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突围队长阵容搭配推荐

谢谢大家对死亡突围队长阵容搭配推荐问题集合的提问。作为一个对此领域感兴趣的人,我期待着和大家分享我的见解和解答各个问题,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死亡突围队长阵容搭配推荐插图

阿根廷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国家队之一,曾19次夺取过国家队重大赛事的冠军(和乌拉圭同享纪录),包括两次称雄世界杯(1978、1986)、14次夺得美洲杯、和两次获得奥运男足金牌(2004、2008)。

球衣1截至2010年初,共有3名阿根廷球员为国家队出场超过百次,他们是迭戈·西蒙尼(106次)、罗伯特·阿亚拉(115次)和萨内蒂(截至09年10月为136次)。而阿根廷国家队进球纪录的保持者是巴蒂斯图塔,打进过56球,排在第二和第三的分别是克雷斯波(36球)和马拉多纳(34球)。 其他锦标中,阿根廷队6次夺得世青杯冠军(1979年、1995年、1997年、2001年、2005年及2007年),1992年夺得联合会杯。 2008年11月,马拉多纳出任阿根廷国家队主教练,开启了该队的一个全新时代。在带队取得三连胜开门红后,阿根廷在世界杯预选赛中走入低谷,一度濒临无法晋级的边缘。最终在关键的最后两轮中,阿根廷先后击败秘鲁和乌拉圭,获得了南非世界杯的席位。 在这支阿根廷队里,头号球星无疑是梅西,作为2009年的欧洲金球奖得主和世界足球先生,他被广泛看好在世界杯上有出色表现,阿根廷的成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发挥。而队长马斯切拉诺等人将给梅西以支援。 如今的阿根廷国家队存在巨大的变数,其根源就在于马拉多纳。在阵容选择上,老马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世界杯预选赛期间阿根廷共有多达50名球员先后上场,其中很大部分是在马拉多纳任期内召入的。在南非世界杯前,阿根廷需要尽快确定阵容,打造出一个具有战斗力的整体。球队历史

首场比赛

球衣2阿根廷的首场比赛是在1901年5月16日,对阵乌拉圭国家队(在蒙得维的亚举行,最终阿根廷以3-2完成了处子秀)。由于当时还没有国际比赛,阿根廷也只能进行一些友谊比赛,当然对手也仅限于南美球队。由于距离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阻碍,那个年代的阿根廷并没有能和欧洲球队一较高下。直到1928年阿根廷参加荷兰奥运会,这才让阿根廷第一次和欧洲球队正面较量。首场比赛阿根廷0-0战平葡萄牙,最终阿根廷获得了银牌,决赛上输给了乌拉圭。1921,1925,1927,1929阿根廷联系获得了4届美洲杯冠军,这也是他们的前四座美洲杯,1930年世界杯,阿根廷也取得了巨大成功,他们成功地闯入了决赛,有意思的是决赛上还是乌拉圭,最终阿根廷2-4输掉了比赛,当时总共有9.3万名球迷观看了比赛。

第一座世界杯冠军

1974年,阿根廷足协主席David Bracuto任命梅诺蒂为阿根廷国家队主教练,1975年梅诺蒂带领阿根廷U21队获得了土伦杯冠军,决赛上阿根廷1-0击败法国队。三年后,阿根廷主办了1978年世界杯,不过此时梅诺蒂和阿根廷足协产生了摩擦,争论的主题是是否让马拉多纳离开国家队。阿根廷国家队在前锋马里奥?肯佩斯的带领下获得了1978年世界杯冠军,这也是阿根廷第一座世界杯冠军,决赛上马里奥?肯佩斯为阿根廷攻入了2粒进球,帮助主队击败荷兰队夺冠。

“上帝之手”

南非世界杯球衣1983年,此时的阿根廷足协主席是Julio Humberto Grondona,在他的任命下Carlos Salvador Bilardo成为了阿根廷国家队新一任主教练。Bilardo的3-5-2阵型吸引了阿根廷足协,并得到了足协的信任。当然Bilardo也没有让大家失望。第一场比赛对阵劲旅巴西,1-0小胜。随后又3-1击败德国。更值得钦佩的是,他任命年轻的马拉多纳为阿根廷国家队队长,这个决定对阿根廷未来的发展起到了深刻的影响。1986年墨西哥世界杯资格,阿根廷最后一场对阵秘鲁,最终阿根廷成功进入决赛圈。世界杯上的第一场比赛,阿根廷3-1击败南朝鲜。第二场1-1战平世界冠军意大利,最后一场2-0击败保加利亚。这样阿根廷2胜1负成功晋级。第二轮,阿根廷1-0击败乌拉圭。到了半决赛2-1战胜英格兰,2粒进球都来自马拉多纳。马拉多纳的第一个进球却成为了上世界最具争议的一粒进球。赛后马拉多纳也承认,第一粒进球是用“上帝之手”攻入的。从此,马拉多纳的那粒争议进球获得了一个专有名字“上帝之手”。不过马拉多纳的第二粒进球被评为了20世纪最精彩进球---马拉多纳带球从中场开始,连续晃过5名英格兰球员的防守,最后射门得分。 半决赛,阿根廷对阵比利时,下半场马拉多纳再一次用2粒进球,帮助球队取胜,晋级决赛。决赛上,阿根廷上半场2-0领先西德,不过顽强的德国人在下半场很快扳平了比分。比赛进行到84分钟时,马拉多纳传出了一粒绝世好球,布鲁查加接球轻松破门得分,最终阿根廷捧得大力神杯。

失望的1990

球队合照1987年,也就是1986世界杯后的第一年,阿根廷主办了美洲杯,不过令人失望的是,阿根廷在半决赛0-1被乌拉圭击败,而此后的三四名之争的比赛上,又1-2不敌哥伦比亚,最终东道主阿根廷只获得了第四名。1990年意大利世界杯,阿根廷出人意料地输掉了他们的首场比赛,0-1不敌喀麦隆。还好,第二场2-0击败了苏联。小组赛最后一场,阿根廷1-1战平罗马尼亚,勉强晋级第二轮。进入第二轮后,他们迎来了强大的巴西队,克劳迪奥·卡尼吉亚接过马拉多纳的妙传,轻松破门得分,帮助阿根廷以1-0取得最后的胜利。1/4决赛上,阿根廷击败了南斯拉夫,不过是靠点球大战取胜。半决赛,阿根廷的对手是东道主意大利,两队1-1战平,无奈两队进入点球大战,阿根廷守门员的精彩扑救帮助阿根廷挺进决赛。此时的阿根廷人沉浸在了狂喜之中,因为他很多可能会卫冕成功。决赛上,他们再一次和西德相遇,不过和上一次不同的是,西德队用一粒点球击碎了阿根廷人的卫冕梦。阿根廷遗憾地结束了本届世界杯。

丑闻

1994年世界杯在美国举行,此时巴西莱担任阿根廷主教练,此时马拉多纳仍然担任队长。世界杯小组赛上,前两场比赛阿根廷表现的非常出色,分别以4-0和2-1击败希腊和尼日利亚。不过在和尼日利亚的比赛后,世界足联宣布马拉多纳没有能通过药检,并被禁止参加世界杯。阿根廷在失去了他们的头号球星后表现非常糟糕。第三场上被保加利亚击败,不过2胜1负足以晋级。淘汰赛上,又被罗马尼亚击败。无缘1/4决赛。

2006 世界杯

2004年佩克尔曼成为阿根廷新一任教练,佩克曼曾经带队获得过3次世青赛冠军:1995年卡塔尔,1997年马来群岛和2001年阿根廷三届世青赛,他的表现是他成为了阿根廷教练的最好人选。同时佩克曼在2005年联合会杯上有着很好的表现,他带队闯入了决赛,可惜最后1-4被巴西击败。2006世界杯,阿根廷被分在了死亡之组,同组的还有象牙海岸,塞尔维亚,和荷兰。阿根廷赢下了第一场和象牙海岸的比赛,此后又6-0大胜塞尔维亚(梅西表现的相当出色),小组赛最后一场阿根廷0-0被荷兰逼平,最终阿根廷成功突围死亡之组。进入第二轮,阿根廷第一个对手是墨西哥,这是开始以来阿根廷遇到的最艰难的对手,90分钟的比赛两队1-1战平,进入加时赛,最后时刻罗德里格斯的神奇进球帮助阿根廷取得胜利。进入1/4决赛,阿根廷迎来了东道主德国队,在经历了加时赛后,仍然1-1战平,比赛进入点球大战,不过这次神奇表现来自德国队守门员莱曼,他的扑救把德国队送入半决赛。

2010世界杯

在南非世界杯B组的最后一场交锋中,阿根廷在保罗瓜尼的莫卡巴球场2比0击败希腊队,德米凯利斯和帕勒莫各入一球,22岁263天的梅西刷新了世界杯最年轻阿根廷队长的纪录。马拉多纳的队伍三战全胜以B组第一出线,将在1/8决赛中迎战墨西哥队。

曾誓死保卫彭德怀的八路军,后来却当了韩国警察,1958年神秘死亡

在抗日战争中,由日军朝籍战俘和朝鲜抗日志士中的左翼人士组成的朝鲜义勇军,曾在华北敌后根据地在八路军麾下并肩作战。抗战结束后,这群人又开赴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北部,参与了东北民主联军和朝鲜人民军的组建。其中有一个人却跑到韩国,还用他在八路军那里学到的游击战术围剿南劳动党游击队和人民军残部游击队,此人就是曾任韩国第18战斗警察大队长的车一赫。

有些人肯定要说了,他是一个朝鲜叛徒。不,不是的!

车一赫,原名车容哲,1920年出生于朝鲜忠清南道的洪城郡(位于韩国),16岁时进入洪城技术职业学校学习,如果不出意外,他本该将成为日本侵略者统治下的一名普通技术工人。然而车一赫生性脾气暴躁又好打抱不平,二年级的时候因为殴打了一个专门找朝鲜老师麻烦的日本侦探,因而被日本占领当局通缉,为了逃避追捕,车一赫选择了流亡中国的上海。

在车一赫出国前夕,发生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或许导致了他之后从义勇军叛逃。当他跑到一处山上躲避军警追捕时,意外邂逅了一名年轻女士并与她一见钟情。经过交谈才知道,这位女士居然是伪警察中尉高英俊的养女,但两位意志坚定的年轻人还是私定了终身,车一赫在前往上海前,向这位自己未来的夫人发誓,自己以后肯定会回来找她。

当时的上海聚集着许多从事独立运动的朝鲜流亡人士,其中包括毕业于黄埔军校、独立组织“义烈团”的成员金成洙,金成洙是因为20岁的时候召集一帮学生、农民进行反日斗争而被迫流亡上海,所以他对有着类似经历的车一赫极为欣赏。在两人见面之初,金成洙就直截了当地向车一赫发问:“听说你要参加独立运动,是真的吗?”

在得到车一赫的肯定回答后,金成洙便利用自己的关系,将车一赫推荐到在南京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韩人班学习。为了掩人耳目、保护家人,在学校里车一赫化名“金哲”。金成洙对车一赫是如此之信任,以至于当后者向他坦白自己可能会是个韩国伪警察的女婿时,他对此完全不在意,并表示自己一直会把车一赫当作儿子和弟子看待。

车一赫从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国民党军中央军,成为了一个炮兵连长,并参加了淞沪会战等抗战初期的战役。当韩国独立志士金元凤(黄埔四期,参加过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组建在国民政府的支持下组建韩国义勇队时,车一赫也欣然前往加入。不过因为与金元凤理念上的不合,车一赫又追随独立运动左翼领袖朴孝三(黄埔四期,后任人民军第9师团长),加入了总部在太行山区的朝鲜义勇军。注:朝鲜义勇军的经历比较复杂,简单介绍一下。在武汉会战末期,国民政府和在武汉的朝鲜青年协商后,在1938年10月10日成立了朝鲜义勇队,参加抗日斗争。当时的朝鲜义勇队总共才200余人,总队长是金元凤,政治组长金学武,下设两个区队,一区队长朴孝三,二区队长李益星(人民军第6师团长)。到1939年时,朝鲜义勇队扩充为三个支队,朴孝三、李益星、金世日分别任一、二、三支队长,人数也增加到314人。

由于蒋介石对抗战日益消极的态度以及朝鲜抗日人士内部矛盾,加上八路军朝鲜籍名将武亭的号召力,朴孝三等人决定北上,与八路军共同抗日。朴孝三等人遂率所部100余人北上来到太行山,与八路军129师385旅会合,受到旅长陈锡联的热烈欢迎,随后转去129师师部,见到了刘伯承,番号改为朝鲜义勇队华北支队,支队长朴孝三,副支队长李益星,政治指导员金学武,归属八路军建制。

而国民政府趁机以此为由,将剩余的朝鲜义勇队合并进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成立的由池青天担任总司令的光复军,金元凤任副司令。

党中央和八路军对朝鲜义勇队华北支队给予了极大的关怀,1941年8月在桐峪八路军总部所在地建立干部训练班,中央军委直属炮兵团团长武亭任校长,副校长陈光华,崔昌益(后来的朝鲜副首相)、石正等为委员,专门为朝鲜义勇军培训从事武装反日斗争的军事干部。

加入义勇军后,车一赫又曾先后化名车哲、车庸哲,由于后来在韩国警界任职,车一赫从来不跟任何人讲起他在八路军期间的经历。只有一次,在讨伐游击队胜利后,面对属下的恭维,车一赫说,我的枪法和炮兵技术,那可是武亭亲手传授的啊。

车一赫非常忌讳谈八路军时期的经历,这一次脱口而出说到武亭,可见武亭对他的巨大影响。这也和当时的情况相符,武亭在朝鲜义勇军中有着巨大威望,这些朝鲜的热血青年对这位前辈都非常敬仰。武亭最早加入红军是在彭德怀的红三军团,彭德怀不仅是他的老上级也是他的好友。在武亭的影响下,朝鲜义勇队河北支队对彭德怀也是非常尊敬和崇拜,这很快在一场战斗中表现出来。

1942年5月,日军第一军司令官岩松义雄设计了“C号作战计划”,妄图消灭我八路军指挥机关及高级指挥人员,捣毁华北八路军指挥系统。5月14日,岩松义雄率领第1军第36师团主力及第69师团一部共7000余人,在飞机的配合下,发动了针对八路军总部和129师师部所在的太行山区的大扫荡。八路军总部紧急转移,在十字岭被围困。彭德怀和左权果断决定,总部各机关分散突围,跳出日军的合击圈。彭德怀率部向西北,罗瑞卿率部向东南,杨立三率部向北,而左权自己坚决要求留下来断后。

朝鲜义勇队华北支队也主动要求留下来阻击,在未得到批准的情况下,他们找到了罗瑞卿,终于得到允许。支队长朴孝三遂率100多名队员高喊着“保卫总部、保卫彭副司令”的口号,投入战斗。经历十字岭突围的老同志回忆道:“政治部主任罗瑞卿,担心这支受过专门训练、懂日语的国际队伍受到损失,再三告诫:我们同生死共患难,但不能同归于尽。希望你们杀敌时注意保护自己。罗瑞卿把阻击东面敌人的任务,交给了朝鲜义勇军的同志们。这些朝鲜同志接到命令以后,马上分成两队,奔向东面的山头。他们总共只有100多人,而敌人漫山遍野到处都是。敌人遭到这个突然的打击,便仓惶地集中火力向义勇军的阵地射击。这样就给我们造成了条件,使我们得以摆脱敌人的尾追,向黑龙洞方向突围。”在激战中,陈光华、石正和左权一起在十字岭英勇牺牲,车一赫也在战斗中负伤。要知道和石正同为随军学校委员的崔昌益后来可是朝鲜副首相,担任副校长的陈光华和武亭一样,是华北朝鲜青年联合会的创始人之一。

1942年7月,朝鲜义勇队华北支队改编为朝鲜义勇军,武亭任司令员,朴一禹(崔昌益之前的副首相,还担任过人民军次帅)任政委,朴孝三任参谋长。

一直到抗日战争胜利,车一赫一直在武亭率领下在刘伯承麾下参与了太行山抗日根据地的历次反扫荡作战。

1945年8月11日,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发布第6号命令:“为配合苏联红军进入中国及朝鲜境内作战,解放朝鲜人民,我命令:现在华北对日作战之朝鲜义勇队司令武亭、副司令朴孝三、朴一禹立即统率所部,随同八路军及原东北军各部向东北进兵,消灭敌伪,并组织在东北之朝鲜人民,以便达成解放朝鲜之任务。”

朝鲜义勇军和朝鲜独立同盟的全体人员3000余人随同中共中央编组的首批“东北干部工作队”一起,从延安出发,直奔东北。到东北后,经过与苏军的交涉,朝鲜义勇军编为七个支队(实际成立了四个,一、三、五、七支队),其中武亭、崔昌益和第一、三、五支队先去了朝鲜。剩下的朝鲜义勇军人员编为朝鲜团、朝鲜营、朝鲜连,编入东北民主联军。

但是车一赫却在这个时候脱离队伍,独自一人跑回了南韩,一般都认为他是为了找到自己的爱人。车一赫也成为了朝鲜义勇军中唯一一个去了韩国的人(国民党那边的朝鲜义勇队,有很多人去了韩国)。

找到自己的爱人,车一赫见到了刚被释放出狱的恩师金成洙。在金成洙的引荐下,车一赫加入了由一帮无政府主义者组织的自由 社会 建设者联合会,这帮人虽然也都是持反日立场的独立斗士,但思想也都比较激进,和朴宪永等左翼人员不合。

加入联合会后,有仇必报的车一赫手持左轮手枪,在大街上找到了当年通缉他的日本侦探,这个日本人正好滞留朝鲜,等待分批回国。车一赫连开六枪将其击毙,横尸街头。这下,刚回国的车一赫就闯下了弥天大祸,光天化日之下当街杀人,杀的还是得到美军庇护的日本人,于是车一赫遭到美国军政府通缉,不得不逃到三星集团在全罗北道全州市的一处工厂内,担任保安部长兼劳工事务部长,并改名为车一赫。由于帮三星集团成功肃清了工厂内闹事的左翼劳工组织,车一赫被吸收入了由原韩国光复军总司令池清天组织的大同青年团。

大同青年团是一个得到韩国李承晚政府暗中支持的右翼准军事组织,专门替军警教训不听话的左翼民众,甚至亲自操起屠刀滥杀无辜。朝鲜战争爆发后,韩国的左翼游击运动再次活跃起来,为了镇压游击队,1950年12月,经池青天及韩军将领宋成浩的推荐,车一赫被授予陆军上尉军衔,奉命指挥第18战斗警察大队。

战斗警察是美国顾问在原韩国国家警察的基础上组建的武装警察部队,火力更为强大,专门用于讨伐游击队。

由于战斗警察的指挥官大多系旧日军军官或是北方流亡分子,因此动辄对无辜平民和战俘大开杀戒,名声很不好。相比之下,车一赫就完全显得是一个另类,他一生最痛恨的就是日本人,不但和同僚格格不入,在参加饭局时从来不允许手下唱日本歌曲,也从不允许手下杀害俘获的游击队员。

因为曾长期在八路军指挥下参加抗日游击战争的缘故,车一赫深知八路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在争取民心上的重要性,于是他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作为自己部队的准则。朝鲜战争中的韩国破天荒地出现了一支讲军纪的警察部队。他曾不止一次地告诫下属:“游击战的胜负,关键在于争取民心,使敌人无法加以利用。” 因此在执行讨伐任务时,无论发生什么状况,车一赫都严禁手下对无辜平民施加任何暴行,并尽量将平民与游击队隔绝开,使其无以依靠。

车一赫同时总结道:“游击战依赖险要地形,与普通阵地战不同,先暴露行踪者先吃亏。”因此在讨伐游击队时,他不会漫无目的地搜山来暴露己方部队行踪,而是常埋伏在游击队可能会经过的道路旁,打他们个措手不及。为了调动游击队,他还会大胆启用由游击队俘虏组成的特殊小分队,来摧毁他们的藏身之所和后方仓库。

1950年12月27日,车一赫指挥受训才一周的第18战斗警察大队匆忙投入战斗,并首战告捷以伤亡8人代价打死42人、俘虏10人。在1951年1-3月的七宝发电厂保卫战中,车一赫指挥三个连的战斗警察顶住了2000名游击队员的围攻,并以伤亡35人的代价,打死72人、俘虏23人,事后第18大队被美国顾问评估为战斗力最强的战斗警察大队。

在这之后,作为全罗道的反游击战救火队,车一赫转战各地,连续击败金明焕指挥的游击兵团、南部军井邑部队、李相铉指挥的南部军主力,攻克被称为“莫斯科堡垒”的游击队蒲郡郡据点,总之是他走到哪里,当地游击队就会被连根拔起。指挥过车一赫的韩军第8师团长崔荣喜、第11师团长崔德新都对他的表现赞不绝口。

这是一件非常讽刺的事,崔荣喜是在1944年于日本专修大学法学部毕业后,进入日本陆军工兵学校的,次年任日本陆军工兵少尉,属于日军在战争末期紧急征召的那批人,没啥战斗经验。进入韩国陆军后,崔荣喜连游击队都没讨伐过,但因为他回国后在军事英语学校(即陆军士官学校的前身),成了韩国首批培养的110名军官之一,因此在1950年4月就出任第15联队联队长。10月,因为跟随白善烨“光复”汉城有功,出任第1师团副师团长。1950年12月,崔荣喜代替在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中惨败给42军的韩军第8师团师团长李成佳,出任第8师团师团长,可谓官运亨通。可是,李成佳被志愿军42军揍得找不到北,崔荣喜也没好到哪去。1951年2月的横城反击战,韩军第8师团被志愿军全歼,崔荣喜侥幸没有当俘虏。

崔德新来头要比崔荣喜大,他和车一赫一样,1936年毕业于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是比车一赫早一期的同校同学。接下来崔德新的履历在韩军高级将领中就有点吓人了,他当过孙立人的新1军第38师的营长。不过他这个新1军的营长是唬人的,崔德新只不过是第38师新兵营营长,没有在缅甸打过仗。日本投降后,孙立人给了崔德新一个上校参谋的虚职,随后崔德新就率从投降日军中甄别出3000余名朝鲜裔士兵,回了南韩,后来出任韩军第11师团师团长,这个师团战斗力很差,只能打打游击队。

车一赫和崔德新学习期间资历相当,但车一赫毕业后就参加了淞沪会战,是见过大场面的人,后来又在八路军中参加了4年多的抗日斗争,虽然没法搞清他当时的职务,但他参加淞沪会战的经历,决定了他肯定不可能是一个普通队员。战斗经验,车一赫比崔德新丰富多了;至于崔荣喜,更是没法和车一赫比。因为八路军的经历,车一赫连韩国陆军都进不去,只能混在战斗警察部队,但军事水平却足够让两个韩军师团长开开眼了。(我们就不说方虎山、武亭这样的大佬了,朴孝三、李益星是朝鲜义勇队华北支队的正副支队长,后来都是人民军的师团长,而朝鲜战争初期韩军的那些师团长在他们两个面前完全是新兵蛋子,这也是朝鲜战争初期韩军不堪一击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1951年冬,韩军名将白善烨对智异山游击队的大讨伐中,车一赫第18大队再立战功,宣称击毙1317人、俘虏375人。但受过去身份的限制,车一赫始终得不到提升,直到1953年5月15日,车一赫才被晋升为大领(即上校,有个读者向我提出,既然用韩军的编制师团、联队,那军衔建议也用韩国人自己的称呼大领、中领、少领),担任西南地区战斗警察第2联队长,并奉命追剿一直坚持在这里、已经陷入绝境的南部游击军司令部李相铉。

1953年9月18日,通过捕获李相铉的警卫员,车一赫锁定了李相铉的位置,并亲率搜索队在当晚11点的交火中将其击毙。当时有传言,李相铉是被来自后方自己人的子弹所击中牺牲,1990年车一赫的儿子出版了他父亲的回忆录,驳斥了这种说法。事后第2联队被授予三枚太极武功勋章,但车一赫却在回忆录中提到他一枚也没收到。

战争结束后,车一赫被任命为忠州警署署长,在职期间,他创办了忠州男子职业技术学院,帮助伤残军人及被释放的游击队俘虏获得一技之长好重返 社会 。但由于游击队已经基本失败,失去了利用价值的车一赫,因为曾多次对游击队俘虏网开一面,居然被李承晚当局认定是左翼分子,只是因为击毙了李相铉,他才得以保住性命,并被降职为一个没有实权的派出所长。

1958年8月9日星期六,车一赫和往常一样,在下班后带着家人去湖边游玩,结果在唱着《伏尔加之歌》潜入水中后却再也没浮上水面,据有关部门事后调查他是死于心脏麻痹。可是很多人不认同这一调查结论,因为车一赫水性很好,也从来没有过心脏病的前科,有人认为是自杀,原因则多半和仕途不顺、遭受政治打击、在左右阵营都不讨好等有关。有人认为不可能是自杀,是死于暗杀,因为车一赫对仕途看得并不重,但也缺乏证据。

车一赫死后,关于他的事迹就如同水蒸发一样不再有人提起,一直到几十年后,他的名字才再度流传开。先是1998年,因车一赫争取而被保存下来的华严寺在寺内为他立了一块碑,到2013年,他的遗体又被转移到韩国国家公墓保存,2005年韩国官方还发行了纪念车一赫的纪念邮票。到如今,车一赫的孙子是一名普通的戏剧导演,曾制作过关于他祖父的戏剧作品。

对于我们来说,车一赫虽然是朝鲜战争时期的韩国警察,镇压过游击队,但他从来没有和志愿军作战过,而且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做出过贡献。所以,车一赫并不是我们的敌人,而是一个回到自己家乡的失散的老朋友。

本文作者:迪尔,“这才是战争”加盟作者 ,未经作者本人及“这才是战争”允许,不得转载,违者必追究法律责任。

推荐几个类似于《兵临城下》的战争**

《拯救大兵瑞恩》,《兄弟连》,《孟非斯美女号》都是比较经典的二战片。

此外久远一点的经典还有:

《巴顿将军》:两部回忆录描述出的传奇英雄《巴顿将军》

英文片名:《Patton: Lust for Glory》

出品时间:1970年

导演: 富兰克林·J·沙夫纳 (Franklin J. Schaffner)

编剧:弗朗西斯·科波拉

主演:乔治·C·斯科特

影片简介:

《巴顿将军》根据《巴顿:磨难与胜利》和《一个士兵的故事》两部回忆录改编,影片以传记的形式描绘了巴顿将军的传奇经历。

该编剧是当时年仅30岁的弗朗西斯·科波拉,他因本片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并由此走向了更大的成功。导演福兰克林·沙夫纳在二战期间曾以海军中队长的身份参加了巴顿指挥的西西里岛登陆战,这种特殊经历使他在影片处理上显得游刃有余。

扮演巴顿的演员乔治·斯科特在片中的表演堪称经典,他出神入化地塑造了这位桀骜不逊、威严傲慢的传奇将军。尽管奥斯卡将影帝桂冠授予了乔治·斯科特,可这位性格古怪的“银幕巴顿”却毫不买帐,不但拒绝到场领奖(他是奥斯卡历史第一个拒绝领奖的人),还特别发表声明以表达自己对奥斯卡的蔑视:“奥斯卡颁奖典礼是一场两小时的肉食动物的表演……让演员们彼此竞争,实乃堕落的表现。”

该片曾获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等在内的八项奥斯卡大奖。

《中途岛战役》 片 类:经典战争

对 白:英文原音/中文字幕

主演:奥斯卡影帝 查尔顿.赫斯顿 (Charlton Heston)

奥斯卡影帝 亨利.方达(Henry Fonda)

导演:杰克.斯米特

本片是七十年代出品的大型战争片之一,剧情焦点是美国与日本海军对垒的中途岛战役。在当年的一批同类**之中,以传统战争片风格处理的本片不算是很突出之作,编剧刻意加入美国将军之子爱上日本女孩的通俗剧情节也相对比较平庸,但超级明星阵容却可以令今天的观众重睹上一代巨星风采,而海战的场面也实在拍得逼真,使本片仍维持了相当的趣味性。

1942年5月5日,日本城乡到处是成群结队的人群。他们举着色彩鲜艳的鲤鱼旗和风筝,在庆祝一年一度的“男孩节”。东京帝国参谋本部选择这个吉日,颁布了海军第十八号命令,批准了日本联合舰队总司令山本五十六海军大将进攻中途岛的计划。

中途岛是太平洋中一个环状的珊瑚岛,距东京2500英里,距美国夏威夷群岛不到1000英里,是美国重要的航空基地。山本主张进攻并占领中途岛,是想把美国在日本偷袭珍珠港后残存的太平洋舰队,引诱到中途岛,然后一举加以歼灭。

日本联合舰队有近200艘舰只,其中战列舰11艘,航空母舰8艘,航空母舰上载有700架飞机。而美国太平洋舰队由于5个月前在珍珠港战役中受到重创,只能集中3艘航空母舰、7艘重巡洋舰和17艘驱逐舰。

但是山本在偷袭珍珠港成功之后,有些得意忘形,在这次进攻中途岛战役部署中,忘记了海军应集中力量的原则,把他的舰队,分成了6支小舰队,这就削弱了自己的优势。特别是美国太平洋舰队总部作战情报处事先破译了日本海军密码,对日本这次进攻的目标、时间、战斗部署的细节,早已了如指掌。

早在5月中旬,美国太平洋舰队总部作战情报处,在截获日本的电报中,发现了“AF”一词,引起了情报人员的注意。到了5月20日,他们又截收到一份电报,内容是日本联合舰队给各部队下达的作战计划。里面多次提到“AF”,看来“AF”好像指的是一个地方。经过分析,作战情报处认为可能是指中途岛。但这个情报到底准确不准确呢?

作战情报处的罗彻福特海军中校苦思苦想,最后想出了一个能证明“AF”指的就是中途岛的计策。他通过潜艇电报系统向中途岛发出指示,要守岛的指挥官用普通英文发出紧急无线电报,说中途岛上的供水蒸馏塔坏了。又由第十四海区司令官布洛克海军少将立即回电说,有一艘供水船正前往该岛紧急供水。这个计策果然很灵,不出24小时,作战情报处就截获日本从威台岛的电台发出的密电,上面说“AF”显然缺水。

接着日方又在密电中发出命令,要部队多带水。

美国太平洋舰队总司令尼米兹海军上将立即制订了对付山本五十六的作战计划。要求避免同优势之敌进行正面对抗,必须以消耗战来削弱敌人的兵力,用潜艇和轰炸机袭击各个孤立之敌。尼米兹下令,利用情报优势来弥补数量上的劣势,以便集中力量挫败日本突击进攻部队。为了保证美国的航空母舰在合适的时间到达合适的地点,尼米兹命令作战情报处必须提供“AF”行动的准确时间。可是经过三天三夜紧张的破译,隐藏在这些密码中的关键的日期还是没有解开。5月24日,在尼米兹召集的作战会议上,头天晚上忙了一个通宵,为破译日军难以对付的5位数密码绞尽了脑汁的罗彻福特,双眼布满血丝,精疲力尽但又神气十足地报告:6月4日,日本舰载机攻击部队将袭击中途岛。他们将从西北方向来,方位325°。在离中途岛175英里处,他们将被我方发现,时间是中途岛时间6时。

1942年6月1日,日本联合舰队全部出动了。这天,阴云密布,掩护着日舰向东驶去。从塞班岛起航的士兵,深信他们一定会占领中途岛。

他们嘱咐留在岛上的人,如果收到他们的家信,就请转寄“日出之岛”——这是日本给即将占领的中途岛起的新名字。而山本五十六在出发前,曾经写信给他的情妇说:“现在已经到了关键时刻。”至于他一手策划的这场决战,他在信中却含糊其词地说:“我对它并不抱多大的期望。”这同他在部下面前那种信心十足的劲头形成鲜明的对照。

山本的决战计划一开始就乱了套。前往珍珠港拦截美国舰队的13艘潜艇晚到了一天,而两支美国特快舰队,根据日方密电中进攻的时间表,早已从珍珠港出动,正悄悄驶往中途岛海域,进入有利的位置。

6月3日,日本各舰队进入进攻位置,山本等人这时所得的情报是,在这个海域里没有美国航空母舰,它们都远在南太平洋的所罗门群岛。

其实,这是中了美国人假情报的计。

4日清晨,负责主攻的日本南云忠一海军中将命令“赤诚”、“加贺”、“飞龙”、“苍龙”四艘航空母舰上的108架飞机立即出动,去袭击中途岛。这时岛上的119架美国飞机,由于事先得到了情报,都升空迎战和逃避轰炸。

在第一批飞机离开母舰后,南云忠一又命令第二批飞机升到甲板,装上鱼雷,准备去袭击美军军舰。这时候,第一批轰炸中途岛的日机指挥官返航,报告要求对中途岛进行第二次轰炸。于是,南云忠一又命令士兵卸下鱼雷,换上炸弹。顿时,甲板上忙得不可开交。就在此刻,日本侦察机报告,发现10艘美舰正位于东北200英里处。这个消息,使南云忠一大吃一惊,因为他知道,这么大的舰队,至少拥有一艘航空母舰。

于是南云忠一又下令甲板上的飞机,改去袭击美舰。这样又要卸下炸弹,装上鱼雷。恰巧又碰上第一批轰炸中途岛的飞机归来,而第二批飞机又停在甲板上,使它们无处降落。南云忠一又下令把飞行甲板腾出,让返航的飞机降落。

战机贻误了,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从美国航空母舰上起飞的轰炸机直扑“赤诚”、“加贺”和“苍龙”,炸弹呼啸而下。这8艘大型航空母舰中弹后,立即引起舰上飞机起火和堆在甲板上的炸弹连续爆炸。霎时间,弹片横飞,穿过甲板,又在舰体深处引起爆炸,机舱破坏,舰舵失灵。甲板上许多飞机不是烧毁,就是落海。不久,这三只庞然大物就变成一堆堆废铁,沉入到太平洋中。

南云忠一正在旗舰“赤诚号”上指挥,眼前这一切使他呆若木鸡。在部下的催促下,他离开正在燃烧的旗舰,转移到一艘巡洋舰上,向山本五十六报告。这时候,山本正威风凛凛地坐在他的旗舰“大和号”上,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战列舰。惨败的消息,使他的胃剧烈地疼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又像一个输红了眼的赌棍,命令所有的舰队向他集中,企图诱使美国舰队继续西进,想用他的舰队猛烈的炮火摧毁美国舰队。但是美舰指挥官识破了山本的计划,没有上当。

6月4日中午,幸存的“飞龙号”航空母舰,派出飞机,把美国航空母舰“约克顿号”炸成重伤,而美国舰队飞机很快又报了仇,把“飞龙号”炸沉。

日方败局已定。5日凌晨,山本发出命令:“取消占领中途岛的行动!”

日本在中途岛海战中的惨败,使它丧失了4艘航空母舰、一艘重巡洋舰、234架飞机、几百名海军飞行员和2200名水兵。东京参谋本部为了掩盖他们惨重的失败,6月10日在电台播放响亮的海军进行曲之后,宣称这次战斗后日本已“成为太平洋上的最强国”。4天之后,当联合舰队返回驻地时,东京还举行了灯笼游行,庆祝这次“胜利”。

在美国太平洋舰队总部庆祝会上,尼米兹海军上将派自己的车去接作战情报处罗彻福特海军中校。这位平时不修边幅的青年军官,由于换衣服的时间太长,当他赶到会场的时候,香槟酒都喝光了。尼米兹当着他的全体部下的面,夸奖罗彻福特,说:“中途岛的胜利主要功劳应归于这位军官。”

中途岛海战是太平洋战争中的一个转折点。美国海军总司令金海军上将说:“中途岛战斗是日本海军三百五十年以来的第一次决定性的败仗。它结束了日本的长期攻势,恢复了太平洋海军力量的均势。”从此,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就每况愈下了。

《大不列颠之战》 英文片名:《Battle Of Britain》

出品时间:1969年

导演:Guy Hamilton

主演:迈克尔·凯恩 肯尼思·莫尔 劳伦斯·奥立弗

影片简介:

影片以纪实的风格展现了二战中盟军自敦刻尔克撤退之后,德军空袭英国的战争场面。片中战机空袭漫天阴霾的场景拍摄得壮观而逼真,加之英国影坛群英纷纷加盟此片,使影片的故事效果更加震撼人心。

被艾森豪威尔称作"历史上最长的一天"的诺曼底登陆战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战役。1944年6月6日,盟军统帅艾森豪威尔下令执行诺曼底登陆。联军的反攻,标志着德国纳粹对欧洲统治的结束。由超过三百万人力、一万一千部飞机及四千艘船只组成全规模最强大的舰队向诺曼底进军…… 该影片来源于263mov.com

这部**描绘的是登陆诺曼底的第一天所发生的事件,所谓"最长的一天"是该片分别从盟军和德军双方面的角度同时描述诺曼第登陆这一历史战役的来龙去脉,以及双方在此期间的重要反应,手法平实,场面逼真,让整个事件在观众眼前重现。并且粗中有细,无论是决策的将军还是登陆的士兵都写得栩栩如生:英军战机低空飞过攻击;美国特种部队遭德军射击;一群法国修女冒着枪林弹雨抢救联军伤兵……备战实况规模之伟大,叫人印象深刻;过程中做出的种种错误决定及各项导致这场历史上其中一场最浩大战争的大小事件,影响深远。

《桂河大桥》 英文标题:《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

导演:戴维·里恩 (David Lean)

出品时间:1957年

影片简介:

剧情描述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军上校尼柯逊率领的六百官兵在新加坡被俘,日军将他们运往缅甸丛林中的战俘营囚禁,并逼令他们在该营所在的桂河建筑一座桥梁,藉以接通曼谷与仰光之间的铁路运输。尼柯逊根据日内瓦条约坚拒军官从事劳动工作,被单独囚禁在暗室仍不屈服。营长斋藤大佐逼于无奈退了一步,让尼柯逊取回对手下的指挥权,岂料当英国士兵将桥筑好时,从战俘营逃出的美军少校希斯却奉命回来突击炸桥……

此片是极为出色的反战影片之一,更曾获奥斯卡最佳影片、导演、男主角等七项大奖

《虎!虎!虎!》 英文片名:《Tora! Tora! Tora!》

出品时间:1970年

导演:理查德·弗莱舍 (Richard Fleischer)

影片简介:

本片由美国与日本**界合拍,全片从美日双方的发展状况同时呈现珍珠港事变的历史真相,以近似个案检讨的方式交代日军偷袭珍珠港之所以会成功的来龙去脉。与其它大型战争片不同,本片并没有强大的戏剧性和视觉冲击性,但严谨的制作可让观众了解历史,日机轰炸珍珠港的场面拍得宏大逼真,更因此荣获奥斯卡最佳特别效果奖。

《隆美尔传》 英文标题:《The Desert Fox》<br />

导演:亨利·哈撒韦(Henry Hathaway<br />

<br />

主演:詹姆斯·梅森<br />

出品时间:1951年<br />

影片简介:<br />

有“沙漠之狐”称号的艾尔温·隆美尔(Rommel)将军,是轴心国北非军团的主帅,他所率领的北非军团令同盟国备感困扰。1942年6月的利比亚图卜鲁克(Tobruk)战役,德军以15000名的弱势俘虏了33000名英军,更使隆美尔声名大噪。英美同意联合进行北非大反攻,由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Montgomery)率领比德军多五倍的坦克车于1943年5月在大沙漠进行摧毁性的决战。此时,隆美尔知道希特勒(Hilter)的气数已尽,个人无力可回天,返回德国,在联军保证其家人生命安全之下自杀。但由于影片将德军主帅塑造成英雄人物,曾颇受争议。

《战场》 英文片名:《Battleground》

导演:威廉·A·韦尔曼 (William·A·Wellman)

出品时间:1949年

影片简介:

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德军与美军在比利时的巴斯托涅镇 (Bastogne)发生遭遇战的故事。当时,德军元帅冯德伦斯特企图在欧洲的西部战线进行最后一次大反扑,不料在巴斯涅镇被美国空降步兵师奋勇阻截下来。德军包围小镇,胁逼美军投降,但美军宁死不屈,终于获得最后胜利。

本片最大特色是用了一批平凡的演员,全片外景在欧洲西部高原拍摄,白雪覆盖的天然美景和严寒气候,通过杰出的摄影加强了**的张力。

《坦克大决战》 英文片名:《Battle Of The Bulge》

出品时间:1965年

导演:肯·安纳金 (Ken Annakin)

主演:罗伯特·肖 亨利·方达

影片简介:

描述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盟军与德军的一场坦克大战,德军企图在圣诞前夕对盟军作全面反击,但计划功败垂成,被盟军的凯晨将军发现,因而双方发生殊死战。影片具有很强的战争气势,同时又保留了相当的娱乐性。

《最漫长的一日》:正面表现二战的盖棺之作《最漫长的一日》

英文片名:《The Longest Day》

出品时间:1962年

导演:安德鲁·马顿 (Andrew Marton)

主演:约翰·韦恩 亨利·方达

影片简介:

《最漫长的一天》以英国人、美国人、法国人和德国人不同的视角,展现了诺曼底登陆战时盟军对盘踞欧洲的纳粹发起进攻的情形,不但大事件叙述平实逼真,而且从将军到士兵一系列人物也刻画得栩栩如生。由此被认为是以传统手法正面表现二战的盖棺之作。

影片也让人们认识到战争不是简单的武力征服,不是侥幸的死亡游戏,而是残酷无比的智与勇的搏斗。

《辛德勒名单》:用闪光的人性震撼全世界《辛德勒名单》

英文片名:《Schindler's List》

出品时间:1993年

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主演:利亚姆·尼森

本·金斯基

拉尔夫·芬尼斯

影片简介:

奥地利人辛德勒是一个坚定的纳粹党人,也是一个投机商人,他看到了纳粹分子对犹太人的血腥屠杀,受到了震动,引发了他的良知。为了保护犹太人,他制定了一份声称他的工厂正常运转所必需的工人的名单,贿赂纳粹军官,最后使1000多名犹太人幸存了下来。按犹太人的传统,辛德勒死后被作为“36名正义者”之一安葬在耶路撒冷。

该片获得第66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摄影、最佳**剪辑、最佳原著音乐七项大奖。以其强大的人文气息震撼了全世界的观众,成为**史上反法西斯题材经典之作。

人性是如此丑陋罪恶,难怪西方不断有传说诅咒人类灭亡。但《辛德勒的名单》在暴露人性丑陋的同时,却给了人们希望和光明。 虎口脱险 Grande vadrouille, La (1966)

导 演: Gérard Oury

主 演: Louis de Funès Pierre Bastien Pierre Bertin Jacques Bodoin Bourvil Claudio Brook Colette Brosset Helmuth Schneider

上 映: 1966年12月08日

地 区: 英国 法国 ( 拍摄地 )

对 白: 英语 法语 德语

剧情简介:

二战期间,英国轰炸中队第一支遣队在执行一次名为“鸳鸯茶"的轰炸任务中,一架被德军防空武器击中,几个机上人员被迫跳伞逃生,并约好在土耳其浴室见面。但他们分别降落在德军占领的法国首都巴黎市内不同地点。

德军展开了全市大搜捕,而其中三位飞行员分别被油漆匠,动物管理员和乐队指挥所救。迫于形势所逼,油漆匠和指挥家只得替代各自所救的飞行员去和中队长大胡子浴室碰头。在几次误会后,他们终于接上了头。

而在巴黎的热情法国人的掩护下,飞行员们与德军展开了一场场惊险紧张而又幽默滑稽可笑的生死游戏。最终,油漆匠,乐队指挥和飞行员们一起飞向了中立国瑞士。

《虎口脱险》可谓世界公认的喜剧经典之作,成为法国影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这部在轻松幽默中歼灭敌人的影片的确是让人痛快,如果说虎口脱险是件好事,那《虎口脱险》则是天大的好事。这部法国国宝级的**,一手抓艺术,一手抓抵抗,两手都硬。

战争中的暴力、血腥也随着这部**而淡化,历史虽不能忘记,但痛苦可以用另外一种形式来表现。

油漆匠:“战争时期,有一位油漆匠,长得一表人材!他爱上了一位美丽的姑娘。战争结束了,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姑娘:“战争还没结束呢!”

伦敦上空的鹰 Battaglia d'Inghilterra, La (1969)

导 演: Enzo G. Castellari

主 演: Van Johnson Ugo Adinolfi Jacques Berthier Edy Biagetti Umberto Di Grazia Luis Dávila Eduardo Fajardo Ida Galli

上 映: 1969年09月20日 ( 意大利 )

主要演员:

弗朗西斯科 雷保 范 约翰逊 路依吉 皮斯泰利

弗雷德里克 斯塔福德

剧情简介:

二战爆发不久,希特勒妄图与英国媾和的建议得到了英国首相丘吉尔的断然拒绝。于是,德国决定对英国实施“海狮行动计划",即入侵英国本土。然而,英国研究发明的雷达系统使德国空军惶恐不安。要进攻英国,必须掌握制空权,摧毁英国的雷达系统和空军基地指挥部。为此,德国趁英国远征军在法国敦刻尔克撤退的混乱之际,派遣了一个特工队打入英国部队。

英军陆军上尉保尔接到上级的撤退命令后,便吩咐手下一部分人先撤出阵地前往约定地点汇合。但他赶到地点时,却不见自己人。于是,他焦急地返回查明情况,原来自己的部下均已遭遇不测,他们的身份证件全部被人取走。保尔断定,德国特工人员可能冒充英国士兵,随撤退人马去英国了。回到英国后,他奉命搜捕已经潜入英国的德国特工。为了迅速捕获这些德国人,英军立即更换了证件。

德国特工人员在克鲁格率领下,在英国展开了秘密活动。他们主要的目标是掌握英军的雷达站及空军基地指挥部情况。为得到新证件,德国特工开始动手谋杀一个又一个英军士兵。保尔终于在朴茨茅斯雷达站与这伙德国人短兵相接,并将其歼灭,为皇家空军赢得空战的胜利铺平了道路。

原 名:Stalingrad

译 名:斯大林格勒战役

导 演:Joseph Vilsmaier

编 剧:Jürgen Büscher

Christoph Fromm

演 员:Dominique Horwitz .... Obergefreiter Fritz Reiser

托马斯·克兰特曼恩 Thomas Kretschmann .... Lt. Hans von Witzland

Jochen Nickel .... Unteroffizier Manfred Rohleder

Sebastian Rudolph .... GeGe Müller

Dana Vávrová .... Irina

Martin Benrath .... Gen. Hentz

Sylvester Groth .... Otto

Karel Hermánek .... Capt. Hermann Musk

Heinz Emigholz .... Edgar Emigholz

Ferdinand Schuster .... Double Edgar

Oliver Broumis .... HGM

Dieter Okras .... Capt. Haller

Zdenek Vencl .... W?lk

Mark Kuhn .... Sgt. P***er

Thorsten Bolloff .... Feldmann

类 型:剧情/战争

片 长:137 分钟

上 映:1993年

前苏联经典战争影片。

1942年7月到1943年2月,苏、德军队在斯大林格勒城下进行了一场具有决定意义的会战。莫斯科战役以后,受到重大损失的德军无力再对苏联发动全面攻势。希特勒决定集中力量进攻南线,企图占领苏联战略要地斯大林格勒,以便夺取苏联南方重要的粮食、石油产区,进而包抄莫斯科。1942年夏,德军集中150多万兵力和大批飞机、坦克,南北夹击,向斯大林格勒发动了猛烈进攻。

1942年7月17日,斯大林格勒战役拉开序幕。德军第6集团军在炮兵、航空兵的支援下,分成南北两个突击集团,企图从行进间突破苏军防御,向卡拉奇总方向发展进攻,围歼顿河右岸的苏军,从西南方向突向斯大林格勒。在南路进攻的德第4装甲集团军,在阿勃加涅罗沃西部地区突破了苏军防御,29日,进至加夫里洛夫卡地域,威胁到斯大林格勒正面防御的苏军后方。9月12日,苏军撤至市区围廓,外围防御地带已全部丧失。9月13日,市区争夺战全面展开,德第6集团军组成两个突击团向市区中部和南部进攻。9月25日,德军占领了城市南部和中部,27日继续向北部工厂区突击。至11月初,德军始终未能完全占领斯大林格勒。

苏联最高统帅部决定于在斯大林格勒发动全面反攻行动,以围歼该地域的德国重兵。反攻前,苏军向斯大林格勒方向秘密调集了大量兵力。至11月中旬,共展开了三个方面军,除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外,还有顿河方面军及西南方面军。三个方面军总兵力达110万人,火炮和迫击炮15500门,坦克和强击火炮1463辆,作战飞机1350架。

1942年11月,苏军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东南方面军和顿河方面军在斯大林格勒地区和市内进行的防御战中英勇抵抗,成功阻止了法西斯德国第6集团军和第4坦克集团军的进攻。11月中旬,苏军西南方面军、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和顿河方面军转入全线反攻,并在斯大林格勒地区合围了22个敌军师(33万人)。12月苏联红军在粉碎了德军突围的企图后全歼该部。1月31日到2月2日,德军第6集团军残部(91000人)投降,斯大林格勒会战以苏联红军的巨大胜利而宣告结束。

斯大林格勒战役具有巨大的政治、战略和国际意义,是苏联伟大的卫国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根本转折点,对发展欧洲敌战区各国的抵抗运动具有重大影响。

《哈特战争》中德军指挥官菲瑟尔有一句话:我的儿子已经死在俄罗斯前线,那真是一个令人恐怖的地方!

空前惨烈的二次大战中,苏德战场最为血腥。整个二战中,苏德战场战死的人数最多。

相信任何一个德国人看了这部**之后心灵上都会受到震憾,战争不是游戏,战争会给国家人民带来无穷的?/ca>

好了,关于“死亡突围队长阵容搭配推荐”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死亡突围队长阵容搭配推荐”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