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襄樊之战阵容搭配

我非常愿意为大家解答关于姜维襄樊之战阵容搭配的问题。这个问题集合包含了一些复杂而有趣的问题,我将尽力给出简明扼要的答案,并提供进一步的阅读材料供大家深入研究。

姜维襄樊之战阵容搭配插图

汉末三国,是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与此同时,那也是一段非常有意思的历史。当时,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诸侯争霸,很多百姓被迫拿起武器,与自己的同胞相互残杀。因此,很多人认为,当时的士卒根本不存在什么忠义,他们只会盲目的跟随着自己的主将,并在主将失败之时纷纷逃散。然而,如果我们熟读汉末三国史,就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合肥之战是,凌统为给孙权断后,身边的士兵全部战死当场;夷陵之战时,傅肜为刘备断后,他的部曲亦然;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赵云被曹真击溃,其残兵迅速被收拢,并形成了战力;姜维北伐时,无当飞军杀敌数倍,尔后全军覆没;淮南三叛时,诸葛诞被诛,数百人高呼宁为诸葛公死,不肯向司马昭投降;平定南蛮时,向宠临阵被杀,其麾下奋勇拼杀,夺回了他的尸体,等等。也就是说,在当时很多名将的士卒,愿意为他们的主将死战到底。

可是,有一位名将,以善待卒伍著称,兵败之后却被自己的士卒抛弃,最终被擒杀。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位名将不是别人,正是曾威震华夏的关羽。《三国志·张飞传》记载:“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三国志·关羽传》中却提到:“权已据江陵,尽虏羽士众妻子,羽军遂散。”也就是说他败于襄樊之战,又败走麦城时,他的士兵出现了大规模叛逃的状况,据记载,最后他的身边,只剩十余人了。他如此善待士兵,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说到此处,也许有人会说,这大约是因为,孙权俘虏了他士兵的家属吧?的确,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但仅仅是这样,他的士兵,大约也不会大规模叛逃。因为这个时候,他只要放出假消息,说士兵的家属都死在了吴军手中,或者不必撒谎,只要稍微暗示一下,士卒就会与东吴不共戴天,陪他死战到底。可是,关羽不但没有这样做,反而做了一个非常作死的行为。

《三国志·吕蒙传》记载:“羽还,在道路,数使人与蒙相闻,蒙辄厚遇其使,周游城中,家家致问,或手书示信。羽人还,私相参迅,咸知家门无恙,见待过于平时,故羽吏士无斗心。”意思是说,关羽从襄樊战场回来的时候,得知吕蒙已经拿下了荆州,于是数次派使者与吕蒙交涉。吕蒙不但没有拒绝见来使,反而每次都厚待来使,并让使者在城中自由行动,去慰问关羽士兵的家属,甚至允许使者给关羽的士卒传递书信。

因此关羽的使者回到军中之后,对大家反映了江陵城中的情况:吕蒙不但没有亏待他们的家属,反而使他们的家属,过上了比之前更好的生活。试想,这种情况下,关羽的士卒,哪里还有反抗之心呢?再者说,他们愿意为关羽效力,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关羽的善待,以及关羽能力卓越,能带他们建功立业,但是更多还是因为,他们的家属原本握在关羽手中。这个时候,他们的家属,已经到了吕蒙手里,若他们再为关羽拼死力战,其家人又会有什么待遇呢?至此,我们不得不承认,关羽屡次派使者前去见吕蒙,让使者带回了城中家属安好的消息,是一个非常错误的决定。

毕竟,一将功成万骨枯,作为一个将领,最重要的是以胜利为目标,而他的做法,却一点都不合格。当然了,如果站在人性的角度来看,他此举却又保住了无数的士卒,以及他们无辜的家属,算是用自己的败亡为代价,做了一件好事。只不过,恐怕他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吧?

姜维作为蜀汉后期全军的统帅,究竟实力如何?

作为蜀汉后期的全军统帅,大将军姜维的武艺到底如何呢?很多三国迷朋友彼此也争执不休,始终没有达成一个共识。姜维的武艺是不是能与蜀汉五虎旗鼓相当呢?

归根结底,要推断一个武将的武力值,还得从他的战斗表现来进行判定,这是最直接的依据。当然,也要与其他武将之间进行参考和对比,才能够更加准确。

姜维初次出场是在诸葛亮北伐攻打天水关的战役中。诸葛亮设下“调虎离山”之计,派赵云率兵准备乘虚拿下天水。没想到被姜维识破,来了“将计就计”,提前在天水城外设下埋伏,张网以待。赵云来到城下,正欲攻打,伏兵四起,姜维“挺枪跃马”杀出来了。

原著中说,赵云“挺枪直取姜维。战不数合,维精神倍长”。“精神倍长”是不是说明姜维有优势呢?未必。大家记得,在虎牢关之战中,吕布追击公孙瓒,被张飞拦下,张飞“抖擞精神,酣战吕布”,但张飞并没有占上风;襄樊之战时,关羽和庞德打斗“二将战有百余合,精神倍长”也没有说谁占了上风。这说明“精神倍长”只是进入了亢奋状态,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呢?因为遇到了强大的敌人,必须要集中精力将自己的武力发挥到极致。

在与姜维的打斗中,赵云非常震惊,书中描绘了赵云的心理活动:“谁想此处有这般人物!”这样的描写能说明赵云落在下风吗?当然也不是。赵云随诸葛亮北伐以来,根本就没遇到个像样点的敌将,西凉韩德号称“有万夫不当之勇”,四个儿子“皆精通武艺,弓马过人”,但被赵云在凤鸣山一战灭了满门。随后赵云又力敌八将,打得众魏将“陆续奔走”。此时的赵云是蜀汉五虎仅存的硕果,虽“寿已七旬”,仍威名赫赫,是真正的天下第一猛将,在疆场上全无敌手。

赵云从来不怕埋伏,他非常擅长打突围战,按照他的战斗风格,必须是“斩将破围”。而在天水关遇伏,赵云仍然是这个想法,要干掉最嚣张的敌将,破围而出。但突然遇到了姜维这样一个强手,短时间内不可能拿下来,而敌人的包围圈可是越收越紧。诸葛亮安排的战斗计划已经破灭,任务失败,赵云的必须首先保障部队安全撤离才是上策,因此赵云没有与姜维纠缠不休,而是迅速撤退了。

所以说,赵云并非被姜维击败,而是主动撤退。而姜维的武艺也得到了赵云的认可,“夸奖姜维枪法,与他人大不同”。赵云性情忠厚诚实,即使是敌人,也愿意认可对方的优点。

那么,姜维的武艺能达到什么水准呢?咱们再看下一场战斗。姜维为了母亲的安全,率兵去守冀城,在期间他率部出城去劫夺蜀军粮队,遇到蜀将张翼,两人交锋,“战不数合”,王平又率领一支人马赶到,“两下夹攻,维力穷抵敌不住,夺路归城”。

这场战斗可以看出,在一挑二的状态下,姜维打不过张翼和王平的联手夹击。王平和张翼只能算是二流水平的武将,但姜维仍然是“力穷抵敌不住”,这样的战斗力怎么可能与赵云相提并论呢?米仓山赵云发威,张郃和徐晃两员曹魏一流猛将都不敢往前凑,所以结论很清楚,姜维的武艺比起赵云来还差着一个很大的层次。

诸葛亮数次北伐,曹魏猛将张郃都屡屡为难,给诸葛亮造成了很大困扰。而诸葛亮为了抗衡张郃,首先选择的并非姜维,而是大将魏延。在街亭之战中,诸葛亮安排马谡和王平去守街亭,又派高翔去驻扎在列柳城,支擒马谡。诸葛亮仍然不放心,张郃太厉害,“必得一员大将,屯兵于街亭之右,方可防之”,然后派出了魏延。这个安排也说明,在诸葛亮的心目中,蜀汉军中的第一猛将仍是魏延。

诸葛亮死后,魏延作乱,率部到南郑关堵截蜀军主力的退路,姜维与杨仪商议:“魏延勇猛,更兼马岱相助,虽然军少,何计退之?”在兵力占优的情况下,姜维仍然如此忌惮魏延,可见在姜维本人的心目中,也承认自己武艺不及魏延。

魏延作乱,烧绝栈道,上表朝廷,后主刘禅说:“魏延乃勇将,足可拒杨仪等众,何故烧绝栈道?”可见在刘禅心目中,也认为蜀军中无人能敌魏延,当然包括姜维也不行。

通过以上诸葛亮、姜维、刘禅的观点来看,姜维的武艺应逊于魏延。

姜维的作战风格比较独特,属于兴奋型的战将,遇强不弱,遇弱不强。打了鸡血兴奋起来,敢和赵云恶斗;状态不好的时候连邓忠这样的毛头小子也搞不定。越是危急时刻,越能超水平发挥——玩的就是心跳。

铁笼山之战,郭淮和羌兵突然袭营,姜维措手不及,慌忙逃跑,武器都没来得及拿,箭也丢了。郭淮穷追不舍,危急时刻,姜维空手接箭,反身射死郭淮。

长城之战,姜维遇到邓艾的儿子邓忠,双方交锋“三四十合,不分胜负”,姜维见邓忠枪法“全无半点放闲”,就诈败而走,暗箭射之,被邓忠早有防备避开,一枪刺向后心,危急时刻,姜维挟住敌人枪头,拔出剑来,惊退邓忠。

历史上,姜维的打仗能力比较关羽如何?

既然只讨论打仗能力,那就省了很多事了,比如不用扯姜维穷兵黩武的问题咯。

我们先分别分析两人的战绩。

关羽

我们先来看看史书记录的对关羽的评价:

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三国志?蜀书》

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三国志?周瑜传》

什么是万人敌呢,有两种意思。一是?勇武可敌万人?,二是有?战胜万人之术?,即精通兵法。

我不认为关羽只是个纯粹的武夫,刘备势力的初期,往往是刘备带张飞出征,关羽守家,或者关羽直接担任方面主帅。

(至于张飞守家 ?()?,我印象最深的应该就是酗酒丢了徐州,╮( ? )╭。)

先主之袭杀徐州刺史车胄,使羽守下邳城,行太守事,而身还小沛。

从先主就刘表。表卒,曹公定荆州,先主自樊将南渡江,别遣羽乘船数百艘会江陵。《三国志?关羽传》

我这里简要提及两大战役:

绝北道与襄樊之战。

一,绝北道:

众所周知,陈寿说季汉史料残缺,所以《三国志》中季汉本传往往存在一些问题,常需要结合其他部分综合分析。

绝北道一事在《三国志?关羽传》中并无记载,反倒是在《三国志?李通传》中有所提及,故而存在一定的疑点。

刘备与周瑜围曹仁於江陵,别遣关羽绝北道。通率众击之,

我此处可以结合《三国志?吴书》来分析:(这是赤壁之战后)

备与瑜等复共追。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径自北归。《三国志?周瑜传》

后随周瑜拒破曹公於乌林。攻曹仁於南郡,《三国志?甘宁传》

权以统为承烈都尉,与周瑜等拒破曹公於乌林,遂攻曹仁,《三国志?凌统传》

我们先谈谈江陵的重要性:南临长江,北靠汉水,东进武昌,西入巴蜀,是南北联结的重要枢纽,可谓兵家必争之地。

再简析各方的战略目的:

曹操:利用江陵拖延时间,以恢复元气。

周瑜:拿下江陵城,再考虑西进或是北出。

刘备:拿下荆南,寻求发展机会。

关羽:拖住北方赶来支援的曹军。

要知道周瑜打江陵打了足足一年,总不能说这段时间曹军诸将全挂机了吧。╮( ? )╭

鉴于《三国志?关羽传》无记载,故我们只能从其他传记中探寻。

又与满宠讨关羽於汉津,与曹仁击周瑜於江陵。《三国志?徐晃传》

后从平荆州,留屯襄阳,击关羽、苏非等,皆走之。《三国志?乐进传》

与乐进讨关羽於寻口 《三国志?文聘传》

徐晃、满宠、乐进、文聘、李通,这些都是曹魏一二线的大将,在这期间貌似一直在撵着关羽打。

但是别看战绩好像很不错的样子,但五位大将全部被关羽拖住。其中只有李通最后接应到了曹仁,还是已经放弃南郡,撤军的曹仁,他本人则在途中病逝。

后仁闻瑜卧未起,勒兵就陈。瑜乃自兴,案行军营,激扬吏士,仁由是遂退。

《三国志?周瑜传》

通率众击之,下马拔鹿角入围,且战且前,以迎仁军,勇冠诸将。通道得病薨,时年四十二。《三国志?李通传》

也就是说,关羽拖住曹军的战略目的完成的很棒。嘿,或许这位才是?游击战?的发明者,一直游击到周瑜打下南郡。

就这点而言,关羽的战术能力可以说是非常优秀的。

二,襄樊之战:

史学定论的襄樊之战是从,公元219年五月,关羽率军攻打曹仁驻守的樊城开始,直至十二月关羽兵败身死为止。

就我本人看来,此战大致可分为两部分,东吴背刺前和背刺后。

东吴背刺之前:

关羽先是攻打樊城,在曹仁的防守下一时没有成功,然后开始围点打援?先打援军于禁。

是岁,羽率众攻曹仁於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泛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三国志?关羽传》

秋,大霖雨,汉水溢,平地水数丈,禁等七军皆没。禁与诸将登高望水,无所回避,羽乘大船就攻禁等,《三国志?于禁传》

貌似并没有办法确定?水淹七军?是天灾还是关羽的计策,因此该用它给关羽加多少分就是个问题了。

如果?水淹七军?只是纯粹的天灾,那只能说关羽把握战机的能力非常优秀,很好的抓住机会gank了曹军大将于禁。

但其实是存在关羽设计?水攻?的可能的,魏国的大臣温恢就提到了这种情况。

恢谓兖州刺史裴潜曰?此间虽有贼,不足忧,而畏征南方有变。今水生而子孝县军,无有远备。关羽骁锐,乘利而进,必将为患?於是有樊城之事。《三国志?温恢传》

如果是这种情况,那么关羽这一手因势利导,他的军略就能再度加分。

此战的影响极大。曹魏经由赤壁之败,本身内部就存在一些问题,这次大败(三万余士卒大多被俘,外姓第一大将于禁被俘)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曹魏的内患。

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

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司马宣王、蒋济以为关羽得志,孙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曹公从之。《三国志?关羽传》

简单来讲就是梁、郏一带的部分地方武装,接受了关羽的官印号令,可以理解为投靠。曹操面对如此形势,甚至提出迁都的主张,只是被司马懿、蒋济劝住了,选择联合孙权,给关羽来个狠的。

话分两头,这边的曹仁失了强援,被关羽压在樊城,而曹魏其他将帅的支援也到了,于是战役陷入了僵局。

复遣晃助曹仁讨关羽,屯宛。会汉水暴隘,于禁等没。羽围仁於樊,又围将军吕常於襄阳。《三国志?徐晃传》

曹仁为关羽所围,太祖遣徐晃救之,不解。《三国志?桓阶传》

算上于禁,曹魏?五子良将?有三个在襄樊战场,(张辽也在赶来的途中),关二爷是真有面子。

关羽围曹仁於樊,会权称藩,召辽及诸军悉还救仁。辽未至,徐晃已破关羽,仁围解。《三国志?张辽传》

答主注:这里的徐晃破关羽发生在东吴背刺之后,关羽久攻不克决定撤军,但损失不小。

东吴背刺之后:

后羽讨樊,留兵将备公安、南郡。蒙上疏曰?羽讨樊而多留备兵,必恐蒙图其后故也。《三国志?吕蒙传》

於是权阴诱芳、仁,芳、仁使人迎权。《三国志?关羽传》

先遣吕蒙袭公安,获将军士仁。蒙到南郡,南郡太守麋芳以城降。《三国志?吴主传》

简单来说,关羽对东吴是有一定防备的,并不能说是?大意失荆州?,只是没想到自家队友居然轻轻松松地就当了二五仔。

吕蒙白衣渡江之后,江陵守将糜芳、公安守将博士仁不战而降,关羽后路被断。

而曹公遣徐晃救曹仁,羽不能克,引军退还。《三国志?关羽传》

权先使朱然、潘璋断其径路。《三国志?吴主传》

权已据江陵,尽虏羽士众妻子,羽军遂散。《三国志?关羽传》

而在前线战场没能有所进取的关羽,不得不撤军。偏偏江陵已被吴军占领,士卒的家人都在城中,就此军心涣散。

之后便是?败走麦城?一事,就不多言了。

关羽的兵败,他的骄矜无疑要负重要责任。

由于和糜芳、博士仁的关系不睦,致使二人不战而降,也间接导致了自己的败亡。要知道糜芳可是刘备的小舅子,是从徐州时代就开始跟随的元老,算得上皇亲国戚外加从龙之臣,投降东吴基本可说是下下策。

咳咳,日常歪楼,只是单纯讨论军事能力的话。

据我所知,(在刘备麾下)关羽一直都是担任方面军主帅,是帅,而非是先锋之类的将,可见他应是具备有相当强的军事能力。

综合来讲,关羽的战略能力表现不算多,姑且不谈。但其战术能力确实很强,尤其擅长正面战,打硬仗、游击战的能力都很出彩。

姜维

咱还是走程序,评价开始:

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诸葛亮

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陈寿

《三国志?姜维传》

姜维自一时雄儿也,与某相值,故穷耳。?邓艾

《三国志?邓艾传》

这三个评价是否客观准确,只怕都不好说。诸葛亮是不是在?千金买马骨?,陈寿屁股到底正不正,这时已经骄矜的邓艾是否存在拔高或贬低姜维的成分,都没法确定。

一千个人眼里还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呢。

故,我们暂不讨论这些评价的准确性。

接下来看姜维的战绩,我们重点以姜维的三场战役,即洮西之战、段谷之战、灭蜀之战为例进行分析,再扯一点他改变汉中防御系统的事。

洮西之战:

复与车骑将军夏侯霸等俱出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经於洮西,经众死者数万人。《三国志?姜维传》

维至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经,经众死於洮水者以万计。《三国志?张翼传》

这可以说是姜维人生中的巅峰时刻,打出了诸葛亮都没有的出彩战绩。

鉴于对手王经没有什么军事经验,放弃处于守势的优势,轻敌冒进,故很大程度上算是在?靠同行衬托?。

翼曰?可止矣,不宜复进,进或毁此大功?维大怒。曰?为蛇画足?维竟围经於狄道,城不能克。《三国志?张翼传》

魏征西将军陈泰进兵解围,维却住锺题。《三国志?姜维传》

大胜之后,姜维显然开始骄矜,说是刚愎自用也没啥问题。面对张翼的劝阻,固执己见,结果遇到了硬茬子,无功而返。

别看这一战打出了极其出彩的战绩,但其实并没有达成姜维本人?断曹魏一臂?的战略目的,所以还是只能往战术能力上加分。

段谷大败:

十九年春,就迁维为大将军。更整勒戎马,与镇西大将军胡济期会上邽,济失誓不至,故维为魏大将邓艾所破於段谷,星散流离,死者甚众。《三国志?姜维传》

顷之,维果向祁山,闻艾已有备,乃回从董亭趣南安,艾据武城山以相持。维与艾争险,不克,其夜,渡渭东行,缘山趣上邽,艾与战於段谷,大破之。《三国志?邓艾传》

包括我本人在内,部分人认为段谷之战姜维的大败,胡济要负重要责任。

而关于段谷之战胡济失约这一点,普遍有两种看法:

姜维在计划出问题后,才临时找胡济求援,所以没来不怪胡济。

姜维和胡济已经约定好,但胡济临时出差错,以致失约。

我个人倾向于第二种说法,

姜维既然知道邓艾已经有所防备,为什么还要硬打,我不相信他连探子都不会派,而侥幸心理可以说是为将大忌。

毕竟前头的洮西之战,好好的计划被陈泰阻止,姜维应该不至于再轻视魏军吧。

总不能说他在领悟了社会险恶后,还自以为是,仍抱着天真的想法吧。且不说姜维算是优秀的人才,就算普通人也不至于经历现实的爆锤后,仍沉浸于虚幻的想象吧。

所以我倾向于姜维已经有所谋划,和胡济约好了要跟魏军打硬仗,不然他的行为显得有些无法解释。有句话还是有点道理的,?把别人当傻子的人往往自己才是傻子?。

既然孤军深入,那肯定有所谋划啊,此时的姜维已经有一定的军事经验,可不是刚出山的愣头青了。

这一部分很主观哈,只是我个人的推测,不必太当真。

维欲乘虚向秦川,复率数万人出骆谷,径至沈岭。《三国志?姜维传》

我觉得既然第二年还能带着?数万人?出击,前一年的损失应该只能算是伤筋动骨,还没到让季汉半身不遂的地步。

当然,这场大败对季汉的影响肯定比洮西之败对曹魏的影响大得多,毕竟体量摆在那里,而在古代,人口才是主要生产力,这点魏比吴、汉都强得多。

灭蜀之战:

六年,维表后主?闻锺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

及锺会将向骆谷,邓艾将入沓中,然后乃遣右车骑廖化诣沓中为维援,左车骑张翼、辅国大将军董厥等诣阳安关口以为诸围外助。比至阴平,闻魏将诸葛绪向建威,故住待之。

《三国志?姜维传》

怎么说呢,姜维在魏军进军之前,已经上书后主了,后主没听能怎么办。

这段是有很明显的先后顺序的:魏军备战?姜维上书?战起?后主派兵?

至于说廖化等人的支援,岂不闻?兵贵神速??别说什么?亡羊补牢?,搞不好就变成?兵败如山倒?了。

这段要说是姜维的责任,我就觉得有些过分了,他确实是名义上的最高军事长官,可貌似不是每个大将军都能指挥得动所有武官吧,就是武侯想调兵,也还得向后主通禀呢。

下面进入正题:

四年秋,乃下诏使邓艾、诸葛绪各统诸军三万馀人,艾趣甘松、沓中连缀维,绪趣武街、桥头绝维归路。会统十馀万众,分从斜谷、骆谷入。《三国志?钟会传》

四年秋,诏诸军征蜀,大将军司马文王皆指授节度,使艾与维相缀连。雍州刺史诸葛绪要维,令不得归。《三国志?邓艾传》

如上,伐蜀魏军共有三部,战略目的如下:

邓艾:负责牵制姜维。

诸葛绪:断姜维后路,阻止其回援。

钟会:灭蜀主力。

这已算得上分工明确,有相当的可能毕功于一役,╮(‵▽?)╭,事实上结果确实如此。

维闻锺会诸军已入汉中,引退还。欣等追蹑於强川口,大战,维败走。

闻雍州已塞道,屯桥头,从孔函谷入北道,欲出雍州后。诸葛绪闻之,却还三十里。维入北道三十馀里,闻绪军却,寻还,从桥头过,绪趣截维,较一日不及。维遂东引,还守剑阁。

《三国志?邓艾传》

姜维自沓中还,至阴平,合集士众,欲赴关城。未到,闻其已破,退趣白水,与蜀将张翼、廖化等合守剑阁拒会。《三国志?钟会传》

面对这种险恶的局势,姜维用虚虚实实的方法巧妙地晃过诸葛绪,回防剑阁,并确确实实的在这挡住了钟会。

我们必须要考虑到双方的战略目的。牵制姜维的邓艾被甩开,阻止姜维回援的诸葛绪也失败了,姜维本人又挡住了钟会主力。

维遂东引,还守剑阁。锺会攻维未能克。《三国志?邓艾传》

军悉属会,进攻剑阁,不克,引退,蜀军保险拒守。《三国志?钟会传》

只看到这里,姜维的表现还是相当不错的,晃过诸葛绪也能算得上经典战例。不管他是否能维持长时间的对峙局面,但在这个时候魏军确实受挫了。(我估计他也没想到邓艾是个要功勋不要命的。)

鉴于后面部分与姜维打仗能力的关系并不大,暂且不谈。

另,关于汉中防卫体系

首先谈一谈汉中:

汉中对于季汉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是抵抗曹魏的战略要地,并且由于距离西南下一个战略屏障太远,一旦丢失就意味着损失大片地盘,战略纵深大减。

另外,汉中是北伐的重要粮草运转基地,一旦失去,季汉基本就不用想北伐了,几乎只有死守一途可走。

初,先主留魏延镇汉中,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使不得入。

刘备时期,魏延担任汉中太守时,?皆实兵诸围?大概便是整兵砺马,注重修筑外围要塞,他的汉中防线大概是这样的:

围绕秦岭的外围据点。

互为掎角的汉、乐二城。

南郑。

这套体系的主要想法就是:借助外围据点,御敌于国门之外。

其真正的实践发生在王平时期:

七年春,魏大将军曹爽率步骑十馀万向汉川,前锋已在骆谷。时汉中守兵不满三万,《三国志?王平传》

入谷行数百里,贼因山为固,兵不得进。

爽不悦,乃引军还。《三国志?曹爽传》

看得出来,这套防御体系效果很不错,搭配王平这样的良将,成功击退了魏军。

维建议,以为错守诸围,虽合《周易》?重门?之义,然适可御敌,不获大利。不若使闻敌至,诸围皆敛兵聚谷,退就汉、乐二城,使敌不得入平,且重关镇守以捍之。有事之日,令游军并进以伺其虚。敌攻关不克,野无散谷,千里县粮,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后诸城并出,与游军并力搏之,此殄敌之术也。

於是令督汉中胡济却住汉寿,监军王含守乐城,护军蒋斌守汉城,

《三国志?姜维传》

好了,到姜维时期了。这位认为原先的防御体系?可御敌,不获大利?,想玩点刺激的。用?敛兵聚谷?的方式,把防御点放在汉、乐二城和战略要塞。

简要来说,他设想的防御方式是这样的:

坚壁清野,先放敌人进来。由于汉、乐等城具备一定的防御能力,所以不会很快被攻破,再利用阳平关、剑阁这样的重要关卡挡住敌军主力。等敌人后勤跟不上了,各城内汉军加上关内汉军,趁势掩杀。

应该说,这套体系是存在其合理性的,毕竟魏国的补给线无疑比季汉长得多,然而实施的时候出了问题。

锺会攻围汉、乐二城,遣别将进攻关口,蒋舒开城出降,傅佥格斗而死。《三国志?姜维传》

蒋舒的临阵投降,这可以说只是他的个人行为,但我们不得不考虑到另一方面,即姜维这样的防御体系是否过于行险,对汉军会造成什么样的心理压力。

让我们代入蒋舒的视角,就当他是个非死忠的投机分子:钟会十万大军气势汹汹,两座小城就像惊涛骇浪里的两艘舳板,可能撑不了多久就会城破人亡。后方的关卡将破(或是已破),汉、乐即将成为孤城。

这时候心理压力极大的蒋舒,抱着?识时务者为俊杰?这样的想法,他的投降是可以理解的。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可见姜维的考虑是存在偏差的,显得有些过于理想化,而战场却是瞬息万变的。

虽不至于说所有错都在他身上,但作为大将,安排事务的时候没能使用合适的人选,这个锅总是推不掉的吧。

口胡:你用傅佥守汉城,说不定就成了呢。

会攻乐城,不能克,闻关口已下,长驱而前。《三国志?姜维传》

当然,从另一方面看,钟会没能够迅速拿下乐城,可见姜维的防御体系确实是有一定可行性的,这点不可否认。

说不定姜维对于汉中防御体系的改变,也有考虑到季汉兵力不足之类的因素呢。

作为后人,我们很难去了解当时季汉的情况到底是怎么样的,反正加速季汉亡国的锅,他肯定是甩不掉了。(说不定不顾一切死守,季汉还能多活几年,但不可否认,姜维的北伐是在死中求活,确实有一线希望。)

所以综上所述:

姜维这个人呢,战术能力值得一提,但战略方面显然就有所缺失,他追求的是一种?高风险,高回报?的战术风格。

虽然我对姜维的能力存在一定的质疑,但他的气节我还是非常敬佩的。(或者说我更希望姜维有足够的能力,吊锤邓艾、陈泰等人,兴复季汉,所以有些恨铁不成钢。)

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就像每次看到老三国电视剧,姜维那句?我计不成,乃天命也?,不由为这位为了季汉耗尽大半生的英杰感到惋惜。

总而言之,关于两人的能力,一定要说的话:

我个人倾向于关羽强于姜维,但并非压倒性的强。但姜维又是那种类似赌徒的战斗风格,极易大胜大败,指不定关羽就被他算计了呢。

陆逊之才和姜维之才相比,谁更厉害?

陆逊与姜维比综合能力的话,陆逊显然更强,如果单纯地比军事能力,姜维略强。

如果用一句话形容两人的特点,那应该是这样的:陆逊是社稷之才,姜维是军事奇才。陆逊的能力是全方位的,作为臣子,他和诸葛亮一样在《三国志》中是单独列传的,整个《三国志》也只有陆逊和诸葛亮两个臣子有这种待遇。

陆逊最早是孙权的幕僚,为孙权出谋划策的,后来经历过一系列的军事战争成长起来,先后参与了平定山越和偷袭荆州,在关羽北伐襄樊,东吴偷袭荆州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是成功欺骗并蒙蔽了关羽,二是直接率军切断了关羽退回益州的后路。

当东吴的军事统帅周瑜、鲁肃、吕蒙相继去世之后,陆逊成为前线抵御外敌的军事统帅,夷陵之战中,夷陵沉着冷静击败了身经百战的刘备,很多人认为刘备没有军事能力,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刘备从平黄巾起义开始,经历三十多年的战争而不倒,凭的不是军事能力活下来,难道还是逃跑能力不成?

刘备的军事能力并不弱,只是早期实力太弱,早期刘备的实力不如曹操的十分之一,如何跟曹操斗,但是刘备在有足够的实力时,就敢跟曹操叫板,比如汉中之战,上庸之战,襄樊之战 ,全是刘备一方发起的,除了襄樊之战是先胜后败,其他战争还都胜了。

陆逊击败刘备赢得并不轻松,这是陆逊一步步引诱刘备轻敌,然后利用地形险要阻止刘备前进,当刘备犯了错误后,陆逊立即抓住机会反击,一举打败刘备,解除了来自蜀汉政权的威胁,除了夷陵之战,陆逊还在石亭之战中打败了曹魏名将曹休。

陆逊后来成为东吴的丞相,治理国事,他的才能是综合性的,不仅仅在军事上,还在政治上,是一个多面手,但是姜维就不一样了,姜维一直就是军事统帅,没有参与过政治。

姜维是从曹魏投降过来的官员,因为军事才能被诸葛亮重用,逐渐成为蜀汉政权的三军总司令--大将军,诸葛亮去世后,姜维开始不断得到提拔,而姜维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在长达近30年的时间中前后进行了11次北伐,而且对于北伐,姜维比诸葛亮还要执着。

蒋琬和费祎在世时,总是控制了姜维北伐的兵力,每次北伐不超过一万人,姜维难有建树,直到费祎去世后,姜维才开始大规模北伐,姜维十一次北伐的成绩是:五胜四平两负。

姜维所在的蜀汉已经是一个走下坡路的政权,国力远远不如曹魏,以弱伐强,整个三国除了诸葛亮能做到之外,就只有姜维了,这是相当不容易的,因为实力不够,所以只能靠能力来凑,姜维就是靠自己的能力确保蜀汉北部过境安全,同时和曹魏的边防军打得有来有往的。

曹魏名将邓艾也只有姜维能对付,就算是在曹魏对蜀汉发起的灭国大战时,也是靠姜维一个漂亮的诱敌战略,绕开了诸葛绪,并且在剑阁挡住了钟会15万大军,如果不是邓艾偷渡阴平,蜀汉怎么会灭亡?即使蜀汉灭亡后,姜维依然靠自己的能力几乎策反钟会,导致魏军自相残杀。

虽然姜维没能成功,但已经显示了他的军事能力,他的军事能力比陆逊强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姜维几乎所有的战争都是主动发起的以弱打胜的战争,比如11次北伐战争,而陆逊打赢的战争几乎都是被动防御的战争,比如夷陵之战和石亭之战,陆逊几乎没有主动发起过战役,被动防御的战争比主动进攻的战争容易打,而且占了地利之便,所以陆逊在军事上不如姜维。

三国时期战斗力排名前十的武将是哪些呢?

三国是一个猛将如云的时代,各大阵营的猛将在这里驰骋沙场,建功立业,以求得生前身后名。

那么,三国战斗力排名前十的武将有哪些呢?正所谓,?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这是关于三国名将排名的一句打油诗,其实这句诗的后面还有几句,即:

黄许孙太两夏侯,二张徐庞甘周魏,枪神张绣和文颜,,虽勇无奈命太悲,三国二十四名将,打末邓艾和姜维。

这首打油诗对三国二十四名将的排名,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客观的。不过我认为,三国十大名将战斗力的排名是,一吕二关三张,四赵五马六许褚,七黄八孙两夏侯。下面我将根据演义及正史的记载,分析如下。

第一,吕布。

他是三国当之无愧的第一武将,手持方天画戟,胯下一匹赤兔马,那真是威风凛凛,天下无敌。

吕布在演义第一次出场,是在演义第三回:议温明董卓叱丁原,馈金珠李肃说吕布。当时荆州刺史丁原,对董卓的暴政极为不满。董卓就想斩杀丁原,不过被他的谋士李儒出手制止了。原来,李儒看到了丁原背有一男子,生得器宇轩昂,怒目圆睁。此人,便是吕布。

之后,吕布在虎牢关前,斩杀河内名将方悦和上党太守张扬部下穆顺,砍伤武安国,击败公孙瓒。最后,以一敌张、关、刘三人,尚且能全身而退。

第二,关羽。

他曾在汜水关前,温酒斩华雄,一战名扬天下。之后,又在白马秒杀颜良,帮曹操解了?白马之围?,在延津三个回合斩杀文丑。这颜良和文丑,那都是袁绍的上将,勇冠三军,可是他们在关羽面前,却是如此不堪一击。由此可见,关羽有多厉害了。再然后,关羽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在曹操的管辖范围内,如入无人之境。

关羽还是?五虎上将?之首,他当上前将军后,悍然发动?襄樊之战?,那真是不可一世:大败曹仁,水淹七军,降于禁,斩庞德。

第三,张飞

他是三国一员猛将,面对吕布这个三国第一武将,也是毫不畏惧,两人大战五十回合,不分胜负。吕布有的时候,竟会畏惧张飞的勇猛,不敢恋战,夺路而逃。

张飞声若巨雷,势如奔马,曾在长坂桥上,仅凭一声巨吼,就吓退曹操百万大军,还当场吓死了曹操部将夏侯杰。程昱、郭嘉等人,更是认为张飞是?万人敌?。不过张飞之勇,要在关羽之下。《三国志》作者陈寿曾说道:

初,飞雄壮威猛,亚于关羽,魏谋臣程昱等咸称羽、飞万人之敌也。

第四,赵云。

他在演义中一出场,就表现不俗,跟文丑大战五六十回合,不分胜负。之后,又在长坂坡七进七出,杀死了曹操五六十员战将,名震一时。不过这都是曹操不忍杀他之故,否则赵云早就万箭穿心了。

第五,马超。

他被誉为西凉第一勇士,曾杀得曹操割须断袍,狼狈出逃。之后又和许褚大战几百回合,略占上风。此外,马超还曾和张飞大战三天三夜,毫不逊色。马超的战斗力,是极为罕见的。

第六,许褚。

他是曹操的贴身侍卫,多次救过他的性命。马超对许褚也是十分畏惧,曾因为他的存在,放弃了刺杀曹操的计划。不过,许褚并不是马超的对手。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很简单,许褚即使在?裸衣?状态下,用尽全身力气,还是战胜不了马超。反而是曹操,害怕许褚有个三长两短,派人前去接应他。

第七,黄忠。

他被誉为三国第一神箭手,素有?老当益壮?之美誉。他曾和关羽大战一百多回合,不分胜负。不过那时黄忠已经很老了,如果年轻的话,或许能排得上三国第一武将。

第八,孙策。

他有江东小霸王之称,胆识过人,曾和甘宁大战五百回合,占据上风。但是孙策并没有以勇猛著称于世,他更善于指挥将领,坐镇后方。

第九,夏侯惇。

他是曹操的族弟,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几十年,立下了赫赫战功。他曾追击关羽,双方大战十余回合,不分胜负。

第十,夏侯渊。

夏侯渊也厉害,称得上是三国一流名将,不过他打不赢黄忠,在定军山被黄忠一刀秒杀。

那么,大家心目中的前十位名将是谁呢?

魏延据守汉中10年,汉中安如磐石,为何姜维连30天都守不住?

题主这个问题存在很大的错误,姜维守汉中的时间并不比魏延短,而且两人面对的形式也不一样,最后失守也是因为蜀汉已经衰弱不堪,主要责任不在姜维身上。

姜维守汉中的时间其实长于魏延公元219年,刘备击败了曹操夺取了汉中,同年秋天刘备提拔魏延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镇守汉中。而在公元227年,诸葛亮为了筹备北伐事宜,亲自坐镇汉中,魏延则是北伐的先锋。此后直到诸葛亮和魏延去世为止,魏延再未负责汉中防务,所以魏延实际守汉中是8年多一点。

而姜维最早是在公元238年随大将军蒋琬一起镇守汉中,蒋琬死后则跟随费祎驻守汉中。直到公元253年年初,费祎遇刺身亡,姜维总掌蜀汉军权,到公元263年11月蜀汉灭亡,这一时期姜维都可以算是负责汉中的防务。算起来的话差不多是近11年时间。论时间,姜维守汉中要比魏延多2年多。

魏延镇守汉中时,魏蜀都未把这里当做主要方向另外在魏延镇守汉中时,魏国一直没有对汉中采取军事行动,这倒不是魏国怕了魏延。而是在汉中之战后,随即就爆发了襄樊之战,关羽率军北伐襄樊,先后击败了曹仁和于禁,曹操损失惨重,一度试图迁都躲避关羽的锋芒,根本不可能主动进攻汉中。

后来虽然因为吕蒙偷袭荆州,关羽兵败身死,但是曹操在这以后没多久也去世了。曹丕继位以后忙于巩固自己的地位,加之这一时期魏蜀吴都把争夺的重心转移到了荆州,所以汉中-关中一线一直没有战事。魏蜀两国重新把注意力转移到汉中-关中一线一直要到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开始。

而魏国第一次进攻汉中,更是要到公元230年,曹真摔进伐蜀。结果因为天气不好,大雨连绵,魏军在雨水里泡了一个多月难以前进,在摸到汉中防线前就已经失败而告终。此次作战魏延虽然和吴懿一起在阳溪击败费瑶、郭淮,不过主持汉中防务的是诸葛亮本人,不管魏延什么事。

姜维的失败,主要是因为蜀汉此时国力下降,刘禅昏庸而在姜维镇守时期,他在汉中-关中一线依然长期掌握主动权,多次北伐。不过蜀汉后期刘禅宠信黄皓,加之蜀汉内部的权力斗争,姜维不得不去沓中屯田。在钟会伐蜀前,姜维曾经上书警告刘禅,希望尽快加强阳安关、阴平桥等地的防御,却没有引起刘禅的注意。

结果魏军发起进攻以后,包围了汉城、乐城,在魏军进攻阳平关时,守将蒋舒又叛变,造成傅佥战死,阳平关失守,魏军得以在短短一个月时间内攻占汉中。所以姜维的失败主要是政治因素,刘禅的昏庸和蜀汉日益衰败,并非是姜维指挥不力造成的。这个时候即使换成魏延守汉中,一样会遭到失败。

在襄樊之战时 曹仁和于禁谁的官职更高一些?

说到在襄樊之战这个时间节点也还是有挺多事情的,这场战役也叫关羽北伐,也叫荆州争夺战,所以其实在当时的意义非常的重大,其实最为担心的应该是魏国这边,曹魏所以也派遣了自己的超实力大将出马了,这里面就有曹仁和于禁了,大家都知道于禁其实名气不大,那么在当时那个阶段他和曹仁的官职谁要高一些呢?下面就跟随我继续来揭秘分析看看吧!

曹仁的官职是征南将军,于禁的官职是左将军。关于曹魏阵营中四方(前后左右)将军和四征(征东征南征西征北)将军孰高孰低一直是个有争议的话题,我的观点是:平级,区别不过在于组织关系究竟是隶属中央还是地方军团。

首先要清楚,汉末三国,将军序列的官职都有些什么。分为明号将军和杂号将军两种,明号将军常设,是朝廷固定有官职。而杂号将军不是常设,会根据临时需要设置。明号将军以大将军为首,其次是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和卫将军。再低一等为四方(前后左右)将军。杂号将军就比较随意,如破虏将军、讨逆将军、骁骑将军、折冲将军等等。而杂号将军中地位最高的是四征四镇四平四安将军。其中尤以四征将军为最高。以曹魏为例,征东将军对抗东吴江东部分,征南将军对抗荆州部分,征西将军对抗蜀汉益州部分,征北将军对抗匈奴、辽东等。都有独立节制一方州郡的权力。

所以区别也就很清楚了,四方将军在国都,需要时率军出征(如左将军于禁在襄樊之战时就是统帅七军前往樊城救援)而四征将军是驻守各方的地方军团首领(如曹仁就是镇守樊城的抵抗荆州的主帅)。并不存在上下级隶属关系。

那就要讨论四方将军和四征将军孰高孰低,其实遍查史料并没有明确的说法,那就只能看武将升迁轨迹。但查阅了曹魏主要武将,会发现既担任过四方将军又担任过四征将军的人非常少。往往都是由一般的杂号将军晋升四方(或是四征将军),再晋升骠骑、车骑、卫将军甚至大将军。真正担任过这两种将军我查下来只有三人:张辽、满宠、郭淮。而这三人的任职轨迹恰恰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方向。

先看张辽,建安二十年,张辽威震逍遥津,在合肥之战中击败东吴来犯,差点活捉孙权。曹操大卫赞许,拜张辽为征东将军,镇守居巢防范东吴。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去世,曹丕迁张辽为前将军,不久东吴进犯,张辽还屯合肥。所以,张辽是先任四征将军再任四方将军。

然后是满宠,黄初五年,满宠因此前随曹丕南征东吴之功晋封前将军,此后太和三年,大司马曹休石亭战败后不久病死,本已调任豫州刺史的满宠以前将军职代理都督扬州诸军事,太和四年,满宠任征东将军统摄豫州、兖州兵力抵抗东吴入侵。所以,满宠是先任四方将军后任四征将军。

最后看郭淮,正始元年,郭淮击退姜维进军,并讨伐羌族迷当,安抚胡人,获封左将军,不久转任前将军。到嘉平元年,郭淮获封征西将军,都督雍州凉州诸军事。所以,郭淮也是先任四方将军再任四征将军。

三个武将,一个先四征后四方,两个先四方后四征。那么他们三人有没有是降职呢?应该没有。虽然有人认为,张辽改任前将军时用的是“迁”而不是“拜”,似乎不是升官而认为是贬官。但与此同时,张辽也在不久后两次加升爵位,而其兄、子侄也都加官晋爵,此后曹丕也给予了张辽极高的待遇。同样的道理,满宠和郭淮从四方将军调任四征将军时也是委以重任,节制州郡对抗强敌。因此,唯一的解释就是,四征将军和四方将军平级,只是区别在四方将军属于中央常设官职,而四征将军属于地方军团首领。

因此,曹仁的征南将军和于禁的左将军也应该是平级。不过曹仁是“假节”而于禁是更高等级的“假节钺”。从这个角度于禁可以节制曹仁,但另一方面曹仁是宗室将领,而于禁只是外将,因此于禁也不敢在曹仁面前耀武扬威。故而,他们还是平级。

好了,今天关于“姜维襄樊之战阵容搭配”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姜维襄樊之战阵容搭配”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