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战争阵容搭配图

下面,我将以我的观点和见解来回答大家关于冷兵器战争阵容搭配图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大家。现在,让我们开始聊一聊冷兵器战争阵容搭配图的话题。

冷兵器战争阵容搭配图插图

先秦时期

牧野之战 姜尚、周武王 不足10万——17万,一说70万 全军覆没

柏举之战 孙伍、伍员、磕闾 3万——20万 千里破楚,五战入郢

阴晋之战 吴起 5万——50万 大败秦军

伊阙之战 白起 12万——24万 全歼

即墨之战 田单 不详 将燕军逐出齐国

鄗代之战 廉颇、乐乘 20万——60万 大败燕军

秦汉时期

巨鹿之战 项羽 2万——40万 歼灭

彭城之战 项羽 3万——56万 歼20万

井陉之战 韩信 3万——20万 灭赵,俘赵王歇

潍水之战 韩信 数万——20万 灭齐,

昆阳之战 刘秀 不足2万——42万 王邑仅率数千人逃回洛阳

祝阿、临淄之战 耿弇 数万——20多万 灭张步,平齐

赤亭之战 虞诩 3千——数万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兖州之战 曹操 数万——数10万 迫降30万

官渡之战 曹操 2万——10余万 歼7万余人

赤壁之战 周瑜 5万——20余万 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合肥之战 张辽 7千——10万 大败吴军

凉州之战 马隆 3500——数万 平定凉州

前秦灭前燕之战 王猛 6万——30万 歼敌近20万

淝水之战 谢玄 8万——97万 苻坚至洛阳,仅剩10余万

沙苑之战 宇文泰 数万——20万 伏击战,歼8万余人

玉壁之战 韦孝宽 不详——15万左右 城邑保卫战,歼7万余人

金乡之战 于仲文 8千——10万 全歼敌军

隋唐五代时期

浅水原之战 李世民 不详——10余万 消灭薛仁杲

虎牢之战 李世民 3500——10余万 全歼窦建德

唐平萧铣之战 李靖 不详——40余万 平萧铣

碛口 李靖 3千——不详 歼数万

蔡州之战 李愬 9千——不详 平淮西叛军

奉天、灵台之战 郭子仪 不详——30余万(一说数十万) 歼敌近10万

太原之战 李光弼 不满万人——10万 城邑保卫战,歼敌7万余人

雍丘之战 张巡 3千——数万 城邑保卫战,不详

睢阳之战 张巡 6800——13万 城邑保卫战,歼12万人

嘉山之战 郭子仪、李光弼 不详——5万余 歼敌4万

象牙潭之战 周本 7千——数万 俘5千

六合之战 赵匡胤 2千——2万 歼5千

宋辽金夏蒙元时期

西夏、吐蕃攻宋之战 刘舜卿 不详——20多万 击退夏蕃联军

达鲁古城之战 完颜阿骨打 不详(一说2万)——27万 大败辽军

护步达冈之战 完颜阿骨打 2万——70万 大败辽军主力

和尚原之战 吴玠、吴璘 数千——10余万 俘万余,大败金军

顺昌之战 刘锜 1.8万——10余万 城邑保卫战,大败金军

郾城之战 岳飞 数千——1.5 大败金军精锐

陈家岛海战 李宝 3千——10万 海战,全歼金军

采石之战 虞允文 1.8万——17万 水战,大败金军

海州之战 魏胜 不详——30万 大败金军

六合之战 毕再遇 不详——10万 城邑保卫战,大败金军

庐州之战 杜杲 不详——号80万 城邑保卫战,大败金军

边堡寨之战 成吉思汗 不详——30万 大败金军

纳忽山、不黑都儿麻之战 成吉思汗 4万——8万 全歼

迦勒迦河之战 哲别、速不台 不足3万——8万 全歼

赛约河之战 拔都、速不台 不足5万——10万 全歼

鄂州之战 伯颜 20万——60万 大败宋军

丁家洲之战 伯颜 10万——13万 大败宋军精锐

厓山海战 张弘范、李恒 数万——20万 海战,全歼

虎啸山之战 张庭瑞、焦德裕 5千——数万 大败宋军

鄱阳湖之战 朱元璋 20万——60万 水战,全歼

明清时期

白沟河之战 朱棣 1O余万——60万 死伤10多万

上峰岭之战 戚继光 1500——2千 歼敌倭寇300余人

台州之战 戚继光 不详 9战9捷

浑河之战 努尔哈赤 4人——800 奇迹

萨尔浒之战 努尔哈赤 4.5万——约11万 歼敌约5万人

宁远之战 袁崇焕 不满2万—13万(或五六万,或10余万)

贵阳之战 王三善 2万——10万 扭转了平叛战局

清征达瓦齐之战 阿五锡、巴图济尔噶勒 22——2千余人 奇迹

浑河之战 长龄 4万——10多万 收复南疆西四城

近代、现代时期

南京之战 徐绍桢 约万人——约2万人 攻坚战

第一次反围剿 毛泽东、朱德 约4万——约10余万 歼1.2万

第二次反围剿 毛泽东、朱德 3万——20万 歼3万

第三次反围剿 毛泽东、朱德 3万余人——30万 歼3万

第四次反围剿 朱德、周恩来 约7万——近40万 歼万余人

鄂豫皖苏区第三次反围剿 徐向前 近3万——不详 歼6万余人

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 徐向前 近8万——20万 歼8万人

黄桥战役 粟裕 7千——1.5万余人 歼敌1.1万余人

苏中战役 粟裕 3万余人——12万 歼敌53700人

鲁南战役 粟裕 不详 歼敌53530人

莱芜战役 粟裕 不详 歼敌56800人

孟良崮战役 粟裕 不详——约45万人 歼敌32680人

晋中战役 徐向前 6万余人——约13万人 歼敌100370人

豫东战役 粟裕 不详 歼敌93970人

淮海战役 粟裕、刘伯承 60万——80万 歼敌555570人

九连山战斗 不详 不详 5战5捷,歼6个连又1个排

冷兵器战争,第一排冲锋的士兵明知道必死,为何还甘愿站在第一排?

中华几千年的历史文明,就是一部战争发展史。在中国的古代,战争几乎没有停止过,似乎一直在打仗,一直在死人。所以在我们的印象中,古代人的生命似乎很不值钱,当然在战争年代,确实是如此。事实上在任何时代,只要有动乱,人命都是草芥。

在古代战争中,因为是冷兵器的缘故,只要是打仗了,想要取得胜利,都会面对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攻城。而在古代没有那么多的现代化攻城武器,没有机枪大炮。所以对于攻城方来说,想要取得胜利就必须要把对方的城池攻下来。那么问题来了,怎么打就是大问题了,具体来说是谁来打。

而在古代的冷兵器时代,优秀的士兵是最紧缺的资源,他们的存在是可以主宰一部分战争的进程的,虽然不是全部。所以作为指挥官来说,可定不会把这样的士兵安排在危险的位置的,只有在关键的时候才会让他们出战,而这个重要的时候一般就是在炮灰军队死的差不多,而敌方又开始混乱的时候。

但是作为攻城和正面决战的冲锋中,炮灰的用处可能就只是炮灰而已。在这时就要组织精锐士兵来上阵杀敌了,而在这样的时候,排兵布阵一定要谨慎。在第一排冲锋的士兵真的很容易死吗?并不见得,而且他们的福利多到无法想象。

1其实作为精锐士兵,他们首先待遇是很好的,跟指挥官的关系也是最近的,愿意为了指挥官而战斗。所以在打硬仗的时候,他们是必会身先士卒的站出来。

2如果是站在第一排的士兵,他们的装备一定是最好的,因为他们的生死对于后面的军队的冲锋都是很重要的。所以会把防御力好的盔甲交给他们,也会给他们更好的武器。

3事实上在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中,在两军尚未接触近战的时候,都是用弓箭和投石机等的远程武器来攻击。但是这样的远程武器是无差别的抛射,不是热兵器的平射,也就是说,想要瞄准第一排的士兵是不可能的,至少是难度很大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冲锋过程中,后排的队友死亡的可能性更大。

4如果是攻城战的时候,站在第一排的士兵是作为敢死队的,他们会得到一大笔的钱作为赏赐。而在爬墙头的时候,并不是先上去的就一定死,有些不死老兵甚至会,总是做第一个爬墙的人,而有经验的士兵,会在城墙上的第一波攻击到来的时候,自己掉下梯子。然后后来的人会爬上梯子,他们在跟上去,这样的话第一个登城的几率会很大,即使不成功,死亡的几率也不大。

5战后的福利。一般在攻破城池或者野战打败敌人,第一排的冲锋士兵的福利会更多。作为回报,一般会奖励很多的金银。还有一些军队会解散军纪,而在这个时候,第一排的士兵也可以优先进城抢劫。

著名的冷兵器战争

冷兵器时代的主要兵种还是步兵,主要以重盾兵和长矛兵为先导,集团前进(是前进,不是冲锋),接触以后才有轻步兵的谨慎肉搏,而骑兵则多是侧翼响应,待开始进行混战的时候骑兵是决不会加入战斗的,因为骑兵马匹的冲击力是不分敌我的。骑兵这时候多是击溃敌兵的小股救援和逃敌,以及策应工作。这是步骑混合编队的战斗,以步兵为主。

如果骑兵单独出战步兵,则很少冲击敌阵,因为集团的长矛兵是骑兵的绝对克星。多利用弓箭远程射击并利用马匹的速度躲避攻击,很像游击战。当敌军出现混乱之后,才会用马匹的冲击力冲散敌军,分散歼灭。

如果骑兵对阵骑兵。则是考验骑术和箭术的时候了,这时候才会出现大批骑兵对冲的情况。当然,很少有这样的机会的~

全球冷兵器时代强悍的战役军团组成部分:方阵步兵,重步兵,轻步兵,盾牌兵,重骑兵,弓箭手。。

方阵步兵:马其顿方阵、罗马方阵、东方的步兵方阵规模没有西方大,但种类变化是西方无法比拟的。

重步兵:上述两种都属于重步兵。因为步兵方阵移动缓慢,所以必须加强防护。东方的重步兵当属宋代步兵。人均具铠30公斤以上。

轻步兵:严格来讲不存在轻步兵。所有重步兵以外的步兵都算步兵。人类最古老的兵种。太多了,数不胜数。

盾牌兵:不存在单纯防御的盾牌兵。都是攻防结合在一起。比较著名的有斯巴达巨盾、罗马圆盾、马其顿V型盾等等。东方则是各种类型的刀牌手。

重骑兵:圣殿骑士团、条顿骑士团、法国重骑兵、波西米亚重骑兵、法兰克重骑兵等等。东方的重骑兵有魏虎豹骑中的虎骑、隋骁果卫、唐玄甲军、金铁浮屠等等。

弓箭手:西方值得一提的只有英格兰长弓手。东方的不胜枚举。三国的诸葛弩、魏晋南北朝的床弩、蒙古的短弓、宋代的神臂弓、复合弓、十字弩等等。

还有你未提到的轻骑兵。其实它才是古代战争的重点。最著名的当然是蒙古铁骑,还有奥斯曼骑兵、阿拉伯骑兵、八旗骑兵等等,不胜枚举。

求好看的冷兵器战争**

国外的:魔戒系列、亚瑟王、角斗士、圣女贞德、爱国者、剑侠风流、三剑客、铁面人、佐罗、佐罗的面具、加勒比海盗系列、亚历山大、阿育王、埃及艳后、斯巴达300勇士、天国王朝、罗宾汉、罗宾汉窃贼王子、特洛伊、诸神之战、木马屠城、铁甲衣、

中国的:赤壁、英雄、赵氏孤儿、满城尽带黄金甲、十面埋伏、江山美人、见龙卸甲、西楚霸王、关云长、战国

韩国:武士、神机箭、

日本:影子武士、七武士、乱、幕府武士

我知道的大致这些

都说国产剧冷兵器战争场面假,你知道假在哪里吗?

作为一个智商在线的人,我是没有办法骗自己说拿一个手榴弹就能够把飞机炸下来的。即便那个飞机是日本人的飞机,我也没办法凭借着我满腔的爱国情怀来蒙蔽我的双眼。

国产剧的冷兵器战争真的特别的奇葩,他可能觉得中国人会因为对国家的热爱和对日本的愤恨来相信这种没脑子的画面。我没看过国产的抗日剧,不过网上有很多动图都是来黑抗日剧的,其中有一个动图我记忆特别深刻,那就是一个满身伤痕的中国士兵忽然大爆发,手里拿着一个手榴弹往天上一只扔,于是小日本的飞机就被炸下来了。

谁傻?到底是谁傻?这种抗日剧被拍出来到底是讽刺批判日本人的,还是来彰显中国人智商的?还有的冷兵器战场完全是用特效做出来的,倒不是说不能用特效,但也不能太过于奇葩吧,你拍的那叫冷兵器战场吗,那就魔法战场。

冷兵器战争中有哪些兵种,使用的又是什么兵器

古代军种侧重于陆军,水军。特别是陆军,兵种最多。从世界现今兵种分类也可见一斑。

中国古代兵种

步兵:轻步兵,重步兵,弓弩兵,器械兵(攻城时使用投石机巨弩的) ,弓箭手(长弓、短弓),盾牌手,朴刀手,斧兵,长枪兵

骑兵:轻骑兵,重骑兵,弓弩骑兵,异种骑兵(骑兵,骆驼骑兵),骑射手

战车兵:轻车兵,重车兵

水兵:普通水兵(水手,瞭望,攻击,操舵),特殊水兵(蛙人)

(水兵和步兵能够相结合,水兵随时能够转为步兵)

古代军队不象现代军队那样有完整的军兵种划分。随着作战武器以及作战方式、作战地域的变化,才逐渐分离出一些专业化的部队,具有一定的兵种性质。一般有车、步、骑、舟四大兵种。两汉以后车兵消亡,主要是步、骑、水军三大兵种。不过中国古代军队主要不是按照兵种来编制和指挥的,而且也从来没有形成陆、海并列的两大军种体制。

车兵

在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早期军队的主力是战车兵。商周时主要由贵族组成的战车兵,是当时最重要的兵种,在漫长的5个多世纪中,战车驰骋在中原大地上,而步兵配属于战车,在战车冲破敌人队形时进行格斗厮杀。由平民或者奴隶充当的“徒役”则在车后护卫战车、提供后勤,实际上只不过战车兵的侍从。军队的编制以战车为核心,一国的军事实力以多少“乘”为标志。当时的一辆战车乘员3人,左侧的“车左”持弓箭射击,是主要的攻击力量,为一车之长,号为甲首;右侧的“车右”持戈矛,以勾刺杀敌,又称“骖乘”;中间的甲士为驭手,驾驶战车。春秋时期步兵逐渐成为独立的兵种,与车兵并列。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中仍有战车兵,与步兵混编,依旧是作战兵种。西汉也仍然有“车士”的编制,以及在直属朝廷的北军中有专门的“虎贲校尉”,有“车骑将军”名号。后世车兵没落,东汉后车兵不再是独立的兵种。直到约1500年以后,随着火器的发展,明代军队又出现“车兵”兵种。嘉靖(1522—1565)后直属朝廷的“三大营”全都有车兵编制。戚继光在组建边防军时,也专门组织了用于战斗的车兵。这时候的车兵使用的是一种两轮车,两侧装有护板,号为正厢车(仅一侧有护板的称“偏箱车”,没有护板的为“轻车”),平时用两头骡子拉动,战时*车兵人力推进至发射阵地。车上装有火炮(大将军1座或或佛郎机2座)。每辆战车,车兵定额24人,有佛郎机手、鸟铳手、火箭手、藤牌手等。作战时以战车为依托施放火器,扎营时将战车围绕营盘一圈,首尾相连,护卫营盘。因此这种车兵实际上具有一定炮兵的性质。清朝入关后不再采用这种战车作战方式,车兵被废除。

步兵

公元前541年,晋国统帅荀吴率领晋军与北方少数民族狄人作战,作战地点在太原北面的山区一个叫“大卤”的地方,地势险要,战车难以行使。部将魏舒提出建议:“敌人都是步兵,在这山区里我们的战车无法发挥作用,步兵困在战车旁边也没有用。不如自我以下所有甲士全都下车徒步作战。”荀吴同意这个计划,委派魏舒为前敌指挥。魏舒下令拆毁战车,将所有的甲士和原来跟随战车的“徒兵”混编列阵。自认为出身高贵的战车兵不愿下车和徒兵混在一起,魏舒就把荀吴的一个亲信当场斩首示众,这才逼迫甲士下车排阵。魏舒用一支小部队在前面诱敌,将主力排列在阵势后部的两侧。狄人没见过华夏族军队徒步作战,大声嘲笑,也不列阵就一涌而上,想不到正中了魏舒的诱敌之计,晋军从两侧合击,狄人大败。这是首次在战场上临时组编步兵,但步兵作为华夏族军队一个独立的兵种却是由此发端。

春秋时期步兵迅速兴起,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平民(国人以及庶人)社会地位的提高。战国时期步兵已经是军队作战的主力。从秦始皇兵马俑坑中出土的步兵俑来看,有的步兵是穿甲的,有的是不穿甲的,前者大多手持各类格斗兵器,后者大多手持弓弩做发射姿势。说明当时步兵也已有重装步兵和轻装步兵之分。不过这两种步兵是混编的,并非是独立的两个兵种。只是在某些战斗需要的情况下会集中起某一类步兵,如孙膑集中万名弩手伏击庞涓。

以后历代步兵一直占了军队的绝大部分编制。建制步兵种类繁多,但一般依然保持着秦代这两大类区分,也仍旧实行混编。如汉代步兵总称“材官”,其中的弩手称“蹶张”,勇健善斗的有“奔命”、“勇敢”等名号。西汉时设置的北军“八校尉”中有“步兵校尉”,但实际上八校尉大多数都是步兵编制,这支部队守卫上林苑,是一支长于格斗的步兵。另有“射声校尉”,是专门的弓弩部队。

唐代的步兵也有以格斗见长的“奇兵”(机动队)和“跳荡兵”(突击队)以及发射武器为主的“弓弩兵”。

值得注意的是古代步兵往往主要是依靠发射类武器进行战斗的,尤其是宋代军队中发射武器的步兵要比格斗步兵多得多,平均每100名马军(并非完全是骑兵)士兵中,枪手和旗手加起来只有13人,余下的全都是弓箭手;每100名步军士兵中,刀手8人,枪手16人,弓箭手有76人。

元代开始军队装备火器,自然也就有专门的*作火器的步兵。如明代步兵编制中都有“铳手”,负责发射火炮、火枪。戚继光组建军队,无论骑兵、步兵,都有专门的鸟铳手、快枪手、火箭手、藤牌手,以及挑选“有杀气者”为近战时的刀棍手,混编为战斗基本单位。

清代绿营兵主体是步兵,但其中也混编有鸟铳手、抬枪手、炮手。

骑兵

战国时期一般讲到国家军事实力时往往“车骑”并提,足可见当时的骑兵已和车兵并列为重要的技术兵种。《战国策》提到苏秦游说秦王,说秦国有“战车万乘,奋击百万”,“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范睢也说“秦卒之勇,车骑之多”,所向无敌。与“车骑”对称的“奋击”、“秦卒”应该就是步兵,看来这就是当时军队的三大兵种了。《史记》记载苏秦的话,说是燕国有“带甲数十万,车六百乘,骑六千匹”;赵国“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魏国“武士二十万,奋击二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南方的楚国则步兵比重大,“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总的来说各国的骑兵只占全部军力的5%都不到。

公元前307年,北方的赵国在长期与游牧民族的冲突中痛感骑兵的重要性,国王赵武灵王毅然推行“胡服骑射”,将骑兵的服装改为与游牧民族相同的窄袖短衣,终于建立起可以与游牧民族作战的骑兵。后来任用李牧为统帅,训练士兵骑射,并精选战车1300乘,骑兵13000人,“百金之士”5万,弓箭手10万,组成主力部队与匈奴作战,接连打败或降伏匈奴的附属国如东胡、林胡等,使得匈奴在以后的十几年里不敢接近赵国的边境。赵国这支特编的部队步骑比例还是要超过10:1。

战国时期的骑兵仍然还没有马镫,难以进行马上格斗,在野战中一般不在正面进行突击,主要用于包抄、迂回、追击。如李牧以骑兵两翼包抄战术击败匈奴大军。秦赵长平之战,白起以15000骑兵截断赵军与营垒之间的联系。骑兵的编制还不大,并不独立遂行战役任务。

秦汉时期骑兵已有很多的独立建制部队。比如楚汉相争时,两军有很多称为“骑将”的军官。公元前202年楚汉垓下决战,项羽最后失败,带领800名骑兵突围。刘邦命令骑将灌婴率5000骑兵猛追,一直追过淮河。

西汉为与匈奴作战,逐步组建起大规模的骑兵部队。征兵时专门有“骑士”的兵役,朝廷任命专门的“车骑将军”,以后又设立“骠骑将军”、“骁骑将军”等名号。朝廷直属的北军中也有“屯骑校尉”和“越骑校尉”、“胡骑校尉”。汉武帝时期发动多次进攻匈奴的战争,出动的骑兵动辄数以十万计,可见当时军队中骑兵的比重加大,在边境地区已经超过了步兵。

东汉保留了西汉时的制度,但军队中骑兵的比重明显下降。几次边境战争中,由内附的南匈奴或羌族部落骑兵起到重要作用,汉族骑兵出动数量不多。如73年窦固等出击西域,89年窦宪等出击北匈奴,汉族骑兵都不到“万骑”规模。在中原地区的战争中往往“步骑”并提,在作战时仍然采用混编,骑兵起辅助作用。

东汉末年的战乱中,曹操集团的军事实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其有一支较精锐的骑兵。比如在200年官渡之战中,曹操亲自率5000骑兵突袭袁绍军后勤基地乌巢,获得决定性胜利。又如211年曹军进攻关中,以步兵诱敌,而以“虎骑”为主力夹击,大败马超、韩遂。这种“虎骑”很可能就是人马都披甲的重装骑兵,说明汉族军队骑兵开始有重装与轻装区别,而且这种重装骑兵已具有野战强攻突击能力。

十六国混战时期(304—439)是重装骑兵全面登上军事舞台的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大批内迁,畜牧业的发展有可能使骑兵用马大量增加;马镫等更为完善的乘马具的发明,大大增加了骑兵在马上的格斗能力;手工业的发展也能够为骑兵提供更完善的防护甲。因此重装骑兵已具有强大的突击能力,成为战场上令人生畏的决定性力量。军队中骑兵的比重也大大增加。如312年汉族军阀王浚组织5万军队进攻盘踞襄国的军阀石勒,石勒先败后胜,在最后的追击战中缴获“铠马”5000匹。可见在王浚军队中重装骑兵至少要占到十分之一以上。328年石勒进攻洛阳,出动的军队中“步卒六万,骑二万七千”,骑兵达到全军近三分之一。383年前秦苻坚以百万大军进攻东晋,据说步兵有60万,骑兵有27万。可见步骑之比为2:1似乎是当时的惯例。而后来北魏军队动辄出动数以十万计的骑兵大兵团作战,甚至在450年大举进攻南朝刘宋时,出动的骑兵居然达到了60万,营寨绵延3000里。

北朝极端重视骑兵的传统也影响到隋唐。唐太宗是一位轻骑兵(指人披甲、马不披甲的骑兵,人披的甲是两当铠为主,主要遮蔽胸部,或者也叫胸甲骑兵)奔袭战术的积极实践者。他在建立唐朝过程中东征西讨,很多战役都是他亲自率轻骑兵奔袭、突击而获胜。唐代也是古代汉族皇朝军队骑兵的鼎盛时期。按照《通典》所载唐初大将李靖的说法,唐代军队的标准编成是骑兵要占到战斗部队的30%。而盛唐时期全部57万常备军中有16万是骑兵,差不多也占到30%。

唐代中叶起中原汉族皇朝逐渐丧失对于主要马匹产区的控制,军队编成中的骑兵比重也随之逐渐降低。到北宋建立,军队编成中尽管有相当比重的“马军”,但却大部分是没有马匹的步兵。北宋皇朝千方百计促进马匹的养育,而在农业地区难以放牧大批马群,马匹生产长期萎缩,“马军”也就只能名不副实。这种局面到南宋时更为严重,骑兵补充马匹只能依靠广西等地出产的矮种马,骑兵的比重不到5%。而与北宋对峙的辽、西夏、金、元等游牧少数民族皇朝却以骑兵为主力军,屡屡打败宋军。南宋能够与之一战的部队往往装备有较多骑兵。比如著名的岳家军,以俘获的马匹编练8000骑兵,号“背嵬军”,又编练“游奕马军”,1140年颖昌大战,这两支骑兵与金骑兵进行大规模骑兵会战,获得胜利。

明代初期为与蒙古作战,极力加强骑兵实力。尤其是在明永乐年间(1403—1425),永乐帝亲自多次远征漠北,每次都出动大量骑兵。1409年邱福率10万骑兵奔袭鞑靼本雅失里,结果是全军覆没,邱福阵亡。明朝廷立即动员建立30万骑兵,也只用了半年多时间。可见当时有强大的骑兵后备力量。但1449年“土木之变”后,朝廷直接掌握的京军几乎被全部消灭,尤其是骑兵损失后再也没有能够恢复到原来的水平。而战马的供应更加困难,从此明军逐步倒退到两宋时期的那种状况,骑兵在军队编成中所占比例不到十分之一。

清代八旗兵的主体是骑兵,而绿营兵则基本是步兵为主。入关前八旗兵的骑、步比为1:1,入关后仍然基本保持这一比例。而从制度上来看,朝廷规定绿营兵部队一般原则是“马三步七”,但实际上各地均不相同。由于清代“马兵”是指级别最高、薪俸最多的士兵,因此“马兵”并不一定是备有马匹的骑兵,连水师的士兵也有相当比例的“马兵”。

欧洲中世纪兵种

主要是建立在骑士制度下的各类不脱产的武装。

骑士:大致相当于中国古代的校官,以骑士领为依托(后期出现了无封地骑士),如同地主,战时则武装并带领雇农组成或加入由国王组建的军团。主要战备有:马匹(主要为短腿种马)、甲胄、佩剑(近战使用)、长短矛各一(用于骑马冲锋),之后还出现了步行骑士,著名的有圣殿骑士、条顿骑士、法兰西骑士、德意志骑士等;

骑兵:配有马匹的士兵,轻骑一般不配甲胄,作战武器为长矛。一般有重骑兵与轻骑兵之分。重骑兵多用于冲锋,轻骑兵多用于侦察,著名的有龙骑兵,哥萨克,拜占庭重骑兵等;

步兵:分为轻重两种,重步兵配有厚重板甲,行动不便,一般只用于双方对峙作战,使用重剑,矛,斧等杀伤敌人;轻步兵属于最常见的兵种,武器配置不一。著名的有 瑞士卫队,法兰克武士、瓦良格卫队等。

射手:使用弓或者弩远距离杀伤敌人,一般不配备近战武器,因此常需要其他兵种保护,著名的有长弓兵,十字弩兵等。

其他兵种:大多为各类投掷武器兵种,如投矛手、投斧手等。

欧洲古典时期兵种

步兵:一般配备长矛和短剑,也有配备标枪和短剑的,许多蛮族的步兵配备砍刀或长剑,一般穿戴锁子甲,精锐部队配备有板甲,著名的有马其顿方阵、古罗马近卫军。

骑兵:一般配备长矛和短剑,也有辅助骑兵配备标枪的,一般不配备弓箭,马匹一般不披甲,利用凶猛的冲锋袭击敌人。著名的有波斯铁骑、哥特骑兵。

射手:分为弓箭手和弩手,弓箭手更为普及,弩手的箭矢威力更大,但是发射不便,所以以弓箭手为主,一般只配备锁子甲。著名的有波斯弓箭手等。

冷兵器时代,战争中大将亲自冲锋陷阵,为何在战场上战死的不多呢?

这个道理其实不难理解,就像一个普通业务员和一位业务经理同时出去跑客户一样,绝大部分情况下,都是经理成绩更好、遭受的挫折更少。为啥呢?因为二者的能力、配置以及对资源的调配权限天差地别,自然会带来不同的回报。

古人打仗也是这样,那时确实很有很多身先士卒、亲自冲锋陷阵的武将,但他们个人作战技术更强、装备更好、人员配置更优,并且还拥有不同程度的主导权,自然战损率低得多。

敢冲锋陷阵的一线将领,作战技能一般都比较高强

古时战场上的将领分两类,一种是统帅,即主要负责研究形势、制定战术、协调各军等工作,另一种是猛将,身先士卒、率领军队冲锋杀敌。不过也有很多佼佼者身兼这两种职能,比如楚霸王项羽、五胡十六国时期的猛人冉闵、南朝宋开国皇帝刘裕、秦王李世民等等。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能在战场上担负率军冲锋任务的将领,基本上都是从残酷的战场上成长起来的精英,并非泛泛之辈,毕竟如果一上场将领就挂了,那队伍的战斗指数起码得下降50%。项羽自不用说,被一些朋友奉为神人的冉闵,在战斗力方面确实高得惊人:临阵对敌时,他双手各拿一把长柄武器,骑在战马上横冲直撞,所到之处敌军人仰马翻,如同一辆威力十足的坦克。

而南朝的刘裕,他能从一位小兵成长为一国之君,与其武力密切相关。前期在基层参与平叛时,他曾经只身一人手持长刀追杀上千敌人;后来在平定桓氏的战斗中,刘裕深陷重围,但他毫无惧色,背靠大树、挥舞长刀,顽强作战,一直坚持到援军前来。

说得再直接点,古代战士能成为武将,靠的不是偶然:战斗力不强、运气太差的小兵,根本没机会成长为将领;能担任猛将的,自然是技艺高强、武力爆棚、在血腥战场上成长起来的佼佼者。

硬性优势:将领个人防护更佳

如今的古代战争剧,经常有这样的场景:无论数量多庞大的军队,一水的精良装甲,明晃晃的闪瞎眼;将领的装备,则主要体现在颜色更华丽、造型更夸张等方面。

但在真实的历史上,这种情况是很少见的:顶级装备太昂贵了,而且损耗较大,不可能大规模列装。

我们的史书有一个不好的特点:执着于讲人和事,忽视技术和硬件,但我们可以仍然可以从一些细节中发现古时装备的防护能力。

如李世民与窦建德的虎牢关之战中,他的堂弟李道玄冲锋陷阵:

道玄挺身陷陈,直出其后,复突陈而归,再入再出,飞矢集其身如猬毛,勇气不衰,射人,皆应弦而仆。

这段话信息量很大:首先,李道玄自己在敌阵中来回冲杀,全身上下中箭无数,仿佛一个刺猬,但战斗力仍未受到影响;不过,他随手射敌人,却是一箭一个,也许有他射术高超的原因,但双方装备的防护能力差别才是关键。

好了,关于“冷兵器战争阵容搭配图”的讨论到此结束。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冷兵器战争阵容搭配图”,并从我的解答中获得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