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女可莉阵容搭配推荐
魔女可莉阵容搭配推荐是一个非常广泛的话题,它涉及到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我将尽力为您解答相关问题。
可莉圣遗物搭配:
原神1.6可莉圣遗物武器选择推荐武器选择:四风典原>天空之卷>尘世之锁>匣里日月=流浪乐章>嘟嘟可故事集=黑岩绯玉。圣遗物选择:4魔女套,全火伤覆盖。4乐团套,主打重击伤害,精通提升元素反应伤害2火2角斗,过渡期用。
4逆飞套,一般在有钟离的情况下使用,比较少见,性价比不如乐团,但是培养难度更低。阵容选择:有温迪的可携带迪奥娜打出冰风暴,可莉在迪奥娜大招圈内疯狂轰炸融化;也可考虑搭配行秋穿插普攻打高频次蒸发(不过较多玩法是可莉挂火辅助,行秋渡火QE核爆)。
辅助型可莉,担当挂火增伤工具人。武器选择:讨龙英杰潭>祭礼残章。前者增幅下位登场角色48%攻击力,后者刷新蹦蹦炸弹,挂火容错率更高。圣遗物选择:4教官套,触发元素反应后全队增加120元素精通。
4宗室套,大招释放后全队增加20%攻击力,前提是充能跟得上的情况下。4千岩套,通过诡雷不断触发刷新增加攻击的buff,容易断buff。阵容选择:多为搭配核爆角色玩耍,例如达达利亚、渡火行秋。
渡火重云等。除此之外与班尼特组成双火万金油阵容也挺不错。原神。
1.6可莉圣遗物武器搭配就分享在上面了,参考以上武器、圣遗物即可将可莉发挥出最强的实力。
原神1.6可莉阵容搭配指南可莉配队思路推荐
原神可莉在1.6版本进入了复刻up池,可莉如何搭配队伍角色?1.6版本可莉好用吗?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个原神1.6可莉阵容搭配指南
原神1.6可莉阵容搭配指南
阵容方面主要考虑到两个问题。第一个是需要打蒸发反应,那么行秋和莫娜就少不了。行秋适合打持续输出,莫娜可以配合打一个小爆发。第二个问题点,可莉是一个近战输出的法器角色。所以护盾的保护是必要的的;在没有护盾角色的情况下,我们考虑一些强控也是可以的。可莉的配队主要还是依据这两个点来的,以下是个人的一些推荐。
阵容推荐1
这三套阵容属于常规的反应流派。首先绑定行秋,然后钟离给盾,班尼特增伤+治疗。或者盾跟奶直接由迪奥娜来承担,这样就形成了第二套阵容。其中6命迪奥娜的大招里,还有200的元素精通加成,这个提升效果也是相当大的。在没有给盾角色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补个砂糖,进一步提升增伤能力,这样就形成了第三套阵容。
阵容推荐2
主要围绕温迪的控制来,可莉的平A跟重击都可以打到 被温迪大招卷起来的怪物,也是为数不多的,可以配合温迪大招的主C。这里只是顺便吐槽一下啊!因为最近的魈、胡桃、优_,都无法配合到温迪的大招。在有温迪的情况下,可以把行秋腾出来给别的火C,这个时候温迪的大招转化为水龙卷最好,削火抗用E技能就行。双风的元素共鸣或是迪奥娜的盾,都可以增加移动速度以及减少体力消耗,所以也是比较契合可莉的。前面也提到过,双风的元素共鸣还能用来卡魔女4件套的层数。
阵容推荐3
可莉大魔王。魔王武装的强大,谁用谁知道。高频的感电反应、巨额的减伤以及抗打断能力,大魔王谁来当都行,因为强的是副C。感电状态下雷和水是共存的,所以火C来当这个大魔王的好处就是,可以同时打出蒸发以及超载反应。这一系列的削韧以及控制,可以打得怪物毫无还手之力。
可莉圣遗物及武器搭配
非常适合对群的队伍,主要温迪的Q吸力范围大且强,聚怪能力强,但是对于“胖子”还有免控的BOSS类敌人而言温迪的Q又不好使了,所以对群优势明显,对单弱势。
在可莉AEQ火力全开时,行秋并不能完全压制住可莉的火(Q抢重击反应),配合温迪的Q染水就没大压力。即使温迪Q把敌人卷到半空,可莉的E和重击依然够得到,所以不担心伤害丢失,唯一丢失的就是部分诡雷伤害,主要温迪聚不了诡雷。没有温迪时可替换砂糖,砂糖的E可聚诡雷,但是Q的染水能力没有温迪好使,是下位可替代的角色。
该阵容在循环上也无压力,只要按照上图正确的出场顺序可无限循环,稍微注重充能属性的培养即可。
除此之外不考虑反应只省心打纯火伤的阵容也是不错的,伤害差距并不会太大。
可莉圣遗物搭配
1、魔女套装四件套:
由于可莉所有属性都是火元素伤害,魔女套装可以带来全方位的输出提升,同时4件套的第二效果:释放元素战技后提升2件套的效果,等同我们在10秒内,可以获得40%的元素伤害(在不计算火系元素反应混伤加成的情况下);
缺点:没有技能的情况下很难吃到叠加效果加成;有15%是融化、蒸发加成;
优点:打冰、水元素敌人伤害高;平A、击、技能全适用;
输出环境:优;
获得方式:刷本;
性价比:高。
2、暴击流宗室套:
宗室(最佳情况):30%暴击伤害+50%暴击伤害=80%暴击伤害加成,但依赖于暴击几率属性;
缺点:只适用于暴击;需要其他方面抬暴击率;
优点:暴击伤害高;平A、击、技能全适用;
输出环境:优;
获得方式:冒险40级以上,刷无相出金;
性价比:高。
今天的讨论已经涵盖了“魔女可莉阵容搭配推荐”的各个方面。我希望您能够从中获得所需的信息,并利用这些知识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果。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讨论,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