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扭曲了多少历史(正史谁才是三国第一武将)

《三国演义》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经典之作,小说有着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演义的历史又与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十分契合。

《三国演义》中的核心价值观是忠孝仁义,看起来三观很正,但只要仔细品味、深入观察就会发现,忠孝仁义充满了扭曲和变态,与现代社会价值观格格不入。

忠臣诸葛、仁君刘备和结义关张是小说中极力塑造的忠孝仁义的典范,蜀汉的悲情结局还为刘关张和诸葛亮披上了悲剧英雄的外衣,使人唏嘘感叹好人没好报。

不过对演义中的故事情节进行深入分析之后,就会发现什么是忠孝仁义、什么是假仁假义,好像根本就说不清楚。

忠臣诸葛

《三国演义》中刘备和诸葛亮的君臣关系可以说是君仁臣忠的最高境界了,刘备对诸葛亮礼贤下士仁至义尽,诸葛亮对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多智而近妖",那么多智的诸葛面对失智的刘备和无智的刘禅时,怎么做才是忠君呢?

假设诸葛亮出于对刘备的尊重,不得不服从他的错误决策,那么对刘禅的掣肘使绊,则完全可以不理不睬。在六出祁山光复汉室有望之时,只要刘禅一声令下就立刻班师还朝,请问这是忠还是不忠呢?

忠臣当然应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收复长安、平定中原、光复汉室,然后将大好河山交给刘禅,自己归隐山林学陶朱公。

三国演义扭曲了多少历史(正史谁才是三国第一武将)插图

好在刘禅是个明白人,知道诸葛亮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放手让丞相北伐的同时绝不赔上老本。

光复汉室是政治正确,刘禅绝不背阻止北伐的黑锅。刘禅对打不赢曹魏也有很清醒的认识,该投降时投降,然后乐不思蜀得以善终。

如果说刘禅明事理,那崇祯就是糊涂蛋,袁崇焕的五年平辽明明是在忽悠,崇祯却信以为真。结果袁崇焕被千刀万剐,崇祯也在煤山上吊。

现代企业应该警惕诸葛亮和袁崇焕式的经理人,制定一个不切实际的目标,把老板忽悠瘸、将员工累半死。成功了是自己的功劳,失败了是老板瞎搞、员工不给力。

仁君刘备

《三国演义》为了塑造仁君刘备的光辉形象,可谓煞费苦心,然后一个扭曲变态的开国之君跃然纸上,难怪鲁迅先生评论说"刘备长厚而似伪"。

火烧新野之后,刘备舍不得抛弃追随自己的父老乡亲,宁可被曹军追上歼灭,也要带上众百姓共同撤离。此段情节过后,刘备"长厚而伪善"的形象就坐实了。

创业者的首要目标是活下来、强起来,普通意义上的道德评判并不适用于创业者。比如初创的小米,明明是产能不足,却被雷军妙手演绎成供不应求的抢购。

如果进行道德评判,小米绝对有忽悠消费者的嫌疑,但小米既守住了不损害消费者利益的底线,又成功的建立了质优价廉的品牌形象,尽管消费者买不到……

回到三国时代,刘备是开国之君,面对的是比企业创业残酷无数倍的竞争,杀伐狠厉、无所不用其极才有一丝成功的希望。

三国演义扭曲了多少历史(正史谁才是三国第一武将)插图1

《三国演义》却硬要塑造一个忠孝仁义的开国之君,不扭曲不变态才奇怪。类似的情节出现在《天龙八部》之中,包不同义正言辞怒斥慕容复不忠不孝不仁不义,是坑了主子害死自己。

忠孝仁义是君主要求臣子的,臣子要求君主的应该是开疆拓土把蛋糕做大,然后弟兄们大口吃肉、大碗喝酒……

结义关张

桃园三结义是刘备集团创业之初的小团体。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体现出初创团队义薄云天的江湖气概。

三国演义扭曲了多少历史(正史谁才是三国第一武将)插图2

创业之初小团体的小宇宙爆发是成功创业唯一可以依仗的能量,企业做大之后,初创团队跟不上企业发展了怎么办呢?

《三国演义》又为我们讲了一个反面典型,关羽有着性格上和能力上的缺陷,但由于在蜀汉集团中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使刘备不得不将守荆州的重任交给关羽。

结果关公大意失荆州,蜀汉也永远失去了逐鹿中原的机会。好的创业者对创始团队的能力要有清醒的认识,还要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该壮士断腕的时候坚决不能手软。

腾讯在处理初创团队和企业管理方面就很成功,企业做大后创始人中不适合继续当高管的,就让他退出企业管理,拿股份坐享红利。然后补充新鲜血液,让适合的人在适合的岗位上管理企业。

这说明企业与员工是合作伙伴的关系,互惠互利是合作的基础。如果员工总想着君仁臣忠和江湖义气,其实就是心存不切实际的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