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十二名将阵容搭配图
好久不见了各位,今天我想跟大家探讨一下关于“帝国十二名将阵容搭配图”的问题。如果你还不了解这方面的内容,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准备的,请跟我一起来探索一下。
韩信称王之地 韩信岭
韩信岭,又叫韩信宅,位于临淄区齐都镇河崖头村南,韩信称齐王时筑宫于此。这里有一块东西长约350米,南北长约200米,高约7米的高地,传说是韩信当初为齐王时的故宫遗址。至今,当地人仍称之为韩信岭。此地北面附近是家喻户晓的东周殉马坑。
1964年,省市考古部门,曾对韩信岭一带进行了全面的戡探,发现这里文化堆积特别厚,一般有3——4米,往往有四五层堆积。过去每逢大雨过后,古币、泥封、小铜印、化石环等文物时有出露。1971年秋,在韩信岭西南边缘阚家寨发掘出土的陶鬲,与陕西长安普渡村墓葬出土的陶鬲形制相似。
韩信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淮阴人(今江苏清江西人)。幼年父母早亡。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身材瘦小,家境贫寒,不谙世事。想去当官吏无人推荐,又不会经商做买卖,所以连自己都养活不起。有一次他在淮阴钓鱼, 韩信岭遗址
一个洗衣的老婆婆每天分饭给他吃。韩信说:“以后我一定要好好报答你。”洗衣婆婆很生气,责备他:“大丈夫不能自己养活自己,我看你像王孙公子,不忍你挨饿,才给你饭吃,哪里指望你重重报答!”
一天傍晚,韩信从田里回家,乡里的一个恶少挡着道,不让韩信过去,那恶少嘲笑道:“你今天要想过去,必须从我的胯下爬过去,要不你就别想走!”韩信想硬冲过去,可那恶少仗着人高马大,把韩信摔倒在地,上去就打。最后,韩信实在受不了,只好弯下腰从恶少的胯下钻了过去。围观的人哄堂大笑,都认为韩信是个怯懦的窝囊废。
这件事在韩信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难以抹去的创伤,也促使他萌发了洗清奇耻大辱,出人头第的雄心大志。
从此,韩信学天下武艺,拜天下名师,读天下兵书。
当韩信文蹈武略、学富五车的时候,正是项羽和刘邦势均力敌,打得难分难解的时候。韩信先去投奔项羽, 结果项羽没有眼力,只是让韩信当个一般兵士。
韩信又去求见刘邦。刘邦见到韩信,只看了一眼,便低头不再看他。问韩信几个问题,韩信一一回答,刘邦听的心不在焉,旁边的箫何倒是越听眼睛瞪的越大。还没等韩信说完,刘邦便不耐烦地说,我这里不乏治国安邦之才,你去另投明主吧。
韩信从刘邦的大营里出来时,一轮皎月已爬上天空,韩信的心里却蒙上了一层乌云。自己满腹经书,却英雄无用武之地。怎能不叫人黯然神伤。韩信感到特别寂寞,特别孤独,不知走向何方。
突然,身后有人喊道:“高人慢走。”韩信借着月光回头观望是箫何气喘吁吁的赶来。“快跟我回去。我已力荐高人为大将军。”韩信喜出望外,心说我有用武之地了。
韩信果然不负众望,自从重用韩信为大将军,刘邦节节胜利,项羽节节败退。
一天,刘邦设宴请他的常胜将军韩信,几杯酒下肚,刘邦眉开眼笑的说:“我能带兵百万,韩大将军你呢?”韩信脱口而出:“我是多多宜善!”刘邦的脸上掠过一丝不快。
公元前203年,韩信平定了齐国。韩信被临淄这块富饶美丽神奇的土地吸引住了。苍松翠柏鸟语花香的牛山,碧波荡漾鱼跃虾游的淄河,绿草萋萋稻米飘香的田野,勤劳善良的人民。遂写了一封信打发信使给刘邦送去。刘邦打开一看,原来韩信要刘邦封他为假齐王。刘邦大怒,一旁的萧何在底下踢踢刘邦的脚说:“封就封个真齐王,还封个什么假齐王。韩大将军为平定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应该!”打发韩信的信使走后,刘邦不悦的说:“自古天下只有一个大王,你怎么能封韩信为真齐王呢?”箫何哈哈大笑说:“韩信现在可是手握重兵,他现在想反谁反谁,想当啥当啥。是为了这件事逼他谋反好呢?还是顺水推舟先稳住他好呢?”
这日,韩信正在宫中读兵书,侍者进来禀报说,一个人要进来给大王相相面。韩信一听,差点笑了,心说就算寻开心解闷吧,便说:“噢,那就让他进来吧。”
那人进来后,韩信凭感觉知道来者不善,善者不来,说:“那你就先给我看看!”那人也不吭声,围着韩信转了两圈说:“恕我直言,从齐王反面看,有帝王之相;从齐王正面看,有杀身之祸。”
韩信问:“你叫什么名字?”那人说:“蒯彻。”
蒯彻又说:“你手握重兵,现在反的话,天下归韩,不反的话,天下归刘,以后你将株连三族。”
韩信怒吼一声:“先押下去!“
夜里韩信辗转难眠,蒯彻的话正说到韩信的心事上。他何曾不知道自己凶多吉少:刘邦的恐惧,文武百官的嫉妒,小人的栽赃陷害……他何曾不知道只要谋反就能称王,现在项羽己不足挂齿,刘邦也拿自己没办法……可要是真反了的话,不是让一直说自己有谋反之心的人阴谋得逞吗?那天下又要大乱,民不聊生,家破人亡,血流成河,生灵涂炭;再说刘邦对自己也有知遇知恩啊,自己怎么能恩将仇报呢?历史有时候就是这样,往往是一个人的一念之差。 一年后,韩信被刘邦调往楚地当楚王,几年后又被贬为淮阴侯,后被吕后所杀,株连三族。临淄有韩信岭,淮阴有韩信祠,韩信祠有一副对联曰: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
高祖刘邦 前206年——前193年
汉族与汉字的得名,都与大汉帝国密切相关联,而大汉帝国却是由一个近似“不务正业的无赖”平民刘邦创建的。
惠帝刘盈 前194年——前186年
刘邦共有8个儿子,刘盈是其次子,生于秦始皇帝三十六年(前211),属虎,其母吕雉是刘邦的原配夫人。高祖十二年(前195)四月,刘邦病死,五月,17岁的刘盈即位,是为惠帝。“惠”有“仁慈、柔顺”的意思,这个谥号可谓概括了刘盈的一生。从惠帝开始,汉朝皇帝的谥号都加一个“孝”字,如“孝文帝”、“孝武帝”,这是因为汉朝统治者推崇孝道,“以孝治天下”的原故。
惠帝做了7年有名无实的皇帝,在24岁的时候就过早地死去。惠帝死后,吕后又执政八年。这前后15年,是汉王朝从建国到文景之治的过渡时期、奠基时期,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元帝刘奭初元元年(前48)——竟宁元年(前33)
汉元帝刘奭生于昭帝元平六年(前75),属马,是刘询与嫡妻许平君生的儿子。他出生几个月后,其父即位做了皇帝。两年后,母亲许皇后被霍光妻霍显毒死。霍光死后,地节三年(前67)四月,刘奭被立为太子。黄龙三年(前49)十月,宣帝死后继位,在位16年,病死,谥号为元帝,庙号高宗。
/books/html/813/
这里都有,你自己去看把
回答者:heqingyang - 助理 二级 3-20 14:19
--------------------------------------------------------------------------------
①汉高祖刘邦,字季,号沛公,谥号高皇帝,庙号高祖。沛郡丰邑中阳里(现属江苏省徐州市丰县)人氏,妣吕雉。邦公国号西汉高祖,生于周赧王五十九年即公元前二五六年二月初八日。他在兄弟四人中排行第三。性情豁达大度, 知人善任。公元前二一六年,时年三十一岁,为泗水亭长。公元前二○九年壬辰岁九月,参加由陈胜,吴广带领的起义,后加入楚国的阵营,趁另一位将军项羽,和秦的大军打拉锯战,没有秦国主力和他的军队对阵之余,第一个攻进秦国的首都咸阳,灭了秦朝,被楚霸王项羽封为汉王.并以蜀地为基地,和项羽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刘邦在文有张良,武有韩信,后方有萧何的辅助下,终于把项羽的军队包围在垓下设下十面埋伏, 项羽突围不果,自杀于乌江边.刘邦消灭了项羽后,统一了中国。公元前二○六年乙未岁称帝于洛阳,建立汉王朝,自此中华帝国在地理上再次统一,为以后的强大建立了基础. 后迁都于长安(今西安市)在位十二年,卒于公元前一九五年丙午岁四月二十五日(甲辰日)。享年六十一岁,葬于葬于陕西省西安咸阳县东,称长陵。妣吕雉,卒于公元前一七九年壬戌岁,葬于长安咸阳县东陵。生八子:长庶齐悼惠王肥,曹氏生。次子恵帝盈,吕雉生。三子和意,戚后生,封赵王,后被吕雉所杀。四子恢,梁王,后自杀。五子文帝恒,先封代王,后为文帝,薄姬生本支祖公,薄姬卒于公元前一五五年丙戌岁,葬于霸陵。六子友,先为淮阳王,后为赵幽王,后自杀,生二子:遂(赵王)、昂(胶西王)。七子建,燕王,后被吕雉所杀。八子长,淮南王,后被文帝废王。
② 汉惠帝刘盈,谥号孝惠,生于公元前二一一年。公元前一九四年丁未岁,年仅十七岁时登基,在位七年,卒于公元前一八八年癸丑岁,寿二十四岁。盈公葬于葬于陕西省西安咸阳县,称安陵。妣张氏、冯氏二妣双修。生六子:太子之以(恭),公元前一八八年为少帝,公元前一八三年四月被太后吕雉暗害。次子强为淮阳王,后卒,无嗣。次子不疑为恒山王,后卒。次子弘为襄城侯。次子朝为轵侯。武为壶关侯。
③ 汉文帝刘恒,谥号孝文帝,庙号太宗。生于公元前二○二年,汉高祖刘邦第五子,薄姬生,公元前一九五年封代王。吕后死,周勃等杀少帝吕产,迎恒公为帝,公元前一七九年壬戌岁登基。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并减轻刑罚;励行节约,兴修水利,加速农业生产,加强中央集权;驻军北方,增强边境防御。汉朝由此趋向安定繁荣。在位二十三年,卒于前一五七年,享年四十六岁,葬于葬于陕西省西安咸阳县,称霸陵。妣窦氏。生四子:长子景帝启、次子武(梁孝王,后为梁王)、三子代王参、四子梁王揖,后谥梁怀王,无子。
④ 汉景帝刘启,谥号孝景帝。生于公元前一八八年,公元前一五六年乙酉岁登基。继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社会经济繁荣,国内殷富,府库充实;同时实行“削藩”,任周亚夫平“吴楚七国之乱”,集权中央,削弱诸侯王之力量;国泰民安,世称文帝与景帝统治时为“文景之治”。在位十六年,卒于公元前一四一年,享年四十八岁。葬于葬于陕西省西安咸阳县,称阳陵,坐东向西。生十四子:河间王德、临江王阏(无子)、淮阳王馀、汝南王非、临江王荣(太子,后废,无嗣)、广川王彭祖、汉武帝彻(先封胶东王)、长沙王发、中山靖王胜、胶西王端、广川王越(子齐为广川王,后绝)、胶东王寄、清河王乘(无嗣)、常山王舜。
⑤ 汉武帝刘彻,谥号孝武帝。生于公元前一五六年,卒于公元前八七年。公元前一五○年立为太子,公元前一四○年辛丑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病故于出巡途中,享年六十九岁,葬于葬于陕西省西安咸阳县,称茂陵。生六子:戾太子据、齐王闳、燕王旦、广陵王胥、昌邑哀王髆,少子汉昭帝弗陵。
⑥ 汉昭帝刘弗陵,婴儿号钩弋子,字不,号尧母门。谥号孝昭帝。生于公元前九四年,卒于公元前七四年。公元前八六年乙未岁,八岁时登基,武帝刘彻之少子,无嗣。公元前七七年,年满十八岁开始亲政。在位十三年,享年二十一岁,葬于葬于陕西省西安咸阳县,称平陵。
⑦ 汉宣帝刘询,名病已,谥号孝宣帝。生于公元前九○年,卒于公元前四九年,汉武帝刘彻之曾孙(太子据,生三子:进(进,生一子:汉宣帝询)。据公因发动夺宫事败,三子同时遇害,刘询为祖母史家收养,居于民间。公元前七三年戊申岁,霍光等将其从民间迎回登基,在位二十五年,享年四十一岁。生五子:汉元帝奭、钦(淮阳王)、嚣(定陶王)、宇(东平王)、竞(中山哀王)。
⑻ 汉元帝刘奭,谥号孝元皇帝,庙号高宗。生于公元前七六年,公元前四八年癸酉岁登基。公元前三三年,王昭君出塞和蕃,嫁于匈奴呼韩单于。卒于公元前三三年,在位十六年,享年四十三岁。生三子:汉成帝骜、济阳王康(生一子:汉哀帝欣)、中山孝王兴(生一子:衎)。葬于葬于陕西省西安咸阳县,称渭陵。
⑼ 汉成帝刘骜,谥号孝成帝,庙号同宗。生于公元前五一年,卒于公元前七年,公元前三二年己丑岁登基,在位二十六年,享年四十五岁。葬于延陵。
⑽ 汉哀帝刘欣,谥号孝哀帝,生于公元前二六年,卒于公元前一年,汉元帝刘奭之庶孙,父为刘康,成帝养子。公元前二二年,刘康去世,年仅三岁的刘欣嗣立为王,公元前六年乙卯岁登基,在位六年,享年二十六岁,葬于葬于陕西省西安咸阳县,称夷陵。
⑾ 汉平帝刘衎,小名箕子,谥号孝平皇帝,是汉元帝刘奭之孙,中山孝王兴之子。生于公元前九年,卒于公元五年十二月。公元前六年辛酉岁,九岁时登基,后被王莽在酒中下毒害死,在位五年,享年十四岁,葬于葬于陕西省西安咸阳县,称康陵。
⑿ 更始帝刘玄,生于公元?,卒于公元二五年,汉景帝刘启之后裔,长沙王发之五世孙,公元二三年癸未岁二月登基。刘秀称帝后,废为淮阳王,后被赤眉军勒死,在位三年。
回答者:hqe636 - 高级经理 六级 3-20 15:06
--------------------------------------------------------------------------------
西汉王朝(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始于汉高祖刘邦,终于孺子婴,共12帝。
西汉是我国第一个统一强盛的帝国。在西汉统治的近四百年的历史中,通过一系列的政治经济的改革,使国力强盛、人民安乐,呈现出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在此期间,中国一直以世界强国的面目屹立于世界之林。
西汉王朝是我国历史上比较强盛的一个帝国之一,统治者把其主要的精力投入到农业发展上,历代一直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人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故而汉王朝的政治一直比较稳定。在武帝年间,大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武帝采纳之,自此,儒教、儒学形成了汉朝以后中国历朝历代一贯遵从的治国方略。 由于政治经济的稳定,使得手工业、商业、人文艺术以及自然科学都得到长足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使得以冶金、纺织为主的西汉手工业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以纺织为例,西汉已有接近成型的绣花机器,足以见得当时生产已有一部分脱离了单纯的手工劳作,使得生产率提高。手工业的发展促使商业繁荣起来,以长安为中心形成了许多商业城市,并通过丝绸之路开辟了与西亚诸国的外交与商贸等诸方面的交流。 在汉朝的人文艺术领域,出现了一位杰出的大史学家——司马迁。他以太史令之职,完成了我国第一部通史《史记》,这部著作被后人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另外,汉朝的艺术水平也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从近年来汉墓出土的一些文物看来,其做工之精细,工艺之考究,并不亚于今日。如四川广汉出土的执锄陶俑及广州出土的汉代木船模型都是做工精细,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西汉自高祖刘邦创建以来,使中国一度成为强盛、富饶的大帝国。因此,西汉王朝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中兴。
元前206年登基
元前195年去位
汉高祖(刘邦)8
出生:元前256年--去世:元前195年(在位11年)
汉高祖刘邦,字季,出身农民家庭,陈胜反秦起义,刘邦响应,自称“沛公”,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后又与项羽争天下,经4年,打败项羽。与前202年建立汉朝,史称“西汉”。刘邦在位12年,死于前195年,时年62岁。
元前195年登基
元前188年去位
惠帝(刘盈)
出生:元前211年--去世:元前188年(在位7年)
刘盈,刘邦的儿子,母吕后(雉)。刘盈为人软弱,吕后专权。在位8年,死于前188年,时年24岁。
元前188年登基
元前180年去位
吕后(吕雉)
出生:元前241年--去世:元前180年(在位8年)
吕后,姓吕名雉,刘邦妻子。她是刘邦定天下的得力助手。刘邦死后,惠帝立,吕后掌权,她手段残忍,野心勃勃。惠帝死后,她先后选立刘恭,刘弘为帝,自己掌握实权,又大封吕氏家族。她死于前180年,时年62岁。死后,吕氏家族就被陈平,周勃一网打尽
元前180年登基
元前157年去位
文帝(刘恒)8
出生:元前202年--去世:元前157年(在位23年)
文帝刘恒,刘邦第四子。前202年,吕后死,刘恒即位。即位后削弱诸侯势力,减轻农民赋税,重生产,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汉文帝还是一位十分节俭的皇帝,自己穿粗制丝绸,妃子衣不能拖地,建造的陵墓随葬品也只有陶器。死于前157年,时年46岁。
元前157年登基
元前141年去位
景帝(刘启)
出生:元前188年--去世:元前141年(在位16年)
景帝,文帝的儿子。即位后,平定吴楚七国叛乱,汉朝统一的中央集权统治大大加强。景帝继续推行减轻赋税和徭役,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形成历史上的“文景之治”。景帝死于前141年,时年48岁。
元前141年登基
元前87年去位
武帝(刘彻)8
出生:元前157年--去世:元前87年(在位54年)
武帝,景帝第九子。武帝在政治上继续加强中央集权,陆续夺去大批王,侯爵位。并与匈奴进行长期的战争,先后以卫青,霍去病为将,屡次大败匈奴。武帝时是西汉最强盛的时期。武帝死于前87年,时年71岁。
元前87年登基
元前74年去位
昭帝(刘弗陵)
出生:元前95年--去世:元前74年(在位13年)
昭帝刘弗陵,武帝幼子。昭帝多次下令减轻人民负担,对匈奴的关系处理也较得当。昭帝死于前74年,时年21岁。
元前74年登基
元前49年去位
宣帝(刘病已)
出生:元前91年--去世:元前49年(在位25年)
宣帝刘病已,一名询,汉武帝曾孙,祖父刘据,父刘进。昭帝无子,刘病已立。宣帝时,进一步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他多次下令减轻人民负担。史称“孝宣之治,信赏必罚,可谓中兴”。死于前49年,时年43岁。
元前49年登基
元前33年去位
元帝(刘奭)
出生:元前75年--去世:元前33年(在位16年)
元帝刘奭,宣帝子。即位后封王皇后一家五司马,侯十余,埋下外戚专权的祸根。元帝时有王昭君出使匈奴,但元帝时汉朝国力开始衰弱。元帝死于前33年,时年43岁。
元前33年登基
元前7年去位
成帝(刘骜)
出生:元前52年--去世:元前7年(在位26年)
成帝刘骜,元帝子。成帝时,汉王朝衰落,外戚专权,元帝终日与赵飞燕饮酒作乐,成帝死于前7年,时年46岁。
元前7年登基
元前1年去位
哀帝(刘欣)
出生:元前26年--去世:元前1年(在位6年)
哀帝刘欣,元帝的庶孙,成帝的侄子。哀帝时,社会矛盾尖锐化,但哀帝却只信鬼神天地,宠幸男宠董贤,造成王莽专权。哀帝死于前1年,时年26岁。
公元0年登基
公元5年去位
平帝(刘衎)
出生:元前9年--去世:公元5年(在位5年)
平帝刘衎,元帝庶孙,中山孝王刘兴子。即位时9岁。王莽掌权。公元5年,被王莽毒死。时年14岁。
公元6年登基
公元8年去位
孺子(刘婴)
出生:公元5年--去世:公元25年(在位2年)
孺子婴,宣帝的元孙,刘显的儿子。即位时才2岁。公元8年,王莽自立,公元25年,孺子婴被杀,时年21岁。
新朝(公元9年-公元23年),帝王莽,西汉元帝王皇后的侄子。生于公元前45年。汉成帝时,王氏一家皆为侯,王莽善于钻营,逐渐把持朝政,公元9年,王莽自立为帝,国号“新”,史称“新朝”。年号为“始建国”。公元14年改元“天凤”,公元20年又改元“地皇”。
王莽称帝后,实行“改制”。但王莽的“托古改制”彻底失败了,不仅没有缓和社会矛盾,反而造成社会经济大混乱。终于激起了绿林赤眉农民大起义。公元23年,在昆阳,王莽军被更始帝大军打败。同年,赤眉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被杀。在位15年,死时68岁。
东汉王朝(公元25年-220年),始于光武帝刘秀,终于汉献帝刘协,共12帝。东汉王朝中后期,完全被宦官,外戚交替掌握。造成社会动荡,政权不稳。最终分裂亡国。
公元25年,刘秀在绿林军的协助下,以武力击败了篡位的王莽,夺得帝位。刘秀建都洛阳,年号建武,是为汉光武帝。 建武二年,光武帝下令整顿吏治,设尚书六人分掌国家大事,以近一步削弱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权限;清查土地,使人民生活逐步稳定下来。 到公元一世纪中叶,经过光武帝、明帝(58—76年在位)、章帝(76—89年在位)三代的治理,东汉王朝已经逐渐恢复了往日汉朝的强盛,这一时期被后人称之为“光武中兴”。但是后来由于皇帝年纪小,形成东汉王朝后期的宦官与外戚专权的格局。
公元220年,曹操次子曹丕逼迫献帝让位,东汉王朝宣布灭亡,继之而来的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长期分裂的时期——三国时期。
在东汉前期,政权进一步加强与地方势力的融和,使国家趋于稳定,在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都超过了西汉的水平。公元105年,蔡伦在前人的基础上改造了纸张的制造技术,使我国的文字记录方式脱离了使用竹简的时代。东汉对后世的另外一项贡献是制陶业的发展,把一些以前为豪门贵族专有的用品带入了寻常百姓家。
在自然科学方面,张衡则以高超的工艺制造了“浑天仪”、“地动仪”等科学仪器,制造这些仪器的原理至尽仍被广泛使用。另外,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是有记载以来第一位利用麻醉技术对病人进行手术治疗的外科医生。 到东汉时期,书法、绘画已不单纯作为文字图形符号使用,它们的艺术地位逐渐显露出来,虽然今日东汉流传下来的艺术品数量不多,但从其中依然能窥得汉文化的风貌。
公元25年登基
公元57年去位
光武帝(刘秀)8
出生:元前6年--去世:公元57年(在位32年)
光武帝,姓刘名秀,字文叔。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参加绿林起义军后,在昆阳以少胜多,打败王莽军。25年刘秀称帝。死于公元57年,时年64岁。
中国古代十大名将
中国古代十大名将
1、 孙武
世界第一兵书《孙子兵法》的作者,中国乃至东亚军事学之父,率三万卒入郢(ying,楚国的都城,今湖北江陵县北),创造了军事史上的奇迹。
2、 吴起
亚圣,其治军思想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战国第一名将。军政两道奇才,战国早期改革家之一。
3、 李靖
唐初第一名将,《李卫公兵法》与《唐太宗李靖问对》的作者。骑兵战天才,其对突厥的决定性胜利,间接导致了阿拉伯帝国的瓦解与罗马帝国的灭亡。
4、 孙膑
《孙膑兵法》的作者。其两次大破魏军的战绩使齐国大振,与强秦并称“东帝”“西帝”的根源之一。在战略战术方面均有奇才,不愧为孙武的后代——脾气也与老祖宗一样,功成身退。
5、 韩信
汉初第一名将。西汉的实际缔造者。古兵法的整理者之一(另一位是张良)(说实话,老韩实在很强劲,但考虑到其缺乏国际影响,兵法也没传下来,只能委屈排第五)
6、 李世民
唐朝的开朝皇帝。有史以来削平天下速度第一,被誉为中华帝国第一明君。但考虑到其手下众多名将的助力,之前的战绩也不是毫无可议。居韩信之下,宜也。
7、 岳飞
常胜的名将,以少胜多的行家里手。南宋的救命恩人——至少挣下了和谈的资本,虽然他本人不这么看。可谓韩信后身(结局也差不多),其岳家军组织严谨,开后世军阀部队的先河。
8、 曹操
魏国开国皇帝。《孟德新书》的作者,与光武帝有异曲同工之妙。官渡之战胜得实在侥幸,有天上掉馅饼之嫌。常胜将军兼多败将军(决定中国命运的决战,除去官渡、赤壁、汉中,皆败阵),故列第八。
9、 陈庆之
南北朝第一名将。带七千骑兵杀入洛阳,期间陷城四十七,北魏数十万大军皆溃。晚节不保,但考虑到纯属不可抗拒力(发洪水),且回到粱朝便以一万兵全歼侯景七万大军,只剩他老哥一个,列为第九当之无愧(小陈和岳圣一样摊上这么个主子,功业不济,命也)。
花絮:当初,毛爷爷在读《南史·陈庆之传》热血沸腾,掷书而起。
10、 项羽
东方的汉尼拔(一样的苦大仇深、一样的使过“破釜沉舟”、一样的所向无敌、一样的功败垂成、一样的一生只吃一场败仗但军事生涯就此完蛋——连吃败仗的年份都一样,呜呼!)最佳战例:以三万疲惫之师千里奔袭,半日破刘邦六十万之众。垓下之战,以十万兵力敌韩信五十万,非战之罪也。但其战略头脑太成问题,虽非智障,但至少与常人相去不远。故汉尼拔被称为西方战略之父,与孙子齐名,而小项却被民间贬为莽夫典型,与吕布同类。
纳粹名将有十二人被判绞刑,古德里安为何无罪释放?
惨烈血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战争的硝烟也早已散尽,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带来的灾难却是刻骨铭心的。
二战的战火燃烧到了世界五大洲,战争分为五大战场,即欧洲战场、苏德战场、北非战场和中国战场、太平洋战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战争,同时也是人类史上最为惨烈血腥的战争。
希特勒和他的情人爱娃?布劳恩
自1939年9月1日至1945年9月2日,以德国、意大利、日本等轴心国及保加利亚、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卫星国为一方,以中国、美国、英国、苏联等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同盟国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
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战争中军民共伤亡7000余万人,损失达5万多亿美元。
作为二战发起国的纳粹德国,在“战争狂人“希特勒及他的情人自杀后,他的那些得力干将,也都受到了严厉的惩罚。
其中被判处绞刑的就多达十二个人:
赫尔曼?威廉?戈林
赫尔曼?威廉?戈林(1893年1月12日-1946年10月15日)是纳粹德国的一位政军领袖,与"元首"阿道夫?希特勒的关系极为亲密,在纳粹党内有相当巨大的影响力。他担任过德国空军总司令、"盖世太保"首长、"四年计划"负责人、国会议长、冲锋队总指挥、经济部长、普鲁士邦总理等跨及党政军三部门的诸多重要职务,并曾被希特勒指定为接班人。
二战结束后,戈林在审判德国党政军领袖的"纽伦堡审判"中被判犯"密谋罪"、"破坏和平罪"、"战争罪"和"反人道罪",并处以绞刑,但在行刑前一天晚上,戈林服毒自杀身亡。
约阿希姆
乌利希?弗里德里希?威廉?约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1893年4月30日-1946年10月16日),纳粹德国的政治人物。希特勒政府时曾任驻英国大使和外交部长等职务,对促成德日意三国同盟起过重要的作用。
此外,里宾特洛甫直接参与了闪击波兰,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和苏联的战争。二战后被英军抓获,1946年10月被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判处绞刑。
恩斯特
恩斯特?卡尔滕布鲁纳(1903年10月4日-1946年10月16日),奥地利党卫队领袖,奥地利公安国务秘书,第二任德国中央保安总局局长。卡尔滕布鲁纳于1932年在奥地利加入纳粹党和党卫队。1938年晋升为党卫队地区总队长并被授与党卫队准将军衔。1940年,卡尔滕布鲁纳被任为党卫队少将。1941年,卡尔滕布鲁纳又晋升为警察少将。1943年,卡尔滕布鲁纳接替海德里希担任盖世太保总领导职务。
"7.20事件"发生后,卡尔滕布鲁纳获得了直通希特勒的热线,直接负责调查暗杀行动。1945年,卡尔滕布鲁纳在奥地利被盟军俘虏。1946年,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判处卡尔滕布鲁纳绞刑,并于1946年10月16日被执行绞刑。
阿尔佛雷德?罗森堡
阿尔弗雷德?罗森堡(1893.01.12―1946.10.16)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中的一名重要成员,为纳粹党党内的思想领袖。他是纳粹党最早的成员之一。曾担任纳粹刊物主编和德国在苏联的东部占领区政府局长,经常对党内成员发表演说,内容包括种族清洗、地缘政治、生存空间和纳粹主义,后被纽伦堡军事法庭判处绞刑。
汉斯?佛兰克
汉斯?佛兰克(1900年5月23日--1946年10月16日)德国驻波兰占领区总督,纳粹首要战犯。1923年加入纳粹党。1939年被任命为德国驻波兰辖区最高行政长官,在任期间,参与大肆屠杀和残酷奴役波兰人,并积极推行灭绝犹太人的计划。纽伦堡审判中,弗兰克以战争罪和违反人道罪被判处绞刑,1946年10月16日处刑。
威廉?佛里克,纳粹官员,曾任第三帝国的内政部长。1938年3月13日,签署了将奥地利与德国合并的法令,并受命执行该法令。弗利克一向是猖狂的排犹分子,他起草、签署并执行了多项旨在将犹太人排除出德国生活和经济领域的法令。在二战结束后的纽伦堡审判中,弗里克被法庭判处绞刑,并于1946年10月16日晚执行。
尤利乌斯?施特莱歇尔(1885~1946),纳粹头目之一,反犹刊物《先锋报》(Der Stürmer)主编。1945年8月8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际,美、苏、英、法四国政府在伦敦正式签署了关于控诉和惩罚欧洲轴心国主要战犯的协议,并通过了著名的《国际军事法庭宪章》作为审判的法律依据,对22名被控犯有密谋罪、破坏和平罪、战争罪、种族屠杀罪以及反人道罪的纳粹德国主要战犯进行审判。
1946年9月30日,法官宣读了长达250页的判决书,公布了对被告人以及各组织的判决。尤利乌斯?施特莱歇尔(Julius Streicher)是被处以绞刑的12人之一。
威廉?凯特尔
威廉?凯特尔(1882.9.22-1946.10.16),纳粹德国陆军元帅,军事家,1945年5月13日,凯特尔被逮捕。1946年10月1日在纽伦堡被判处绞刑,凯特尔在临刑前说过的表达他至死都忠于祖国一句话:"我希望上帝能够保佑德国人民,超过两百万德国士兵在我之前为国捐躯,而我也要随他们而去了,一切为了德意志!"
阿尔佛雷德?约德尔
阿尔弗雷德?约德尔(1890年5月10日-1946年10月16日)是一位纳粹德国的军事指挥官,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担任德意志国防军最高统帅部(Oberkommando der Wehrmacht,简称“OKW”)作战部长,成为威廉?凯特尔的副手。在纽伦堡审判中他被判为战犯,处以绞刑而死;却在行刑六年后,被撤销了于纽伦堡被指控的主要罪行,宣判无罪。
弗里茨?绍克尔(1894年10月27日-1946年10月16日),纳粹德国***。曾先后担任图林根地区长官、全德意志劳动力调配全权总代表。他是纽伦堡审判中12名被判处死刑的战犯之一,1946年10月16日被绞死。
赛斯?英夸特,德国驻奥地利总督,德国驻荷兰占领区长官,希特勒死后任德国外交部长,1939年9月被任命为南部波兰行政长官,1939年10月12日被任命为弗兰克主持下的总督辖区的副总督。
1940年5月18日被任命为荷兰占领区总督,赛斯?英夸特担任德国驻荷兰荷兰占领区总督期间,为镇压一切对德国占领的抵抗采取了残酷的恐怖手段,在战后的纽伦堡审判中,赛斯?英夸特被判处绞刑。1946年10月16日被执行绞刑。
马丁?鲍曼(1900.7.17~1959),纳粹"二号战犯",纳粹党秘书长、希特勒私人秘书,他掌握着纳粹党的钱袋子,人称"元首的影子"。在希特勒政权垂死挣扎的最后日子里,鲍曼成了仅次于希特勒的第二号重要人物,纳粹党总部主任。二战结束后,马丁?鲍曼神秘失踪,然而,纽伦堡国际法庭,仍然在1946年10月判他死刑。
古德里安、隆美尔、曼施坦因
纳粹其他的党、政、军主要领导,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惩罚,然而,被誉为纳粹德国“三大名将”之一的古德里安,最后却被宣布无罪释放。
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1888.6.17~1954.5.15),德国"陆军大将",军事家、理论家、战术家,是"闪击战"的创始人,也是"装甲战"、"坦克战"的倡导者,被称为"德军装甲兵之父",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一位著名的德国陆军将领,最高军阶为大将,著名陆军战术"闪击战"创始人。
古德里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提倡坦克与机械化部队使用于现代化战争的重要推动者,在他组织与推动理论下,德国建立了一支当时作战最具效率的装甲部队,屡屡击败敌军,是联合兵种作战和前线指挥等战争型态发展的推动者。
古德里安是陆军战术"闪击战"的创始人(闪电战原型是施里芬提出的),被历史学家称作"闪击战之父",与曼施坦因、隆美尔被后人并称为二战期间纳粹德国的三大名将,也被称为德意志第三帝国的"帝国之鹰"。
在二战后期,古德里安与希特勒因为战略战术上的分歧发生多次争吵,两人之间的矛盾越积越深。1945年3月下旬,接近崩溃边缘的希特勒已经不能再忍受古德里安的指责,以健康疗养的名义罢免了古德里安总参谋长的军职,再次将其贬入预备役,古德里安从此彻底离开自己奋斗了大半生的装甲部队。
1945年5月10日,古德里安向美军投降,随后被关押了三年。由于他在战争期间并没有虐待战俘和屠杀平民,所以没有被列为战犯,最后被无罪释放。
世界十大名将
1,成吉思汉,纵横驰骋欧亚大陆,所向披靡,建立元和四大汗国。
2,亚历山大,十年远征中西亚,创造公元前军事力量的空前绝后的鼎盛时代。
3,凯撒,征服欧亚非,文治武功卓绝,由共和制走向帝制。
4.拿破仑,纵横欧洲及北非,创造无数经典战役。
5,汉尼拔,横扫意大利,威震罗马,攻克400座城池。
6,贝利萨留,东罗马帝国的征服者,战无不胜。
7,苏莱曼大帝,创建奥斯曼帝国横贯欧亚非最大版图。
8,孙子,不再赘述。
9,朱可夫,德国法西斯的主要抗击者,挽救了世界,攻克柏林。
10,克劳塞维茨,现代战争思想和军事理念的奠基人。
中国古代孙子兵法36计是那36计
第一计 瞒天过海?备周而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译:认为准备万分周到,就容易松劲;平时看惯了的,就往往不在怀疑了,秘计隐藏在暴露的事物中,而不是和公开的形式相排斥。非常公开的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FONT>?</FONT>第二计 围魏救赵?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译:树敌不可过多,对敌要各个击破,对现在还不忙于消灭的,要隐藏我们的意图。</FONT></FONT>?</FONT></FONT>第三计 借刀杀人?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出自力,以损推演。?译:作战的对象已经确定,而朋友的态度还不稳定,要诱导朋友去消灭敌人,避免消耗自己的力量。</FONT></FONT>?</FONT></FONT>第四计 以逸待劳?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译:控制敌方力量发展的命脉来扼杀他,而不采取进攻的形势,这就是“损刚益柔”原理的演用。</FONT></FONT>?</FONT></FONT>第五计 趁火打劫?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译:敌方的危机很大,就乘机取利,用优势力量攻击软弱的。</FONT></FONT>?</FONT></FONT>第六计 声东击西?乱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译:敌人乱撞瞎碰,摸不清情况,这是《易经》“萃”封上所说的“坤下兑上”的混乱征状。必须利用敌方失去控制力的时机加以消灭。</FONT></FONT>?第二套 敌战计?</FONT></FONT>第七计 无中生有?译: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少阴,太阴,太阳。?无中生有是运用假象,但不是弄假到底。而是使假象变真象,大小假象,掩护真象。</FONT></FONT>?</FONT></FONT>第八计 暗渡陈仓?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译:故意暴露行动,利用敌方固守的时机,便主动偷袭。</FONT></FONT>?</FONT></FONT>第九计 隔岸观火?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顺以动豫,豫顺以动。?译:敌人内部分裂,秩序混乱,我便等待他发生暴乱,那时敌人穷凶极恶,翻目仇杀,势必自行灭亡。我要根据敌人变动作好准备;作好准备之后,还要根据敌人的变动而行动。</FONT></FONT>?</FONT></FONT>第十计 笑里藏刀?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译:使敌人相信我方,并使其麻痹松懈,我则暗中策划,充分准备,一有机会,立即动手,使他来不及应变,这是暗中厉害,表面柔和的策略。</FONT></FONT>?</FONT></FONT>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势必有损,损阴以益阳。?译:当局势发展有所损失的时候,要舍得局部的损失,以换取全局的优势。</FONT></FONT>?</FONT></FONT>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微隙在所必乘,微利在所必得。少阴,少阳。?译:微小的漏洞必须利用,微小的利益,也必须获得。变敌人小的疏忽,为我方小的胜利。</FONT></FONT>?第三套 攻战计?</FONT></FONT>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疑为叩实,察而后动,复者,阴之媒也。?译:有怀疑的就要侦察实情,完全掌握了实情再行动。反复侦察,是发现暗藏敌人的因素。</FONT></FONT>?</FONT></FONT>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有用者不可借,不能用者,求借,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译:有用的不可以利用,怕的是我不能控制它,不能利用的却要去利用,因为我完全可以控制它,利用不能用的而控制它,这不是我受别人的支配,而是我支配别人。</FONT></FONT>?</FONT></FONT>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诱之,“往蹇来返”。?译:等待天时对敌方不利时再去围困他,用人假象去诱骗他“往前有危险,就返身离开”。</FONT></FONT>?</FONT></FONT>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逼则反兵,走则减势,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 译:逼得敌人无路可走,就会遭到坚决的反扑;让他逃走,就会消灭敌人的气势,所以要紧紧地跟踪敌人,但不要逼迫他,借以消耗他的体力,瓦解他的士气,等他的兵力分散了,再行再以捕捉。这样用兵可以避免流血,不逼迫敌人,并让他相信,这对战争是有利的。</FONT></FONT>?</FONT></FONT>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类以诱之,击蒙也。?译:用类似的东西去迷惑敌人,使敌人遭懵上当。</FONT></FONT>?</FONT></FONT>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龙战于野,其道穷也。?译:彻底地摧毁敌人的主力,抓住他的首领,借以粉碎他的战争机构,这是一场激烈的总决战。</FONT></FONT>? 第四套 混战计?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不敌其力,而消其势,兑下乾上之象。?译:力量上不能战胜敌人,可以瓦解他的气势,这就是《易经》兑下乾上的《履卦》上所说的“柔履刚”的办法。</FONT></FONT>?</FONT></FONT>第二十计 混水摸鱼?乘其阴乱,利其弱而无主,随,以向晦入宴息。?译:乘着敌人内部混乱,利用他还是弱小而没有主见,他随从我,像人随着天时吃饭、休息一样。</FONT></FONT>?</FONT></FONT>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存其形,完其势;友不疑,敌不动;巽而上蛊。?译:保存阵地的原形,造成强大的声势,使友军不怀疑,敌人也不敢贸然进犯,而我却可以隐蔽地击破另一支敌军。</FONT></FONT>?</FONT></FONT>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小敌困之,剥,不利有攸往。?译:对弱小的敌人,要加以包围歼灭;对垂死挣扎的敌人,如果从后面急追远赶,那是很不利的。</FONT></FONT>?</FONT></FONT>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形禁势格,利以近取。害以远隔,上火下泽。?译:处于(扭转)不利的形势(局面),要考虑(阻止)它发展的方向(趋势),(利于)攻取附近的地方,就有利,(不利于)攻击远隔的地方,就有害。《易经·聧》卦说:“火苗向上冒,池水向下流,志向不同,也可以结交。”</FONT></FONT>?</FONT></FONT>第二十四计 假途代虢?两大之间,敌胁以从,我假以势,困,有言不信。?译:对处的两个强大敌人中间的国家,敌人胁迫它时,我方却作援求它,立即出兵。《易经·困》卦说:“对处在困迫状况下的国家,光空谈而没有行动,是不会被他信任的。”</FONT></FONT>?第五套 并战计?</FONT></FONT>第二十五计 偷梁换柱?译:频更其阵,抽其劲旅,待其自败,而后乘之,曳其轮也。?多次变动敌人的阵容,把他的兵力调开,等待他自己败阵,然后用谋进攻他,《易经·既济》卦说:“先拖住敌人,然后再替换他。”</FONT></FONT>?</FONT></FONT>第二十六计 指桑骂槐?大凌小者,警以诱之。刚中而应,行险而顺。?译:强大的慑服弱小的,要用警戒的方法来诱导它。《易经·师》卦说:适当的强硬,可以得到拥护;施用险诈,可以得到顺从。</FONT></FONT>?</FONT></FONT>第二十七计 假痴不癫?宁伪作不知不为,不伪作假知妄为,静不露机,云雷屯也。?译:宁可假装不知道的,不行动,不可假装知道而轻举妄动。要沉着,不要泄露一点机密,就像迅猛激烈的云雷,在冬季藏入地下般的平静。</FONT></FONT>?</FONT></FONT>第二十八计 上屋抽梯?假之以便,唆之使前,断其援应,陷之死地,遇毒,位不当也。?译:故意露出破绽,引诱敌人深入我方,然后选择有利时机,断绝敌人的前应和后援,使它完全处于死地。敌人这样的下场《易经·嗑》上说的好:抢吃腊肉的嗑掉了牙,怪自己的动作不当。</FONT></FONT>?</FONT></FONT>第二十九计 树上开花?借局布势,力小势大;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也。?译:借别人的局面布成阵势,兵力弱小的看来阵容也显得强大。《易经·渐》卦说:鸿雁飞向大陆,全凭它的羽毛丰满助长气势。</FONT></FONT>?</FONT></FONT>第三十计 反客为主?乘隙插足,扼其主机,渐之进也。?译:有空子就要插脚进去,扼住他的主脑机关。《易经·渐》卦说:“循序而进”就是这个意思。</FONT></FONT>?第六套 败战计?</FONT></FONT>第三十一计 美人计?兵强者,攻其将。将智者,伐其情。将弱兵颓,其势自萎。利用御寇,顺相保也。?译:兵力强大的,就要攻打他的将帅;将帅明智的,就打击他的情绪。将帅斗志衰弱、部队士气消沉,他的气势必定自行萎缩。《易经·渐》卦说:利用敌人内部的严重弱点来控制敌人,可以有把握地保存自己的实力。</FONT></FONT>?</FONT></FONT>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译:空虚的就让它空虚,使人更加难以揣测;在进攻和防御中运用空虚的战术来隐蔽自己的空虚,越发显得用兵出奇。</FONT></FONT>?</FONT></FONT>第三十三计 反间计?疑中之疑,比之向内,不自失也。?译:在疑阵中再布置一层疑阵。《易经·比》卦说:来自敌方内部的援助,自己不会受到损失。</FONT></FONT>?</FONT></FONT>第三十四计 苦肉计?人不自害,受害必真。假真真假,间以得行。童蒙之吉,顺以巽也。?译:人不自己迫害自己,受迫害必然是真的;真的变假,间谍便乘机活动。《易经·蒙》卦说:把他骗得乖乖的,顺着他活动。</FONT></FONT>?</FONT></FONT>第三十五计 连环计?将多兵众,不可以敌,使其自累,以杀其势。在师中吉,承天宠也。?译:敌方兵力强大,不能硬打,应当运用谋略,使仓储自相牵制,借以削弱他的力量。《易经·师》卦说:将帅靠指军不偏不倚,惯打胜仗的就是用兵如神。</FONT></FONT>?</FONT></FONT>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全师避敌,在次无咎,未失常也。?译:全军退却,甩开敌人,以退为进,待机破败,这是不违背正常的法则的。</FONT>?
好了,今天关于“帝国十二名将阵容搭配图”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帝国十二名将阵容搭配图”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