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荀彧阵容搭配
现在,请允许我来为大家解答一些关于三十六计荀彧阵容搭配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关于三十六计荀彧阵容搭配的讨论,我们开始吧。
《三国演义》的36计:
第一篇胜战计
第一计:瞒天过海
青梅煮酒论英雄瞒天过海赚曹操
瞒周瑜孔明借箭用奇谋曹操上当
第二计:围魏救赵
曹操劫粮围乌巢袁绍兵败丢官渡
第三计:借刀杀人
曹操杀人欲借刀刘表借刀计更高
郭嘉定计擒吕布刘备借刀斩温侯
第四计:以逸待劳
刘备百里连营陆逊以逸待劳
黄汉升以逸待劳夏侯渊恃勇身死
第五计:趁火打劫
曹孟德移驾幸许都吕奉先乘机袭徐州
杜预有意放火周旨趁机打劫
第六计:声东击西
曹操声东欲击西贾诩识计破曹兵
司马懿声东击西诸葛亮将计就计
第二篇敌战计
第七计:无中生有
诸葛亮无中生有周公瑾决心破曹
曹操用计定军心王垕获罪菲须有
第八计:暗渡陈仓
钟会无心修栈道邓艾涉险渡阴平
明为吊丧祭周瑜暗访凤雏请庞统
第三篇攻战计
第四篇混战计
第五篇并战计
三十四计:苦肉计
周公瑾用苦肉计赚曹操
三十五计:连环计
王允巧用连环计杀董卓
三十六计:走为上
诸葛亮空城计智退司马懿后退守汉中
第六篇败战计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语言生动、场面宏大、个性鲜明,塑造出曹操、刘备、关羽、张飞等许多不朽的历史人物形象,其出色的文学成就,使它的影响事实上已深入到中国文学、艺术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国三十六计:趁火打劫
三国三十六计:胜战第五计 趁火打劫
总诀: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
大意是说:敌人遇到很大的麻烦的时候,我方应该抓住机会,趁势取得希望的胜利。这里的“刚”即占据有利地位的我方,而处于不利的地方则为“柔”。此时则应该以刚决柔。古人说:敌害在内,则劫其地;敌害在外,则劫其民;内外交害,败劫其国。孙子兵法始计篇说:乱而取之,也就是乘敌之乱而取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趁火打劫通常是一个贬义词,但是对待敌人不应该有任何妇人之仁,正所谓:趁你病,要你命。当敌人出现混乱或者极大的麻烦的时候,应该审时度势,抓住机会一举取得胜利,否则将会是天与不取,反受其咎,等敌人恢复以后,这样的机会就不会再来了。
经典战例:
乘火打劫的例子非常多,特别是在朝代交替的时候,后起者多是乘火打劫之辈。清世祖努尔哈赤,乘着明末内政荒废、内乱不断,李自成大闹北京城,明王朝陷入空前危机之时,就势起兵,一举入关,灭亡了明朝,就是乘火打劫的最好例子。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也演绎了一场“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经典战例。
春秋时期,吴越争霸,经过长期战争,越国不敌吴国,只得俯首称臣。越王勾践被扣在吴国,失去行动自由。勾践立志复国,卧薪尝胆。表面上对吴王夫差百般逢迎,骗得夫差信任,被放回越国。因国之后,勾践依然臣服吴国,年年进献财宝美女,麻痹夫差。而在国内则暗自采取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措施。吴王夫差却骄纵凶残,拒绝纳谏,杀害忠良,重用奸臣,*靡奢侈,大兴土木,搞得民穷财尽。公元前473年,吴国颗粒无收,民怨沸腾。越正勾践选中吴王夫差北上和中原诸侯在黄池会盟的时机,大举进兵吴国,吴国国内空虚,无力还击,很快就被越国击破灭亡。勾践的胜利,正是乘敌之危,就势取胜的典型战例。
三国战例:
三国时期,汉室衰微,各路诸侯豪杰并起,大家都是抱着乘火打劫的念头,所谓匡扶汉室,不过是给乘火打劫一个比较好听的名头罢了。
在具体的战例上,这样的战例也有很多。这里只选取两个例子。
一、吕布趁夜取徐州
曹操平定了李催、杨奉等人,勤王成功。迎驾回到许都之后,开始考虑刘备和吕布的事情。开始荀彧献上二虎竞食之计,打算让刘备和吕布火拼,但是,刘备并不上当,和吕布关系反而更加亲近。荀彧又献上驱虎吞狼之计,鼓动刘备伐袁术,刘备毕竟不是诸葛亮,这次还是中计了。刘备虽然知道这是曹操的又一个诡计,却想将计就计趁势夺了袁术的地盘。可是他实在是没有考虑好怎么对付吕布,这么一个庞大的威胁就在身边,刘备怎么可以放心的出动大兵去攻打兵精粮足的淮南袁术?难道他认为自己的谋略会高过曹营众谋士吗?所以,一个人千万不能高估自己,高估自己会死得很惨的。
刘备出兵打袁术已经是棋错一着,更糟的是留下个糊涂蛋兄弟守徐州。飞大怒曰:“我本不欲打你;你把吕布来諕我,我偏要打你!我打你,便是打吕布!”诸人劝不住。将曹豹鞭至五十,众人苦苦告饶,方止。席散,曹豹回去,深恨张飞,连夜差人赍书一封,径投小沛见吕布,备说张飞无礼;且云:玄德已往淮南,今夜可乘飞醉,引兵来袭徐州,不可错此机会。吕布见书,便请陈宫来议。宫曰:“小沛原非久居之地。今徐州既有可乘之隙,失此不取,悔之晚矣。”布从之,随即披挂上马,领五百骑先行;使陈宫引大军继进,高顺亦随后进发。见《三国演义》十四回。
吕布轻易的趁火打劫取了徐州。好在吕布也是条汉子,看在刘备曾经把曹操二虎竞食之计告诉自己的份上,并没有对刘备赶尽杀绝,而是和刘备换了个地方居住。很多人把刘备丢了徐州看作张飞的错误,其实,就是张飞不打曹豹,曹操一样会想办法让吕布与刘备反目的。可以说这个趁火打劫之计,是含在驱虎吞狼里面的计中计。
二、华容道捉放曹
曹操在赤壁大败,八十万大军灰飞烟灭,可以说到了“敌人遭受巨大麻烦的时候。”诸葛亮此时岂能不用趁火打劫之计。沿途埋伏的三路伏兵,足以把曹操一举擒获。下面引述《三国演义》第五十回,著名的曹操三笑。
一笑:操见树木丛杂,山川险峻,乃于马上仰面大笑不止。诸将问曰:“丞相何故大笑?”操曰:“吾不笑别人,单笑周瑜无谋,诸葛亮少智。若是吾用兵之时,预先在这里伏下一军,如之奈何?”说犹未了,两边鼓声震响,火光竟天而起,赵云出现。
二笑:操坐于疏林之下,仰面大笑。众官问曰:“适来丞相笑周瑜、诸葛亮,引惹出赵子龙来,又折了许多人马。如今为何又笑?”操曰:“吾笑诸葛亮、周瑜毕竟智谋不足。若是我用兵时,就这个去处,也埋伏一彪军马,以逸待劳;我等纵然脱得性命,也不免重伤矣。彼见不到此,我是以笑之。”正说间,前军后军一齐发喊、操大惊,弃甲上马。张飞出现。
三笑:又行不到数里,操在马上扬鞭大笑。众将问:“丞相何又大笑?”操曰:“人皆言周瑜、诸葛亮足智多谋,以吾观之,到底是无能之辈。若使此处伏一旅之师,吾等皆束手受缚矣。”言未毕,一声炮响,两边五百校刀手摆开,为首大将关云长,提青龙刀,跨赤兔马,截住去路。
为何曹操三笑引来关云长,却还能够脱身?因为,关云长自命不凡,不懂得趁火打劫之要义。前面已经分析过,趁火打劫之计一举成功的关键就是施计者绝不能有妇人之仁,而关云长恰恰犯了这个错误。
? 我想,曹操回到许昌一定还有第四笑,众人问:“丞相何故又要大笑?”操曰:“人皆言刘备知人善任、诸葛亮足智多谋,以吾观之,到底是无能之辈。那关羽分明乃沽名钓誉之人,有妇人之心,却委以趁火打劫最后一关之重任,若使此处伏下张飞,吾等皆束手受缚矣。”
荀彧提出的 驱虎吞狼之计是什么?
驱虎吞狼之计,虎是指刘备,狼是指吕布,让他两家自相残杀。
在曹操引客进许都的时候,众谋士都聚集在一起商量今后的作战策略,有人指出在这个时候,刘备和吕布的势力都不容小觑,若是这二人联合起来同时进攻,那就是现在的心腹大患,又询问曹操有什么好的计谋可以化解这次的难题。荀彧就出计谋说“彧有一计,名曰二虎竞食之计。”荀彧因为同时了解刘备和吕布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状态,由此便推算出二人将要有的作为,并且同时利用刘备对汉室的忠诚之心和吕布贪婪自负的特点,使计让二人虎狼相争,在两败俱伤之时,曹操一方不战反胜,坐收渔翁之利。
扩展资料?
荀彧早年被称为“王佐之才”,初举孝廉,任守宫令。后弃官归乡,又率宗族避难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其后投奔曹操。官至侍中,守尚书令,封万岁亭侯。因其任尚书令,居中持重达十数年,处理军国事务,被人敬称为“荀令君”。后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而为其所忌,调离中枢,在寿春忧郁成病而亡(一说服毒自尽),年五十。获谥敬侯,后追赠太尉。
荀彧在战略方面为曹操规划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获其赞赏,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战术上,曾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袁绍于官渡,险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奇袭荆州等诸多建树;政治上,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荀彧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等方面多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
参考资料 ?驱虎吞狼 百度百科?荀彧 百度百科
能说下荀攸、荀彧(yù)和荀谌的人物关系吗?
荀谌和荀彧是兄弟关系,荀谌为兄,荀攸是他们的侄子。
荀谌,字友若,荀彧之兄(一说荀彧之弟),荀绲之子,颍川人。曾任军阀袁绍的幕僚。
荀彧(xún yù)(163年-212年),字文若。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战略家,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
荀彧早年被称为“王佐之才”,初举孝廉,任守宫令。后弃官归乡,又率宗族避难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其后投奔曹操。官至侍中,守尚书令,封万岁亭侯。因其任尚书令,居中持重达十数年,处理军国事务,被人敬称为“荀令君”。后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而为其所忌,调离中枢,在寿春忧郁成病而亡(一说服毒自尽),年五十。获谥敬侯,后追赠太尉。
荀彧在战略方面为曹操规划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获其赞赏,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战术上,曾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袁绍于官渡,险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奇袭荆州等诸多建树;政治上,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荀彧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等方面多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
荀攸(157年-214年),字公达,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荀彧之侄,东汉末年谋士。
荀攸在何进掌权时期任黄门侍郎,在董卓进京时曾因密谋刺杀董卓而入狱,后弃官回家。 曹操迎天子入许都之后,荀攸成为曹操的军师。 曹操征伐吕布时荀攸劝阻了曹操退兵,并献奇计水淹下邳城,活捉吕布。官渡之战荀攸献计声东击西,斩杀颜良和文丑。又策奇兵,派徐晃烧袁绍粮草,同时力主曹操接纳许攸,画策乌巢,立下大功。平定河北期间,荀攸力排众议,主张曹操消灭袁绍诸子,被曹操上奏朝廷封为陵树亭侯。荀攸行事周密低调,计谋百出,深受曹操称赞。建安十九年(214年),荀攸在曹操伐吴途中去世。
荀攸被称为曹操的“谋主”,擅长灵活多变的克敌战术和军事策略。他生前设奇策共十二计,只有钟繇知道。钟繇整理未全就去世了,故后世不得而知。另著有《魏官仪》,今已佚。
驱虎吞狼
计出三国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东汉末年曹操帐下首席谋臣,杰出的战略家。官至侍中,守尚书令,谥曰敬侯)。意谓令此攻彼也。使之两相残杀,以让第三方坐收渔人之利。类似于三十六计中的“借刀杀人”,但不尽相同。
参考资料
荀彧_百度百科
三国杀:荀彧的技能驱虎吞狼是出自什么典故
曹操收军回营,满宠引徐晃入见。操大喜,厚待之。于是迎銮驾到许都,盖造宫室殿宇,立宗庙社稷、省台司院衙门,修城郭府库;封董承等十三人为列侯。赏功罚罪,并听曹操处置。操自封为大将军武平侯,以荀彧为侍中尚书令,荀攸为军师,郭嘉为司马祭酒,刘晔为司空仓曹掾,毛玠、任峻为典农中郎将,催督钱粮,程昱为东平相,范成、董昭为洛阳令,满宠为许都令,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皆为将军,吕虔、李典、乐进、于禁、徐晃皆为校尉,许褚、典韦皆为都尉;其余将士,各各封官。自此大权皆归于曹操:朝廷大务,先禀曹操,然后方奏天子。 操既定大事,乃设宴后堂,聚众谋士共议曰:“刘备屯兵徐州,自领州事;近吕布以兵败投之,备使居于小沛:若二人同心引兵来犯,乃心腹之患也。公等有何妙计可图之?”许褚曰:“愿借精兵五万,斩刘备、吕布之头,献于丞相。”荀彧曰:“将军勇则勇矣,不知用谋。今许都新定,未可造次用兵。彧有一计,名曰二虎竞食之计。今刘备虽领徐州,未得诏命。明公可奏请诏命实授备为徐州牧,因密与一书,教杀吕布。事成则备无猛士为辅,亦渐可图;事不成,则吕布必杀备矣:此乃二虎竞食之计也。”操从其言,即时奏请诏命,遣使赍往徐州,封刘备为征东将军宜城亭侯领徐州牧;并附密书一封。却说刘玄德在徐州,闻帝幸许都,正欲上表庆贺。忽报天使至,出郭迎接入郡,拜受恩命毕,设宴管待来使。使曰:“君侯得此恩命,实曹将军于帝前保荐之力也。”玄德称谢。使者乃取出私书递与玄德。玄德看罢,曰:“此事尚容计议。”席散,安歇来使于馆驿。玄德连夜与众商议此事。 张飞曰:“吕布本无义之人,杀之何碍!”玄德曰:“他势穷而来投我,我若杀之,亦是不义。”张飞曰:“好人难做!”玄德不从。次日,吕布来贺,玄德教请入见。布曰:“闻公受朝廷恩命,特来相贺。”玄德逊谢。只见张飞扯剑上厅,要杀吕布。玄德慌忙阻住。布大惊曰:“翼德何故只要杀我?”张飞叫曰:“曹操道你是无义之人,教我哥哥杀你!”玄德连声喝退。乃引吕布同入后堂,实告前因;就将曹操所送密书与吕布看。布看毕,泣曰:“此乃曹贼欲令我二人不和耳!”玄德曰:“兄勿忧,刘备誓不为此不义之事。”吕布再三拜谢。备留布饮酒,至晚方回。关、张曰:“兄长何故不杀吕布?”玄德曰:“此曹孟德恐我与吕布同谋伐之,故用此计,使我两人自相吞并,彼却于中取利。奈何为所使乎?”关公点头道是。张飞曰:“我只要杀此贼以绝后患!”玄德曰:“此非大丈夫之所为也。 次日,玄德送使命回京,就拜表谢恩,并回书与曹操,只言容缓图之。使命回见曹操,言玄德不杀吕布之事。操问荀彧曰:“此计不成,奈何?”或曰:“又有一计,名曰驱虎吞狼之计。”操曰:“其计如何?”彧曰:“可暗令人往袁术处通问,报说刘备上密表,要略南郡。术闻之,必怒而攻备;公乃明诏刘备讨袁术。两边相并,吕布必生异心:此驱虎吞狼之计也。”操大喜,先发人往袁术处;次假天子诏,发人往徐州。 却说玄德在徐州,闻使命至,出郭迎接;开读诏书,却是要起兵讨袁术。玄德领命,送使者先回。糜竺曰:“此又是曹操之计。”玄德曰:“虽是计,王命不可违也。”遂点军马,克日起程,孙乾曰:“可先定守城之人。”玄德曰:“二弟之中,谁人可守?”关公曰:“弟愿守此城。”玄德曰:“吾早晚欲与尔议事,岂可相离?”张飞曰:“小弟愿守此城。”玄德曰:“你守不得此城:你一者酒后刚强,鞭挞士卒;二者作事轻易,不从人谏。 吾不放心。”张飞曰:“弟自今以后,不饮酒,不打军士,诸般听人劝谏便了。”糜竺曰:“只恐口不应心。”飞怒曰:“吾跟哥哥多年,未尝失信,你如何轻料我!”玄德曰:“弟言虽如此,吾终不放心。还请陈元龙辅之,早晚令其少饮酒,勿致失事。”陈登应诺。玄德分付了当,乃统马步军三万,离徐州望南阳进发。却说袁术闻说刘备上表,欲吞其州县,乃大怒曰:“汝乃织席编屦之去,今辄占据大郡,与诸侯同列;吾正欲伐汝,汝却反欲图我。 深为可恨!”乃使上将纪灵起兵十万,杀弃徐州。两军会于盱眙。玄德兵少,依山傍水下寨。那纪灵乃山东人,使一口三尖刀,重五十斤。是日引兵出阵,大骂:“刘备村夫,安敢侵吾境界!”玄德曰:“吾奉天子诏,以讨不臣。汝今敢来相拒,罪不容诛!”纪灵大怒,拍马舞刀,直取玄德。关公大喝曰:“匹夫休得逞强!”出马与纪灵大战。一连三十合,不分胜负。纪灵大叫少歇,关公便拨马回阵,立于阵前候之。纪灵却遣副将荀正出马。关公曰:“只教纪灵来,与他决个雌雄!”荀正曰:“汝乃无名下将,非纪将军对手!”关公大怒,直取荀正;交马一合,砍荀正于马下。玄德驱兵杀将过去,纪灵大败,退守淮阴河口,不敢交战;只教军士来偷营劫寨,皆被徐州兵杀败。两军相拒,不在话下。
计出三国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东汉末年曹操帐下首席谋臣,杰出的战略家。官至侍中,守尚书令,谥曰敬侯。)。意谓令此攻彼也。使之两相残杀,以让第三方坐收渔人之利。类似于三十六计中的“借刀杀人”,但不尽相同. 然而从字面不难理解,"驱虎吞狼"的操作者需要有高超的技术和手段,否则虎害大于狼害,后患无穷,
荀彧提出的 驱虎吞狼之计是什么
“驱虎吞狼之计”意谓令此攻彼也。简单说就是使之两方对立相残杀,以让第三方坐收渔人之利。类似于三十六计中的“借刀杀人”,但不尽相同。“驱虎吞狼之计” 从字面不难理解,即驱使老虎去对付野狼,"驱虎吞狼"的操作者需要有高超的技术和手段,否则虎害大于狼害,后患无穷。
驱虎吞狼”也并完全不是三十六计中的“借刀杀人”。在历史上,它其实是同时掌握了刘备、吕布、袁术三人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状态,并且运用刘备的忠厚老实,吕布的无谋多疑、袁术的逞强好胜来达到调动他们互相拼杀的目的。
“驱虎吞狼之计”的具体历史故事:荀彧首先先给袁术发一密书,说刘备要来打你的地盘,引起袁术的怒火。然后再给刘备一道明旨,要他去打袁术,这样两家就火拼起来了。这时,荀彧料定吕布肯定不会不闻不问,他肯定要对徐州动手。就这样无论谁胜谁负,对曹操都是有利的。
驱虎吞狼之计出自《三国演义》第十四回:
曹孟德移驾幸许都 吕奉先乘夜袭徐郡
次日,玄德送使命回京,就拜表谢恩,并回书与曹操,只言容缓图之。使命回见曹操,言玄德不杀吕布之事。操问荀彧曰:“此计不成,奈何?”彧曰:“又有一计,名曰驱虎吞狼之计。”操曰:“其计如何?”彧曰:“可暗令人往袁术处通问,报说刘备上密表,要略南郡。术闻之,必怒而攻备;公乃明诏刘备讨袁术。
两边相并,吕布必生异心:此驱虎吞狼之计也。”操大喜,先发人往袁术处;次假天子诏,发人往徐州。 虎象征吕布,狼象征刘备,都是曹操的心头大患。吕布寄居在刘备处,且心怀鬼胎。此计就是借用天子的名义调走刘备的军队攻打袁术,让徐州后方空虚,吕布必然趁机夺下徐州。
扩展资料:
“驱虎吞狼”的具体实例
例一:
荀彧同时掌握了刘备、吕布、袁术三人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状态,并且利用刘备对汉室的忠诚、吕布的贪婪自大和袁术的逞强好胜来达到调动他们互相攻伐。
例二:
东汉未年,大将军何进召董卓入京勤王,后被十常侍计杀,董卓入京后,祸乱后宫,扰乱朝纲.引得朝野不满,群雄割据,东汉灭亡。
例三:
益州牧刘璋,想藉刘备之力,抵抗张鲁、曹操。不料被庞统用计,刘备反手攻击刘璋,刘璋不得已于214年投降,被流放至荆州。
百度百科-驱虎吞狼
非常高兴能与大家分享这些有关“三十六计荀彧阵容搭配”的信息。在今天的讨论中,我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这个主题。感谢大家的参与和聆听,希望这些信息能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