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率土之滨阵容搭配

今天,我将与大家共同探讨韩信率土之滨阵容搭配的今日更新,希望我的介绍能为有需要的朋友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韩信率土之滨阵容搭配插图

志得意满的汉高祖与三军统帅韩信在非正式场合常常喜欢开开玩笑。一天,刘邦在论及诸将的本领时,认为各有千秋,难分高下。突然,刘邦话锋一转,想敲敲韩信:“依你看,寡人能指挥多少大军?”韩信本想夸口称赞两句了事,但一转念,觉得刘邦不是一盏省油的灯。你如果讲他能带兵百万,他必然会说自己可以带兵千万,这样岂不要把自己给套上了?韩信想了想,回答说:“陛下,您最多不超过十万人。”刘邦听后,显然不高兴,但又不好明说,便反问韩信:“那您呢?”韩信这会知道刘邦中了他的激将法,便回答说:“我是愈多愈好,多多益善哦!”刘邦一听,实在气得没法说,“这厮如此无礼,我怎能让他讨了便宜!”便轻蔑地说道:“既然如此,你又是怎么被我捉住的呢?”

想给自己搔瘙痒,却让别人抓住了痛处。汉高祖用计捉韩信,连如今的戏文里还唱得正欢呢!可韩信成竹在胸,语重心长地说:“不错,陛下虽不长于带兵,但却有兵不血刃的御将之才,了得、了得。”说着,他摸了摸自己的脑袋,那汗简直不知道是从哪里流出来的。

此后,“韩信将兵,多多益善”成了经典;而他的曲意逢迎、低三下四却早已被人忘得一干二净。

世人皆言韩信善将兵,背水破赵,渡水灭齐,成就了汉家四百年江山.定下的十七条五十四斩更是兵家圭臬.但是从一个细节上我们就可以看出他的本事.

史记中周亚夫军细柳一篇,汉景帝犒军,军门外车仗竟被挡住,入营也要步步谨慎,周亚夫披甲不拜仅向天子一揖.而汉家皇帝却佩服他真将军也,如霸上诸军,直入如儿戏.周亚夫营可撼哉?后叛军由地道入周军中,周军不乱而破敌。韩信营则刘邦单骑可闯,盗兵符而夺兵权,此韩信治军不严可见一斑。如遇敌军袭营,又岂会不乱?项羽三万破汉军数十万众为证明。

可见,韩信虽有兵率却如韩非子说难一般,只知言而不会行

韩信的兵营挡不住刘邦,而周亚夫却将景帝挡在了营外,这是将权和君权的矛盾。兵法有云“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古语也有言“普天之下莫非妄图,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将权与君权的矛盾是历代朝政的大问题所在。

上古时期将相不分,两者常混为一。故甘茂、吕不韦可以相位典军,范雎忌讳白起将名太盛而夺相位都说明了这一点。而将相权盛最为天子忌。因为君权要求至上,汉高祖初登大宝,朝臣熙熙攘攘无序,礼仪排成后刘邦大笑,今日始知为君之乐。景帝任不识字的周亚夫为相而夺他的兵权自将,可知为君之忌。

平衡两者是为君之道。孙权对周瑜“阃内事孤主之,阃外卿可决之。”(大意),故周周虽苏秦张仪再生,安能动我心哉。而摆不平就要铲除,故韩信不反高祖诛之。

唐代将相仍不分明,张说等明相先拜节度使再知平章事,真除宰相。李林甫为相,重胡人为讲,才断了出将入相之路。也终酿边患,中华在国际上势力大衰,极为可惜。所以上古中古时期将相常为大患,因为权势太盛。以汉武之威,预诛李广利,多方布置仍不可杀一败军之将。可见将军的权力之大。

宋太祖削平群雄,杯酒释兵权。彻底解决了将相分家的问题。虽国势衰弱但内政最稳,故元明清皆校之。有清一朝,,君权最盛,将相无威。肃顺为辅政之首,恭王到热河,有人当这两人面说“人家要杀你呢”,肃顺无话以答,唯言“请杀、请杀”。明代张经统江南九省,旨到授首;熊庭弼深孚军心,令下传首九边。乾隆帝即位,张广泗节制八省,稍败斩于军前,讷亲贵胄宿臣,为扬威遏必隆刀除之。虽年羹尧之骄,世宗亦旨到权除。袁世凯北洋六镇武为国之干城,以隆裕之昧,载沣之嫩,一纸几夺其命。这样的君威是汉武唐明诸君积数十年之威所不行。

然而君权的大胜却是领导体制的僵化。汉唐盛世,门下省对上谕有封拒之权。君权无法肆意妄为,决策有多方考虑。明代君权虽重,大学士撰旨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对君权的限制,而且明代君主不理事得太多,文人政治色彩也比较浓。而清代军机承旨而内阁不废,君主有两套系统可以摆布,慈禧绕过君激发布旨意“除三凶”也有效力就是因为这个关系。决策唯上而出,明君时效力异常。康雍乾三代屡兴大兵而无事,就是因为一方面君权重。另一方面英主遥控军前万里如见。慈禧就只是玩群臣于股掌,对外就处处受辱。武昌兵起,清庭无力镇平,不得不依赖袁世凯,君权至高至孤,选择也变得有限了。袁世凯摆布得了隆裕就将一切掌控住了。也是君权的悲哀。洪杨军兴百万,战火四起,内忧外患。武昌枪响虽各地附应却多为观望,提一师夺武昌则天下底定。这可以从袁世凯扑灭二次革命可以看出。然而袁世凯无意为曾左辈,却要做赵匡胤,欺了他孤儿寡母的江山。一个寡妇(既不是孝庄又不是慈禧,偏偏是隆裕)要担起大清的江山,不亡何待?

彭越是历史上著名的游击之王,他为什么会被剁成肉酱?

俗话说得好:伴君如伴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秦末乱世之中,为了与项羽争夺天下,刘邦表现出了非凡的整合能力,给予韩信、英布、彭越等王侯的待遇,并不断加码,使这些人最终心甘情愿地在利益驱使下,帮助刘邦剿灭了项羽,夺取了天下。刘邦坐定天下之后,为了维护自己统治的需要,自然要逐个剪除对其统治有威胁的势力。这个时候,原来被他分封的那些诸侯国,就成了心腹大患。

虽然这些异性诸侯,他们心中没有反叛汉朝的意思。但是,为了以后的长治久安,灭掉诸侯国,才是令人睡踏实的最好办法。于是,刘邦、吕雉二人,通过各种方式,主动制造矛盾,逼诸侯国造反或编制理由,趁其不备诛杀诸侯。这样,在很短时间里,那些为大汉朝立下汗马功劳的许多大将军,都被诛杀。像我们熟悉的韩信,就是被吕后设计诛杀。

彭越也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人,他怎样也被诛杀,甚至剁成了肉酱呢?原来与其思虑太多有关。据说在汉十年秋天的时候,陈豨在代地反叛,汉高祖刘邦亲自带兵前去征讨。部队到了梁国邯郸城的时候,刘邦向梁王彭越征兵。这个时候,看不清事项的彭越,居然选择了隔岸观火。仅仅派遣了一个将军带兵前往,自己装病不出。这样的人,能不让刘邦生气吗?

不怕猪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这个时候,彭越的手下,居然挑拨彭越反叛。彭越很生气,差点杀了此人。没想到,这个人居然跑到刘邦那里告黑状:说彭越要造反。这样,刘邦悄悄派人就将彭越抓了起来。后来被贬为平民。彭越回乡的过程中,偶遇刘邦之妻,大汉皇后吕雉。便上前大哭,陈述自己的委屈。没想到吕雉借机,将其骗至洛阳,诱导彭越的手下,罗织了罪名。最后在严刑拷打威逼利诱下,彭越承认了造反事实。吕雉抓住机会,族灭其三族,将彭越剁成了肉泥。

韩信和项羽斗,韩信胜,韩信和刘邦斗,韩信败,为何呢?

韩信和项羽斗,韩信和刘邦斗,这是两种不同层面的斗争,韩信和项羽之间是军事斗争,韩信和刘邦之间是政治斗争,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有共同之处,但不能划等号。

韩信和项羽之间的优、劣势分析

军事斗争重在谋略,韩信谋在全局,多谋善断,志在天下;项羽谋在局部,多谋寡断,刚愎自用,虽有争霸天下之心,却无争霸天下的智谋。

兵在谋,不在勇,虽然表面看起来项羽的实力比韩信强,但实际上的综合实力韩信要远强于项羽,项羽既便是力拔山兮气盖世,在韩信的眼里也只不过是一个只知道举起块大石头玩的莽夫而已。

所以韩信对项羽的打击是降维度打击,项羽没有胜利的可能性。

韩信和刘邦之间的优、劣势分析

政治斗争重在格局,刘邦的格局是一统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刘邦的心里,他自己就是天,天就是他自己。

韩信的格局仅仅是一臣子或一方之诸侯,在韩信心里,刘邦是他的天。

刘邦看韩信,朝信只不过是帮着自己打天下的工具,考虑的是怎么样能利用好这个工具,怎么样让这个工具发挥最佳的效果,当然也知道怎样毁灭这个工具,可以说刘邦对韩信的使用方法是不受任何拘束的,没有局限性的。

韩信看刘邦,刘邦是韩信的主子,韩信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为了刘邦的利益在服务,虽然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之说,但做事的目的依然不会超出为君王服务的框架。韩信做任何事情都以“忠”于刘邦为原则,也就是说韩信始终在“忠”字的禁锢下做事。

所以刘邦对韩信的打击,也是降维度打击,韩信没有胜利的可能性。

韩信和项羽斗,韩信和刘邦斗,这两组里其中一方对另一方是降维度打击,另一方不可能胜利,根本就不是一个级别的争斗。

其实史书中记载的一段刘邦和韩信的对话也可以从侧面解释这个问题:

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这里韩信对刘邦说的是事实,韩信在军事上可以天下无敌,但他是也只能是刘邦的一个臣子,刘邦一定能制服了他。

求刘邦和项羽的资料

西汉高祖刘邦

西汉高祖刘邦,生于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死于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沛郡丰邑人(现在江苏丰县),字季,有的说小名刘季。他在兄弟四人中排行第三。在秦末农民战争中因为被项羽立为汉王,所以在战胜项羽建国时,国号定为“汉”,因为定都长安,为了和后来刘秀建都洛阳的“汉”区别,历史上称为“西汉”。

一、少年“无赖”成豪杰

不爱读书也不爱劳动

刘邦性格豪爽,不太喜欢读书,但对人很宽容。他也不喜欢下地劳动,所以常被父亲训斥为“无赖”,说他不如自己的哥哥会经营,但刘邦依然我行我素。刘邦长大后,经考试做了泗水的亭长,时间长了,和县里的官吏们混得很熟,在当地也小有名气。

刘邦的心胸很大,在一次送服役的人去咸阳的路上,碰到秦始皇大队人马出巡,远远看去,秦始皇坐在装饰精美华丽的车上威风八面,羡慕得他脱口而出:“大丈夫就应该像这样啊!”

和吕氏结婚

刘邦的妻子是吕公的女儿吕氏,吕公本来不住在沛县,后来和家乡的人结下冤仇,便和家人来到了沛县,因为沛县当时的县令和他是好友。在刚刚到沛县时,很多人便听说了他和县令的关系,于是,人们便来上门拜访,拉拉关系,套套近乎。刘邦听说了也去凑热闹,当时主持接待客人的是在沛县担任县主簿的萧何,他宣布了一条规定:凡是贺礼钱不到一千钱的人,一律到堂下就坐。刘邦根本不管这些,虽然他没有带一个钱去,他却对负责传信的人说:“我出贺钱一万!”

吕公听说了,赶忙出来亲自迎接他。一见刘邦器宇轩昂,与众不同,就非常喜欢,请入上席就坐。这次刘邦不但白吃一顿饭,酒足饭饱之后,吕公又将他盛情留下,提出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为妻。刘邦巴不得成这门亲事,征得父母同意之后,便和吕氏结了婚,这就是以后历史上有名的吕后。汉惠帝就是她和刘邦的儿子,还有一个孩子就是鲁元公主。

利用迷信

历史史料中对于刘邦和其他皇帝一样也有很多迷信的传说,一次,吕后和女儿在地里除草,有一个过路的老人向她们要了点水喝,喝完水讨好地说她们娘俩都是一副贵人相。等老人刚走,刘邦也回来了,吕后便把刚才老人说的话告诉了刘邦,刘邦一听也很高兴,他赶紧又追上了老人,让他也为自己看看面相。老人说刚才之所以说他的夫人和女儿长得贵人相,就是因为他的缘故,而刘邦的面相是贵不可言。刘邦一听高兴极了,拜谢了老人就回去了。

后来,刘邦奉命押送刑徒去骊山服役,但在半路上已经有很多的人逃跑了,刘邦也很无奈,走到丰邑县的大泽休息时,刘邦喝了些酒,然后松开了刑徒们身上的绳子,让他们自己逃命去。但有十几个人不愿意丢下他一个人走,都表示愿意跟着他。刘邦便带领大家逃亡,前面负责开路的人回来告诉他前边有条大蛇拦路,没法通行,刘邦喝得有点醉了,训斥说:“我们这些勇猛之士行路,有什么好害怕的!”他分开众人,自己到了前边,见一条蛇横在路中间,便拔出宝剑将蛇一剑拦腰斩断。又走了一段路后,刘邦觉得头昏,便躺在路旁休息,也等等后边的人。一会儿,后边的人赶了上来,对他说在路旁看见一个老太太哭,问她原因,她说有人把他的儿子杀了。又问为什么被杀,她说他的儿子是白帝的儿子,刚才变成蛇,却在路边被赤帝的儿子杀了,所以才如此难过。大家当时觉得是老太太说谎,但老太太忽然就不见了。刘邦听说了,心中暗喜,以后便借此来提高自己的威信和地位。

此后,刘邦带着人到处逃亡,但每次吕后都能找到他,刘邦很奇怪,问妻子原因,吕后说他藏身的地方常有彩云缭绕,所以很好找到。刘邦后来便让手下人广为传播这种谣传,很多人便相信了,都想来投奔他。实际上,这种谣传基本上都是在皇帝建立国家之后,有意编造的,以此证明自己与众不同,有王者之气。

由于这些传说,刘邦在当地的威信逐渐提高,跟随他的人也就多了起来,他被当地人称为沛中的豪杰。

沛公起兵

在公元前209年,秦末农民起义爆发,陈胜、吴广率领起义军攻占了陈(现在河南淮阳)以后,陈胜建立了“张楚”政权,和秦朝公开对立。这时,沛县的县令也想响应来继续掌握沛县的政权,萧何和曹参当时都是县令手下的主要官吏,他们劝县令将本县流亡在外的人召集回来,一来可以增加力量,二来也可以杜绝后患。县令觉得有理,便让刘邦的妹夫樊哙去把刘邦找回来,刘邦便带人往回赶。这边的县令却又后悔了,害怕刘邦回来不好控制,弄不好还会被刘邦所杀,等于是引狼入室。所以,他命令将城门关闭,还准备捉拿萧何和曹参。萧何和曹参闻讯赶忙逃到了城外,刘邦将信射进城中,鼓动城中的百姓起来杀掉出尔反尔的县令,大家一起保卫家乡。百姓对平时就不太体恤他们的县令很不满,杀了县令后开城门迎进刘邦,又推举他为沛公,领导大家起事。刘邦便顺从民意,设祭坛,自称赤帝的儿子,领导民众举起了反秦大旗。这一年已经是秦二世元年的九月,刘邦也有四十八岁了。

二、中原逐鹿,独占鳌头

秦的灭亡

秦末农民战争中还有一支强大的力量,这就是原来楚国贵族的后代项羽和叔叔项梁,他们在吴中(现在江苏的吴县)起兵,兵力很快达到了近万人。同时,其他被秦国灭掉的六国贵族后裔们也纷纷起兵,加入了灭秦的行列。

在陈胜被车夫庄贾杀死后,项梁便拥立了楚怀王的孙子心做了楚王,定都盱眙(现在江苏盱眙),后来和章邯率领的秦军展开了激战,开始几次都取得了胜利,结果项梁更加骄横狂妄,别人的话也听不进去,结果被得到援兵的章邯偷袭,大败被杀。章邯在项梁死后,觉得楚国不会再构成大的威胁,于是将主要精力转向了赵国。赵国受到攻击又向楚国求救,楚王在和众将商议之后便决定兵分两路去增援赵国。一路由宋义和项羽率领北上,直接救援,一路则由刘邦率领西进关中,牵制秦军,策应北路援军。楚王和众将约定:谁先入定关中谁就做天下之王。但大家都对做王没抱什么大的希望,因为当时的秦军还很强大,将领们都不愿意冒险西进和秦军决战。项羽为了给叔叔报仇,要求和刘邦一起西进关中,但遭到大家的一致反对,大家觉得项羽做事比刘邦要残忍得多,而且又年轻没有经验,刘邦则是个长者,宽厚仁慈,威望较高,所以,最后决定只让刘邦一人领兵西进关中。

开始时,刘邦也不太顺利,但经过几次战役,刘邦步步西进,最后终于兵临城下,到达了咸阳东边不远处的灞上(现在西安东),秦王子婴见大势已去,只得献城投降,将玉玺亲手交给了刘邦,秦王朝至此灭亡。

立足关中

刘邦很得意地进入了咸阳城,并以“关中王”自居。看着富丽堂皇的宫殿,刘邦有些留恋起来,准备就此住下,享受享受。妹夫樊哙劝他注意天下还没有平定,别忘了秦的前车之鉴。刘邦根本听不进去,直到张良亲自来劝,他这才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刘邦将军队撤退到了灞上。

刘邦到达灞上之后,便召集当地的名士,和他们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其他秦朝的苛刻法制一律废除,这使他得到了民心支持。

项羽在打败章邯,迫使他投降之后,也领兵直奔关中而来,争夺做天下王的资格。等到了函谷关,见刘邦不但已经平定了关中,而且还派兵把守函谷关,不由得大怒,立即命令英布领兵攻下了函谷关,然后领兵四十万直奔咸阳,驻扎在了戏下(现在的陕西临潼东北的戏水西岸)。刘邦的属下曹无伤对刘邦很不满,为了得到更大的官职,他暗地里派人向项羽挑拨说:“沛公刘邦想在关中做王,然后让子婴做宰相,自己将秦的财物都纳入私囊。”项羽听了不禁火冒三丈,范曾也劝他趁机除掉刘邦这个对手。项羽就下令准备,要在第二天进攻。这时的刘邦在兵力上无法和强大的项羽相抗衡,他只有十万军队,不可能战胜项羽的四十万精兵。最后是项羽 的叔叔项伯“救”了刘邦:项伯和刘邦的谋士张良很要好,见项羽要进攻了,便连夜潜入营中找到张良,让他赶紧走,以免被杀。张良却说不能丢下刘邦,就将消息透露给了刘邦。惊慌之下,刘邦赶忙向张良要计策,张良让刘邦赶紧去见项伯,说明自己没有野心和项羽争夺王位。

于是,刘邦设盛宴招待项伯,还和他约定为亲家。他对项伯说:“我自从入关之后,没有敢占有丝毫财物,将吏民进行登记造册,把府库封存起来,就是等着将军来的。我之所以派兵把守函谷关,并不是阻止将军你们入关,而是更好地守好关中地区,也防止强盗入侵。我和将士们日夜都盼望将军你们能早点来,怎么会有造反之心呢?请您回去务必向项羽将军说明此事,消除误会。”项伯满口答应,然后对刘邦说:“将军你明天一定要到我们的营帐亲自向项羽说明情况,当面赔礼才能得到项羽的原谅。”刘邦听了也答应了。

项伯当天夜里就返回了军营,他对项羽说:“因为沛公先行进入关中,为我们扫除了入关的障碍,我们这才能顺利地通过函谷关,沛公是有功劳的人,我们不应该猜疑他,应该真诚相待。”项羽听了,便决定不再进攻刘邦。

第二天,刘邦如约来到了项羽的军营,只带了樊哙、张良和一百名精锐亲兵。到了项羽的大帐鸿门,当面向迎接他的 项羽赔礼道歉。项羽请刘邦入内赴宴,在酒宴上,双方你来我往,项羽明里暗里杀机不断。项庄在席间借舞剑为名,想趁机刺杀刘邦,没有成功。这就是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由来。后来刘邦借故离开,回到了大营。

鸿门宴之后,项羽便领兵西进,在咸阳城大肆屠杀,秦王子婴也被杀死,秦的宫殿阿房宫被项羽放火焚烧。火烧阿房宫后,项羽分封各路将军为王,共封了十九个诸侯王。刘邦被封为汉王,领地是巴、蜀和汉中共四十一县,国都为南郑(现在的陕西南郑)。项羽自己为西楚霸王,掌握军队最高统帅权,楚王被尊为义帝。

分封完后,项羽让大家到各自的诸侯国去就职,刘邦也只好到南郑去。项羽只分给了刘邦三万军队,后来又有一些人追随他到了南郑,但总兵力也不足十万,刘邦暂时还无法和项羽抗衡,只能坐待时机。为了消除项羽对他的猜疑,也为了断绝其他王侯从汉中袭击,张良建议刘邦将通向汉中的栈道烧毁了。

西汉高祖刘邦

楚汉战争

最初,刘邦并没有东进和项羽争雄的打算,但他到了南郑之后,形势的变化促使他下决心东进,和项羽争夺天下。一个原因是将士们不服南郑地方的水土,日夜思念家乡,士气低落。二是项羽封在齐国的田荣嫌项羽分封不公,起兵反叛,这给刘邦创造了进兵的绝好机会。正巧此时刘邦得到了大将韩信,萧何对刘邦说,如果要争霸天下,非重用韩信不可。韩信被封为大将后,提议立即出兵东进:“我们的将士都是山东之人(指函谷关以东地区),现在正好可以利用他们东归回家的强烈愿望,鼓舞士气,东进之后必将建功立业。事不宜迟,应当立即进兵。”

在公元前206年,即汉王元年的五月,刘邦让萧何任丞相,负责管理后方巴蜀地区,他亲自和韩信领兵从陈仓(现在陕西宝鸡东)偷渡,迅速占领了关中全部,至此,著名的楚汉战争正式爆发。

楚汉战争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刘邦处于下风,屡次被项羽杀得大败而归。后来,刘邦离间了项羽和范曾,逐渐占据上风,最后将项羽彻底打败。

刘邦东进之后,曾经趁项羽和齐、赵交战之机拿下了河南,攻克洛阳,然后挥师东进,攻下了彭城。原先项羽打算在平定齐和赵后再和刘邦决战,现在见刘邦攻下了彭城,便领精兵三万急行军赶回,趁刘邦设酒宴庆功之机,在清晨发动袭击,一天之内便将汉军打败,在汉军撤退时,又被项羽追杀消灭了十几万人。到了灵壁(现在安徽宿县西北)东边的濉水又被项羽追上,又丧失十几万军队,濉水竟也被尸体堵塞了。只有刘邦和几十名骑兵奋力逃脱,但他的父亲和妻子吕后却被项羽抓获。原来跟随刘邦的其他路诸侯王见刘邦大败,先后舍他而去。

刘邦退到荥阳之后,得到了萧何从关中派来的增援部队,韩信也收拢打散的军队来会合。汉军又重振旗鼓,在荥阳的南边打败了项羽的军队,两军在荥阳一带开始对峙。后来,刘邦策反了项羽的大将英布,分化了项羽,也使项羽因为要分兵镇压而消弱了兵力。但项羽毕竟不是一般人物,他派兵侵扰汉军的运粮通道,最终将荥阳的汉军围困起来。刘邦无奈,只好向项羽求和,提出以荥阳为分界线,荥阳以西为汉,项羽想答应刘邦,但范曾却不同意,说现在正是消灭汉军的好时机,错过这个机会,放虎归山,就后患无穷了。项羽于是又开始攻打荥阳。刘邦见范曾从中作梗,就采用了陈平的离间计:等项羽派使者来劝刘邦投降时,刘邦就让人先摆出盛情招待的样子,送去精美的食品,等见了使者,又故意惊奇地说:“我们听说是亚父(指范曾)的使者来了,原来是项王的使者啊。”接着就将精美的食品拿了下去,换来不好的饭食。结果使者非常生气,回去便告诉了项羽。项羽不知其中有诈,就轻易上当了,从此不再听范曾的意见了,怀疑他背叛自己,私下和刘邦交往。

范曾得知了内情,勃然大怒,他对项羽说:“现在天下局势已定,大王您自己多保重,我还是回家做一个平民百姓吧!”范曾负气离开了项羽,但没有能到达彭城,就因为背上生疮病死在半途。项羽刚愎自用,没有智谋,这是他最后失败的主要原因。

范曾走后,项羽加紧进攻荥阳,刘邦也设法从荥阳突围。大将纪信自告奋勇,替刘邦向项羽假投降,让刘邦趁机逃脱。纪信乘坐着刘邦的车出东门假降,刘邦则从西门出城突围。纪信果然将项羽 的大部分军队吸引住,结果项羽没有抓住刘邦,一气之下将纪信烧死了。

拿下荥阳之后,项羽又占领了成皋(现在河南荥阳汜水镇),刘邦后来集中兵力将成皋收回,然后围困荥阳。项羽回师救援,和刘邦在荥阳东北部的广武山一带相持不下,对峙达几个月之久。项羽急于和刘邦决战,因为持久战对他不利:刘邦的粮草供应顺畅,而他的粮草供应却常遭到彭越的袭击。为了尽早结束战斗,同时迫使刘邦投降,项羽就把原先俘获的刘邦的父亲押到了两军阵前,他对刘邦说:“你如果再不投降,我就把你的父亲煮了!”

刘邦知道项羽在要挟他,干脆耍起了无赖:“我和你曾经‘约为兄弟’,所以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了。你要是一定要煮了我的父亲,那就请便吧。不过,别忘了给我也留一碗肉汤。”项羽听了气得七窍生烟,当场就下令将刘邦的父亲杀死。旁边的项伯赶紧劝道:“将军,现在谁能得天下还很难说,何况争天下的人都是不顾家人生死安危的,杀了他的亲人也起不到什么作用,相反倒会增加双方的仇恨。”项羽听了,只好命人将刘邦的父亲带回去。

项羽见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他要刘邦和他单独决斗。刘邦没有上他的当,却说:“我和你只斗智,不斗勇。”接着骂项羽有十大罪状:“第一,你负前约,没有让我称王天下,而是称王蜀汉。第二,你杀死首领宋义,取而代之。第三,你救赵之后,本该息兵,却进军关中。第四,火烧阿房宫,中饱私囊。第五,你杀死秦王子婴。第六,你坑杀秦的投降士卒二十万。第七,对诸侯王分封不公。第八,将义帝赶出彭城,自己占为都城。第九,你暗害义帝。第十,不但以臣杀主,政事也不公平。我现在率领众将领来诛杀你这残忍的逆贼,何必非要和你单独决斗呢!”项羽听了,气得拉弓射了刘邦一箭,结果正中刘邦的胸部。

楚汉双方又对阵了十个多月,因为有关中和蜀地的支援,刘邦逐渐占了上风,而项羽则兵源缺乏,粮草不足,难以和汉军抗衡。在侯公的撮合下,项羽和刘邦定下了停战协定:楚汉以鸿沟(现在河南荥阳、中牟和开封一线)为分界线,东西分治。协定达成之后,项羽将刘邦的父亲和妻子送还。

决战垓下

项羽领兵东返,刘邦也打算领兵回关中。张良和陈平则极力劝说刘邦趁机灭掉项羽,因为这时项羽兵不精粮不足,万一他回到彭城,等于是纵虎归山。刘邦听了赶紧命令追击。同时派人命韩信和彭越火速集结,合击项羽。

在公元前202年的十月,刘邦追上了项羽,但到了固陵(现在河南太康西)时,韩信和彭越的军队还没有到达。项羽向汉军猛烈反击,将汉军击溃。刘邦只得坚守不出,问谋士张良有什么良策。张良说如果能封给韩信齐地,封给彭越梁地,那他们两个肯定会火速进兵的。刘邦马上派人许诺韩信和彭越,在击败项羽后立即封他们为齐王和梁王,韩信和彭越也很快有了回音:立即进兵。同时,楚的大司马周殷也被刘邦派人劝降,淮南王英布领兵也赶来会师。汉军会合各路援军共三十万,和项羽决战垓下。夜里,围困项羽 的汉军唱起了楚国苍凉的歌,使项羽以为汉军已占有全部楚地。走投无路的项羽在大帐中和心爱的虞姬饮酒,乘着酒力慷慨而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唱道:“汉兵已略地,四放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虞姬当着项羽的面含泪自刎,项羽擦去眼泪,跃马率领八百骑兵趁夜突围。第二天早晨,汉军才发现项羽已经突围而去,刘邦命令灌婴率骑兵火速追击。项羽在渡过淮河后,身边只剩下了一百人,到达阴陵(现在安徽定远西北)时,因为迷路走入大泽之中。从大泽出来后,项羽向东撤退,在东城(现在安徽定远东南)被灌婴的骑兵追上。项羽随从只有二十八人了,和汉军激战三次,杀伤几百汉军后,项羽最后横剑自刎。至此,楚汉战争以项羽的失败而结束。项羽虽然失败了,但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学素材,戏剧《霸王别姬》使人对这个失败的英雄充满了同情和崇敬。

项羽

(前233~前202)

秦末重要的反秦领袖之一,秦亡后自封西楚霸王。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名籍,字羽。祖父项燕为战国末年楚名将,为秦将王翦所杀;叔父项梁。秦统一后,项梁杀人,与项羽躲避吴中,暗中以兵法组织和训练宾客子弟。项羽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秦二世元年(前209),陈胜、吴广领导反秦起义,随即建立张楚政权。原六国贵族闻讯后也纷纷起兵,同年九月,项羽与项梁杀会稽守通,举吴中兵反秦。项梁自立为会稽守,项羽为裨将。陈胜牺牲后,其部将召平矫令拜项梁为楚王上柱国。二年三月,项梁率部渡江,东阳令史陈婴率义军来归,渡淮后英布、蒲将军又以兵相属,兵力一时达到六七万人,成为当时反秦武装的主力。同年六月,项梁立楚怀王孙心,仍称楚怀王。项梁自号武信君。之后,项梁率义军大破秦军于东阿、定陶。项羽、刘邦也攻占城阳,略地至雍丘。不久,项梁被秦将章邯乘隙袭破。项梁阵亡,项羽、刘邦退保彭城(今江苏徐州)和砀。章邯又渡河北上击赵,与秦将王离、涉间军进围巨鹿。楚怀王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率兵救赵。项羽以宋义与齐密谋反楚为名,袭杀宋义。怀王即命项羽为上将军,统率全军救赵。项羽亲自率全军渡河,破釜沉舟,进击秦军。经多次激战,楚兵大破秦军。当楚军救赵时,诸侯军皆作壁上观。战事结束后,诸侯将领谒见项羽,都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都听从项羽指挥。接着,项羽在污水上又大破秦军,并招降章邯。他怕秦降卒不服,将降卒20万全部坑杀。

当项羽率军进入关中时,刘邦已先期进据咸阳。由于楚怀王有约在先,“先入关者王之”,刘邦理应王关中。项羽入关后,依恃手中40万大军,企图消灭刘邦,独霸天下。因刘邦卑辞言和,双方暂时和解。项羽随即引兵西屠咸阳,秦民大失所望。汉高祖元年(前206),项羽以怀王为义帝,都郴,又分封诸侯,自立为西楚霸王,据有梁、楚地9郡,都彭城,封刘邦为汉王。不久,田荣、陈余、彭越等相继举兵反楚。刘邦也还定三秦,进逼西楚,于是爆发了历时四年多的楚汉战争。楚汉战争之初,刘邦乘项羽羁留齐地,于汉二年四月进占彭城。项羽随即回师救援,大败汉军,刘邦退据荥阳。

此后,楚汉双方在荥阳、成皋一线长期相持。项羽虽取得一系列战役的胜利,但其政治、军事上的弱点却日益显露。他不都关中而都彭城,丧失了有利的战略地势,无法建立一个巩固的后方,一直处于两线作战的不利处境,项羽分封诸侯,举措失当,不公不平,促使那些在分封中没有得到满足的诸侯王倒向刘邦,使他在政治上日益孤立。此外,项羽虽然作战骁勇,却不善于用人,以至在政治上屡屡失策。汉五年十二月,楚军被围困于垓下(今安徽灵璧东南),人少食尽。汉军四面唱起楚歌,项羽与虞姬对饮,慷慨悲歌。随即,与从者800余骑突围,至阴陵迷失道路,复至东城,从者仅剩28骑。汉将灌婴率5000骑追及,项羽引兵东向,至乌江(今安徽和县境)自刎而死。汉王刘邦以鲁公礼葬项羽于谷城。

为何历史上总是出现“狡兔死,走狗烹”的事情?

许多读史的人均对帝王“卸磨杀驴”的做法万分鄙视,或者人们便以“功高盖主”的理由嘲笑那些权臣不识时务。

尽管许多帝王明知道做“狡兔死,走狗烹”的事情会留下千古骂名,却依然为之,究竟为何呢?其实,可以总结出三点因由。

其一,臣子功高盖主,帝王胆战心惊。

这一点用来解释刘邦对付韩信,便是再贴切不过。刘邦立国前后,张良、萧何、韩信毋庸置疑是最有功劳的人。若论智谋,张良、萧何自然无人可及。若论军功,韩信当遥遥领先。

大汉建立伊始,刘邦便封韩信为楚王,赐其县邑,任其手握重兵。如果韩信聪明一点,出行时不搞太大的排场,平时作风不要太招摇,也不会被有心人在刘邦面前说坏话,招来刘邦的猜忌。

但他偏不知趣,于是,刘邦假借出行巡狩的机会,暗中将陪同的韩信软禁起来。倘若此时韩信能安守本分当个淮阴侯,说不定可得善终。

可韩信毕竟是韩信,自然无法如张良那般聪明地隐退,终于还是耐不住寂寞,联合巨鹿郡郡守陈豨造反,被吕后识破阴谋,诱而击杀。

回过头来再看,还是淮阴侯的谋士蒯通临死前对“主子”的评价最中肯:“昔日楚汉之命皆悬于彼,彼却毫无反心。今天下已集,且无权无兵,毕竟心生反意,而勾结陈豨,欲谋不轨,韩信真乃一愚人哉!”有机会作为时不作为,该安守本分时不本分,韩信死就死在自己的愚蠢上,无怪乎刘邦会轻松地将他“烹煮”了。

上演“走狗烹”游戏的第二个原因,便是功臣盲目自大,皇帝不得不弃之。

因这类原因不得好下场的臣子有很多,唐代的尉迟敬德就是其中之一。幸运的是他遇上了宽宏大量的君主李世民,才不至于落得悲惨的结局。

尉迟敬德在李世民还是秦王的时候就忠心追随,几次救了李世民的性命。在玄武门之变时,尉迟敬德也是最支持李世民的人。所以,在李世民登基之后,以军功“敬德与长孙无忌为第一”的理由,封尉迟敬德为右一府统军,有封地和军权。

尉迟敬德一介武夫,性格耿直,颇有些蛮横。因成了大功臣,一时间不可一世,连皇帝都不放在眼里。别人碍于李世民的原因不敢得罪他,但李世民看在眼里,却心中有数。

杀尉迟敬德的事情,李世民自认做不到,他也不想如刘邦对付韩信那样,这并不是明主的行为,便故意在尉迟敬德面前讲了韩信的故事。尉迟敬德又不是蠢人,当然明白李世民的意思,暗暗冒了冷汗。从此之后,他再也不敢胡作非为,而是去追求黄老之道,以避开朝廷的锋芒。

从某一方面来说,尉迟敬德比韩信聪明,而李世民又比刘邦英明,所以避免了血溅朝廷事件的发生。但是,此等好事并没有给后人一个很好的榜样,反而“走狗烹”的事件发生得更多,尤以明代初年为甚。

如果说韩信“死有余辜”,尉迟敬德“自找麻烦”,那么,如明朝胡惟庸、刘基这类名臣,死得可是太冤枉了。

当无辜臣子遇上凶残多疑的帝王,第三类“走狗烹”游戏就会堂而皇之地上演。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开国皇帝甚至是所有帝王当中最多疑、最好杀人者之一。他在位期间,几乎所有助他建立大明朝的臣子都被尽数除去,少数因为英年早逝而避免了冤死。就连一向温文尔雅、熟谙进退的刘基,也被朱元璋冷落,最后病死榻上。

千百年来,帝王无情已经是司空见惯之事,但多少臣子未能参透“伴君如伴虎”的规律,只好沦为刀下亡魂。在帝王眼里,天下之大,率土之滨,皆是王土,任你有再高的功劳,都不能忘了这规矩。

范蠡在2000多年前就说出一番良言:“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时人自当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才是存活之道。

一旦不能与帝王相遇,功成身退正是最好的选择。遍览中国封建王朝历史,或许真正懂得权衡之道的人,应该是宋太祖赵匡胤的一班臣子石守信等人。乖乖交出兵权,无论何时何地都悄然无声,所以才能过一个富足的余生。

西汉郡国并行制实施后产生了怎样严重的后果?

?西汉郡国并行制弊端有很多,汉文帝继位后把齐国分成六个小王国,把淮南分为三个小王国,为的是削弱宗室诸侯的势力,从而壮大中央力量,达到国家长治久安。不过这项举措并没有实现长治久安,当时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诸侯王由于不满国家削减他们手中的权力,发兵反抗中央政府。景帝在位第三年七国之乱爆发。  

平定七国之乱后,为了消除地方势力对中央的威胁以及避免再次造成向七国叛乱,诸侯王国的权力逐渐被削,特权逐渐被夺回,地位下降为中央直接管理的一级地方行政单位,文景两代相继实施以亲制疏和重建诸侯这一策略,一方面设郡,另一方面则册封同性子弟为王。

简单来说西汉郡国并行制就是一部分国土由皇帝直接管辖;而另一些地方则分给同姓皇族,这些地方分别实行分封制以及郡县制。这使王国越来越多,诸侯管辖的领域越来越小。而西汉时期王国最多的时期达到了王国二十五个,汉郡为四十三个,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基本解决了西汉郡国并行制的弊端。真正使诸王领域愈来愈小的并不是西汉郡国并行制,而是汉武帝的推恩令。郡国并行制度一直延续到了清朝,不同的是后面朝代的分封只有其名没有其权。历代统治者都在不懈的加强自身的统治,这使得中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意思是:狡猾的兔子一死,狗也很快成为人们的食物。鸟被打尽的时候,人们把良弓也束之高阁不用了。比喻被人利用后,失去利用价值的下场。

相关事迹:

1.武安君:白起

为将者,生杀大权操于一手,秦赵长平一役,坑杀赵兵40万,何等威风,令赵10年无精壮之兵,闻风丧胆于朝,耐何功高盖主,不谙政事,拒王命而不从,终死于秦相范睢之手.

2.名将:伍子胥

生于坎坷,长于危难,少年立志,忠肝义胆,一夜白发,苦大仇深,春秋五霸之吴始于其策及经营,而遇主不明,骄兵必败,尽忠于吴王,自刎后挂眼于吴都,视吴为越灭!

3.谋士之典范:文种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采用文种之计,7计之三,已灭吴矣,然则狡兔死,良弓藏,勾践此人可以共患难,不可同富贵,吴灭后,嫉其才而疑其反,文种终被赐死.

4.一代军事家:吴起

孙子,吴子,名号共响于世,其兵法实乃王道也,鲁,魏,楚国经其变法,走上富国强兵之路,然其变法,削弱了王宫贵戚之权利,楚悼王既没,各王氏宗亲群起而攻之,吴子伏尸于楚王,终死于乱箭,因此遭连坐诛族之贵族者70余人!

5.赵之名将:李牧

李牧用兵,神出鬼没,多奇兵,早年抗击匈奴,居代郡,守雁门,屡挫匈奴,一役斩首十余万,教胡人10年未敢南窥中原.后抗秦护赵,立战功无数,保弱赵不为强秦所灭,然赵王昏庸多疑,听佞臣郭开之言,疑其反,诛李牧,无多时,赵为王剪灭!

6.改革强国之变法家:商殃

秦何以为强,变法也,奖励耕战“赏不遗匹夫,刑不避大夫,使天下之利系处于一孔”的基本国策。秦内修明政理以储军国之资,外开疆辟壤与列国争衡。经变法后的虎狼之师与东方列国大小百余战,共计歼灭六国军队一百五十余万。在“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大战场上,冷血的秦人踏着六国之人的尸骨与鲜血走上了统一之路。而变法之创者商殃,也跟吴起一样因为得罪贵戚,而被车裂于市,悲哉!

7.灭秦兴汉之将:韩信

秦末,四处烽烟四起,秦之统治,岌岌可危,项羽刘邦,逐鹿中原,韩信者,幼年受胯下之辱,励精图志,学兵法,为万人敌,与赵背水一战3万灭其20万!一时所向披靡,后从汉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袭强楚之不备,及霸王自刎,天下初定,兔死狗烹,陈平,吕后,萧何共谋之,被诛于长乐宫钟室!

8.七国之乱之平定者:周亚夫

七国之乱,其势盛及一时,汉室江山,岌岌可危,吴楚连军,进兵睢阳,扣关函谷,景帝惊咤,临危授命于周亚夫,周亚夫者,严治军,明军纪,善用兵,领兵平山东四国于弹指,袭粮道,平吴楚乱军,叱咤风云一时,而天下定,景帝疑其功高盖主,削其爵,罪之,亚夫绝食5日,终死于狱中.

9.一代名将:徐达

结束蒙古对中原的数十年统治,助朱元璋一统天下,平张士诚,诛陈友谅,南征北讨,功勋卓著,与刘伯温,常遇春等共为开国元勋,然朱重八此人疑心重,易反复,开国之将,皆为残害,空哀伴君如伴虎,此恨绵绵无绝期!

10.开国功臣:刘少奇

近代的事情本不想多说,但刘少奇此人却不得不提,新中国成立论功而言,此人居功至尾,更何况此人不自傲,不贪功,不好争,不弄权,但还是落得鸟尽弓藏的下场,时也,命也!

好了,今天关于“韩信率土之滨阵容搭配”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韩信率土之滨阵容搭配”有更全面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