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臣命将阵容搭配图表
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下关于名臣命将阵容搭配图表的问题。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对相关资料进行了归纳整理,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索隐述赞高祖初起,啸命羣雄。天下未定,王我汉中。三杰既得,六奇献功。章邯已破,萧何筑宫。周勃厚重,朱虚至忠。陈平作相,条侯总戎。丙魏立志,汤尧饰躬。天汉之后,表述非功。
附表(一)
表中标注:
①《索隐》曰:谓诛伐、封建、薨、叛。
②《索隐》曰:置立丞相、太尉、三公。
③《索隐》曰:命将兴师。
④《索隐》曰:亚相。
⑤《索隐》曰:汾阳属河东。
⑥《索隐》曰:咸阳也。东函谷,南峣武,西散关,北萧关。在四关之中,故曰关中。用刘敬、张良之计都也。
⑦《索隐》曰:垓音陔,堤名,在洨县。定陶,在济阴沇水之阳。
⑧《索隐》曰:案上卢绾已封长安侯者,盖当时别有长安号。
⑨《索隐》曰:计相,主天下书计及计吏。
⑩《索隐》曰:合音合,在冯翊,刘仲封。
⑾《索隐》曰:湔音煎,氐音柢。蜀郡县名。
⑿集解徐广曰:“汉书在高后元年。”
⒀《集解》:一本在六年。《索隐》曰:窋音竹律反。
⒁《集解》徐广曰:“姓周。”
⒂《集解》徐广曰:“遫姓魏,将夜姓赵。”
⒃《索隐》曰:严道在蜀郡,雍在扶风。
⒄《索隐》曰:夏侯婴为滕令,故曰滕公。
⒅《索隐》曰:芷,音止,又音昌致反。《地理志》有芷阳县。霸陵今霸水。
续上表·二
表中注释:
①《索隐》曰:句,如字,又音钩。
②《索隐》曰:复,音伏。捍,户干反,亦作“悍”。徐广曰:姓徐,一名厉,即祝兹侯。
③《索隐》曰:条,一作修。渤海有修市县。
④《索隐》曰:年之有号始自武帝,自建元至后元共十一号。
⑤《索隐》曰:代卫绾者。
⑥《索隐》曰:姓庄。
⑦《集解》徐广曰:《汉书》云:“半两”。四分曰两。
⑧《集解》徐广曰:景帝母窦氏。
⑨《集解》徐广曰:太守姓共,名友。
⑩《索隐》曰:沮音子如反。
⑾《索隐》曰:堧,而恋反。壖垣,外垣短墙也。
⑿《索隐》曰:儿宽。
⒀《索隐》曰:始用夏正也。
⒁《索隐》曰:王卿。
⒂《索隐》曰:杜周。
⒃《集解》:班固云:“司马迁记事讫于天汉,自此已后,后人所续。”《索隐》曰:即褚先生所补也。后史所记,不无异呼,故今不讨论也。
原耽好句好段摘抄
我认为原耽好句好段摘抄如下:
1、疼痛像是无休止的烈火,焚烧着沈泽川的躯体。他在黑暗中梦着大雪飘飞,纪暮的血,天坑的冷,还有在萧驰野面前生受的这一脚。
2、不论什么案子,说一不二的才是真主子。
3、帝王用兵,要佐以名臣悍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你抓得太紧,恐难成器;你放太松,疑将成虎。这尺度难以捉摸,须得对症下药,通达应变才好。
战功卓著,名臣名将
李靖,字药师。是大唐王朝文武兼备的著名的军事家。历任检校中书令、兵部尚书、尚书右仆射等,被封为卫国公。位列凌烟阁二十四臣之一。
其善于用兵,有谋略,为后世所称道,南平萧铣、辅公祏,灭东突厥,破吐谷浑。
贞观二十三年,李靖病逝,年七十九。册赠司徒、并州都督,赐谥“景武”,陪葬于昭陵。
李靖的治军、作战经验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的军事思想和理论。
《旧唐书·列传第十七》记载:
李靖,本名药师,雍州三原人也。祖崇义,后魏殷州刺史、永康公。父诠,隋赵郡守。靖姿貌瑰伟,少有文武材略,每谓所亲曰:“大丈夫若遇主逢时,必当立功立事,以取富贵。”其舅韩擒虎,号为名将,每与论兵,未尝不称善,抚之曰:“可与论孙、吴之术者,惟斯人矣。”初仕隋为长安县功曹,后历驾部员外郎。左仆射杨素、吏部尚书牛弘皆善之。素尝拊其床谓靖曰:“卿终当坐此。”大业末,累除马邑郡丞。会高祖击突厥于塞外,靖察高祖,知有四方之志,因自锁上变,将诣江都,至长安,道塞不通而止。高祖克京城,执靖将斩之,靖大呼曰:“公起义兵,本为天下除暴乱,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斩壮士乎!”高祖壮其言,太宗又固请,遂舍之。太宗寻召入幕府。
武德三年,从讨王世充,以功授开府。时萧铣据荆州,遣靖安辑之。轻骑至金州,遇蛮贼数万,屯聚山谷。庐江王瑗讨之,数为所败。靖与瑗设谋击之,多所克获。既至硖州,阻萧铣,久不得进。高祖怒其迟留,阴敕硖州都督许绍斩之。绍惜其才,为之请命,于是获免。会开州蛮首冉肇则反,率众寇夔州,赵郡王孝恭与战,不利。
靖率兵八百,袭破其营,后又要险设伏,临阵斩肇则,俘获五千余人。高祖甚悦,谓公卿曰:“朕闻使功不如使过,李靖果展其效。”因降玺书劳曰:“卿竭诚尽力,功效特彰。远览至诚,极以嘉赏,勿忧富贵也。”又手敕靖曰:“既往不咎,旧事吾久忘之矣。”四年,靖又陈十策以图萧铣。高祖从之,授靖行军总管,兼摄孝恭行军长史。高祖以孝恭未更戎旅,三军之任,一以委靖。其年八月,集兵于夔州。铣以时属秋潦,江水泛涨,三峡路险,必谓靖不能进,遂休兵不设备。九月,靖乃率师而进,将下峡,诸将皆请停兵以待水退,靖曰:“兵贵神速,机不可失。今兵始集,铣尚未知,若乘水涨之势,倏忽至城下,所谓疾雷不及掩耳,此兵家上策。纵彼知我,仓卒征兵,无以应敌,此必成擒也。”孝恭从之,进兵至夷陵。铣将文士弘率精兵数万屯清江,孝恭欲击之,靖曰:“士弘,铣之健将,士卒骁勇,今新失荆门,尽兵出战,此是救败之师,恐不可当也。宜自泊南岸,勿与争锋,待其气衰,然后奋击,破之必矣。”孝恭不从,留靖守营,率师与贼合战。孝恭果败,奔于南岸。贼舟大掠,人皆负重。靖见其军乱,纵兵击破之,获其舟舰四百余艘,斩首及溺死将万人。孝恭遣靖率轻兵五千为先锋,至江陵,屯营于城下。士弘既败,铣甚惧,始征兵于江南,果不能至。孝恭以大军继进,靖又破其骁将杨君茂、郑文秀,俘甲卒四千余人,更勒兵围铣城。
明日,铣遣使请降,靖即入据其城,号令严肃,军无私焉。时诸将咸请孝恭云:“铣之将帅与官军拒战死者,罪状既重,请籍没其家,以赏将士。”靖曰:“王者之师,义存吊伐。百姓既受驱逼,拒战岂其所愿?且犬吠非其主,无容同叛逆之科,此蒯通所以免大戮于汉祖也。今新定荆、郢,宜弘宽大,以慰远近之心,降而籍之,恐非救焚拯溺之义。但恐自此已南城镇,各坚守不下,非计之善。”于是遂止。
江、汉之域,闻之莫不争下。以功授上柱国,封永康县公,赐物二千五百段。诏命检校荆州刺史,承制拜授。乃度岭至桂州,遣人分道招抚,其大首领冯盎、李光度、宁真长等皆遣子弟来谒,靖承制授其官爵。凡所怀辑九十六州,户六十余万。优诏劳勉,授岭南道抚慰大使,检校桂州总管。十六年,辅公祏于丹阳反,诏孝恭为元帅、靖为副以讨之,李勣、任瑰、张镇州、黄君汉等七总管并受节度。师次舒州,公礻石遣将冯惠亮率舟师三万屯当涂,陈正通、徐绍宗领步骑二万屯青林山,仍于梁山连铁锁以断江路,筑却月城,延袤十余里,与惠亮为犄角之势。孝恭集诸将会议,皆云:“惠亮、正通并握强兵,为不战之计,城栅既固,卒不可攻。请直指丹阳,掩其巢穴,丹阳既破,惠亮自降。”孝恭欲从其议。靖曰:“公祏精锐,虽在水陆二军,然其自统之兵,亦皆劲勇。惠亮等城栅尚不可攻,公祏既保石头,岂应易拔?若我师至丹阳,留停旬月,进则公祏未平,退则惠亮为患,此便腹背受敌,恐非万全之计。惠亮、正通皆是百战余贼,必不惮于野战,止为公祏立计,令其持重,但欲不战,以老我师。今欲攻其城栅,乃是出其不意,灭贼之机,唯在此举。”孝恭然之。靖乃率黄君汉等先击惠亮,苦战破之,杀伤乃溺死者万余人,惠亮奔走。靖率轻兵先至丹阳,公祏大惧。先遣伪将左游仙领兵守会稽以为引援,公祏拥兵东走,以趋游仙,至吴郡,与惠亮、正通并相次擒获,江南悉平。于是置东南道行台,拜靖行台兵部尚书,赐物千段、奴婢百口、马百匹。其年,行台废,又检校扬州大都督府长史。丹阳连罹兵寇,百姓凋弊,靖镇抚之,吴、楚以安。八年,突厥寇太原,以靖为行军总管,统江淮兵一万,与张瑾屯大谷。时诸军不利,靖众独全。寻检校安州大都督。
高祖每云:“李靖是萧铣、辅公祏膏肓,古之名将韩、白、卫、霍,岂能及也!”九年,突厥莫贺咄设寇边,征靖为灵州道行军总管。颉利可汗入泾阳,靖率兵倍道趋豳州,邀贼归路,既而与虏和亲而罢。斋
太宗嗣位,拜刑部尚书,并录前后功,赐实封四百户。贞观二年,以本官兼检校中书令。三年,转兵部尚书。突厥诸部离叛,朝廷将图进取,以靖为代州道行军总管,率骁骑三千,自马邑出其不意,直趋恶阳岭以逼之。突利可汗不虞于靖,见官军奄至,于是大惧,相谓曰:“唐兵若不倾国而来,靖岂敢孤军而至?”一日数惊。靖候知之,潜令间谍离其心腹,其所亲康苏密来降。四年,靖进击定襄,破之,获隋齐王暕之子杨正道及炀帝萧后,送于京师,可汗仅以身遁。以功进封代国公,赐物六百段及名马、宝器焉。太宗尝谓曰:“昔李陵提步卒五千,不免身降匈奴,尚得书名竹帛。卿以三千轻骑深入虏庭,克复定襄,威振北狄,古今所未有,足报往年渭水之役。”自破定襄后,颉利可汗大惧,退保铁山,遣使入朝谢罪,请举国内附。又以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往迎颉利。颉利虽外请朝谒,而潜怀犹豫。其年二月,太宗遣鸿胪卿唐俭、将军安修仁慰谕,靖揣知其意,谓将军张公谨曰:“诏使到彼,虏必自宽。遂选精骑一万,赍二十日粮,引兵自白道袭之。”公谨曰:“诏许其降,行人在彼,未宜讨击。”靖曰:“此兵机也,时不可失,韩信所以破齐也。如唐俭等辈,何足可惜。”督军疾进,师至阴山,遇其斥候千余帐,皆俘以随军。颉利见使者,大悦,不虞官兵至也。靖军将逼其牙帐十五里,虏始觉。颉利畏威先走,部众因而溃散。靖斩万余级,俘男女十余万,杀其妻隋义成公主。颉利乘千里马将走投吐谷浑,西道行军总管张宝相擒之以献。俄而突利可汗来奔,遂复定襄、常安之地,斥土界自阴山北至于大漠。太宗初闻靖破颉利,大悦,谓侍臣曰:“朕闻主忧臣辱,主辱臣死。往者国家草创,太上皇以百姓之故,称臣于突厥,朕未尝不痛心疾首,志灭匈奴,坐不安席,食不甘味。今者暂动偏师,无往不捷,单于款塞,耻其雪乎!”于是大赦天下,酺五日。御史大夫温彦博害其功,谮靖军无纲纪,致令虏中奇宝,散于乱兵之手。太宗大加责让,靖顿首谢。久之,太宗谓曰:“隋将史万岁破达头可汗,有功不赏,以罪致戮。朕则不然,当赦公之罪,录公之勋。”诏加左光禄大夫,赐绢千匹,真食邑通前五百户。未几,太宗谓靖曰:“前有人谗公,今朕意已悟,公勿以为怀。”赐绢二千匹,拜尚书右仆射。靖性沉厚,每与时宰参议,恂恂然似不能言。八年,诏为畿内道大使,伺察风俗。寻以足疾上表乞骸骨,言甚恳至。太宗遣中书侍郎岑文本谓曰:“朕观自古已来,身居富贵,能知止足者甚少。不问愚智,莫能自知,才虽不堪,强欲居职,纵有疾病,犹自勉强。公能识达大体,深足可嘉,朕今非直成公雅志,欲以公为一代楷模。”乃下优诏,加授特进,听在第摄养。赐物千段、尚乘马两匹,禄赐、国官府佐,并依旧给,患若小瘳,每三两日至门下、中书平章政事。
九年正月,赐靖灵寿杖,助足疾也。未几,吐谷浑寇边,太宗顾谓侍臣曰:“得李靖为帅,岂非善也!”靖乃见房玄龄曰:“靖虽年老,固堪一行。”太宗大悦,即以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统兵部尚书、任城王道宗、凉州都督李大亮、右卫将军李道彦、利州刺史高甑生等三总管征之。九年,军次伏俟城,吐谷浑烧去野草,以餧我师,退保大非川,诸将咸言春草未生,马已羸瘦,不可赴敌。唯靖决计而进,深入敌境,遂逾积石山。前后战数十合,杀伤甚众,大破其国。吐谷浑之众遂杀其可汗来降,靖又立大宁王慕容顺而还。初,利州刺史高甑生为盐泽道总管,以后军期,靖薄责之,甑生因有憾于靖。
及是,与广州都督府长史唐奉义告靖谋反。太宗命法官按其事,甑生等竟以诬罔得罪。靖乃阖门自守,杜绝宾客,虽亲戚不得妄进。十一年,改封卫国公,授濮州刺史,仍令代袭,例竟不行。十四年,靖妻卒,有诏坟茔制度,依汉卫、霍故事;筑阙象突厥内铁山、吐谷浑内积石山形,以旌殊绩。十七年,诏图画靖及赵郡王孝恭等二十四人于凌烟阁。十八年,帝幸其第问疾,仍赐绢五百匹,进位卫国公、开府仪同三司。
太宗将伐辽东,召靖入阁,赐坐御前,谓曰:“公南平吴会,北清沙漠,西定慕容,唯东有高丽未服,公意如何?”对曰:“臣往者凭藉天威,薄展微效,今残年朽骨,唯拟此行。陛下不弃,老臣病期瘳矣。”太宗愍其羸老,不许。二十三年,薨于家,年七十九。册赠司徒、并州都督,给班剑四十人、羽葆鼓吹,陪葬昭陵,谥曰景武。子德謇嗣,官至将作少匠。
主靖弟客师,贞观中,官至右武卫将军,以战功累封丹阳郡公。永徽初,以年老致仕,性好驰猎,四时从禽,无暂止息。有别业在昆明池南,自京城之外,西际澧水,鸟兽皆识之,每出则鸟鹊随逐而噪,野人谓之“鸟贼”。总章中卒,年九十余。主
天中客师孙令问,玄宗在籓时与令问款狎,及即位,以协赞功累迁至殿中少监。先天中,预诛窦怀贞等功,封宋国公,实封五百户。令问固辞实封,诏不许。开元中,转殿中监、左散骑常侍,知尚食事。令问虽特承恩宠,未尝干预时政,深为物论所称。然厚于自奉,食馔丰侈,广畜刍豢,躬临宰杀。时方奉佛,其笃信之士或讥之。令问曰:“此物畜生,与果菜何异?胡为强生分别,不亦远于道乎?”略不以恩眄自恃,闲适郊野,从禽自娱。十五年,凉州都督王君跂奉回纥部落叛,令问坐与连姻,左授抚州别驾,寻卒。斋
椭校大和中,令问孙彦芳,凤翔府司录参军,诣阙进高祖、太宗所赐卫国公靖官告、敕书、手诏等十余卷,内四卷太宗文皇帝笔迹,文宗宝惜不能释手。其佩笔尚堪书,金装木匣,制作精巧。帝并留禁中,令书工模写本还之,赐芳绢二百匹、衣服、靴笏以酬之。斋
大唐名臣名将系列——刚正不阿、击贼而死,铁骨铮铮段秀实
文天祥在《正气歌》里,历数了唐朝名臣张睢阳(张巡),颜常山(颜杲卿)的气节。之后「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一句说的便是本文主角——中唐名臣段秀实。 其实,对段秀实仰慕之士,又何止文天祥一人? 柳宗元专门写了一篇人物传记《段太尉逸事状》,文中描述:「 ”太尉为人姁姁,常低首拱手行步,言气卑弱,未尝以色待物;人视之,儒者也。” 意思是段秀实为人谦和,走路常常低着头、拱着手,说话声息低微,从不会给别人脸色看。在众人眼中,完全是一个儒者。 就是这位旁人眼中,说话和气、态度谦恭的儒者,却既曾言辞锐利洞若观火,又执法严明理屈权贵,直至以身许国击贼而死。 正是他身上磅礴的人格力量,才让柳宗元、文天祥心折。 段秀实画像 一、洞若观火 玄宗天宝四年(745),段秀实在安西节度夫蒙灵察帐下从军,累功官至安西府别将。 天宝七年(748),高仙芝续任为安西节度使。 天宝十年(751),怛逻斯之战爆发。高仙芝所部安西唐军,被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击败,副将李嗣业劝高仙芝弃军而逃。 段秀实听到后,当面斥责李嗣业,「 ”惮敌而奔,非勇也;免己陷众,非仁也”。并对他说,唐军新败军心不稳,怛逻斯与安西路途遥远,中间隔着昭武九国。若弃军而逃,必然导致唐军总崩溃,就算大将也未必能得身免。 只有,整顿军马徐徐撤退,才能保全唐军士卒的性命。 悍将李嗣业被段秀实喷了后,惭愧不已。 按等级来说,段秀实低于李嗣业,但他却能从全军考虑仗义执言,全不顾忌一己之安危。 天宝十二年(753),封常清接替高仙芝担任安西节度使。 段秀实随军出征大勃律国(克什米尔巴尔蒂斯坦),唐军进至菩萨劳城(克什米尔中部一带),先头部队屡屡奏凯。 封常清帐下唐将都兴高采烈的要求继续进军,但站在一旁的段秀实却双眉紧锁。 他上前一步躬身施礼道:「 ”此必有诈,将军不可不防!” 周围唐将一看有人出来泼冷水,都有点不乐意了。 其中一人说道:「 ”我等身经百战,你才打了几仗?不要在这里危言耸听!” 段秀实没搭理他,直接对封常清说:「 ”将军,我大军千里奔袭,能完全瞒过吐蕃?” 封常清回答道:「 ”难也!” 「 ”以前吐蕃军队战力可曾如此孱弱?” 「 ”非也!” 段秀实见他跟上了思路,便果决的说:「 ”贼兵羸弱,必为诱敌之计。请派一军,搜其山林,以备不时。” 封常清本来就是个谨慎之人,被段秀实一语点醒后,即刻派军细细搜索。 果然在两侧发现了吐蕃伏兵,唐军趁吐蕃军队没有防备,暴起攻击,设伏蕃军尽殁。 此战,段秀实在诸将兴高采烈的气氛中,却能保持清醒和冷静,避免了唐军遭受伏击,因功升任为绥德府折冲都尉。 二、理屈权贵 唐代宗大历十二年(777年)九月,段秀实任命为泾州刺史。此时,恰逢第二次仆固怀恩之乱。 仆固怀恩叛军的前锋兵犯(今陕西彬县),邠宁节度使白孝德向郭子仪求援。郭子仪遣其子郭曦,领万人前来相助。 当时的郭子仪早已名扬天下,任天下兵马副元帅,封汾阳王。郭晞则为检校尚书、领行营节度使,加开府仪同三司,封赵国公。 郭晞屯兵邠州时,纵容士兵随意抢夺财物、捣毁器物、撞杀孕妇。邠州节度使白孝德碍于郭子仪权位,且为其部下,不敢弹劾。 段秀实对此非常不满,主动找到白孝德,请求担任都虞侯,以制不法。白孝德正为此事发愁,见段秀实自告奋勇,赶忙将锅甩给他。 郭晞画像 一日,郭曦所部将士在城中饮酒和酒家发生口角,郭曦军士暴起刺伤卖酒老翁,捣毁酒具和店门。 段秀实将闹事的17名军士全部逮捕,当街斩首,脑袋插在槊杆上示众,百姓欢呼雷动。(「 ”断首置槊上,植市门外”) 郭晞的士卒极为不满,一营士卒悉数披甲鼓噪,欲生事逞威。 白孝德大惧,召来段秀实问道:「 ”事情闹大了,怎么了结?” 段秀实答道:「 ”此事因我而起,我自去解决。” 他解下佩刀,命跛脚老卒牵马,只身进入郭晞营中。 郭晞的士卒,见段秀实前来,披甲执锐涌出,要杀他报仇。 段秀实微微一笑,「 ”杀一老卒,何需这么多甲兵?我这不带着头来了吗?” (甲者出,秀实笑且入,曰:「 ”杀一老卒,何甲也!吾戴头来矣。”甲为愕眙。) 士卒见状,反到不知该如何处理。 段秀实乘机说道:「 ”郭尚书(郭晞)难道对不起你们吗?副元帅(郭子仪)难道对不起你们吗?为什么要用暴乱来败坏郭家的名声?替我告诉郭尚书,请他出来听我说话。” (因晓之曰:「 ”尚书固负若属邪,副元帅固负若属邪?奈何欲以乱败郭氏!”) 此时,郭晞急匆匆赶来。 段秀实冷静的对他说:「 ”副元帅功勋盖世,当善始善终。今天,阁下却放纵手下,恣意作恶。这样做,势必引起混乱,影响国家安定。皇上追究下来,将罪及副元帅。乱皆起因于阁下。人们会说,阁下依仗副元帅,不守法。令尊大人一世英名将毁于一旦,恐祸将至。” 段秀实之言未毕,郭晞便折服下拜说:「 ”您直言相劝,恩情甚大。我一定约束士卒,听从您的教诲。” 随即,转头对周围士兵喝道:「 ”还不解甲归营,胆敢闹事者处死!” 段秀实为了事情周全,对郭晞说:「 ”我还没吃饭呢!” 郭晞赶忙备饭,等段秀实磨磨蹭蹭的把饭吃完了。 又对郭晞说:「 ”不行,犯病了,今晚留宿营中吧!” 郭晞害怕士卒暗害他,衣不解甲,在旁边守了一夜。 次日早晨,二人到白孝德处,郭晞谢罪,邠州遂安。 (太尉曰:「 ”吾未晡食,请假设草具。”既食,曰:「 ”吾疾作,愿留宿门下。”命持马者去,旦日来。遂卧军中。晞不解衣,戒候卒击柝卫太尉。旦,俱至孝德所,谢不能,请改过。邠州由是无祸。) 邠州地形 三、以身击贼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宰相杨炎想实施恩党元载的计划,修筑原州城,开挖陵阳渠。 段秀实上书朝廷,认为春天农忙不宜征劳役,请求等待农闲。 杨炎认为他从中作梗,便调段秀实入朝任司农卿,夺去他的兵权。 不久,泾原兵变爆发,德宗「 ”召神策六军,竟无一人来救。” 当年,段秀实就因长安禁军寡少,难以应对不时之需,建议德宗道:「 ”古时天子战车万乘,诸侯千乘,大夫百乘,所以才能以大控小,强干弱枝之。现今禁兵不精,其数全少,变起肘腋,将何以待?且猛虎所以百兽畏者,为爪牙也。若去其爪牙,则犬彘马牛悉能为敌。伏愿少留圣虑,冀裨万一。”(《禁兵寡弱疏》) 但可惜,德宗以关中缺量难以养军为由,未能听从。 这次,泾原乱军突入长安城,彷徨无计的李适,只得出逃奉天避难。 大肆洗劫了官库后的乱军,将因兄弟叛乱,圈禁在长安的朱泚请出,拥上帝位。 朱泚因段秀实也是受人排挤,以为二者存有共同语言,便派人传召他。 但段秀实关闭宅门拒不奉伪诏,乱军**而入将其架走。 段秀实估计自己不能幸免,回头对子弟们高喊:「 ”国家蒙难,我还能躲到什么地方去呢!自当为国殉难,你们各自求生去吧。” (「 ”国家有患,吾于何避之,当以死徇社稷;汝曹宜人自求生。”) 朱泚见段秀实前来,非常高兴,说道:「 ”段公来,吾事济矣。” 向他询问,如何赶走唐军扩充势力。 段秀实毫不避讳的直言道:「 ”公本以忠义着闻名天下,今泾军因为犒赏不均作乱。公宜开谕将士,迎回圣驾,此乃不世之功。” 朱泚一听不吱声,心里想:「 ”迎回李适,我还混个鸟?!” 但段秀实在泾原军中的人望实在太高,虽心中不快,也奈何不得。 奉天与长安的位置关系 此时,朱泚派人率三千精锐前往奉天,声称迎接皇帝李适回京,实际上是准备发动奇袭。 段秀实立即伪造了一份军令,派人追上急行军,命令他们即行班师。 段秀实也清楚,一旦部队回来,就会真相大白。便暗中联络左骁卫将军刘海滨、泾原虞候何明礼、孔目官岐灵岳,找机会除掉朱泚。 恰好,朱泚召集讨论帝号、年号之事。 段秀实实在不能忍受,勃然而起,夺下旁人手中的象牙笏板,跨前一步,朝朱泚脸上就唾口水,并诟骂说:「 ”狂贼!吾恨不斩汝万段,岂从汝反邪!” 言毕,以象牙笏板猛击朱泚,正中前额,血溅了一地。 左右见状都傻了,可一同议事的刘海滨畏惧,趁乱逃走,未能协助段秀实杀贼。 朱泚得以脱身,段秀实心知事已不成,呵斥左右道:「 ”吾不同汝反,何不杀我!” 卫士如梦方醒,刀剑齐下。 捂着脑袋,血流满面的朱泚,伸出一只手拦阻,「 ”义士也,勿杀。” 可惜,段秀实已身中数刀,倒在了血泊之中,享年六十五岁。 段秀实死后,朱泚趴在他身边嚎啕大哭,以三品官员的礼数厚葬。 身在奉天的李适听到段秀实被杀的消息,深恨当初没有听其谏言,悲伤落泪,追赠太尉,谥号忠烈,亲自题写碑文,为段秀实树碑立庙。 自贞元(785年—805年)年间后历朝,但凡赦书节文褒奖忠烈,一定以段秀实为首。 蔡东藩先生诗云:「 ”拼生一击报君恩,死后千秋大节存。” 详解历史细节,厘清来龙去脉,视角不同的中国历史! 欢迎关注「 ”白发布衣的藏地读行!”
中国历史上的勇将,名将,名臣有哪些?以及他们的介绍。最后全一些
TOP 10 李文忠
明史载:李文忠,字思本,小字保儿,盱眙人,太祖姊子也。出身够可以,朱元璋的亲外,随朱一起打天下,勇冠三军,戏勇冠诸将。也就是说就连常遇春这样的勇将也只能排在其下,勇武可见一斑。漠北阿鲁浑河之战,马倒步战,仍杀伤无数,义乌之战,引千骑横突张士诚部,杀伤数百,全身而退,新城之战,身被数围,大呼奋击,一战破张士诚二十万大军,悍勇不可一世,诸侯皆畏之。
我个人对李文忠最熟悉的一段是其白扬门之战,勇中有谋,刚中带柔,一代猛将本色尽显无疑。尤为可贵的是其好学问,虽征战沙场仍不懈学习,颇有古人之风。曾有:“兵在谋不在众”之语,刚猛之中不失智谋,可谓智勇皆备。
唯一可惜的是不得善 终,死于朱元璋的猜忌之下,道理其实很简单,虽是家族之人,终就对他不是很放心,而最放心的办法莫过于从肉体上消灭,所以,他只好死了,没有死于沙场,可叹,可悲!
勇猛指数6 智谋指数7 总评 6.5
TOP 9 马超
字孟起,号"锦马超",长得极蚰,按现代人的标准整个就一酷哥,可恨的是他不但酷,还狠,都是MM们最喜欢的呀。陇右人,世居羌胡边,以其勇深得胡人之心,号之为"神威天将军".
潼关之战是其一生中的巅峰之作,打得横扫北方平定诸侯如探囊取物一般的阿瞒割须断袍而走,帐下诸将竟无人敢拂其锋芒,这可是些称雄三国的狠角呀,曹仁,夏候兄弟,张颌,哪一个不是个个顶个的主儿?后兵败投告刘大耳,郁郁而终,殊为可怜。
勇猛指数6.5 智谋指数 5 总评 5.5
TOP 8 英布
又名黥布,因其曾受过秦法"黥刑"而得名,楚九江王,汉淮南王,与韩信,彭越并称"汉初三大名将".是当时仅次于西楚霸王的第二号狠角色,当时号称"勇悍"的什么樊哙啊,夏候婴呀什么的碰到他基本上是一战而定,压根不是个。打得刘老二几次屁滚尿流,所谓"伤得越痛,爱得越深",也使他下了本钱拉拢英布,一旦得手,如获至宝,可惜的是英布自投汉以后几无建树,还不如呆在楚那边风光。
巨鹿之战,引数千楚兵为先锋击三十万秦军,无往不胜,悍通显于诸侯,为最终击溃秦军主力立下头功,后奉项羽令坑杀二十万秦军于新安,击汉之役,引军破三秦天险涵谷关,骁勇异常,项羽大封诸侯,布为九江王,杀楚怀王。
刘邦杀韩信,彭越,英布惧诛而反,击汉楚王部,败之,破汉荆王部,尽收其地,兵,糖,又与汉军主力相持与甄,刘邦见其悍勇不敢应战,固守城池,留下一对千古妙对:汝何故而反?刘邦问。俗为帝耳!英布答。他的想法是不错的,可惜此时天下已定,民皆不愿战,后大战之下兵败身死,落得个千古骂名。
勇猛指数 7 智谋指数 6 总评 6.5
TOP 7 史万岁
隋初四大名将之一,出身名将世家,15岁从征,后以副将从征平定尉迟同(有一个舟之底),每战必先登,勇冠三军,邺城之战,败势已定之下,拔马奋击,大呼"事急矣,吾当破之",突入敌阵,立杀数十人,方止住阵脚,后杨坚登位,以戴罪之身以凉州道帐下武将身份出征,与突*可汗定"士卒何罪,愿得勇士单挑以绝胜负"之约,史载"万岁驰斩其将而还。突*大惊,议和而退",这也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一次以单挑的形式决定战局的例子,单凭此,史万岁便该名流千古。
后史以行军总管身份随杨素平高智慧之乱,引2000军偏师,千里而进,历700战,与主力失去联络,皆以为其已全军败亡,杀伤以十万计。后以此功加封,并进入四大之列。
大斤山之战,突*军与随军相遇,敌哨骑回报隋军主将为史万岁,突*可汗大惊,说道:得非敦煌斩吾勇士者乎?"在得到哨骑确认后慌张撤退,被隋军跟进斩杀万人,其勇由此可见。
结局,嘿嘿,又一个不得善终的,又一个死在自己人之手的。原因竟然是因为这个史万岁昏了头,为了替将士请功,不注意言辞用语,在朝堂之上跟杨坚对着干,有失文帝威严……
勇猛指数 7.5 智谋指数 7 总评 7
TOP 6 吕布
字奉先,只是为人不仗义。公认的三国第一猛将。悍勇世无所匹,单挑关张刘,也只是稍现败象,从三人包围中从容而去.
勇猛指数 8 智谋指数 5 总评 6.5
TOP 5 斛律光
字明月,高车族,北齐名将,出身将门,其父斛律金,官至大司马,咸阳王,其弟为齐幽州刺史,可谓一门三杰,最初投候景(后来杀了梁武帝的那个),有人便对候景说"斛律家小儿,不可使其三度为将,后夺人名",原因就是因其自小"少言语,工骑射,具兵事,一郡皆服".十七岁时便"生擒敌勇将",少年得志。与高欢出征,一箭射落大雕,高欢赞道:此射雕手也。此后,北齐一军皆呼之为"射雕将军"(跟郭靖差不多,北方民族对弓马之术很看重)。
纵观《北齐书。斛律光》传,如"光自驰马迎之,斩敌将","光自生擒敌首领"之样的描述比比皆是,客观的说,北齐书的内容基本是可*的,可信度要远大于南朝的几本史书,能得如此高的评价,斛律光之勇自不待言。
实是求是的说,斛律光不但是勇将,更是名将,在整个南北朝可以排得进前五位,与韦睿,刘裕,韦孝宽,陈庆之之流并列,只是由于本篇的大方向不在此,又因其非我族类,就不便多说。结局一样不妙,又一个死于自己人之身的猛将,可怜得紧。呵呵
勇猛指数 8.5 智谋指数 8 总评 8
TOP 4 霍去病
单是一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便足以使其名载史册,更可贵的是其对匈奴的战绩,不败之将更是难得,像上文所述诸将,皆有败绩,且有些还败得很惨,象这样出身皇族亲引铁骑出塞,令胡骑丧胆,汉子振奋的名将极为难得,此前曾在"十大名将系列"中有他,故不多说
勇猛指数 9 智谋指数 9 总评 9
TOP 3 杨再兴
小商河一战,令无数后世子孙为之扼腕,数百将士面对数十倍敌军(女真人主力骑兵部队,战力之强可以想见)发动了奋不顾死的冲锋,虽尽数死于沙场,却使威名流芳百世,仅杨再兴一人便"杀敌将数十,斩胡骑数百",其中不乏元帅一类的重要将官,可谓死得其所,据史记载死后岳家军为其收尸,仅从其身体内烧出的铁箭头就达两斤以上,惨烈非常。
据称其为杨老令公之后,初为义军帐下大将,后受到岳家军的进攻,斩,杀岳家军数位将官,所括岳王的亲哥,兵败投降,为岳家军帐下与高宪,岳云并列的三员猛将之首,数次随岳家军击女真骑兵,杀伤甚众,胡骑皆畏之,闻之至则尽拔马避之,以全性命。想来可笑,印象中的女真人打仗是不怕死的,怎么会怎样?想来女真人所谓的不怕死也只是一种表现现象,在明知进必死退可生的情况下一样不会放弃生命的,呵呵。
勇猛指数 9.5 智谋指数 6 总评 7.5
TOP 2 冉闵
冉魏政权的君主,死后被其对手追封为"魏武悼天王",一个武,一个天王,入木三分地体现了胡人对其深深的畏惧之心。
作为南北朝时期北方汉族的精神支柱,冉闵的威猛至今还在一些地方流传,乱华之六胡经其征战厮杀只剩其四,为汉文化在北方的延续流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人将在短时间内新写个长篇,内中便有对冉闵浓墨重彩的描述),日本人更是将其称为与项羽并列的猛将之首。
"闵左操双刃矛,右执钩戟",骑赤龙,一生死于其手下的敌军以万计,死于其政权,军队下的胡人更是以十万计,曾创造过以弱击强九战九胜的战例,帐下军士皆勇冠三军,竟与楚霸王之八千江东子弟不相上下,仅被难一役便"斩燕将数十,杀燕骑三百余",勇烈可见一斑,只是由于战马被杀,步战力尽被擒,面对胡主责难,尤自怒斥:“天下大乱,尔曹夷 狄禽 兽之类犹称帝,况我中土英雄,何为不得称帝邪!”被杀之后,天降三日大雪,又大旱,燕主疑惧,封其为"悼武天王"这才作罢。
勇猛指数 10 智谋指数 8 总评 9
TOP 1 项羽
只要是中国人,不管是学什么的,上过什么学,或者是没上过学,提起此人无不了若指掌。巨鹿之战,三万破三十万,彭城之战,三万破六十万,如此悬殊的战果令无数后世人对其充满了好奇与景仰,作为一个失败者,得到了远比成功者刘邦更高的认同度与同情,实在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因为中国人从来就是以成败论英雄的,一个如此悲情英雄竟能在民间拥有如此的知名度,实在是很令人费解
勇猛指数 10 智谋指数 7 总评 8.5
千秋功罪李鸿章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梁启超
李鸿章(1823.2.15-1901.11.7),本名铜章,字渐甫(一字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安徽合肥东乡(今肥东县)磨店人。因行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
千古完人曾国藩
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原名子城,派名传豫,清湘乡县荷叶塘(今双峰荷叶乡)人。23岁取秀才,入县学;24岁入岳麓书院,中举人;道光十八年(1838),殿试中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入翰林院,从倭仁等习程朱理学,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侍讲学士、文渊阁直阁事,后擢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升礼部右侍郎、署兵部左侍郎。
扶棺谏君海瑞
海瑞(1514-1587),广东琼山人,即现在的海南岛,字汝贤,号刚峰。他取此号的意思是一生以刚为主,要终生刚直不阿。因此人们尊称为刚峰先生。海瑞是明朝嘉靖时期的著名清官,由于敢于直言进谏,惩恶扬善,一心为民谋利,被人民称为海青天、南包公,其英名流传至今。
第一清官于成龙
于成龙(1617-1684)字兆溟,山西永宁人,出生明朝末年。清顺治十八年(1661)45岁时,被朝廷选拔担任广西罗城知县。罗城经过兵灾,城中只留下6户居民。于成龙带领百姓垦种荒地,一面请求朝廷宽免捐税,“与民相爱如爱人父子”。经过7年的努力,流亡外地的百姓纷纷返回家乡,罗城很快改变了面貌。
改革大师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宋代改革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世称临川先生。庆历二年(1042)进士第四名及第。任地方官多年。 王安石在哲学思想方面,继承和发扬了老子的一些思想,是传统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洪范传》、《老子注》是他在这方面的主要著作,后者已经散佚。他的文章以论说见长,列于唐宋八大家。在诗歌方面,早年写了不少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有集本传世,一是《临川先生文集》本,一是《王文公文集》本,两本都掺有他人的著作。王安石曾封于舒、荆,死后又谥为文,故也称为王荆公或王文公
治国奇才刘晏
刘晏(公元715-780年),字士安,曹州南华人(今山东东明县东南),天资聪颖,才华横溢。
千秋镜鉴魏征
魏征(580-643年),字直成,巨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县)人。幼年丧父,穷困失意,扔下家产不经营,有远大志向,对于各种书籍、学问能够融会贯通。正如史书所载:“魏征,少孤贫,落拓有大志,不事生业。好读书,多所通涉。”史书中关于魏征政治生涯的记载,最 早没过于隋大业十三年(617年)、说武阳邵丞元宝藏是魏征的朋友,他在大业十三年起兵响应李密时,让魏征掌管文书。后来,魏征随李密降唐。贞观七年,魏征由于忠于职守,勤勤恳恳,积劳成疾,恳求太宗免去他侍中职务,太宗一再挽留,但他坚辞,后被任命为特进,仍旧参与门下省事务,实质转为加官的顾问,直到去世。君臣二人齐心协力,共同开创了中国封建史上辉煌的一页--“贞观之治”。
流芳千古房玄龄
房玄龄(579-648),名乔,字玄龄,今相公庄镇房庄人。唐初名相。房玄龄自幼机警聪明,贯通典籍,善于写作,书法擅长草隶。18岁举进士,隋末授羽骑尉,在秘书省校对书籍。隋开皇(581-600)年间,天下统一,房玄龄暗告其父,皇上无功无德,虽居帝位不会长久。李世民巡视渭北时,房玄龄扶杖进谒于军门,两人一见如故,授玄龄为秦王府记室,封临淄侯。秦王每次征战房玄龄必跟随,其他将领争相收取珍异之物,唯独玄龄广收人才致之王府,人人都愿尽死力。秦王曾说:“汉光武得邓禹,门人益亲。今我有玄龄,犹如邓禹。”当时秦王与太子有怨恨,召房玄龄计议,房玄龄引杜如晦协商判决大计,太子忌恨二人,进谗言于高祖,二人皆被斥逐还第。事平后,秦王被封为皇太子,房玄龄被提拔为右庶子。太子即位,房玄龄为中书令,后进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更封魏国公。他从政数载,与杜如晦同为唐太宗重要辅佐,历史上的 “贞观之治”与他们的力促执行是分不开的,“房谋杜断”被传为佳话。贞观十七年(643),太宗下令画24功臣像于凌烟阁,画中即有房玄龄。后封为梁国公,受诏与诸遂良重撰《晋书》,修订《唐律》。其言论见于《贞观政要》,著作有《高祖实录》20卷,与高士廉等撰《文思博要》200卷。
房玄龄晚年曾多病,太宗见到他的样子便痛哭流涕,命御医临床问候,尚食供膳,并每天上奏起居情况。见他稍有好转,便喜形于色。房玄龄病危时,太宗命令把苑墙凿开以便问候,并亲自握手与他诀别。死后赠太尉、并州都督,谥“文昭”,陪葬昭陵(唐太宗之墓在今陕西省礼泉县境内)。后因受其儿子所累,至永徽年间,被朝廷认为谋反,房玄龄次子房遗爱被杀,其妻太宗之女高阳公主被赐自尽,公主之诸子流配岭南。
改革斗士商鞅
商鞅,战国期政治家,法家代表人物,又名公孙鞅、卫鞅,卫国(今河南濮阳)人,约生于公元前390年,死于公元前338年。商鞅是战国时没落贵族的后裔。他从小就"好刑名之学"。所谓"刑名之学",即指建立和巩固地主阶级专政的一套法家学说。年轻时,商鞅在魏国进一步研究了法家思想,总结了李悝、吴起的变法经验,完善了自己的法家理论。公元前361年,秦孝公下令求贤,商鞅应召入秦,进献富国强兵之策,便提出变法重点放在两面个方面:一是废除旧的封建领主制,把秦国建成一个封建地主制的中央集权国家;二是推行农战政策,发展秦国的农业生产,增强军事力量。他的变法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次从秦孝公三年开始,主要内容包括:编造户籍,实行什伍连坐;奖励军功,颁布按军功赏赐的制度;奖励农耕,制定"垦草"开荒的法令等。第二次变法在秦孝公十二年开始,这次变法比第一次更进一步,主要有"开阡陌封疆",废除封建领主的土地所有制;普遍推行县制,设置直属于国君的县一级行政机构;直接征派赋役,按户按人征收军赋;统一度量衡,取消各领主的家量;革除残留的戎狄风俗等。经过这两次变法,完成了秦国从封建领主制到封建地主制的历史转变,封建领主贵族的经济势力和政治势力逐步消除,封建地主制的新兴政权日益巩固;农业劳动力增加,耕地扩大,以粮食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生产日益发展,工商山泽之利主要集中于封建国家之手,政府的财政收入日益富裕;农战方针具体落实,军事力量日益强大,一步步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这些改革揩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商鞅遂遭到政敌的迫害,车裂而死,全家亦被杀害。商鞅的重要政见经后人整理,成《商君书》二十九篇,《汉书.艺文志》有著录,今存二十四篇。
天下归心周公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周公吐脯,天下归心。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天下大治。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在周文王时,他就很孝顺,仁爱,辅佐武王伐纣,封于鲁。周公没有到封国去而是留在王朝,辅佐武王,为周安定社会,建立制度。武王崩,又佐成王摄政。据《曲阜县志》记载:"武王十三年定天下,封公于少昊之墟曲阜,公不就封,留相武王,成王即位,命世子伯禽就封于鲁"。新建立的周王朝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商朝旧贵族们准备复辟,而周公辅政,又有违于王位世袭制中父死子继的原则,引起周室集团内部的矛盾。结果残余势力即与周室内部的反叛势力勾结起来,他们的代表是纣王子武庚与「三监」管叔、蔡叔等人。结果周公东征平定三叔之乱,灭五十国,奠定东南,归而制礼作乐。周公惟恐失去天下贤人,洗一次头时,曾多回握着尚未梳理的头发;吃一顿饭时,亦数次吐出口中食物,迫不及待的去接待贤士。这就是成语「握发吐哺」典故。周公无微不至地关怀年幼的成王,有一次,成王病得厉害,周公很焦急,就剪了自己的指甲沉到大河里,对河神祈祷说?"今成王还不懂事,有什么错都是我的。如果要死,就让我死把。"成王果然病好了。周公摄政七年后,成王已经长大成人,于是周公归政于成王,自己回到大臣的位子。后来,有人在成王面前进谗言,周公害怕了,就逃到楚地躲避。不久,成王翻阅库府中收藏的文书,发现在自己生病时周公的祷辞,为周公忠心为国的品质感动得流下眼泪,立即派人将周公迎回来。周公回周以后,仍忠心为王朝操劳。周公辅佐武王、成王,为周王朝的建立和巩固作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他在受成王冤屈以后,仍忠心耿耿,为周王朝的发展呕心沥血,直至逝世,终天下大治。周公临终时要求把他葬在成周,以明不离开成王的意思。成王心怀谦让,把他葬在毕邑,在文王墓的旁边,以示对周公的无比尊重。周公为后世为政者的典范。孔子的儒家学派,把他的人格典范作为最高典范,最高政治理想是周初的仁政,孔子终生倡导的是周公的礼乐制度。
今天关于“名臣命将阵容搭配图表”的讨论就到这里了。希望通过今天的讲解,您能对这个主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我将竭诚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