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船怎么搭配阵容的
好的,现在我来为大家谈一谈古代战船怎么搭配阵容的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解答大家的疑惑。关于古代战船怎么搭配阵容的的话题,我们开始说说吧。
建议你换80-100宽度的缸,因为战船和地图都是大型观赏鱼,即使是从小开始养,这两种鱼都生长的非常快,很快就会变得很拥挤,特别是战船,十公分长的小鱼三个月到半年就可以长到三十公分,到时候50的缸肯定会影响美观,而且鱼只数多密度大,会导致缺氧。
我自己的缸是1米宽的,目前战船1个,地图2个,鹦鹉5个,清道夫1个,感觉地方还比较宽裕,给你做个参考。
补充重要一点:鱼不是说在别人家长多大在你家就一定可以长那么大,空间过小,鱼的体型会适应缸体,停止生长,所以最好还是换大缸养吧
我家战船很厉害,把地图咬得遍体鳞伤,你在混养的时候也要注意这个问题,两种鱼体型不要太悬殊,以免大鱼欺负小鱼,互相撕咬,鱼体受伤影响美观。
鸣梁海战(古代战役)详细资料大全
鸣梁海战又称鸣梁大捷,即公元1597年10月26日,朝鲜水军将领李舜臣指挥朝军与日军在今韩国鸣梁海峡进行的一场海战。朝军利用鸣梁海峡特殊的地理特征以十二艘板屋船,一百艘改装民船击退日军战船一百三十艘。(该战役有争议,这里采取朝鲜说法)
基本介绍 名称 :鸣梁海战 地点 :鸣梁海峡 时间 :1597年10月26日 参战方 :日本,朝鲜 结果 :朝鲜战术胜利,日本战略胜利 参战方兵力 :数十艘战船(先锋)100艘战船(本队)(日)
12艘板屋船(朝)100艘改装民船(朝) 伤亡情况 :伤亡十几或数十人(日)
34人伤亡(朝) 主要指挥官 :来岛通总(日),李舜臣(朝) 战役背景,战争成果,战争经过,战争争议,战争武器,安宅船,关船,小早船,板屋船,朝鲜龟船, 战役背景 主词条: 壬辰倭乱 、加藤清正 1592年闲山岛大捷后,日本海军实行防御的政策,在占领平壤后,日军停止了攻势。后于1593年开始议和。李舜臣也因为闲山岛等一系列战功,被朝鲜王封为二品正宪大夫、三道水军统制使。据说,“三道水军统制使”是朝鲜专为他而第一次设定的官职。 但好景不长,日本为了拔去这颗眼中钉,使用反间计诬李舜臣居功自傲,阴谋篡权。1597年1月,小西行长用丰臣秀吉的计策,利用朝鲜的党派之争,派人在汉城散布谣言,陷害朝鲜水军将领李舜臣。朝鲜国王李昖中计,将李舜臣下狱。幸亏一些官员出面死保,李舜臣才得以免死;但被贬为士兵,白衣从军。得知反间计成功后,丰臣秀吉立刻于2月21日再度下令,调动14万陆军和7200名水军入侵朝鲜。从动员到集结,共花费5个月时间,在7月集结完毕。 1597年3月,日本小西行长、加藤清正率领14万陆军再次大举侵朝。 此次丰臣秀吉的日军是从水陆两路进犯朝鲜,7月7日,日本水军统帅九鬼嘉隆决定一雪前耻,他率领庞大的日本舰队,偷袭了停泊在漆川岛(世济岛北端西)的朝鲜海军。他考虑到日本安宅船不是朝鲜龟船的对手,所以此次日本海军专门针对朝鲜海军的龟甲船做了改进,把原有的安宅船及大关船都临时包上铁壳,变成了巨型铁甲船。开战时,朝鲜海军以为日本的舰队是路过的运输舰队,没有料到日本舰队突然发起进攻。由于当时还在谈判期间,所以朝鲜海军没有丝毫戒备。在战役中,朝鲜战船全被日本海军击沉击毁,海军指挥官三道水军都统制元均被火炮击中身亡,朝鲜水军被重创。战后日本水军配合陆军水陆夹击漆川岛的朝鲜水军,朝鲜水军几乎全军覆没,日海军完全控制了制海权。 日本陆军分为左路军和右路军。登入后采取的是钳形攻势,两路军分别向南原和全州前进,根据计画,这两路军应在朝鲜王京汉城会师。8月1日,14000余日本左路军进攻全罗道,正赶上明军进驻全罗、忠清两道。明军杨元率3000人守卫南原,经奋勇战斗后因寡不敌众,明军两千七百余人战死,南原失守。驻守全州的明将陈愚忠因南原失陷立即撤退,这样日本右路军便兵不血刃的拿下了全州。攻下两地后,日军又分别攻陷黄石山、金州、公州等地,王京汉城已经无险可守。8 月19日,明军除守卫稷山外全线退至汉城,日军已经占领了全罗道全部地区。 大敌当前,朝鲜举国上下一致强烈要求重新启用李舜臣。朝鲜王迫于形势,不得不顺应民心,重新任命李舜臣为三道水军统制使。而此时,当年扬威海上的威武水师,现在只剩下可怜的12艘军舰。(不过后来又增加了100艘改装民船) 战争成果 1597年,鸣梁海峡之战中,朝鲜将领李舜臣以十二艘板屋船和一百艘改装民船击退日舰一百三十余并撞破30艘。(该战役有争议,这里采取朝鲜说法) 战争经过 主词条: 李舜臣 在壬辰倭乱时期屡立战功的朝鲜将领李舜臣因谗言一度入狱。接管朝鲜海军的元均在漆川梁之战中指挥不利大败于日军。朝鲜水师几乎全军覆没,元均也阵亡。日军占领了包括釜山在内的朝鲜多个岛屿。危机时刻,李舜臣被复职。当时朝鲜水师只剩下漆川梁海战后残余的12艘板屋船和100艘改装民船,由于与日军的兵力相差过于悬殊,李舜臣决定在鸣梁海峡与日军决一死战。 李舜臣 鸣梁海峡是珍岛与大陆之间的狭窄海峡,水流湍急。每隔3个小时鸣梁海峡内的海流方向会发生逆转。海峡仅宽约294米,狭窄到可以在两岸拉铁索,方便李发挥龟船、板屋船质量胜于日军船的优势而不让日军的数量优势得以发挥,之后李又动员百艘民船拉上军旗在后以壮声威。 10月26日的清晨,一切准备就绪后,李舜臣派出一艘军舰引诱敌军进入事先设好的圈套。在日舰驶入鸣梁海峡时,李舜臣早已在对面准备好了。等日舰靠近时,隐蔽在山脚的李舜臣水军对日舰发起猛烈的炮轰。由于日军的舰船是尖底的,在湍急的海流中摇晃不定,加之李舜臣海军有山体的遮掩,日军的炮火无法打中目标。而朝鲜水师使用的是平底船,船身平稳因此炮火命中率高。另外李舜臣在海峡内事先已经拉起了钢索使入侵的日舰处境更加困难。入侵的日军被打退,日军将领来岛通总也被击毙。(该战役有争议,这里采取朝鲜说法) 很快鸣梁海峡的海流开始逆转,日舰开始相互磕磕碰碰,一片混乱。李舜臣趁乱率领朝鲜水师对日军展开猛烈攻势。大量的日舰拥挤在狭窄的鸣梁海峡内,成了极其被动的攻击目标。李舜臣用12艘战船和100艘改装民船撞破了日军31艘军舰。(该战役有争议,这里采取朝鲜说法) 战争争议 围绕鸣梁海战的争议主要有如下几个面: 有观点认为李舜臣是副手,实际指挥是明朝水师提督陈璘。这是对史料不了解或者未读史料而造成的混淆。鸣梁大捷确实是李舜臣打的,也没有明军参与。陈璘指挥的海战是鸣梁海战不久之后的另一场露梁海战,这是由明朝联军打的,李舜臣在这场战役死亡。 另有观点争议日水军主力究竟是哪场战争消灭的,是鸣梁海战还是露梁海战。笔者查阅史料发现,鸣梁海战并没有宣称消灭日水军主力,恐怕是网上以讹传讹。鸣梁海战出名是因为其以少胜多,利用天时和地形设下伏击,打了一场漂亮的战役。而日海军主力则是在露梁海战被歼灭。 另有观点对朝鲜水师以十二艘战船和一百艘改装民船对日军一百三十余艘战船取得如此战绩表示不解。这也是对史料不了解,对当时海战不了解造成的。 首先李舜臣并非硬碰硬的以十二艘船去攻击一百三十余艘。而是凭借对环境和气候的熟悉,事先设下伏击地点,将日水军引诱至鸣梁海峡,在水下还设有木桩铁索。其次,李舜臣的十二艘是战船,另还动用了一百余艘民船,加以改装。而日军的船也并非都是战船,只有一百三十艘是战船,后来还跟有两百艘后勤船。这样数量差距并不是太大。龟船是全封闭结构,铁制护板,顶盖四周有尖刺,船头有大铳,不惧近战。日呈秀吉之对龟船的描述是:“朝鲜人水战大异陆战,且战船大而行速,楼牌坚厚,铳丸俱不能入。我船遇之,尽被撞破。”。而史载日海军战法以投掷焙烙和焙烙火矢为主,并无炮火。对铁甲船难以造成伤害。在加上二百后勤船只几乎无战斗力,所以朝鲜水师以少胜多大捷。 关于朝鲜水师和日本水师舰船数量的争议。有诸多说法,更有一些说法完全脱离史料。依据史料记载,比较正确的是,朝鲜水师方面,战船12-13艘,另动用改装民船100余艘。日本水师方面,战船130余艘,另有后勤船200艘。 鸣梁海战是通俗说法,确切的说应该是鸣梁海峡伏击战。此战斗的确是朝鲜人自己打的一场海战。也是以弱胜强。当时,朝鲜军备极度废弛,以至于日本从釜山登入,十九天后就以攻陷汉城。又一月陷平壤。两月不到,朝鲜八道尽失。朝鲜宣宗李昖仓皇逃亡大明宽甸堡(今辽宁省丹东市宽甸)避难。若无明军出力,千里驰援,即使李舜臣全歼了倭寇海师,朝鲜也难逃亡国灭种。 有观点认为,实际上是朝鲜在鸣梁海峡的伏击战斗中取得了胜利后迅速后撤,而日本在其后的战役中取得战略上的胜利。 日本军队主力在5-6 月渡海进入朝鲜。在7月15日的漆川梁海战中毁灭性打击了朝鲜水师。在陆地上的南原城和黄石山城都迅速击败朝鲜军获胜。随后日军将领加藤清正,黑田长政和毛利秀元率领大军继续按预定目标推进。到9月中旬,朝鲜在全罗道的抵抗仅存在于南部小块地方。战斗力仅有朝鲜水师仅剩的12艘船只。而此时,日本陆军正在继续推进,而日本水军则沿海推进。 鸣梁海峡伏击战实际是李舜臣伏击日本前锋。日本水军在藤堂高虎,加藤嘉明,胁坂安治等将领带领下,正在全罗道沿海推进,日军前哨在9月7日抵达兰浦达洋面,在这里与李舜臣的12艘战船遭遇。朝鲜水师开始诱惑日本水军。9月16日,在获得了发现朝鲜军残余海军的讯息后,藤堂高虎带领中型关船30艘甩开大部队开始追击,准备与朝鲜水师决战。结果被朝鲜水师引诱到鸣梁海峡,此处对于日军来说是一片陌生水域。此时海水退潮,日本水军前面的几艘船被朝鲜埋在浅海底的铁索和木桩挡住去路,遭到朝鲜水师掉头围攻。导致来岛通总等数名日本人阵亡,那几艘搁浅的战船也被放弃。在这次海战中的朝鲜水师损害轻微,但是众寡不敌,所以傍晚开始急速退却。日本水军不熟悉路况,无法继续追击朝鲜水师,也是害怕再中这样的圈套。第二天,也就是9月17日,藤堂高虎和胁坂安治再次来到战场上巡视,没有发现朝鲜水师。日本水军主力到达后朝鲜水师已经后撤,日本水军一看朝鲜水师已经退去,继续前进攻克朝鲜水师的大本营。一面突进到全罗道西岸地区,支援日本陆军的攻击。此时日本军队的作战目标和扫荡全罗道朝鲜水师的任务已经全部完成。开始在顺天,泗川,昌原,蔚山修筑城墙要塞,准备与南下的明军决战。 在鸣梁海峡被伏击之后是日本控制制海权摧毁朝鲜军港。鸣梁海峡伏击战发生在日本水陆大军进军全罗道的过程中,李舜臣在预定海域引诱并且伏击了日本水军的前锋部队,只是使日本前锋稍微受到一点损失,随后就离开撤退。日本水军夺取了该地的制海权和摧毁了朝鲜水师的基地,这么看实际上是日本在战略上取胜,日本损失了几艘船,死了十几个人,但是日本达到了摧毁对方水师基地,夺取制海权,掩护陆军前进的战略目标。 在朝鲜的说法里,这场战斗变成了:李舜臣的12-13艘战船迎战日本133艘战船和200艘运输船,并且击沉31艘日船,击伤92艘日船,杀死日军7300人,阵斩对方主将的巨大胜利,并且拍出了“天军”和“鸣 梁海战”两部票房大片。整个日本舰队也只有7200人,藤堂高虎2800人、加藤嘉明2400人、胁坂安治1200人、来岛通总600人和菅平右卫门们长200人,怎么可能会被杀死7300人,所以朝鲜的说法里战果应该是被夸大的。 另外,李舜臣自己写的乱中日记也写有“贼船有三十只撞破”。这次战斗结束后,李舜臣舰队是向北方退却了,而且被日军摧毁了水师基地,日本水陆军顺利完成既定计画的事情。朝鲜水师就算全是龟船,那12艘龟船上,也仅有200多个只能打7钱铁子和射程不超过30米的大箭。不可能打沉打伤对方的133艘战船和运输船。李舜臣从来谈不上在海上切断日后勤线,从来也没见过日军缺乏过从本土运输来的军械和兵员,也从来没见过李舜臣独自到过外海大洋之上,要是真有李舜臣从玉浦海战到釜山浦海战,四个月期间十战十胜,消灭了胁坂安治、加藤嘉明、藤堂高虎、九鬼嘉隆等率领的日本水军,阻断了日本军事物资的运输通道。如果朝方掌握了制海权,再加上金时敏仅用3800人就打败细川忠兴的2万日军,其他日军也陷入了义兵的游击战争中。那之后朝鲜还请求明朝援军干什么?日本水军如果都在海上已经 *** 掉了,日本后续部队和物资根本送不上来,那么半岛上的日军早就已经饥寒交迫,焦头烂额了。 战争武器 安宅船 这种船体积大而坚固(使用龟骨),但比较朝鲜及明军海船要脆弱的一些。该船中央后方设警楼,分三层,配小橹百六十,大橹八十。武器为大筒与铁炮,是正规海军的核心力量,水军的布阵时的核心所在,一艘可搭乘300士兵。两千石(重量单位)以上的大船可归入此类。日本战国时期有许多的大名都造了许多浑身包裹了铁皮的安宅船,坚固性是好了。可惜有利就有弊,铁甲固然让它刀枪不入,水火不侵,但也让它行动起来非常的笨重缓慢。 安宅船 关船 小早船 关船 是一款中型战船,设计思想是在兼顾防御力的基础上提高机动性,两舷在八十挺橹到四十挺橹之间。武器为大筒与铁炮,是水军的主战力量。 小早船 小型船,设计思想是放弃防御力,尽可能大的提高机动性。两舷在四十挺橹之下,在正规海军中主要负责侦察和传报。但因其轻巧灵便,效费比高,技术含量低,故成为海贼们的主流舰只,常集群使用。小早船可以分为铁炮船、长柄船、奇船、物见船、番船、兵粮船等。人员的配备以八百石船为例子,一般配备橹百只,则需要水手百人,船头舵手五人,火枪兵百人左右,战斗人员占据总人数的一半。如果以风帆为动力,则所需水手可大大减少,则搭乘百人的铁炮队。还有一种霹雳船,也是小早船一种,但却是双头。上面所配备橹有六十挺,速度是平常船只两倍,比一般小早船更快更稳,船上没有火器,而是设定"霹雳炮"- 投石机。 板屋船 朝鲜王朝壬辰倭乱时使用的一种大型战船。 板屋船体积庞大,可乘载近百人,航行速度较慢,但战斗时仅需数十人的水手便能灵活操作。当时的朝鲜水军常以板屋船为主力战船,搭配剑船、猛船等小型的快船作为护卫,构成水军战队。 板屋船 朝鲜龟船 主词条:龟船 由李舜臣所改良及创新。这是一种大型战船,上复盖板,板上有十字小槽,不是小槽的地方,遍插利刃和锥尖。前面为龙头,龙口是铳穴;后面是龟尾,尾下也有铳穴。两弦各有六个铳穴,铳穴下有橹八至十支。龟船甲板坚固,机动灵活,攻击和防护能力均较好,在抗击日军的战斗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丰臣秀吉在日本水军多次败给朝鲜水军后,曾评价说:“朝鲜人水战大异陆战,且战船大而行速,楼牌坚厚,铳丸俱不能入。我船遇之,尽被撞破。” 龟船 龟船
古代最先进的战船
大翼战船:最早出现于春秋时代的吴国,中国最早的战船,也是春秋时代体积最大的战船。
船长28米,宽3.6米,可配备作战士兵91人,靠划桨驱动,主要活动于长江流域。
在技术上,大翼战船已领先世界,成为后来中国船称雄世界的基石。
2.横隔舱:是隋唐时中国特有的船体内部构造,用仓板将船体分割成互不相通的仓区,即使船体进水,也可避免沉没。
欧洲真正实现横隔舱技术,比中国晚1300年。
3.千里船:由南北朝科学家祖冲之设计,利用踏板原理以人力驱动踏板行船,速度很快。
此船最早作为水战中的快速冲锋舟,在唐宋两代几经改良,变成宋代中国内河主力战舰———“车船”,在宋金战争中屡立奇功。
现代轮船的雏形以及最早的螺旋桨驱动原理,皆从此船中演变而来。
4.蜈蚣船:原为葡萄牙殖民者开辟新航路和拓展东方殖民地的战船。
葡萄牙人曾以这种战船,在广东番禺等地与明朝海军交手,尽管被明朝海军击败,但其船只的优越性能,“撼”倒了当时的中国人。
16世纪中叶,明朝大规模仿制此类战船,因其外形似蜈蚣而得名。
5.火龙出水:明清时代中国海军主战火器之一,现代舰对舰导弹的雏形、二级火箭技术鼻祖,因外形似火龙而得名。
龙头和龙尾各有火药桶,由二级引信连接。
中国航母瓦良格下水试航,不但在军事层面上有重要意义,而且标志着中国人的舰船发展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回首历史,中国古代的大船一度称霸世界。
鉴于此,本报特邀请青年文史学者、作家张嵚撰写了关于中国古代大船的文章。
公元1572年,葡萄牙诗人卡蒙斯发出石破天惊的咏叹:“曾经有与我们一样的大船,他们从日出之地远远而来,那里有聪明勇敢的人民,在莫桑比克的海岸线上往返。”事实上,中国古代的造船技术并非和西方“一样”,而是遥遥领先。
中国古代的战舰?(火器时期) 三国时期,长江战舰系列又添新的舰种,即有油船、蒙冲、斗舰、走舸、鸭头船、柴宫船 、升进舟、曜阳舟、飞龙舟、射猎舟、鸣鹤舟、指南舟、云母舟、华泉舟、常安舟等15种。
西晋以后,长江水战硝烟不散,又有王浚的军用舫船,祖冲之的“千里船”先后问世。
入两宋,徐世谱独创的拍舰,王彦恢研制的车船入水参战。
到明代,长江上的战舰阵容已空前壮观,见于史籍的即有战座船、巡座船、哨船、神正火轮船、三板船、鹰船、连环船、两头船、唬船、开浪船、清浅便利舟,子母舟等12个舰种。
现将长江战舰的几个主要舰种分述于下:
楼船:是水军的主力战舰。西晋时期的楼船全长173,宽66米,高30米,上下5层,能载水军将士3000多人。甲板以下为动力层,两舷墙板开孔设桨,可容纳数百军士奋力划水。甲板以上为作战层,四围铁甲相护,墙板开孔,可供弓箭手对外攻击。这种战舰进可攻,退可防, 相当于现代航空母舰。
舟余舟皇:是水军统帅的座舰。体形宽大,首尾高耸,一般可载将士千余人。舰上设塔楼,供哨卒了望,观察敌情或信号卒摇旗,传达统帅号令,相当于现代的指挥舰。
大、中、小翼:是水军的进攻型战舰。这种舰首部高翘,迎水面绘有青面猛兽以威慑敌军 。大翼长15米,宽3米,上下三层。底一层划桨,上两层攻战,可载将士90多人,相当于现代陆战中的重型装甲车。中翼略小,运兵60余人,相当于现代陆战中的轻型装甲车。小翼船 型更小,仅载10余人,航速更快,行驶更灵活,相当于陆战中的冲锋车。
军用舫船:是水军的又一主力战舰。这种舰是在民用舫船的基础上改建的,即将两艘单体船拼接起来,上铺战用甲板,长宽各百余米,“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人,以木为城,起楼橹 ,开四出门,其上皆可骑马往来,又画益鸟首怪兽于船首,以惧江神。”
车船:是各水军的快速反应战舰。中型车船长108米,宽12?3米,高22?5米。这种战舰 的特性在于,采用全新的动力装置,运用机械原理,在船的左右两舷各置若干部水车,每车 通过旋转轴的传动,带动两部车轮,每个车轮上装有击水楫片8叶,各由4名士卒踩踏,以轮击水,其行如飞,相当于现代的驱逐舰。
拍舰:是宋代才投入使用的新型舰种。舰上装备有新型杀伤器械,攻击性很大。这种器械名为“拍竿”。即在船上竖起若干支桅杆,于桅杆顶端横接一根活动杠杆,杠杆的一端伸出船舷外,吊以巨石;另一端以绳索连接辘轳,由数名军士操作,“每迎战,敌船逼近,则发拍竿击之,当者立碎。”相当于现代舰对舰导弹发射艇。
古代战舰系列中,还有隐蔽近敌的哨船,呈“品”字型进攻,交替掩护的子母舟;可分可合的连环舟,两头装舵,进退自如的两头船,抢滩登陆的轻浅便利舟等等,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总之,长江上的战舰,自古以来,舰种齐全,数量繁多,性能良好,展示了我国军用造船 工业的辉煌历史。其大规模的建造,以战国时期吴楚争霸为第一次潮起,是时,仅吴国一方 就有战用船只1万余艘,一次军事行动,动辄出动千艘以上战舰已是常事。战舰的建造,又以清代为最后一次潮落。满清王朝时期,大清一统天下,海防甚而江防微,长江战舰自此退出历史舞台。
二、荆楚轻舟斗舟余舟皇
古代长江战舰,是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军阀混战,群雄割据的战争产儿。交战双方, 饮马长江,爆发了一次又一次大规模的水上战争。
公元前770年,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期,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彻底分裂,强凌弱,众暴 寡,兼并之战,狼烟不散。霸主长江中游流域的是楚国,楚国利用江汉川泽便利的航道网络 和高超的造船驾舟技能,建立了一支强大的舟师水军。
公元前549年,楚庄王首次向吴国下战表,派遣舟师10万众,在长江下游的巢湖水域,与 吴军摆开决斗战阵。前545年,楚吴双方各出动战舰千余艘,在长江下游今安徽裕口一带江 面摆开厮杀战场,辽阔的江面旌旗遮日,桅樯如林,杀声震天。此役,吴国公子光亲任水军 统帅,保家卫国。光乘坐舟余舟皇大舰指挥吴军迎战 ,全军将士众志成城,但抵挡不住训练有素,饶勇善战的楚国舟师。尤其是楚国的战舰、舰 种齐全,性能良好,战用装备先进。投入战斗的大翼、中翼、小翼如同现代陆战中的重型、 轻型坦克群,向吴军水寨发起一波又一波的梯次进攻,机动灵活,势不可挡。吴国公子光的 指挥船舟余舟皇舰虽有铁甲护卫,刀枪不入,号称“ 水上壁垒”,但航速缓慢,调头不灵,在无数大、中、小翼如蜂似蝗的围攻之下,腹背受 敌。那舟余舟皇如同一只受到攻击的鸵鸟,藏头而不 能顾尾,被跳帮而来的楚国士卒一举擒获,所幸公子光在混战中乘轻舟逃离。
前504年,吴国再派出强大舟师雪洗家仇国恨,“沿江六七百里战船相接”,讨伐楚国水 军,俘获楚军主帅潘子臣以下将士7万余众,大获全胜。从此,楚吴舟师之战,暂时鸣金收 兵。
三、周瑜火烧连环舰
东汉末年,汉献帝大权旁落,汉丞相曹操挟天子以令诸候,问鼎长江流域。公元208年冬 ,曹操亲率水步军16万,再加荆州降兵8万,号称83万人马,出动战舰两千余艘,从江陵顺 流东下,前锋直指吴国老巢。吴主孙权与蜀国军师诸葛亮组成孙刘联军,共同御曹。交战双 方共投入兵力30多万,舰只数千艘,在今湖北嘉鱼县赤壁山一带江面摆开战场。两军隔岸对 峙数日,江南为孙刘联军营垒,江北为曹军水寨,千船待发,人不解甲,箭在弦上,大战一触即发。
时有诸葛亮运筹帷幄,根据曹军士卒多为北方人,不习水战,且水土不服,染疾患病的弱点,使人向曹操虚献“连环”计,曹操果然中计,令人连夜赶造铁索、铁环,“方连船舰, 首尾相接”,尽管其上可操兵纵马,但严重地丧失了舟船在混战中的机动性,为赤壁大败留下了悲剧性的伏笔。在曹军中计后,吴军都督周瑜与部将黄盖合谋“苦肉”计,以诈降之策 ,骗得曹军敝开寨门。是日,黄盖按约定时辰,率领蒙冲,斗舰10余艘,遍插降旗,上载芦苇,灌油其中,驶抵曹军水寨两余里时,借助东南风,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曹军水师方寸大乱,数千艘连环战舰陷入火海,樯橹灰飞烟灭, 士卒战马被烧溺者不计其数,“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
赤壁大战后,曹操败退许昌称魏;刘备进军川康立蜀;孙权固守长江中下游号吴;魏、蜀 、吴三分天下。〔8〕
四、王浚楼船下益州
公元256年(西晋泰始元年),先期三国鼎足的局面,随着蜀国的覆灭,而呈现出晋王朝 与吴国残余势力交恶的格局。
公元272年,晋武帝司马炎降旨灭吴,统一长江中下游半壁河山。是年春,武帝拜王浚为 益州刺吏,在四川成都征调工匠军卒1万余人,赶造楼船战舰。凡方园百余里的成材林木, 无一不被砍光伐尽。王浚所造楼船长120米,上设城壁、橹楼,四层楼台,高30多米,可载 运军士2000多人。经5年备战,完成了伐吴的一切准备工作。而此时偏安长江下游金陵(今 南京市)的孙皓,自恃占有长江天险,面对上游方向造船时蔽江而下的木屑刨花,浑然不觉 。
公元279年,晋武帝调发20万大军,分六路伐吴。其中长江水上一路由王浚统领8万楼船水 师,从宜宾顺流直下,锋芒直指金陵。
翌年正月,王浚的楼船舰队攻入长江三峡,遭遇吴国太守吾彦的凭险阻击。吾彦从三峡口的夔门起,两岸以杯口粗细的铁链横空拦江,组成一道道铁锁防线,并在沿途航道中遍插铁锥,试图阻截王浚舰队。王浚闻报步出船舱,但见三峡峡谷内,上有万仞山,下有千丈水,苍苍两崖间,铁链锁一江。他思谋片刻,乃令军士赶制排筏,冒着两岸倾盆而下的滚木雷石 ,强行开道。士卒们以火炬熔化铁链,排除了一道道拦江铁锁,贯通长江三峡,直抵川鄂门户宜昌。
同年二月,王浚的8万楼船水师攻克宜昌,一路顺流鼓棹,号角齐鸣,“舳舻相接百余里 ”,沿程攻击前进,连陷汉口、武昌。三月,兵临金陵城下,吴王孙皓眼见城下楼船浮江,旌旗蔽日,大军压境,只得打开城门,伏地而降。对此,唐代诗人刘禹锡有诗句: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金陵陷落后,天下归晋,中国有了短暂的半个世纪的统一,社会得以安宁生息。
五、杨么车船战洞庭
南宋末年,王室偏安江左、苛政猛如虎,加重了长江中下游流域人民的负担,阶级矛盾日 趋激化。
公元1130年夏初,(建炎四年)先有湖南农民钟相聚众揭竿起义,被官军孔彦舟部杀害。这支农民起义军的另一首领杨么继起,登高一呼,率领义军坚持斗争。起义军以洞
庭湖为根据 地,修筑了坚固的棚寨30座,“据陆向水,维舟岸侧。”斗争矛头直指南宋王朝。王朝上下一遍惶恐,急调重型战舰车船,镇压的杨么义军。
公元1132年春,官军车船统帅覃敌率8车战舰2艘,小型车船虎鳅战舰20艘,自金陵始发,溯流西上,一路摇旗呐喊,进剿洞庭湖区。而此时杨么义军已在八百里洞庭以逸待劳,张网 布阵,一俟官军船队进入伏击圈,隐蔽处一声号角声响,刹那间,杀声四起,弹矢如蝗,成百上千艘木划子从四面八方鼓噪而来,义军将士驾驶轻舟,手持弓箭,长矛,将官军车船分 割包围,以多胜少,围歼掩杀,官军抵挡不住,纷纷跳水逃命,20多艘大小车船,连同造船匠师高宣,一同被义军俘获。
义军获胜,士气大振。仿造了大小车船数百艘,还制造了车船史上船型和动力最大的“大德山”号车船36艘,每轮配有24车,可载军千余人。每艘车船上还配置有拍竿装置”,其制如大桅,高十余长,上置巨石,下置转轴贯其锁颈,遇官军船近,即倒拍竿击碎之。”杨么义军在广阔的洞庭湖区,组建了一支庞大的车船舰队,高扬起“等贵贱,均贫富”的理想主义旗帜,誓与南宋王朝不共戴天。
公元1133年11月,南宋朝庭再遣崔增,曾于督率水师3万众,战舰近百艘,长途奔袭洞庭 湖区。杨么义军奋勇迎战;一艘艘车船拼死近敌,船与船相逐,人与人相搏。伴随着一块块 高悬在拍竿顶端的巨石凌空落下,雷霆之声不绝于耳,官军船毁人亡,但见八百里洞庭,鼓号震天,杀声动地,尸首横陈,血染湖水……。此役,杨么义军大捷,全歼官军首领崔增、曾于以下1万余人。〔10〕
杨么车船战洞庭,敲响了南宋王朝覆灭的丧钟。
好了,今天关于“古代战船怎么搭配阵容的”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古代战船怎么搭配阵容的”有更全面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