子了,夏侯渊就分了一半人马给张郃。刘备立刻在走马谷采取火攻,夏侯渊只带了400名消防队员就冲过去救火了。

正当夏侯渊精心灭火之际,老黄忠居高临下,带着大部队歼灭了夏侯渊的这400人马。夏侯渊本人不幸被黄忠阵斩。

二、张郃,西路军副指挥。

张郃本来留在汉中,给夏侯渊打下手。闲下来的时候,那就是个打杂的。夏侯渊被斩杀以后,张郃的地位就得到提升了。

当时曹老板还在路上,曹操集团西路军群龙无首,张郃就这么莫名其妙成为了西路军的总指挥。有了张郃指挥,曹操大军可就顺当多了。

他们成功等到了曹操的援军,不过曹操来看了一眼,觉得压根就打不过刘备,所以就撤军了。张郃此后在汉中之战中,并没有什么特殊表现。

三、徐晃,西路军打杂的。

如果说当时的张郃在打杂,那么徐晃就更是打杂的了。因为夏侯渊被宰了以后,张郃好歹还转正了,但是徐晃压根就没有存在感。

不过徐晃在汉中之战的表现却很出色,刘备攻打阳平关的时候,让手下大将陈式去偷袭马鸣阁,以此切断曹操援军。可惜这一招被徐晃识破,因而陈式被徐晃击败。

汉中之战后期,徐晃就没什么特殊表现了。他更多是在襄樊之战中,击败了关羽,因此才扬名天下。

四、曹洪,正经先锋,曹休,一流军师。

曹洪以曹操族弟的身份来到汉中之战,足见曹操对这一战的重视。曹操让曹洪带队,却又给他找了个不错的参谋曹休。

曹休是个脑子灵活的人,他善于出主意。当看到张飞驻扎在固山一带,扬言要切断曹军后路的时候,曹休就意识到了刘备有诈!

这就好比斗地主的时候,把自己的牌面给大家看了一遍一样,刘备又不傻,为啥要这么做呢?所以曹休劝说曹洪,赶快前往下辨击败吴兰。

结果这件事果然被曹休言中,曹洪是个执行能力很强的统帅。他不光击败了吴兰,而且还斩杀了任夔,赶走了马超和张飞。 算得上是曹操阵营在这场大战中,为数不多的胜利了。

五、郭淮,后起之秀。

汉中之战的时候,其实郭淮的实力还没有体现出来。他是后来跟着司马懿混以后,才逐渐成为当世名将的。

这个时候的郭淮,依旧还只是张郃身边的小马仔。夏侯渊被斩杀以后,郭淮以司马的身份,请求张郃暂代主帅之职,以此稳定住了汉中军心。

此后刘备想要渡过汉水攻打曹军大营的时候,郭淮却想了一个主意,他将军队撤离岸边,在远处设阵,结果吓得刘备不敢渡河,以此等到了曹操的援军。

虽然这一战看似漫不经心,史料也是一笔带过,但是我觉得郭淮已经在这一战中,尝到了心理战术的甜头。

战争本身就是考验军事统帅心理素质的一件事,也是两军统帅心理博弈的一个过程。显然这个时候的郭淮,已经用行动,击败了刘备的心理。

六、曹真,被电视剧毁了的一代名将。

电视剧害人不浅,曹真这样的大英雄,在《新三国》里,居然成了一个不学无术之人。翻一翻史料,就能看到曹真数不清的战绩。

尤其是在后期和诸葛亮较量的时候,他曾经至少两次直接或者间接地击败了北伐的诸葛亮。在汉中之战的时候,曹真还只是偏将军。

当时曹真连同曹洪、曹休一起,击败了吴兰,所以被封为中坚将军。黄忠斩杀夏侯渊以后,曹真被任命为征蜀护军,督导徐晃击败刘备大军。

曹操打算撤军以后,曹真还不忘去武都,把曹洪的部队给接应回陈仓。这一战中曹真的表现一般,但正是因为有这些经历,才使得曹真对汉中格外熟悉,继而才能在日后击败诸葛亮。

总结:双方都是全明星阵容。

其实这个时候曹操的雄心已经严重萎缩了,向哪儿发展都没什么太大进展。孙权和刘备,都不是好惹的,总不能去抢匈奴的地盘吧?

即使大家都出动了全明星阵容的武将,但曹操已经到了事业瓶颈期,而刘备正是事业上升期。两者心态不同,所造成的结果自然也就不同了。

参考资料:

《三国志》

汉中之战,虽然没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包括后来的“夷陵之战”那么的场面宏大, 历史 地位重要。但是,这一战对刘备和曹操来说都是及其重要的。

当时,孙权趁曹操进军汉中时,命吕蒙攻击荆州南部四郡,刘备领兵进驻公安,要与孙权开战。但是听说汉中张鲁投了曹操,刘备便与孙权定下湘水之约,让给孙权三郡之地,赶紧回兵益州,全力应付曹操。

汉中的位置对刘备来说及其重要,关系到整个益州的安危。同样曹操得汉中,就可以时刻窥探益州刘备,在战略上具有优势。所以,汉中之战,刘备与曹操两边都投入了大量的武力。

刘备在汉中之战基本是倾其所有,不光是排上五虎将里的四人上阵,包括法正,黄权等人。更是将益州男丁基本都上了战场,女人甚至也担负起运输粮食的任务。

曹操同样投入不小,武将里有夏侯渊,徐晃,张郃,曹洪,曹休,郭淮等人。

汉中之战,刘备听用法正的谋略,使黄忠在定军山刀斩曹军名将夏侯渊,曹军大败。从此,曹操再无意争夺汉中。

建安二十二年(217),汉中之战打响。其中包括宕渠之战、下辩之战、定军山之战、汉水之战等大小战役!持续近两年之久。

刘备这边上阵的不仅仅只是四虎将而已,“男当运、女当战”,除了远在荆州的关羽兵团,刘备这边几乎是倾巢而出。

首先是魏将张颌深入巴郡,张飞率军迎战,张颌被打得丢盔弃甲。这一波,张飞开了一手好团!

在之后的下辩之战中,张飞、马超对阵曹魏的双人路曹洪、曹休,结果张飞、马超双双败走。曹军打了个零换三,蜀将吴兰、雷铜、任夔。

刘备方陷入了劣势,他选择了孤注一掷,最后靠着黄忠于定军山单杀夏侯渊重新取得优势。

之后曹操赶到战场,黄忠、赵云又绕后包抄使其断水断电。

最终曹操选择撤退,刘备惨胜!

曹魏这边出动的主要战将有:夏侯渊、张颌、曹洪、曹休、曹真、徐晃、郭淮、杜袭、赵颙、曹彰等等!

其实论阵容的话,感觉还没有夷陵之战后,曹丕攻打东吴的阵容豪华!

曹仁、曹真、曹休、曹泰、夏侯尚、张辽、徐晃、张颌、臧霸等(有名有姓的人物数量虽不如上面,但论质量,上面那波人感觉还是差一丢丢!

好了,今天关于“龙虎上将最强阵容搭配图片”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龙虎上将最强阵容搭配图片”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