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帝国周瑜阵容搭配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解答有关我的帝国周瑜阵容搭配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对大家有所帮助。现在,我们就开始探讨一下我的帝国周瑜阵容搭配的话题吧。
问题1回答:如果你是武将的话,你是可以操作自己的部将,可是不是你君主的。操作方法为:
游戏开始后,按暂停,有个各别指示选项,按进去之后,你就能自己指挥你的武将要干嘛了
问题2回答:可以自定义势力,可是只有选乱世的时候才可以,不然他都有指定的人做君主了,如果你用自定义势力的话,能选3个武将(随便选)
问题3回答:要双打的话,在出征准备时,如果你有部将的话,这时候另1只摇杆按start就好了。只要在右上角那一带出现2P press start ,2P就能加入了。
我也刚玩没多久而已。。。(-_-)
我需要周瑜的详细资料,急用!!!
分类: 社会/文化 >> 现当代人物
问题描述:
我需要周瑜的所有的资料,越多越好!!并请详细分类,(1)人物生平(2)主要事迹(3)参考文献
解析:
<人物生平>: 周瑜(175-210),字公谨,庐江舒县(今安徽舒城)人。祖为太尉,父是洛阳令。初与孙策相友善。后策将东渡,瑜率兵迎,遂定江东。时乔公有二女,策纳大乔,瑜娶小乔。建安五年(200年)策死,遂事孙权,为中郎将,与长史张昭同辅政。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破荆州。时江东文武多有主和,以为「不如迎之」。瑜力主战,对权说:「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驻夏口,保为将军破之。」甚合权意。时诸葛亮过江游说孙刘联盟,权意愈决,遂成孙、刘联盟,周瑜率水军于赤壁大破曹军。刘备占有荆州,瑜以备为枭雄,上疏请徙之于吴。孙权不纳。后又请伐蜀,权许之,瑜至巴丘病死。瑜性情恢朗,颇得人心,唯与程普不睦。对音乐造诣也很深,如有阙误,必知之,知之必顾,故当时人常说:「曲有误,周郎顾。」
少年时与迁居舒县的孙策相好。汉献帝兴平二年(195),随叔父丹阳太守周尚。时为袁术部将的孙策,欲独立发展,率军至历阳(今安徽和县),周瑜领兵接应,从此为孙氏出谋划策,统军征战。 同年,与孙策迅速渡过横江津、当利口,进入江东, 夺取牛渚(今当涂西北)、秣陵(今江苏江宁秣陵关),又克湖孰(今江宁湖熟镇)、江乘(今南京东),击败据曲阿(今丹阳)的扬州刺史刘繇,威震江东。为稳定后方,奉命还镇丹阳(郡治今安徽宣州),并向前方筹送兵员、军粮,为夺取江东建立卓著功勋(见孙策攻取江东)。不久, 周尚免官, 周瑜随其还寿春(今寿县)。袁术欲以周瑜为将,周瑜深感袁术难于成事,自请出任居巢长,以便相机归孙策。曹操遣蒋干往说,欲诱去北方,也遭拒绝。 建安三年(198)还江东,任建威中郎将,屯牛渚,准备西进。时年24岁,吴中皆呼“周郎”。次年升中护军,随孙策怂恿庐江太守刘勋出兵上缭(今江西永修)后,率兵2万乘虚袭得其皖城(庐江郡治所,今安徽潜山)。继进击刘表部将黄祖于沙羡(今武汉境),歼敌数万。转而取豫章郡(约今江西),助孙策开拓了东吴疆土,留镇巴丘(今江西峡江)。 五年,孙策死,与长史张昭等共辅孙权,并广招鲁肃等军政人才。七年,曹操责令孙权送子为质称臣,众臣犹豫不决,周瑜力主拒曹,建议孙权占据江南,拥兵观变,避免了曹操的控制。十一年,又率兵西进,攻麻、保二屯(今湖北嘉鱼县境),俘万余人,还屯宫亭(今江西鄱阳湖畔)。十三年春,为前部大督,率军再次攻夏口,一举克城,追杀黄祖,打通西入荆州、进窥巴蜀的咽喉。秋,曹操统军轻取荆州后,号称80万大军,致书迫孙权投降。周瑜等精辟分析形势,坚决主战,指出曹军不过20余万,且有远道劳师、不习水战等弱点,坚定了孙权与刘备联盟抗曹的决心。并与程普奉命为左右督,率精兵3万,联合刘备军,溯江西进,巧用部将黄盖火攻计,大败曹操于赤壁(见赤壁之战),迫其退回北方。随即率军破曹军于夷陵(今湖北宜昌境),继攻曹仁岁余,带伤督战,终取江陵,任偏将军兼南郡太守。 十五年,上疏反对割地给刘备,主张羁其于吴地,未被采纳。尔后,周瑜还京(京口城,今江苏镇江),向孙权献计:乘曹操新败而未敢南进之机,发兵取蜀地,并汉中,西结马超,然后吴军主力据襄阳,伺机北取中原。得孙权赞许。赶回江陵(今属湖北荆沙)备战,于途中病发,卒于巴丘(今湖南岳阳),年仅36岁。 周瑜文武兼备,其卓越的军事谋略,对三国的鼎立和孙吴政权的巩固影响很大。他指挥若定,善扬长避短,出奇制胜,作战不畏艰险。精音乐。待人宽宏大度。
<主要事迹>: 汉章帝以来,东汉 *** 一直处于宦官集团与外戚集团的权力斗争,这两大集团力量的互相斗争,形成了东汉独特的政治局面;权力每次交接,无不伴随大规模的杀戮,严重削弱了东汉帝国的势力。
公元184年,中国大地上爆发了以张角三兄弟为首的、规模空前的农民起义;东汉 *** 为了镇压黄巾起义,一方面放权到洲牧、太守,一方面默认并支持地主阶层组织私人武装,对抗起义军。经过近一年的较量,基本上把黄巾军镇压下来。但是经过黄巾起义,东汉 *** 已经遥遥欲坠,加上权力下放到洲、郡一级和容许地主阶层拥有私人武装;各洲牧、太守纷纷拥兵自重,地方豪强为了共同利益,形成利益共同体,并推举德高望重或有能力的当坞帅,东汉政权已经名存实亡。
公元189年,灵帝亡,刘辩即位;宦官和外戚展开新一轮权力争夺,为了在权力争夺中取得决定性胜利,何进听取袁绍建议,征调四方猛将、英雄豪杰率兵入京,造成董卓乱政;地方势力借口讨伐董卓,纷纷招兵买马,后王允计杀董卓,西凉军阀再度把持政权,并互相拼杀;而各地军阀为了抢夺地盘,纷纷兵刃相交,乱世正式来临。
公元196年,盘踞衮州的曹操击败吕布,听取部下的意见,推行屯田,并西迎献帝,取得了无与伦比的政治优势,其后击败刘备、袁术、吕布等,占有衮、司隶和徐州、青州的一部分;河北的袁绍也攻克易京,彻底消灭军阀公孙瓒,占据了翼州、幽州、并州、青州的绝大部分,成为最大的割据势力;江东的孙策先后打败许贡、王郎等人,占有会稽、丹阳、吴郡等地,在江东立稳了阵脚。荆洲的刘表、益洲的刘焉、刘璋父子也成为军阀中的有力竞争者。
公元200年,袁绍挑选10万精锐步兵,骑兵万余,南下与青少年好友曹操争锋,曹操先后击杀袁绍勇将颜良、文丑后勒兵官渡;袁绍在正面战场无法撕开曹操防线,同时在青州、并州和曹操后方汝南开展第二战场,先后被曹操采取相应措施一一瓦解。后曹操放火烧掉袁绍屯放于乌巢的军粮等军用物资;袁绍大将张?A、高览投降曹操,袁军士气全无,曹操乘机发动大反攻,杀万余,俘虏7万余。其后袁绍一蹶不振,二子争位,曹操加以利用,公元207年,曹操远征乌丸,出其不意,大胜,平定了北方,一举成为最强大的军阀。江东孙策准备在曹操和袁绍决战时偷袭许昌,不料正在加紧策划的时候给刺客刺杀,伤重身亡,其弟孙权即位,加强了对南方发展的力度。
公元208年,荆洲牧刘表病死,幼子刘琮在地方豪强蒯良、蒯越兄弟和舅舅蔡瑁的支持下当上了荆洲牧;寄居刘表的刘备和江东孙权也加紧抢夺荆洲;曹操知道刘表死亡后,马上率领精锐骑兵5000,轻装简备,日夜兼程,南下抢夺荆洲;并于长坂击溃南逃的刘备;刘琮投降,曹操拘有荆洲大部分。孙权、刘备为了对抗曹操,联合起来共同对付曹操,208年11月,曹操率领14、5万大军,水陆并进,进军赤壁,与孙刘联军对持。周瑜用黄盖计,大烧曹操连环船,加上曹军水土不服,大败而归,荆洲所受降的水军全部死亡或者投降。曹操失去了水军和部分的嫡系部队,急剧上升势头受到严重打击,从此致力于北方。赤壁之战后期,周瑜与曹仁在南郡展开激烈争夺,刘备乘机抢夺了荆洲南部四郡,并派关羽北上攻打襄阳,被守将乐进击败;经过一年的争夺,曹仁不得不奉命撤回襄阳,彻底失去了南下的据点;同时,孙权从合肥方向进攻也被曹军挫败。
公元211年,刘备听取谋士庞统、诸葛亮的建议,留关羽镇守荆洲,自己带领大军借口抵抗张鲁,入川谋取益洲;经过3年的争夺,终于夺取了益洲。从此,三国鼎立的局面基本形成。
公元214,曹操借口进攻张鲁,挑拔关中割据势力马超、韩遂等公开作反;曹操乘机消灭关中势力并一举攻下割据汉中的张鲁;刘备恐惧曹操乘机攻击成都,马上向孙权退步。公元218年,刘备在攻取三巴后,亲自带领主力部队北上争夺汉中,击杀汉中守将夏侯渊;曹操不得不亲自到汉中前线指挥作战,无法挽回败局,不得不退出汉中,也失去了进军益洲的据点,三国势力达到了平衡,鼎立局面正式出现。
公元219年,关羽受刘备胜利胜利攻取汉中的鼓舞,出兵进攻襄阳,遇上山洪爆发,水淹曹军于禁所督7支救兵,包围襄阳、樊城;曹操马上派遣徐晃领军救援曹仁,同时和孙权达成短暂同盟,徐晃于襄阳城外击败关羽;孙权以吕蒙为都督,偷袭南郡,并利用政治手段来巩固在荆洲的统治,擒杀企图逃走的关羽;彻底粉碎了刘备利用南郡为据点北上攻取襄阳并乘机进军中原的战略。
公元220年,曹操病死,曹丕即位,同年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229年,孙权进位称帝,国号吴;三国才正式出现。
公元222年,刘备遣将军吴班、陈式督水军进入夷陵地区,锁江东西岸;自己带领步兵主力,准备夺回南郡。孙权求和不成,任命陆逊为都督,领50000大军,横兵夷陵,阻挡刘备大军,并利用刘备补给线长远的优势;刘备求战不成,士气日益衰减,加上天气炎热,放松戒备;陆逊利用这一有利形势,先是派朱然带领水军主力,截断刘军归路,然后火烧连营,大败刘备。刘备经此一役,元气大损,失去了争夺天下的资本,自己也死于白帝城。
公元229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利用魏文帝曹丕病故,出师汉中,北伐曹魏;派赵云为偏师,扬言从斜谷攻打长安,吸引曹魏主力;自己亲自带领7-8万大军,从祁山出发,准备夺取关西。曹睿亲临长安,派大将军曹真带领10万大军拦阻赵云,同时派驻防关中的名将张?A带领5万精锐部队日夜兼程救援祁山。张?A在街亭大败蜀汉先锋马谡,诸葛亮失去了街亭,处处为张?A所制,无奈只有退兵。后蜀汉多次出兵,都被对手张?A、司马懿所牵制,由于补给不足,不得不退兵。公元234年,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与司马懿对阵于五丈原;司马懿坚守不出;8月,诸葛亮病亡,蜀汉退兵。
公元241年,司马懿发动政变,一举消灭曹魏宗亲曹爽势力;255年,257年,司马师、司马昭分别平定曹魏余党;确立了西晋的基础。
公元263年,曹魏以钟会、郭淮、诸葛绪带领共18万大军进攻蜀汉。邓艾率兵3万多,自狄道向甘松、沓中,进攻驻守在此的姜维;诸葛绪率3万多人马,自祁山向武街、阴平之桥头,切断姜维后路;钟会率主力10余万人,分别从斜谷、骆谷、子午谷,进军汉中;取汉中后与姜维相对于剑阁。邓艾出奇兵从阴平小路历经艰辛,突然出现在成都附近,诸葛亮子诸葛瞻战死,后主阿斗遂投降;蜀汉灭亡。
公元265年,司马炎废曹奂称帝,改国号晋。
公元279年12月,司马?谱宰さ叵纶?向涂中,王浑出江西,王戎向武昌方向进攻,胡奋出击夏口,杜预自 驻地襄阳进军江陵,王?F、唐彬率巴蜀之卒浮顺江流而下,大举进攻东吴。公元280年,王浑于三山击溃东吴丞相张悌主力,不久,吴主孙皓投降;西晋统一全国,三国正式宣告结束。
<参考文献>: 建安十三年(公元二○八年)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吴蜀联合,火烧赤壁,大破曹军,名传华夏。后进取南郡时,被曹仁的伏兵射伤。为人器量狭小,阴狠刻毒,见诸葛亮比自己高明,便处处加以暗算。后被诸葛亮三次激怒,箭疮发作而死。
我的帝国神将怎么获得
获取神将和神装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平定叛乱和皇城战,平定叛乱两天一个周期,每个周期刚更新的零点,是武将等级最低的时候,可以一次打完,是抢元宝的好时机,最主要是完成最后一击的任务,可以拿神装。
《我的帝国》是一款策略类手游,让你体验群殴三国逗趣搞笑超人气手游数百风格独特的三国猛将、绝色倾城的百媚佳人,让你欲罢不能,独创武将转生,让武将成真成神,战力爆高。
玩法攻略
阵容指向性,前期开服前15天,低V一张终身卡能到的V5可以选择董卓加张飞加贾诩加左慈加大乔,过渡一下,过渡期(第15到30天),董卓加张飞,左慈加贾诩加张角加貂蝉,鲁肃,董卓可以进阶到真,后期也是吕布缘分。
后期最终还是衍变吕布加贾诩,周瑜加张角加貂蝉,鲁肃阵容,还有一个中排位置随意选吧,这套阵容有肉有控,无论如何吕布成长是最高的,就目前而言也就是三神将拥有最高的成长,选周瑜有AOE伤害,国战混伤害高啊,选贾诩,打世界BOSS,平乱有伤害。
张角是平民必带,随机3目标还带控。中期主力培养的红将,而且被动12%攻击,很IMBA的,后排的奶选鲁肃,有控也能奶,打PVP效果不错,因为现在主流阵容都是3中排,选貂蝉就很好配合吕布的站得住,奶好吕布,几乎阵线就不倒不散。
真三国无双7帝国怎么结婚生子
自从真三国无双6加入了结婚系统之后,结婚生子就成为了很多真三国无双玩家们最爱之一(大家都懂滴),同样真三国无双7帝国里面也继承了结婚系统,那么大家知道真三国无双7帝国怎么结婚生子吗?
女神,我要给你生猴子!
首先,要想结婚,你必须要和结婚对象达到一定好感度才行:
与同性好感度达到S,结为异姓兄弟(最多结拜三个兄弟)
与异性好感度达到S,才能表白,但不是100%成功
表白成功之后才能与另一半生猴子(当然,同性是生不了猴子的)
好感度提升有下面几种途径:
1.完成对方委托任务(效率比较快)
2.在人事选项中点击对象进行交流,一次交流的价格相当于一把四星武器(土豪最爱)
3.和对方一起战斗(效率比较差)
一般来说,结婚6个月之后,就可以生下孩子了,性格、长相什么的都是随机的,不过会继承父母的特点,但比较丑,一般养个3年既可以上战场了(好拼啊,3岁就上战场)
ps:说到这里,深空高玩最后忍不住给大家友情推荐一个视频:真三国无双7帝国赵云周瑜结婚视频 不解释!
真三国无双7:帝国(Shin Sangokumusou 7:Empires)PC汉化中文版v1.0.4.0
郭嘉和荀彧和贾诩和诸葛亮和法正和周瑜 谁更厉害,每人偏向的领域。
郭嘉
演义:算无遗计,临机决断,智谋过人,可在演义中平行于诸葛。遗计定辽东也是很精彩,善出奇计,险招。
正史,临机决断,常常在曹操犹豫不决时,当机立断。天生奇才,善于观人心,观人性,在刘备降曹是,杀不杀刘备,众说纷纷,而郭嘉提议软禁刘备,但是没直说,而曹操没有领悟郭嘉说的话。善出险招,狠招。
荀彧
演义和正史差别不大。心向汉,曹操一开始也是,但是后期野心变大。擅长政治,内政,有王佐之才,做战略人物分析。
贾诩
演义:没多少出场的时候,可能为了捧诸葛吧。
正史:他善于洞悉人性洞察人心,读读他的事情就知道了。他善于琢磨人心,所以他厉害,可以说是三国第一智,但是进入曹操集团后,为了能够善终,极为低调,但是关键的时候,总有他的提议,汝李傕郭汜,张绣,曹丕,赤壁之战时候,他也建议不打。
诸葛亮
演义:神人,不解释
正史:可以说是三国第一政治家?善于治国,内政,外交,和荀彧差不多。右丞相之才,能调节阴阳,弊端很多,如连年征战,失民心,刘备集团本来就得不到西川本地人的支持。但是为人少许狂妄,为除异己,不择手段,善于权谋?
周瑜
演义:心胸狭窄,嫉妒他人,对曹操很聪明,对诸葛,很傻
正史:次于曹操的一个全才,是个军事家,统兵征战无人能敌,可贵的是智谋超群,政治头脑也很强大。长得也好,妹子也好= =心胸宽广,为人大度。和演义正好相反。
你怎么没说荀攸和庞统还有司马懿邓艾?
法正,庞统,荀攸:
都是擅长军事谋略的军前参谋,荀攸为人低调,但是算无遗计,百发百中,庞统奇才一个,法正也是人才,他们两个在刘备集团最受信任,诸葛亮在正史上只是个看家的,运送粮食的。刘备死后才是丞相,之前刘备都是听庞统,法正的。
司马懿,邓艾
和周瑜大体一致,政治军事两方面的全才,邓艾是司马懿举荐的,也是军事政治都很厉害,攻蜀你应该也知道。司马懿外宽内忌,喜怒不形于色,内心坚忍。而邓艾因为打胜仗翘了翘尾巴,被害死了。和韩信很像。
为什么曹仁只率领了数十骑兵就能击败周瑜数千人?
东汉建安十三年,曹仁周瑜相持于江陵,之前我提到双方在夷陵之地的争夺,周瑜在解救甘宁后,集结部队渡过长江,围困江陵城,双方在城下展开了激烈的交战,而此时曹军骑兵部队的强大,再次让曹仁获得了优势,数十骑兵就杀的周瑜所部数千人,人仰马翻,难以抵抗,这就很令人诧异了,到底是曹军战力太强,还是周瑜所部战力太弱呢?
按照当时的战况是,周瑜在夷陵大胜,兵锋正盛之机围攻江陵城,曹仁必然要坚守城池,抗住周瑜所部的第一波,也是最强第一波攻势,作为曹操集团的悍将,也是善于指挥骑兵作战的曹仁,自然要在守城之时,最大化的发挥骑兵的威力,也就是主动出城作战。
《三国志.曹仁传》瑜将数万众来攻,前锋数千人始至,仁登城望之,乃募得三百人,遣部曲将牛金逆与挑战。
曹仁见周瑜大军来袭,趁其主力部队尚未抵达,来到的只是其先锋部队,所以曹仁集结了300人,出城挑战,这是打了周瑜所部一个措手不及,毕竟没人会想到曹军会出城迎敌,这本身上就是放弃了坚固城墙的优势。
《三国志.曹仁传》望见金等垂没,左右皆失色。仁意气奋怒甚,谓左右取马来?仁不应,遂被甲上马,将其麾下壮士数十骑出城?仁径渡沟直前,冲入贼围,金等乃得解。馀众未尽出,仁复直还突之,拔出金兵,亡其数人,贼众乃退。矫等初见仁出,皆惧,及见仁还,乃叹曰:「将军真天人也!」三军服其勇。
根据记载,城下发生的战况是,牛金所率的300人,应该是步卒,很快被周瑜的先锋部队合围,危亡在即,江陵城众将的意思是,放弃这被困的将士,已经没有救的必要了,但是曹仁不接受。
他果断率领数十精锐骑兵,这里是明确提出来的,曹仁率部出城后,冲入周瑜军阵,相对轻松地解救出被围的牛金等人。
随后在发现还厚曹军将士被困后,曹仁又再度率军杀入敌阵,于重围之战再次杀出一条血路,被围困的曹军全部被救出来了。
这画面是不是很熟悉,没错,在后来更加出名的逍遥津之战中,张辽曾率800精锐骑兵冲入号称10万大军的孙权大营中,愣是杀入重围两次,孙权所部也是难以抵挡。
《三国志.张辽传》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陈,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辽左右麾围,直前急击,围开,辽将麾下数十人得出,馀众号呼曰:「将军弃我乎!」辽复还突围,拔出馀众。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
那么就有问题了,在江陵城下,兵力占优的周瑜前锋所部,为何被曹仁数十骑兵杀得人仰马翻呢?人家张辽好歹是精锐的800骑兵了,这在战场上已经是一支有实力战略部队了,曹仁可是只带了数十骑兵,也就是说还不到100人。
显然牛金所率的300人不是骑兵部队,不然的话,以水师见长的周瑜所部,下了船,那就是步兵啊,步兵想要围困住骑兵,太难了,所以牛金众人才会被围困,等到曹仁出城去救援的时候,估计牛金的300人,应该也就维持在百人左右的规模了。
那么在周瑜先锋部队有数千人的情况下,曹仁率数十骑兵就获得如此功绩,是不是夸大呢?个人认为也不尽然,因为发生这种情况也是合理的。
首先要说的是,曹仁出击的时机是很有利于自己的,当时周瑜的先锋部队在干嘛?他们在分割围攻牛金所部,这就必然导致其军阵是混乱的,在平原之地,步兵不是没有抵抗骑兵的能力。
《三国志.袁绍传》绍令麹义以八百兵为先登,强弩千张夹承之,绍自以步兵数万结陈于后?义兵皆伏楯下不动,未至数十步,乃同时俱起,扬尘大叫,直前冲突,强弩雷发,所中必倒,临陈斩瓒所署冀州刺史严纲甲首千馀级。
这是袁绍和公孙瓒在界桥之战时的战况,公孙瓒自恃骑兵强悍,选择骑兵部队集中突击,但是被袁绍重将麹义,因为熟悉和骑兵作战的特点,所以利用军阵击败了公孙瓒的骑兵部队突击。
但是这必须有一个前提,也就是步兵必须结成军阵,而不是处于混乱的局面,不然的话,兵力再多,也不过是骑兵的刀下亡魂罢了。
所以历史记载中也可以佐证,?去贼百馀步,迫沟,矫等以为仁当住沟上,为金形势也,仁径渡沟直前,冲入贼围?,当曹仁率领数十骑兵抵达城外的护城沟时,是稍作停留的,别人还以为是曹仁在此为牛金等人声援而已,但是个人认为,这就是曹仁在观察周瑜所部的是否有结成军阵,对付自己的机会。
在认定周瑜所部无法快速集结成军阵后,曹仁也就有了杀入敌阵的机会,加之周瑜所部将士都在围攻牛金,将士们也处于一定的疲惫状态,自然难以抵挡曹仁精锐部队的冲击,不知道当时的前锋将领是谁,但是显然他不是曹仁的对手。
同时我们要知道,曹仁这支数十骑兵规模的部队战力如何,这就涉及到很多人都在争论的马镫问题了,毕竟马镫的确大幅提升了骑兵的作战能力,但历史考证,三国时期应该还没有出现马镫。
但是不要忘了有马鞍啊,而且两汉时期,汉帝国已经有骑兵远征的能力了,所以骑兵的冲阵能力是无需太多质疑的。
曹仁率领的骑兵应该是隶属于自己的精锐亲卫队,骑兵的个人战力是有保证的,而且不要以为没有马镫就无法实现骑射。马鞍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为骑兵提供支撑了。
《史记.李广列传》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
当初李广和匈奴作战被生擒过,他逃生的时候,就是射杀了身后追击自己的匈奴骑兵,在骑行的途中,射杀后面的追兵,如果说在没有马鞍的帮助下,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而且我一直有一个不太成熟的猜想,古代人在发明不出马镫,找根绳子拴在马鞍上,让双脚有一个着力点,是不是也能对保持骑兵在行军途中的平衡有帮助呢?
显然李广就需要在骑行途中,做出一个转身向后的动作,才能射杀后面的追兵,你可以说李广个人能力强,但是这起码能够说明,马鞍对于骑兵的骑射是有帮助的,最起码可以保证骑兵向前射击的能力吧。
《三国志.关羽传》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
同时骑兵的砍杀能力也是足以保障的,关羽在击杀颜良的时候,历史记载用了一个?刺?字,所以当时关羽应该用的是,类似长矛一类的兵器,并且砍下了颜良的头颅,用的应该是环首刀。从关羽的装备中也可以类推出曹仁所率数十骑兵的武器,应该也是差不多的。
所以综合来看,曹仁所部应该是可以保证远程的骑射能力,以及近距离砍杀能力的。同时不排除曹仁率领的数十骑是身着重甲的,既然曹仁是亲自去救牛金,深陷险地的,那么带出去的必然是精锐中的精锐,除了个人战力强悍,护具上也必然是最好的。
虽然组建一直规模庞大的重装骑兵太不现实,但是武装一直数十人的重装骑兵还是可能的,就是把当时最好的护具都给这数十骑兵还是可以实现的,这样的话,得到足够防护的这数十骑兵,战力也是得到增强的,毕竟周瑜的先锋部队也是有弓箭手的吧,正面交锋打不过,还不会在他们冲阵的时候,择机射杀吗?如果曹仁所部防护不够的话,数十人,乱射几波就能大幅削弱他们的战力了吧。
再者,还是那个问题,孙氏集团的武将大多拥有私兵,打仗的时候未必卖命,而且被看曹仁率领骑兵冲的很凶,中途还折返来一次,但是主要的功绩只不过是救出牛金被围的残部而已,并未对周瑜的前锋所部并未造成太大的伤亡。
三国演义作者为什么那样丑化周瑜,美化诸葛亮,是不是嫉妒周瑜啊,会不会罗贯中和诸葛亮有关系啊?
建议你看本书,叫《大都督周瑜》,很好的一本说。
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是根据民间民间传说、民间艺人创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工而成的。那么他所写人物的特点便是大众的所想的特点。民间有汉室正统观念,曹操便是篡汉的非正统,民间不承认而。罗贯中所处的元末,蒙元是外族,而统治着汉族,而民族压迫很严重,民间自然很痛恨这种非正统,盼望象刘备这样正统的人来拯救民众。我给你看篇文章:相信你会更加清楚
魏晋南北朝以来,中国的历史本来是以曹操父子建立的魏国为正统,刘备的蜀国不仅人口最少,立国时间最短,而且连史官也没设立,缺少文字记载,所以向来不为历代中国人所重视。北宋亡于异族的金国,南宋亡于异族的蒙古族元帝国。特别是元帝国对中原汉族的打击非常沉重,在民族压迫之下,汉族以及南方许多少数民族产生怀念汉族旧政权、旧统治者的思想潮流,因为没有言论自由,所以借古喻今,吹捧所谓正统的文艺就流行开来,戏剧、小说里宣扬正统观念,其实就是隐蔽含蓄地号召反抗元帝国的异族统治。著名长篇小说《三国演义》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正统思想究竟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呢?
正统思想,在古代主要强调的是血统,世袭制。
上古时代,统治者全凭暴力。后来统治者学得聪明起来了,编造神话,说自己代表上天,代表神,这是暴力加欺骗。秦始皇认为自己打下了天下,天下从此归自己所有,要传万世,却放肆地滥施暴力,这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本来是欺骗民众的神话,反过来把自己骗了,真以为自己代表上天,代表神,忘乎所以了。
直到此时,正统思想的内容,主要是指王位(秦始皇之前)、皇位(秦始皇之后)的继承。
正统思想是统治阶级暴力不足的体现和补充。它有利于维护统治阶级的政权,因此使每个政权有可能统治得时间更长久,也就是社会得到更多的和平环境。和平是符合民众利益的,所以,正统思想虽然性质是欺骗,也有合理性,因而得到了人民的拥护。
刘邦打败项羽后,出于自己的利益本能地消灭了异姓王,制定了“不姓刘不得封王”的制度。这样,正统思想的范围就扩大到了皇帝之下的诸侯王一级。但这种扩大是脆弱的,到吕后时就第一次打破了,到王莽篡位就更危及到了皇位。
西汉末年,赤眉、绿林起义都不得不拥立一个姓刘的皇族当皇帝,起义首领只能当丞相或大将军等。这不仅表明统治阶级运用正统思想进行欺骗的成功,而且也表明民众出于自身利益而盲目地已经接受。
在这种情况下,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就具有突破正统观念的意义。
对于人民来说,重要的是生存和幸福,谁当皇帝,正统不正统是没有意义的。客观而历史地看,正统观念被突破,肯定要多产生一些争斗,社会的不稳定事件可能会较为多些。但摆脱正统观念,又是历史的必然,是社会进步的必要环节。所以,曹操的这种突破,尽管不利于社会稳定,仍然值得肯定。因为这种不稳定是社会进步应该付出的代价。
反过来看,刘备的所谓追求正统就显得很虚伪了。
刘备要追求正统,有两条路。一是留在汉献帝身边与曹操斗争,二是出去另立山头,从外部击败曹操恢复刘姓血统。刘备走的是第二条路。但依据正统思想,刘备建立蜀国,应该设法立汉献帝的儿子、孙子,至少也应该是汉灵帝的子孙。因为血统有远有近,刘备的血统离皇室正统太远,不应该自己即位,更不应该传给自己的儿子。
刘备根本不考虑找汉献帝的儿子,也不宣布将来要归还皇位给汉献帝,说明他只是打着“正统”的旗号为自己谋私利,他是虚伪的,是伪君子。如果说反曹的理由是曹操不爱民,那就应该直接以爱民为旗帜。
由此可见,“正统”本来就是一块欺骗人民的招牌。刘备和曹操之间,本来就是没有是非的,中原逐鹿,强者为王败者寇,如此而已。如果以人民的生活幸福为标准,则刘备的蜀国最穷,人民生活最贫困。所以,从历史的角度看,后代人拥刘反曹、褒刘贬曹是没道理的;应说道理的话,唯一的道理,就是这样可以达到暗中鼓动反抗元朝统治的目的。
曹操给儿子篡位铺了道路,随后司马父子又篡了曹家的皇位。这种接二连三的破坏和冲击,彻底打破了皇权必须姓刘的传统迷信,此后历史上再不发生西汉末年赤眉、绿林起义都不得不拥立一个姓刘的当皇帝那种笑话了,得民心者得天下,越来越深入人心,这是社会的一大进步。
周瑜生卒年月?
汉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周瑜出生。标准官二,伯伯周忠,汉帝国三军总司令(太尉),老爸周异,是首都洛阳市市委主管行政的副书记(洛阳令),叔叔周尚,是扬州丹杨市市委书记(丹杨太守)。
汉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周瑜21岁。孙策奉袁术之命东征,时周瑜在丹杨叔叔处,孙策书招周瑜,周瑜率丹杨一军与孙策会合,帮助孙策扫平江东后返回丹杨。
汉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周瑜24岁。袁术欲起用周瑜,周瑜请求担任居巢县县长(居巢长),却借机借道居巢前往江东,孙策大喜,亲自迎接周瑜,拜为少将师长(建威中郎将,已是孙策军中官位最高,与跟随老将军孙坚的程普、吕范平级,位还在黄盖、韩当之上),赏赐极重。周瑜独领一军镇守牛渚,后又兼领春谷县县长(春谷长)。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周瑜25岁。孙策以周瑜为军政委(中护军),奇袭皖县,于沂城大破刘勋,复西征荆州江夏郡,全歼黄祖军,再回师平定豫章、庐陵两郡,班师前以周瑜兼领江夏市委书记(江夏太守),留镇巴丘。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周瑜26岁。孙策意外遇刺身亡,周瑜从巴丘火速率大军赴丧,帮助年幼的孙权稳定局势,就此留任孙权军中中护军,掌中央军权,以在中央安定孙策死后江东人心动荡的局面。
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周瑜32岁。首次独立统率大军,讨平麻、保二屯,又击破入侵的荆州军,生擒其主将邓龙。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周瑜34岁。孙权西征荆州,以周瑜为前敌总指挥(前部大督,战时职位,非正式官职),九月,曹操率几十万大军南征,荆州降,孙权集合3万大军,以周瑜为总指挥(左都督,战时职位),与刘备军2万联合,赤壁一战大破曹操。联军挟胜西进,与曹仁在南郡江陵激战一年,终击退曹仁,孙权以周瑜为南郡市委书记(南郡太守),拜中将衔(偏将军),屯聚江陵。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周瑜率大军西征巴蜀,途中重病而卒,年仅36岁。
好了,今天关于我的帝国周瑜阵容搭配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对我的帝国周瑜阵容搭配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希望这个话题我的帝国周瑜阵容搭配的解答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