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谋士阵容搭配攻略最新(三国名将魏国阵容推荐最新)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在洛阳,同一年,曹丕代汉称帝,改国号为魏,建元黄初。
以曹魏政权的建立为时间节点,历经十二帝、一百九十五的东汉王朝退出历史的舞台,历史的车轮驶向三国时期。
曹魏作为雄踞北方中原的霸主,拳打孙吴,脚踢蜀汉,兴致来了混合双打也不是没有过的时期。
虽然曹魏这时候看来一时风头无两,可曹魏奠基者曹操在创业阶段,也是被各方枭雄用铁血手段教育无数次后在失败中成长起来的:
被董卓打穿家底回家舔伤口;被吕布偷袭老巢差点无家可归;被袁绍逼迫得要迁都。
能在群雄环视的中原高端局“大逃杀”中存活下来的曹操,除了本身出类拔萃以外,还有各路群英相助。
而在群英荟萃的曹魏阵营,有三位战略格局高度降维打击同时代的军师谋士,帮助曹操走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建立了傲世三国的基础。
一:王佐之才荀彧
如果说曹魏有且只能选一位谋士为军师集团第一人,荀彧当仁不让。
荀彧,字文若,汉末望族颍川荀氏出身,年轻时候南阳名士何颙见到荀彧,惊为天人,称其有“王佐之才”,这评价可以类比“卧龙凤雏,得其一可得天下”的意思。
在荀彧之后的表现来看,不得不说何颙的眼光毒辣。
荀彧因为才华出众,被举孝廉,任守宫令,属于皇帝近臣,可惜老天爷的剧本可不想让荀彧屈才了。
在荀彧进宫的同年,董卓进京,荀彧因为看不惯董卓的暴政,弃官归乡。
袁绍举起讨伐董卓的大旗,以高规格请荀彧出山,可是经过相处后,荀彧发现袁绍并不是兴汉的明主。
正好这时候曹操在前线勇猛讨伐董卓,虽然被打成了孤家寡人,反而得到了荀彧的青睐,因此荀彧在曹操最落魄的时候,弃了关东盟主袁绍,反而投奔了在老家舔伤口的曹操。
放着眼前确定的富贵不取,而是为了兴复汉室的理想,投奔一无所有的曹操,这种大义格局,古往今来能有几人?
也正是因为荀彧的到来,为两眼一黑的曹操指明了方向,他料定董卓的暴政不会长久,鼓励曹操壮大发展。
在之后的一年里,曹操负责挥霍南征北讨,荀彧则以司马身份为其“无中生有”招兵买马提供粮草。
直到曹操大破青州黄巾军,领兖州牧,才算有了立足之地。
可好日子没过几天,趁着曹操因为杀父之仇讨伐徐州陶谦的空档时期,吕布与兖州张邈、陈宫里应外合,占了兖州。
眼见着刚打下的地盘,还没捂热乎了就要飞了,就在这关键时刻,又是荀彧站了出来。
正是荀彧的果敢跟机智,在程昱和夏侯惇的配合下,以三城之力克兖州,才让曹操有机会东山再起,最终缢杀吕布。
在曹操初具势力后,也正是因为荀彧劝奉,曹操才坚定得迎回被其他诸侯视为烫手山芋的汉献帝,才有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机会。
之后官渡争雄,面对数倍于己,且在北方根深蒂固袁绍,曹魏阵营人心惶惶,名士孔融更是在讨论大会上明确提出:袁绍地广兵强,文有田丰、许攸、审配、逢纪等出谋划策,武有颜良、文丑勇冠三军,真打起来胜率不高啊。
别说群臣了,就连曹操都动了迁都的念头。
还是荀彧,舌战群儒,把袁绍集团军从上到下给批了个体无完肤,分析出袁绍集团并非不可战胜。
在荀彧的主张下,曹操才坚定的抗击袁绍,最终官渡一战挫败了袁绍南下的步伐,也为曹魏问鼎北方奠定了基础。
之后曹魏势如破竹横扫北方,荀彧为曹操照顾大后方,行军最头疼的问题,人才、粮草,从来没让曹操心烦过。
也是在荀彧的举荐下,曹魏集团才有了锺繇、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等英才百花齐放的盛况。
荀彧作为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十数年如一日的处理军国事务,被人们亲切的称呼为““荀令君”
可惜当曹魏势大后,有了僭越的野心,在曹操称王进爵国公、加封九锡这种事情上,让忠心汉室的荀彧伤透了心。
建安十七年,看着离复兴汉室渐行渐远的曹魏,荀彧忧虑而亡。
二:算无遗策荀攸
如果说荀彧是在战略格局上帮曹操把控大方向,那荀攸就是在战略战术的执行层面,为曹操谋计天下。
荀攸,字公达,跟荀彧一样,也是颍川荀氏出身,还是荀彧的子侄辈,不得不说荀氏家学渊源。
有意思的是,荀攸跟叔父荀彧同一年到的洛阳,不过他是被大将军何进征召进京的黄门侍郎。
同样遇到了董卓乱政,跟叔父荀彧弃官回乡不同,荀攸显然是个实干派,他联合了当年惊叹荀彧为“王佐之才”的名士何颙一同谋划刺杀董卓。
然而刺杀还没行动,就被别人告发抓了起来,何颙在狱中自杀了,而荀攸等到了董卓被吕布刺杀后的大赦。
建安元年,曹操在荀彧的主张下迎回了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广罗天下英才,在荀彧的举荐下,荀攸成为了曹操的军师。
来看看荀攸在多少关键时刻给曹操贡献了良计吧:
建安三年,曹操征讨吕布,久攻不下,曹操准备撤退,荀攸跟郭嘉一起劝说:吕布已经疲惫不堪,陈宫的计谋尚未定夺,急功之下必定可以击破吕布。
曹操听后引沂水、泗水灌进城去,攻破了下邳,生擒吕布。
建安五年,袁绍攻打曹操围困白马,荀攸提出声东击西的计策,假装要在延津渡河进攻,实际上偷偷进军白马,这才有了后来的关羽阵斩颜良。
之后更是在撤退途中,丢弃辎重引诱袁军争抢,曹操带兵突袭,斩杀文丑。
战斗还刚开始,袁绍集团就因为荀攸的计策而折了颜良、文丑两员大将。
之后在官渡之战中,荀攸妙计百出:截击韩猛粮草、力主突袭乌巢、受降张郃。
在官渡胜利之后对袁绍集团的围剿中,荀攸更是算无遗策,趁袁氏兄弟内斗,果断出击,败袁尚、斩袁谭。
论功行赏时,曹操公开宣告,曹魏阵营谋士里,荀彧第一,荀攸第二。
但跟荀彧忠心汉室不同,荀攸更识时务点,相比于荀彧对曹操称王进爵的反感,荀攸是主动劝谏曹操进位魏公,所以荀攸病逝后,在曹魏配享太庙,谥号敬侯。
三:“毒士”贾诩
说贾诩是“毒士”,真的有点片面了,贾诩之所以被称呼为“毒士”,原因是他在董卓死后,献计李傕、郭汜攻取长安而造成的影响。
可杀人放火的事都是李傕、郭汜他们干的,估计贾诩也没想到这两个莽夫进长安后这么能折腾。
所以把祸乱长安的罪名按在贾诩身上,真站不住脚。
贾诩,字文和,出场就是在董卓阵营的郎官,其实正史中的贾诩,不光不是“毒士”,还是个提出休战养民“贤士”。
从史料上看,曹魏阵营时期的贾诩实际军功只有离间马腾、韩遂这一出,看着平平无奇,但正是因为这出离间计,造成了曹操平定西北凉州,兵出汉中,马超投奔刘备等一系列的精彩戏码。
如果说在三国历史的轨迹上,有一个人跳出了棋盘外,在关键时刻,每一步都走对的话,那这个人肯定就是贾诩了。
董卓被吕布杀后,在西凉军乱成一锅粥就要原地解散的时候,只有贾诩敏锐的察觉到可以反攻长安谋取一线生机。
在袁绍攻打曹操,全天下的人都觉得曹操必败无疑的时候,也只有贾诩,站在第三者的上帝视角,发现曹操可以取胜,并且极力劝说跟曹操有血海深仇的张绣,在官渡关键时刻投了曹操。
在赤壁之战前,曹操携北方枭雄之姿、并荆州之势攻打孙权,也是贾诩劝曹操休战养民,不战而屈人之兵让让江东臣服,当然,膨胀了曹操没听。
也是在所有人都看好曹植的时候,贾诩站曹丕,用袁氏兄弟相争暗示曹操不可废长立幼,帮曹丕得到太子之位。
劝说曹丕称帝的时候,在《魏公卿上尊号奏》上,贾诩高居榜眼第二的位置,可见其显赫身份。
正是因为贾诩每一步都走得正确,所以贾诩是三国历史上,少有的位极人臣,且得到善终的谋士。
黄初四年,贾诩去世,终年七十七岁,别说天灾人祸不断、医疗设施条件落后的古代了,就算是放到现在,也是高寿了。
死后更是享尽哀荣,谥号肃侯,配享太庙。
荀彧、荀攸、贾诩这三人,都有经天纬地之才、扭转乾坤之能、鬼神不测之计,但三人也有不同。
荀彧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主管政务,家国天下心怀汉室。
荀攸算无遗策,料敌先机,行军布阵,为曹魏第一谋主。
贾诩经达权变,智能自效、自为汉贼,超凡脱俗明责保身。
当然郭嘉、程昱、刘晔、蒋济、戏志才、钟繇、陈群等人都很厉害,但是对比起来,战略格局高度方面,荀彧、荀攸、贾诩三人冠绝三国。
与之能类比的,也就蜀汉之诸葛亮、庞统、法正;孙吴之鲁肃。再多,也找不出来了。
可千万别提什么司马懿,投机倒把份子真不够格跟这几位一起比较。
所以陈寿在著《三国志》时,才会把这三人同列一传!
#历史##三国##曹操##三国时期荀彧的军事才能比诸葛孔明强吗##三国谋士贾诩的智谋到底有多高明?##荀攸是不是三国最厉害的谋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