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室战争炮兵阵容搭配
下面,我将用我自己的方式来解释皇室战争炮兵阵容搭配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让我们开始讨论一下皇室战争炮兵阵容搭配的话题。
战争第一阶段:阿根廷方面
阿根廷方面:利用地理上的有利条件,乘英不备,以武力收复马岛,迫使英国在事实面前承认其有马岛的主权。
英国方面:决心不借付出巨大代价重占马岛。先以强大军事压力迫使阿军撤出马岛,如阿军不撤,则强行登陆夺取,战术上采取速战速决,并恪守不对阿本土及12海里领海采取军事行动的规定。
阿方行动:
阿根廷总统加尔铁里下令提前实施收复马岛的“罗萨里奥”计划,作战总指挥为陆军第5军军长兼马尔维纳斯战区司令奥斯瓦尔多·加西亚中将。特混舰队由航母1艘、驱逐舰4艘和其它舰船共约20艘及登陆兵4,000人成的第40特混舰队。
第40两栖特混舰队于4月2日零时15分派出的阿军陆战队的侦察小队在彭布罗克角登陆。4月2日六时三十分,阿军主力在龙克湾登陆,随即攻占了机场和港
口。八时三十分,阿军七架C—130运输机运来3000多后援。使岛上阿军总兵力达4000人。岛上英国守军近200人,只进行了一般抵抗,即在总督雷克
斯·亨特率领下全部投降。英军无伤亡,阿军亡4人(其中上校一名)。阿方任命马里奥·本哈明·梅嫩德斯准将为马岛军事长官。
4月3日,阿海军输送登陆兵约200人在南乔治亚岛格里恃维肯港登陆,英守军22人进行了抵抗,最后全部被阿生俘。4月7日,阿宣布成立“南大西洋战区”
(包括阿大陆沿岸200海里及马岛、南乔治亚岛和南桑德韦奇群岛周围200海里水域),任命海军作战司令胡安·阿塞·隆巴多将军为该战区司令。与此同时阿
军第60两栖编队在南岛登陆,经短促交火,占领南岛,英国守军23人投降。就这样,阿军以伤亡7人,损失2架直升机的代价,占领了整个马岛。
阿军收复马岛的消息传到国内,群情振奋,数十万人聚集在总统府的“五月二十五日广场”,高唱国歌,高呼口号,欢庆胜利。全国十多个政党一致表示支持政府的行动。总统加尔铁里的威望达到顶峰。再也没有人去考虑政府在处理经济问题上的失败了。
阿军自收复马岛至4月30日期间,为了防御英国方面的报复而不断加强马岛防御,岛上驻军到4月底由原来的4,000人增至13,000人。其部署为:阿根
廷港和肯特山地区4个营及支援分队共约9,000人,达尔文港、古斯格林一个营及支援分队共约1,700人,范宁角约50人,福克斯湾、佩布尔岛等地一个
营及支援分队共约2,000人;另外还扩建阿根廷港机场及在古斯格林、佩布尔岛修建简易机场;部署雷达站及防空部队,构筑工事;向岛上运送武器、弹药及其
它补给品等。司令部设在阿根廷港。
战争第一阶段:英国方面
英国在获悉马岛被阿根廷占领后,立即宣布与阿断交,成立以首相撒切尔夫人为主席的战时内阁,作为最高决策机构,并制定了以武力为后盾,政治、外交、经济多
管齐下,迫使阿方撤军,如果阿根廷不屈服,就用武力重夺马岛的战略方针。美国人也非常积极的介入,美国人一开始想从政治上去解决这次危机。因此派当时的国
务卿黑哥将军从中斡旋,无耐双方的态度都非常的坚决。4月3日,英内阁作出派遣特混舰队重占马岛的决策,任命桑迪·伍德沃德海军少将为特混舰队司令。英特
混舰队舰船40余艘,载地面部队约4,000人,“鹞“式飞机20架和各种直升机45架,于4月5日分别由英国朴茨茅斯和英属直布罗陀启航驶往南大西洋。
4月7日,英国宣布对马岛周围200海里实施全面海空封锁。4月12日,英军的核潜艇到达马岛后立即开始对马岛进行封锁。
英国根据战时动员法紧急动员大型商船参战
在前往马岛一万三千公里的航程途中,英军参战部队完成了制定作战方案、战斗序列编组、战术演练等一系列准备工作,并根据4月4日战时议会签发的法令,征招
58艘民船,作为舰队的后勤支援力量,同时对征用的民船按需要进行快速改装。如“伊利莎白女王二世”号和“堪培拉”号客轮都改装为运兵船,“大西洋运输
者”号和“大西洋堤道”号滚装船改装为飞机运输船,此时“乌干达”号客船正载着940名英国学生在地中海旅行,接到征招命令立即在就近港口停靠,让学生上
岸,随即驶向直布罗陀,仅用三天就改装为医疗船。由此可以看出英方对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4月17日英国战时内阁提出把战争控制在马岛地区,不进攻阿根廷本土的原则。并积极展开了外交和政治攻势,美国、北约等国都表示支持英国,中断了与阿根廷
的军火贸易,特别是法国和德国,原来与阿根廷有军火销售协议,但都支持对阿的军火禁运。同时各国还向英国提供后勤保障、通讯、卫星情报等便利。
4月26日,由23艘军舰、20架飞机、2000名陆军组成第二梯队从波特兰启航。5月12日,由18艘军舰和3000名陆军组成的第三梯队从安普顿启航。
首批特混舰队于4月17日抵达中大西洋的阿森松岛,经休息、补给后,于19日启航继续向南大西洋开进。先遣队于4月24日抵达南乔治亚岛附近水域。4月
22日,十四名英军特种空勤团(简称SAS)队员先从C—130运输机伞降在南岛北部海域,再换乘潜艇到达距南岛约三海里处,最后游上岸,进行侦察,查明
了南岛上阿军的兵力、装备、火力配置,并为后续部队的登陆选择了机降地点,还清除了岛上的雷区。4月25日南岛上的SBS队员引导第42陆战突击营机降在
岛上,阿守军156人只进行了有限的抵抗,即在指挥官阿斯蒂齐上校率领下投降。晚六时,英军占领南岛首府格里特维肯港。这样英军就在陆上首先抢占到了重要
的前进基地,这样英军就可以从容的将人员和各种装备输送上岛同时将部队展开。
25日3架英军的“山猫”式直升机在南乔治亚岛附近发现阿方潜艇“圣菲”号随即发射导弹和投掷深水炸弹,击沉“圣菲”号潜艇,英国陆战队第42突击营和
“特别舟艇中队”在南乔治亚岛登陆,英国特混舰队主力于4月29日抵马岛水域,30日完成了对马岛周围200海里海上、空中封锁的部署。英国国防部宣布从
格林威治时间4月30日十一时起,所有进入马岛周围200海里禁区的飞机和舰只都将遭到攻击。阿军也进入最高戒备状态,在马岛地区开始实行灯火管制和宵
禁。
第二阶段:
1982年5月1日英军开始对马岛守军进行攻击。英军从阿森松岛起的“火神”轰炸机和从航母起飞的“鹞”式战斗机首次空袭马岛。
同时英军使用水面舰艇舰炮对马岛的军事目标进行多次轰炸和炮击,阿方出动飞机进行还击。以后,英不断对马岛进行轰炸和炮击,主要目标是机场、雷达站、仓库等。为了能更好的取得战场主动权,英内阁批准特混舰队可以攻击封锁圈外的阿军。
随后英“征服者”号核潜艇在马岛200海里禁区外36海里处,向阿海军旗舰“贝尔格诺将军”号巡洋舰发射了三枚MK—8鱼雷,命中两枚,巡洋舰在四十五分钟后沉没,阿军有321人阵亡或失踪。
由于该舰被击沉,大大打击了阿军的士气,并使得阿根廷海军主力撤离马岛海域,虽然阿海军有一支由一艘航空母舰,4艘潜艇和两艘导弹驱逐舰组成的舰队,可是在整个战争期间都龟缩于本土,不敢出战。
为了报复英军击沉“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阿根廷空军在5月4日派出一架法制“超级军旗”式战斗轰炸机在马岛以北40海里处发射了两枚法制AM-39“飞鱼”式空对舰导弹,击沉英国当时号称最先进的42级导弹驱逐舰“谢菲尔德”号,舰员亡20人,伤27人。
这艘排水量3200吨,造价达2亿美元的号称英国最先进的军舰被一枚造价才30万美元的导弹击沉,对英军的打击极大。此后英军吸取教训,采取各种措施防范阿军的导弹攻击。最典型的办法就是派出加装了预警雷达的“海王”式直升机在舰队上空进行早期警戒。
英军为了免受阿方航空兵的威胁于5月6日派遣十六名SAS队员先搭乘潜艇再换乘橡皮舟潜入阿根廷本土的里奥·加列戈斯空军基地,一举炸毁阿军仅有的14架“超级军旗”式战斗轰炸机中的8架,使阿军的远程打击能力受到重创。
阿根廷空军让英国人的恶梦久久不能结束,5月12日阿军航空兵又在根廷港附近水域重创英护卫舰两艘。这些飞机都是由佩布尔岛阿军机场起飞的。为了拔掉这颗
肉中刺,五十名海军突击队员在5月14日晚乘三架直升机机降于岛上,炸毁阿军6架“普卡拉”攻击机,4架“T-34”教练攻击机,1架运输机。
队员中的炮兵观察组指引“格拉摩根”号驱逐舰的114mm主炮猛轰岛上的目标,岛上的1座军火库,6座雷达站均被炸毁。英军在烈火中乘直升机安然返回,以轻伤2人的代价取得全胜,扫清了登陆的障碍。
英国方面考虑到阿军在马岛的兵力达14000人,而英军能进行登陆作战的登陆部队至多才1000人,如何以少胜多,只有出奇制胜。为此舰队司令伍德沃德煞费苦心,大摆迷魂阵。
由于马岛上的英籍居民很多,所以英军特工人员可以在他们的掩护下,一面摸清阿军的布防,一面积极活动,四处袭扰,唯独对阿军的指挥部没有袭击,主要原因就在于英军破译了密码,阿军的指挥部成了英军情报来源的重要途径。
与此同时英军一面封锁、轰炸、炮击马岛的一面向南大西洋继续增派兵力。到5月20日英军基本上达到了封锁马岛、削弱马岛守军力量的目的,并已作好了在马岛登陆的准备工作。
第三阶段:
英军确定于5月21日在圣卡洛斯港登陆。圣卡洛斯港距阿根廷港约80公里,其间大部分为沼泽地,机动困难,距达尔文港约40公里。阿只在圣卡洛斯港入口处
的范宁角有40—50人防守。该地区水文、滩头状况利于登陆,岸上地形便于建立和巩固登陆场,利于防潜艇和“飞鱼”导弹的攻击。
英军登陆兵共编为两个梯队。两栖突击梯队由海军陆战第3旅(辖第40、42、45营及支援分队),伞兵团第2、3营,炮兵第29团及“蝎”式轻
型坦克分队,防空导弹、工兵、后勤等分队组成,共约5,000人。其任务是在圣卡洛斯港及其附近突击上陆,尔后分别向阿根廷港和达尔文港方向进攻。
后续梯队由步兵第5旅(辖3个营)及支援分队组成,共约4,000人,其任务是在突击梯队上陆并向纵深发展进攻后,伺机在原登陆地域或在新的登陆地域上陆,与突击梯队共同夺取马岛。
5月21日凌晨三时,SAS突击队作为第一梯队在范宁角登陆,在先期登陆的侦察分队协助下,消灭了阿军约50人的守卫部队。三时三十分,英军开始舰炮火力
准备。三时四十分,英军2艘两栖攻击舰,4艘登陆舰,在圣卡洛斯实施多点立体登陆,未遇抵抗便顺利上岸。英军抓住阿军夜战能力差的弱点,争分夺秒抢运人
员、物资,在四小时里上岸2500人,运送物资32000吨。并构筑工事,组织防御,准备迎击阿军的反扑。上午10时开始,阿方先后出动数批飞机共70余
架次,主要对英舰船进行空袭,炸沉英护卫舰“热心”号,重创、击伤英舰4艘。但阿方也损失了14架飞机。
阿军飞行员受过美、法、以等国教官的严格训练,技术高,作风猛,战斗力很强。面对英军高炮、导弹和“鹞”式战斗机组成的防空体系,毫不畏惧,不
怕牺牲,进行攻击时往往都采用低空突防来提高命中率。但英军最终还是顶住了阿军的反击,控制了20平方公里的滩头阵地,还铺设了供“鹞”式和直升机起降的
钢板简易机场,进一步巩固了登陆滩头。
5月22日,阿军令人费解地按兵不动,给了英军喘息之机,英军乘机补充物资,调整部署,并部署了一个“吹管”式便携式防空导弹连,专用于对抗阿军的
低空功击,完善了防空火力配系。战后很多老兵提起这天都称为奇迹的一天,他们说,“如果阿军继续发起攻击的话,英军登陆很有可能会崩溃,但感谢上帝,有了
一天的时间来重新调整”。
第2天阿军又出动近百架次飞机,继续发动猛烈空袭,击沉了英军“小羚羊”号护卫舰。
5月25日这天是阿根廷国庆日,阿空军倾全力出击,全天出动约200架次,取得击沉“考文垂”号驱逐舰,“大西洋运送者”号滚装船,击伤1艘驱逐舰,1艘护卫舰的辉煌战绩。
英军不幸中的大幸是“大西洋运送者”号上运送的16架“鹞”式战斗机和1架美制“支努干”重型直升机在被击沉前就飞到了岸上机场。
三天来,阿空军英勇战斗,给予英军沉重打击,但一来飞机性能不及英军,二来又得不到海陆军的有力支援,三来由于阿根廷一百多年来没有战争,战备较差,低空攻击投下的炸弹因为炸弹的起爆条件都设在由高空投掷,因此有40%的炸弹没有爆炸,所以无法阻止英军的登陆。
阿根廷空军在5月25日损失飞机高达31架。阿根廷驻达尔文港部队于24日、25日也派出小股兵力对圣卡洛斯港地区英军进行侦察袭扰活动,但被英军炮火击退。
由于阿军地面部队未进行反登陆作战,而航空兵反击的又主要打击英舰船,这样使使英军顺利地登陆和巩固了登陆场,并完成了陆上进攻准备。三天里,
英军上岸部队已达5000人,滩头阵地扩大到150平方公里,建立起了补给基地,通信枢纽,并在钢板简易机场加铺了铝合金跑道。
站稳脚根的英军登陆部队在5月27日向阿军发起攻击,兵分两路向斯坦利港推进。南路以第2伞兵营为先导,第45陆战营为后援,沿东南公路,经达
尔文港、古斯格林、费兹罗伊湾、布拉夫湾从南面攻击;北路以60名SAS队员为先导,第3伞兵营,第4陆战营跟进,沿道格拉斯、蒂尔湾,直取斯坦利。由于
阿军作战思想保守,不思进取,使英军的进展非常顺利。英军伞兵团第2营及支援分队,大部从陆上徒步、乘直升机、吉普车和“蝎”式坦克向达尔文港开进,一部
分乘汽艇由水上向达尔文港开进。
5月28日英军开始对达尔港发起进攻。阿军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击毙英伞兵团第2营营长赫伯特·琼斯中校。英军于29日攻占达尔文港,古斯格林守
军投降。英军在攻占达尔文港和古斯格林战斗中,亡17人,毙伤阿军250人,俘阿军1,400人,缴获大批弹药和其他军需物资。尔后,向阿根廷港方向发展
进攻。
自英军开始陆上进攻以来,阿多次出动航空兵袭击英舰船和圣卡洛斯港、达尔文港、肯特山等地的英军。5月30日阿使用“飞鱼”导弹攻击“无敌”号航母,遭英激光眩目器干扰,未中。(另有说法以2架"天鹰"被击落的代价击伤"无敌"号,但英军矢口否认)。
6月8日空袭菲茨罗伊上陆的步兵第5旅,打死打伤英军180余人,击沉英登陆舰“加拉哈德爵士”号,重创英护卫舰和登陆舰各一艘。但当晚由“伊莉莎白女王二世”号客轮运送的3000英军登岛。进一步加强了英军的进攻力量。
5月31日,北路英军进抵肯特山,就地布防,等待南路英军。6月1日,南路英军也到达肯特山,与北路英军汇合。阿军此时采取放弃外围,集中主力
固守斯坦利港方针。英军在攻占肯特山和查杰林山完成对斯坦利港的包围后,并不急于攻击,而是调整部署,补充给养,派出SAS和SBA队员四处活动,进行战
场侦察,很快查清阿军以肯特山、查杰林山为第一道防线,以哈里顿山、浪顿山为第二道防线,以无线岭、欲坠山、威廉山、工兵山一线为主防御阵地,即加尔铁里
防线,在三道防线之间都布设大量地雷和障碍,只留一条由炮火保护的秘密通道供联络之用。
6月8日,阿军出动大批飞机空袭在希拉夫湾滩头的英军,击沉登陆舰1艘,击伤护卫舰1艘,登陆舰1艘。阿军损失飞机11架。但此时的阿空军已如强弩之末再也无力阻止英军的登陆。
此时英军在岛上的力量已大大增强,共有地面部队8000人,重炮30门,坦克20辆。6月11日,经三天的准备,英军以“火神”轰炸机和“鹞”
式战斗机以及火炮进行密集轰炸,同时驱逐舰、护卫舰以舰炮火力掩护,支援地面部队向阿军的第二道防线猛攻,第45陆战营攻占哈里特山和浪顿山,突破第二道
防线,并控制了斯坦利外围所有制高点。阿军唯一的反击就是用岸基AM—39“飞鱼”导弹击伤“格拉摩根”号驱逐舰。
英军经过调整部署,补充弹药及其它军需物资后,于6月11日开始对阿根廷港发起总攻。11月23日英飞机、舰炮和炮兵对阿军阵地进行了猛烈的轰炸和炮击,随后地面部队发起进攻,于12日拂晓前攻占了距阿根廷港15公里的两姐妹山、哈里特山和朗顿山。
13日晚英军再次发起进攻,至14日中午先后攻占了无线岭、欲坠山及威廉山等地,进抵距市区约4公里的地方,阿军放弃阵地,丢掉大量重武器退向市区。
英军追至阿根廷港市区边缘时,阿根廷港上空挂起了白旗。午后,双方战地司令官会晤,达成非正式停火协议,阿军(包括西岛2,000余人)于21时停止抵抗。
英国向全世界宣布,马岛阿军于14日21时投降。致此马岛战争以英军获胜而结束,马岛的失败导致了阿根廷国内矛盾激化,总统加尔铁里和海、空军司令等高级将领被迫辞职,次年文官政府经大选上台后,又把发动战争的主要军事***送上军事法庭受审。
这次战争中阿军亡1,000余人,伤1,300人左右,失踪数百人,被俘11,800余人;损失舰船11艘(沉5、伤6),飞机117架,耗资10亿美元以上,间接损失20多亿美元。
英军亡255人(内文职28人),伤777人,被俘210余人,损失舰船16艘(沉6、伤10),飞机34架,耗资约12亿美元以上。
皇室战争炸弹兵怎么获得
皇室战争炸弹兵是我们前期在没有抽到飞龙宝宝的情况下第一只AOE兵种,缺点就是不能对空。但是作为脸黑玩家不多的对抗人海战术卡牌许多玩家还是想升级这张,现在小编就为大家解析一下皇室战争炸弹兵怎么获得。
更多皇室战争卡牌获取点击:皇室战争卡牌获取大全
皇室战争炸弹兵
皇室战争炸弹兵怎么获得
炸弹兵是我们在训练关卡解锁的兵种,后期可以通过开启箱子来获得后续的卡牌,玩家也可以通过部落捐赠的方式获得。
攻击目标:地面
解锁杯数:训练关
攻击速度:1.5秒
攻击距离:5
消耗圣水:3
移动速度:中等
参战时间:1秒
皇室战争炸弹兵的获取方式就是这些了,相比起来还是非常容易获得的可以作为前期的AOE总输出培养。更多皇室战争精彩攻略,尽在深空皇室战争专区。
欢迎加入深空皇室战争交流Q群:373382748(一起愉快玩耍吧~)安卓下载安卓充值重新开始帐号切换帐号转移谷歌帐号绑定彩色字体教程卡牌获得大全皇室战争7月新卡狂暴樵夫滚木巨石投手冰雪精灵锦标赛更多攻略请点击我们深空皇室战争专区哦~
部落冲突:皇室战争
炮兵登场卡组推荐
《皇室战争》炮兵登场卡组推荐2个炮兵、4个骑士、2个象等。
1、2个炮兵
炮兵是一种高效的攻击卡牌,能够在造成大量伤害的同时,摧毁对手的防御建筑和卡牌。建议将两个炮兵分散部署在对手的国王周围,以便全面保护国王。
2、4个骑士
骑士是一种快速卡牌,能够在短时间内攻击对手的卡牌和建筑。建议将四个骑士部署在国王周围,以快速消灭对手的近战卡牌,为炮兵创造更好的攻击环境。
3、2个象
象是一种远程卡牌,能够在不受到攻击的情况下攻击对手的建筑和后排卡牌。建议将两个象部署在国王周围,以便消灭对手的后排卡牌和建筑。
游戏规则
玩家可以从自己的牌库中选择8张卡牌来组成玩家自己的“出战卡组”,玩家最多可以保存十套出战卡组,然后选择一套想要出战的卡组。在对战界面点击“对战”搜索对手,匹配系统会为玩家搜寻与玩家奖杯数相近的其他玩家,玩家拥有的卡牌数等级并不会影响对战匹配。
对战开始,被选入出战卡组中的卡牌会随机出现在卡槽中(卡槽中会同时出现四种卡牌,卡槽旁会显示下一张将出现的卡片),每位玩家初始会拥有5滴圣水,召唤不同的卡牌会消耗数量不等的圣水。对战时,拖动卡牌,消耗圣水将卡牌召唤到阵地上进行战斗,前期只能召唤在己方阵地上,如果推掉敌人两翼的公主塔可以将召唤范围扩大。
克劳塞维茨的生平是怎样的?
1807年9月蒂尔西特条约签署后,普鲁士沦为法国的附庸国。为了摆脱这种被奴役受欺凌的地位,克劳塞维茨积极向沙恩霍斯特建议:一是躲过法国的监视,储备大量兵员;二是多方设法,改善武器装备。至1812年,军事改革委员会已为建立一支数量倍于普鲁士正规军的后备部队准备好了兵员和武器装备,从而为最后战胜拿破仑奠定了基础。
1812年4月,克劳塞维茨因反对普王威廉三世同拿破仑结成同盟而辞职。5月,克劳塞维茨去俄国,参加反抗拿破仑的战争在俄军任军参谋长等职,参加了斯摩棱斯克争夺战和博罗季诺会战。
1812年6月中旬,拿破仑摆开向俄国大举进攻的架势。按最高估计,当时俄军有18万人,而法军按最低估计也有36万人。如何战胜强敌,沙皇大本营展开了一场争论。克劳塞维茨同意将敌人放进来,待其疲惫后再与之决战的主张,认为面对这样的强敌,唯一的办法就是向本国腹地退却。俄皇亚历山大采取了先退后攻的正确决策,最终把拿破仑赶出了国境。
在1812年法俄战争中,诱敌深入和民众战争是俄皇亚历山大对付拿破仑的两个法宝,对赢得战争的胜利起过决定性作用。克劳塞维茨更是认清了这两种有效手段在抵御外侮中的巨大力量,并把它上升为理论加以阐述。在诱敌深入战略方面,认为主要的和根本的条件是国土辽阔,或者至少是退却线较长。在民众战争方面,克劳塞维茨分析了这种战争同以往战争的不同点和实行这种战争的主体力量,认为战争发展到拿破仑时代,已由过去的皇室战争(即由各国皇室雇军队打仗)转变为民众战争(即由人民群众直接参与战争)。他指出,“在这种战争中人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认为,“一般说来,善于运用民众战争这一手段的国家会比那些轻视民众的战争的国家占有相对的优势”。
1814年春,随着拿破仑第一次被击败,克劳塞维茨重新回到普鲁士军队,开始总结对拿破仑战争的经验,从事战争理论的研究。1818年5月,克劳塞维茨被调任柏林军官学校校长(同年9月升为将军),在任12年,致力于军事理论、军事历史的研究,撰写了许多军事历史著作。“不是在两三年后就会被人遗忘”的《战争论》诞生了。1830年8月,克劳塞维茨调任第二炮兵监察部总监。1831年5月,任驻波兰边境军参谋长。同年11月16日,克劳塞堆茨因患霍乱在布雷斯劳逝世,终年51岁。
给我说说奥匈帝国军队在一战中有多废...
一直以来,对一战的研究不如对二战的研究那么火热,而在一战研究中,也主要偏重于德英法俄美等国,对于自始至终,参与了战争,其王储被暗杀事件更是战争导火索的中欧强国奥匈帝国,中文论述不是很多,笔者不才,试图尽自己努力,弥补一二。
所谓“奥匈帝国”,实质上是古老的哈布斯堡王朝对于现代民族Z义兴起的一种无奈的让步而已。在中世纪,民族感不强的时代中,哈布斯堡皇室统治着一大堆领地,从莱茵河畔直到西乌克兰,皇室用一大串诸如“国王,亲王,大公,公爵,伯爵”等领主称号,统辖这片广袤的土地,和土地上居住着的民族各异的臣民们。这种中世纪的统治结构,甚至在17世纪就已经不合时宜了,法,英,普等单一民族君主国的兴起,和哈布斯堡王朝的衰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拿破仑战争期间,皇室失去了一直装点门面的神圣罗马帝国皇位,不得不改称奥地利皇帝,然而,到了19世纪60年代,连奥地利帝国也要维持不下去了,随着帝国在意大利对法国和在波希米亚对普鲁士的接连两次战败,一度被压制的民族JF运动又再度汹涌澎湃起来,皇室为了拉拢自特蕾莎女皇时代就一直效忠皇室的匈牙利贵族,不得不于1867年授予匈牙利自治权,这就是所谓“奥匈二元制君主国”的由来,简称“奥匈帝国”,其正式全称是:“帝国议会所代表的王国和领地以及匈牙利圣斯蒂芬的王冠领地”,这依然是一个中世纪与近代的混合体系,所以,笔者倒是认为,所谓“二元君主国”,虽然一般而言,是指奥,匈两个地理部分而构成共主联盟的地理和行政上的意义,然而从深层次来说,更是对奥匈帝国这种中世纪政治结构和现代政治结构的混合情况的极为契合地描述。
实质上,随着萨多瓦的战败,帝国恢复在德意志区域的影响力的希望化为泡影之后,帝国开始努力向东南巴尔干方面扩展影响力,企图攫取土耳其退出东欧后的留下的以斯拉夫人为主体的前土耳其占领地区,这就使得帝国和其几个世纪以来的亲密盟友,以斯拉夫人保护者和老大哥自诩的俄国反目成仇,不得不把自己绑到德国的战车上,来对抗强大的沙皇。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M的展开,帝国在19世纪的最后30年中出现了回光返照,以致到了战前,帝国居然依靠着广阔的领土(欧洲第二),庞大的人口(5200万,欧洲第三)和不弱的工业实力(特别是军事工业),显得似乎还是欧洲乃至世界列强之一。正是这种幻觉,还有对德国保证的坚信,使帝国毫不犹豫地投入到战争中,然后被战争击得粉碎。
帝国的军事官僚队伍并不缺乏人才,萨多瓦的战败,反倒使帝国迅速吸收了其原来的敌人,现在的盟友――德国的经验,建立了自己的总参谋部和大规模动员体系。
反映到具体军事部署上,则是将原来作为后备军使用的“地方防卫军”(Landwehr)升格到正规军的位置,而由于该升格是和匈牙利自治同时开始的,所以,匈牙利得以被允许建立自己的“地方防卫军”(Honvéd)。
因此,到了战前,帝国陆军就由如下三部分部队构成:
帝国国防军(?Bewaffnete Macht“ 或 ?Wehrmacht“)
皇家和王家地方防卫军(Kaiserlich K?nigliche Landwehr,这里的皇,是指奥地利皇帝,王,指的是波希米亚国王,然而波希米亚仅有王国之名,却没有如匈牙利一般的自治权),这是帝国的非匈牙利部分(又称内莱塔尼亚地区)的地方防卫军,虽然被称为地方防卫军,然而却具备野战能力,只是根据法律规定,其部署和作战有一定地域限制,不像帝国国防军可以在帝国任意区域部署和作战。
王家匈牙利地方防卫军(Honvéd),其使命和性质与皇家和王家地方防卫军一样,是帝国的匈牙利部分(外莱塔尼亚地区)的地方防卫军,也属于正规野战部队。
在军事行政管理方面,帝国国防军由维也纳的帝国战争部直接统辖,皇家和王家地方防卫军由同样设在维也纳的奥地利地方防卫部管辖,王家匈牙利地方防卫军由设在佩斯港(现在布达佩斯的一部分,港口区域)的匈牙利地方防卫部管辖,而这两个地方防卫部,共同统于维也纳的帝国战争部。
在军令指挥体系方面,由这三部分共同组成的帝国陆军,由维也纳的帝国总参谋部指挥。
从军政和军令向上引出的两条线,共同指向一个人:理论上的帝国军队最高统帅:奥地利皇帝兼匈牙利国王。
然而实质上,由于帝国已经立宪,君主对帝国战争部长的影响力已经不如帝国宰相,更由于君主弗兰茨.约瑟夫一世已经垂垂老矣,军令指挥权实质上是由总参谋长在行使,在战争初期灾难性的惨败之后,军令指挥权又落到了德国顾问手中,这种情况,在老皇帝驾崩后有所改变,继位的皇帝卡尔一世年富力强,又是颇有经验和成就的野战军官,这使他拿回了部分军令指挥权。
帝国战争部部长在理论上高于帝国总参谋长,其属下除了总参谋长外,还包含个兵种总监和战地救护部队总指挥,帝国军官团团长(荣誉性职务,荣誉上的全国军官之首),军事建筑总工程师,军医委员会(注意其主任和战地救护部队总指挥不是一个职务,该委员会和战地救护部队总指挥部也不是一个部门),战地宗教军官总监,军事技术委员会以及各行政性部门。虽然是内阁部门,然而帝国战争部长却必须是现役军人。
帝国战争部将帝国划分为数个军管区,每个军管区一般驻扎或者预计总动员后将建立一个辖数个师和辅助部队的作战军,军管区司令由该军军长兼任,军管区司令部由四部分组成:
军事部:由军参谋长担任主任,负责军事事务。
军事建筑部:负责军事建筑事务。
经理部:负责后勤和军事经济事务。
辅助部队部:包含军炮兵旅长,军法处长,战地救护主任,军事宗教事务委员会(由于帝国各民族信仰极为庞杂,因此各教会和教派都有自己的随军神职人员,包括随军牧师,随军拉比,随军依玛姆,当然由于帝国没有信奉佛教的民族,所有没有设立随军和尚。)
帝国陆军作战部队(包含步兵,骑兵和炮兵部队)的基本单位是团。
帝国国防军的作战团按照其作战指挥语言的不同,分为奥地利(德意志)团和匈牙利团两种。
这种粗疏的划分也是一种不得已而为,帝国M族众多,语言混杂,一个军官不可能通晓帝国所有20余种语言(据说只有皇帝一人能够说全这些语言,不愧为帝国统一象征和联结纽带呀)。于是,只要是从帝国的非匈牙利部分征来的士兵,一概分入使用德语为指挥语言的奥地利团,而不管他是否是波希米亚人或者意大利人;从帝国匈牙利部分征来的兵一概分入使用匈牙利语为指挥语言的匈牙利团,而不管他是否是罗马尼亚人,波兰人,克罗地亚人或者斯洛文尼亚人。这种情况到总动员后更加恶化,大批操各种语言的农民被填入军队中,发展到最后,甚至到了连排长也无法让他所搜罗来的那一大堆乱七八糟的人全部听懂他发令的地步,整个基层作战指挥趋于瓦解,整个帝国国防军,预期中的帝国主力部队变成了一头患有神经末梢麻痹绝症的庞大怪兽,根本无法正常运转,更遑论作战了。
这种情况在地方防卫部队中反而要好得多,这些部队士兵大多来自本乡本土,下级指挥官就是当地人,语言问题不严重,因此到了战争后期,地方防卫军的战绩明显好于帝国国防军。战争后期,估计是吸取了这种经验,王家匈牙利地方防卫军又被划分为王家匈牙利地方防卫军和王家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地方防卫军。其实,早在1868年,根据适用于克罗地亚的“小平权法案”(相对于适用于匈牙利的“大平权法案”,根据该法案匈牙利取得了和奥地利同等的地位),克罗地亚语就已经成为匈牙利地方防卫军中的克罗地亚单位的指挥和勤务语言。
由于战绩不佳,再加经战争检验显得不合时宜,不符合实战需要,到了1915年,帝国战争部取消了所有部队的历史性荣誉称号和附属标志,直接按照编号来称呼部队。
和地方防卫军不同,帝国国防军的各团经常调换驻地,这主要是为了防止国防军士兵和当地居民建立过于深厚的友好关系,使得发生叛乱的时候无法放手Z压这一政治考虑,这也是由帝国国防军的角色决定的,和地方防卫军不同,它是直属于皇帝的机动性打击力量,这一点,在总动员前更加明显,由出生于效忠哈布斯堡皇室的贵族的军官们和基本上出生于同样效忠皇室的下级公务员家庭的士官们指挥的帝国国防军,不仅仅是威慑民变的力量,根据从来没有公开表述但是私下心照不宣的官方看法,它更是威慑作为其补充力量使用的地方防卫军的力量,特别是那些处于不稳地区的地方防卫军,这些部队由心怀不满的当地人组成,由具有分离Z义倾向的乡绅们指挥,被看作是对于帝国政F的一种超过民变的威胁,因为他们拥有组织和武器,而且是合法的。
这也是奥匈帝国这种中世纪体制应付现代民族国家间战争的一种无奈的折中反应。和中世纪的皇家雇佣兵战争不同,现代民族国家间的战争要求动员大批国M参战,在这种情况下,要是不建立自己的动员体制,奥匈帝国将被敌人潮水般涌来的服普遍义务兵役的部队人海所淹没,所以必须建立自己的动员体制,建立自己的后备和预备部队,可是,这些部队的忠诚却由于没有民族认同感的维系而十分脆弱。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被动员淹没的是帝国国防军而不是被认为不稳,被视为威胁的地方防卫军。总动员令下达后,大批的帝国臣民们被补充进帝国国防军,使帝国国防军从30万膨胀到近200万,然而结果却是灾难性的,那些由于长期培养而效忠皇室的贵族军官和下级士官以及常备军士兵被动员部队的人海所淹没,成为孤岛,大量饱含着来自具有分离情绪的民族的士兵的部队迅速丧失战斗力,拒战,投降和哗变称为家常便饭,只有那些由来自上下奥地利地区和匈牙利马扎尔地区的士兵组成和补充的部队才具备水准之上的战斗力,其他部队不哗变就是谢天谢地了。
与帝国国防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地方防卫军,这些为了保卫本乡本土而战的部队经常死战到底,成为战争后期帝国陆军的支柱,其代表就是蒂罗尔地方射手部队,他们是皇家和王家地方防卫军的一部分,是蒂罗尔(奥-意)边境地区的地方部队,在战前仅有四个团建制,在意大利对奥宣战后的边境战役中,这只小部队坚守奥意边境,迟滞意大利著名的阿尔卑斯山地步兵和庞大得和自己不成比例(150:1)的意大利主力部队的进攻,为奥匈大部队和德国援兵南调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如若不然,奥匈在1915年就崩溃了,因此,卡尔一世继位后,赐予蒂罗尔射手部队“皇家射手部队”荣誉称号。
然而地方防卫军毕竟不是帝国主力部队,对其部署和使用颇多法律限制,例如上述的蒂罗尔地方射手部队,就被蒂罗尔州议会明确限定只能参加保卫蒂罗尔或者在战略上对保卫蒂罗尔有利的战斗,因此在后来对意大利的进攻作战中,该部队一度袖手旁观,直到帝国战争部曲解引申了法律条文,宣称对意大利的进攻作战是属于“在战略上对保卫蒂罗尔有利的战斗”,才得以调动其参战。
由此可见,虽然地方防卫军具有较强的战斗力,却只能进行防御作战,或者小纵深的进攻作战。
奥匈帝国的动员和整补体制和德国不同,它没有设立和每个团同一编号的补充团来负责该团的兵力补充,而是采用了以预备军,补充营,补充区和“地方后备队”四者相结合的复杂体制。
奥匈兵役法规定,所有身体健康的男性青年必须服普遍义务兵役,年满21周岁的健康男性经由征兵局挑选和分配,在帝国国防军部队服现役3年,然后在预备军中服预备役7年,然后在地方防卫军中再服现役2年,或者在地方防卫军中服为期10年的“替代性预备役”(每年服役数星期)。在帝国国防军中服现役期满的士兵可以继续服为期一年的志愿兵役,服志愿兵役期间有工资和入读随营初等军校的机会,技术部队和海军鼓励服志愿兵役。其他所有未被征入国防军,预备军和地方防卫军的年满19周岁,不满43周岁的男子,必须在地方后备队服后备役。
和德国的地方防卫军是预备役不同,奥匈的地方防卫军是现役。
奥匈动员计划是,动员令下达后,在预备军中服预备役的男子立即转入帝国国防军现役,服地方防卫军替代性预备役的士兵转入地方防卫军现役,地方后备队的后备人员则集中训练,负责整补战时兵力损失。
动员期间,奥匈帝国国防军建立的新部队较少,主要是使用预备军人员填充各现有部队,主要是各部队不满员部分和某些团下属的补充营。该营拥有全部军官,大部分士官和少量士兵,动员令下达后的兵力展开期,该营被用预备军人员填满后,大部分跟随该团作战,少部分则编成新团。每个团将补充营填满投入战斗后,立刻建立新的补充营,用来接收和训练后方补充来的新兵,这些动员后新建的补充营留驻团的原驻地,由其团所属的补充区所属的地方后备队人员进行补充,通常是完成训练后立刻成建制加入原所属团作战并且再建立新的补充营,战时最高记录是有一个帝国国防军的匈牙利团使用过20个补充营,如果算上它在动员前所拥有的4个营的话,再假设该团在战争结束的时候拥有4个营(就算满员),则该团也整个打光过5次了,这说明奥匈军队的战损之巨大简直不可思议。
战前,奥匈的帝国国防军总共拥有步兵部队如下:
62个奥地利步兵团
40个匈牙利步兵团
4个波斯尼亚-黑塞哥维纳步兵团(1908年帝国新吞并的地区,为了这个地区,赔上了王储,甚至整个帝国)
28个战地猎兵营(什么是战地猎兵以后介绍)
1个波黑战地猎兵营
4个蒂罗尔猎兵团(注意,这是属于帝国国防军的部队,和上文提到过的,属于皇家和王家地方防卫军的蒂罗尔射手部队不是一支部队)。
具体步兵团的建制如下:
团部,4个野战步兵营,16个野战步兵连。
团部:
一名上校担任团长,一名校级军官担任参谋长,3到5名尉官担任参谋,一名副团长,一名团工兵主任,一名团主计官,四名主计官助手,一名团军需官,一名团修械主任,一名团营房管理主任,一名团军乐队长,一名团军医主任,四名高级军医,一名团部军士长,四名团部勤务下士。
四名营长(中校或少校),四名副营长,一名团神职军官及其助手,号手,5名一等兵,30名列兵,两名学兵。
团部一共:21名军官,73名士官和士兵。
16个连长都是上尉,同时每连都有一个连军士长,副连长通常是中尉或少尉,排长是准尉。
除去团部的兵力,一共是:64名军官,2488名士官和士兵。
团的补充营建制如下:
1名少校营长,2名补充区征兵官,1名高级军医,一名主计官,3名中士级主计官助手,1名军需官,1名营参谋长,4名中尉(未来的连长),4名中士(未来的连军士长),以及12名士兵(都是老兵,作用是训练新兵)。
中尉以上的步兵军官配发军刀,军刀长82厘米,双面开血槽,单面开锋,用于指挥发令,也可以用于近身搏斗。主计官,参谋长和团军乐队长配发礼仪性M1863式军刀,不开锋,长65.8厘米,不能用来搏斗。
工兵官,号手和司机等配发M1862式工兵刀。
士兵中的神枪手和神枪军官可以佩戴“射手标志”。
各团都拥有自己的团旗,作为本团的标志。
和步兵部队一样,奥匈帝国的炮兵部队也分属于三支军队,帝国国防军炮兵部队,皇家和王家地方防卫军炮兵部队和王家匈牙利地方防卫军炮兵部队。
其中,帝国国防军炮兵部队实力最强,下属兵种最齐全。
帝国国防军炮兵部队又可以划分为:
国防军野战炮兵部队
国防军要塞炮兵部队
国防军山地炮兵部队
国防军炮兵技术支援部队
国防军炮兵训练队
其中,国防炮兵兵力如下:
42个野战加农炮团
14个野战榴弹炮师(营级建制)
11个乘骑炮兵师(营级)
14个重榴弹炮师(营级)
11个山地炮兵团
6个要塞炮兵团
10个独立要塞守备炮兵营
在炮兵部队和运输部队中,“师”这个编制是一个营级建制。
每个师属野战炮兵团都包含有一个补充营,其功能和步兵团的补充营一样。同时每个野战炮兵团还含有一个基干弹药队,该队仅有2名军官9名士兵,也是一个等待在动员后使用预备役人员填充的单位。
一个拥有四个炮兵连的野战炮兵团,总共拥有16名军官和404名士兵。
要塞炮兵团要庞大得多,采用3营12连建制,总共54名军官1251名士兵。
炮兵技术支援部队,主要负责维修大炮,为炮兵构筑工事,设立观察哨,建立弹药堆积点,提供警卫等任务,一身而兼任技术工兵,战地工兵,侦察兵和轻步兵四任,是炮兵部队必不可少的助手。
由于炮兵技术支援部队是技术兵种,因此设立随军炮兵工程师职务,其中随军炮兵总工程师是少将军衔,高级炮兵零件管理工程师是上校军衔,
炮兵军官和士兵都装备左轮手枪作为自卫武器,军官另装备骑兵军刀。
野战炮兵部队本身的警戒兵和为野战炮兵部队提供警戒勤务的炮兵技术支援部队的士兵装备不带刺刀的步枪。
要塞炮兵的轻步兵则装备带刺刀的步枪。
炮兵的军帽上带有炮兵穗,然而这是只有和平时期才使用的装饰性穗带,战争时期,炮兵统一佩戴圆筒式软布带沿战斗帽。
战争开始的时候,奥匈炮兵储存了大量弹药,但是却只储存了少量的备用大炮,根据不知道哪个蠢人提出的理论,大炮在未来的战争中不会有太大的损失的,更糟糕的是,奥匈最大的兵工厂,斯科达兵工厂虽然产能还有富裕,却没有储存原材料,结果战争开始后,由于英国海军的封锁,兵工厂生产大炮的原材料迅速耗尽。接下来,奥匈炮兵在俄罗斯和巴尔干的战争中遭到了巨大的损失,这使得奥匈炮兵的大炮到1915年意大利参战的时候近乎枯竭,以致于几乎不能在意大利前线上部署一门大炮的地步。帝国战争部疯狂地搜罗一切还能打响的重火器来装备它的炮兵部队,那些没有制退复位器的老式火炮被重新下发到部队,甚至一门1861年生产的65毫米铜制山地加农炮也被拉到了前线。近300名俄罗斯战俘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这门炮拉上了海拔3905米的阿尔卑斯山Ortler峰。
要塞炮兵的处境要好的多,拥有要塞保护的要塞炮兵损失不大,以帝国国防军第1要塞炮兵团为例,该团的第1营拥有2门305毫米重迫击炮和2门150毫米重榴弹炮,另外三个炮兵营各拥有1门240毫米重迫击炮和3门150毫米重榴弹炮,另外还拥有一个营的步兵部队,这些部队到1915年秋还建制完整。
第2要塞炮兵团则在1915年补充了一个补充营,该营拥有一门恐怖的420毫米榴弹炮,这是德国援助的。
1918年,所有要塞炮兵团又改编成重炮团。
奥匈军的火炮技术标准如下:
加农炮:40至60倍身管,水平喷焰长度达到炮长的百分之10
重迫击炮:6至10倍身管,垂直喷焰达炮高百分之70
榴弹炮:10至16倍身管。
型号:
M61加农炮,120毫米口径,M61加农炮,150毫米口径,M95加农炮,180毫米口径。150毫米口径迫击炮M78,150毫米口径迫击炮M80,150毫米口径装甲迫击炮M80,90毫米口径加农炮M75和M75/96,80毫米口径装甲榴弹炮M94P,150毫米口径装甲榴弹炮M94和M99,100毫米口径装甲榴弹炮M99F和M99B,100毫米口径装甲榴弹炮M5和M6F,100毫米口径突击榴弹炮M9,240毫米口径重迫击炮M98和M98/07,305毫米口径重迫击炮M11,380毫米口径重榴弹炮M16,350毫米口径海军炮L/45M15,420毫米口径重榴弹炮 M14。
奥匈帝国的骑兵部队也是分别隶属帝国国防军,皇家和王家地方防卫军,王家匈牙利地方防卫军。骑兵团分为三种:骠骑兵,枪骑兵,龙骑兵,然而实质上,到了开战的时候,这三种骑兵的武器装备根本就没有区别,这些名字上的区别仅仅是一种历史遗迹而已,就如同帝国本身就是历史遗迹一般。
帝国国防军拥有16个骠骑兵团,按照传统,这些士兵都是来自帝国的匈牙利部分,然而,却并不都是匈牙利人,还包含克罗地亚人,罗马尼亚人和斯洛伐克人。
骠骑兵团标准建制为2营6中队,全团军官27人,士官和士兵925人,乘骑马950匹,挽马16匹。
到了1916年,由于战马的奇缺,所有骠骑兵团改为“骠骑兵射手团”,实质上就是步兵团。
骠骑兵戴硬制圆筒形状军帽,下大上小,帽筒中部挂穗带,帽顶部带有冲天穗,硬质帽檐。
骠骑兵制服称为“阿提拉”制服,据说是为了纪念匈牙利人伟大的祖先阿提拉(匈牙利人是否是匈人后裔还有争论),它的著名特点就是制服的前胸带有5排左右对称的扣子,扣子之间用长穗带呈蝴蝶状缠绕。
各团以制服颜色,军帽冲天穗颜色和制服扣子穗带颜色互相区别,后面详细介绍到团的时候再分别介绍。
骠骑兵装备M1890式连射卡宾枪,军官装备M1870式军用左轮手枪,医护兵没有装备射击武器,但是所有骠骑兵,无论官兵,均装备M1869式骑兵军刀。
帝国国防军拥有10个枪骑兵团,按照传统,这些枪骑兵都是从奥属波兰地区征募来的,其编制和骠骑兵团已经完全没有任何不同之处。
枪骑兵戴顶部带有一个小的波兰四角帽图形装饰的头盔,制服正面带有一大块传统的枪骑兵制服饰布,饰布呈梯形,起于两肩,收于腰部,饰布颜色各团不同。一直到现在,英军中的枪骑兵团尽管已经改作步兵或者机械化步兵团,然而在阅兵的时候仍然穿这种制服。
枪骑兵装备M1890式连射卡宾枪,军官装备M1870式军用左轮手枪,医护兵没有装备射击武器,但是所有枪骑兵,无论官兵,均装备M1869式骑兵军刀。
帝国国防军拥有15个龙骑兵团,全部是从上下奥地利区域和波希米亚地区招募,龙骑兵团的编制同骠骑兵和枪骑兵。
龙骑兵头盔的顶饰同古希腊头盔,是一种拱桥状饰物,但是一般不带有流苏。
龙骑兵的制服和步兵制服一样,但是佩戴本团识别标志。
龙骑兵装备M1890式连射卡宾枪,军官装备M1870式军用左轮手枪,医护兵没有装备射击武器,但是所有龙骑兵,无论官兵,均装备M1869式骑兵军刀。
帝国国防军所属的共41个骑兵团,在战时全部集中编成骑兵旅和骑兵师使用,这和地方防卫军所属的骑兵团不同,地方防卫军所属骑兵团都被分拆到步兵师去当师属骑兵使用。
好了,今天关于“皇室战争炮兵阵容搭配”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皇室战争炮兵阵容搭配”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