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难民王朝阵容搭配图
如果您有关于超难民王朝阵容搭配图的问题,我可以通过我的知识库和研究成果来回答您的问题,并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和资源。
成都历史悠久,也是中国的古文化之都,具有“天府之国”的美称。那么成都是哪个朝代的首都呢?下面是我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成都是哪个朝代的首都1
历史上把成都定为首都的有以下朝代:
1、在公元前5世纪中叶的古蜀国开明王朝九世时将都城从广都樊乡(双流)迁往成都,构筑城池。
2、西汉末年,新朝地皇五年(公元24年),公孙述称帝,定成都为“成家”。
3、东汉末年,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操之子曹丕篡汉,次年(公元221年),刘备以汉室宗亲的身份在蜀地蜀都称帝,国号“蜀汉”。
4、公元304年,李雄在成都建国“大成”,史称“成汉”。
5、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建立“后梁”政权,中国历史进入五代时期。王建割据“三川”,在成都称帝,国号蜀,史称“前蜀”。
6、公元934年正月孟知祥在成都称帝,国号蜀,史称“后蜀”。
7、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张献忠率军攻入成都,自立为帝,国号大西,称成都为西京。
成都的历史简介:
据史书记载,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中叶的古蜀国开明王朝九世时将都城从广都樊乡(今双流县)迁往成都,构筑城池。关于成都一名的来历,据《太平环宇记》记载,是借用西周建都的历史经过,“以周太王从梁山止岐山,一年成邑,三年成都,因之名曰成都”。五代十国时,后蜀皇帝孟昶偏爱芙蓉花,命百姓在城墙上种植芙蓉树,花开时节,成都“四十里为锦绣”,故成都又被称为芙蓉城,简称“蓉城”。
成都是中国城址未变、延续至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建于前311年),仅次于江苏的苏州(建于前514年)。成都是我国西南开发最早的地区,是全国第一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从有确切记载算起。成都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早在公元前四世纪,蜀国开明王朝迁蜀都城至成都,取周王迁岐“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成都,相沿至今。秦汉时期,成都经济文化发达。公元前316年,秦国吞并巴蜀。公元前311年,秦人按咸阳建制修筑城垣。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在全国设13州剌史部,在成都置益州剌史部,分管巴、蜀、广汉、犍为四部。秦末、汉初成都取代中原而称“天府”。西汉末年,公孙述称帝,定成都为“成家”。东汉末年,刘焉做“益州牧”,移治于成都,用成都作为州、郡、县治地。西汉时期,成都的织锦业已十分发达,设有“锦官”,故有“锦官城”即“锦城”之称;其他手工业如巢丝、织绸、煮盐、冶铁、兵器、金银器、漆器等手工业也很发达。秦汉成都的商业发达,秦时成都即已成为全国大都市,西汉时成都人口达到7.6万户,近40万人,成为全国六大都市(长安、洛阳、邯郸、临洮、宛、成都)之一。“少城”为成都商业最发达的城区,那里商品堆积如山,商店、货摊栉比。此外,汉代成都的文学艺术也达到很高的水平,司马相如、扬雄、王褒是为时全国最有名的文学家,成都出土的汉代画象砖和画象石,绘画精美,内容广泛。
世界第一:始建于公元前250年左右,历时2000多年一直效益不衰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公元前61年在临邛开采深井天然气,用于制盐、煮饭和照明;成都的蜀锦,又称“锦绣缎”,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的锦缎丝织品,东汉(公元25-220年)年间的足踏织锦机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织机;
到汉代(公元前202-公元220年),成都成为了世界漆器工艺的中心和茶文化的诞生地;
中国第一:公元前250年左右李冰造石人作测量都江堰水则,这是中国最早水尺;
公元前141年蜀郡太守文翁在这里建立了中国最早的地方官办学堂“文翁石室”;
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年)时的司马相如、枚乘、贾谊、杨雄、王褒奠定了汉赋的基础;
后蜀主孟昶(公元943-965年)亲笔书写了中国第一幅春联“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公元355年之前,常璩编纂了中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书《华阳国志》;后蜀人赵崇祚编辑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词集《花间集》;
公元1082年前后北宋名医唐慎微撰写了中国现存最早的药典《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公元10世纪,成都画家黄筌开创了中国工笔花鸟画派先河,雅好丹青的后蜀主孟昶特创“翰林图画院”,成为中国最早的皇家画院;需要着重指出的是,早在汉代,成都的俳优百戏就很突出,在成都出土的汉代说唱俑,造型活泼,在中国同类文物中无出其右者。这是成都献给世界的珍贵礼物,也是成都文化的精华所在。
成都是哪个朝代的首都2
在成都定都的朝代有蜀汉、成汉、前蜀、后蜀、大西。
1、蜀汉
蜀汉(221年5月15日—263年),三国之一。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亦称“刘蜀”、“季汉”。
蜀汉王朝疆域所及,北至武都、汉中,东抵巫峡,南包云、贵,西达缅甸东部。占有今云南全省,四川、贵州二省的.大部,陕西,甘肃南部、广西西北部及缅甸东北部、越南西北部。263年为魏所灭。共历二帝,四十三年。
东汉末年,外戚与宦官之间的斗争不断,使得朝政日益腐败,而后爆发了黄巾起义,刘备在镇压农民起义的战斗中因战功步入仕途。
但不久,何进、董卓先后败亡,天下局势逐渐转变成诸侯混战,刘备在混战中辗转奔波,于赤壁之战后收复荆州各地,而后进取西川、攻下汉中,最终建立蜀汉政权。
蜀汉鼎盛时期占据荆州、益州,在经过关羽失荆州、刘备夷陵之战后国力受损,后又经诸葛亮治蜀国力恢复,又迫使南中地区屈服,从中获取了大量的物资、人口、装备以及矿产等天然资源,国力再度强盛。军事上蜀汉也常常占据主动,但后期逐渐走向衰落,最终被掌控曹魏的司马家族所灭。
2、成汉
成汉(304——349)是十六国之一。
西晋末年,天灾人祸横行,益州蜀郡的巴氐族领袖李特率领难民起兵反晋。297年,李特率领关中流民团南下汉中。
302年,自称为使持节、大都督、镇北大将军。第二年定年号建初,率军攻打成都,益州刺史罗尚拒守,李特败亡。其弟李流继续统领流民作战,次年病死。
之后李特之子李雄成为首领,于304年攻下成都,称成都王,306年称帝,国号成,史称成汉。
334年,李雄病死,遗命其兄之子李班继位,数月后李雄之子李期杀李班自立。338年,李骧之子李寿又杀了李期自立为帝。李寿生活奢侈荒*,人民受到严酷的徭役压迫。李寿死后,其子李势继位,大肆杀伐,国势更加衰弱。
347年,东晋的执政桓温率兵攻打成汉,李势投降,成汉的残余势力在2年后也被东晋彻底消灭。
3、前蜀
前蜀(907年—925年),五代十国政权之一,由王建所建,定都于成都(今四川成都)。盛时疆域约为今四川大部、甘肃东南部、陕西南部、湖北西部,历二主,共十八年。
前蜀盛时疆域大致在今四川大部、甘肃东南部、陕西南部、湖北西部。历二帝,共十八年。前蜀建立后,少有大规模战争,社会生产基本上能正常进行,但王建统治时赋税很繁重。
王衍继位后奢侈荒*,营建宫殿,巡游诸郡,耗费大量财力,加重人民的负担。太后、太妃卖官鬻爵,臣僚也贿赂成风,政治十分腐败。
公元925年,后唐庄宗李存勖发兵攻打前蜀,王衍投降,前蜀覆灭。
4、后蜀
后蜀(934年—965年),又称孟蜀,是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中十国之一,孟知祥所建,定都成都(今四川省成都)。
盛时疆域约为今四川大部、甘肃东南部、陕西南部、湖北西部。其疆域较前蜀而言要小,其中后蜀的疆域东线和北线最为显著。东由襄阳退至重庆一带,北也由甘陕退到广元。
同光三年(公元925年)后唐举兵灭前蜀,后唐朝廷即后又发生兵变,后唐庄宗李存勖于事变中身亡,平蜀主将郭崇韬亦因此事变身亡。
西川节度使副大使孟知祥(874年—934年)随窃取蜀中兵权,平定叛将李绍琛,整顿吏治,成都始安,随即断决与后唐朝廷的行政关系,效仿前蜀开国皇帝王建割据一隅。
中原大乱结束之后,新即位的后唐明帝李嗣源授他为西川节度使,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又封孟知祥为蜀王,次年孟知祥在成都建都称帝,年号明德,国号蜀,史称后蜀。孟知祥之子孟昶颇能励精图治,境内很少发生战争,是五代时期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地区,后蜀维持近三十年。
北宋乾德二年(964年)十一月宋太祖发兵攻伐后蜀,次年一月孟昶向宋朝投降,同年去世。乾德四年(966)年,北宋将当地所有反抗全部镇压下去。
5、大西
大西是明末张献忠创立的割据政权。明崇祯八年(1635年)张献忠于凤阳首称“古元真龙皇帝”。崇祯十五年(1642年),张献忠相继于舒城、六安两度草创政权,建号“天命”。
天命二年(1643年),张献忠据黄州称“西王”。同年,张献忠于武昌创建“大西国”,称“大西王”。大西天命三年(1644年),张献忠于四川成都称帝,国号仍为“大西”,并改元“大顺”。
大西国全盛时辖今四川和重庆大部地区。大西大顺二年(1646年),张献忠率大西军主力于西充凤凰山抗清作战中牺牲,其义子孙可望继任大西军最高领袖,率大西军转兵贵州,进军云南。
大顺三年(1647年),大西军政权以昆明为首府,不再公开使用原有国号。同时,改年号为“兴朝”,采取“联明抗清”的国策,孙可望称“国主”。
兴朝三年(1650年),大西迁首府于贵阳,兴朝四年(1651年),大西改奉明为正朔。南明永历六年(1652年),永历帝朱由榔依附大西军,原大西军成为南明永历政权的核心军事力量。
永历十一年(1657年)孙可望叛变,张献忠另一义子,晋王李定国成为南明军事统帅。永历十六年(1662年)吴三桂率军进入缅甸,向缅甸国王索回永历帝,后在昆明将其勒死,南明灭亡。清康熙元年(1662年)李定国病殁,余众部分降清。
成都是哪个朝代的首都3
1、古蜀国:前5世纪中叶的古蜀国开明王朝九世时(前367年)将都城从广都樊乡(华阳)迁往成都,构筑城池。
2、成都国:晋武帝改蜀郡为成都国,不久恢复称呼。
3、大成国:永兴三年(306年),李雄在成都称帝,国号“大成”。至咸康四年(338年)时,李雄侄李寿又改国号为“汉”,史称为“成汉”。永和三年(347年),大成国被东晋所灭。
4、蜀国:后梁开平一年(907年),朱温灭唐,中国历史进入五代时期。王建、孟知祥先后割据川蜀,在成都称帝,国号蜀,史称“前蜀”和“后蜀”。
5、大西: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张献忠率军攻入成都,自立为帝,国号大西,称成都为西京。
扩展资料
成都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古蜀文明发祥地,中国十大古都之一。公元前四世纪,开明王朝九世以“一年成邑,二年成都”,故名成都;先后有7个割据政权在此建都;一直是各朝代的州、郡治所;汉为全国五大都会之一;唐为中国最发达的工商业城市之一,史称“扬一益二”。
北宋是汴京以外的第二大都会,发明了世界上第一种纸币交子。拥有都江堰、武侯祠、杜甫草堂、金沙遗址等名胜古迹,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成都是哪个朝代的首都4
一、古蜀国
曾经在蜀川之地辉煌一时的三星堆文明遗存文物
诗仙李太白有诗《蜀道难》,曰:”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这其中的蚕丛及鱼凫,就是指的古蜀国时期的蚕丛氏时期和鱼凫氏时期。古蜀国从原始社会时期的蚕丛氏统治时期开始,历经柏灌氏、鱼凫氏、开明氏,存在了总共729年。在蜀王杜尚在位时期(开明氏第九世,此时中原地区为周烈王姬喜在位时期,也就是战国初期),古蜀国将国都迁至成都,直到蜀王杜芦(开明氏第十二世)时期,属国被秦国所灭,成都一直是古蜀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二、成家(大成)
大成白帝——公孙述
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位,建立新朝,史称新莽。王莽称帝之后,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由于其改革思想和内容太过超前,大大超越了当时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因此,新莽政权建立了仅仅14年便灰飞烟灭。而此时,位于西南边陲之地的蜀郡太守公孙述趁机建立割据政权——成家(又称“大成”或“成”),以成都为国都,统治蜀地达十二年之久,后被东汉光武帝派大司马吴汉率军消灭。
三、三国时期的蜀汉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诸葛亮,从此,蜀汉军政大权尽归诸葛亮
在成都建立国都的各个封建政权之中,蜀汉绝对是知名度最高的一个。东汉末年,宦官专权、军阀割据,曹操、刘备、孙权这三个乱世枭雄,在群雄之中脱颖而出,成为魏蜀吴三个政权的奠基者或开创者,曹操占据天时,孙权占据地利,而刘备就是占据人和。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号称延续大汉王朝的统治,被称为“季汉”,占据了古代封建王朝伦理道德的制高点,然而,以成都为国都的蜀汉,仅仅占据益州之地,底盘最小,人口最少,兵力最弱,到后期更是人才凋零,如果没有诸葛亮这样的忠臣良相的治理,蜀汉政权恐怕是没法维持四十多年以上的。诸葛亮治蜀,功莫大焉!
四、成汉
成汉政权
西晋王朝末年,朝廷骄奢*逸,加之天灾人祸横行,各地百姓纷纷揭竿而起,这其中,益州蜀郡的巴氐族领袖李特率领难民起兵反晋。李特自称为使持节、大都督、镇北大将军,其后在与益州刺史罗尚的战斗中败亡,其弟李流继续起义军作战,但是不久又病死,在此之后,李特之子李雄成为起义军首领,与公元304年攻下成都,并于306年称帝,以成都为首都,国号为“成”,史称成汉。成汉政权存在长达41年,为十六国之一,在公元347年被东晋桓温率军攻灭。
五、谯蜀
建立谯蜀政权的谯纵
谯蜀是十六国时期由汉人谯纵以成都为国都建立起来的封建割据政权,史称谯蜀。这个政权自建立起就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东晋王朝不能容许西蜀之地脱离自己的控制,因此接连派兵攻伐,公元413年,东晋军队攻占成都,谯纵自缢而死,谯蜀灭亡。
六、五代十国——前蜀
前蜀王建的长眠之地,也是中国目前唯一一座地上皇陵——永陵
在五代十国时期,除了威名赫赫的朱温、李克用、李存勖等大军阀,王建可算是一位枭雄,这位出身于晚唐神策军的将领,在唐末的乱世纷争中,占据富庶的西蜀之地,建立了前蜀政权,以成都为国都。王建死后葬于永陵,目前已经被发掘并被改建成为永陵博物馆,是中国目前唯一一座地上皇陵,位于成都市一环路以内。
七、五代十国——后蜀
后蜀政权
后蜀,又称孟蜀,以成都为国都,是五代十国之一,开创者为孟知祥。孟知祥之子孟昶在继位之初颇能励精图治,加之政治环境相对稳定,因此,后蜀是五代时期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地区,维持了近三十年。值得关注的是,孟昶并不是一个昏庸的君主,根据史书记载,他作为帝王,是颇有些作为的,只是到了后期,才逐渐腐化堕落,最终被北宋消灭。
八、大西政权
张献忠
张献忠是明朝末年杰出的农民起义军领袖,与闯王李自成齐名。张献忠于崇祯十六年攻克武昌,自称大西王,之后带兵攻入四川,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之后,张献忠在反清斗争之中战死,大西政权灭亡。大西政权可算是迄今为止最后一个在成都建都的封建割据政权。
成都是哪个朝代的首都5
四川自古便有“天府之国”的美誉,但地形十分险阻,又可谓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和平时代自然悠闲安逸,战乱年代则最容易产生割据势力,纵观中国古代的历史,四川简直就是天下治乱的风向标,每当中原王朝衰亡时,富庶的四川就会变成一个个独立王国。下面,我就为大家盘点下这些独立王国们。
一、古蜀国(?—前316年)
红框内的势力为古蜀国
据《华阳国志》记载,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把自己的庶子封在了蜀地。颛顼的子孙世为侯伯,历经夏、商、周三代,与中原来往不绝。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蜀侯蚕丛见天下大乱,于是自立为王,称霸一方。蚕丛氏衰亡后,柏灌氏、鱼凫氏、杜宇氏、开明氏皆相继而兴。开明氏以成都为都城,并用武力不断对外扩张,因蜀国与秦国接壤,两国为了争夺地盘,摩擦不断,关系十分紧张。
前316年,蜀国爆发内乱,秦惠文王趁机派张仪、司马错等讨伐蜀国。秦军大败蜀军,杀死蜀王,于是灭亡了蜀国。
二、公孙述的成家(25—36年)
红框内的势力为公孙述建立的成家王朝
王莽篡汉,建立新朝(8—23年)后,托古改制失败,导致天下大乱,英雄豪杰四起。时任蜀郡太守的公孙述趁机起兵自立,割据益州(四川)。
25年,公孙述在成都登基称帝,国号成家,称霸一方。十年后,汉光武帝刘秀平定了中原,大举出兵讨伐公孙述。36年11月,汉军兵临成都,公孙述出城迎战,兵败被杀,成都遂降,成家于是灭亡,刘秀统一了天下。
三、刘备的蜀汉(221—263年)
红框内的势力为刘备建立的蜀汉王朝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刘焉、刘璋父子起初占据着益州。214年,占据荆州的刘备入川,击败刘璋,把益州据为己有。
220年,曹丕篡汉,建立曹魏,刘备听闻消息后,便在221年登基为帝,国号大汉,后人为了区分之前的西汉和东汉,便称刘备建立的汉朝为蜀汉。蜀汉用一州之地对抗天下,先是刘备讨伐东吴,后是孔明和姜维北伐曹魏,虽然连年对外扩张,但是收效甚微。
263年5月,曹魏派钟会、邓艾西征蜀汉,魏军兵分两路,连战皆胜。10月,邓艾兵临成都,后主刘禅出城投降,蜀汉宣告灭亡。
四、李雄的成汉(304—347年)
红框内的势力为李雄建立的成汉王朝
公元300年,益州受到西晋八王之乱的波及,发生了叛乱。氐人李特率领族人参与其中,势力不断壮大,与朝廷发生了冲突。从301年起,李特起兵反抗朝廷,与晋军战争不断,303年,李特战死后,弟弟李流、儿子李雄相继领导氐人,坚持对朝廷进行对抗。
李雄颇具才略,他在303年击败晋军,攻占成都,又在第二年称号成都王,使益州成了一个独立王国。306年,李雄改成皇帝,国号大成。李雄在位28年,对内治国有方,对外扩张疆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334年,李雄死后,家族陷入内乱,其侄子李班、儿子李期先后被杀。338年,李寿夺得帝位,改国号为汉。343年,李寿死后,儿子李势即位,李势昏庸无能,残忍好杀,成汉因此由盛转衰。
346年11月,东晋大将桓温趁成汉内乱,率领晋军,大举西征。第二年3月,桓温攻克成都,俘虏李势,成汉宣告灭亡。
五、谯纵的蜀国(405—413年)
灰色区域内的势力为谯纵建立的谯蜀
403年,东晋权臣桓温的儿子桓玄篡位,建立楚国。第二年,刘裕、刘毅等在京口起兵讨伐桓玄,很快就攻克了建康,然而,桓玄在东晋西部的势力犹存,双方又进行了长期的战争,桓玄的家族才在405年彻底失败。
一如西晋的八王之乱,这次桓玄之乱也波及到了益州。405年,益州的士兵不愿出川参与讨伐桓玄的战争,于是聚众叛乱,拥立谯纵为成都王,使益州脱离了朝廷的控制。这位谯纵与之前众多自立者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因为他起初没有什么野心,一切都是被逼的。
谯纵出身文官,性格和善,当叛乱的士兵们拥立谯纵时,谯纵是十分不情愿的。谯纵在哀求无果的情况下,便用跳水自杀的方式来躲避这一切,不过,谯纵没有自杀成功,最后还是被士兵们救了出来。即使如此,士兵们依然没有放过谯纵,谯纵无奈之下,只好跪在地上,磕头求饶,士兵们实在没招,最后只得把谯纵绑在车上,硬生生地把谯纵立为了主帅。叛乱的士兵们攻破成都后,谯纵于是自称成都王,开始了割据一方的生活。
412年,东晋权臣刘裕平定占据荆州的刘毅后,顺势派朱龄石、臧熹等讨伐谯蜀。第二年7月,谯纵战败自杀,晋军攻占成都,谯蜀宣告灭亡。
六、王建的前蜀(907—925年)
红框内的国家为王建建立的前蜀
前蜀的建立者王建是一个充满传奇的人物。王建出身卑贱,是个无赖,无恶不作,被乡里人称作“贼王八”。王建别无所长,只好效力军中,希望能以此改变自己的命运。
时值黄巢之乱、藩镇混战,王建因缘际会,先是领兵击败黄巢,收复长安;后来投靠宦官田令孜,做了田令孜的养子,当了宫中宿卫禁军。当田令孜失势后,王建被贬为壁州刺史(今四川通江县),王建愤懑不已,公开招兵养马,对外攻城掠地,加入了藩镇混战中。891年,王建联合东川节度使顾彦朗,击败西川节度使陈敬瑄,攻破成都,占据西川;897年,王建又击败东川节度使顾彦晖(顾彦朗的弟弟),攻破梓州,占据东川。
王建占据两川后,继续与其他藩镇混战,又先后占领了山南西道、荆南四州,其实力由此异常雄厚。907年,朱温取代唐朝,建立后梁,王建闻讯,也在成都登基,国号为蜀。王建在政治和军事上颇有建树,使前蜀强盛起来,他死于918年,其幼子王衍即位。
王衍昏庸无能,荒*好色,宠信宦官,国力遂衰。925年9月,后唐庄宗李存勖派魏王李继岌和郭崇韬率军西征前蜀,当年11月,后唐大军逼近成都,前蜀将领发动叛逆,废黜王衍,投降后唐,前蜀灭亡。
七、孟知祥的后蜀(934—965年)
红框内的国家为孟知祥建立的后蜀
后蜀的建立者孟知祥本是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姻亲,前蜀灭亡后,郭崇韬举荐孟知祥做了西川节度使。926年,孟知祥刚到任,后唐朝廷就发生了一场政变,庄宗李存勖被杀死,明宗李嗣源即位。孟知祥由此渐生自立之心,碰巧的是,李嗣源任用的宰相安重诲对孟知祥也十分猜忌,这使得孟知祥与朝廷的关系更加紧张。
930年,孟知祥与朝廷的关系激化,联合东川节度使董璋发动了叛变,击退了朝廷大军。第二年,孟知祥与董璋的关系恶化,两川爆发战争,董璋败死,孟知祥于是占据两川。
933年,一直努力与孟知祥改善关系的明宗李嗣源驾崩,孟知祥听闻消息后,决定彻底脱离朝廷。第二年1月,孟知祥在成都登基称帝,国号为蜀。同年7月,孟知祥去世,其三子孟昶即位。
孟昶昏庸无能,荒*好色,屡诛朝臣,国力遂衰。955年,后周世宗柴荣亲率大军西征后蜀,顺利攻占四州之地。964年11月,宋太祖赵匡胤派遣王全斌、曹彬等五位大将西征后蜀,宋军历经三个月的战争后,节节胜利,在第二年正月攻占剑州(今四川剑阁县),孟昶闻讯,不战而降,献出成都,后蜀灭亡。
八、李顺的蜀国(944—945年)
红色区域内的国家为李顺建立的蜀国
北宋平定后蜀后,对蜀地百姓无尽压榨,蜀地百姓忍无可忍,最终在993年发动了起义。起义军最初的领导者是王小波,王小波提出了“均贫富”的口号,得到了百姓的广泛支持。同年12月,王小波战死,起义军拥立李顺为领袖,继续对抗宋朝。
994年1月,李顺攻克成都,称号蜀王。宋太宗随即大举发兵讨伐李顺,宋军接连获胜,在5月攻陷成都,擒杀李顺。李顺的部将张余继续坚持战斗,直到第二年被手下杀害,这场轰轰烈烈的起义才告失败。
九、张献忠的大西(1644—1646年)
粉色区域内的国家为张献忠建立的大西
明朝末年,政治腐败,饥荒频发,农民起义不断。张献忠在1630年在米脂聚众起义,自称八大王,开始了反抗明朝的生涯。张献忠起初与李自成联合行动,1635年时,张献忠与李自成产生矛盾,开始独闯天下。1637年,张献忠受到了明军的重创,便在第二年接受了朝廷的招安。由于官兵对自己无休止地的索贿、敲诈和刁难,张献忠忍无可忍,决定在1639年再次举兵起义。
1643年,张献忠攻占武昌,始称大西王。第二年11月,张献忠攻占成都,正式称帝,建立大西国。也是在1644年,3月,李自成攻破北京,灭亡明朝,建立大顺国;4月,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击败李自成;5月,清军攻占北京,入住中原,以此同时,大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位。至此,大西、大顺、南明、清朝四国鼎立,对天下展开了角逐。
清朝在原明朝大将洪承畴、吴三桂、尚可喜、耿仲明等人的辅佐下,对天下展开了势如破竹的攻略。1645年,清军击溃大顺军,李自成在九宫山被杀,大顺灭亡。同年,清军攻占南京城,俘虏朱由崧,明朝其他宗室没有放弃,继续组织军队反抗清朝,但势力已经大不如前。1646年,清军进攻四川,在凤凰山射杀张献忠,随后攻占了四川,灭亡了大西。
张献忠虽死,其众多部下依然坚持抗清,转战贵州、云南,与南明朝廷展开合作,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两蹶名王”的大将李定国。
亚德里亚堡之战:欧洲最大帝国被部落击败
亚德里亚堡之战:欧洲最大帝国被部落击败
公元378年6月12日,罗马皇帝瓦伦斯与自己精锐的帝国野战军驻扎在亚德里亚堡南部,此时正值夏初,整片军营都是充满了燥热的空气。
他们正等待着罗马帝国的另一位皇帝格拉提安率帝国西部的援军赶来,一同击败两年前越过多瑙河后便一直在巴尔干半岛犹如饿狼般四处劫掠的哥特人。
然而他想不到的是,格拉提安正火速赶来的时候突接莱茵河防线告急的消息,竟把支持巴尔干的援军派回了莱茵河。他更想不到的是,亚德里亚堡这个地方,即将成为他与帝国士兵的坟场。
公元376年,罗马帝国的边境多瑙河,突然出现了一大批难民,这些难民绝大多数都是哥特人,他们因为匈人攻击他们在黑海沿岸的居住地,被迫带着家小财产背井离乡,逃往更西边。
据罗马史学家阿米安记载,这些难民的人数多达二十万,其中能披挂上阵的战士有两万众。这些哥特人仓皇逃生的画面被阿米安描绘得十分生动:“消息传遍各哥特部落,迄今为止都尚未听说的一支游牧民族突然出现,有如高山上袭来的暴雪,势不可挡,所到之处或被占领,或被摧毁。”
这些可怜的哥特人希望得到罗马帝国的庇护,在帝国内部寻求一片安身之处。对罗马帝国来说,这并不是一个未曾见过的请求。
早在公元1世纪尼禄统治时期,帝国就曾经将10万移民从多瑙河北岸迁至色雷斯,公元300年时,罗马皇帝也将大批迁入帝国境内的达西亚人安置在匈牙利至黑海沿线。
所以当哥特人请求迁入帝国境内时,很多人都欣喜若狂,官员们称赞皇帝瓦伦斯有福气,因为大批蛮族移民不仅意味着大批适合招纳入伍的蛮族战士会增强帝国的军事实力,还意味着从蛮族那得来的税收将充实罗马的国库。
史料没告诉我们瓦伦斯对哥特人的这个请求如何答复,只说了哥特人的一支,瑟文吉部落在376年越过了多瑙河。
他们越过多瑙河的时间恰好是多瑙河防御空虚的时间,当时巴尔干半岛的兵力都因为帝国东部波斯人的军事威胁而被抽调走了。这么一来,哥特人在巴尔干就如入无人之境,这对罗马帝国来说是一个十分严重的威胁。
皇帝瓦伦斯不得不与瑟文吉部落谈判,放宽了移民的条款,不再是由皇帝选择他们的安置地,而是他们自己选择自己的定居点。但由于罗马帝国未给这群新移民提供足够的粮食,饥饿的瑟文吉人开始了暴动,迫使当地的指挥官抽调多瑙河上另一支哥特部落——格鲁森尼人越过多瑙河的罗马军队去应付瑟文吉人。
这位指挥官试图在宴会上刺杀瑟文吉人的首领,但却失败了,第二天,哥特人与罗马帝国的战争正式爆发。
虽然经历过三世纪危机,但四世纪的罗马帝国依然拥有极其强大的实力。即便罗马在德国的北部、瑞士北部、多瑙河北部、尼罗河中游的领土都丧失了,他的疆域依旧北达哈德良长城,南及撒哈拉沙漠,西沿大西洋,东接美索不达米亚,在当时,拥有7000万人口的罗马帝国不仅是世界上疆域最为辽阔的国家,还是人口最多的国家。
虽说罗马依旧是一个超级帝国,但相对于早中期的罗马帝国,它已经历了极大的变化。公元一二世纪的罗马军队由军团和辅助部队组成,而公元四世纪的则是由野战军和边防军组成。
早期帝国的军队总数有30~35万,军团和辅助部队各占一半。无论是军团还是辅助部队,都可作为机动力量前往各个战场,他们的武器装备非常精良,军纪也非常严明,是早期帝国对应外敌的一大利器。而晚期帝国能作为机动力量应对大规模战役的只有野战军,边防军的职责仅是作为驻军呆在工事之后消极防守。
根据史料,晚期帝国的军队扩充了许多,但却没有明说具体的数字,许多史学家都对晚期罗马军队的数量进行了推测,蒙森推测晚期罗马一共有55万军队,尼斯谢给出的数据则是73万,琼斯的是60万,瓦哈底的是52万,斯基尔的是50万。
尽管对军队总数量的推测差异很大,这些史学家在估计野战军数量时却高度的一致,基本都是20万左右。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晚期帝国的军队规模虽然扩大了,但具有机动作战能力的军队却比早期帝国少了十多万,因此晚期罗马帝国应对军队数量上千上万的外敌时,显得颇为无力。
对此我们可以简单做个对比,以便加深对两种军事体系之下罗马应付高烈度战争时的不同。提笔略在公元6年镇压起义时在几个月内集结了10万人,图拉真对达西亚王国发动的两次战争投入的兵力,一次是10万,一次是15万,对帕提亚的战争中则投入了7万以上的兵力。
反观晚期帝国,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无疑是皇帝尤里安对萨珊波斯的进攻,可是这次战斗投入的战斗人数仅有3万人,而在前些年他对抗莱茵河上的蛮族人时,麾下的军队也只有一两万人,相比早中期帝国,晚期罗马能进行野战的兵力实在是少得可怜。
这么一来,我们也就不能对亚德里亚堡战役中罗马军队的数量有太高的期望。哥特战争一爆发,巴尔干的罗马军队便被击败了。巴尔干的罗马军队数量较少,且大多由战斗力低下的边防军组成,轻而易举就输给了哥特人。
此时身在安条克的瓦伦斯接到这个消息后,立刻开始抽调东部的军队前往巴尔干,同时他还联系罗马西部的皇帝格拉提安,要求对方提供支援。
格拉提安自然是一口允诺了这位东部同事的请求,鉴于莱茵河对面的蛮族部落安分了点,他抽调高卢的军队作为援军前往巴尔干,但就如之前提到的,莱茵河流域突如其来的战事迫使格拉提安掉转枪头转回高卢。
公元378年早些时候,当瓦伦斯和他的部队已经到达巴尔干半岛时,格拉提安和他的援军却迟迟不见踪影。
击败了当地唯一一支野战部队后,哥特人开始大肆劫掠,巴尔干大片大片的乡村被摧毁,对防卫严密的要塞和城市毫不理睬。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瓦伦斯的士兵开始变得焦躁不安,他本人也因为援军迟迟未到而感到忧虑,尽管格拉提安承诺他仍然会赶往支援。
但到了八月,夏天已过去了一大半,瓦伦斯依旧没等到他想要的援军,恰好在这时,传来哥特人正从北部向亚德里亚堡挺进,而他们的兵力只有1万。
听到蛮族只有一万战士,瓦伦斯决定他应该前去决战,因为他手头上拥有的兵力达到了三万人,面对只有一万兵力的蛮族胜算很大,于是他带领自己的军队仓促前往亚德里亚堡北部寻求和蛮族的正面对决。
或许是命中注定瓦伦斯要命丧于此,他得到的情报出现了错误,罗马人误以为在亚德里亚堡北部的哥特人只是瑟文吉部落,却没想到此时格鲁森尼人也加入了瑟文吉的阵营,哥特人的兵力达到了两万之众。
双方已经近到可以在战场上看到对方的军队。哥特人派出了使节前去求和,但瓦伦斯断然拒绝接受和谈,哥特人不死心,又派遣了两批使节,瓦伦斯开始犹豫了。正当他安排交换人质,以保证和约的有效性时,罗马军队右翼的两支部队在没有接到命令的情况下就贸然发动进攻。战斗终究还是打响了。
哥特人在己方战线上布置了大车,罗马一方则是在侧翼部署轻步兵和骑兵,在中央部署重装步兵。战斗刚开始时罗马军队的左翼还没摆好作战阵列,但罗马人似乎取得了不错的进展,哥特人被他们逼迫得退回大车之后。
战局发生了逆转,哥特骑兵“雷电般从附近高山上冲下来,引起一片混乱,所到之处见人就杀”,他们直捣罗马军队的左翼,进而逼近罗马人的中军,而此刻罗马人的骑兵不战而逃。局势彻底倒向了哥特人,罗马人全军覆没,就连瓦伦斯也没能逃得一命,死在了战场上。
这场战役极大地影响了罗马帝国,不仅皇帝战死,而且哥特人在这之后的几十年一直待在帝国境内,成为罗马帝国内部的一颗毒瘤。直到罗马帝国西部彻底沦陷后,哥特人依然存在,还建立了自己的王国。说到底,哥特人即使两支部落联合起来,总人口也不过20万,兵力区区2万人。
就这样的一个小势力,却战胜了7000万人口的大罗马帝国并从此稳定了自己在过去的罗马领土上的地盘。可见古代王朝无论再怎样强盛一时,皇帝集权的先天缺陷终究让它敌不过岁月的侵蚀。
请教从历史的角度如何分析一个王朝的兴亡?比如说宋朝或者明朝,如何用简洁易懂的话来说明。
按照西方尤其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王朝的交替和文明的进步都是随着生产力的和交换方式的改变而发生变化的,并且这一理念在历史唯物主义中占据绝对地位。
但是历史唯物主义中几乎是泯灭了个人在大的历史进程中的推动作用,有一点的道理,但也很难令人完全信服。
在中国,一个强大的王朝的灭亡往往是由自身的原因引起,也就是祸起萧墙。
北宋的灭亡主要有三点
1,党争,在北宋末年,旧党,新党,清流之间的相互倾轧,政局不稳。
2,宋微宗信奉道教,不理政事,信用奸臣,奢荒无度。
3,宋朝以文制武,武官受制与文官,军人的社会地位极为低下。
其他还有金的兴起,社会无尚武之风一类。
明的灭亡更是外忧内困
1,外有满清兴起,统一东北,侵略并吞并了辽东辽西。
2,崇祯即位后国内饥荒严重,长江以北除山东河北外粮食基本绝收。
3,农民起义遍布全国。
4,赈灾,兵乱,边防等费用剧增,导致财政破产,国库无钱可用,仅为了对付满清一年的辽饷就有800W两之多。
好了,今天关于“超难民王朝阵容搭配图”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超难民王朝阵容搭配图”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