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逐鹿诸葛瑾阵容搭配

乱世逐鹿诸葛瑾阵容搭配的今日更新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它反映了人们对生活品质的不断追求。今天,我将和大家探讨关于乱世逐鹿诸葛瑾阵容搭配的今日更新,让我们一起感受它带来的高品质生活。

乱世逐鹿诸葛瑾阵容搭配插图

我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名将如云,谋士众多。而在这个群雄逐鹿的乱世,有一个家族特别引人瞩目。这个家族的三位兄弟分别效力于吴、蜀、魏三国,而且都身居高位,是所在国的股肱之臣。这个家族就是诸葛家族,这三位兄弟则是兄长诸葛瑾、弟弟诸葛亮、从弟诸葛诞。

兄长诸葛瑾为吴国重臣,官至大将军,领豫州牧。而诸葛亮主政蜀汉,官至丞相。诸葛诞在曹魏也官至征东大将军。这三兄弟皆才学过人,史学家称诸葛亮为龙、诸葛瑾为虎、诸葛诞为狗。诸葛家族的一门三兄弟皆为人中龙凤,那么历史上的诸葛家族到底有多厉害呢?琅琊诸葛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秦末时期。陈胜起义军帐下有一名将葛婴,作战勇敢。陈胜立张楚国后,葛婴被封为征南将军。葛婴征战九江时,遇到了楚国宗室襄疆。葛婴认为襄疆是正统的楚国后裔,于是就立襄疆为楚王。后来葛婴得知陈胜已在别地自立为王,于是就杀掉了襄疆。但陈胜还是对葛婴极度不爽,最后还是杀掉了葛婴。汉文帝刘恒年间,葛婴的后人因为葛婴反秦的功劳,被文帝刘恒赐封为诸县侯。其后人便以封地名和葛姓合并,改姓诸葛。这便琅琊诸葛氏的由来。

诸葛家族在西汉元帝时一度崛起。诸葛亮的先祖诸葛丰在元帝时曾官至司隶校尉,这是个监督京城和地方官员的职位,位高权重。不久,诸葛丰又进封为光禄大夫。由于诸葛丰生性刚正,多次弹劾朝中权臣,惹怒了元帝,被贬为城门校尉。最后诸葛丰被拿掉了全部官职,在家中郁郁而终。随着诸葛丰的革职,诸葛家族也败落下去。直到汉末,诸葛亮的父辈才在仕途崭露头角。诸葛亮的父亲为诸葛珪,曾为兖州泰山郡丞。诸葛珪育有三男二女,长子诸葛瑾、次子诸葛亮、三子诸葛均。两女后来分别嫁与名门望族,一女嫁与蒯祺,蒯祺是西汉重臣蒯通的后人。另一女嫁与庞山民,而庞山民是庞德公之子,庞统的堂兄。但诸葛珪英年早逝,大约只活了四十岁左右,当时长子诸葛瑾只有十三岁,诸葛亮只有八岁。诸葛珪死后,其弟诸葛玄承担起照顾兄长妻小的重担。

诸葛珪死时,诸葛玄在刘表处谋职。诸葛珪死后,诸葛玄前往徐州照应诸葛珪妻小,正好遇上曹操率部攻打徐州的陶谦。为躲避战乱,诸葛瑾前往江东逃难。而诸葛亮、诸葛均及两位侄女随叔父诸葛玄逃向庐江。后来诸葛玄做过袁术任命的豫章太守,不过朝廷很快任命朱皓为豫章太守。下岗后的诸葛玄又带着诸葛亮兄妹投奔了老领导刘表。诸葛亮一脉197年,诸葛玄病死在荆州。这时诸葛亮兄妹便定居在襄阳隆中。201年,刘备听从司马徽和徐庶的建议,亲赴隆中拜访诸葛亮。诸葛亮遂向刘备献三分天下之计。后出山辅佐刘备联吴击曹,形成三国鼎立之势。刘备建立蜀国后,任命诸葛亮为丞相。刘备死后,诸葛亮殚精竭虑辅佐后主刘禅,终心力交瘁病逝于北伐军中。

诸葛亮死时,他的儿子诸葛瞻才八岁,他继承了父亲的武乡侯爵位。因为父亲诸葛亮在蜀汉的巨大威望,诸葛瞻不但成为刘禅的女婿,而且平步青云,十八岁就任左羽林中郎将,到三十三岁时已是尚书左仆射,次年又主政尚书台。诸葛瞻虽然能力平平,但对蜀汉确实赤胆忠心。263年,魏将邓艾袭蜀。诸葛瞻率张飞之孙张遵、黄权之子黄崇、李恢之侄李球等迎战。诸葛瞻因失策导致邓艾长驱直入,诸葛瞻兵败拒绝了邓艾的劝降,最后战死在绵竹。而诸葛瞻的儿子诸葛尚也在此战中战死。

诸葛瑾一脉诸葛谨自父亲诸葛珪死后,与叔父诸葛玄分散,与继母在江东逃难。孙权的妹夫曲阿弘咨非常赏识诸葛瑾的才华,就向大舅哥孙权举荐了诸葛瑾。于是诸葛瑾成为了孙权的宾侍。诸葛瑾这个人情商非常高,在进谏孙权时分寸拿捏得非常到位。在与孙权的意图不一致时,诸葛谨便会避开这个话题,另辟蹊径,采取迂回的谈话艺术,说服孙权。这样既取得了孙权的赞同,又避免了领导的尴尬。所以诸葛瑾在吴国为官四十二年,一直深得孙权信任。诸葛谨为人温厚。219年,关羽在樊城水淹七军,曹将左将军于禁被迫投降。吴将吕蒙趁虚拿下江陵后,原本投降关羽的于禁又被东吴俘虏,带到东吴。吴将虞翻等人非常鄙视于禁,甚至当着孙权的面痛骂于禁。后来虞翻惹怒了孙权遭到流放,只有诸葛谨替虞翻仗义执言,令虞翻深为感激。

226年,诸葛瑾升任骠骑将军。三年后,孙权称帝,诸葛瑾进封大将军。241年,68岁的诸葛瑾去世。诸葛瑾在东吴服务42年,虽无建立丰功伟业,但他温和敦厚,“谏而不犯、正而不毅”,深得孙权信任,也赢得了同僚的好评。诸葛谨生有三子,长子诸葛恪、次子诸葛乔、三子诸葛融。诸葛恪年少有才,在19时便出任骑都督,是太子孙登的心腹。234年,30岁的诸葛恪恩威并用,利用三年时间平定山越,收编了山民四万余人,立下大功,升为威北将军、都乡侯。丞相陆逊死后,诸葛恪接任陆逊,升大将军,执掌荆州。

孙权临终前,又任命诸葛恪与孙弘、滕胤、吕据、孙峻为顾命大臣,诸葛恪为顾命大臣之首。孙亮称帝后,诸葛恪升为太傅,总揽东吴军政。东兴之战后,又进位丞相、阳都侯。新城兵败后,诸葛恪人望大降,孙峻乘机与诸葛恪争权,便与孙亮设计宴请诸葛恪。在诸葛恪出席宴会时,被孙峻以造反为由砍死,时年五十一岁。受诸葛恪累及,诸葛恪的次子诸葛竦、幼子诸葛建、外甥张震都被杀害。长子诸葛绰因参与鲁王串通案,早已被诸葛恪毒死。

诸葛瑾的次子诸葛乔,同诸葛亮早年无子,入嗣诸葛亮,曾任蜀汉的驸马都尉,随诸葛亮征战沙场。25岁,诸葛乔去世。诸葛乔生有一子诸葛攀,因诸葛恪被夷三族,诸葛攀又回嗣诸葛瑾一脉。诸葛瑾的幼子诸葛融,曾任奋威将军。诸葛恪被杀后,孙峻派人拘拿诸葛融,诸葛融畏惧饮毒酒自杀,他的三子被捕处死。至此,因诸葛恪的被杀,招致诸葛瑾一脉在江东的子嗣无一幸免,全部致死。只留下在蜀汉的诸葛乔一脉给诸葛瑾续后。诸葛诞一脉诸葛诞是诸葛亮与诸葛瑾的族弟,他与司马懿是儿女亲家。晋元帝司马睿便是诸葛诞的曾外孙。

诸葛诞最初任荥阳令,后迁京任吏部郎、御史中丞、尚书等职。曹芳时期,任扬州刺史、昭武将军。平定毌丘俭、文钦叛乱后,诸葛诞进封高平侯、征东大将军。由于好友夏侯玄、邓飏被诛,诸葛诞深感自危。于是257年,诸葛诞起兵反抗司马昭。次年二月,诸葛诞兵败被杀,被夷三族。诸葛三兄弟时期是诸葛亮家族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可是随着诸葛亮的去世、诸葛恪和诸葛诞的被杀,诸葛家族快速没落下去。

诸葛亮之子诸葛瞻父子战死绵竹,诸葛瞻的次子诸葛京是诸葛亮一脉仅存的血脉。他在蜀亡后与诸葛攀之子诸葛显移居河内,曾任江州刺史。而东吴诸葛瑾一脉因诸葛恪累及,几乎绝后。幸亏次子诸葛乔过继给诸葛亮得以保全。后来诸葛乔的儿子诸葛攀又回到诸葛瑾一脉。而诸葛诞被夷三族后,他的少子诸葛靓逃到东吴。吴亡后,诸葛靓降晋。但他牢记父仇,拒绝入仕,被时人称为至孝。

诸葛亮的大哥诸葛瑾凭何成为东吴政坛不倒翁?

三国时,诸葛亮兄弟三人虽然出生于名门望族,并且也算当时的高干子弟,可是因为他们当副省级干部的父亲不幸英年早逝,因此家道中落,不得已举家投奔当时担任地方高官的叔父,寄希望于乱世之中大树底下好乘凉,可惜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叔父和父亲太过于手足情深,竟然撇下这群好侄儿,两腿一伸到阎罗殿找哥哥叙旧去了。这下,考验诸葛亮兄弟感情的时刻到了,俗话说,长兄为父,可是身为老大的诸葛瑾却抛弃了两个小兄弟,带着继母和媳妇孩子到富庶的江东避祸去了,瞧瞧这老大当得?

那么,后来的诸葛瑾在江东混得怎样?风光无限。诸葛亮的这位大哥究竟都有哪些本事?能够在人才辈出的江东混得人模狗样。老蔡告诉你,诸葛瑾屁的本事,比起诸葛亮来,天壤之别。虽然长着一双驴脸,昨天的眼泪今天才流到嘴角,但是性格却是属猫的,绵顺。虽然少年时游学京师,也读了不少文章典籍,但是文不能安邦,终日跟在江东文臣之首张昭身后打哈哈,一生中最大的贡献,也是因为诸葛亮的原因,否则东吴能言善辩者如过江之鲫,哪轮得上他?好不容易出任东吴通蜀友好形象大使,所谓大使,真是大屎,既让关羽羞辱的差点找个地缝钻进去,又屡次面见刘备无功而返。

那么,诸葛瑾同志的军事能力如何呢?更不怎么样。《三国志》中说他瑾性弘缓,推道理,任计画,无应卒倚伏之术,文中意思再明白不过了,军事上就是拉大旗作虎皮,跟蹭饭的没什么两样,打仗基本上靠赖,当鳖,即大气不出,混到最后时来运转。到了后期,东吴无人,这位老大竟然挑起了军事重任,然屡败屡战,司马懿在他兄弟那儿没有沾到的便宜在他这里双倍加以返还。就这样一个看起来很不起眼的人,却被孙权信任有加,而且俨然成为了东吴政坛的不倒翁,其地位甚至比东吴的重量级人物张昭、吕蒙、陆逊还要稳固,最后官拜大将军,领豫州牧,一生官运亨通,衣食无忧。

诸葛瑾让人眼馋啊,谁让人孙权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那么诸葛瑾为何会在东吴大受青睐?即使隐隐暗藏着蜀奸的嫌疑,也能在仕途一马平川飞黄腾达,终身享受东吴高干的政治待遇?换句话说,谨哥们儿都有哪些手段摆平人生中的诸多不如意,而在官场上始终游刃有余活得如此滋润呢?不想不看不知道,读完史料,细一分析,吓人一跳,原来老大诸葛瑾比老二诸葛亮精明多了,甚至可以说,诸葛亮的这位大哥天生就是一个做官的料,他把人生和官场的哲学简直研究到家了,象诸葛瑾这样优秀的领导干部,假如不成为政坛的长青树,那么中国的儒家文化就会寿终正寝,被横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了。

首先,诸葛瑾最大的能耐是面善,脾气好,虽然长着驴脸,但始终慈目善目,笑哈哈,虽然驴脸笑起来很难看,但是谁不喜欢一天到晚见着一张笑嘻嘻的脸呢?笑能消弥怨恨,还能让人失去戒备心理,更重要的是能够让你的对手轻视你,胜人于无形之中。当然好好先生也是不能成事的, 诸葛瑾先生官场哲学第二招是人缘,也就是群众基础,这位大哥从不树敌,广结善缘,跟谁都好得一家人似的,初到江东先是与当时的名士步骘、严相友善,互相吹捧,名声大起。继而攀上了孙权的姐夫,凭借其三寸不烂之舌,让孙权姐夫大为惊异,然后引荐给孙权,他与皇室另一成员孙权的堂弟孙皎也交往很深,后逐渐与孙权重臣鲁肃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并且为了巩固其地位,不惜与当时江东第一权臣张昭结为儿女亲家,互为援手。从诸葛瑾与江东士族的友好关系,以及对互为政敌的鲁肃和张昭都能和谐相处来看,诸葛大哥对于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处理上驾轻就熟,高明而圆滑。

政治上的联姻还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张昭在孙氏政权后期显然已经大权旁落,然诸葛瑾始终处于东吴政坛中心,没有遭受冷落,最重要的一点在于他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那就是对他的主子孙权绝对忠心耿耿,他深谙君臣之道,把孙权的性格特点揣摩的一清二楚,并且从不当面顶撞主子,而是委婉劝解,并且多从自身找问题,比如《三国志》曾载他的好友校尉殷模因事触怒孙权,将被治罪,孙权手下臣子议论多不得要领,相反惹得孙权大怒,而诸葛瑾就很会说话,当孙权问他为什么一言不发时,他说殷模之所以犯罪,都是因为自己不能相互提醒勉励而获罪,如今主子不责备就已经惶恐不安了,怎敢多言?结果孙权不仅没有怪罪他,而且赦免了朋友殷模的罪过。可见,诸葛大哥是很会照毛顺捋的,他的官场学问以及对主子的心理揣度江东豪俊无人能及,孙权宠信他就再也自然不过了。

诸葛瑾有一个致命缺陷,那就是他的兄弟诸葛亮和他各为其主,互为敌手,此极易引发政敌的攻讦和陷害,但是诸葛瑾对于此事的处理和火候的把握恰到好处,具有绝高的政治天分和智慧,不仅泯灭了政敌的攻击,而且消除了孙权的猜疑。主观上联刘拒曹是孙吴国策,但是即使是亲兄弟也是会有利益之争的,何况孙刘两家时友时敌。诸葛瑾深知自己的微妙处境,所以担任通蜀大使职责时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他始终牢记着领谁的俸禄替谁办事,吃谁的饭为谁出力的最为现实的处世哲学。《三国志》载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权遣瑾使蜀通好刘备,与其弟亮俱公会相见,退无私面。也就是说,除了公事公办,诸葛瑾并没有因与诸葛亮的特殊关系而出卖东吴利益。当暗中被孙权派往监视诸葛瑾的手下回报诸葛大哥的优异表现时,孙权没有理由对这位忠心耿耿的手下说半个不字,至于差使办得怎样,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

孙权对于诸葛瑾的信任正是在这样的反复试探,和不断的革命事业考验中逐渐建立起来的,而一旦建立,就稳如磐石,君臣之间毫无芥蒂,甚至连一些比较过分的玩笑也时常上演,而诸葛大哥时常是孙权取笑的对象,对此这位敦厚的大哥坦然接受,一笑了之。《三国志》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比较过分的玩笑,《诸葛恪传》中言道瑾面长似驴。孙权大会群臣,使人牵一驴入,长检其面,题曰诸葛子瑜(诸葛瑾的字),放在一般的人,这种人身侮辱,即使不会象愤怒的小鸟一样以身搏命,也会拂袖而去,可是我们的这位诸葛大哥却镇定自若,装作没事一般,反倒弄得孙权很是不好意思,看来好涵养和脸皮比城墙还厚也是诸葛瑾受到主子爷孙权赏识的一件无往不利的法宝。

无能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谁能做到?瑾哥也。诸葛瑾如此一个别无他长的外乡人,颠沛流离、寄人篱下,且深受孙权宠信,就不怕在江东士族云集的东吴受到其他才俊的嫉恨和陷害吗?他不怕,因为他做得太好了,既不恃宠邀功,也不欺压良善,更难得的是他从来都是低调做人,也低调做事,他的谨小慎微堪比他兄弟诸葛亮,诸葛家族世属金字招牌就是小心谨慎,此亦被诸葛大哥发扬光大了。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他从不授人以柄,当他的朋友朱治、殷模、陆逊等人被多疑的孙权相继治罪时,他安然无恙,甚至就连他的亲家张昭后期也遭受冷遇时,他却隆恩日甚,这需要多高的政治腾挪术和大隐于市的智慧啊!诸葛家族的深深烙印小心谨慎,即使是在他的晚年也被发挥的淋漓尽致,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名盛当世,孙权深为器重,然诸葛瑾却时常忧虑,认为儿子不是保家之子,迟早会出事,这种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伴随着这位政坛不倒翁的一生一世,这样的人会有政敌吗?没有,他最大的对手是他自己。

诸葛瑾人生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他让他的主子孙权从内心发出真诚的感慨,这位非同一般的三国时叱咤风云的雄主说过这样一句话,孤与子瑜有死生不易之誓,子瑜之不负孤,犹孤之不负子瑜也。他以常人难以达到的高度实现了他人生的最高境界,君臣无猜,和谐相处,高官厚禄,享尽人间富贵。诸葛瑾集诸葛亮的谨慎,鲁肃的忠厚,张昭的沉稳于一身,当然他的身上也集中体现了三国时候文官政治术的成熟和圆滑,他是三国时官场厚黑学的集大成者,他的身上既充分体现了文人士大夫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一面,也显现了他在波谲云诡的权力斗争中运筹帷幄最为现实而极尽合理的生存之术。

诸葛亮的这位大哥看上去尽管有些委琐,很不起眼,特别是在三国那个英雄辈出,群雄逐鹿的时代尽管显得籍籍无名,但是此人绝对非同一般,不可等闲视之,而中国历史上掌握着话语权,成为政坛长青树和不倒翁的恰恰正是这种人。

诸葛亮为什么不说服诸葛瑾一起辅佐刘备

诸葛亮在西蜀刘备手下,位极人臣,刘备把他当成宝贝,可惜诸葛亮并没有举家都跟着刘备,而让夫人和自己兄弟,隐居下来,安心照顾自己的家庭,他不愿让自己家里的人参与刘备集团内部,似乎诸葛亮是最早的裸官。诸葛亮既然知道刘备是自己最好的归宿,为何不劝自己兄长诸葛瑾前来投奔,这样哥俩也好一起多亲多近,帮助刘皇叔共图大业呢?

其一,诸葛瑾很早就出山,当时辅佐的是江东的孙权。孙权这个人虽然年少,却是个英雄,能和曹刘鼎足三分的人物。而自己的兄长诸葛瑾很受孙权重视,这让诸葛亮下不了口,因此诸葛亮不愿意冒这个险。

其二,诸葛亮在刘备手下效力,当时并没有完全受重视。刘备部下关张乃是不好惹的主,相当于刘备的半个主子,诸葛瑾是一个老实人,诸葛亮不想让自己兄长在刘备手下处一个尴尬的地位。

其三,当时孙权的实力雄厚,远在刘备之上。诸葛亮也没有不要让诸葛瑾冒着险,毕竟群雄逐鹿,鹿死谁手,还很难说。孙权很有礼贤下士的名声,当时文臣武将人才济济,而且都对孙权马首是瞻,因此诸葛亮未必能说动自己兄长。

其四,诸葛瑾交往的圈子大部分都在东吴,比如鲁肃、周瑜等人,这些人和诸葛瑾知根知底,让诸葛瑾再上刘备那里,等于让诸葛瑾把自己封闭起来,肯定是自己和兄长不愿看到的事情。

其五,诸葛瑾比诸葛亮大几岁,再说他是哥哥,一个做兄弟的只有好好地侍奉自己兄长,哪里会有兄长听命哥哥的道理。或许退一步来说,诸葛瑾在诸葛亮少时,充当了父亲的角色,长兄为父,此时哪有哥哥对这个小老弟的话很在意的道理。

其六,两个人都是读书人,也都知道不在同一个了篮子里放鸡蛋的道理,大家都有自己的圈子,只有如此,整个诸葛家族的事业才能发扬光大。对他们来说,不管谁的主公统一了江山,都是对诸葛家族的贡献。后来诸葛亮的堂弟诸葛诞保了曹魏,而且做了很大的官职。

所谓道不同不与为谋,既然不是一条路上的人,不如各人做各人自己最喜欢的事情。谁也不给谁出难题,如此皆大欢喜,即使战场相遇,也算是各为其主,很难顾及忠孝两全。

乱世逐鹿孙权和曹操哪个好

乱世逐鹿曹操好,原因如下

武力、统率、智力、政治、魅力

先说武力:其实曹操和孙权作为两国主君,是不需要什么武力的。但真要说到武力,曹操少年时就有夜床大宦官张让府邸的壮举,之后讨黄巾,战董卓,击陶谦,败吕布,破袁绍,斩塌顿,追刘备,曹操都是亲自带兵上阵,很是打过一些硬仗,还有不少逃亡之仗,武力还是有实战经验做保证的。

孙权这边就缺了实战经验。虽然史书记载孙权喜欢狩猎猛兽,甚至能单挑老虎。但是和他的父亲江东猛虎孙坚、兄长小霸王孙策相比还是不值一晒。和百战余生的曹操相比也是略逊一筹的。

统率:这点曹操几乎能胜过三国时期大部分名将。曹操的军事统帅才能在整个三国时期都算是天花板级别的。而孙权在合肥的丢人战绩,被张辽八百破十万,基本就让孙权和名将称号说拜拜了。统率上曹操完胜。

智力:智力方面比较难直观的说谁比谁强,只能说这两位都是人精。就拿一件事来说,孙权偷袭关羽并杀死了关羽,转手将关羽首级送给曹操,来了一招祸水东流。而曹操也清楚孙权藏的什么小心思,厚葬关羽,让孙权继续吸收刘备的仇恨,两个老狐狸谁都讨不到谁的好。而等到曹操去世,曹丕显然就玩不过孙权。孙权反复横跳,从曹丕那里骗来了吴王的封号。所以,从智力上来说我觉得曹操和孙权在同一个水准,但孙权比起曹丕可就能使劲地碾压了。

政治:论治理能力,曹操和孙权都是高手。曹操整合了自己手下宗族、士族和庶族的各种人才和利益,将不同派别的人才都为我所用。同时基本架空了许昌的朝廷的权力,为曹丕最后篡汉打下坚实基础。而孙权这边,则是很好的吸取了父兄两人在政治上短视的缺点,通过和江东大族共享权力的方式,稳定了江东人心,并在赤壁大胜后树立了绝对的威望。两人都有着极高的政治水准,这点上差距应该不大。

魅力:最后要提的是个人魅力。这里曹操实在是胜过孙权太多。曹操大多数时候都气度恢弘,在对待杀死自己儿子和爱将典韦的张绣,以及任凭关羽离开去找刘备,这两件事情上都体现了曹操非凡的度量。当然,曹操不是什么圣人,他也杀人,边让、许攸、孔融、崔琰都死在他手下,但曹操并不会给人一种刻薄的感觉。反观孙权,因为张昭曾经劝他投降曹操,就一直挂碍在心;又因为刘备获得益州,就当面批评已故的鲁肃当年借南郡给刘备是愚蠢的举动。晚年的孙权更是几乎能用“昏聩”来形容,被曹操拉开极大差距。

综上所述,曹操在武力、统率、魅力上都完胜孙权。智力和政治上处于同一层级。所以总的来说,曹操胜过孙权。

旧版三国演义每集介绍只要写分集标题

第一部分 群雄逐鹿:

第01集 桃园三结义;

第02集 十常侍乱政;

第03集 董卓霸京师;

第04集 孟德献刀;

第05集 三英战吕布;

第06集 连环计;

第07集 凤仪亭;

第08集 三让徐州;

第09集 孙策立业;

第10集 辕门射戟;

第11集 宛城之战;

第12集 白门楼(上);

第13集 白门楼(下);

第14集 煮酒论英雄;

第15集 袁曹起兵;

第16集 关羽约三事;

第17集 挂印封金;

第18集 千里走单骑;

第19集 古城相会;

第20集 孙策之死;

第21集 官渡之战(上);

第22集 官渡之战(下);

第23集 大破袁绍?

第二部分 赤壁鏖战 :

第24集 跃马檀溪;

第25集 刘备求贤;

第26集 回马荐诸葛;

第27集 三顾茅庐;

第28集 火烧博望坡;

第29集 携民渡江;

第30集 舌战群儒;

第31集 智激周瑜;

第32集 周瑜空设计;

第33集 群英会;

第34集 草船借箭;

第35集 苦肉计;

第36集 庞统献连环;

第37集 横槊赋诗;

第38集 诸葛祭风;

第39集 火烧赤壁;

第40集 智取南郡;

第41集 力夺四郡;

第42集 美人计;

第43集 甘露寺;

第44集 回荆州;

第45集 三气周瑜;

第46集 卧龙吊孝;

第47集 割须弃袍;

第三部分 三足鼎立 :

第48集 张松献图;

第49集 刘备入川;

第50集 凤雏落坡;

第51集 义释严颜;

第52集 夺占西川;

第53集 单刀赴会;

第54集 合肥会战;

第55集 立嗣之争;

第56集 定军山;

第57集 巧取汉中;

第58集 水淹七军;

第59集 走麦城;

第60集 曹操之死;

第61集 曹丕篡权;

第62集 兴兵伐吴;

第63集 火烧连营;

第64集 安居平五路;

第四部分 南征北战;

第65集 兵渡泸水;?

第66集 绝路问津;

第67集 七擒孟获;

第68集 出师北伐;

第69集 收姜维;

第70集 司马复出;

第71集 空城退敌;

第72集 司马取印;

第73集 祁山斗智;

第74集 诸葛妆神;

第75集 六出祁山;

第76集 火熄上方谷;

第77集 秋风五丈原;

第五部分 三国归一;

第78集 诈病赚曹爽;?

第79集 吴宫干戈;

第80集 兵困铁笼山;

第81集 司马昭弑君;

第82集 九伐中原;

第83集 偷渡阴平;

第84集 三分归晋。

剧集介绍:

84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根据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改编,由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中央电视台制作,王扶林担任总导演,蔡晓晴、张绍林、孙光明、张中一、沈好放任分部导演,孙彦军、唐国强、鲍国安、吴晓东、陆树铭、李靖飞、洪宇宙、魏宗万、张光北主演,总投资1.7亿元人民币。

该剧演述的是三国时代的故事,是魏、蜀、吴的兴亡史,共分为《群雄逐鹿》(1—23集)、《赤壁鏖战》(24—47集)、《三足鼎立》(48—64集)、《南征北战》(65—77集)、《三分归一》(78—84集)五大部分。

着重表现的是乱世中多个政治集团间错综复杂、紧张尖锐的斗争;这种斗争发展成为连接不断的对政治权力的争夺和军事冲突,造就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将近一个世纪中的风云变幻。

扩展资料:

一、角色介绍

1、刘备?

演员:孙彦军。

配音:齐杰 ;李立宏。

刘备(161-223),字玄德,蜀汉开国皇帝,涿郡(今河北涿州)人。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少年织草席为生,后与关羽、张飞于桃园结义为异姓兄弟。

三顾茅庐后,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孙、刘联合,大败曹军于赤壁,又取四郡、进益州、夺汉中,221年在成都称帝。他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于成就了一番事业。?

2、曹操?

演员:鲍国安。

配音:鲍国安。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黄巾起义爆发后,拜骑都尉,参与镇压起义军。

此后将汉献帝迎到许都(今河南许昌),被册封为丞相,把持朝政,在诸侯征战中统一了北方。220年正月,病逝于洛阳。后人评价他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3、孙权?

演员:吴晓东 ;恽蒋铮(幼年) 。

配音:徐平 。

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三国中吴国的开国皇帝。208年,孙权与刘备组成孙刘联军,在赤壁共同抗曹,击败曹操。

221年,刘备兴兵讨伐东吴,孙权在夷陵之战中击败蜀军。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孙权为人有胆有识,知人善任,他对开发中国的南方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4、诸葛亮?

演员:唐国强 。

配音:徐涛 ;唐国强 。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早年避乱荆州,躬耕于南阳。

后来辅佐刘备联吴破曹,逐渐与吴、魏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蜀汉建立,亮为丞相。刘备死后,他又辅佐刘禅、出师伐魏,因连年征战,积劳成疾,卒于军中。?

5、关羽?

演员:陆树铭 。

配音:刘润成 。

关羽(?—220),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河东解(今山西运城)人,蜀汉五虎上将之一。勇冠三军而好学,读《左传》“略皆上口”。

与刘备、张飞桃园三结义,义薄云天,曾为寻兄千里走单骑,不忘恩而华容释曹。219年水淹曹操七军,降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但终因骄傲轻敌,刚愎自用,败走麦城,被孙权所杀。?

6、张飞?

演员:李靖飞 。

配音:党同义 。

张飞(?—221),字益德(《三国演义》、《华阳国志》中字翼德),涿郡(今河北涿州)人,蜀汉五虎上将之一,与刘备、关羽桃园三结义。

张飞粗豪勇猛性情暴躁,爱憎分明,敬重贤士,爱惜英雄,为人粗中有细,他对刘备忠心耿耿,为蜀汉立下了不朽功勋,但因对待属下粗暴,于221年被部将范强、张达所杀。?

7、赵云?

演员:张山(青年) ;杨凡(青、中年) ;侯永生(老年) 。

配音:曲敬国 。

赵云(?-229),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身长八尺,姿颜雄伟,智勇双全,蜀汉五虎上将之一。

初为袁绍部将,后投奔刘备。长坂坡战斗中,曾怀抱阿斗力战突围。孙夫人回吴,又保幼主得脱。汉水之战,以寡敌众,大破曹兵,被刘备赞为“一身是胆”。229年寿终正寝。?

二、改编自《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

《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第一部文人长篇小说。

百度百科-三国演义

百度百科-《三国演义》

乱世三国——孔明首次北伐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一段段妇孺皆知的故事,一曲曲荡气回肠的战歌,一个流芳百世的英雄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家归晋,荡气回肠的三国故事妇孺皆知。

诸葛亮在平定南中事物后,便决心要北伐,恢复汉室基业。然后此时的魏国在忙些什么呢?曹丕最近在忙什么,公元二二年到公元224年,曹丕和东吴两次翻脸两次伐吴自己坐镇前方,当然自己跑出去了,老巢需要有个可靠的人帮自己看家吗。这个人不用挑那必须是老成持重的司马懿。曹丕让司马懿镇守许都,同时改封他为相乡侯,二五年那一次更是离谱了,给了他一连串的眼花缭乱的职务提拔他为转任抚军大将军假节领兵5000,同时加侍中录尚书事。哇,这就有点过了司马懿有点怕,无事献殷勤啊,不对啊,对皇帝不能说,这样的话应该是无功不受禄啊,哗啦啦的一大堆东西给我,我是做错了什么事儿还是你想我做错什么事儿啊,赶紧谦让啊。但曹丕是很信任吧,我这当皇帝呢,日理万机啊,忙得很,现在让你当这个官儿是要为我分忧哦,简单一句话叫内政。临走前这个曹丕还给司马懿下了诏书,语重心长地说是无西顾之忧不亦乐乎,就是说我这趟走主要是对付东边那些贼小子们儿,西面那个老贼你就帮我看好了啊,西边是谁不用说了,那就是诸葛亮吗,总之一句话,我往东边去西边你看着我往西边去,东边你就得帮我守着。

这种信任对于司马懿来说,那已经是到了极高的高度,他的人生终于在这一刻走向了巅峰。这种信任没有维持多久,不是说曹丕疑心重,而是他命不长。226年5月,也就是从东吴前线回来,仅仅一年的时间阎王爷就给曹丕写信了,哎呀,你活得够滋润的了来来来到我这报道吧。阎王爷看中的人哪能让你等到三更呢,于是曹丕就驾崩了,享年40岁,临死前,他还精心设计了一套,由两个曹家外加两个外姓心腹大臣组成的托孤班子,那就是司马懿与曹真,陈群与曹休,曹丕还是有点水平的熟读 历史 的,他明白宗室力量是不可或缺的,所以托孤不能少了他们的声音,但是宗室力量,如果过于强大了,对皇权又会构成威胁了,所以还需要心腹大臣来帮忙相互监督,互相制约,曹家的江山才能万年永固啊,所以曹丕这么用心良苦的搞个四人智能组合是因为他明白自己死了以后,曹魏帝国面临的形势将会更加复杂,他怕自己的儿子曹睿搞不定,事实是这样吗,哎,曹丕还真没想错确实如此,头脑一向非常冷静的孙权,直到曹丕没了立刻就不淡定了,那个啥,我要趁火那个那个打打个劫啊。

这时候,不去赚笔外快,你当我孙权傻的呀。你还别说啊,孙权这些年以来啊,从赤壁之战到襄樊之战再到夷陵之战小算盘一直打得噼里啪啦响呢,没利润的事儿,哼,我基本不做没好处的事儿,你不用和我打招呼,但是孙权却没想过这时候他的对手曹睿虽然是刚接班,但是他的脑子和当年自己十几20岁,刚接班的时候情况是差不多的,甚至更加精明,这一年的八月,也就是曹丕刚刚去世才三个月不到孙权就兵分三路出兵攻魏,以前和你爸和你爷爷我都能打个平手,现在你是我的小资本,曹睿啊,曹睿你要乖乖的撅起屁股来给我打我要揍你一顿,心里才平衡的。哎,三路大军凶猛来袭。如果碰上水平一般的估计也该是手忙脚乱焦头烂额了,可是曹睿却不一样,曹睿执政的前半期那是亮点频频啊,你想欺负他,呵呵,那真是想得太多了,做人年纪很轻,但是胆识过人,虽说老爸给自己留下了托孤大臣,但是曹睿并没有像刘禅那样有浓重的依赖感,虽然他只有二十三四岁,但他很快就甩开膀子单干,现在南边的东吴想过来独吞江夏。

魏国的大臣们纷纷表示担忧,觉得应该派人支援一下,曹睿却表示,孙权不就是想偷鸡吗,而且东吴人向来只是擅长于水战,现在在江夏的文聘已经和他处于胶着状态东吴人捞不到什么便宜,迟早就得打道回府。曹睿真的是玩儿政治的好材料,他看问题真是太通透了。孙权在这个时候确实是没可能放开手脚和曹魏来个决战的,你想孙权现在的问题多大有什么民族问题了啊,交州的问题了,外面人造反的问题了,哎哟喂,啥事儿都是麻烦事儿像乱麻一样,所以孙权这一趟来摆了明就是能揩油就揩油,能占便宜就占便宜拖的时间太久了,他自己先撑不住了,好了,曹睿虽然没有派出援兵,但是不等于不派军事慰问团,而且有意思的就是这个慰问团。慰问团的头儿叫荀禹(不是 荀彧 啊)可不是肥头大耳光吃拿卡要的主啊,他是有头脑的。到了江夏,他组织了1000人的部队,趁着夜色偷偷上山取火,孙权那边原本就是来偷袭的吗,一看,哎,对面山上火光闪闪吗,哦,这是美国主力来增援了,东吴人是心里就毛了,干脆哎呀,别玩了,退群得了。史书记载四个字,吴王遁走,哎,这古人用词用句真是太惊艳太传神了,什么叫遁走啊,哼,如果是打了胜仗,那是大大方方的走。遁走就是没赚到任何便宜,反而胆小心虚的才叫遁走吗,好了这边东吴老大溜了,和他一起出兵的将领们都吃了大苦头,另外一路领军的将领是诸葛瑾,这一路基本没什么出彩,而且更倒霉的是他对面迎来的正是更加凶猛的司马懿,所以说啊司马懿这回确实也是第一次带兵,但是却搞了个开门红,斩杀武将斩首千余级,哎,这份成绩单相当不错啊,有了这个战争垫底,这一年年底,司马懿又顺利升级了,成为骠骑将军。好了,不是说一共三路进兵吗,还有一路无名英雄,带着部队就碰到了真英雄曹真了,那结果就很明显了,除了失败还能有别的选项,这就叫偷鸡不成蚀把米啊,经过这一场孙权算是体会到曹睿的厉害。

本来想去欺负人的,没想到自己被人折腾得够呛,你要知道曹睿现在面临的威胁不仅仅是东吴内部问题,西部问题一大堆,他都能在这种情况下把你赶走,可见此人非同小可,要说魏明帝曹睿啊,在前半程确实很有作为以及为抵御东吴改革币制工作做得有声有色的。特别是对付西面的敌人诸葛亮更是有他的一套,毫无疑问的,在这个阶段呢,魏国最大的对手是蜀汉是诸葛亮,尽管也许魏国上上下下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其实他们有这种想法不习惯,因为夷陵大战以后蜀汉国力已经大大削弱了主要***也死了,这种情况下,谁也想不到,诸葛亮会全力进攻吗。但事实上,诸葛亮和孙权确实不一样,孙权的目的就是捞油水捞得着好就捞不着走人。但诸葛亮就不一样了,诸葛亮的目的就是往死里整啊,当然这种说法有点糙啊,说得文艺一些那就是北伐中原兴复汉室,而且诸葛亮心目当中的憾事是当年西汉时文景之治繁荣的汉朝也是当年光武中兴以来的强盛的东汉,而并非桓灵二帝治下的腐败不堪的东汉末年,在休养了五年之后,公元227年诸葛亮上表刘禅以表明志,表达了自己和魏国势不两立,战斗到底的决心,这就是赫赫有名的出师表,其实北方中原,这并不是诸葛亮一时心血来潮,这一直以来是他的政治理想,而且经过五年大发展,蜀汉综合国力确实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最不安定的南中问题终于也初步平定,而且外部环境看上去也不错和孙权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这样一来内部外部都搞定了,那就剩下如何出兵了,当年隆中对的时候,诸葛亮的计划是从荆州益州两路夹击,但现在这个计划已经泡汤了,荆州都已经姓孙了,所以这两路出兵的计划基本就是落空了,好吧,不能两路,一路也行啊,以现在蜀汉的实力,其实诸葛亮也是无心和孙权再夺荆州,只希望双方达成的默契能够精诚团结一致对外不要我在北伐的时候,你在我侧后搞个幺蛾子出来,我就心满意足了,一个西面进攻一个东面配合有朝一日拿下魏国地盘,咱哥俩平分呢,对于这个道理,孙权是个明白人他看得很通透,所以基本上在曹睿即位以后,孙权就没有三心二意过,要不曹丕刚死三个月呢,他就亲自带兵兵分三路表示祝贺这还不够意思呀。好了闲话不说了,既然大家伙都准备好了那走啊,公元二七年诸葛亮率10万大军出征抵达阳平关,这就是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也是最有可能取得其效果的一次。

曹睿知道诸葛亮大举北伐吃惊不小啊,虽然自家的势力是三国当中最强大的,但同时对付东西两个敌人还是非常吃力的。所以这些年以来,魏国采取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策略,具体来说就是把重点放在东吴,因为当时魏国上上下下都有个共识,蜀汉是没啥国力的,就算折腾也折腾,不出多大动静,所以实在不必担心。可事情偏偏就是这样的哪壶不开,你就提哪壶,越担心的地方越像银样蜡枪头,相反,越不操心的地方偏偏就闹出大动静,所以诸葛亮北伐的消息传来,除了曹睿之外,其实魏国中央朝廷上上下下无人不深感惊讶。还好曹睿确实有两把刷子很快就稳定了情绪,他盘算着,既然你来了我们就先发制人。可是,不要忘了诸葛亮这趟来是憋了五年之久啊,所以他在北伐之前做过的准备工作,那就不是一个打算这么简单咯,比方说把李严调到江州了,又把蒋琬留守到丞相府了,最重要的一招,诸葛亮还想着拉拢一支生力军,那就是魏国的新城郡太守孟达,孟达原来是蜀汉的人,关羽死后担心自己被猜忌,所以不得不投降魏国,过来以后还是深得曹丕信任,而且还结交了不少朋友,比如尚书令桓阶小征南大将军,夏侯尚等,日子吧,过得还是有滋有味的,但问题是,好日子往往过得不长,坏日子是眨眼就到了谁能想得到曹丕这么早就过世了,更要命的是桓阶啊,夏侯尚啊,等人也先后没了。信任自己和自己信任的人通通归西了孟达突然在这个瞬间感觉到自己真的是一个人在战斗,好孤独好孤独,而且他也敏锐地感受到今后自己不会有好日子过了,事实上也是如此,朋友没了对头却冒出来,比如太守申仪,要知道在之前这人可是和孟达一起降魏的,说起来他和孟达之间还曾经有过一段蜜月期,但正是因为有着相同的经历,所以他总觉得投降过来以后孟达的日子比自己好过,凭什么呀,所以人一酸就开始黑,那就开始告状。孟达的脊梁骨被申仪在后面指指戳戳的,差不多都可以插出几个洞来了孟达一想着朝廷上下已经没几个人帮自己说话,心里就更没安全感了。于是乎想着跟孔明混了。

预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分解。

今天关于“乱世逐鹿诸葛瑾阵容搭配”的讲解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个主题,并从我的回答中找到需要的信息。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