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部队阵容(绝密部队543击落美侦察机)
这是一支志愿军绝密部队,被战士们称为“炮兵之王”,战场上凭借秘密武器,一次次让敌军陷入火海,秒杀“联合国军”10万人,成为“联合国军”不愿提及的噩梦!
这是一支怎样的部队?他们依靠的是什么秘密武器?朝鲜战场上做了什么成为美军的噩梦?今天我们来聊聊志愿军“炮兵之王”火箭炮兵21师。
喀秋莎火箭炮
北上换装喀秋莎,军委下令赴朝作战
炮兵21师是解放军唯一一支出现在朝鲜战场的喀秋莎火箭炮师,前身是第四野战军48军143师。这支部队以晋察冀军区、冀东军区下辖部队组成,解放战争期间隶属于东北野战军11纵队,后改编为第四野战军48军143师。
渡江战役后,48军进军中南,相继参与了赣南战役、赣西南剿匪、粤北剿匪,为解放军进军两广,稳固中南地区形势,创造有利的条件。
1950年1月,48军划归江西军区建制。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人民军一路猛进,南朝鲜军队缺乏战争准备无力抵挡,仅仅经过三天之后,李承晚率领南朝鲜军队仓换撤出汉城。经过一个多月的作战,人民军将南朝鲜部队逼至釜山一线,双方沿着洛东江对峙。
李承晚
此时此刻,李承晚的背后是汪洋大海,为了避免喂鲨鱼,竭力向美国请求军事援助。
相比于蒋介石,李承晚的运气非常好。美国想到没有武装介入中国,间接导致蒋介石失去大陆,决心不能重蹈覆辙,下定决心出兵朝鲜,挽救李承晚的命运。
1950年9月15日,麦克阿瑟指挥“联合国军”仁川登陆,朝鲜战局急转直下,人民军在南线“联合国军”和仁川美军的夹击下,节节败退。
1950年10月初,麦克阿瑟置中国的外交警告于不顾,带着联合国军悍然越过三八线,中国在朝鲜问题的底线被突破,出兵朝鲜已成必然。
10月19日,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赴朝作战。为了支援前线部队,军委从全国抽调精锐部队,开赴朝鲜作战。10月底,刚刚结束粤北剿匪的143师,奉中央军委调令,立即北上,前往改编为火箭炮师,时刻准备赴朝作战。
11月,143师从广东乘车赶至辽宁阜新集结,改编为炮兵21师,师长吴荣正、政委刘禄长。
炮兵21师原本下辖3个步兵团,改编后为5个炮兵团,即201、202、203、207、208团。该师成立之初,懂得炮兵战术、使用技巧的只有几十人,于是东北军区立即从沈阳炮校抽调400名干部,进行短期的培训。
志愿军学习炮兵技术
1951年2月14日,炮兵21师换装苏制M——31火箭炮,口径为132毫米,每炮可装16枚火箭弹,射程可达8500米。这种炮的威力,纳粹德军印象深刻,巨大的破坏力和强大的机动性,使纳粹德军屡次遭受重创,将其称为“斯大林的管风琴”。
正常情况下,一个步兵团改装为火箭炮团,需要一年时间才能形成战斗力。但朝鲜战场军情紧急,部队经过几个月动员学习,接到调令的炮兵21师赴朝作战。
1950年4月,炮兵21师师长吴荣正率领201团、203团率先进入朝鲜,政委率领余下部队,随后入朝。
炮兵21师,仅仅经过几个月的训练,有悖于一年形成战斗力的常规,战场上他们将取得怎样的结果呢?
后洞里首战告捷,上甘岭变为美军“凡尔登”
美军发射190万发炮弹,志愿军发射40万发炮弹,最终美军打成2.3:1的“凡尔登”,卡喀秋莎火箭炮功不可没!
1951年7月,炮兵21师政委刘禄长前往志愿军司令部汇报工作,彭老总对他说:“你们火箭炮团,配属哪个兵团,哪个军作战,必须经过我的批准!”由此可见,志愿军领导对炮兵21师的重视。
炮兵21师刚刚进入朝鲜,没有打几仗就被视为金疙瘩,其他部队的战士们并不看好炮兵21师战斗力,只有在战场上勇挫敌军,才能让这些战士们信服。不久,炮兵21师迎来证明自己实力的机会。
喀秋莎火箭炮
1951年8月,“联合国军”发动“夏秋攻势”,东线的美7师猛攻志愿军27军阵地,企图夺取金城;中线的美骑1师攻打铁原的47军阵地;西线的英28旅攻打64军前沿阵地。
为了巩固志愿军阵地,有效打击敌军的有生力量,志愿军制定了“坚决反击,粉碎敌人攻势”的作战方针。
炮兵21师奉志司命令,203团驰援东线27军,打击美7师;202团驰援中线47军,打击美骑1师;201团奉命驰援西线64军,打击英28旅。这三路部队中,东线的203团最先同敌人交上火。
1951年9月1日,203团协同27军235团反击美7师两个营。在美军空军、炮火优势下,志愿军决定黄昏后集结于东山里,然后奔袭后洞里的两个营美军。
当晚,203团24门喀秋莎火箭炮,在美军没有防备的情况下,扑向后洞里美军阵地。顿时间,近400枚火箭弹如一条条巨龙,炸响在美军阵地,美军瞬间陷入一片火海。
美军猝不及防志愿军炮火覆盖,顿时付出伤亡700余人的沉重代价。一些侥幸逃脱的美军,惊呼志愿军掌握了大杀器“原子炮”。炮兵21师入朝首战取得大捷,部队上下士气高昂,急于寻找机会沉重打击美军。
一个月后,炮兵21师在添木洞,消灭美骑1师800余人,令这支美军王牌部队,充满对志愿军炮兵21师的忌惮。
1952年10月,美军山地作战专家范弗利特,自信满满发起空前规模的五圣山攻势,给炮兵21师送来扬名立万的机会。
范弗利特为突破志愿军中部防线要点五圣山,集中6万兵力,300门火炮、170余辆坦克,出动3000架次飞机,决心一举攻下五圣山。志愿军投入4万兵力、138门火炮、47门高炮迎敌。
11月5日,战役进行至第二阶段,15军接替12军战斗,为了保障表面阵地顺利恢复,志司调集炮兵21师209团,前往支援上甘岭前线的炮兵部队。
喀秋莎齐射
11月11日下午4时,志愿军集中两个步兵营,209团的24门火箭炮,90余门山炮、迫击炮,对上甘岭537.7阵地展开争夺。
当天晚上,在喀秋莎火箭炮强大火力支援下,志愿军攻占537.7高地。
白天,美军迅速出动一个团的兵力反扑,顿时537.7阵地陷入反复的争夺战中。209团同步兵紧密协作,只要步兵一呼叫位置,209团就以整连、整排发起齐射,沉重打击反扑的美军。
在志愿军的沉重打击下,美军精锐第7师伤亡惨重,不得不停止537.7攻势。整个43天的上甘岭战役中,美军发射190万发炮弹,志愿军发射40万炮弹,美军伤亡2.5万人,志愿军伤亡1.1万人,伤亡比例2.3:1,上甘岭成了美军的“凡尔登”。
上甘岭一战,炮兵21师震慑美军,对志愿军强大的炮兵部队十分惊讶,但又不知道志愿军使用的什么武器,对于喀秋莎的轰鸣声更加畏惧!
上甘岭战役
金城扬威,志愿军的“炮兵之王”
金城战役中,炮兵21师掩护下,志愿军俘虏南朝鲜首都师副师长,直接导致停战谈判的签订,志愿军是如何做到的?
1952年11月底,上甘岭战役落下帷幕,炮兵21师进入休整时期,总结上甘岭战役中经验教训,如何增强伪装工事,如何为夜间射击创造有利条件等,全师上下经过总结和动员,战斗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1953年夏,朝鲜战争即将落下帷幕之时,南朝鲜的李承晚拒绝停战协议上签字,刻意制造战俘问题。为了配合朝鲜停战,并加强志愿军阵地的控制力度,志司决定发起夏季攻势,即金城战役。
炮兵21师在战役的不同阶段,配合志愿军正面6个军进攻,先后进行大大小小将近70次齐射,协同志愿军步兵夺取敌军阵地,歼灭敌军数量9万余人。
金城战役的第一阶段,炮兵21师207团,配合金城附近的67军、60军攻击南朝鲜第8师、第5师和一部分美军,先后进行42次齐射。
喀秋莎火箭炮团
金城战役的第二阶段,炮兵21师207团、205团配合67军、60军行动,208团配合开城附近的第1军、第46军进攻,先后进行14次齐射,协同步兵突击作战。其中6月10日晚的战斗中,炮兵21师的两轮齐放,顿时敌军阵地陷入一片火海,阵地上升起的烟尘被映成红色,天空上的云也映成红色。
金城战役的第三阶段,这是炮兵21师在朝鲜战场的最后一仗。此次201团跟随68军行动,掩护步兵攻打金城西南附近的两个高地。步兵突破敌军阵地后,炮火立即向前延伸,掩护步兵向前突击,最终俘虏附近的南朝鲜首都师副师长,沉重打击南朝鲜部队。
金城战役中,志愿军收复178平方公里的土地,金城以南的战线被拉直,创造了极为有利的谈判态势,直接促成朝鲜停战协定达成。
朝鲜停战
炮兵21师在两年半的朝鲜战争中,先后配合12个军行动,经历大小战斗30余次,歼灭敌军超过10万人,摧毁坦克50多辆,飞机几十架,获得志愿军领导的一致好评。当时的炮兵21师协同39军作战时,战士们主动为炮兵21师让路,称呼他们“炮兵之王”!
炮兵21师回国后,被改编为炮兵11师,之后改编为40集团军炮兵旅。
抗美援朝中,志愿军凭借简陋武器同敌军作战,正是有了火箭弹部队支援,避免攻坚时付出巨大伤亡,促进了抗美援朝的胜利,最终赢得来之不易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